回覆列表
  • 1 # 阿樂剪輯師

    身為一個男人,知道媳婦給自己帶綠帽子,然後第一時間是考慮收集證據,去離婚,最後並不是因為錢,財產還是給了妻子很多,只是為了要孩子的撫養權

  • 2 # 小白蔡小七

    理性的人心裡要保持一個意識,時時刻刻的監控著自己的行為,並作出冷靜理性合理的分析,控制自己的行為。 一、能夠按自然規律辦事。

    二、尊守社會規則。

    三、尊重他人情感。

    四、能夠客觀地面對現實生活,當然就是理性的人了。

    如果:

    只顧自己一時的感情衝動去辦事,容易違背自然規律,結果事情就會辦砸。

    不遵守社會規則,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尊重他人,就會受到道德譴責和良心的不安。

  • 3 # 娛樂專場

    見過,但是涉及隱私,不能透露,非常理智的人一般平時就一副冰山臉,很少會笑,對人和事都特別冷漠,遇到任何事都不會慌張,這類人多半情商低智商很高

  • 4 # 阿提拉單于

    我來說一個我認識太理智的人,此君30歲有餘,屬於那種處亂不驚,冷靜的太過的人,有一次在飯店吃飯,鄰座的有4個男的兩個女的,不知道什麼原因,其中一個男的和另外一個男的吵架,個子矮的拿刀把個子高的捅了,連軋5,6刀,當時我們都懵了,只有我這個朋友奪刀,制服,拿毛巾捂住傷者傷口,還讓我們打電話報警,當時血流一地,我們幾個基本沒見過這樣的場面,鄰桌的那兩個男的和女的和我們基本一樣都懵了,後來警察來了,檢視監控,讓我們去錄口供,有個刑警當場誇獎我這個朋友,特種兵出身就是不一樣,出事冷靜處理,不慌不忙,有大心臟的人,估計見識多了,不知道這算不算理智的人,我是比較佩服。

  • 5 # 莫小人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那些看似有道理,但是卻蠱惑人心的思維越來越多。如何分辨這些資訊並且做出決策?獨立思考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今天講講如何獨立思考,變成一個“理智人”。

    你聽說有人傳碘鹽防輻射,就趕緊去搶購碘鹽。

    你遵守某個習俗,因為過去幾百年都是大家都是這麼做的。

    你聽說有人傳優衣庫自拍事件是自導自演,你就覺得的確那麼回事。

    你聽說何老師被南韓人氣哭了,為了愛國夢就轉了。

    我們稱這種人為A型人。

    然後,有人站出來質疑其中證據的時候。

    A型人就會說:

    “你也太理性了吧?我與你不同,我比較感性。”

    或者直接說:

    “你可能有點小聰明,但是情商不夠。”

    與A型人對立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智人”。

    理智不是高智商。

    我們認為理智是高智商的象徵,但是研究發現,理智和智力水平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思維的靈活性、內省和適時校準證據的能力”。

    理智不是情感缺乏。

    理智對立面是盲從、盲目、缺乏獨立思考,而不是冷酷無情。我見過獨立思考同時愛他的妻子和父母的人;也見過盲目盲從同時冷酷無情反社會的人。事實上,沒有人透過放棄思考而獲得“感情”,所以理智並不意味著情感缺乏。

    那麼什麼是理智人?

    簡單來說,理智慧力就是你違背天生直覺,轉而相信證據判斷的能力。

    比如幾百年前,人類第一次違背直覺,開始相信“地球圍著太陽轉”。

    為什麼理智人這麼少?那是因為克服人天生的直覺非常困難。

    而如果想要變理智,首先就要承認自己直覺系統的不足,並且嘗試克服。

    1、承認情緒的影響,抵抗直覺的缺陷

    很多時候,無意識情緒對我們行為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願意承認的範圍。

    比如在心理學實驗中:

    接觸到跟老年人有關的詞彙後,受試者走路的速度比看到中性詞彙的那些人慢了13%。

    當你問這些受試者的時候,他們都不承認看到的詞彙對自己步伐的影響。

    選購沙發時,看到雲彩背景的消費者,往往傾向於選購舒適的沙發;看到硬幣背景的消費者,往往傾向於選擇便宜的沙發。

    同樣,他們否認沙發背景對自己選擇的影響——他們認為自己選擇舒適的沙發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舒適。

