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北拾芳
-
2 # 大獅
狄仁傑,一知名人物,大家之所以瞭解其人,無外乎那部經典的《神探狄仁傑》,一句“元芳,你怎麼看?”流傳甚廣,成為網路流行語。
在印象中,狄大人愛民如子,不畏強權,審理冤案,還公道於世間,可謂是個不折不扣,不卑不亢的大清官。能與之相媲美的,也就只有包青天和海青天了。
狄仁傑為官期間為人清廉,政績斐然,深受百姓和朝廷愛戴,魏州百姓還為其修建生詞,以表示對狄大人的感激之情。活著的時候就受人香火,對於一個人來說,這是何等的福分和造化。古往今來只有神仙和死去的先人才有這種待遇,可人家狄大人在世之時,就已經享受這種待遇。
可誰也不會料到,狄大人晚年之時,生詞竟被百姓搗毀。這前後反差也太大了,生詞是百姓建立,又是百姓搗毀,這其中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呢?
《舊唐書·狄仁傑傳》有載“仁杰嘗為魏州刺史,人吏為立生祠。及去職,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杰之祠。”由此不難看出,百姓之所以搗毀他的生詞,是受他兒子的狄景暉的牽連,正是這麼一個“坑爹”的兒子,事兒狄大人晚節不保,百姓對狄氏一門恨之入骨,惱恨狄仁傑教子無方,說不定爺兒倆同時一丘之貉,早先做的好事都是騙人的。
狄仁傑生有三子,長子狄光嗣、次子狄光遠都在朝廷為官,受父親影響,為官清廉,絕不徇私枉法,但三子狄景暉就卻是個另類。當年,狄仁傑推薦三個兒子為官,朝廷因狄公楷模,因此也就賣了個人情給他,讓他三個兒子擔任不同官職。
三子狄景暉擔任魏州參軍之時,依仗父親的名聲,拿人回扣,吃人好處,也做過占人良田,強搶民女的勾當,百姓怨聲載道,對其十分反感。但狄景暉毫不在乎,依舊我行我素,不服之人,拿到獄中,一通收拾,管保服服帖帖。最終,狄景暉所作所為激起魏州百姓民憤,百姓一怒之下,砸掉狄仁傑的祠堂,並將汙穢之物潑在殘簷斷壁之上,以此洩憤。
此時傳到狄仁傑耳中,老人家勃然大怒,對狄景暉施以懲處。當然,畢竟兩人有父子情,狄仁傑並未將兒子撤職拿辦,只是調任他處,要其好好做人,不可造次。也許是真被嚇怕了,狄景暉果真消停了。
這句話正應那句“養不教,父之過。”老狄確實沒有教好小狄,被人砸了生詞,也不冤枉。
-
3 # 祥子談歷史
狄仁傑曾被荷蘭人高羅佩稱為“東方的福爾摩斯”,任職大理寺丞時,一年處理案子高達1700多件,無一人上訴伸冤,可見其能。同時,他在寧州、魏州等地任職期間,勤政廉潔,造福地方,深受百姓愛戴。百姓感其恩,自發為他立有多處生祠。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後來有一處生祠竟然被憤怒的百姓砸毀。
生祠,古代信仰民俗,專為活著的人建立的祠廟,以示感戴和崇仰之情,並加以奉祀。
《舊唐書·狄仁傑傳》有記載,“仁杰嘗為魏州刺史,人吏為立生祠。及去職,其子景暉為魏州司功參軍,頗貪暴,為人所惡,乃毀仁杰之祠。”原來,公元696年,契丹侵犯冀州,民心浮動。為穩定局勢,武則天重新起用遭受陷害被貶的彭澤縣令狄仁傑為魏州刺史。狄仁傑上任後,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很快穩定了軍民之心,深受百姓愛戴。數年後,因政績斐然,被調往朝廷任職宰相。當他離開時,百姓為感念他的勤政之德,自發為他建造了一座生祠。其實,在此之前,狄仁傑曾任職的寧州、彭澤等地,都有百姓為他立的生祠。不得不說,狄仁傑是一個為民實心辦事的好官,深受百姓愛戴的良臣。
