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言媽的心裡話

    首先,去醫院確診,如果真的患有心理疾病,就要接受治療。畢竟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才能做的更好,我們要做的就是積極配合治療。身體健康才能更好的照顧家人。

    其次,把心態放平。是的,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事沒到誰身上,誰都覺得不算個事。但是既然攤到自己身上了,也只有面對是吧,這時候就把你平時用來安慰別人的話說給自己聽,也可以找比較好的朋友聊聊天,排解一下。

    當你試著把這件事適應了以後,你心裡的焦慮就會慢慢減少,也更有利於疾病的恢復。其實大道理都明白,就是事到自己頭上了,自己就是那個百分之百了,心態就沒那麼淡定了。但是無論如何,我們都要抱著解決問題的態度去面對。祝好!

  • 2 # 黑夜裡一絲光明

    人是社會性生物,離開群體會有極大的失敗感。全職媽媽,勞累而不被社會認同,交際圈很窄而且無趣,心理素質稍差點就容易出問題。

    首先當你選擇當全職媽媽時,就要在心理上強化自己,做到心理上的獨立,要無視外人的閒言碎語,要有自己的主見,不需要外界的認同。

    其次在無聊的家務活動中要勞逸結合,尋找自己的樂趣,千萬別苛求自己,尋找和孩子相處之道。稍微學一些育兒知識,會受益匪淺。

    如果真不幸,因為產後創傷或者家人的不理解患上心理疾病,建議首先做到自我認知,因為心理治療第一步就是承認自己有問題,否則無解。然後需要的是學習一些基礎的心理學。以本人十幾年看心理醫生的經驗,醫生勸你不如自己勸自己,自己打不開心結,醫生心理輔導及其困難。

    本人抑鬱35年,並不建議用藥,除非你已經離開藥活不下去。因為精神類藥物的副作用太大,而且這類藥物一旦開始用,身體會依賴,自身激素分泌會更差,跟胰島素一樣道理。可以採用散步;早晚日光不太強時曬太陽;氣功或冥想;風景區遠眺緩解症狀。開始時不要用跑步這種勞累方式,一旦身體有壓力病情會加重,量力而為,莫急躁。

    其實這年頭論工作最累的就是全職媽媽,論工資全職保姆更是貴的離譜,所以千萬不要自卑,自尊自信就可以避開心理疾病。

  • 3 # 南寧小潘

    做為家庭主婦的你,一定要了解有關的心理學知識,建立情緒通道,學會正確疏導情緒;還要做到能以情制情,以別的情緒來協調不良情緒。此外,希望這幾個方法,能幫你解開抑鬱的心結:

    1、轉換不愉快的記憶。

    將那些令自己不高興的事情,重新定義一下。將裡面的可笑虛偽之處,重新的詮釋,以使自己的情緒變得好起來。

    2要有自己的生活,不斷地學習提升自己,儘可能的多出去戶外走走,逛逛街,約三兩個朋友吃個飯聊天啥的,最主要的是,自己的心情要學會釋放,不要過多的負能量。保持良好的心態,去面對現實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

  • 4 # 通真達靈3

    一、要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愛好

    無論有怎樣的理由,女人都不要把老公和孩子變成自己的全世界。沒有了自己,是很危險的事情。要有自己的閨蜜,要有能讓自己找到生活樂趣的愛好,也要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和朋友聚會不太現實的話,可以多點網路溝通,電話溝通,比如,寫部落格也是我的一個樂趣和愛好,既可以表達自己,結交一些媽媽朋友,溝通一些育兒經驗,也可以記錄下寶寶的成長曆程。

    二、自信

    常聽到一些言論,認為做全職媽媽沒有地位,沒有價值,就要低三下四、甚至卑躬屈膝。我覺得這個觀點太OUT了。現在越來越多的高知高素質媽媽迴歸到孩子身邊,往大了說,應該看作是社會文明程度越來越高的體現,這支媽媽隊伍也將更精心的培育孩子。往小了說,也是參加社會勞動的一種,為什麼沒有價值呢?如果是老公或其他家庭成員這樣認為,把下面這段話說給他聽:

    有資料顯示,在美國,如果把全職媽媽所做的勞動都折算成錢的話,每個全職媽媽一年應該可以獲得13.4萬美元的酬勞,這和美國的一個廣告公司經理或者法官掙的錢差不多。精心的全職媽媽的工作範圍涵蓋了,教師,廚師,司機,護士,保潔員,採購員,辦事員,陪練,陪讀,陪玩,心理輔導師,裝飾設計師,機械工程師,公關活動總監,財務總監,執行總監。

    三、珍愛自己、善待自己

    先用那句套話吧,女人,對自己就應該好一點。可以具體分解為,家務要求低一點,購物下手可以狠一點,著裝打扮還是要靚一點。

    除了寶寶和自己的飲食不要馬虎外,不必太在意地板拖得亮不亮,家裡收拾得整不整齊,我一個媽媽朋友說,她家裡玩具丟了一地,有時寧願擇地而行,曲折迂迴的行進,也不會勉強收拾。購物上,女人喜歡的漂亮衣服、適合的護膚品以及自己喜歡的物件等在自己能承受的範圍內,也不要那麼勤儉持家。另外,不要因為天天在家帶孩子,就穿著睡衣就出門了,不要隨便抓件不管什麼衣服就往身上套,在時間上力所能及的範圍內讓自己靚一些,心情也會靚一些。

    四、讓音樂滋潤心靈

    羅曼羅蘭說過,光有太陽的光是不夠的,還要有心靈之光,心靈的修養也不可少。但對於全職媽媽,除了聽音樂,別的娛樂活動或坐下來看看書看看電影電視可能都比較奢侈了。音樂用耳朵就可以了嘛,還可以和寶寶一起聽。讓屋子裡瀰漫自己喜歡的音樂,可以舒緩自己的壓力,熨貼自己的浮燥,可以激勵自己“戰鬥”計程車氣,還可以培養寶寶的音樂敏感。

    五、心懷感恩

    在現實的忙碌瑣碎裡,會不會偶爾也心生絲絲懷念的想起,以前的日子,多麼自在、自由呀,瀟灑自如,豐富多彩。多了一個孩子,就象多了一根甜蜜的枷鎖,把你的心牢牢牽引,使你無時無刻不感覺自己多了一個牽掛。我知道,這世界上沒有媽媽會抱怨自己的孩子,只是會抱怨這日子怎麼這樣了呀,每天陀螺一樣轉得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

    換個角度,我們應該感謝我們能有做媽媽的機會,感謝孩子的到來給了我們完整的人生體驗,感謝母親的角色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滿。感謝孩子天使般的笑容,感謝孩子稚嫩可愛的叫你“媽媽”,感謝她張開雙臂撲向你,感謝她全心依戀你,感謝生命裡有她的每一天。哪怕辛勞,哪怕繁瑣。

  • 5 # 宅在生活

    我是一個寶爸,我可以理解你。

    為什麼這樣子說了,因為我覺得我老婆生完孩子後也有一些心理疾病,主要是因為‘’自我壓力太大‘’,一直在如何照顧好寶寶和分擔自己老公的經濟壓力這個死迴圈中走不出來。

    其實她很心疼我,也知道我為了這個家壓力很大,畢竟我們夫妻都是窮人,她一直想分擔。但是因為懷孕及產後已經3年沒有進入職場,所以對自己很沒有底氣,再加上我們家庭原因,就是我們夫妻2個帶孩子,故而一直就這樣子拖著。

