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劍飛齋主人
-
2 # 藝滴美育
在清代初期的書法,雖然也仍舊延續著明代書法的一些面貌,但是已經有截然不同的發展了,一些由明朝進入清朝的書法家,承接的書法方面主要是張瑞圖、倪元璐、黃道周等人的書風。在這一時期重要的書法家主要有王鐸、傅山、八大山人等。但是他們這一路的書風並沒有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由於康熙酷愛董其昌的書法,將他的書法奉為典範,所以才受到世人的推崇,在明朝前期的臺閣體書法演化成了此時的館閣體。也在這一時期比較盛行代表人物主要有沈荃等人,而面對書法的這些形式,清代初期也有一些書法家開始致力於漢碑。所以在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一些隸書名家,比如朱彝等等,王鐸的行書和草書的成就最高,他的代表作品主要有《草書杜詩卷》、《臨骨法帖》等等,傅山與八大山人都是著名的移民書畫家,在書法上也一樣追求“氣骨”二字,代表作品主要由楷書的《逍遙遊》,隸書的《七律四條屏》,行書的《丹楓閣記》,草書的《高適五律》等等。八大山人的書法受董其昌的書法影響。但因為他們所作書法時的心境不同,所以也呈現出了不同的面貌,八大山人的作品主要有《草書聯》、《河上花圖卷題跋》等等。當時比較流行的館閣體主要追求的是“烏、方、光”的書寫效果。但是這種書寫比較千人一面,沒有生氣,也導致了當時這種風氣的低迷。
-
3 # 勤思齋書畫工作室
我是書畫及文史雜談,一名書畫愛好者。關於清朝初期的書法家及作品,經查閱相關資料,清朝初期的書法主要是繼承明朝餘緒,在書壇有影響力的書法家仍是明代遺民,主要有以下幾位:
一,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又號痴庵,痴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朝初書畫家。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作品《擬山園帖》、《琅華館帖》。
二,傅山(1607-1684)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醫學家。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又有濁 觀化等別名。漢族,山西太原。傅山於學無所不通,經史之外,兼通先秦諸子,又長於書畫醫學。
三,朱耷(1626-1705)明末清初畫家,書法家。中國畫一代宗師。字雪個,號八大山人,個山,人屋、道朗。江西南昌人。明亡後削髮為僧,後改通道教。八大山人書法成就也很高,但被畫名掩蓋,注目者不多,黃賓虹曾稱其書法第一畫第二,確為至言。
四,歸莊(1613-1673)明末清初書畫家、文學家。一名祚明,字爾禮,又字玄恭,號恆軒,又自號歸藏、歸來乎、懸弓等。江蘇崑山人,明末諸生,與顧炎武友善,有“歸奇顧怪”之稱。順治二年在崑山起兵抗清,兵敗亡命。善草書、畫竹。
五,宋曹(1620-1701)字彬臣,號射陵,又號耕海潛夫。明泰昌元年生於鹽城縣北宋莊。明末清初大書法家,他工書能文,對書法造詣很深,著有《草書千字文》、《杜詩解》、《會秋堂詩文集》。
-
4 # 文藏書畫
【文藏來答】清代翰林,多以科舉優勝而入,於是成為引領書風之翹楚,其書風又與帝王喜好相關,在當朝備受推崇。
清代前中期,尤其是康乾時期,帝王尚帖學,書學推崇正統,從追“二王”到臨“董趙”,整體書風呈現出工整勻稱、端正秀雅的面貌。這種風格的形成是能否“昭敬謹之意”、衡量“善書”的表現。
