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今晚打腦虎
-
2 # 曹操老鄉
荀彧,首席謀士,並不是處理具體問題非常出色的,而是要定大的方針政策和戰略性問題。 提到五大謀士,咱們一般是說“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這個順序顯然是以曹操的心理親善度來排列的,沒什麼邏輯上的意義。 在《三國志》中,陳壽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將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這些第二梯隊的謀士放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
熟讀三國的人應該知道,荀彧和賈詡,不僅智略過人,而且他們在為人處事上都有各自的獨到之處。而荀攸比之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面都得到過曹操最高的評價,因此在這段結語中,陳壽將荀攸作為標杆,讓程昱郭嘉等人與之比較,得出結論。綜上所述,荀彧、荀攸、賈詡,是屬於“德才兼備”,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面,至少是在風評方面就不及那三人了。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裡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當然,我個人認為純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亂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亂世。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基於這樣的思想結構,結合亂世務實的現實需要,荀彧必然會成為一個全能型,而且處事細緻的智囊。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後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面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對時局一貫全面客觀精準的論述,在其他謀士那裡是找不到的。
荀攸年輕的時候,這小子更加有膽識。董卓燒燬洛陽遷都長安之後,他曾經主謀刺董,並計劃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的霸主之業!這個傢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瑪太超前,太勁爆了!!!顯然在那個時候,荀攸就已經看出天下分崩、王權旁落乃大勢所趨,而且還敢身體力行的要當齊桓晉文!應該說荀攸才是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畢竟是年少輕狂,這孩子後來讓董卓抓起來了。此時荀攸又表現出常人難及的明智與豁達,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開開心心,該吃就吃,該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殺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後,《三國志》上有一句話,我看的觸目驚心。在成為曹操的謀主之後,曹操對荀攸的評價,是對所有謀士評價中最完美的: ①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②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 ③軍師荀攸,自初佐臣,無徵不從,前後克敵,皆攸之謀也。 ④孤與荀公達周遊二十餘年,無毫毛可非者。 ⑤荀公達真賢人也,所謂“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孔子稱‘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公達即其人也。 ⑥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
