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寅哥解惑

    首先要明白朱棣成功的關鍵事什麼?

    1朱棣本身就是一個具有雄才大略的人,做燕王時就有率軍北征殘元的軍事行動,兵不血刃的生擒乃爾不花,朱元璋就誇朱棣最像他。

    2朱棣的對手太菜了!建文帝沒有個具體削藩的措施就貿然行動,對困難估計不足,對對手瞭解不清,優柔寡斷,處事不絕,不會用人,建文帝是個好人,但作為對手他的破綻太多了!

    再看姚廣孝,一個不念經的和尚,當年自告奮勇主動聯絡朱棣,說出要送燕王一頂白帽子這樣的大逆不道的言論,他可以說是個政治投機者!就算沒他,也會有李廣孝,張廣孝……

    當然,姚廣孝在朱棣靖難的過程中起到的作用還是很大的!在濟南,鐵鉉率領濟南民眾曾經重創過朱棣,朱棣曾經也曾對靖難退縮過,姚廣孝不斷的鼓勵使朱棣又振奮起來,靖難後期,姚廣孝又發現建文帝后方空虛,建議朱棣利用自身騎兵多的優勢繞過濟南,直下揚州,一舉奠定了靖難的成功!可以說姚廣孝對朱棣的作用和幫助還是很重要的!

  • 2 # 這些歷史要讀

    不會!因為沒有姚廣孝,朱棣連起兵的決心都下不了,更別說成功了!

    在建文帝開始削藩後,眼看著周王朱橚、湘王朱柏、代王朱桂、齊王朱榑、岷王朱楩相繼獲罪,被廢除。那時,姚廣孝就已經密勸朱棣起兵,然而朱棣都還是下不了決心。朱棣還對姚廣孝說:“百姓都支援朝廷,怎麼辦?”可見,當時的朱棣根本連起兵的打算都沒有。

    但是,一心就想搞事情,唯恐天下不亂的姚廣孝斬釘截鐵的對朱棣說:“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不僅是說,姚廣孝還不斷的落實和策劃,他先後向朱棣推薦相士袁珙、卜者金忠,硬是讓朱棣下定決心起兵。

    事實上,從跟隨朱棣那刻開始,姚廣孝的目標就很明確,就是要慫恿朱棣起兵,就是要搞事情。而且在靖難之役膠著之時,又是這位姚廣孝建議朱棣“輕騎挺進,徑取南京”。這才使得朱棣順利奪取南京,從而成功即位。

    所以說,從頭到尾,都是姚廣孝在背後“操盤”,感覺朱棣和建文帝其實都不過是他這盤大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

  • 3 # 小呦HX

    (1)根據當時的情況,朱允炆強行削藩,對於幾位叔王,可以說絲毫不留餘地。

    身處這樣的環境,朱棣只有起兵造反這條路了。

    (2)朱棣雄才大略

    朱棣被朱元璋分封在了背景,希望兒子能掌握兵權,鞏固明朝的統治。而朱棣也不負所望,迅速成長為了一名合格的軍事指揮家,在對元朝的作戰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朱棣即位後平定周邊,奠定明朝疆域,主持修著《永樂大典》,命鄭和下西洋開創“海上絲綢”之路,諸多功績都說明朱棣是具備雄才大略的。

    (3)建文帝急功近利

    對比建文帝朱允炆,雖說朱元璋已經為其登基掃除了障礙,但是朱允炆還是過於急功近利。

    在皇位還為坐穩的情況下,就強行削藩,並且變更祖制,急切抬高文臣地位,貶低武將功臣,這也是導致後期政變許多武將採取觀望態度的原因。

  • 4 # 伊斯旦丁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介紹一下朱棣,朱棣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時年十歲授封燕王,曾居鳳陽,對民情頗有所知。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的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先後死去,這之後朱元璋由於政治上的考慮,又大殺驕兵悍將,雖為朱允文登上帝位後,解決了後顧之憂,但同時也是之後的建文皇朝的軍事實力一落千丈。

