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阿強的童年

    五律與七律的區別

    這一講首先跟大家說一下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的不同之處及特點

    首先說說不同之處:

    一、格律的區別:

    作為格律詩,五律跟七律一樣,有著格律詩特有的一些格律要求,比如平仄粘替對,押平聲韻,中間兩聯對仗等等,我們就不必細化,只說說不同之處。

    首先字數不同。大家知道七律是56個字,五律則是40個字。

    在講格律時我們曾經講過,七言律句就是在五言律句的前面加上兩個字,而其平仄與五言律句的前二字正好相反。如圖:

    其次是格的區別:

    七律是首句入韻為正格,也就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起平收),仄仄平平仄仄平(仄起平收)是正格。

    而五律是首句不入韻為正格。也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仄收)是正格。

    看起承轉合,看粘對平仄,可謂有法可依,有路可循。五律之於七律,語句雖殊,法律則一。也就是說在格律上沒有大的區別:起句先須闊佔地步,要高遠,不可苟且了事。中間兩聯,須要血脈貫通,音韻相應,對偶相停,上下勻稱。

    前聯既詠狀,後聯須說人事。兩聯最忌同律。頸聯轉意要富於變化,須多下實字。字實則自然響亮,而句法健碩。其尾聯要進開一步,別有餘韻,如果能照應起句,更值得稱道。其實這也是七律的作法,並無其二!

    二、結構特點的區別

    在五言律詩中,常常需要緊縮掉連詞、副詞。而在七言律詩裡,這些連詞、副詞本身就是詩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五言律詩要求精簡,七言律詩則要平實.現在我們一起來對比一下,以便更深入的理解. 

    大家都看看,這不是簡單的加減.我們試試之後,我們能夠省略什麼?就能知道加上和減去對情感表達的區別.

    1、多病所須唯藥物,微軀此外更何求。。(杜甫《江村》)

    根據句意去掉兩個字:多病須藥物,微軀外何求

    省掉了所須和此外,給人的感覺就是直接的冷靜的在描述一件事情,沒有情感了。我們就對他說一句,你找藥去啊!我們就不同情他了。

    而加上這兩個詞,寫出了自己的生活境況的不堪,博得了讀者的同情,讓讀者彷彿感同身受。

    2、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杜甫《客至》)

    這句的意思是說:杜甫此時居成都草堂。客人來了,主人很高興。表達了對友人的真摯而殷勤的情意。“不曾”,說明事前可能不知客人要來,如果知道,應該掃徑相迎的。而“今始”說明詩人居住的草堂已有很久沒有客人來了,這兩字透露出主人的喜悅心情。如果改成五言:“花徑緣客掃,蓬門為君開”這種對友人深厚的情感和友誼就體現不出來。

    3、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這一聯,包涵四個地名:“巴峽”與“巫峽”,“襄陽”與“洛陽”,既各自對偶(句內對),又前後對偶,形成工整的地名對;而用“即從”、“便下”綰合,兩句緊連,一氣貫注,又是活潑流走的流水對。再加上“穿”、“向”的動態與兩“峽”兩“陽”的重複,文勢、音調,迅急有如閃電,準確地表現了詩人想象的飛馳。“巴峽”、“巫峽”、“襄陽”、“洛陽”,這四個地方之間都有很漫長的距離,而一用“即從”、“穿”、“便下”、“向”貫串起來,給讀者的感覺就出現了一個疾速飛馳的畫面,這幾個地點一個接一個地從讀者眼前一閃而過,表達出了詩人聽到勝利訊息後的喜悅心情,以及想立刻回到家鄉的急切心情。

    4、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杜甫《曲江二首 其一》)

    換成五律就可以這樣寫了“花飛減卻春,萬點正愁人”。

    歷盡漫長的嚴冬,好容易盼到春天來了,花兒開了。這春天,這花兒,不是很值得人們珍惜的嗎?然而“一片花飛”,又透露了春天消逝的訊息。敏感的、特別珍惜春天的詩人又怎能不“愁”?“一片”,是指一朵花兒上的一個花瓣。因一瓣花兒被風吹落就感到春色已減,暗暗發愁,可如今,面對著的分明是“風飄萬點”的嚴酷現實啊,“風飄萬點”已成現實,那尚未被風飄走的花兒就更值得愛惜。然而那風還在吹。剩下的,又一片、一片地飄走,眼看即將飄盡了!

