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42256015
-
2 # 明離子
乾隆四十三年,皇帝對外宣佈,恢復恢復了叔叔胤禩、胤禟的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併敘入。
乾隆把老爹分別賜給胤禩、胤禟兩個名字“阿其那”和是“塞思黑”收回來了,這倆名字不是殺好意思,是“豬”和“狗”的意思,可見當時雍正皇帝對兩個弟弟的恨意。
康熙晚年發生的“九子奪棣”,以四皇子胤禛,也就是雍正皇帝勝出,而在其稱帝后,八阿哥胤禩又屢屢朝堂發難,讓雍正最終下了狠手,將這幾個作亂的兄弟削除宗籍,發配的發配,軟禁的軟禁。
乾隆皇帝把當年皇阿瑪的處罰令廢除,恢復了叔叔們的宗籍和原名,這其中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但是,乾隆皇帝弘曆,早年經常和爺爺康熙在一起,更喜歡康熙皇帝的寬仁政策,父親接班後的鐵腕兒,尤其是對宗室叔叔們的態度,讓乾隆很是接受不了。
於是,他上任後,一改父親的鐵腕兒,開始實行所謂的仁政,而最能讓人民覺得他寬仁的莫過於替父親原諒自己的叔叔們。
這是第一點,為了自己的政績與名聲,乾隆恢復了胤禩等人的宗籍。
第二點,這是乾隆自己說的,他承認了自己老爹在晚年的時候真的為此事後悔過,原話是:“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意頗悔之”
意思是,我父親其實晚年後悔了,幾個叔叔並沒有什麼造反的心思,所以乾隆同樣也為了完成父親晚年想做卻抹不開面子而未做的事情吧。
-
3 # 寧靜致遠liu
愛新覺羅·胤禩 (1681-1726) 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異母弟,生於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時,卒於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歲。母良妃衛氏。康熙自然喜愛,17歲,即被封為貝勒。後署內務府總管事。雍正即位,為穩定其情緒,命總理事務,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四年,雍正以其結黨妄行等罪削其王爵,圈禁,並削宗籍,改名為“阿其那”,改其子弘旺名“菩薩保”。同年,亡。胤禩 胤禩,聖祖第八子。康熙三十七年三月,封貝勒。四十七年九月,署內務府總管事。 太子允礽即廢,允禩謀代立。諸皇子允禟、允礻我、允禵,諸大臣阿靈阿、鄂倫岱、揆敘、王鴻緒等,皆附允禩。允禔言於上,謂相士張明德言允禩後必大貴,上大怒,會內務府總管凌普以附太子得罪,籍其家,允禩頗庇之,上以責允礽。諭曰:“凌普領婪鉅富,所籍未盡,允禩每妄博虛名,凡朕所施恩澤,俱歸功於已,是又一太子矣!如有人譽允禩,必殺無赦。”翌日,召諸皇子入,諭曰:“當廢允礽時,朕即諭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允禩柔奸成性,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允礽。今其事皆敗露,即鎖系,交議政處審理。”允禟語允禵,入為允禩營救,上怒,出佩刀將誅允禵;允祺跪抱勸止,上怒少解,仍諭諸皇子、議政大臣等毋寬允禩罪。 逮相士張明德會鞫,詞連順承郡王布穆巴,公賴士、普奇,順承郡王長史阿 。張明德坐凌遲處死,普奇奪公爵,允禩亦奪貝勒,為閒散宗室。