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濟南小七靜靜
-
2 # 雲淘拾光姐姐
宋朝是一個風雅的時代,我們不妨稱其為“宋式風雅”。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宋人的生活審美情趣,我會用“大雅大俗”這個詞。宋人審美,雅到極致,又俗得可愛,雅俗共賞,雅俗兼資。那麼作為時尚界的我們,該如何找回失落的宋式風雅呢?
一、宋式風雅文化史
雅,是宋人的生活風尚與審美風格,不管是“極簡”的宋瓷、清雅的宋式傢俱、精美的宋版書、精雕細琢的宋詞、雅緻的文人畫、講究意境的園林,還是文人間的雅集、文會、品茶、遊園、鑑寶等生活時尚,都可以用“雅”字相形容。
宋朝又是一個極世俗的時代,傳統社會的俗文化,是到了宋代才蓬蓬勃勃發展起來的,宋朝的城市都有瓦舍,瓦舍之內設立勾欄、樂棚,勾欄中日夜表演雜劇、講史、傀儡戲、皮影戲、魔術、雜技等節目,“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從瓦舍勾欄生長出了充滿市井氣息的俗文化。
在宋朝計程車大夫群體中,流行四大雅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宋人認為,這四件雅事不可草率、馬虎,應該以專業的態度對待它。南宋時杭州有民諺說:“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許戾家。”戾家,便是外行人的意思。由此可見宋人的生活審美風尚:追求雅緻、講究品質。
但是,這麼雅緻的生活並不排斥市井俗夫,並非不食人間煙火;恰恰相反,它深入於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一名市井中人也可以把玩四般閒事,享受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的雅趣,正如一個文人雅士也可以進入瓦舍勾欄欣賞通俗的文娛表演。
二、宋式風雅形成原因
為什麼宋朝會形成這樣一種雅俗兼資的生活時尚與審美風尚呢?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是,正好在宋代,有兩個群體都發育成為基數龐大的社會階層,同時登上了歷史舞臺,那就是平民士大夫群體與市民群體。
宋代之前,門閥制度猶存,政治—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世族手裡,透過科舉制度脫穎而出的平民士大夫數目有限。由於社會中存在著階級壁壘,貴族圈子內的高雅審美無法與社會大眾的世俗化審美髮生碰撞與交流,所以不管是插花,還是焚香,除了寺院,基本上都是貴族在玩。
歷史進入宋代之後,貴族制度完全解體,門閥世家消失,大量平民士大夫透過科舉制度崛起於市井、田畝間。隋唐時雖說已經推行科舉制,但取士之數目有限,每榜不過錄取一二十人而已。宋代是歷史上第一個全面透過科舉取士的王朝,每榜錄取的進士數目擴大了10倍以上。據研究者統計,兩宋三百餘年,總共透過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及諸科登科人數超過10萬名,是唐—五代登科總人數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這10萬多名宋朝進士中,布衣出身之人超過半數。
這個數目巨大的平民士大夫群體,受過良好的教育,一般都擁有閒適的生活,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追求雅緻的品味,因此,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社會雅文化的引領者。
與此同時,宋朝社會又開始生成了市民階層。我們知道,宋朝的城市工商業很繁榮,你展開《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到,開封城內商鋪林立,街道兩邊都是酒樓茶舍、飯店客邸,以及各種小吃店、小攤、修車鋪、解庫(銀行)、書棚、香藥鋪、布帛鋪、醫館,等等。繁華的城市工商業可以吸納數量龐大的農業剩餘勞動力,使他們能夠在城市中安身立足,成為市民群體之一員。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城市化率最高的一個朝代,學者的研究顯示,北宋的城市人口占20.1%,南宋時達到22.4%。如果據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看法,南宋鼎盛時期的城市化率可能達到30%。而清代中葉(嘉慶年間)的城市化率約為7%,民國時才升至10%左右,到1957年,城市化率也不過是15.4%。
