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風物誌

    交子是如何產生的

    交子,北宋時期開始流通,早期主要是在四川省一帶,所以交子的命名是以四川省俚語中的交命名,意思是“雙面印刷”的意思,字面解釋就是雙面印刷的銀子、票券、憑證。而當時交子又分為官方的官交子和民間的私交子,私交子是民間流行的票據,官交子是朝廷成立交子務後的官方紙幣。

    南宋初期,宋朝想要國家壟斷鑄幣,禁止私人鑄幣,所以許多朝代都施行過銅禁止,宋太祖下令回收四川的黃金、白銀和銅錢,運往中央,鑄造鐵錢代用,並禁止帶銅錢入四川。另一方面也是防止銅的外流。於是鐵錢成為四川的主要貨幣。但因為鐵比銅廉價,鐵錢價值較低,重量更高,鐵錢1000文重約25斤,商人經常要用馬車載運鐵錢,使用上十分不便。

    交子便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產生的,民眾將鐵錢放到交子鋪中換成票據交子,再帶著交子進行商貿交易用,面額從一貫到十貫不等,發放時臨時填寫“書填貫文,不限多少,收入人戶見錢,便給交子”。後改為印發,有五貫、十貫兩種,不久又改為一貫和五百文。交子的印刷技術是用紅、黑兩種顏色印刷,以秘密記號和圖樣來達到防偽的功效。當時的交子發行是固定有一定面額的,所以不會對宋朝的經濟造成很大的衝擊。由於交子起初是民間私人發行,所以交子不具備強制性的貨幣功能,更多的是類似於票據、支票。後來宋真宗年間,官方開始發展交子,也因此產生了對交子的糾紛,出現兩種對立的主張,一種主張將私營收為官營,一種主張直接取締。後來如益州官方指定專由以王昌懿為首的十六家富商特許經營,發行原有定額,每兩年整為一屆,到期造新換舊,嚴禁民間私造。

    由於交子鋪將寄存的財物投資於邸店業務,由於過度投資,使交子難於兌換,多次發生擠兌的騷亂,“以至聚眾爭鬧,官為差官攔約,每一貫,多隻得七八百”,“富者資稍衰不能償所負、爭訟數起”。甚至天禧四年(1020年)益州知州寇瑊一度下令取締交子,並將交子鋪封閉。再加上當時宋朝和西夏、遼國交戰,軍費增加,天聖元年(1023年)下令交子鋪停止發行交子,已發行的交子全部回收,改由朝廷設益州交子務,由國家壟斷髮行交子,即“官交子”,官交子規定均比照私交子,同樣以紅、青、黑三色銅版套印,亦有密碼花押,並加蓋本州州印。交子遂取代鐵錢,成為四川的主要貨幣。

    哲宗時,無限制地增印,交子貶值更厲害。徽宗大觀元年(1107年),改交子為錢引,舊交子皆毋得兌,除四川、福建、浙江、湖廣等地仍沿用“交子”外,其它諸路均改用“錢引”。

    由於過度發行,交子貶值,類似於我們現代所說的通貨膨脹,後來宋朝更是直接把交子放棄,另設錢引,原來換了交子的都沒能把錢幣兌換出來,所以交子最終由於在人民群眾中失信,不得不結束。

  • 2 # 行話歷史

    不得不說,交子所代表的票據紙幣等是一個偉大的發明,當然這個偉大同樣也是帶引號的。

    首先我們要清楚,最開始交子這類票據就不是官方發明,而是完完全全的民間產物。

    交子發源於四川,而之所以發源於四川,是因為當時四川使用的是鐵錢,而全國也只有四川地區使用的是鐵錢,鐵錢太笨重了,購買力又低,久而久之,民間就產生了交子這種東西。

    問題在於紙幣的存在,維持的一個根本條件是這些紙片可以隨時可以兌換成金屬貨幣才行,如果兌換不成功,那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而確實在當時也發生過這種情況,有的發交子的民間機構兌換不了,就搞得民怨沸騰,後來在當地搞了一個聯盟,就是找了一些比較有實力的錢莊等綁在一起,共同負責兌換,但時間一長還是不行,其中有幾家就倒閉了。

    這時候交子的國家化就提上了日程,這時候兌換是基本能夠保證的,但是又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

    通貨膨脹!