上覆諭諸皇子曰:“允禩庇其乳母夫雅齊布,雅齊布之叔廄長吳達理與御史雍泰同榷關稅,不相能,訴之允禩,允禩借事痛責雍泰。朕聞之,以雅齊布發翁牛特公主處。允禩因怨朕,與諸英孫蘇努相結,敗壞國事。允禩又受制於妻,妻為安郡王嶽樂甥,嫉妒行惡,是以允禩尚未生子。此皆爾曹所知,爾曹當遵朕旨,方是為臣子之理;若不如此存心,日後朕考終,必至將朕躬置乾清宮內,束甲相爭耳。”上幸南苑,遘疾,還宮,召允禩入見,並召太子使居鹹安宮。 未幾,上命諸大臣於諸皇子中舉可為太子者,阿靈阿等私示意諸大臣舉允禩。上曰:“允禩未更事,且罹罪,其母亦微賤,宜別舉。”上釋允礽,亦復允禩貝勒。四十八年正月,上召諸大臣,問倡舉允禩為太子者,諸臣不敢質言。上以大學士馬齊先言眾欲舉允禩,因譴馬齊,不復深詰。尋復立允礽為太子。五十一年十一月,復廢允礽。 六十一年十一月,上疾大漸,召允禩及諸皇子允祉、允佑、允禟、允礻我、允禵、允祥同受末命。世宗即位,命允禩總理事處,進封廉親王,授理藩院尚書。雍正元年,命辦理工部事務。皇太子允礽之廢也,允禩謀繼立,世宗深憾之。允禩亦知世宗之憾也,居常怏怏。封親王下,其福晉烏雅氏對賀者曰:“何賀為?慮不免首領耳!”語聞,世宗憾滋甚。會副都統祁爾薩條奏:“滿洲俗遇喪,親友饋粥弔慰。後風俗漸馳,大設奢饌,過事奢靡。”上用其議申禁,因諭斥:“允禩居母妃喪,沽孝名,百日後猶扶掖匍匐而行;而允礻我、允禟、允禵指稱饋食,大肆筵席,皇考諭責者屢矣。”二年,上諭曰:“允禩素行陰狡,皇考所深知,降旨不可悉數。自朕即位,優封親王,任以總理事務。乃不能輸其誠悃以輔朕躬,懷挾私心,至今未已。凡事欲激朕怒以治其罪,加朕以不令之名。允禩在諸弟中頗有治事材,朕甚愛惜之,非允禟、允礻我等可比,是以屢加教誨,令其改過,不但成朕友于之誼,亦全皇考慈愛之衷。朕果欲治其罪,豈有於眾前三複教誨之理?朕一身上關宗廟社稷,不得不為防範。允禩在皇考時,恣意妄行,匪伊朝夕,朕可不念祖宗肇造鴻圖,以永貽子孫之安乎?” 三年二月,三年服滿。以允禩任總理事務,挾私懷詐,有罪無功,不予議敘。尋因工部制祈谷壇祖宗神牌草率,阿爾泰駐兵軍器粗窳,屢下詔詰責允禩;允禩議減內務府披甲,上令覆奏,又請一佐領增甲九十餘副。上以允禩前後異議,諭謂:“陰邪叵測,莫此為甚!”因命一佐領留甲五十不即裁,待缺出不補。隸內務府披甲諸人集允禩邸囂鬧,翌日,又集副都統李延禧家,且縱掠。上命捕治,諸人自列允禩使哄延禧家,允禩不置辯。上命允禩鞫定為首者立斬,允禩以五人姓名上,上察其一乃自首,其一堅稱病未往,責允禩所讞不實。宗人府議奪允禩爵,上命寬之。允禩杖殺護軍九十六,命太監閻倫隱其事,厚賜之。宗人府複議奪允禩爵,上覆寬之。 四年正月,上御西暖閣,召諸王大臣暴允禩罪狀,略曰:“當時允禩希冀非望,欲沽忠孝之名,而事事傷聖祖之心。二阿哥坐廢,聖祖命朕與允 在京辦事,凡有啟奏,皆蒙御批,由允禩藏貯。嗣問允禩,則曰:‘前值皇考怒,恐不測,故焚燬筆禮,御批亦納其中。’此允禩向朕言者。聖祖升遐,朕念允禩夙有才幹,冀其痛改前非,為國家出力,令其總理事務,加封親王,推心置腹。三年以來,宗人府及諸大臣劾議,什伯累積,朕百端容忍,乃允禩詭譎陰邪,狂妄悖亂,包藏禍心,日益加甚。朕令宗人府訊問何得將皇考御批焚燬,允禩改言:‘抱病昏昧,誤行燒燬。’及朕面質之,公然設誓,詛及一家。允禩自絕於天,自絕於祖宗,自絕於朕,斷不可留於宗姓之內,為我朝之玷!謹述皇考諭,遵先朝削宗籍離宗之典,革去允禩黃帶子,以儆兇邪,為萬世子孫鑑戒。”並命逐其福晉還外家。 二月,授允禩為民王,不留所屬佐領人員,凡朝會,祖民公、侯、伯例,稱親王允禩。諸王大臣請誅允禩,上不許。尋命削王爵,交宗人府圈禁高牆。宗人府請更名編入佐領:允禩改名阿其那,子弘旺改菩薩保。六月,諸王大臣復臚允禩罪狀四十事,請與允禟、允禵並正典刑,上暴其罪於中外。