因為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宋朝出現了獨立的城市戶口,當時稱為“坊郭戶”,與“鄉村戶”相對。凡居住在城市的官員、士紳、商人、小商販、城市手工業者、僱傭工、一般居民,都計入坊郭戶。坊郭戶的出現,顯示了市民階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一個全新的市民社會正在形成當中。
這個市民群體有著龐大的文化消費需求,還有基本的文化消費能力,他們喜歡追隨社會精英階層的審美情趣,加入到士大夫引領的生活風尚之中。於是,文人雅士間熱衷於掛畫、點茶、插花、燒香,尋常市民也跟著玩起了四般雅事。
可惜的是,宋朝興起的掛畫、點茶、插花、燒香四雅事,在宋亡之後都漸漸式微、沒落了。倒是這四雅事中的點茶、插花、燒香傳到日本,發展成日本人的茶道、花道、香道,算是“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又一例證。
上面提到過的四藝,燒香,點茶,掛畫,插花,被南宋人耐得翁在《都城紀勝》裡稱為“四般閒事”。
這個“閒”表面上看起來,是時間的富裕,但其實往深裡說,它是一種心理上的淡泊。煮茶燒香自古有之,唯有宋人,將其富有儀式感的禮節發揚光大,從原料製備到最終的呈貢時刻,從器具到場合,細枝末節,無不講究。
三、宋式風雅時尚情趣
宋朝人的特別之處便在於,他們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活著,以及如何活得更好。一個社會,如果雅文化能夠接納俗文化,俗文化能夠融入雅文化,雅俗兼資,這個社會的審美情趣就會變得非常時尚。
1、宋服雅緻
宋朝服飾文化不再豔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樸。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質樸,自然,清新,雅緻成為宋代服飾的主要特點。
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的風格。
麻桑之富,衣被天下;由於南北技術的交流,宋代絲綢的產量和花色品種,較前代都有明顯的增加,並且絲織品的花形,圖案,質量及風格都有很大的創新!宋代絲織品種類繁多,有綾,羅,緞,織錦,紗,絹,緙絲等;因為宋沿襲唐制,仍規定以綾為官服之用,所以,綾產地的範圍進一步擴大,品種也大大豐富起來。
除了原有的仙紋綾,越綾,白綾,白編綾,方紋綾,狗蹄綾,柿蒂綾,寺綾等,又增加了梓州的白熟綾,白花綾,蓬州的綜絲綾,閬州的蓮綾,荊州的方紋綾,宣州的熟線綾等品種。
織羅技術在宋代可以說達到了巔峰狀態。
在宋代,綾除了用於服裝外,也常被用作書畫經卷的裝潢封面.北宋緙絲紫地花卉鸞鵲紡織物?宋代羅的名目繁多,技術進步,成為當時的著名織物,被稱為"宋羅",且多為貢品,"宋羅"的名貴品種很多,有成都的大花羅,蜀州的春羅,單絲羅,婺州的暗花羅,含春羅,江邊貢羅,東陽花羅,越州越羅,還有潤州和常州的孔雀羅,瓜子羅,菊花羅,寶相花羅,春滿園羅等,而織羅署出產的雲紋羅更是風靡一時,精美絕倫;江南一些庵堂的尼姑也加入了織羅的行列,她們生產的產品就是馳名的"尼羅,緞,是指緞地絲織品,緞織物在宋代也達到了鼎盛時期,宋代的緞織品非常華麗,柔軟而有光澤,如果再同多彩的織錦技術相結合,就是絲織品中最華麗的"錦緞。
蜀錦在色譜方面也有自己的特點,常用色有青綠,鵝黃,金周鳥,紫皂,緋紅,翠池,雪花,瑪瑙,真紅色等,其中真紅是蜀錦獨具的特色。
2、宋頭面
《東京夢華錄》中記載: “有宮嬪數十,皆真珠釵插、吊朵、玲瓏簇羅頭面。”
雖說,滿頭翠玉朱釵自漢唐起就已常見了,但還未出現像宋代女子一樣極盡追求的,宋代的商業遠比唐代的發達,滿街的鋪面,多是珠玉修飾,不管什麼時候的女孩子,對這些都是毫無招架能力的呀!宋代女子喜冠梳,用漆紗、金銀及珠玉等製成兩鬢垂肩式的高冠,然後在冠上插以數把長梳,史籍言“未嫁者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隻,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可見一斑。
3、宋簪花風
除了衣服、首飾,宋代女子還特別喜歡買花!不僅是女子,男子也愛戴花!