清 陳廷敬 七言聯 130cm×30cm×2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陳廷敬,字子端,號說巖,晚號午亭,清代澤州府陽城(山西晉城市陽城縣)人。順治十五年(1658)進士,後改為庶吉士。有很強的帖學功底,是清代初期的代表性書家,更是一個善於融會貫通、博採眾長而又創新不足的書家。他是清初學者型書法家,詩文也精工。從院藏《清陳廷敬行書七言聯》看,有元代趙孟頫和明代董其昌的元素,其外貌圓潤而筋骨內涵,點畫華滋遒勁,結體寬綽秀美,點畫之間彼引呼應十分緊密。外似柔潤而內實堅強,形體端秀而骨架勁挺,這都是受到了前人筆法和結構的影響。
清 查昇 五言聯 120cm×27cm×2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查昇,字仲韋,號聲山,浙江海寧人。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時康熙帝選儒臣侍值以備顧問,他經薦入直南書房多年,累遷至少詹事。院藏《清查昇行書五言聯》《清查昇行書北山移文字卷》書法秀逸,得董其昌神韻,對聯尤為精妙。康熙帝稱讚說:“他人書皆有俗氣,惟查昇乃脫俗耳。用工日久,自爾不同。”查昇辦事又謹慎勤敏,備受器重,康熙帝賜書、畫、御筆、硯臺,賜第西華門,並御書“淡遠”堂名。品行高潔,待人不分貴賤,一視同仁。四方求書法者甚眾,他經常在晚上燃燭揮毫。
清 汪士鋐 215cm×51cm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汪士鋐,字文升,號退谷、球泉、松南居士,長洲人,康熙三十六年進士,康熙四十六年官至左中允。《四朝書錄》記載:“書法國朝第一,與姜西溟稱姜汪。”院藏《清汪士鋐行書軸》,行書四行,具董其昌書風。落款“汪士鋐”。
清 陳邦彥 隔扇貼落 68cm×45cm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陳邦彥,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入值南書房,後升侍讀學士。乾隆初官至禮部侍郎,詩文典雅有致。善書法,尤工小楷,在侍直內廷時,常奉命校讀御製碑版文,並奉敕繕寫。院藏《清陳邦彥行書七言》兩副行草宗法“二王”,字型寬展秀髮,《清陳邦彥行書隔扇貼落》出入“二王”深得董其昌筆意。
清 張照 臨董其昌書蘇軾真一歌 30cm×115cm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帝王書學崇尚正宗,乾隆把張照推至極高的位置,樹立這一典範與清代統治者的文化政策是一致的。《清史稿》中《張照傳》記載,張照,字得天,江南婁縣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改庶吉士,授檢討,南書房行走。雍正初,累遷侍講學士。照敏於學,富文藻,尤工書。其以苗疆得罪,高宗知照為鄂爾泰所惡,不欲深罪照,滋門戶恩怨。重惜照才,復顯用。及照卒,見照獄中所題白雲亭詩意怨望,又指照集憤嫉語,諭諸大臣以照已死不追罪。後數年,一統志奏進,錄國朝松江府人物不及照,乾隆帝覆命補入,謂:“照雖不醇,而資學明敏,書法精工,為海內所共推,瑕瑜不掩,其文采風流不當泯沒也。”院藏《清張照臨董其昌書蘇軾真一歌行書卷》是張照學董其昌的書風的經典作品,張照受董其昌的薰陶,由董氏入門後跳出樊籬,變其董字的秀媚兼為厚重,成為乾隆時期書風轉變的先導。