期間,狄仁傑有三個兒子,長子狄光嗣,生性沉穩,頗有乃父風範,累官至驃騎大將軍;次子狄光遠,忠厚老實,雖然曾官至州司馬,但他卻甘願留在家中孝敬父母;三子狄光昭,雖然德行不端,卻頗會耍弄小聰明,因此又很受家中老人寵溺。為此,狄仁傑針對狄光昭的品行,給他在家鄉魏州謀得一份司功參軍的官差,想著畢竟是家鄉,應該不會做出什麼太出格的事情來。然而,狄光昭上任後,仗著父兄之威,貪財好色,橫行鄉里,將整個太原城鬧得的雞犬不寧,百姓怨聲載道,卻又拿官老爺沒有辦法。忍無可忍之下,憤怒的百姓紛紛拿起鋤鎬等工具,將狄仁傑的生祠砸毀。
相比之下,狄仁傑的次子狄光遠卻更加的令人稱道。當初,狄仁傑被左臺中丞來逡臣誣陷,武則天聽信讒言,並未聽其辯解,便將他下入大牢。為了能夠申冤,狄仁傑悄悄寫了一封血書,塞進了棉衣之中,並託付獄卒將這件髒衣服送給家人清洗。狄光遠接到棉衣後,略一沉思,便心有所悟,透過仔細檢查棉衣,找出血書,呈送給了武則天。武則天看後,心知冤枉了狄仁傑,隨詔其上殿奏對,最終洗刷清白。
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以此而言,兒子之失父親擔,狄仁傑生祠不砸並冤。但此事也告訴我們,家庭教育是多麼的重要,優秀的兒女是父母之福、全家之福,更是兒孫之福。反之,將會是父母的“黑鍋”,全家的罪人,個人的罪孽。所以,為人父母,無論職位多高,或者事業多大,還是平凡的忙碌,都不應該忽視任何一個女子的教育。
-
4 # 直言不諱229
狄仁傑在中國是一位家喻戶曉的人物,筆者少年時代最愛聽的大鼓書就是《狄公案》。現在的影視劇更是把狄仁傑的英明神武演繹到了極致。 在電視劇神探狄仁傑中,狄仁傑的神機妙算不輸如來佛祖,其劇中經典臺詞“元芳,你怎麼看?”更是成為迅速竄紅的網路流行語。
狄仁傑為官清廉,一身正氣,安社稷,扶黎民,為武周和大唐李氏立下不世之功,後人謂之“唐室砥柱"。 由於政績顯著,百姓口碑又好,62歲時,被武則天任命為幸相。但為相不足半年,他就被酷吏來俊臣誣謀反而入獄,後得力於大臣們的全力斡旋,加之自救得法,被武則天平反昭雪。後被貶往彭澤任縣令。
公元696年,契丹叛亂,攻陷了冀州,朝廷震動,。當時的魏州刺史自亂陣腳, 魏州陷入險境。當地百姓拋家舍業,舉家遷移,田地荒蕪, 民怨沸騰。為了穩定局勢,安撫百姓,武則天決定將 狄仁傑調任魏州,詔令其堅守魏州,發展生產,穩定軍心。
狄仁傑到任後,一邊鼓勵百姓從事農業生產。,同時,又加緊戰備,決心和來犯之故決一死戰。契丹人聽說狄仁傑來到魏州主政,不戰而走。
在狄仁傑的悉心治理下,魏州社會穩定,百姓豐衣足食。百姓對他的功績銘記於心。一年後,狄仁傑離任。當地百姓扶老攜幼, 依依不捨地十里相送。其後,當地百姓感其恩,自發捐資,為狄仁傑建起了一座生祠,將他的塑像安放在祠堂中央,並立碑頌揚他為魏州百姓做出的貢獻
但是,這座生祠卻在後來被魏州的百姓親手給毀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事得從狄仁傑的兒子說起。狄仁傑一共有3個兒子,其中老大老二都很有出息,這不多說。卻說這個小兒子狄景暉,在坑爹方面,他絕對是李天一的師祖。
話說狄仁傑被調離魏州後不久,武則天派狄景暉來到了魏州。當地百姓聞聽他是狄仁傑之子,欣喜若狂。心想,既然是勤政廉潔、愛民如子的狄大人的兒子,必定會善待百姓,剛正不阿,畢竟虎父無犬子嘛。這個狄景暉在魏州任職司功參軍,主要負責當地官員的考核和選舉,在任何朝代,這管人事的可都是實權派。但狄景暉卻利用手中的權力,為非作歹,橫徵暴斂,魚肉鄉民。狄景暉的暴行惹惱了魏州的老百姓,他們將怒火發洩到了狄仁傑的身上,憤而“毀仁杰之祠,逐毀其像”。
