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宇宙人賽文
-
2 # 萌萌三年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我一開始壓根看不進去。看到很多人吹爆它,評分也比較高,讓我很是疑惑。於是我抱著研究的心態,在一次午睡前當做催眠片準備看一會就睡著,就這樣我看完了這部電影。
雖然有些地方確實不好,雖然感覺兩個人真的太矯情,但是有一些橋段,真的讓人忍不住眼淚落下來。
也許我們每個人被戳中點不一樣,但是可能都能從演員的故事中間找到不少共鳴,然後共鳴之後又萌發感動同情關心等等複雜的情緒,然後被劇情和角色的激烈情感表現一帶,自己也會忍不住鼻子一酸。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自己不想哭,而是看到對方的淚眼,或者甚至看到第三方的淚眼,我們做為旁觀者反而哭的更兇。
最後的反轉更是切中了很多觀眾的情緒點,前面很多自己的評判,在這裡彷彿找到了註解。先前自己貼上的標籤,自己在這裡默默撕下。
我本人真的特別害怕演員邊跑邊哭的戲份,每次這樣的鏡頭都能把我哭崩潰。
之前岳雲鵬演的豬頭追著柳巖的車大喊:“燕子,沒有你我怎麼活呀...”我每次都哭的很慘。
看到陳意涵邊跑邊哭,真的,鐵石心腸也會流淚。真的很難過,難過到你想說它是一部爛片都不好意思,因為你已經貢獻了自己的情感。在淚水的洗禮以後,你再看自己的內心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情感,會覺得有種通透感,所以會覺得這場電影看了值得。
我們生活在這個年代,社交娛樂的豐富讓我們少了很多過去人對於愛情的生活的憧憬,對於過去的人來說吃完飯就不知道幹什麼要是能談戀愛就太幸福了。但是很多現代人卻不以為然很多人甚至覺得談戀愛不如打遊戲。
看了這部電影會覺得,身邊人還有人陪著,還是很幸福的,很值得珍惜的。
所以這真是一部很好哭的電影。
也是看了一遍不會再想看一遍的電影。
-
3 # 醉醉侃電影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男女主角身世悲慘,相依為命。男主因病拒絕女主的愛情,並親手把愛人送到別的男人身邊,隨後男主去世,女主殉情。劇情在創新上不夠,觀眾們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局了。 再一個,青春期的男女主角,同床十年居然沒有突破最後的防線。而且雙方彼此還那麼深愛對方,這樣的劇情放在古代都不能接受,更不用說在當下這麼開明的社會。同床十年,柳下惠都不一定能這樣… 最後,雖然陳意涵將女主宋媛媛的愛情悲劇演的很到位,很多觀眾被她的演技所折服。但是片中宋媛媛明知道楊佑賢有未婚妻的情況下,還要努力去爭奪,扮演成了小三的角色。最不能讓人接受的是,她與楊佑賢結婚後,心思又不在人家身上,最後還與別的男人殉情。這種帶著傷害式的劇情安排極度不合理,估計也沒觀眾會欣賞這樣的劇情安排。至於說是不是爛片,就是觀眾仁者見仁的事情了。
-
4 # MGG牧歌
怎麼說呢,我覺得這部電影還不錯,讓我感觸頗深,能在裡面找到自己的影子。
之所以被說爛片,個人覺得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首先,開局太平淡,讓人看不下去。這部劇前半部,就像紀錄片一樣,感覺就是在講故事,還是一個平淡無味的故事,完全沒有電影的感覺,讓人看不下去,估計很多人都沒看完吧。和自己的心理預期落差太大,後面要麼就不看了,要麼就走馬觀花了掃一眼。其次,這部劇的故事型別本來就是少眾的,最後的結局,雖然像我一樣肯定有覺得好的,但是更多的應該都是對結局不滿意甚至有點反感的,沒有誰是離開誰就活不下去的,最後殉情就有點“反人類”的味道了。最後,這部劇劇情一般,沒有出彩的地方,雖然安排了轉折,有讓人想不到結局,但是總體來說,更像一個記錄片,講兩個人的愛情故事,雖然最後的愛情很感人,但是,這種愛情難以讓人買賬,也就更讓人覺得沒味道了。喜歡這部劇的,也就是像我一樣能在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渴望這樣的愛情的人吧。不過,個人還是推薦有機會了可以耐下心,好好看看這部電影,或許你就會發現不一樣的地方。
-
5 # 火炎影視站
首先我要說明一個觀點:我們是看電影,不是聽電影,電影能用畫面交代的事情就不要用臺詞說出來!視聽這個主次要分清楚!