    讓一堆人盯著電視中上下跳動的小球,結果發現,比起盯著左右跳動小球的人,他們提升了對電視廣告商品的評價。(因為前者觸發了無意識的點頭行為)

    同樣,這個實驗的人也否認自己對商品的評價收到了小球跳動的影響。

    這僅僅是幾個舉例,實際上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受到無意識因素的影響,而我們卻無法覺察到這一點。

    但是不同的是,A型人認為所有的東西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的直覺永遠是對的(即使出現了相反的證據)。

    而理智人卻承認自己思維的侷限,能夠想辦法控制自己的直覺。

    這一點其實非常難。

    “這是什麼狗屁東西,一點邏輯都沒有。”

    然後我覺得有點不爽,準備寫一大段話去反駁他,並且證明自己的觀點。

    但這個時候我突然想到之前提到過的一個心理學概念“隧道視野”——我們往往過於誇大某個反常的點的作用。

    比如一場500人的演講,499人集中注意力聽,1人睡著了,演講者會盯著睡著的人,覺得自己演講有問題。

    另一場500人的演講,499人睡著了,1人注意聽,演講者會盯著那個注意聽的人,覺得自己演講不錯。

    想到這裡,我減少了對這無意義的少數人的關注,轉而去關注大多數人,同時自己的負面感受也減少了。

    在這個例子中,我利用過去對某個心理學知識的瞭解,用理智壓制了天生產生的情緒,而不是盲目遵從自己的情緒。

    再比如為什麼很少有人能夠制定好戰略?因為好戰略的第一步就意味著“放棄目標”,而這是反直覺的。

    假設你要做一款能夠調理身體而且又比較好喝的飲料,讓你想一個主廣告語,可能你頭腦中最初想出的廣告語是:

    “好喝又健康,我愛XXX”

    “XXX,只為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就喝XXX”

    這個時候有人建議你定位應該更加聚焦和明確,你會非常反感,並且拒絕這個提議:

    “你這定位的市場太窄了,我們要做10億銷售額的生意。”

    所以如果你是03年王老吉的負責人,你可能會拒絕“怕上火,喝王老吉”的提議,轉而使用“健康生活,就喝王老吉”這樣模糊不清的廣告語。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天生的直覺告訴我們“目標越大,結果越大”,這個直覺如此只強大,以至於即使你看過的所有證據都不支援這個直覺(幾乎沒有一個好戰略是大而分散的),仍然會相信這個直覺。

    這也是為什麼絕大部分產品都有模糊不清的定位。

    畢竟比起證據,直覺的力量太強大了。畢竟“承認天生的直覺缺陷,並且用證據來校準直覺”簡直太難了。

    ?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別人輕鬆透過關係獲得成功,我的努力有什麼用呢?”

    這個問題乍一看好像很合情理——我再努力有什麼用,別人輕鬆透過關係就能成功!

    可是如果你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源於題主對現象“直接的情緒反應”,而不是“理智判斷”。

    題主應該對比的是“我努力能夠得到什麼”和“我不努力能夠得到什麼”,而不應該跟“別人不努力能得到什麼”作為對比。

    因為題主選擇是“自己努力VS自己不努力”,而不是“自己努力VS別人不努力但是靠關係取勝”。

    自始至終,題主都受到了一個“不能選擇的選項”的影響,就是“別人透過關係獲得成功”,而實際上這與這個決定是無關的。

    在我們做決定的過程中,如果要提高理智程度,就需要減少無關因素的影響,而依靠判斷問題的原則來做。

    比如,如果問你:你覺得什麼樣的投資是好投資?

    你可能會說:高收益率、低風險的投資。

    所以你評價標準應該是:收益率和風險。

    這個時候問你:你能夠接受一個投資收益率-70%,同時風險比股市還要大的投資嗎?

