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九夏在宇宙

    首先,你要寫好要說的話: 寫完之後呢? 一個在長沙,一個在濟南,距離那麼遠,怎麼讓對方看到呢? 有人說,古代不是有郵政麼?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送信也這樣啊。 是的,古代郵遞系統是有的,但很多時候都是政府專用,傳遞官府文書,老百姓是不能用的。那就得託人送信了,一般是商人,還可能是去哪地辦事的任何人,這個不太容易找,但耐心找,還是有可能找到的。具體送哪裡,要在信封上寫好,然後就把信囑託給了人家。光囑託還不行,那可是要浪費人家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得掏錢。 多貴呢? 不一定,有的時候是幾分銀子(大約值幾十文到一百多文之間),有的時候幾兩幾錢的給,有的時候捎信的是很熟的人,就不必給,要看具體情況。 那麼長的路途,自然是要保管好的。直接裸露在外面,風吹雨打加摩擦摩擦以及摩擦,字就沒有了。所以古代郵信往往要用“郵筒”,一般是竹子做的,有大有小。也有銅的、玉的、皮革的,但後者在民間不常用。 白居易和元稹兩人天天寫信,用的是郵筒: 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與元微之為二浙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有很多好朋友寫信告訴他見聞: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 用的也是郵筒。 去目的地經商,順帶捎信的商人,到了地方反正想辦法把你的郵筒交給對方。但很多時候書信往來是困難的,譬如戰爭時“家書抵萬金”。清《客窗閒話》的一句話,說明如果時局混亂,那麼信件就很難送到收信人的手中: 郵筒已遞百十矣,想因中州盜起,路途梗塞,故不達耳。 當然還有故意不給你送的,這種人全看信譽了。找厚道人,辦厚道事。找殷洪喬那樣的就不行,他能直接把信給你扔了。而從殷洪喬扔了一百多封信這件事可以看出,古代想寫一封信給遠方的朋友或親人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聽說有誰要去哪裡,而正好自己想寄東西過去,就迅速圍上來讓他捎帶。 老殷之怒是可以理解的,就好比你出一趟國,就有一大堆人圍上來讓你捎這讓你捎那,的確令人蛋疼。但多數時候,讓人幫忙都會塞錢,這個忙不是白幫,多數就成了。總之,我收到了來自遠方的信件。商人還會回去,那我就趕緊寫回信,還要還錢:

  • 2 # lyb李彥彬

    雲中誰寄錦書來,燕子回時,月滿西樓”。中國古代留下了太多太多有關書信的詩句。從“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到“驛寄梅花,魚傳尺素”,我們可以大致推斷出古代傳遞書信的方式:透過信鴿等候鳥或者人力傳輸等。其中還有比較有意思的資訊傳遞方法,比如月餅,相傳月餅是在元末明初的時候發明的,元末統治者統治暴虐不得民心,廣大中原人民為了推翻元朝的暴政相約起義,但是無法確定時間,於是便將小紙條放在了一種餅中,將它做成食物分發下去,人們吃到中間時發現字條便知道起義是農曆的八月十五,起義成功後為了紀念這個日子便將這種餅稱為月餅,隨後月餅就代代相傳下來。

  • 3 # 竹林聽音鴨

    古代的寄信方式主要分陸路和水路,這些時候專門的驛道驛站的,屬於國家組織,郵寄的也是公文一類,官員可以蹭寄信,這個算是福利了。民間送信的話。主要相熟的人幫忙帶信。這個要天時地利人和了才能送到,要恰好那個人要去你要送信的地方,而且老天保佑他平安到達不會把信丟了或者淋溼弄花了,最後還要能找到要送信那個人。很是複雜所有有家書抵萬金一說。真心不容易。