    而燕王朱棣,經過多年經營,其軍事實力卻是水漲船高,而隨著太子朱標,以及秦王、晉王的先後離世,朱棣在家族的尊序上也成為了諸王之首。

    其實朱棣此人,早有覬覦皇位之心,其素有大志,他善於謀略,其在燕遼地區經營多年,根基深厚。其時,縱觀天下,能人異士多聚於其麾下。

    靖難之役,燕王朱棣雖以一隅之兵,而抵全國之兵,最終獲勝,也是意料之中的事,古語有云:兵在精不而在多,就是這個道理。

    而反觀建文帝,繼位之初,各地藩王已成氣候,特別是燕王朱棣,久居燕遼地區,擁兵自重,其時各地藩王,已成建文皇朝最大隱患。

    削藩已經是勢在必行,奈何建文帝生性迂腐懦弱,又沒有什麼雄才大略,手下大臣有都是些,只會紙上談兵的書呆子,缺乏實踐管理經驗,和處理安全危機意識。

    朱棣北平起兵之後,建文帝忙派兵抵禦,然而,建文帝卻對手下的將士說到,一門之內自己兵威,不祥之甚!命令軍隊在作戰時,不要傷害朱棣,可見其是多麼的迂腐,如此,其不敗之理!

    再說姚廣孝,這個人在靖難之役中,起了很關鍵作用,他不斷的提醒朱棣,讓朱棣目標明確化,將朱棣從一次次想要放棄中挽救回來,幫朱棣出謀劃策,收買人心。

    那麼,要是沒有姚廣孝,朱棣還能成功麼?旦丁認為,朱棣還是會成功的,雖然姚廣孝很重要,但是,朱棣的成功或失敗,主要還是要看朱棣籠絡人才,和駕馭人才的能力,我想如果沒有姚廣孝,還是會有別的人才,出現在朱棣身邊的,也許會走一些彎路,但是,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麼難走,朱棣都必須走下去,因為放棄,就意味著悲涼的結局!

  • 5 # 歷史密探

    朱棣和姚廣孝,是一對十分完美的搭檔。可以說,姚廣孝,是朱棣一生可以信任的真正的朋友。一個僧人,能夠潛心助人造反,雖謀略之才已在朱棣之上,而不被懷疑,能做到如此,也是一種本事。

    姚廣孝是個聰明人,不能說有他或者是沒他朱棣能不能成功,如果沒有他,朱棣一樣能成功。因為,那個年代,朱棣有一手好牌,無非是怎麼出的問題,而姚廣孝可以幫他把利益最大化,事情最簡單化,天下謀士皆是如此。

    作為一個大功臣,即便是朱棣成功之後,姚廣孝也一直對他鞠躬盡瘁,修永樂大典之前,朱棣曾問他,是否也來一次焚書坑儒?姚廣孝笑著說,陛下應該潛心修書,於是,永樂大典橫空出世,在歷史上成了朱棣的一大功績。

    姚廣孝是朱棣時代的黑衣宰相,第一謀士,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縱觀古代歷史,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即便是姚廣孝幫朱棣出謀劃策,做幕後指引著,有很多重要的事還是要朱棣去做的,我們不可否認謀士之才,更不可忽略帝王的能力,這兩者必是相輔相成的!

  • 6 # 歷史風雲天下

    姚廣孝一個被稱為是為造反而造反的和尚,這個和尚一早就提出要送給朱棣一頂“白帽子”,“王”加上“白”那不就是意味著皇位嗎?朱棣是動心的,但同時也是忐忑的。他有機會得到他心中所想嗎?他不知道,即使是在後來被逼無奈發動靖難之役,朱棣也並不是樂觀的。

    姚廣孝,作為一個僧人,被稱之為道衍和尚,他是一個很有能力,且有著戰略眼觀的高人。朱棣的反叛,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姚廣孝所拾掇的,當然不可否認,在當時周王舉家自焚,朝廷削藩之風愈演愈烈的局勢下,朱棣可能會有反叛的跡象,但是卻會失去從容靖難的時機,時間即是生命,很顯然道衍幫燕王下定了起兵的決心。