再說說這劇情吧:a男患有白血病被母親拋棄,b女家人出車禍了就剩她一個,兩人生活在一起十多年,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睡,就是沒發生性關係,然後a男知道自己要掛了,就想悄悄的把b女給牙醫,牙醫還是有未婚妻的,a男還要牙醫的未婚妻離開牙醫,牙醫他們成功被拆散後,b女和牙醫結婚了,結果b女放不下a男,原來她一開始就知道a男的病,裝做不知道,就是想讓a男放心;然後a男掛了b女殉情!最後牙醫在ab墓前,痛哭流涕,我也不知道導演想表達啥?表達老實男人就活該遭到你們戲弄?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說的是牙醫吧!你們哭是因為牙醫我還能理解,為了ab,我只能說:哦!這該死的愛情觀啊!
-
6 # 廣土日記
為何都說是一部爛片?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不管你從哪個維度看,它都不像是一部會成為爆款的片子。
流量大咖,實力戲骨,口碑佳作這些爆款公式裡的標籤詞一個都與它搭不上邊。
可就是這樣一部爛片,爆了。
它在臺灣拿下了影史票房冠軍,在大陸也於昨天完成逆襲,用一場俗套的紅男綠女配,彎道超車,把漫威鉅製輕鬆斬於馬下。
《悲故》一定是幸運的。
短影片時代給它的宣發提供了無比精準的“抖音模式”。
鋪天蓋地的電影雞湯短影片在微博,抖音,快手病毒般地傳播著,和豆瓣上的罵聲好像是兩個摺疊的世界。
同樣鼎沸,卻毫不相干。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好像每次一部愛情片被捧上現象級神壇,風向都會變得很奇怪。
和《前任3》的時候一樣,這些故作深情的話在大部分《悲故》微博下都能輕鬆獲得高贊。
就算是豆瓣的差評下面,也常常湧現一些不想哭就是沒看懂的情感綁架。
寫這部片也自然也成了一件不太討喜的事情。
畢竟按票房去算,現在開啟這篇文的人,有相當比例被它收繳過眼淚,而當圍繞它的電影批評出現,難免會誤以為是對情緒的連帶否定,產生被冒犯的不適。
我無意去否定大家的情緒,或者嘲諷其廉價感動什麼的,我沒資格評價你們的情緒,我只是希望大家冷靜想想,難道好哭,就不是爛片了嗎?
一
這部片子存在非常多的問題。
首先是對翻拍的遮掩。
片方在宣發的時候非常狡猾地模糊了翻拍屬性,你很難找網路上找到官方或非官方吹水對“翻拍”這兩個字的提及。
但其實《悲故》存在一部非常優質的原版,09年的片子了,在豆瓣依舊還有7.7的高分。
原版講的故事是:
父親去世,母親出走,自己還得了癌症的男主,在年輕時遇見父母雙亡的女主,兩人一見鍾情,搬到一起同床同居。
而男主卻因為顧忌自己身患絕症,時日無多,不敢告知女主自己病情,更不敢和女主確定關係,兩個人就這樣無名分又無性地同床十年。
在男主的最後一年,他發現女生正在和有未婚妻的男二牙醫曖昧,他便順勢調查出了牙醫未婚妻的出軌,想方設法的讓牙醫和未婚妻分手,去和女主結婚,這樣自己也好安心離開。
看完你應該就明白為什麼片方為什麼執意要模糊對翻拍的提及了吧。
因為臺版從人設,劇情,到臺詞,部分機位,部分景別和這原版都毫無區別,片長也基本相同,幾乎就是一次漢化。
就連那場煽情對話裡“想當戒指,眼鏡,這樣可以被你買去永遠在你身邊”這樣的關鍵句都是原模原樣的照搬,沒有任何改動。
可片方大概忽略了,原版的概念吸引人是因為那是2009年,正處於“後藍色生死戀”時代。是癌症,車禍,為了愛犧牲等南韓舶來梗最鼎盛的那十年。
再加上一個敘事結構的創新,它討人喜歡又賺人眼淚自然順理成章。
可現在是2019年,再沒閱片量的觀眾,看看電視劇也早已對這些狗血劇情感覺疲憊了。
中國產八點檔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演了,你卻依舊照搬,這難免讓整部電影都陷入一種滿地狗血的情感尿性裡,受眾更小,觀眾好感度也自然更低了。
二
當然,梗的俗套還不至於讓他落到5分的區間,它最大的問題出在僅有的一處改編上。
原版的聰明,在於對三個角色設定了三個視角的切換,這種視角切換表面是為了揭露真相,製造反轉,但內裡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互相維持人設的平衡。
當你覺得男主的行為自私,電影就拿出女主的視角,用她早就對男主的病知情,不揭穿只是想完成他的心願的動機,來消解男主的自私。
而當你覺得女主的騙婚綠茶,電影就立刻放出男二的視角去告訴大家,他也早就知道,只是真愛+心軟,配合演戲。
所有角色人設中不討喜的那一面都被消解了,電影自然就討喜起來。
但這個臺版呢?