  • 4 # 沈勝衣2020

    現如今,聯絡的方式很簡單。在古代,那個車馬很慢,書信很遠,一生只夠愛一個人,但可以納很多妾的年代 ,就沒有那麼容易了。

    有一種現在聽起來很古老的傳遞資訊的方式叫做“書信”,每天只知道摳手機的你,是不是非常的陌生。現在大家把“書信”當作一個複合詞來用,而古代“書”和“信”是有區別的,“書”指信件;“信”指使者,即傳達信僕之人。

    至於“札”、“牘”、“簡”、“帖”之稱,最初是各因書寫工具而名的。寫在術版上的稱“札”、“牘”,寫在竹片上的稱“簡”,寫在布帛上的稱“帖”,所以書信又叫“書札”、“手札”、“尺牘”、“簡牘”、“手簡”等等。

    稱“帖”的如晉王載之的《快雪時啃帖》、陸機的《平復帖》等,都是書信,後人以“貼”名之。中國古代郵政系統並不完善,特別是戰爭時期,所以才有“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以及“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信箋穿山越嶺,當在手中展開,也許還散發著淡淡的墨香。哪怕短短几個字,都足以讓內心波濤洶湧。

    那麼在靠書信才能傳遞訊息的古代,又如何才能將信件送出去呢?飛鴿傳書

    很多人都會首先想到“飛鴿傳書”。

    在很多影視劇中,很多角色把需要傳遞的資訊寫在一張小紙條上,塞進一個很小的盛放工具裡面蓋好,綁在一隻鴿子的腿上,再將鴿子放飛,鴿子自己就會飛到目的地。但也經常會出現這樣一個鏡頭,那就是鴿子放飛之後,閃現出另一個身影,把鴿子攔截下來,阻止訊息的傳遞。

    那麼飛鴿傳書,真的靠譜嗎?飛鴿傳書,可不是任何人都用了的。首先鴿子需要特種訓練,人們之所以會選擇鴿子,是因為鳥類原本就會認識自己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它們具備先天優勢,但要想要成為一隻傳遞訊息的信鴿,還在於訓練,因為鴿子一般單程往家飛飛,別的地方想要寄信就不行了,受限制很大,成功率很低。再者,古代的鴿子可不便宜哦,拿來做為書信往來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普通大眾誰會有閒心專門去養鴿子,成本太高。

    驛站

    飛鴿傳書不行,那還有驛站呢,古代驛站還是非常發達的。

    在中國古代,把騎馬送信稱為郵驛。據甲骨文記載,商朝時就已經有了郵驛,周朝時進一步得到了完善。

    那時的郵驛,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裡設有一個驛站,驛站中備有馬匹,在送信過程中可以在站裡換馬換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夠一站接一站,中國郵驛制度經歷了春秋、漢、唐、宋、元的各個朝代的發展,一直到清朝中葉才逐漸衰落,被現代郵政取代。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組織傳遞資訊的國家之一,郵驛歷史雖長達3000多年,但留存的遺址、文物並不多。注意了!!!驛站是中國古代供傳遞官府文書和軍事情報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是專門給皇家和官府服務的,古代平民是不能用的。

    熟人捎帶

    古代,民間送信,有錢人是有家奴,靠他們騎馬送去。

    普通百姓沒錢人只能靠熟人順路帶去,古代最常見的熟人帶信就是進京趕考的書生。

    這個方法非常不方便,也沒有時效性,畢竟古代人移動速度真的很慢,所以家書是很珍貴的。在古代,如果能夠有個做官的朋友,那就非常好了。因為官員經常會有出差的機會,帶一封信,舉手之勞。

    但是幫人帶信,如果多了的話也是一件頭痛的事,就好比你出國旅遊,總有人叫你帶免稅商品,多了也很麻煩,萬一古代除了官員出差,還經常各地走動,就是商人。

    商人自然是無利不起早,如果需要他們幫忙寄信,是需要收費的,一般是幾十文錢,摺合下來相當於現在的百來塊錢。

    別覺得貴,其實在古代這個價格也算是良心價。有了傳遞訊息的聯絡人,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信件。