    燕王南下,而大本營作為將士們的後方牽掛,是極其重要的,姚廣孝則輔助朱高熾守衛北平。面對李景隆大軍來攻,是姚廣孝組織士兵們守衛住了大本營,最終與燕王前後夾擊,取得了勝利,大振了士氣。

    在四年的靖難之役中,姚廣孝充當燕王的軍師,為他謀定而後動,大小戰役無數,有勝有敗,能夠以一隅之地而抵禦朝廷全國之力,這歸功於燕王的指揮若定,將士們的拼命流血和姚廣孝的戰略部署。而其中最被人所肯定的是姚廣孝所提出的直撲京城的戰略思路。

    雖然燕軍勝多敗少,可是僵持之下,將士疲敝,士氣大跌,戰備物資不可與朝廷爭鋒,如此下去,敗亡不遠矣,是姚廣孝提出的打帝國心臟,從而規避了朝廷大軍,而最終渡江使得朝廷震恐,因此而奠定了靖難勝利的契機。

    沒有姚廣孝,朱棣靖難的決心將大為受挫,如此被動而為之,失去主動意識,失敗將再加一分;守衛住大後方,為朱棣軍隊在前方戰鬥而解決了後顧之憂;奇謀妙計,幫朱棣而規避了不少的煩惱和失誤;戰略眼光獨到狠辣,奇襲首都是最終勝利的根本,走了捷徑。

    所以我認為沒有姚廣孝為朱棣大軍把航,靖難之役在本就充滿氣運使然的情況下,想要最終勝利,很難很難啊。

  • 7 # aini61103156

    一個集團的成功,片面強調個人的貢獻不是很客觀。朱棣能成功一方面自己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手下有勇有謀。另一個方面朱允文太嫩,手下大多書呆子得到重用,有能力的受排擠,最重要的是他上臺的一系列施政措施不作人心,所謂“天時、天利、人和”都被他 拱手相讓對方,一手的“王炸”卻打了。反觀寧王的反叛,在政府不犯錯的情況下分分鐘就被平熄下去了,與他形成巨大的反差。

  • 8 # 璽言春秋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那麼我們首先要明白姚廣孝在靖難之役整個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堅定決心

    雖然一直朱棣都對帝位有覬覦之心,但他明白當他老爹最終宣佈朱允炆為未來帝國的合法繼承人後,他要登上帝位只有起兵造反一途了!可要造反,民心如何爭取?糧餉怎麼解決?兵員從哪招募?兵器如何打造?即使這些問題都不是問題,那麼又如何以一藩鎮對抗整個中央政權。畢竟自秦始皇帝以來,包括各割據政權王爺起兵造反能獲成功的十個指頭都用不完,而如果把這個統計範圍縮小到只是像明朝這樣的大一統王朝那麼他就會驚喜的發現這個資料還是——零!所以他不斷的問姚廣孝一個問題“民心向彼,奈何?(不論古代還是現代,民心都意味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糧餉;意味著源源不斷的後備兵源;意味著建文帝可以敗十次八次,而他只要失敗一次就什麼都沒有了。)”,而姚廣孝只用了八個字就解決了他的顧慮‘臣知天道,何論民心’。正是有了姚廣孝,朱棣才最終下定了‘奉天靖難’的決心,並且從他跨上戰馬的那一刻起,就決定了要麼天下要麼獄中!

    建文帝的身邊雖有一大幫文臣武將,但卻唯獨缺了這麼一位能幫他堅定決心的人。一句不要使我背上殺害叔叔的罪名讓人看到了皇帝並不想真的剿滅燕藩,而是始終存在的和談的可能性。如此以來,即使有機會,前線的將士也不敢傷及朱棣分毫。他不明白,既然走上了這條道路就有進無退有生與死,看似仁慈的命令不僅不能為他贏來仁君的名聲反而要搭上許多無辜百姓將士的性命。

    師出有名

    向來謀反都是以一種厚著臉皮死豬不怕開水燙的心理,我就反了怎麼著吧?唯獨這次竟然被姚廣孝從《皇明祖訓》中找到了漏洞:“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奉天靖難”,如此一來,竟然兀的生出了一種浩然正氣。