    這也是無法取代銅錢的一個根本原因,原來發交子,都是規定面額,同時有足夠的準備金來保證兌換,而且交子的數量是有嚴格規定的,可能慢慢的政府就發現了來錢的方式,多發行這種紙幣實在是太容易了,能搞到好多錢。

    於是交子越發越多,準備金也被挪用,交子的購買力越來越差,最後不得不再發行其他的鹽引啊等等亂七八糟的,結果紙幣越來越不值錢,越來越沒人想要。

    而銅錢不存在這個情況啊,實在不行融化了重新鑄造,它本身是有價值的。

  • 3 # 一介須翁

    由於北宋銅的產量及銅錢鑄造額不能滿足交換關係的需要,官府乃強行劃分了銅鐵線的流通區域。四川是一個經濟發達的地區,通行的純是鐵線,當時的小鐵錢十才當銅錢一。由於鐵線在流透過程受到重量的限制,於是這裡首先使用了交子(紙幣)。李攸在《宋朝事實》記載:‘’始益州豪民十餘戶,連保作交子……同用一色紙印造,印文用屋木人物,鋪戸押字,各自隱密題號,朱墨間錯,以為私記,書填貫,不限多少。收入人戶見錢,便給交子,無遠近行用,動及百萬貫。街市交易,如將交子要取見錢,每貫割落三十文為利。"由於交子它是由民間創辦起來的,但當時十幾戶創辦的富商解決不了偽造交子的問題,又因經濟力量薄弱維持不了交子的信用,到仁宗天聖元年,交子改為官營,在益州正式設立了交子務。官營了就要用金屬的貨幣作為交子的信用。所以紙幣交子無法代替銅錢。下圖為交子的印刷版

  • 4 # 柚子愛歷史

    主要有幾下幾點原因:

    1、宋朝並沒有建立起完善有效的“紙幣本位制度”,也就是信用貨幣制度

    宋朝雖然比歐洲早600年開始發行了紙幣,但是並沒有建立一套完善的紙幣本位制度,也沒有足夠的貴金屬(金銀等)作為儲備金用於紙幣發行的信用支撐。

    所謂“紙幣本位制”,也叫“自由本位制”。是一種以國家發行的紙幣作為本位貨幣的貨幣制度。特點是國家不規定紙幣的含金量,也不允許紙幣與金(銀)兌換,紙幣作為主幣流通,具有無限法償能力,現代紙幣的發行是透過信貸程式進行的,所以紙幣實際上是一種信用貨幣。例如中國的人民幣,就是一種信用貨幣,但是大前提是國家有足夠的儲備金作支撐,否則一旦這種國家信用坍塌帶來的必然是災難性的後果。

    (紙幣發行得有貨幣儲備金)

    雖然宋朝發行得“官交子”也是用紙印刷,上面也有圖案,甚至還有密碼、劃押、圖章等印記以標明面值和防偽,成為世界上第一種法定紙幣。但是宋朝並沒有儲備足夠的貴金屬作為紙幣發行的信用支撐,沒有建立完善的“紙幣本位制度”,因此一旦國家開始濫發,空手套白狼,那麼必然導致通貨膨脹,民眾損失慘重,更為重要的是,一旦國家信用流失則是不可逆轉的。

    2、宋朝各地商品經濟發展不均,全國統一的大市場並沒有真正形成,紙幣無法大面積推廣

    宋代的交子最早出現於經濟比較發達的川蜀地區,但最終也沒有推廣到全國。這是為什麼呢?因為宋代各地的商品經濟發展非常不均衡,沒有形成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另外,對於“交子”這種飛躍性貨幣各地的適應程度也會有所不同。