    5、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杜甫《蜀相》)

    什麼可以省略?自和空都可以省略,雖然省略了,但是把作者要表達的意思完全說沒了.映階說明空寂,隔葉也有無關痛癢的意思,自和空更是加重了語氣,做到了突出情感作用.沒有這些詞,就很失色,情感表達也不正常。

    七言律詩中又往往用復沓迴環的句法,以與五言律詩相區分。

    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

    江天漠漠鳥雙去,風雨時時龍一吟(《灩澦》)

    1、自去自來堂上燕,相親相近水中鷗(杜甫《江村》)

    自去自來,相親相近。迴圈雜沓。這裡在詩人的眼中,一切都是那麼優雅、恬靜。經過長期的動盪生活使詩人深受離亂之苦,如今重又找到安靜之處,棲身之所,重又與家人團聚,何等的欣喜和滿足啊。

    2、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見群鷗日日來.(杜甫《客至》)

    舍南舍北同剛才上面舉得例子一樣,前分句用了迴圈紛沓的寫法,後分句用了疊字日日,就把詩人居住的草堂寫的就像我們的鄰家一樣自然親切,渲染了一種很溫馨的氛圍,表達出了作者在這裡居住的心情是閒適愉悅,安靜愜意的。

    那麼我們看,如果這兩句不用這種迴圈雜沓的寫法,而改成“來去堂上燕,親近水中鷗”和“南北皆春水,但見群鷗來”就顯得乏味無趣,只是對環境的一個客觀的表面的述說,讀者感受不到作者的心情是什麼樣的,因而也就感受不到這草堂對於作者來說是那麼的重要那麼的滿足。所以相對情感的表達方面,七律更勝一籌,而五律更顯得凝練簡潔。

    我們說其實任何文學體裁的盛行,都是和當時的社會現實緊密結合的!如“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等,足見當時社會的繁榮。那麼,對應的唐朝文學題材就比較凸顯在閒逸、空靈。而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這也和宋代多難的社會現實有關,很多文人不是一味的沉迷於風花雪月,而多了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和批判。這就導致了五律和七律一個明顯的區別:

    三、內容形式的不同

    如果說五言律詩是最唐代的詩歌體裁,那麼七言律詩就是最宋代的詩歌體裁了。不過,文學史所謂的唐代宋代,並不是與歷史的真實年代完全重合的。只不過是大概而言,為了便於論述罷了。錢鍾書曾這樣說:

    唐詩、宋詩,亦非僅朝代之別,乃體格性分之殊。天下有兩種人,斯分兩種詩。唐詩多以丰神情韻擅長,宋詩多以筋骨思理見勝。嚴儀卿首倡斷代言詩,《滄浪詩話》即謂“本朝人尚理,唐人尚意興”云云。曰唐曰宋,特舉大概而言,為稱謂之便。非曰唐詩必出唐人,宋詩必出宋人也。故唐之少陵、昌黎、香山、東野,實唐人之開宋調者;宋之柯山、白石、九僧、四靈,則宋人之有唐音者。 

    那麼唐詩和宋詩到底有什麼不同呢?我們舉個例子來看一下:

    李白的《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這首詩運用了比喻、誇張的修辭手法,把瀑布勾畫得傳神入化,然後細緻地描寫瀑布的具體景象,將飛流直瀉的瀑布描寫得雄偉奇麗,氣象萬千,宛如一幅生動的山水畫。在豐富的藝術想象中,形象地描寫了廬山瀑布之壯美,寓情於景,體現出李白在詩歌創作中的豪放雋逸的藝術風格。

    我們再看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知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也是一首寫景詩,但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全詩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從這兩首詩我們可以看出唐詩和宋詩的最大區別在於,唐詩重“象”,宋詩重“意”:唐詩是詩人之詩,宋詩是學者之詩。這就是說,唐詩重在描繪形象、意象,透過形象、意象的描繪來表現情感思想,於此特點相聯絡,唐詩意境鮮明,情寓於象,語言簡潔,表現含蓄而耐人尋味。宋詩則側重於直接表現情感、思想,“象”的描繪是次要的。因此,宋詩往往多議論,語言也不像唐詩那樣簡介凝練,表現也不太含蓄。

    那麼前邊說五言律詩是最唐代的詩歌體裁,七言律詩是最宋代的詩歌體裁,其實是說五言律詩具有唐代詩歌的風格,追求的是丰神情韻,七言律詩具有宋代詩歌的風格,追求的是筋骨思理。

    玉露凋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

    江間波浪兼天湧,塞上風雲接地陰。

    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

    寒衣處處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起筆開門見山敘寫景物之中點明地點時間,玉露凋傷是指秋季,巫山巫峽是詩人所在。頷聯寫詩人所處之地的悲壯景象,也暗喻當時時局:當時土蕃入侵,邊關吃緊,處處是陰暗的戰雲,虛實兼之。此聯景物描繪之中,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和時局那種動盪不安、前途未卜的處境和作者胸中翻騰起伏的憂思與鬱勃不平之氣。