清 劉墉 210cm×54cm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與張照的秀媚兼變厚重不同,劉墉的厚重出於古法,是乾隆時期的厚重一派。劉墉,山東諸城人,大學士劉統勳子。乾隆十六年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累遷至內閣學士,入直南書房。乾隆四十七年,授工部尚書,兼署禮部,在上書房總師傅上行走。從院藏《清劉墉行書詩軸》《清劉墉行書詩卷》這兩幅書法作品看,劉墉的書法主要取法顏真卿和蘇軾的風格,既有顏真卿的厚重、遒勁用筆似“綿裡裹鐵”,又有蘇軾書風的平和自然。這兩幅書法作品自然流露,書寫時“悠悠不迫”,點畫和結字都很“松活”,給人一種“閒適”的審美感受。與儒家中庸的思想相吻合,極顯中和之美。同劉墉並稱“濃墨宰相,淡墨探花”的王文治,工書法,得董其昌神髓,文治平日喜用淡墨,以表現瀟疏秀逸。院藏王文治多幅書法作品,以《王文治行書七言》《清王文治行書軸》為最。
清 王文治 308cm×68cm 瀋陽故宮博物院藏
清代帖學以“二王”為宗,崇尚“董趙”,這與清代統治者宣揚其正統地位有一定的關係,維護了封建社會統治中的政治地位。帝王透過樹立翰林書家典範來宣揚自己的書法審美觀念,透過善書大臣之名樹立皇權書法審美標準。帝王與翰林的書藝互動中,翰林們常用“古法”“泰山北斗”等詞讚美康熙的書法,常用王羲之的書法作比較,原因是康熙在評價自己的書法時,最得意之處莫過於“正宗”。帝王崇尚書學正宗,有著深刻的政治和文化寓意。“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從上述院藏清代翰林書法作品看,書風相對統一,一改清初書法雜亂,力推“二王”正統一脈的董氏書風,以中和典範為美,傳承漢文化的正統地位,贏得漢人文化及心理上的認同,維護統治地位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
5 # 收藏家雜誌
清代的書法被人們公認為是書道中興的時代,在繼承前朝書風的基礎之上,又有所重振和復興。清代前期,政治局勢尚不穩,書法基本繼承了明代末年狂放不羈和憤世嫉俗的風格,這一時期的書法發展與帝王的喜好有很大關係,皇帝大多喜愛“館閣體”,如順治帝愛臨黃庭堅書、康熙帝推崇董其昌書、乾隆帝以趙孟頫書為重,時人以皇帝的喜好為喜好,出現了一大批臨帖書法大家。清代中期,隨著漢魏碑刻的不斷出土,興起了金石學,除了研究史料外,這些碑刻也為書法提供了全新的資料,開創了碑學,形成了清代自身的書法特色,至清末時臨碑之風依舊盛行,並影響至當代書法。
清代書法發展史上湧現了一大批書法名家,新鄉市博物館藏有部分名家書法作品,本文精選幾幅以饗讀者。
《傅山草書條軸》
此藏品紙本,書法內容大致為:“高秋逢令節,猶阻故園觴。望裡雲千樹,吟邊雁幾行。老嫌身是客,時至露為霜。為報東籬菊,應留幾瓣黃。”此為一首五言律詩,高秋之日的景色中寄託對故國的感傷。詩文左下方有題款:“傅山書”,款下鈐“傅山之印”白文方印。
傅山(1607〜1684),初名鼎臣,後改為山,字青竹,改字青主,又號朱衣道人、觀化翁、公他、石頭、石道人等,山西太原人,是明清之際道家思想家、書法家、文學家、醫學家。傅山在書法上的造詣頗深,清代史學家全祖望所著《陽曲傅青主先生事略》有載:“工書,自大小篆、隸以下,無不精,兼工畫”,其書法被時人尊為“清初第一寫家”,還提出了“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書法藝術理論。傅山書法中成就最高的當屬草書,其草書作品用筆灑脫,書風奔放,勁力深厚,草法連綿不絕,給人以痛快淋漓的視覺感受,對後世影響深遠。
《張照行書條軸》
此藏品紙本,書法內容為:“輦下同斟除夜酒,花前盡是故鄉人。”文左側有題款:“雪莊句,張照”,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張照之印”白文方印,下方為“得天”朱文方印。從題款可知,此句出自清代詩畫家繆謨的詩句。繆謨,字丕文,又字虞皋,號雲章、雪莊,張照曾推薦他入《律呂正義》館,其詩文清麗,善畫山水,尤長樂府,有《雪莊樂府》等著作傳世。