    你自然覺得難以接受。

    可是這樣你為什麼還去買彩票呢?彩票的風險非常驚人,而且投資收益率約為-70%(投入100元平均能拿回30元)

    這是因為你收到了無關因素的影響——彩票鉅額獎金帶來的情緒效應。

    當你看到彩票的500萬獎金的時候,就會立馬產生直接的情緒反應——想象到這些獎金可以買2輛車和一棟房子,這種情緒反應如此真實,以至於遮蓋了投資的基本原則“風險”和“收益”的重要性。

    而這種情緒反應其實是無關因素。

    各種無關的影響因素其實對我們的決定影響巨大,而克服它們並不容易。

    比如一項研究中,學者給被試者設定了這樣的環境:當考官問2+2等於幾的時候,前4個人都回答等於3,然後真正的被試者被要求第五個回答問題。

    這個時候,被試者有的盲目從眾,也說3,有的經過思考之後說出了正確答案“4”。

    而對於說“4”的人,研究生掃描他們的大腦發現,他們杏仁核體的工作顯著增強了。

    杏仁核負責恐懼等情緒,這意味著他們產生了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反應。

    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從眾(其他人的答案)其實與你的沒有關係,屬於“無關因素”,但是仍然會給你施加巨大的壓力,讓你非常不舒服。

    所以,控制無關影響因素(比如從眾)是一個反直覺反本能的行為,會讓你“渾身難受”。如果想變得理智,有時候需要做到這一點。

    3、識別現狀背後的合理性,向“習俗”說不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

    實驗者把一群小白鼠放到迷宮裡,並且在A出口放上一塊乳酪。

    久而久之,所有的小白鼠都從A出口跑出來——因為有乳酪。

    過了一段時間,實驗者把乳酪從A口移到了B口,這個時候發生了什麼?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這些老鼠仍然從A口出來——它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從A出來的真正原因,以至於即使這個原因不存在了(乳酪沒了),它們仍然選擇從A口出。

    這些老鼠把“從A口出”當做一個習俗。

    如果有些老鼠更加理智地選擇從B口出,就可能被認為是“異端分子”,即使它是更加合理的。

    這就是前面說的A型人和理智人的區別,A型人從來不去探討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他們認為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一個事物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為什麼。

    而理智人卻會主動去分析事物的合理性,因為他們知道“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它當初的合理性,而如果當初的合理性消失了,即使它仍然被大多數人堅持,我也沒必要做了。”

    比如很多地方有鬧洞房的習俗——眾多婚禮賓客會在“性”方面挑逗新郎新娘,甚至有的會強行脫掉新娘衣服並且猥褻。

    在一些地區,當有人站出來反對這種惡俗並表示難以忍受的時候,往往會得到長輩的反對——他們反對的理由並不是“這樣做對你有利”或者“鬧洞房是合理的”,而是“過去的習俗就是這樣”。

    鬧洞房的習俗在過去其實是合理的:在舊社會,新郎新娘往往婚前都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任何性經驗,經常發生“新婚之夜不好意思同房”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鬧洞房可以減輕新郎新娘的陌生尷尬,讓他們快速“進入狀態”,從而容易生兒育女。

    但是隨著自由戀愛的興起,這樣的設定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如果婚前已經很熟了,其實沒必要透過鬧洞房增進熟悉度。

    而墨守成規的人就像前面實驗中的小白鼠,即使乳酪已經從A口拿走,他們仍然堅持從A口出,絲毫不去考慮自己為什麼這麼做。

    再比如,我有個朋友的爸媽,一定要讓他先去當公務員,再出來工作或者創業(即使他爸媽明確知道他並不適合公務員)。

    他爸媽這樣做的理由是:他們當年就是這麼做的,從而取得了成功。

    而實際上,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在當時很合理的行為,現在可能並不合理。

    大部分人做某件事,往往是因為“這就是習俗”“這就是規定”。

    理智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會去分析事物背後的合理性,從而能夠在事物變得不合理的時候,靈活調整自己的行為。

    4、不要只有直覺就做解決方案,反直覺的反而是有效的

    很多事情真正的解決方案,其實違反人的第一直覺,所以如果你在缺乏背景知識的情況下,盲目給解決方案,就容易適得其反。

    比如前段時間瘋傳的圖:

    大量人看到這張圖之後,直接依據自己的情緒反應就做出瞭解決方案,並且在缺乏背景知識的情況下盲信自己的解決方案。

    這樣圖暗含的方案是:讓販賣兒童的人一律死刑,可以減少兒童販賣,有助於社會發展。

    其實這樣的方案反而會適得其反。

    因為研究發現,單純加重刑罰,對犯罪率幾乎沒有影響,反而是增加制裁率、降低罪犯的合理化藉口等,更加有助於降低犯罪率。

    而且,讓所有人販子一律死刑,會加重人販子殺人滅口的動機——反正橫豎是一死,還不如被抓前把兒童毀屍滅跡,有可能因為別人抓不到證據而逃過一劫。

    相反,如果發出這樣的文字(更好的解決方案),估計沒人轉了:

    堅持建議國家改變販賣兒童的機制:

    ·適當增加買方量刑;

    ·從根本上分析兒童販賣原因,改革福利院贊助制度;

    ·適當增加稅收,從而養更多警察以提高破案率;

    ·提高兒童強迫販賣的道德羞恥程度。

    前面說的A型人往往盲目無知,他們明明缺乏專業知識,卻喜歡根據自己的第一情緒反應給出解決方案,殊不知反而會適得其反。

    而理智人能夠在缺乏知識的時候,承認自己的無知,不會盲目給出無效的解決方案。

    這其實非常難以做到,因為很多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反直覺的。

    比如:

    經濟適用房不配廁所,反而會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質量。

    “吸菸有害健康”的大量創意廣告,並不能幫助人戒菸,反而會側面增加戒菸難度。

    如果是做創意類工作(比如寫作),強調金錢激勵反而會降低績效。

    平均來說,挖來績效火爆的投資經理,進入公司後的表現不如挖來績效不好的投資經理。

    5、不要無視證據,覺得是對的,也能相信是錯的

    理智人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能夠做到“即使我覺得它是對的,我也能相信它是錯的”。

    什麼意思?

    這就好像你看到一個紅色的物體,但是實際上所有的證據都證明它其實是綠色的。你需要放棄自己的“眼見為實”,轉而相信它是綠色的——這非常困難。

    比如假設你過去十幾年都相信“星座理論”。

    你承認出生日對性格的巨大影響,甚至認為一個人是否適合跟你結婚,取決於25年前他爸爸選擇是在3月份開始選擇不戴TT,還是4月份開始(這決定了星座)。

    (PS.你其實只要多想象一下,就會發現這有多麼荒謬。)

    這個時候,你看到了能夠證偽星座理論的大量證據(比如《Science》在1975年就釋出研究,發現星座大師對人性格的預測和隨機機率沒有顯著差異),你最可能的做法是什麼?

    大部分人的做法是仍然相信星座,並且無視客觀證據的出現,也無視自己的理智判斷。

    因為星座理論用了一系列的心理學方法,讓人們產生強大的信服,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巴納姆效應(使用大多數人都贊同的模稜兩可表達)

    自我實現預言

    驗證性偏見

    倖存者偏差

    ……

    這些利用了人心理漏洞的方法,讓人產生強大的信服,包括我也曾受到這些效應的影響。

    但是理智的人能夠做到:

    “我覺得星座是可靠的,但是我知道這種感覺是受了心理效應的影響,並不是真的。我知道星座其實是騙人的,不會因此而無視新的證據。”

    (實測發現,這不光難以做到,更是容易得罪人。)

    再比如,當年的不知名醫生巴里馬歇爾,透過大量的研究發現,胃潰瘍是由細菌引起的,很容易被抗生素治好。

    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他,甚至沒有醫學期刊願意刊登他們的文章。(即使有詳實的證據)

    因為這違反人的直覺:在我們的感知中,胃酸是非常強大的物質,它可以把一整塊牛排給消化掉,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腐蝕掉鐵釘,細菌這麼弱小的生物怎麼能在這種強酸環境下生存?

    直到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才得到了社會的信任,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

    由此可見,在“直覺”面前,證據變得多麼無力。

    所以,如果要變理智,就要克服自己直覺系統的障礙,不要無視證據。

    1. 是不是要放棄直覺,只看證據?

    這是不可能的,直覺思考更加節約能量,沒有人能夠放棄直覺。絕大部分下你應該使用直覺。我說的是你應該承認自己直覺的缺陷,用證據和知識去校準自己的直覺。

    2. 為什麼喬布斯說過“遵從直覺和內心”?

  • 6 # 觀音閣蔡老師

    第一種:大富大貴來臨的時候,依然保持初心的人. 第二種:無論遇到任何事都能保持沉著冷靜的人.