    我一直引導她主動說出自己的感受。她不敢去職場,OK那就不去,無非就是積累財富慢點,不影響我們一家人一日三餐,不影響我們感情就行。

    她想做網上兼職,自己開貝店,做淘寶刷單,OK沒問題,無非就是先交幾百元的報名費,賺了我跟她一起慶祝,虧了也沒關係,就當打發時間了,只要她想的,我就支援。

    好了,廢話也不多說了,舉例子說這麼多主要是想告訴題主,你的問題我覺得只能從家人方面入手,我們不瞭解實際情況,無法給出準確的解答。我身為一個丈夫,就是很用心很主動的來引導我老婆說出自己的內心感受,然後我們一起來分析和承擔它。

    但是有的男的心沒那麼細,他並不是不愛你或不關心你,只是腦筋粗沒意識到罷了,你可不可以試著跟你的老公或家人,講講你的內心感受?講講你最近的苦惱?

    我真的很希望我老婆能這樣子主動跟我分享她的感受,因為每次都是我引導我也很累的,也會出現摩擦的。

    所以題主你試一試吧,加油!為母則剛

  • 6 # 李乘醫生

    家庭教育是形成孩子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心理素質、健全的人格和獨立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途徑。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教育。然而,儘管現在的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無疑比過去多得多,也比前輩們更講民主,但總的來說,孩子卻比過去嬌縱、難管了。綜觀中國現階段的家庭教育,普遍存在著以下幾大心理誤區。

    (一)溺愛孩子

    近二十年來,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越來越高。一些家長對孩子百依百順、有求必應,認為愛孩子就應該滿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但忽視了父母作為教育者對孩子應有的教導社會規範的職責。可悲的是:家庭越是以孩子為中心,孩子就越以自我為中心,將來難以適應社會。此類家長愛孩子的觀念是錯誤的,愛孩子不僅僅是奉獻和給予,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和生存的能力。嬌生慣養的孩子步人社會之後,一旦遇到社會現實的衝擊和困難挫折的打擊就會一敗塗地,其生存將受到嚴重挑戰。正如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所言:“父母對孩子愛的不夠,子女就會感到痛苦,但是過分的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感情,卻會使孩子遭到毀滅。糾治這種誤區的簡單做法,就是學會把夫妻關係擺到適當位置。因為,在一個家庭裡,只要夫妻感情融洽,對他們的愛情結晶自然充滿愛心,孩子就會得到一個優越的環境來發展身心。不妨告訴孩子:媽媽最愛的人是爸爸,爸爸最愛的人是媽媽,你雖然沒有得到最愛,但你同時擁有雙份愛。還可以給孩子立下規矩:下班後半小時內不可以打擾爸爸媽媽。結果會發現,以前越關注孩子,孩子的要求越多、越難纏,現在把其位置放對了,孩子反而變得禮貌和獨立起來。不要給孩子留下他是家裡皇帝的印象,要教育孩子懂得關愛別人。

    (二)粗暴打罵孩子

    有些家長堅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育兒“真理”,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想怎麼管就怎麼管,打罵孩子是對孩子負責。殊不知,粗暴對待孩子不僅削弱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威望,還可能使孩子產生不良心理,如憎恨父母崇尚暴力或膽怯如鼠等等,對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十分不利。

    父母應多和孩子進行心平氣和的思想交流,對孩子出現的問題進行理性的心理指導,不可動輒打罵。

    (三)對孩子期望過高

    家長們望子成龍是情理之中的事,但要把握--個度,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要求過嚴。期望過高會使孩子生活在強大的心理壓力之下,甚至產生心理焦慮,不利於健康成長。中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過:“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所謂“做人中人”,就是要在平凡的生活中體驗人生的價值,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想想,如果家長們都只想讓自己的孩子當大官、當科學家、當董事長、當總經理、當博士的話,孩子們肩上的重擔會有多重?他們美好的夢想在現實面前破碎的時候,將要承受怎樣的心理落差呢?