    頸聯由繼續描寫景物轉入直接抒情,轉入了對自己身世的感傷,傾訴思鄉衷曲。借一個“淚”字托出焦灼無奈的思鄉之情;用一個“孤”字傳說出漂泊無依的苦況。以“叢菊兩開”、“孤舟一系”的圖景,表現出思鄉之情的深沉濃烈和欲歸不得的無奈與悽傷。 

    尾聯寫戶戶搗布聲,家家催刀尺,趕製棉衣已成必然。對國事的擔憂,對家人家鄉的思念。古時候每到秋天,家人要為遠方的遊子或戌邊的將士製作寒衣,因此搗衣(這裡是搗布,把布搗平整後用來裁剪衣服)聲是人間的秋聲,往往會增添客子的愁緒。這裡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擔憂,對家人家鄉的思念。

    我們從詩中就可以看到,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和內心世界情感上表達,主觀的判斷和評判要多一些。這就是七律的特點。對後世來說,並不是說七律比五律就先進或有意義!而是結合當時的社會現實,文學體裁也在緊跟生活語言要求。

    而五言律詩,一般講究的是對現實世界、自然世界、內心世界的的表現,在五言詩當中,往往詩人是融入到情景之中,如王維的《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看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還無期。

    這首詩我們看表面是寫的退隱後自得其樂的閒適情趣。其實裡邊蘊含著很深的人生和禪學之理。我們看: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詩人到了中年愛好佛家的禪道,晚年才會安家在鍾南山的邊陲,正是有了對於道的這種喜歡,才有了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每”,表明“興來獨往”非常頻繁,不是偶然為之。事實上詩人隱居之際並非沒有同調之人,經常有人如張諲、裴迪等與其往來唱和,那麼詩人卻沒有邀人同往,一個“獨”和“自”,可見王維對於獨處之美的享受和欣賞。人總是喜歡與人分享,殊不知人與人之間的交通和融合其實也存在著很多的迷霧和障礙,那麼這時候詩人說了:勝事空自知,也許這種心態過於封閉保守,但是也比對牛彈琴強百倍,這句話中就體現了詩人中年悟道的一些感悟。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老子的道德經上講“上善若水”,水善萬物而不爭,這裡把水的美妙之處,雲的飄蕩之美,動靜的舒展,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當行到水窮之處,本以為美麗的景色因為水的窮盡而終止了,而云的介入恰恰又把這幅圖畫昇華到另一個境界,給人以柳暗花明的感受,詩人用水一樣的胸懷全然化解了行到水窮處的遺憾,很淡然的豁達的去面對自然,這就是一種無求的境界,也正體現了道家的最高境界。到這裡一個灑脫的隱者形象便展現到了讀者面前。

    另外像王維的《藍田山石門精舍》“落日山水好,漾舟信歸風”、“澗芳襲人衣,山月映石壁”,《齊州送祖三》“天寒遠山淨,日暮長河急”,《李陵詠》“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裡。再比如大家熟悉的杜甫的《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和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等等,都側重於這樣一種近乎客觀的寫照,詩人總是不自覺的將自己的心境融入到自然之中,有一種天人合一的氣魄。

    從內容上來說,七言律句並不是機械地由五言律句擴充而來。五言律詩要求精簡,總希望追求空、虛的境界,但七言律詩則要平實許多。在五言律詩裡,你所讀到的是一個世界中的人,而七言律詩當中,你總能感到有一個超越三界以外的評論者。也正是因為有了這樣鮮明的詩人主觀情緒的烙印,也才有了七律的筋骨思理。

    七言律詩可以說是中國詩歌最成熟的一種體裁,五律的章法或技法也都是在七律題材上得以發揚光大。所以,作為初學者,首先從七律入手,掌握以後,五律自然貫通融會。

    那麼我們就再來說說五律的特點:

    要了解五律,不能不知道五言古詩。五律就是加了限制的五古的樣板。它規定了句子的數量,韻腳,平仄,對仗,還有結構上的起承轉合。除了這些形式上的要求,它的內涵,與以往的古風沒有太大的差別。往往追求空靈閒逸的風格。至少在晚唐以前,基本就是這樣的。寓意深遠,託辭溫厚,瀟灑閒適,含蓄淡雅是五言詩的共同特點。