九月,允禩患嘔噦,命給與調養,未幾卒於幽所。諸王大臣仍請戮屍,不許。 乾隆四十三年正月,宗高諭曰:“聖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結黨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就兩人心術而論,覬覦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亦情事所有,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愀然不樂,意頗悔之,若將有待。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併敘入。此實仰體皇考仁心甘情願,申未竟之緒,想在天之靈亦當愉慰也。”
-
4 # 向敬之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以胤禩無悖逆之實,下旨復原名胤禩,恢復宗室,並錄入玉牒。
這是對雍正四年,雍正帝將胤禩(允禩)削其王爵、撤去黃帶、廢黜宗籍,並責成自請改名“阿其那”的正式翻案。
雍正苛待兄弟是實。當年,乾隆已十六歲,身歷目睹其父無情打起其叔的全過程。民間傳聞雍正謀父、逼母、弒兄、屠弟等十大罪行,雍正並撰著《大義覺迷錄》自證清白,並不嚴懲造謠者曾靜,乾隆也是清楚的。乾隆即位後,迅速銷燬《大義覺迷錄》,並處死曾靜。
乾隆作為皇子,不能對皇父雍正打擊以允禩為首的政敵兄弟提出異議,但也是心有不滿。《清史稿·允禩傳》記載:“聖祖第八子允禩,第九子允禟結黨妄行,罪皆自取。皇考僅令削籍更名,以示愧辱。就兩人心術而論,覬覦窺竊,誠所不免,及皇考紹登大寶,怨尤誹謗,亦情事所有,特未有顯然悖逆之跡。皇考晚年屢向朕諭及,愀然不樂,意頗悔之,若將有待。朕今臨御四十三年矣,此事重大,朕若不言,後世子孫無敢言者。允禩、允禟仍復原名,收入玉牒,子孫一併敘入。此實仰體皇考仁心,申未竟之緒,想在天之靈亦當愉慰也。’”
乾隆打著雍正後悔之名為胤禩平反。雍正是否真的後悔?史料不載。但是,乾隆即位之初,將被囚禁的允䄉、允禵放出,恢復爵位,並終止對年羹堯、隆科多案的擴大化,也是情勢所迫。這也是因為雍正大面積打擊朋黨,造成了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激化。乾隆所為,對雍正造成的緊張政治環境進行了有效的緩和,改善了滿洲統治階層內部的關係。
當然,乾隆此時為胤禩平反,只是對前面歷代冤案,如順治朝的多爾袞案,進行平反的其中一件,彰顯了他的大度和寬仁。
-
5 # 深度文史
雍正四年,雍正帝歷數八阿哥胤禩在康熙和雍正兩朝近20年所犯下的種種惡劣罪行,並宣稱自己又是如何優待胤禩,對他百般忍讓寬容,委以國家重任,可他仍對朕心生怨懟,多次侵犯皇權,犯下滔滔罪行,允禩(胤禩)既然自絕於天、自絕於祖宗、自絕於朕,宗姓內豈容此不忠不孝、大奸大惡之人?遂革其王爵,削其宗籍,囚禁於高牆,並賜名阿其那(凍死的魚)。雍正給胤禩取這個名字的目的就是要他死,因此同年秋月,胤禩在獄中被打得不能進食,不日後就去世了。
胤禩咎由自取康熙47年,太子胤礽被廢之後,胤禩就開始蠢蠢欲動,並誘道士相面說他有人龍之卦象,康熙得知後厭惡不已。隨後康熙與百官另立太子,想法就是給太子找臺階,讓群臣再次擁立太子,這樣康熙不好推辭。但是意外的是群臣都推選胤禩為太子人選,如此多的人擁立胤禩,明顯他早已在朝中結黨。康熙最恨的就是朝臣結黨,比如先前廢了索額圖和明珠,這會又轉到自己兒子身上了。這使得康熙雷霆盛怒,接下來便像打擊索額圖等人一樣打擊胤禩一黨,使其元氣大傷。