    父母應全面衡量子女的能力,給予適當的期望,並根據期望採取積極的教育方式,將更有利於孩子的學習和身心發展。

    (四)獨斷專行

    很多家長都喜歡把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託付給孩子來實現,把自己曾受的屈辱交給孩子去還回,都喜歡把自身的意願強加於孩子。這些家長們可曾想過孩子的感受?孩子雖然是你生的,但他不是你的附屬物,而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需要別人的尊重,會有自己的夢想。獨斷專行之下培養出來的孩子,要麼牴觸心理特別嚴重,要麼依賴心理過強,缺乏獨立決斷的能力,很容易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迷失自己、受到傷害。因此,作為家長,要改正這種不好的教育方式。

    (五)對孩子嘮叨不停

    有些家長,特別是母親居多,教育孩子時喜歡嘮叨起來沒完。可能開始孩子還聽幾句,可說多了,孩子就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真煩,我偏不那樣做!”其實,當孩子認為自己並不是被強迫地接受某觀點時,父母的意見反而容易被採納。正如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成功的教育應該使學生在沒有意識到受教育的情況下,卻受到畢生難忘的教育。而這種潛移默化過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

    喋喋不休的傳經誦道只會使孩子厭煩,春雨潤物般的默化薰陶反而更有效果。愛嘮叨的家長們不妨改變一下。

    (六)不能以身作則

    有些家長對孩子要求十分嚴格,要求孩子必須怎麼做、必須考多少分,卻從不注意發揮自己的榜樣作用,不能以身作則。這樣不僅教育不了孩子,還會讓孩子深刻地認識和學習到虛偽的不良品質。這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性情多半會孤獨、冷淡,學習、生活懶散,沒有上進心和求知慾望。家長們改正的方法很簡單,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儘量做到,否則就別做出過分的要求。

    (七)對孩子太過民主

    從前的家長對孩子容易簡單粗暴,而現在的家長則往往過於民主。有些家長對孩子不溺愛、專制粗暴,也不嘮叨,讓孩子自己發展、隨意發展,結果連必要的輔導和教育也放棄。孩子缺少父母必要的引導和教育,很容易受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而迷失方向。

    其實民主是為了瞭解孩子的想法,並鼓勵他發表自己的意見,但並不意味著可以放任自流、討價還價。當你以懇求、交易、威脅、講理的方式去對待他的不合理要求時,其實就是放任孩子。

    (八)只批評不表揚

    謙虛是華人的傳統美德,可有時候卻用得不怎麼妥當。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很多家長很謙虛,十分在意孩子身上的缺點和不足,只管批評不會表揚,還喜歡在別人面前講自己的孩子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殊不知,這樣的做法會泯滅孩子的自信心,容易使孩子陷於自卑的泥潭。

    適當地表揚孩子對孩子的成長是很有利的。正如賞識教育的倡導者周弘說的:“您想讓孩子聰明嗎?那麼找出孩子聰明的‘星星之火",吹風鼓氣,它就會成為‘燎原之勢’。

    (九)只重視考試成績,忽視品德情操的培養

    在應試教育的大潮中,家長們養成了只關心孩子考試成績、忽視孩子品德教育的失誤。淹沒--切的考試、升學教育,讓孩子們的品德教育幾近空白。不重視品德情操培養、只重視考試升學的教育,會使--些學生長期生活在壓抑、焦慮的消極情緒中,很少能體會到成功和快樂,甚至導致性格的扭曲。考試成績再好但品德發展不良的人會有什麼前途呢?

    情感豐富、品德高尚的人,容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學習和工作效率往往較高,成功的機率也較大,更重要的是,生活得快樂、充實。

    (十)只重視分數,忽視技能

    高分低能的學生就是這種教育失誤造就出來的。家長對孩子的要求大多是搞好學習,忽視了對孩子能力的培養。長此以往.孩子的生活技能、學習技能、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協調能力、,交際能力等十分欠缺。這樣的孩子步人社會後,很難有大的發展。

    目前,教育部門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就是針對這一-教育誤區的。家長們應該積極響應、跟上形勢,對孩子進行家庭素質教育。

    (十一)誤導孩子不負責任

    常常可以看見這樣的情形:孩子被板凳絆倒了,家長們趕緊跑過來,“打”板.