    古代送信那麼慢,等信寄到收信人手上,怕是都已經磨損掉了,字跡或許都看不清楚。

    這時候就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東西,那就是“郵筒”。古人“郵筒”,自然不是我們現代意義上的那種路邊大郵筒,那是一個非常小的郵筒,古人會把信放在郵筒裡面。

    “郵筒”一般來說都是竹子做的,取材方便,經濟實惠,當然也有銅製、玉製、皮革。

    只不過民間很少會選擇這些材質,畢竟還是要講求實惠。郵筒也是有大有小,根據需求選擇。

    現在的我們,如果收到遠方親人發的一聲問候,也許內心沒多大波動。但是古人如果收到幾百公里親人朋友的一封書信,那心情簡直無法表達。

    如果碰到戰亂年代,像是杜甫那樣,一封家書真的是重於萬金。

    古人溝通那份心全在小小的書信裡面,飽含的深情我們現代人是不能懂的。

    如果我們回到古代,怕是會患上焦慮症。

    書信文化

    書信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具有幾千年文化底蘊。它是傳情達意、溝通情感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

    千百年來,人類品格與情感的至真至美,在諸多不朽的書信中熠熠生輝,而以書信為載體的先進文化,亦像熊熊燃燒的火炬,照亮了人們的心靈。

  • 5 # 海觀世界

    我們總說以前書信的方式來傳達感情是最真的,因為書信情真意切,而且加上路途遙遠,文字傳遞的也慢,所以一生只能愛一個人,那有小夥伴就說了,找個近點的唄。行不通的,古人也不可能天天待著沒事撩妹。那古代是如何來寄信的?我們比較熟知的就是驛站和飛鴿傳書,但是養過鴿子的應該都知道,這其實是假的,哪個鴿子飛幾百公里還能辨別方向,知道你要把信送哪,那不是鴿子,那是人體探測器,驛站就更不可能了,驛站屬於官道,這是給皇家和官場用的,普通人是用不了的。

    第一呢就是找熟人,古代不是有很多那種進京趕考的人嗎,這些人就是主要的物件了,讓他們幫忙捎帶,這種方法不好的一點就是隻能是順路,不能是想到哪到哪,人家趕考肯定是主要趕考的,送信那隻能是你剛好順路,而人家願意幫忙的這種。

    還有就是大家的土豪朋友,當官的,需要外出公幹的,那就是各種熟人都來了,但是這總是幫忙也不是個事,一般人呢,不到萬不得已也就不找當官的送了,妨礙的公務就不好了。

    在一種就是比較商業化的,就是商人幫忙送,但是商人幫忙一般是有償的,他是會要求你給他支付酬勞,但是商人的酬勞就有點貴了,動輒就是上百文,普通家庭那是支撐不起的,但是沒有辦法,人家雖然收錢,但是也會給你送到地方,並且在稍一封回信回來,所以很多家庭也會選擇這種。

    第三種就是和現在的郵差比較像的了,古人稱之為信客,專門給人送信的,一般都是相對來說不太遠的這種,他們會到家你來找,然後送到你指定的地點,雖然說是比較慢一點,但是好在價格是比較實惠,大多數的家庭都是可以接受的,比較車馬更遠,相思太苦。

    古代送信的方式總的來說就是這三種,所以是相當的不容易,就算是商人來回也是需要一兩個月之久,這一兩個月才是一封信完整的一個傳遞,然後就這樣的迴圈著,思念著。

    而且古代的信並不像我們看到的那種,一個信封,口也不封,直接讓拿走,那也太草率了。我們都知道畢竟這種事,是很難避免天氣原因的,所以古人其實使用密封長竹筒來裝信件,這樣就能避免很多問題了,不用擔心天氣的原因了。

    我們總是說古人的生活節奏太慢,所以太慢落後,但是我們現在的生活節奏是快,也先進了很多,但是人們也因為壓力變得不像自己,開始在這個快節奏的生活裡,尋找快節奏的感情,速食的情感終究是無法長久。

    所以我們在對待感情的時候,可以像古人一樣,讓我們的感情慢一點,穩一點,多一點真心,少一點慾望,現在的生活節奏太快,快到我們沒有辦法去細細的愛一個人,總覺得要是不快點就就會落於人後了,但是我們為什麼要跟上別人的腳步呢?