它把男二的視角大量縮減了,還畫蛇添足地加入了一段女主寫告別信的戲碼。
這讓原本人設的三角平衡被打破了,男二牙醫全程都像是被矇在鼓裡的人,陷入一個弱者的語境。
如此之下,女主,男主的自私行為不僅得不到消解,還被多倍放大。
電影也有故意用高密度的旁白,配樂去麻痺觀眾不去考慮男二的遭遇,繼續沉溺於男女主互相成全的偉大。
這確實對很大一部分人奏效了,可我實在不相信當他們冷靜下來回想,會不察覺電影人設的奇怪。
那些嚷嚷二刷的,我保證,你們會為男二再流一次淚的。
當然,我並不同意電影三觀不正的說法,這不是電影的評價標準,更準確的表達是編劇失敗的改編導致人設出了問題。
三
除了這兩個大問題,這部片還有一些文字層面的小問題。
它太過於倚重旁白了。
整部電影最主要的敘事推動力不是臺詞,不是鏡頭,是旁白。
就像是一部PPT電影,旁白說什麼,畫面就出什麼。
特別是男主視角部分,我遇到女主靠旁白,我愛上她靠旁白,我不能和她在一起也靠旁白,
為什麼?
再用旁白告訴你,因為我得了絕症。
100分鐘的電影,我看片時粗略估計了一下,旁白佔比可能都不止30分鐘。
而且旁白本身也存在問題,對“悲傷”這個詞的點題太過於刻意了。
明明原版劇情已經對這個詞有非常充足的詮釋了。
這版的旁白卻偏要畫蛇添足,拿悲傷造句,加進去大量QQ空間簽名風格的句子。
比如那句刷爆抖音的“原來習慣孤獨,才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
誰能告訴我,這句話到底和劇情到底有什麼關係?或者說,它到底想表達什麼?
還有那句“人一旦陷入愛情,就很難逃脫出來了”,這又是哪年的愛情觀了?
這到底是《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還是為了悲傷而悲傷的故事?
回覆列表
比較同檔期的《夏目友人帳》和《醒來之愛的呼喚》,《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票房表現不要太出眾,甚至力壓奧斯獲獎影片《波西米亞狂想曲》、王小帥時代鉅作《地久天長》、華納兄弟嘔心續作《樂高大電影2》,只有自帶現象級話題的漫威超級英雄電影《驚奇隊長》未受波及。
簡單地說,這是一部翻拍自南韓同名電影,不僅型別和題材很應景,而且針對受眾精準打擊,片子情節流暢,感情豐沛,完成度高,想來,這也是其數日蟬聯臺灣票房冠軍,獨霸國內白色情人檔的核心競爭力。
前有《前任3:再見前任》的現象級話題,後有《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開掛式票房,愛情這個永恆的人生話題,此番又被下了怎樣的毒藥?
正在進行時的愛情電影“歧路”
如果說《廬山戀》成就了中國產愛情電影的新標杆,那麼國內愛情片的票房井噴或多或少與臺灣電影有關。
藉助《海角七號》的餘溫,一部名為《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的臺灣愛情影片實現了超出預期的“一箭多雕”。
它的成功,開啟了純情愛情的“懷舊風口”,催生了《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等“青春情懷片”時代;捧紅了陳妍希、柯震東、蔡昌憲等一批臺灣新生代演員,以及網路作家九把刀;更重要的是,在日、韓愛情偶像劇的夾縫中,為觀眾重樹了臺灣偶像言情電影的高大形象,也為更多臺灣同類題材進軍內地鋪平了道路。
於是,每過上一兩年,就會有一部或小清新或文藝範兒的臺灣愛情電影,成功掀起一陣話題風暴,《我的少女時代》、《盛夏光年》、《愛情凍住了》之後,最近一波是奶茶劉若英的導演處女作《後來的我們》。
眼看“清新文藝+愛情”的元素組合掙了大錢,《傲慢與偏見》、《喜歡你》、《超時空同居》、《南極之戀》等一批國內影片扎堆登陸院線,如絲般順滑的故事、搞怪幽默的情節,廉價狗血的感動,一波又一波向觀眾襲來,畢竟,總有人會照單全收,不愁賣不出去。
今年情人節檔,臺灣青春偶像劇教母陳玉珊,攜王大陸和林允,帶來了新片《一吻定情》,在好片扎堆、競爭激烈的後賀歲片檔,“擠出”了1.72億元。觀眾普遍的評價是,一貫的清新、搞笑、套路、狗血,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其實,從《後來的我們》疑似刷票房事件,看得出觀眾的多元化觀影需求正在成為共識。一味的純真、情懷,最後都成了矯情,追求了這麼久的感動,最終不過是感動了自己。
所謂的年度催淚大片、紙巾耗費者