郭奉孝是五大謀士中人氣最高的傢伙。我想大概是因為《三國演義》的一個標題:“郭嘉遺計定遼東”,以及“士為知己者死”的抱負,還有英年早逝的悲涼命運。很多人是因為憐愛才喜歡的郭嘉,正如喜歡斷臂的維納斯一樣。實際上郭嘉的確帶兵參加了最後一次出征,但並沒有遺計定遼東的橋段,而在演義中他是唯一一個跟諸葛亮一樣,可以預見死後事情發展的人。 郭嘉在戰略戰術方面的見識,與荀攸不相上下,而最奇特的是他可以在千里之外預料孫策的命運。這一點曾招惹很多人胡思亂想。其實這個東西並沒那麼複雜,郭嘉的那段話相當嚴謹,每一句話都是有用的,要達成結果必須符合之前的所有條件。而如前所說,如果能像荀彧那樣對很多方面的情況都能體察到,就不難做出這樣的預言。這個我跟孫策在群裡討論過,這裡不想再費口舌了。實際上孫策尚未進入中原,就被刺客刺殺,郭嘉的預言還是太謹慎了呢。不過,郭嘉敢於做出如此大膽的預言,這與性格中不拘小節的藝術細胞是有關係的。 郭嘉的言論大都與荀彧相仿,論述非常完備,然而他和荀彧的區別是,荀彧說話喜用長句,往往做一大套灰常嚴密謹慎的分析,將局勢一點一點的給曹操分析出來,最終讓曹操自己決斷。即便是表達自己的態度,也往往是反問句,所說能加強語氣吧,但總不那麼痛快。但郭嘉說話並非如此,他常用短句,說話的節奏明快,形式上多排比對仗,富有音韻美感。他的分析相比荀彧,更加清晰流暢,環環相扣,邏輯性更強,結論語氣往往非常肯定,讓人非常痛快。總而言之,郭嘉進諫,善於抓住主要矛盾進行論述,邏輯順暢,結論明白,語言藝術也更為高超。他比荀彧多了一份果斷,比賈詡多了一份積極,比程昱多了一份美感,而郭嘉最完美的地方,就是他不像荀攸那麼完美。
-
3 # 四川達州人
荀彧主要是謀劃佈局,本人多從事後勤組織方面的工作。所以被稱呼為令君:
荀攸擅長軍事謀略,是曹操的謀主,軍師。
郭嘉則主要是軍事鬼謀,臨機決策,屬於行軍參謀長。
所以,荀彧對應戰略,荀攸對應戰役,郭嘉對應戰術。而戰略謀劃是根本,戰役是為完成戰略規劃而設計的專門步驟,戰術則是完成戰役目標的具體執行。
所以,軍事行動最耀眼的是戰役戰術,戰略規劃者則隱藏於後,不能因此說荀攸郭嘉對曹操的貢獻比荀彧大。更不能說荀彧對戰役戰術一竅不通。比如,曹操東征徐州,陳宮引呂布入兗,舉州皆叛。荀彧與夏侯惇合作死守三縣,給曹操留下了再起機會,充分說明荀彧的戰術指揮應變能力極強。
-
4 # 全影看劇
(荀彧)對曹的作用:今河南許昌人,東汗末年著名政治家,戰略家。專為曹處理軍國事務,人稱“荀令君”
功勞:(1)在政治方面,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2)在軍事方面,為曹操規劃戰略方針。
(荀攸)對曹的作用:今河南許昌人,東汗末年著名謀士,專為曹謀劃軍機大事,是曹不可缺少的重要謀士之一。
功勞:為曹操記獻了(十二奇策)分別是:“注”簡介
(1)桃園結義
(2)五穀豐登
(3)決鬥
(4)火攻
(5)借刀殺人
(6)鐵索連環
(7)無懈可擊
(8)過河拆橋
(9)順手牽羊
(10)無中生有
(11)萬箭齊發
(12)南蠻入侵
這十二奇策為曹平定了天下
(郭嘉)對曹的作用:今河南禹州人,東汗末年著名謀士,是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最大功臣,曹稱此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
功勞:助曹操收攏了呂布,平定了河北,消滅了烏恆。
-
5 # 野草的沉思
荀彧,字文若,穎川郡穎陰縣(今河南許昌)人。曹操手下第一謀士和功臣。
荀彧在戰略方面為曹操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如"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以令諸侯"。
戰術上,曾面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間行輕進以奇襲荊州。
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郭嘉等人才。
故,曹操評其為"吾之子房"。
官渡之戰是曹操爭奪北方的最重要的一次戰役。戰役之前,荀彧對袁紹及袁紹的文臣武將的分析和判斷,十分精當。而更令人驚歎的,是官渡之戰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刻,曹操因戰事不利,想要退兵,徵詢荀彧意見,荀彧指出,“當前正是決定勝負之機,決不能退兵"。曹操採納了荀彧的意見,堅守待機。不久,許攸來降,火燒烏巢袁軍糧草,斬淳于瓊,張郃、高覽來降,袁紹一敗塗地。
官渡之戰曹操獲勝,荀彧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荀攸,字公達,荀彧的侄子。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他為曹操多有謀劃。最突出的事蹟,是他設聲東擊西和誘餌之計,助曹操先後斬殺了袁紹名將顏良和文丑。還有,在下邳攻打呂布遇到困難曹操欲退軍時,荀攸和郭嘉勸說曹操堅持,並獻水淹下邳城之計,終於擒殺了呂布。這些已經是很大的功勞了。