    按照前人的說法,五言的創始人,是西漢時候的李陵、蘇武或者枚乘。嚴羽《滄浪詩話》裡說,“風雅頌既亡,一變而為離騷,再變而為西漢五言,三變而為歌行雜體,四變而為沈宋律詩。”

    五言詩,在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佔據著很重要的位置。《樂府》、《文選》、《杜甫全集》,分別代表著不同階段五言詩的高峰。其中左思、曹植、劉楨、陶淵明、謝靈運、張九齡、陳子昂、王維、杜甫等詩人,成就最高。剛才說過,文學和社會現實緊密結合。但是作為最直接的文學,五律作為最精煉的詩歌,十分具體地加以吸納和展示了當時社會的風貌。文字在這時候被人格化,社會化。回過頭來,我們看五言詩的特點:寓意深遠,託辭溫厚,瀟灑閒適,含蓄淡雅。這些分明是人的風範。而我們再看看平常熟悉的說法,比如高華,高古,蘊籍,委婉,分明是一種高明的處世態度。作為五言詩代表的五律,格外地注重它們。

    古人說,五律的四十個字如四十個賢人,當中不可以加入半個凡夫俗子。所謂凡俗,指的是一種思想意識,或者行為習慣,人的內在的那部分。造句新穎,韻律美妙,風神兼備是五律所追求的!

    一般說來,形容七言的特點常用:聲響,雄渾,鏗鏘,偉健,高遠。 

    聲響——在韻部裡面不難發現,四支韻部的讀音,不如七陽韻部響亮。不是說四支韻不能用,而是在造句的時候,應該注意聲調配合,不能讓整句都顯得沉悶喑啞。主要是說:情緒表達個韻部選擇適應性比較好。

    雄渾——這也是杜甫七律的典型特色。哲理,意象,心氣,比如這些,與高傲博大的心靈相互輝映,可以造成強大的勢。 

    鏗鏘——說的是片語、相鄰平仄、上下句的抑揚頓挫。

    偉健——句子簡練毫不拖沓,能讓人振奮,所謂出語驚人。

    高遠——這是所有詩的要求。能讓讀者精神境界更上一個層次。

    那麼,五律呢?特點是:沉靜,深遠,細嫩。

    沉靜——如果說七律是戰國猛將廉頗,那麼五律就是賢相藺相如。這是文字所體現的,原本屬於人的風度和性格。如果說七律是三十而立的成年人,那麼,五律就是知命之年的老者。不是衰老,而是人生觀的成熟,不復流露太多的情緒。 

    深遠——有史以來天下人生的境界,點破前人已經達到的認識高峰。

    細嫩——就是指用字的寬裕靈活

    由於主張含蓄內斂,致使五律的語境遠離了概念性的詞彙。另一層含義是說,用詞更接近於自然和原生態。相較之下,七律是大合唱,五律是優雅的交談,偶爾有兩三聲琴瑟的錚淙。

    這些區別,實際上為我們以後的寫作也指明一個方向:如果多耽沉于山水之樂,不妨以五律寫之;若想就社會現實或由景及人的思考,莫若七律應之。

    以上所論,亦僅就大體言之,要深入體味中國詩歌各種體裁的體性,只有兩個途徑,第一是多誦讀,第二是多練筆。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靠時間沉澱、浸淫,遨遊在知識的海洋,才能看見更廣闊的風景。

  • 2 # 平頭哥飈知識

    看過岳雲鵬的相聲嗎?“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雷隱隱。霧濛濛。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開世大吉。萬事橫通。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橫批:仄仄平”

    很多人會以為是胡說的,但其實,這是真東西!

    天對地,雨對風。大陸對長空。山花對海樹,赤日對蒼穹。雷隱隱,霧濛濛,日下對天中。風高秋月白,雨霽晚霞紅。牛女二星河左右,參商兩曜鬥西東。十月塞邊,颯颯寒霜驚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漁翁。

    河對漢,綠對紅。雨伯對雷公。煙樓對雪洞,月殿對天宮。雲靉靆,日曈朦。臘屐對漁篷。過天星似箭,吐 魄月如弓。驛旅客逢梅子雨,池亭人挹藕花風。茅店村前,皓月墜林雞唱韻;板橋路上,青霜鎖道馬行蹤。

    山對海,華對嵩。四嶽對三公。宮花對禁柳,塞雁對江龍。清暑殿,廣寒宮。拾翠對題紅。莊周夢化蝶,呂望兆飛熊。北牖當風停夏扇,南簷曝日省冬烘。鶴舞樓頭,玉笛弄殘仙子月;鳳翔臺上,紫簫吹斷美人風。

    出自笠翁對韻(李漁著文集),的“一、東”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家怎麼做力量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