但胤禩仍然對皇權奢望,於後幾年中,還派人刺殺太子。胤禩在康熙面前犯了兩條不可饒恕之罪,一是結黨營私,二是殺害兄弟。康熙痛罵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聽信相面人之言,大背臣道,僱人謀殺胤礽,與亂臣賊子結成黨羽,密行險奸,因不得立為皇太子恨朕入骨,此人之險倍於二阿哥也。
雍正繼位後,胤禩仍不改舊日之行,弄權結黨,覬覦皇權,這使得雍正亦是厭惡之際。為了鞏固皇權,雍正必須將其清理。老大,老九,老十,老十四,都是老八的人,亦被連坐,老三雖對皇權無意,但其也是黨羽林立。老八,老九是帶頭犯上的人,故雍正對他們懲治最兇。
另外一點更重要的原因是,若不重懲頭目,其黨羽又如何能被威懾。雍正一朝,百廢待興,若是如此多的官員全被法辦,他的新政也無法實施,因此只能重辦這些兄弟來威懾全國之百官。
所以,面對皇權,雍正的做法是對的,乾隆也必須肯定雍正。但肯定又為何要平反呢?根據《清實錄》記載,雍正緝拿胤禩,並沒有明確說他造反,只是侵犯皇權,所以乾隆在四十三年時,為胤禩平反。但乾隆是這樣說的:“胤禩、胤禟雖未謀反,但其亂皇權,亦是咎由自取。”很顯然,給叔叔們平反,首先要肯定爸爸的做法。所以問題來了,既然雍正做得沒錯,那乾隆為何還要為胤禩平反呢?
乾隆也要鞏固皇權雍正逮捕胤禩,乾隆為胤禩平反都是鞏固皇權,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就是這個理。
乾隆43年,全華人口已增數5億之多,雖說是乾隆盛世,但清室內部的矛盾並未消亡。乾隆繼位之初,釋放了胤娥、胤禵,目的就是緩解宗室內部矛盾。乾隆一朝,大興文字獄,直接促使滿漢再次不和,激化了民族矛盾。乾隆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漢族始終處在華夏的關鍵位置,一旦激起內變,更是一發不可收,不僅如此,宗室還會倒戈。為了熄滅這種勢力和鞏固漢族的統治,乾隆必須加強宗室之間的關係,更加牢固地統治各個民族,壓制民族之間的種種矛盾。
乾隆為胤禩平反,不僅緩解了宗室之間的仇恨,還獲得了各大宗室的鼎力支援。所以他的目的就是要鞏固皇權,加強滿清對各民族的牢固統治,他的目的很明確。
乾隆一舉兩得乾隆肯定了雍正的做法,如果不是擺在他面前的宗室矛盾和民族矛盾,他還會給雍正大大的一個贊,給胤禩平反?做夢去吧!所以他抓住了這次機會,不僅平反了胤禩、胤禟,還平反了多爾袞家族等等一干宗室,可見乾隆的目的就是要讓滿清宗室站為一體,齊心對外。
同時,乾隆這樣做也是一舉兩得(至少他認為是),因為他平反了眾位以下犯上之臣,從而來彰顯自己是一位仁慈的君王,來向天下表明自己仁慈的決心。特別是就矛盾深化的漢族百姓而言,乾隆覺得他的仁慈一定會教化這些子民,從而不僅穩固了大清的安定統治,也認為此舉定能青史留名(太得意),贏得天下最仁慈的聖主美名。就如乾隆把自己稱為“十全老人”一樣,自得自意。
綜上所述:乾隆為胤禩平反,他從內心並沒有覺得雍正苛待兄弟,平反的目的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來達到他的大清長治久安的目的。
-
6 # 風塵講歷史
乾隆帝作為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位皇帝,在位時期已屬清朝中後期,清朝的國力是在他手中達到頂峰,也是在他手中由盛轉衰的。乾隆皇帝非常自大,自詡為“十全老人”,在位期間也做了不少為國為民的事,不過到了乾隆後期乾隆帝就變得昏庸無道,奢侈無比了。他在位時期也有一些做法讓人看不懂,其中就包括為他的八叔胤禩平反。這可是當年跟雍正爭奪皇位的人,乾隆帝為何要為他平反,是覺得自己的父親對兄弟太嚴苛了嗎?