    其它方面

    要知道造反僅憑他倆那就只有一種結果——死路一條。所以我們看看姚廣孝是如何做的:“練兵後苑中,穴地作重屋,日夜鑄軍器,畜鵝鴨亂其聲。”皇帝還沒有削到燕藩之前就開始了準備,招募壯士,鑄造軍械。怕被人發現,就修建一個巨大的地下室並在周圍養了鴨鵝掩蓋士兵訓練和打造軍械所發出的聲音。早知道私募壯士,私鑄軍械一旦被發現,就等於提前向世人宣告我要造反,在準備不足之時只一獄卒便能講他抓捕,何談造反?

    漢高祖曾對眾人說: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餽饟,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這也就是說要想取天下,張良、蕭何、韓信缺一不可。因為張良管戰略謀劃(天下不可能同時獲得,只能一城一地去打,張良就是那個決策主攻方向的人);蕭何管後勤保障(劉邦屢敗屢戰,兵員補充,糧餉籌措都是蕭何在後方操勞);韓信管用兵打仗攻城略地。正是有了這三人的通力合作,漢高祖劉邦才在武力謀略膽識均不如項羽的前提下最終擊敗項羽奪取天下。

    我們來看看朱棣的情況:當時朱棣本人就是天下第一戰將,所以韓信就不用找了,自己兼任就可以了!張良,蕭何哪?

    ‘帝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獨道衍定策起兵。及帝轉戰山東,河北,在軍三年,或旋或否,戰守機事皆決於道衍。道衍未嘗臨戰陣,然帝用兵有天下,道衍力為多,論功以為第一。’

    看!糧餉,兵員,戰略,戰術,朱棣,道衍各兼其二,你說朱棣離開了姚廣孝會怎麼樣?縱使朱棣再雄才大略,你讓他自己一個人管制定戰略,行軍作戰,後勤補給,那麼就不用等朝廷平叛了,累也給他累死了。並且在起兵靖難四年,一直被盛庸,鐵鉉阻擋在山東前進不了一步的朱棣正是有了姚廣孝做出的戰略決定(既然不能攻破有盛庸,鐵鉉聯合打造的山東防線,那麼為什麼不繞開它直接攻擊南京。重兵雲集前線,後防必然空虛)才避免失敗被擒的命運。

    結論:離開了姚廣孝的謀劃,朱棣絕對取得不了靖難之戰的勝利。

  • 9 # 歷史總探長

    明成祖朱棣在大明王朝的歷史上一直是被後人所津津樂道的帝王,因為他的皇位是透過奪權而來的,並且奪得還是自己侄子的皇位。

    在朱元璋去世後,朱元璋把皇位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孫子朱允炆,朱允炆上臺不久之後就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削蕃運動,而他也沒有想到,這場削蕃徹底完了自己的帝王之位。

    作為藩王之首的朱棣依然自然而然有了一份對於朱允炆的警惕,裝瘋賣傻,送子入宮,聰明的朱棣憑藉自己強大的政治警惕性躲過了一場浩劫,可是他也清楚的知道,朱允炆的這場削藩運動,最終的目標是他。

    看著身邊的兄弟們一個個的被奪權,沒有一個藩王落得好下場,朱棣的那顆心越發變得躁動不安,而這個時候一個和尚出現了,這個和尚的出現也為朱棣後來的成功上位立下了不世之功。

    姚廣孝的出現,不僅輔佐後來的朱棣,更是成為了朱棣起兵前的心靈導師,姚廣孝送了朱棣一尺白布,白布上頭,這層意味一下點醒了朱棣。

    作為燕王的朱棣,深深的明白這尺白布對他來說意味著什麼。

    姚廣孝想要他當皇上,想要他起兵反抗,終於朱棣找準了時機逼他造反,可是朱棣也順勢而為,起兵攻打他的侄兒。

    和歷史上很多的封地之王造反不同,朱棣居然成功了,朱允炆的出逃還正好解決了他如何處理這個大侄子的棘手問題,真是連老天都要幫助朱棣!