狄仁傑的一世英名,就這樣毀在了他這個“坑爹”的兒子身上。寫到這裡,筆者感嘆:看來坑爹者也是前赴後繼啊。
-
5 # 薩沙
主要是被兒子坑爹害的。
狄仁傑在擔任寧州刺史、彭澤縣令、魏州刺史期間,因為清廉愛民,當地老百姓都為他立了生祠。
尤其是擔任魏州刺史期間,當時契丹剛剛攻破臨近的冀州,魏州民心浮動,市面混亂,流氓強盜藉機作亂。
狄仁傑到魏州以後,立即高效工作,迅速穩定了魏州的軍心民心,市面穩定下來,很快又變成繁榮富裕的地區。
狄仁傑離任之際,魏州百姓感念他的功績,繼寧州、彭澤之後,為他建造了第三座生祠。
這座生祠直到狄仁傑去世都存在。
只是,老子好漢,兒子混蛋。
狄仁傑小兒子狄景暉則不是好人,不但貪汙受賄,還壓榨百姓,名聲惡劣。
狄景暉曾擔任魏州司功參軍,掌管官員考課、祭祀禮樂等事務。
結果,這小子不但敲詐本地老百姓,甚至勒索官員,搞得一些老百姓傾家蕩產。
這些老百姓大怒,卻又不敢把狄景暉怎麼樣,一怒之下偷偷將狄仁傑的生祠砸毀。
後朝廷知道了這件事,對狄景暉進行審查,發現他貪贓枉法,就調離魏州,降職為職方司員外郎。
狄景暉被抓走後,魏州老百姓又想起了狄仁傑的好處,重新為狄仁傑修建了生祠。
該生祠因安史之亂受到破壞,但在元和年間再次修建,其碑至今留存,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很多人覺得奇怪,狄仁傑如此正直的人,為什麼兒子會是這幅德行?
其實這種坑爹的兒子並不少見,比如李雙江同志的逆子。
這種兒子主要是這幾個原因,才變成壞人。
第一,從小嬌生慣養,生活條件優越,囂張跋扈。
第二,父親人品好,但母親未必如此,基因原因。
第三,父親對孩子過於溺愛,管教不嚴格甚至放縱。
第四,官場黑暗,孩子從小接受不好的影響。
狄景暉就是這種典型人物。
-
6 # 平沙趣說歷史
簡單來說,是被兒子坑的。
“元芳你怎麼看?”現在是一句用爛的網路用語,可以說是舉國皆知,這句話出自電視劇《神探狄仁傑》,是狄仁傑的常用語。在劇中,狄仁傑頭頂主角光環,斷案能力秒殺英國的福爾摩斯(當然這傢伙的主角光環也很亮)。
在歷史上,狄仁傑也是辦過案的,在他任大理丞時,執法不阿,而且判案速度很快,一年之內就處理完前任堆積遺留下的大量案件,這些積壓案件,有些年份久遠,證據難以尋找,涉及人數又多,足有一萬七千多人。如此龐大的數目,狄仁傑卻能從容不迫地處理,而且還無一人喊冤,可見其能力。
除了斷案以外,狄仁傑的行政能力也很強,他為官正直敢言,敢於針砭時弊,不懼權貴,對許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他也是生對了時候,深得武則天的信任,步步高昇到了宰相的位置。
不過即便是宰相,也經歷過低谷,狄仁傑是做過地方官的。在他任魏州刺史的時候,處理政事以民為本,所以收到百姓愛戴,當狄仁傑被調走以後,百姓們自發為他修了生祠。
按理說,百姓們如此愛戴狄仁傑,這座生祠應該香火旺盛才是,最初的幾年的確是這樣,但後來生祠卻被魏州百姓給推平了,原因是因為一個人。這個人叫狄景暉,狄仁傑的兒子。
龍生龍,鳳生鳳,虎父無犬子,狄仁傑為人高風亮節,他的子女道德水準也應該不錯才對。然而事實是狄仁傑的子女,平均水平還是可以的,唯一的問題是差異性強,好的好,壞的壞,兩極分化嚴重,壞的那個就是狄景暉。
狄仁傑有三子,長子和次子都還可以,唯獨三子狄景暉為人殘暴,而且貪得無厭,為世人所詬病。
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狄景暉也不是生來就是這副鬼樣,按照記載,他初入官場時,表現還是不錯的,清正廉明,說不定那時候還有不少人稱讚他有乃父之風呢。後來隨著他在官場上混的風生水起,不斷獲得晉升,慢慢地,他變了。