“於花盛處作園圃,四方伎藝舉集,都人士女載酒爭出擇園亭勝地,上下池臺間引滿歌呼,不復問其主人,抵暮遊花市,以筠籠賣花,雖貧者亦戴花飲酒相樂。”
可見買花不是為了擺在室內增香、也不是為了插在瓶裡好看,而是為了戴在頭上!“茉莉為最盛,初出之時,其價甚穹,婦人簇帶,多至七插,所直數十劵,不過供一餉之娛耳”顯然,宋時的茉莉花像極了現在情人的玫瑰花,到了特定時節,“其價甚穹”,且也只是共一時娛樂而已。
宋朝著名女詞人李清照表現自己天真的脾性、姣好的面容也藉助簪花,“賣花擔上,買得一枝春欲放。淚染輕勻,猶帶彤霞曉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雲鬢斜簪,徒要教郎比並看。”透過買花、賞花、戴花、比花,生動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天真、愛美情和好勝的脾性,顯示了她放縱恣肆的獨特個性。全詞語言生動活潑,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後期經歷了家國之痛之後,也曾留下了“醉裡插花花莫笑,可憐春似人將老”的詞句。
《夢溪筆談》裡就載過“四相簪花宴”故事:慶曆年間,韓琦鎮守淮南,他的後花園中有一株芍藥忽然開花四枝,花色上下紅、中間黃蕊相間,十分漂亮。這種後世稱為“金纏腰”的芍藥品種,當時揚州還沒有。於是,韓琦熱情地請王珪、王安石、陳昇之來觀賞,席間把花剪下,各簪一枝。這四人後來都官至宰相之位,芍藥因此被稱為“花相”。
宋朝簪花之風盛行,代表了這個時代人們對於美的追求,更體現了北宋開明、包容風雅的社會環境。4、宋化妝品
宋代女性也擺脫不了化妝品的誘惑,買化妝品也是消費中的大頭。“寶髻鬆鬆挽就,鉛華淡淡妝成”。
宋朝女性的化妝傾向於淡雅之美。宋朝女性流行的臉部妝式有額黃、紅妝、薄妝、素妝、佛妝等。
額黃,在額部塗抹黃色的顏料。這種妝式出自皇宮,所以又叫宮黃。紅妝是在頰間塗抹紅粉,唇點口脂。這種妝式深受仕女的喜愛,紅粉佳人指的就是這種妝容的女子。薄妝又稱淡妝,就是在臉部略微施以淡淡的粉,顯得極其雅緻。素妝就是在臉部敷上白色的鉛粉或者米粉,這種妝式在宋朝頗為鮮見,被當時的人們認為是服妖。佛妝在寒冷的北方很流行,冬天的時候,以括蔞塗面,一直不洗去,到了春暖花開才卸妝,因為很久不受風日侵襲,所以臉上的肌膚潔白如玉。淚妝,即用白粉抹在臉頰或者點染眼角,其狀如啼哭,因此得名。檀暈妝是一種素雅的妝式,先用淺赭鉛粉打底,然後施以檀粉,面頰中部微紅,並逐漸向四周暈染。梅妝,是指在眉額上點畫梅花,或者貼上梅花形的花鈿,是一種很受文人士大夫欣賞的妝式。鉛粉是宋朝女性主要的化妝品,又稱“鉛華”。所以,“洗盡鉛華”最原始的意義是卸妝。鉛粉的特點是色澤潔白,質地細膩。宋代畫眉用黛,故見於詩詞,皆雲:‘眉黛遠山’。除了黛,宋代還興一種畫眉用的墨,稱作“螺子黛”、“黛螺”、“螺”等,詩詞雲“香墨彎彎畫,燕脂淡淡勻,揉藍衫子杏黃裙。獨倚玉闌無語、點檀唇”,便是指代這種時興化妝品了。
再有,就是胭脂了,宋代的胭脂儼然是一個大的行業了,不僅形成了批發市場,還有了品牌。
5、宋香藥
現代女性還愛買香水,宋代女性自然也不“差”,“步障移春錦繡叢,珠廉翠幙護春風。沉香甲煎燻爐暖,玉樹明金蜜燭融”,這便是香藥的功效了。宋代女性肯定是無福消受現代的香水,但人家有海外進口的香藥,放一點兒在燻爐裡,不比香水效果差。
當然,宋代女性除了用香藥燻屋子、薰衣服、燻馬車,還會佩戴香囊,連出遊也會帶上薰香的裝置,總之是走哪帶哪,一刻也離不了。
結語:
時尚界重拾宋式風雅,不僅是簡單的宋服簪花,更應能夠擁有那個時代般明朗的價值觀和風雅的生活觀,正是那種宋式風雅,才會使我們燃起對於平凡生活的一絲嚮往啊。
一縷氤氳香氣,舒緩俗世煩憂;一壺陳香好茶,品味愜意人生;一幅山水字畫,寓藏生活真諦;一盆理念之花,靜觀萬物變遷。宋人的生活品位與格調,以及對雅緻生活不倦的追求,永遠令人動容。
回覆列表
宋朝是一個風雅的時代,我們不妨稱其為“風雅宋”。雅,是宋人的生活風尚與審美風格,不管是“極簡”的宋瓷、清雅的宋式傢俱、精美的宋版書、精雕細琢的宋詞、雅緻的文人畫、講究意境的園林,還是文人間的雅集、文會、品茶、遊園、鑑寶等生活時尚,都可以用“雅”字相形容。