    從商品經濟的角度分析,交子雖然確實適用於大宗商貿,但是其本質上與貨幣高階階段所代表的商品價值的觀念形態紙幣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說北宋時期尚不具備出現完善紙幣制度的社會經濟條件。因此,交子作為一種先進的貨幣形態自誕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川蜀地帶使用。即便後來宋徽宗改交子為錢引,也只能“行於京東西、淮南、京師諸路,惟福建、江浙、湖廣不行。”(《文獻通考》)紙幣很難進入川蜀之外的地方流通從客觀上證明,北宋仍不夠發達的商品經濟並不能產生完善的紙幣制度。

    3、宋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危機,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交子嚴重貶值,最終被民間棄用

    宋朝政府在正是發行交子時還是比較謹慎的,不但規定每屆交子的流通期限為2-3年,還要求交子期滿後必須兌換下一屆交子才能繼續使用。但是這種原則性沒有堅持下去,隨著宋朝中期財政的困難,尤其是冗官、冗兵、冗費問題對於宋朝財政負擔的加劇,迫使極度缺錢的朝廷最終也忍不住就把交子當成了自助取款機,大量無節制的發行,把限額髮行、存足準備金這些制度完全拋諸腦後。

    據《宋史·食貨志》記載,交子的發行最後到了“不蓄本錢而增造無藝”的程度。因為紙幣發行的數量,取決於國庫的貴金屬準備。但是宋政府最終迫於財政危機,開始毫無節制的發行紙幣,由此導致通貨膨脹,交子一再貶值。朝廷一旦做起了這種無本的買賣,那麼其後果就是“官無本錢,民何以信”,國家信用一瀉千里。如南宋時政府又想以 “關子”、“會子”和“錢引”的名稱代替交子,妄圖透過改頭換面欺瞞群眾,但是民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家再也不上當了,紙幣最終難逃被民間棄用的結局。

    紙幣一旦開始發行和流通是要受到流通規律所支配的。對此,馬克思曾進行了科學的表述: “紙幣的流通特殊規律只能從紙幣是金的代表這種關係中產生。這一規律簡單說來就是:紙幣的發生限於它象徵地代表的金 (或銀)的實際流通數量”。(《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147頁)

  • 5 # 我沒忘記home

    在宋朝之前,中國與世界上其他絕大多數國家一樣,都使用實物貨幣,如中國長期依賴賤金屬(銅、鐵)等,西方則是依賴貴金屬(黃金)等。進入宋代後,極度發展的商品經濟催生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東西方貨幣的發展由此走向不同的道路。但政府對紙幣的濫發導致其快速貶值,紙幣在不成熟的環境下成了掠奪民眾財富的工具,即便是以皇權為信用,紙幣還是一步步失去民眾的信任,最終不得不走下歷史舞臺。

    附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宋代商業的繁榮——銅錢、鐵錢、紙幣(交子)

    一種貨幣的誕生與經濟的繁榮有極大的關係,國史大家錢穆有言:“中國在唐代以前可以稱為古代社會,自宋代起至現在可說是近代社會。宋代經濟是劃時代的近代經濟的開始”。宋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傳統貨幣的短缺(銅、鐵等)、印刷術與造紙術的成熟共同推動了一種新的貨幣的誕生。

    中國紙幣的發展始於宋朝時期的四川地區。唐朝滅亡時,蜀地基本上沒有發生大的動亂,這使得當地的經濟持續發展。950年,為了彌補貿易過程中的錢荒(即貨幣的供給無法應付市場對貨幣的需求),後蜀開始鑄造鐵錢,號稱“廣政通寶”,與銅錢並用。965年,北宋滅後蜀,宋太祖下令將四川的黃金、白銀和銅錢運往中央,並禁止銅錢進入四川,鐵錢成為四川的主要貨幣。