據史書記載,荀攸設奇策十二計,只有鍾繇知道。鍾繇整理記載未完而死,故未後傳。
郭嘉,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州)人。曹操帳下著名謀士。
曾為曹操分析、判斷袁,曹雙方形勢,提出“十勝十敗"之說,鞏固了曹操對戰袁紹的信心。
郭嘉曾判斷東攻劉備,袁紹不會出兵,從而擊敗劉備。又判斷孫策將死於刺客之手,無妨官渡之戰。這兩個判斷都十分精準,為後來的事實證明。
為了徹底消滅袁氏集團,也為綏靖北部邊疆,郭嘉力勸曹操北征烏桓,又在進軍途中,勸曹操留下輜重,輕兵疾進,奇襲烏桓。結果大獲全勝,全殲單于蹋頓和袁氏兄弟。從此,北疆清肅。
荀彧、荀攸,郭嘉三人,堪稱傑出的智謀之士。
-
6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我是紫氣東來,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曹操能一統北方,佔據幽、青、兗等九州之地,消滅袁術、袁紹、呂布等割據軍閥,離不開手下眾多謀士和武將的相助,更離不開荀彧荀攸郭嘉三人的作用。我們來看下荀彧叔侄和郭嘉對曹操的作用和功勞。
第一位,荀彧。戰略方面:提出“奉天子以令諸侯”,“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為曹操規劃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
戰術方面:曹操出征徐州為父報仇時,呂布奪了兗州只剩三縣擁護曹操,曹操要去投靠袁紹。荀彧安撫三縣軍民,為曹操東山再起做好準備。
舉薦人才:曹操求賢若渴,荀彧不為私只為公,為其舉薦了陳群、荀攸、郭嘉、戲志才、鍾繇等大量優秀人才。
後勤保障:曹操主外出徵,荀彧十數年主內,保證了曹操大本營的穩固和後勤糧草的供給。
荀彧,素有“王佐之才”,被曹操稱為“吾之子房”,可見其在曹操心中的地位,荀彧也當之無愧為曹操手下第一謀臣和功臣。
第二位,荀攸。荀攸乃是荀彧之侄。荀彧主內,荀攸主外,多年隨曹操南征北戰,他的主要功勞顯示在出謀獻策,算無遺策。
其一:水淹下邳,活捉呂布。曹操攻呂布不克,欲退兵來年再戰,荀攸勸阻曹操退兵,並獻奇計,引泗水和沂水來水淹下邳城,活捉呂布。
其二、官渡之戰,荀攸獻計聲東擊西。
解白馬之圍,關羽於此時誅殺顏良、文丑。
其三、平定河北之後,力排眾議,主張曹操趁勝追擊,消滅袁紹諸子。
荀攸,善於靈活多變的戰術,隨機應變能力強,多獻奇計 可謂是智謀百出,曹操深深器重之。留有奇策十二計,輔佐曹操統一北方。
第三位,郭嘉。郭嘉主要是會看人,能準確的判斷出對手的心裡狀態,從而做出計謀和規劃。
其一:官渡之戰前夕,力主曹操應戰袁紹。曹操眾人畏懼袁紹勢大,不敢與袁紹抗衡,欲向袁紹請和。郭嘉提出著名的“十勝十敗論”,堅定了曹操應戰袁紹的決心,鼓舞了曹操的鬥志 ,幫助曹操擬定抵禦袁紹的作戰計劃。
其二、對劉備的態度。劉備被呂布從徐州趕跑,劉備去依附曹操,郭嘉建議不殺劉備,也不用劉備,要軟禁劉備,可曹操不聽,青梅煮酒論英雄後,劉備藉機逃走,曹操悔不聽郭嘉之言。
其三、預言江東孫策死於刺客之手。孫策統一江東六郡後,趁著曹操與袁紹在官渡決戰,準備發奇兵偷襲許都,這時曹操無法分兵救援,人心動亂之時,不少人與袁紹互相書信往來,欲與袁紹裡應外合。這時,郭嘉預言,孫策統一江東,誅殺了不少地方豪強,不注意個人的安保工作 ,必會死於刺客之手。果不奇然,孫策外出打獵時,被仇家許貢的門客所殺。不得不說,郭嘉預言之準,幫助曹操解除了江東的威脅,鞏固了人心,使其與袁紹安心決戰。
其四、平定烏桓。
郭嘉建議“兵貴神速,奇兵制勝”,一戰消滅烏桓,斬殺烏桓首領。
郭嘉留有“十勝十敗”論,曹操對其十分喜愛和器重,欲以後事託付郭嘉,可見在曹操心目中郭嘉是一位託孤重臣。
以上三人,助曹操統一北方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奠定了曹操北方霸主的地位。曹操得此三人之助,猶如劉邦得張良、蕭何、陳平。荀彧像蕭何,善於舉薦人才,居中持穩。荀攸像張良,善獻奇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郭嘉像陳平,善於讀懂人心,慣使離間計。
回覆列表
提到五大謀士,咱們一般是說“郭嘉、荀彧、荀攸、程昱、賈詡”,這個順序顯然是以曹操的心理親善度來排列的,沒什麼邏輯上的意義。
在《三國志》中,陳壽將荀彧、荀攸、賈詡歸為一傳,而將程昱、郭嘉與董昭、劉曄、蔣濟、劉放孫資這些第二梯隊的謀士放在一起。這是為什麼呢?
為什麼呢為什麼呢為什麼呢?