宋朝又是一個極世俗的時代,傳統社會的俗文化,是到了宋代才蓬蓬勃勃發展起來的,宋朝的城市都有瓦舍,瓦舍之內設立勾欄、樂棚,勾欄中日夜表演雜劇、講史、傀儡戲、皮影戲、魔術、雜技等節目,“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從瓦舍勾欄生長出了充滿市井氣息的俗文化。
在宋朝計程車大夫群體中,流行四大雅事:焚香、點茶、掛畫、插花。宋人認為,這四件雅事不可草率、馬虎,應該以專業的態度對待它。南宋時杭州有民諺說:“燒香點茶,掛畫插花,四般閒事,不許戾家。”戾家,便是外行人的意思。由此可見宋人的生活審美風尚:追求雅緻、講究品質。
但是,這麼雅緻的生活並不排斥市井俗夫,並非不食人間煙火;恰恰相反,它深入於市民的日常生活中。一名市井中人也可以把玩四般閒事,享受焚香、點茶、掛畫、插花的雅趣,正如一個文人雅士也可以進入瓦舍勾欄欣賞通俗的文娛表演。
所以,如果讓我用一個詞來概括宋人的生活審美情趣,我會用“大雅大俗”這個詞。宋人審美,雅到極致,又俗得可愛,雅俗共賞,雅俗兼資。
為什麼宋朝會形成這樣一種雅俗兼資的生活時尚與審美風尚呢?一個不可忽略的原因是,正好在宋代,有兩個群體都發育成為基數龐大的社會階層,同時登上了歷史舞臺,那就是平民士大夫群體與市民群體。
宋代之前,門閥制度猶存,政治—文化資源主要集中在世族手裡,透過科舉制度脫穎而出的平民士大夫數目有限。由於社會中存在著階級壁壘,貴族圈子內的高雅審美無法與社會大眾的世俗化審美髮生碰撞與交流,所以不管是插花,還是焚香,除了寺院,基本上都是貴族在玩。
歷史進入宋代之後,貴族制度完全解體,門閥世家消失,大量平民士大夫透過科舉制度崛起於市井、田畝間。隋唐時雖說已經推行科舉制,但取士之數目有限,每榜不過錄取一二十人而已。宋代是歷史上第一個全面透過科舉取士的王朝,每榜錄取的進士數目擴大了10倍以上。據研究者統計,兩宋三百餘年,總共透過科舉考試錄取進士及諸科登科人數超過10萬名,是唐—五代登科總人數的近10倍、元代的近100倍、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8倍。在這10萬多名宋朝進士中,布衣出身之人超過半數。
這個數目巨大的平民士大夫群體,受過良好的教育,一般都擁有閒適的生活,具有較高的審美能力,追求雅緻的品味,因此,他們理所當然地成為了社會雅文化的引領者。
與此同時,宋朝社會又開始生成了市民階層。我們知道,宋朝的城市工商業很繁榮,你展開《清明上河圖》,就可以看到,開封城內商鋪林立,街道兩邊都是酒樓茶舍、飯店客邸,以及各種小吃店、小攤、修車鋪、解庫(銀行)、書棚、香藥鋪、布帛鋪、醫館,等等。繁華的城市工商業可以吸納數量龐大的農業剩餘勞動力,使他們能夠在城市中安身立足,成為市民群體之一員。
在中國歷史上,宋朝是城市化率最高的一個朝代,學者的研究顯示,北宋的城市人口占20.1%,南宋時達到22.4%。如果據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看法,南宋鼎盛時期的城市化率可能達到30%。而清代中葉(嘉慶年間)的城市化率約為7%,民國時才升至10%左右,到1957年,城市化率也不過是15.4%。
因為城市人口快速增長,宋朝出現了獨立的城市戶口,當時稱為“坊郭戶”,與“鄉村戶”相對。凡居住在城市的官員、士紳、商人、小商販、城市手工業者、僱傭工、一般居民,都計入坊郭戶。坊郭戶的出現,顯示了市民階層正式登上歷史舞臺,一個全新的市民社會正在形成當中。
這個市民群體有著龐大的文化消費需求,還有基本的文化消費能力,他們喜歡追隨社會精英階層的審美情趣,加入到士大夫引領的生活風尚之中。於是,文人雅士間熱衷於掛畫、點茶、插花、燒香,尋常市民也跟著玩起了四般雅事。
一個社會,如果雅文化能夠接納俗文化,俗文化能夠融入雅文化,雅俗兼資,這個社會的審美情趣就不會變得非常粗鄙。可惜的是,宋朝興起的掛畫、點茶、插花、燒香四雅事,在宋亡之後都漸漸式微、沒落了。倒是這四雅事中的點茶、插花、燒香傳到日本,發展成日本人的茶道、花道、香道,算是“牆內開花牆外香”的又一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