張照(1691〜1745),字得天,號涇南、長卿、天瓶居士,室名法華盦,松江府(今上海松江區)人,是清代藏書家、書法家、戲曲家、書畫目錄整理者。康熙四十八年(1709)進士,官至刑部尚書,預修《大清會典》。張照天資聰穎,19歲高中進士,工詩善文又精音善畫,人稱“名樓、妙文、好字”,合為“三絕”。其書法初學董其昌,後從顏真卿、米芾、趙孟頫等,楷書婉麗圓潤,是清代“館閣體”代表之一,行草氣魄渾厚,行筆流暢貫通。張照書法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喜愛,曾常為乾隆帝代筆,乾隆帝評價其書法:“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個,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作,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
《梁巘行草條軸》
此藏品紙本,書法內容為:“古木陰中生白煙,更於何處見流泉。偶隨曲屈尋源去,直至人家竹塢邊。”此詩應出自元代畫家高克恭七言詩《即是》,原詩句為“古木陰中生白煙,忽從石上見流泉。閒隨委曲尋源去,直到人家竹塢邊”,梁巘書這首詩有稍加改動。詩文左側有題款:“聞山樑巘”,款下有鈐印兩方:上方為“梁巘私印”白文方印,下方為“松齋”朱文方印。
梁巘(1710〜1788),字聞山、文山,號松齋,又號斷硯齋主人,亳縣(今安徽亳州)人,是清代著名書法家、書學理論家、書法教育家。梁巘“以工李北海書名於世”,書法造詣頗深,博涉諸家,真書、行書皆長,尤擅草書,書風清峻流暢、爽健秀逸。他與乾隆年間的張照、王澍、劉墉、王文治、梁同書等重要書法家齊名;與錢塘(今浙江杭州)梁同書並稱為“南北梁”,二人又與會稽(今浙江紹興)梁國治,稱為“三梁”;因與曲阜(今山東兗州)孔繼涑俱學於張照,又有“南梁北孔”之稱。梁巘不僅是著名書法家,還是一位書法理論家和教育家,有不少書法著作流傳於世,亦曾出任循理書院院長,執教十幾年,培養了一大批書法家,其中最著名的當屬清代書法大家鄧石如。
《劉墉小楷行書手卷》
此藏品紙本,書法內容有兩部分,一是唐代李公佐所撰傳奇類小說《古嶽瀆經》中關於大禹治水的神話傳說,“禹理水,三至桐柏山,驚風走雷,石號木鳴,五伯擁川,天老肅兵,不能興。……鴟脾桓木魅水靈山襖石怪,奔號聚繞,以數千載。庚辰以戰逐去。頸鎖大索,鼻穿金鈴,徙淮陰之龜山之足下。俾淮水永安流注海也。”二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所寫《送喬仝寄賀君六首(並敘)》,“舊聞靖長官、賀水部,皆唐末五代人,得道不死。……元祐二年十二月,仝來京師十許日,餘留之不可,曰賀以上元期我於蒙山,又曰吾師嘗遊密州,識君於常山道上,意若喜君者。作是詩以送之,且作五絕句以寄賀。君年二十美且都,初得惡疾墮眉須。……狂吟醉舞知無益,粟飯藜羹間養神。”文後有落款“戊申處暑日書於天香室,劉墉”;款下有兩方鈐印:上方為“劉墉之印”白文方印,下方為“東武”朱文方印;手卷有兩方朱文鑑藏印:“日觀後半道人”和“蒲竭山房”。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祖籍江蘇徐州豐縣,出生于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原屬諸城),清代著名政治家和書法家。劉墉以為官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宰相劉羅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他不僅做官出色,書法造詣也甚為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與成親王、翁方綱和鐵保並稱為“清代四大書法家”。其書法初學趙、董,“珠圓玉潤,如美女簪花”,中年後學蘇東坡、顏真卿、鍾繇等,筆力雄健,舉勢堂皇,墨色濃重沉鬱,晚年後潛心碑學,書法歸於平淡而又入爐火純青之境。劉墉的書法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時人對其評價也很高,清代學者徐珂所著《清稗類鈔》中有載:“諸城劉文清書法,論者譬之黃鐘、大呂之音,清妙明堂之器,推為一代書家之冠,蓋以其融會歷代諸大家書法而自成一家,所謂金聲玉振,叢集賢之大成也。”