  • 7 # 阿樂剪輯師

    身為一個男人,知道媳婦給自己帶綠帽子,然後第一時間是考慮收集證據,去離婚,最後並不是因為錢,財產還是給了妻子很多,只是為了要孩子的撫養權

  • 8 # 小白蔡小七

    理性的人心裡要保持一個意識,時時刻刻的監控著自己的行為,並作出冷靜理性合理的分析,控制自己的行為。 一、能夠按自然規律辦事。

    二、尊守社會規則。

    三、尊重他人情感。

    四、能夠客觀地面對現實生活,當然就是理性的人了。

    如果:

    只顧自己一時的感情衝動去辦事,容易違背自然規律,結果事情就會辦砸。

    不遵守社會規則,就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不尊重他人,就會受到道德譴責和良心的不安。

  • 9 # 娛樂專場

    見過,但是涉及隱私,不能透露,非常理智的人一般平時就一副冰山臉,很少會笑,對人和事都特別冷漠,遇到任何事都不會慌張,這類人多半情商低智商很高

  • 10 # 阿提拉單于

    我來說一個我認識太理智的人,此君30歲有餘,屬於那種處亂不驚,冷靜的太過的人,有一次在飯店吃飯,鄰座的有4個男的兩個女的,不知道什麼原因,其中一個男的和另外一個男的吵架,個子矮的拿刀把個子高的捅了,連軋5,6刀,當時我們都懵了,只有我這個朋友奪刀,制服,拿毛巾捂住傷者傷口,還讓我們打電話報警,當時血流一地,我們幾個基本沒見過這樣的場面,鄰桌的那兩個男的和女的和我們基本一樣都懵了,後來警察來了,檢視監控,讓我們去錄口供,有個刑警當場誇獎我這個朋友,特種兵出身就是不一樣,出事冷靜處理,不慌不忙,有大心臟的人,估計見識多了,不知道這算不算理智的人,我是比較佩服。

  • 11 # 莫小人

    在這個資訊氾濫的時代,那些看似有道理,但是卻蠱惑人心的思維越來越多。如何分辨這些資訊並且做出決策?獨立思考就變得越來越重要。今天講講如何獨立思考,變成一個“理智人”。

    你聽說有人傳碘鹽防輻射,就趕緊去搶購碘鹽。

    你遵守某個習俗,因為過去幾百年都是大家都是這麼做的。

    你聽說有人傳優衣庫自拍事件是自導自演,你就覺得的確那麼回事。

    你聽說何老師被南韓人氣哭了,為了愛國夢就轉了。

    我們稱這種人為A型人。

    然後,有人站出來質疑其中證據的時候。

    A型人就會說:

    “你也太理性了吧?我與你不同,我比較感性。”

    或者直接說:

    “你可能有點小聰明,但是情商不夠。”

    與A型人對立的就是我們所說的“理智人”。

    理智不是高智商。

    我們認為理智是高智商的象徵,但是研究發現,理智和智力水平並沒有直接關係,而是“思維的靈活性、內省和適時校準證據的能力”。

    理智不是情感缺乏。

    理智對立面是盲從、盲目、缺乏獨立思考,而不是冷酷無情。我見過獨立思考同時愛他的妻子和父母的人;也見過盲目盲從同時冷酷無情反社會的人。事實上,沒有人透過放棄思考而獲得“感情”,所以理智並不意味著情感缺乏。

    那麼什麼是理智人?

    簡單來說,理智慧力就是你違背天生直覺,轉而相信證據判斷的能力。

    比如幾百年前,人類第一次違背直覺,開始相信“地球圍著太陽轉”。

    為什麼理智人這麼少?那是因為克服人天生的直覺非常困難。

    而如果想要變理智,首先就要承認自己直覺系統的不足,並且嘗試克服。

    1、承認情緒的影響,抵抗直覺的缺陷

    很多時候,無意識情緒對我們行為的影響,遠遠超過我們願意承認的範圍。

    比如在心理學實驗中:

    接觸到跟老年人有關的詞彙後,受試者走路的速度比看到中性詞彙的那些人慢了13%。

    當你問這些受試者的時候,他們都不承認看到的詞彙對自己步伐的影響。

    選購沙發時,看到雲彩背景的消費者,往往傾向於選購舒適的沙發;看到硬幣背景的消費者,往往傾向於選擇便宜的沙發。

    同樣,他們否認沙發背景對自己選擇的影響——他們認為自己選擇舒適的沙發僅僅是因為自己喜歡舒適。

    讓一堆人盯著電視中上下跳動的小球,結果發現,比起盯著左右跳動小球的人,他們提升了對電視廣告商品的評價。(因為前者觸發了無意識的點頭行為)