    鐵錢的相對價值較低,重量更高,使用和存放非常不便,因此民眾將鐵錢寄存在“交子鋪”中,換取“交子”使用。據《宋史》記載:“交子之法,蓋有取於唐之飛錢”,“飛錢”是產生於唐代的一種匯兌制度,當時經濟快速發展,銅錢數量不足且攜帶不便,因而商人在京城把錢交給諸軍、諸節度使或者富豪門閥等,這些富貴之家開立票據,商人可憑票據到其它地方取錢。早期的交子也是這種形式的憑證,隨著“交子”的廣泛使用,它開始具備貨幣的性質。

    “蜀用鐵錢,其大者以二十五斤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為一千。行履齎持不便,故當時之券會生於鐵錢不便,緣輕重之推移,不可以攜持。”

    1003年,益州(成都)知州張詠對“交子鋪”進行整頓,官方指定十六家富商發行“(私)交子”,還規定了“交子”印製標準等。但“交子鋪”的過度投資使交子產生兌換問題,“以至聚眾爭鬧,官為差官攔約,每一貫,多隻得七八百”。天禧四年(1020年),益州知州寇瑊下令取締交子,並將交子鋪封閉。

    在激烈的朝堂爭論後,從宋仁宗天聖二年(1024年)開始,北宋政府正式發行“(官)交子”,數量為188萬貫,此後每兩年發行1256340貫。在政府信用的保證下,“交子”大獲成功,茶馬貿易、對西夏的軍事需求等促進了“交子”的廣泛流通,在交易之中通常存在溢價交易,蘇轍就曾記載“蜀人利交子之輕便,一貫有賣一貫一百者”。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蜀人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 以便貿易,富人十六戶主之。”《宋史·食貨志下三》:“交子之法,蓋有取於唐之飛錢。真宗時,張詠鎮蜀,患蜀人鐵錢重,不便貿易,設質劑之法,一交一緡,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謂之交子。”

    附圖,北宋紙幣

    兩宋紙幣的發展與崩潰

    北宋後期,伴隨著王安石的激進新政與邊疆戰事的持續擴大,政府開始濫發“交子”,人們對“交子”的可兌換性產生懷疑,“交子”大幅貶值。1107年,北宋以“四川錢引”取代“交子”,但“四川錢引”不許兌換而且隨意增發,亦造成其價值大跌。1127年,靖康之難,宋室南遷,財政困窘的南宋政府亦大力發行紙幣,最終形成四個相對獨立的貨幣區。

    首先是南宋首都以及東南各路的“東南會子”,“當時臨安之民,復私置便錢會子,豪右主之,錢處和為臨安守,始奪其利,以歸於官”。紹興三十年(1160年)二月,臨安太守錢端禮仿照四川發行的交子,發行“會子”,“悉視川錢法行之。東南諸路凡上供軍需,並同見錢,仍分一千、二千,三千凡三等。蓋權戶部侍郎錢端禮主行之,仍賜左帑錢十萬緡為本”。四川地區則主要使用“錢引(後改為四川會子)”,淮南地區主要使用“淮南會子”,湖北地區主要使用“湖會子”。

    附圖,南宋紙幣“會子”

    南宋為保證紙幣的價值而訂立“錢會中半制”,即政府開支一半以銅錢、一半以會子支付。儘管南宋盡力維持“錢會中半制”,不輕易改變比率,但銅錢價貴,南宋先是在稅收方面放棄“錢會中半制”,提高會子比率,甚至全由會子繳納。銅錢收入減少後,開支方面亦全用會子。這一時期,會子雖然有所貶值,但由於其可用於交稅,因此流通很廣泛。

    1206年,南宋發動北伐,軍費激增,政府重新走上濫發紙幣的老路,“會子”迅速貶值,“端平初……鄭清之相,驟廢十五界,新行十七界,以準(十)六界之二,而物價騰踴”。宋理宗時期,南宋與蒙古之間的戰事持續不斷,財源不足的南宋透過大發紙幣來彌補軍費,“會子”走向崩潰。1264年,宰相賈似道以“見錢關子”取代“會子”。