回覆列表
清朝初期的書法名家,我想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一、清朝前期書壇的主流是帖學派,康熙好董,乾隆好趙,董趙書風風靡天下,代表書家是“清四家”和張照。
“清四家”是指的:翁方綱、劉墉、梁同書、王文治四人。
劉墉,就是著名的“劉羅鍋”,他有“濃墨宰相”之稱,王文治有“淡墨探花”之稱。
“劉羅鍋”就不用介紹了,大家都太熟了。
一提“劉羅鍋”首先想起的是馬三立老先生相聲誇住宅裡一句臺詞:
“唐伯虎的美人兒,米元章的山水,劉石庵的扇面兒,鐵寶的對子,鄭板橋的竹子,松中堂的一筆“虎”字。
欣賞一下“劉石庵的扇面兒”
“天下三梁(指梁同書、梁衍、梁國治),不及江南一王”,王夢樓得董其昌神髓,喜用長鋒羊毫和青黑色的淡墨,運筆柔潤,墨韻輕淡,行間布白,疏朗空靈,氣格風神極其婉美。
王文治的對聯,那是真好!
我還是最喜歡張照的書法。
他的書法是跟著他舅舅王鴻緒學董其昌,後來又學米芾,受趙孟頫影響較大。
乾隆評他的書法說:“書有米之雄,而無米之略,復有董之整,而無董之弱,羲之後一個,舍照誰能若,即今觀其跡,宛似成於作,精神貫注深,非人所能學。”
清邵松年說:“本朝畫山水以麓堂司農為第一,書法則首推張文敏。”
二、明初之“臺閣體”到了清朝演變成以黑大圓光為特徵的“館閣體”,代表人物是“康熙四家”——姜宸英、笪重光、何焯、汪士鋐。
三、還有一些文人書法家藉助書法,抒發壓抑的情感。代表人物是王鐸、八大和傅山。
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待互相鼓吹,標榜風力氣骨。用筆恣肆奔放,結體奇倔險怪,章法錯綜參差,對後世影響很大,有“后王勝先王(王羲之)”一說。
傅山論書強調人品,反對奴俗氣,提倡“寧拙毋巧,寧醜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疆安排。”其草書成就最高,點畫糾結纏繞,筆勢淋漓酣暢,大氣磅礴,充分體現了明末清初大動盪之中的時代特徵。
“八大山人”朱耷,啟功先生詩中稱之為“朱驢”。
八大書法用筆,有兩個極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簡”,一個是“圓”。
他的作品是很難尋找到他書法的來路的,清代的邵長衡說:“山人工書法,行楷學大令、魯公”,但我們仍然很難發覺他的作品與後來的“八大體”有任何蛛絲馬跡的聯絡。
他的字結構奇崛,用筆雖簡練卻沉實,提按微弱到了極其隱含的地步。
四、民間書法以“揚州八怪”為代表,將書法各派和國畫進行融合,產生特殊的藝術效果。其中以鄭燮、金農、黃慎、汪士慎四家成就較高。
最最著名的當然是鄭燮鄭板橋了。
他的書法,用隸體摻入行楷,自稱“六分半書”,人稱“板橋體”,在中國書法史上是獨樹一幟的。
最著名的當然是——
金農是揚州八怪的核心人物
他生活在康、雍、乾三朝,因此他給自己封了個“三朝老民”的閒號。金農初不以工書為念,但是他的書法造詣卻是“揚州八怪”中成就最高的。
他首創“漆書”,是一種特殊的用筆用墨方法,行筆只折不轉,象刷子刷漆一樣。這種方法寫出的字看起來粗俗簡單,無章法可言,其實是大處著眼,有磅礴的氣韻。
先說到這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