比起同樣出自臺灣的現實題材影片《大佛普拉斯》、《血觀音》,像《愛情凍住了》這類套路屢試不爽的作品,更像是色香俱全的奶油冰激凌,看起來華麗、吃力來爽快,滿足了觀眾的淚腺,但看多了也膩。
看到豆瓣4.8分的評價,我就放心了,再看8億+的票房奇蹟,《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究竟感動了誰,我試圖想弄明白。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的劇情,甚至很難被稱之為“故事”:
男女主人公張哲凱(代號K,劉以豪飾)和宋媛媛(陳意涵 飾),是唱片公司“黃金搭檔”,然而在私底下,他們是共處一室多年的愛人兼家人,兩人之間有曖昧、有親情,卻只接了一次吻,堪稱“堪比哥們,戀愛未滿”,屬於傳說中最稀有的“最純潔的男女關係”。
用後腦勺都能想到,這種“感情平衡”不可能維持太久。男主果然身患絕症,將不久於人世,為此,男主假意與女主拉開距離,逼她去離開自己,找老實人接盤。女主明知男主的病情和用意,為了滿足其願望,主動勾搭上了已經訂婚的好男人——牙醫楊佑賢(張書豪 飾)。
為了達到目的(實現心願),男主發現牙醫男的攝影師未婚妻Cindy(陳庭妮攝)在外面招蜂引蝶,遂拍下攝影女與別的男人出軌玩曖昧的照片,逼牙醫男就範;牙醫男果然上套,自知頭上長無端出現一片大草原,遂與攝影女大吵一架。
女主勸牙醫男與攝影女複合,以彰顯其善解人意、善良正直的一面;再次,為了達到目的(實現心願),男主告知牙醫男現女友自己的病情和心意,攝影女果然十分感動,遂與男牙醫分手。
牙醫男順利接盤女主,男主把一切安排得明明白白,深藏功與名。婚後,女主果然忘不了男主,偷證件、棄牙醫、找男主一氣呵成。
果然,女主陪在彌留之際的男主身邊,男主不治身亡,女主自殺殉情。片尾,接盤未果的牙醫男跪在男女主的墳前,哭得那叫一個慘。
看到這麼多大寫加粗的“果然”,你看明白了嗎?
愛情的自私、廉價的感動,究竟有多可怕
看完電影,我一臉懵逼,一時語塞,這怎麼可能是愛情片,明明是驚悚懸疑片。
撥開一層層或華麗、或清新、或煽情的外包裝,這不就是賤渣男心機尋接盤、綠茶婊痴情苦殉情的故事。
男女主果然是共處一室十餘年的好戰友,計劃周密、配合默契,雙賤合璧、天下無雙。女主明修棧道,男主暗度陳倉,神不知鬼不覺的達到目標,還將所有人矇在鼓裡。甚至雙雙斃命之後,依然博得不知入套的牙醫男跪地痛哭。高,實在是高。
為男女主矢志不渝的愛情,哭得稀里嘩啦?人生不值得,請補繳智商稅。
看起來是一盤必然“翻車”的愛情遊戲,臺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照單全收,三觀盡毀,卻用生硬的照搬、廉價的煽情,挑逗了太多無知少女和瑪麗蘇阿姨的淚腺。
相對來說,韓版《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要聰明得多,最開始就將男主的感情描述為抱團取暖的“親情”,兩人的關係限於“模糊的曖昧”,於是,手撕情侶的良苦用心,變得順理成章。
對於女主的突然“移情”,韓版的處理也極為巧妙。透過不斷的閃回,女主終於認識到男主“主動退出”的隱忍和偉大,對自己的感情始終“不離不棄”。
而韓版中牙醫的角色,並不是老實巴交的接盤俠,而是主動擔當了男女主偉大愛情的“引導者”和“爆發點”。
其實,《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男女主的愛情,出發點是超凡的,落腳點是自私的。因為對感情的自私,無論本片勾兌了再多的催淚和感動,都難以讓觀眾真正融入其間。
再加上,與始終堅持生活化、細節化,注重感情引導,對情緒積蓄和宣洩把握得恰到好處的南韓原版比起來,臺版明顯犯了劇情太生硬、對白文縐縐、感情很突兀、結局不留白的通病,在實際效果上,就顯得狗血、空洞、矯情、廉價。
《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其實是複製羅密歐與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悲劇核心,意圖展現矢志不渝、嚮往自由的主題。
然而,東施效顰的照抄,味如嚼蠟的執著,特別是主創團隊歪曲、片面、衝動、幼稚的思想表達和創作意境,就已經決定了,本片廉價賣慘、低階趣味、刻意煽情的格局,即便包裝得很華麗、很高階,也不可能救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