    凳,安撫孩子。殊不知,這樣只會使孩子學會抱怨他人、不負責任。對待這樣的情形,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方式,而不同的對待方式又造就了孩子不同的人格特徵。比如美國的家長是“沒看見",不去幹預,孩子學會的是爬起來走,獨立性強;日本的家長是批評指責,孩子學會的是尋找原因,承擔責任。

    其實很多事情家長是不必急於出面的,讓孩子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責任自已擔。比如把小夥伴的東西弄壞了,不必掏錢給他賠,讓他自己出零花錢;玩具弄丟了,不要急著給他買,讓他承受丟三落四的後果。多承擔些責任,孩子才會長大。

    (十二)自以為孩子幸福

    很多家長認為現在的孩子吃得好穿得好,肯定感覺很幸福。但幸福不幸福,難道不是隻有孩子自己說了算嗎?據調查,孩子在下述三種情況下最不開心:

    (1)父母吵架離婚時。孩子很驚恐,不知所措,又擔心自己沒人要

    (2)沒人玩時。特別是喬遷新居後,父母給孩子很多限制,牆上不許畫、地板上不能拍球、衛生間裡不許玩水,更不能領著同伴來胡鬧。到最後,很多孩子都想回老房去住。

    (3)做不想做的事。被父母逼著、哄著學畫畫、彈琴、上各種培訓班。

    安全感、交往、自由都是兒童的基本心理需要。這些需要沒有被滿足,孩子吃穿得再好也不會感到幸福。孩子總會有自己的小煩惱,父母應注意觀察孩子的情緒,肯定、鼓勵孩子表達情緒,幫助調整情緒,給孩子真正的幸福。

    (十三)不讓孩子幹一-點家務活

    現在的家長們,尤其是隻有一個獨生子的家長們,捨不得讓孩子幹一點家務活,或者認為孩子沒有必要幹什麼家務活,自己統統包攬或者全部交給保姆。其實,家庭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孩子脫離父母走向獨立,成功地構築自己的生活。而幹家務活正是增強他們的能力、自信與責任感的有效途徑。比如,當孩子3歲時.

    可以讓他們端板凳、遞用具,4~5歲疊衣服、理床鋪,6歲收拾桌子、整理房間,10歲的孩子就應該讓他們固定地承擔家裡的某項勞動了,如收拾飯桌、倒垃圾。總之,孩子是家庭成員,就應該讓他對家庭盡義務。

    根據調查,目前兒童每日勞動時間是:美國1.2 小時、南韓0.7小時、法國0.6小時、英國0.5小時、日本0.4小時、中國0.2小時,德國甚至將6歲以後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寫進法律。中國幾乎是世界上城市兒童勞動時間最少的國家了。中國的家長們應該反思了。

    (十四)互相拆臺

    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出現這樣的場景: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要嚴懲,而爺爺奶奶不讓;爸爸要追究到底,而媽媽容易心軟護犢;更有甚者爸爸重罰過後,媽媽悄悄帶孩子去飯店吃美食以示慰勞。教育孩子時的互相拆臺會使教育功效事倍功半。所以家庭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要預先協商,達成一-致,萬不可當著孩子的面相互指責。另外,教育孩子時家長的態度不可朝令夕改、反覆無常。比如高興時孩子犯再大的錯也能原諒,不高興時孩子一-點小錯也揪住不放;或者--段時間放任自流、不聞不問,一段時間又十分苛刻。結果孩子往往不去關注教育的內容,而是小心地揣摩家長的情緒。這樣孩子怎麼會有健康的發展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斯諾克球員錦標賽奧沙利文險勝羅伯遜奪第36冠重返世界第一,打敗他的只剩時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