    靖難之役朱棣成功的登上了帝位,而曾經輔佐他的那個和尚也得到了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姚廣孝的這場賭注贏得太徹底,也太容易。

    朱允炆的這場強行削藩,成功的把自己的帝位送給了他的叔叔朱棣,恐怕遠在九泉之下的朱棣做夢都會被笑醒吧!

  • 10 # 麵糊塗

    歷史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一定的必然性。如果朱棣沒有了姚廣孝還能不能成功?

    我認為還是一樣可以。

    因為姚廣孝在朱棣的奪權雖然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也不能否認朱棣自身的才華和能力。

    朱棣生於南京,明朝建立後被封燕王。

    1356年,明太祖朱元璋渡江攻下集慶(南京),就將集慶改名為應天。其意是要順應天命,推翻元朝。

    朱棣出生於元末亂世的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應天府的南京。此時前線傳來了陳友諒進攻太平(今安徽塗縣)的告急文書。陳友諒如果攻陷了太平,並要接著進攻應天。但軍情緊急,朱元璋甚至對這個兒子都來不及看上一眼,便又到前線指揮打仗去了。

    洪武九年(1376年),朱棣已是17歲的青年,朱元璋準備讓他們到外地去當藩王。就在這一年,朱棣兄弟們一起來到安徽鳳陽老家,那時被稱為“中都”。這裡埋葬著他們的祖父母,也是他們的朱元璋小時候為大戶人們放牛放羊的地方,老百姓的生活都很困苦。朱棣在這裡住了三四年,民間生活對他的思想意識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朱棣是個有心人,“民間細事,無不究知”。

    他當皇帝以後,還經常對兒子們說起他這段生活。認為自己能南北征戰,不畏塞外風寒,就得益於這段經歷。朱棣在鳳陽的這段生活可看作是宮廷教育的實習階段,他回去就要準備到外地去當藩王了。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棣就藩燕京北平,之後多次受命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並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先後去世,故朱元璋四子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

    故建文元年(1399年)朱允炆即位後,即與齊泰、黃子澄等密議削藩。

    因為燕王朱棣勢大難圖,所以削藩從朱棣同母弟周王開始,周、代、岷、湘、齊諸王先後削奪,湘王自焚,其餘都廢為庶人。接著,朱允炆令張昺為北平布政使,謝貴、張信掌北平都指揮使司,以謝貴控制北平(今北京),另以都督宋忠、徐凱、耿瓛屯兵開平、臨清、山海關一帶,並調檢燕府護衛軍士,加強對燕王防範措施。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齊泰將燕使鄧庸下獄審訊,具得朱棣將舉兵反狀,乃發兵逮燕府官屬,並密敕張信逮捕朱棣。張信為朱棣舊部,此時遂降朱棣,朱棣隨即為備。七月,朱棣以計(以裝瘋麻痺張昺、謝貴二人)擒殺張昺、謝貴,並命燕府護衛指揮張玉、朱能率兵乘夜攻奪北平九門,遂據北平。後以尊祖訓、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國“靖難”為名,誓師出征。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江防都督陳瑄以舟師降燕,燕師渡江,下鎮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與李景隆開金川門降,南京城陷,宮中火起,朱允炆不知所終。

    朱棣歷經四年攻下南京後,在拒絕了他的支持者們反覆幾天的勸進之後,於1402年7月17日即皇帝位,但不是繼承朱允炆的帝位,而是繼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廢除建文年號,建文四年改稱洪武三十五年)。即位後下令大力搜尋齊泰、黃子澄等建文朝臣五十餘人,朱棣還令盡復建文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成法和官制,以表明其起兵目的在於恢復祖訓。

    明成祖文武全才,寬嚴並濟,知人善任,讒間不行,用兵應變,機智神勇。郡縣有遇到災害的,就免租賑災,榮受直言,保全功臣。外國受封之國多達三十餘個,國勢極盛!

    所以明成祖朱棣的成功不單靠每一個人的原因,其自身的領袖氣質和雄心壯志都是古代帝王中萬中無一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唐朝初期會發生宣武門之變?你如何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