    不論“交子”還是“會子”,最開始都是由私人發行,等到國家介入後,官方紙幣因為天然的高信用度而將私人紙幣驅逐出市場。但國家濫用民眾的信用,“廟堂之上,縉紳之間,不聞他策,惟添一撩紙局以為生財之地;窮日之力,贈印楮幣,以為理財之術。楮日益多,價日益減”,國家的信用破產,宋朝的崩潰也就成為必然。

  • 6 # 新銳歷史

    “交子”的出現,與四川的銅產量不足有直接關係。因為銅產量不足,北宋初期,四川曾通行鐵錢,這種錢幣值小而份量重,使用極為不便。

    於是,一些商戶推出代存鐵錢業務,人們只要拿著商戶所開票據——交子,即能在各地分號取錢。

    這個時候的交子,與唐朝的“飛錢”性質差不多,相當於一種支票,還算不上紙幣。而且,在之後的使用過程中,還出現了偽造、濫印之類的問題。

    直到1024年,北宋政府宣佈接手交子的發行和管理,交子變身為“官交子”,才正式成為一種法定貨幣。

    按照最初的設計,官交子的發行以三年為一“界”,每界發行約125萬貫,定期回收,且備有準備金。

    官交子能夠流通開來,與四川當時存在較嚴重的“錢荒”有直接關係。

    商品經濟發展,需要大量輕便貨幣;民間違禁將鐵錢、銅錢熔鑄為生活器物;銅錢外流至遼、西夏等境外地區,都是造成錢荒的原因。

    不過,解決錢荒並非北宋政府推廣官交子的核心動力。透過發行官交子來斂財,以彌補財政赤字,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如彭信威《中國貨幣史》一書所言:

    “兩宋政府受到外族軍事上的威脅和侵略,不得不養重兵以為備,軍費開支龐大,財政非常困難,常靠發行紙幣來彌補開支。”

    宋神宗也曾明言,自己大量發行交子的直接原因是財用不足:

    “行交子,誠非得已,若素有法制,財用既足,則不須此,今未能然,是以急難無有不已之事。”

    宋哲宗時代,為籌措和西夏戰爭的軍費,北宋政府時常臨時印製數十萬,乃至數百萬貫交子。政府的財政需要,決定著交子的發行。

    交子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也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它為什麼會退出歷史舞臺?它與宋代政治形勢密切相關。

    北宋末年政治黑暗腐朽,統治者貪婪奢侈。大量印造”錢引”,濫發紙幣,導致通貨膨脹。

    交子最初在四川民間發行,以取代攜帶不便的鐵錢。由於發行交子的十六鋪戶不能及時兌現兌付交子,造成社會糾紛不斷。

    宋仁宗時,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由政府正式發行,稱官交子,最初七、八十年,官交子信譽不錯,給政府帶來不菲收入。

    朝廷漸漸發現紙幣是個好東西,不用什麼本錢,可當真金白銀使用,實在是無本萬利的好買賣。

    於是要打仗了印紙幣,要安撫百姓也印紙幣,朝廷要採辦消費,還是印紙幣,造成了惡性通貨膨脹。

    1101年,隨著宋徽宗即位,交子氾濫的洪峰終於到來。

    1102年就增印交子200萬貫,滿足他奢侈生活需要,而此時之前交子發行限額188萬貫,1107年就增印到了2694萬貫,相當於當時發行保證金36萬貫的74倍。

    由於交子發行量遠遠大於流通量,逐漸造成惡性通貨膨漲。

    宋徽宗錯誤的財政措施,道成金融混亂,降低了交子作為信用貨幣的作用,也是對人民財富的變相掠奪。

    1107年,宋徽宗宣佈發行的41到43界(三年一界)交子全部作廢,數量高達6000萬貫,一貫相當於1000個銅錢,因此而遭受損失在1000貫以上商家達30萬人。

    1258年,元軍佔領四川大部分地區。交子完全喪失了信用貨幣的作用,被視為糞土,變得一文不值,歷時259年的交子壽終正寢。

    -END-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紅樓夢》裡,賈母為什麼不在去世之前,讓林黛玉和賈寶玉完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