  • 6 # 靜逸堂堂主

    一個在北京,一個在上海,距離那麼遠,怎麼讓對方看到呢?

    有人說,古代不是有郵政麼?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送信也這樣啊。

    是的,古代郵遞系統是有的,但很多時候都是政府專用,傳遞官府文書,老百姓是不能用的。那就得託人送信了,一般是商人,還可能是去哪地辦事的任何人,這個不太容易找,但耐心找,還是有可能找到的。具體送哪裡,要在信封上寫好,然後就把信囑託給了人家。光囑託還不行,那可是要浪費人家時間和精力的事情,得掏錢。

    多貴呢?

    不一定,有的時候是幾分銀子(大約值幾十文到一百多文之間),有的時候幾兩幾錢的給,有的時候捎信的是很熟的人,就不必給,要看具體情況。

    那麼長的路途,自然是要保管好的。直接裸露在外面,風吹雨打加摩擦摩擦以及摩擦,字就沒有了。所以古代郵信往往要用“郵筒”,一般是竹子做的,有大有小。也有銅的、玉的、皮革的,但後者在民間不常用。

    白居易和元稹兩人天天寫信,用的是郵筒:

    前人作詩,未始和韻,自唐白樂天與元微之為二浙觀察,往來置郵筒倡和,始依韻而多至千言,少或百數十言,篇章甚富。

    蒲松齡寫《聊齋志異》,有很多好朋友寫信告訴他見聞:

    久之,四方同人又以郵筒相寄,因而物以好聚,所積益夥。

    用的也是郵筒。

    去目的地經商,順帶捎信的商人,到了地方反正想辦法把你的郵筒交給對方。但很多時候書信往來是困難的,譬如戰爭時“家書抵萬金”。清《客窗閒話》的一句話,說明如果時局混亂,那麼信件就很難送到收信人的手中:

    郵筒已遞百十矣,想因中州盜起,路途梗塞,故不達耳。

    當然還有故意不給你送的,這種人全看信譽了。找厚道人,辦厚道事。找殷洪喬那樣的就不行,他能直接把信給你扔了。而從殷洪喬扔了一百多封信這件事可以看出,古代想寫一封信給遠方的朋友或親人是比較困難的,所以聽說有誰要去哪裡,而正好自己想寄東西過去,就迅速圍上來讓他捎帶。

    老殷之怒是可以理解的,就好比你出一趟國,就有一大堆人圍上來讓你捎這讓你捎那,的確令人蛋疼。但多數時候,讓人幫忙都會塞錢,這個忙不是白幫,多數就成了。總之,我收到了來自遠方的信件。商人還會回去,那我就趕緊寫回信,還要還錢:

  • 7 # 孤獨的歷史家

    古代是有驛站的,比如說著名的懸泉驛,保障全國各地的人、物、資訊暢通,這通常就是一個王國實力的直接體現。畢竟要是驛卒下崗了那就麻煩大了。

    精確性的話,中國自古就有戶籍,只要寫清楚了就行,古時候人是幾乎不會也不讓遷徙的。

    丟了的話,只能自認倒黴唄。又不像現在你還能查詢物流訂單。

  • 8 # zeng微塵

    方式較多慢慢道來。

    1、飛書傳信

    飛鴿傳書或鴻雁傳書,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後傳遞給要傳遞的人。古代通訊不方便,所以聰明的人利用鴿子會飛、飛得比較快、會辨認方向等多方面優點,馴化了鴿子,用以提高送信的速度,通常來講,鳥類本身會認識回家的路,就像倦鳥歸巢一樣。