    同樣,這個實驗的人也否認自己對商品的評價收到了小球跳動的影響。

    這僅僅是幾個舉例,實際上我們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受到無意識因素的影響,而我們卻無法覺察到這一點。

    但是不同的是,A型人認為所有的東西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自己的直覺永遠是對的(即使出現了相反的證據)。

    而理智人卻承認自己思維的侷限,能夠想辦法控制自己的直覺。

    這一點其實非常難。

    “這是什麼狗屁東西,一點邏輯都沒有。”

    然後我覺得有點不爽,準備寫一大段話去反駁他,並且證明自己的觀點。

    但這個時候我突然想到之前提到過的一個心理學概念“隧道視野”——我們往往過於誇大某個反常的點的作用。

    比如一場500人的演講,499人集中注意力聽,1人睡著了,演講者會盯著睡著的人,覺得自己演講有問題。

    另一場500人的演講,499人睡著了,1人注意聽,演講者會盯著那個注意聽的人,覺得自己演講不錯。

    想到這裡,我減少了對這無意義的少數人的關注,轉而去關注大多數人,同時自己的負面感受也減少了。

    在這個例子中,我利用過去對某個心理學知識的瞭解,用理智壓制了天生產生的情緒,而不是盲目遵從自己的情緒。

    再比如為什麼很少有人能夠制定好戰略?因為好戰略的第一步就意味著“放棄目標”,而這是反直覺的。

    假設你要做一款能夠調理身體而且又比較好喝的飲料,讓你想一個主廣告語,可能你頭腦中最初想出的廣告語是:

    “好喝又健康,我愛XXX”

    “XXX,只為健康生活”

    “健康生活,就喝XXX”

    這個時候有人建議你定位應該更加聚焦和明確,你會非常反感,並且拒絕這個提議:

    “你這定位的市場太窄了,我們要做10億銷售額的生意。”

    所以如果你是03年王老吉的負責人,你可能會拒絕“怕上火,喝王老吉”的提議,轉而使用“健康生活,就喝王老吉”這樣模糊不清的廣告語。

    為什麼會這樣?因為天生的直覺告訴我們“目標越大,結果越大”,這個直覺如此只強大,以至於即使你看過的所有證據都不支援這個直覺(幾乎沒有一個好戰略是大而分散的),仍然會相信這個直覺。

    這也是為什麼絕大部分產品都有模糊不清的定位。

    畢竟比起證據,直覺的力量太強大了。畢竟“承認天生的直覺缺陷,並且用證據來校準直覺”簡直太難了。

    ?

    舉個例子,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這樣一個問題:

    “別人輕鬆透過關係獲得成功,我的努力有什麼用呢?”

    這個問題乍一看好像很合情理——我再努力有什麼用,別人輕鬆透過關係就能成功!

    可是如果你再思考一下,就會發現這個問題源於題主對現象“直接的情緒反應”,而不是“理智判斷”。

    題主應該對比的是“我努力能夠得到什麼”和“我不努力能夠得到什麼”,而不應該跟“別人不努力能得到什麼”作為對比。

    因為題主選擇是“自己努力VS自己不努力”,而不是“自己努力VS別人不努力但是靠關係取勝”。

    自始至終,題主都受到了一個“不能選擇的選項”的影響,就是“別人透過關係獲得成功”,而實際上這與這個決定是無關的。

    在我們做決定的過程中,如果要提高理智程度,就需要減少無關因素的影響,而依靠判斷問題的原則來做。

    比如,如果問你:你覺得什麼樣的投資是好投資?

    你可能會說:高收益率、低風險的投資。

    所以你評價標準應該是:收益率和風險。

    這個時候問你:你能夠接受一個投資收益率-70%,同時風險比股市還要大的投資嗎?

    你自然覺得難以接受。

    可是這樣你為什麼還去買彩票呢?彩票的風險非常驚人,而且投資收益率約為-70%(投入100元平均能拿回30元)

    這是因為你收到了無關因素的影響——彩票鉅額獎金帶來的情緒效應。

    當你看到彩票的500萬獎金的時候,就會立馬產生直接的情緒反應——想象到這些獎金可以買2輛車和一棟房子,這種情緒反應如此真實,以至於遮蓋了投資的基本原則“風險”和“收益”的重要性。