胤禩在康熙末年本來是最有機會做皇儲的人,當時他黨羽眾多,擁有“八賢王”的稱號,朝中大臣也都擁戴胤禩,怎麼看都比胤禛有機會。但是在最終的“九子奪嫡”事件中成功的卻是四爺胤禛,當了皇帝的胤禛自然是把他這個八弟胤禩當做眼中釘肉中刺。為了穩定人心雍正先把胤禩封為了和碩廉親王,等到雍正四年自己的皇位坐穩後,就找理由削了胤禩的王爵,並把他圈禁,改名為“阿其那”。至此八爺胤禩倒臺了,似乎輸得很徹底。
雍正帝深知康熙末年九子奪嫡事件的可怕,於是就將立儲密詔藏於正大光明匾後,以防諸位皇子為了爭奪儲君之位而手足相殘。所以雍正駕崩後政權很平穩的交到了乾隆的手上。雍正對待臣子和兄弟很嚴苛主要是因為康熙末年國家政局不穩,需要以嚴厲的手段治天下。而乾隆時期天下太平,乾隆帝只用享受祖父康熙和父親雍正留給自己的盛世江山就可以了,所以他作為太平君主想要贏得一個好名聲。為自己的叔叔平反就是贏得好名聲的一個辦法。乾隆帝平反的都是對他沒有威脅的人,不說八爺胤禩被他平反了,就連多爾袞也被他平反了。他還釋放了一些當年被雍正圈禁的人,這一切行為既不影響他的皇位,又能為他贏得好名聲,他當然願意做。
乾隆帝為胤禩平反除了想贏得好名聲外,還想為後世子孫做個榜樣。讓後世子孫知道當初康熙末年的九子奪嫡事件對江山穩固無益,都是消耗自身的實力,切不可再發生這樣的事,要避免皇室內鬥。至於乾隆有沒有覺得雍正對自己的兄弟太過於嚴苛了,這就不得而知了。不過以乾隆帝標榜自己為明君的做法來看,他一定是不贊成雍正帝這麼殘害手足的。
-
7 # 歷史簡單說
我們來看看乾隆四十三年為胤禩平反的詔書是怎麼寫的。
康熙的皇八子允禩與皇九子允禟是咎由自取的。父親(雍正帝),只是將他們削籍改名,就是為了讓他們羞愧,悔過自新。可是他們呢,卻心術不正,等父親繼位的時候,就一直怨天尤人、誹謗,但是他們並沒有做出謀逆的事情。
但是父親晚年的時候,經常跟我聊起,說他其實是不開心的,而且還有點後悔。而我繼位四十三年了,這個事情很重大,如果我不說,我的子孫後代們肯定也不敢提及。
允禩和允禟還是恢復他們的名字吧,重入玉牒,包括他們的後代子孫也一併入。這個其實是父親的本意,但沒有做而已,希望我此舉能告慰他老人家之靈。
那我們來說說這個詔書說明了什麼意思呢?第一,允禩確實是有罪的。第二,允禩雖然有罪,但是並沒有謀反。第三,雍正也後悔,覺得做得有點過,但是礙於情面,只能由乾隆來解決了。
其實,第三條,不見得是真的,因為以雍正的性格來看,不大可能對允禩和允禟有什麼悔意的,只是做為乾隆的角度來看,他必須這樣說,否則,雍正對允禩和允禟那樣,而乾隆給他們平反,那豈不是違背了雍正的旨意,這實在是大不孝的想法。
而且乾隆的說法也是很矛盾的,既然雍正在晚年的時候就提起了允禩和允禟的事情,表示了悔意,那麼即使雍正自己不方便,那麼乾隆完全可以更早的時候為這兩人平反,如果是繼位的前幾年不方便,那麼在十幾年,二十年的時候,不也可以嗎?
所以,乾隆說的這些,其實都是藉口,他其實是以此來表達自己的仁德之心,雖然雍正是個不錯的皇帝,但是雍正的一些舉措,朝野上下是覺得比較苛刻的,但是大家都不敢說,乾隆也不好做,可能會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而到了乾隆四十三年,允禩和允禟也死了五十幾年,大家也差不多要淡忘了,他們也沒啥影響力了,乾隆在說起此事,大家也就覺得理所當然,毫不突兀了,還能讓自己贏取一個仁德的好名聲,豈不美哉。
回覆列表
他不喜歡他爹,他比較喜歡八王爺,當然最後也做了八王爺做的事情,貪汙腐敗,國庫虧空,自己落個好人自鳴得意,其實就是一坨垃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