陳壽在郭嘉那搓人的結語中給出了答案:
“評曰:程昱、郭嘉、董昭、劉曄、蔣濟才策謀略,世之奇士,雖清治德業,殊於荀攸,而籌畫所料,是其倫也。”
這段話的大概意思是:程昱郭嘉神馬的,他們都是當世奇才,儘管他們品德舉止的風評不太好,與荀攸相比差得很多,但是在軍事謀劃這方面,跟荀攸還是一個水平的。
熟讀三國的人應該知道,荀彧和賈詡,不僅智略過人,而且他們在為人處事上都有各自的獨到之處。而荀攸比之更是有過之無不及,他在品行和智略方面都得到過曹操最高的評價,因此在這段結語中,陳壽將荀攸作為標杆,讓程昱郭嘉等人與之比較,得出結論。綜上所述,荀彧、荀攸、賈詡,是屬於“德才兼備”,而程昱郭嘉,在品行方面,至少是在風評方面就不及那三人了。
品行的評價,是前三者與後兩者的第一道分水嶺,下面來看看他們各自的特點。
荀彧,關鍵詞:體大思精,總統後盾
荀彧被冠以“王佐之才”的稱號。所謂王佐之才,就是“輔佐君主成就王業的人”。這裡的“王”,恐怕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君主”、“君王”,它的內涵更偏指“王道”,即依靠“聖王仁義教化”治理國家的方式。當然,我個人認為純粹的“王道”是不可取的,亂世治世都不可以,尤其是在亂世。實際上荀彧也不是那種固守“王道”的儒家衛道士,但至少忠君、仁義、德政的思想在荀彧的政治思想中佔據主導地位。基於這樣的思想結構,結合亂世務實的現實需要,荀彧必然會成為一個全能型,而且處事細緻的智囊。
筆者在看過《三國志》荀彧的傳記後,發現荀彧看問題往往非常深刻,是五人中最體大思精的一位。
他年輕時曾經預言,家鄉潁川由於處在版圖的中心地帶,早晚會遭到擄掠,應該儘早遷到外地。這樣的論斷,綜合了他對地理、人情、時事的瞭解和推斷。張邈與陳宮在兗州叛亂的時候,豫州刺史郭貢領兵來到荀彧鎮守的城下,說要求見荀彧。夏侯惇勸阻荀彧,認為非常危險。荀彧卻認為,郭貢和張邈關係一般,他倉促來到城下,顯然沒有成熟的打算。這個時候前往說服他,即便不能為我所用,也可以讓他保持中立。如果這個時候怠慢他,郭貢一定會怒而攻城。結果荀彧輕身入敵營,郭貢見荀彧沒有懼意,認為城池一定難以攻打,於是引兵退走。顯然,基於對人情、時事的精準掌握,荀彧再一次建功。
在之後輔佐曹操攻略呂布、袁紹、劉表,迎奉天子的過程中,荀彧每每進諫,往往會從大勢角度,擷取影響戰爭勝敗的諸多因素中最關鍵的那些部分,對曹操進行勸諫。比如建議曹操先攻呂布,後取徐州的時候,荀彧就從人心、糧餉、戰略、戰術等多個方面進行了論述,再比如建議攻打袁紹時,荀彧引用楚漢相爭的故事,從用人氣度、決策、治軍、德行四個方面論述了戰勝的可能性。對時局一貫全面客觀精準的論述,在其他謀士那裡是找不到的。
正是由於荀彧智慧的全面和細緻,所以我們看到他不僅能提出正確的戰略戰術、給予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的正確政治方針,還能分撥糧草、舉薦賢能,可謂樣樣皆通,樣樣皆精。因此善於用人的曹操往往讓他做後方的總排程官,成為自己在外出徵強大的後盾。
荀攸,關鍵詞:傳奇完人,戰術大師
這貨就是個傳奇。
荀攸這個人非常聰明,他十三歲的時候就能察言觀色,竟發現了一個深藏不露的殺人在逃犯!
年輕的時候,這小子更加有膽識。董卓燒燬洛陽遷都長安之後,他曾經主謀刺董,並計劃輔佐皇帝、號令天下,成就齊桓晉文的霸主之業!這個傢伙的想法是在是尼瑪太超前,太勁爆了!!!顯然在那個時候,荀攸就已經看出天下分崩、王權旁落乃大勢所趨,而且還敢身體力行的要當齊桓晉文!應該說荀攸才是三國時期“挾天子以令諸侯”政治思潮的奠基人。然而畢竟是年少輕狂,這孩子後來讓董卓抓起來了。此時荀攸又表現出常人難及的明智與豁達,反正要死了,不如每天開開心心,該吃就吃,該喝就喝。也真是他命大,恰好不久董卓被刺殺而死,他自己也就因此免罪。在此之後,《三國志》上有一句話,我看的觸目驚心。
“攸以蜀漢險固,人民殷盛,乃求為蜀郡太守”
大家都明白,這孩子見失去了當齊桓晉文的機會,便要跑到一個絕對保險的地方,隨時準備割據自立。然而他最終成為別人的謀主,而不是自立門戶,也是由於這種激進的性格。即便不是因為道路阻隔無法到達蜀郡,荀攸也終將被真正的領袖收服。不過,或許正是年輕時的這些變故,將中年的荀攸打磨成一個德才並重、近乎完人的優秀人才。在成為曹操的謀主之後,曹操對荀攸的評價,是對所有謀士評價中最完美的:
①外愚內智,外怯內勇,外弱內強,不伐善,無施勞,智可及,愚不可及,雖顏子、寧武不能過也。
②公達,非常人也,吾得與之計事,天下當何憂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