    而這種情緒反應其實是無關因素。

    各種無關的影響因素其實對我們的決定影響巨大,而克服它們並不容易。

    比如一項研究中,學者給被試者設定了這樣的環境:當考官問2+2等於幾的時候,前4個人都回答等於3,然後真正的被試者被要求第五個回答問題。

    這個時候,被試者有的盲目從眾,也說3,有的經過思考之後說出了正確答案“4”。

    而對於說“4”的人,研究生掃描他們的大腦發現,他們杏仁核體的工作顯著增強了。

    杏仁核負責恐懼等情緒,這意味著他們產生了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反應。

    在這樣一種環境中,從眾(其他人的答案)其實與你的沒有關係,屬於“無關因素”,但是仍然會給你施加巨大的壓力,讓你非常不舒服。

    所以,控制無關影響因素(比如從眾)是一個反直覺反本能的行為,會讓你“渾身難受”。如果想變得理智,有時候需要做到這一點。

    3、識別現狀背後的合理性,向“習俗”說不

    心理學上有個著名的實驗:

    實驗者把一群小白鼠放到迷宮裡,並且在A出口放上一塊乳酪。

    久而久之,所有的小白鼠都從A出口跑出來——因為有乳酪。

    過了一段時間,實驗者把乳酪從A口移到了B口,這個時候發生了什麼?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這些老鼠仍然從A口出來——它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從A出來的真正原因,以至於即使這個原因不存在了(乳酪沒了),它們仍然選擇從A口出。

    這些老鼠把“從A口出”當做一個習俗。

    如果有些老鼠更加理智地選擇從B口出,就可能被認為是“異端分子”,即使它是更加合理的。

    這就是前面說的A型人和理智人的區別,A型人從來不去探討事物存在的合理性,他們認為既然存在就是合理的,一個事物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本來就是這樣的,沒有為什麼。

    而理智人卻會主動去分析事物的合理性,因為他們知道“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有它當初的合理性,而如果當初的合理性消失了,即使它仍然被大多數人堅持,我也沒必要做了。”

    比如很多地方有鬧洞房的習俗——眾多婚禮賓客會在“性”方面挑逗新郎新娘,甚至有的會強行脫掉新娘衣服並且猥褻。

    在一些地區,當有人站出來反對這種惡俗並表示難以忍受的時候,往往會得到長輩的反對——他們反對的理由並不是“這樣做對你有利”或者“鬧洞房是合理的”,而是“過去的習俗就是這樣”。

    鬧洞房的習俗在過去其實是合理的:在舊社會,新郎新娘往往婚前都沒有見過面,也沒有任何性經驗,經常發生“新婚之夜不好意思同房”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鬧洞房可以減輕新郎新娘的陌生尷尬,讓他們快速“進入狀態”,從而容易生兒育女。

    但是隨著自由戀愛的興起,這樣的設定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如果婚前已經很熟了,其實沒必要透過鬧洞房增進熟悉度。

    而墨守成規的人就像前面實驗中的小白鼠,即使乳酪已經從A口拿走,他們仍然堅持從A口出,絲毫不去考慮自己為什麼這麼做。

    再比如,我有個朋友的爸媽,一定要讓他先去當公務員,再出來工作或者創業(即使他爸媽明確知道他並不適合公務員)。

    他爸媽這樣做的理由是:他們當年就是這麼做的,從而取得了成功。

    而實際上,市場環境發生了變化,在當時很合理的行為,現在可能並不合理。

    大部分人做某件事,往往是因為“這就是習俗”“這就是規定”。

    理智的人則恰恰相反,他們會去分析事物背後的合理性,從而能夠在事物變得不合理的時候,靈活調整自己的行為。

    4、不要只有直覺就做解決方案,反直覺的反而是有效的

    很多事情真正的解決方案,其實違反人的第一直覺,所以如果你在缺乏背景知識的情況下,盲目給解決方案,就容易適得其反。

    比如前段時間瘋傳的圖:

    大量人看到這張圖之後,直接依據自己的情緒反應就做出瞭解決方案,並且在缺乏背景知識的情況下盲信自己的解決方案。

    這樣圖暗含的方案是:讓販賣兒童的人一律死刑,可以減少兒童販賣,有助於社會發展。

    其實這樣的方案反而會適得其反。

    因為研究發現,單純加重刑罰,對犯罪率幾乎沒有影響,反而是增加制裁率、降低罪犯的合理化藉口等,更加有助於降低犯罪率。

    而且,讓所有人販子一律死刑,會加重人販子殺人滅口的動機——反正橫豎是一死,還不如被抓前把兒童毀屍滅跡,有可能因為別人抓不到證據而逃過一劫。

    相反,如果發出這樣的文字(更好的解決方案),估計沒人轉了:

    堅持建議國家改變販賣兒童的機制:

    ·適當增加買方量刑;

    ·從根本上分析兒童販賣原因,改革福利院贊助制度;

    ·適當增加稅收,從而養更多警察以提高破案率;

    ·提高兒童強迫販賣的道德羞恥程度。

    前面說的A型人往往盲目無知,他們明明缺乏專業知識,卻喜歡根據自己的第一情緒反應給出解決方案,殊不知反而會適得其反。

    而理智人能夠在缺乏知識的時候,承認自己的無知,不會盲目給出無效的解決方案。

    這其實非常難以做到,因為很多有效的解決方案是反直覺的。

    比如:

    經濟適用房不配廁所,反而會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質量。

    “吸菸有害健康”的大量創意廣告,並不能幫助人戒菸,反而會側面增加戒菸難度。

    如果是做創意類工作(比如寫作),強調金錢激勵反而會降低績效。

    平均來說,挖來績效火爆的投資經理,進入公司後的表現不如挖來績效不好的投資經理。

    5、不要無視證據,覺得是對的,也能相信是錯的

    理智人的一個重要表現是,能夠做到“即使我覺得它是對的,我也能相信它是錯的”。

    什麼意思?

    這就好像你看到一個紅色的物體,但是實際上所有的證據都證明它其實是綠色的。你需要放棄自己的“眼見為實”,轉而相信它是綠色的——這非常困難。

    比如假設你過去十幾年都相信“星座理論”。

    你承認出生日對性格的巨大影響,甚至認為一個人是否適合跟你結婚,取決於25年前他爸爸選擇是在3月份開始選擇不戴TT,還是4月份開始(這決定了星座)。

    (PS.你其實只要多想象一下,就會發現這有多麼荒謬。)

    這個時候,你看到了能夠證偽星座理論的大量證據(比如《Science》在1975年就釋出研究,發現星座大師對人性格的預測和隨機機率沒有顯著差異),你最可能的做法是什麼?

    大部分人的做法是仍然相信星座,並且無視客觀證據的出現,也無視自己的理智判斷。

    因為星座理論用了一系列的心理學方法,讓人們產生強大的信服,這其中包括但不限於:

    巴納姆效應(使用大多數人都贊同的模稜兩可表達)

    自我實現預言

    驗證性偏見

    倖存者偏差

    ……

    這些利用了人心理漏洞的方法,讓人產生強大的信服,包括我也曾受到這些效應的影響。

    但是理智的人能夠做到:

    “我覺得星座是可靠的,但是我知道這種感覺是受了心理效應的影響,並不是真的。我知道星座其實是騙人的,不會因此而無視新的證據。”

    (實測發現,這不光難以做到,更是容易得罪人。)

    再比如,當年的不知名醫生巴里馬歇爾,透過大量的研究發現,胃潰瘍是由細菌引起的,很容易被抗生素治好。

    但是幾乎所有的人都反對他,甚至沒有醫學期刊願意刊登他們的文章。(即使有詳實的證據)

    因為這違反人的直覺:在我們的感知中,胃酸是非常強大的物質,它可以把一整塊牛排給消化掉,甚至會在一定程度上腐蝕掉鐵釘,細菌這麼弱小的生物怎麼能在這種強酸環境下生存?

    直到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們才得到了社會的信任,並且獲得了諾貝爾獎。

    由此可見,在“直覺”面前,證據變得多麼無力。

    所以,如果要變理智,就要克服自己直覺系統的障礙,不要無視證據。

    1. 是不是要放棄直覺,只看證據?

    這是不可能的,直覺思考更加節約能量,沒有人能夠放棄直覺。絕大部分下你應該使用直覺。我說的是你應該承認自己直覺的缺陷,用證據和知識去校準自己的直覺。

    2. 為什麼喬布斯說過“遵從直覺和內心”?

  • 12 # 觀音閣蔡老師

    第一種:大富大貴來臨的時候,依然保持初心的人. 第二種:無論遇到任何事都能保持沉著冷靜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程式設計師在遇到技術瓶頸,都是透過什麼辦法提高自身的能力的,技術和思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