    “鴻雁傳書”的典故出自“蘇武牧羊”的故事: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卻被匈奴囚禁在北海無人區牧羊。後來兩國和好,漢朝使節要求放蘇武回去,但單于謊稱蘇武已經死了。

    蘇武的副使想出一計,讓使節對單于講:“漢朝天子打獵時,射到一隻大雁,雁腿上的信裡寫著蘇武沒死……”單于只好把蘇武放回國。

    此後,雁作為傳遞書信的使者常常出現在詩文中。“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甚至還用竹木製成雁的形狀當做信封,中間夾著書信。也有的製成魚的形狀,並用“魚素”、“雙鯉”等代稱書信。

    2、烽火狼煙

    烽火狼煙本是古代中國邊境計程車兵為了及時的傳遞敵人來犯的資訊,在烽火臺上點燃“燃料”,點燃時的煙很大,可以從很遠處看到,就這樣,烽火臺一個接一個的點下去,敵人來犯的訊息就被很快的傳遞出去。

    狼煙是兩千年來讓華夏人民望煙喪膽的,又有“烽火戲諸侯”、“狼煙四起”的成語典故。

    3、驛站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制訂了詳細的“郵政管理辦法”:竹簡怎麼捆紮、怎麼加封泥蓋印保密、怎麼為郵驛人馬供應糧草等都有明文規定。漢代還在這個基礎上,規定每五里設定一郵,每十里設定一亭,每三十里設定一驛。

    驛,就是驛站,是古代專供傳遞政府文書的人中途換馬或休息、住宿的地方。有專人管理,並飼養驛馬。宋代戰爭頻繁,軍事緊急檔案很多,送信的人改由士兵擔任,並出現了“急遞鋪”,設金牌、銀牌、銅牌三種加急程度。

    送金牌檔案的,一晝夜要連續跑五百里。每到一處驛站,換人、換馬,接力傳送。急遞的驛馬脖子上繫有銅鈴,白天響鈴,晚上舉火把,撞死人概不負責。

    4、點孔明燈訊號。

    孔明燈又叫天燈,俗稱許願燈,在古代多做軍事用途。孔明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諸葛亮)發明的。當年,諸葛亮被司馬懿圍困在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他算準風向,製成會飄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書信,後來果然順利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

    5、竹筒順水而下

    隋文帝年間南方叛亂,史萬歲孤軍深入剿匪,那時沒有快遞公司,只好把戰報放進竹筒裡順水而下。據說“郵筒”就是這麼來的,當然這有些牽強附會。

    此外,還有風箏傳書、雞毛信等多種手段。而一般老百姓使用最多的是託人捎帶信件。“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那散發著墨香的熟悉的字跡中間,流露的是難以言表的“親情”。

  • 9 # 夜來幽谷曲傷人

    古代在秦以前就有簡單的郵遞系統,但是用處不大,畢竟那時候人都流動性不高,主要用於軍事。

    秦帝國建立以後,由於改分封為郡縣,那麼中央的資訊傳達就成了大事,所以在全國修建直道,相當於現在的國家高速。相應的建立郵遞系統,用於官員的文書往來和中央指令傳達。

    到漢代以後,由於漢隨秦制,隨著漢帝國對地方都控制逐漸加強,相應的郵遞系統更加豐富,在今天的甘肅和寧夏以及新疆都出土了很多漢代郵遞遺址,那時候叫置。

    但針對明間的郵遞還是很少,主要都是官員的信件交流。到唐以後隨著商業繁榮,和人員流動,才出現明間短程的信件郵遞,但都不是很明顯,主要提現在信件郵遞還是熟人幫助帶,那一年到都不知道。

    明清以後由於科舉考試普及和成為官員的唯一渠道,秀才就有透過官郵郵遞的權力,才出現大面積信件流通的情況。

    所以,中國古代郵遞出現很早,但只做為官方使用,針對平民百姓的,成熟要在民國和新中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伊朗說目前看不到和美國談判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