從前他受父親教育,以廉潔為榮,以貪汙為恥(感覺像八榮八恥),但在官場中混的久了,狄景暉看見太多不可見人的黑幕,他看著這一幕幕,開始思考。若干年前,他的父親也曾做過這種思考,只是思考過後,父子倆走向了截然不同的方向。
對於官場亂象,狄仁傑選擇冷眼旁觀,絕不涉足,併為糾正這些亂象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狄景暉則被同化,從收受第一份賄賂起,他的慾望就被啟用,他變得一天比一天貪婪,膽子也一天比一天大,最後讓亂象更亂。
曾經的壯志豪言、人生理想都成虛妄,哪裡有真金白銀來的實惠,所謂政績名聲,還不如上下打點找個靠山升的快,狄景暉徹底成了貪官汙吏,生活日漸奢靡。或許當他過著紙醉金迷生活的時候,還曾對父親的堅持感到不可理解,隨即報以一聲嗤笑吧。
又一次升遷之後,狄景暉成為魏州司功參軍。狄景暉已經完全入魔了,即便在這片立有父親生祠的土地上,他也毫不客氣,大把大把地撈錢,同時又大把大把地花錢,當然,花的不是他撈來的錢,而是他另外壓榨百姓得來的。
羊毛出在羊身上,狄景暉的大肆盤剝令當地百姓損失慘重,他們怎麼也沒有想到,廉潔的狄公,竟然會有這麼一個兒子。魏州百姓大感失望,失望之餘,他們的怒火也越燒越旺。
狄景暉畢竟是朝廷命官,百姓們即便心有不滿也拿他沒轍,但是子不教父之過,他們一看,狄仁傑的生祠還在那裡立著呢,憤怒的群眾瞬時找到了宣洩口,一擁而上,把生祠砸了個稀爛。
訊息很快傳開,身在魏州的狄景暉最先得知,不過他只是一笑置之,一個生祠而已,砸就砸唄,有什麼大不了的。但他沒料到,這一件他心目中的小事,卻斷送了他的仕途。
不久,訊息傳到京師,當事人狄仁傑得知前因後果以後,氣憤不已,當即向皇帝上書免掉狄景暉的官職,俸祿什麼的全部取消,也不知道是狄景暉關係強大還是大家以為這只是一件小事,不就貪點錢?不少大臣多次在狄仁傑面前替狄景暉說話,諸如狄景暉還年輕再給他一個機會的話,狄仁傑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但還是堅定地搖頭。
狄景暉聽說父親動真格的,終於慌了,連夜跑回家,長跪在父親面前,聲淚俱下,懇求父親原諒,饒他一回,他以後一定重新做人。然而,狄仁傑可是當過判官的,鐵面無私不是吹的,兒子也不能例外。
最終由於狄仁傑的堅持,狄景暉被掃出了大唐的官員序列。蘿蔔加大棒,大棒砸了,父子關係還要維繫,狄仁傑又語重心長地教訓兒子:“賢者當舉,貪者當罰。此用人之道,興邦之法。"
狄仁傑一世英名,教兒子卻出了意外,狄景暉一番胡作非為,差點把他的名聲敗光,幸好狄仁傑活得夠長,不徇私情處理了兒子,不然,真是晚節不保。至於狄景暉,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可謂自作自受。
-
7 # 致守仁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老子英雄兒好漢畢竟是少數,更多的則是富不過三代。
狄仁傑一代英雄,生時為武周立下大功,保數方黎民安定,死時埋下伏筆,助力恢復李唐國祚。
他在擔任魏州地方主官時清廉愛民、受百姓愛戴。老百姓給狄仁傑修生祠供奉他。但是他的小兒子狄景暉就太不是東西。狄景暉剛入仕時為人尚能小心謹慎,但是隨著官越做越大,官場的道理越懂越多,狄景暉就飄了。他在擔任魏州司功參軍時為人暴虐、欺榨百姓。百姓被他欺負的是痛苦不堪。但是又不敢找當官的麻煩,一怒之下就把狄閣老的生祠給砸了。可能也是過去了許多年,狄閣老對他們的恩情他們也忘的差不多了吧。隨後狄景暉行事太過囂張被法辦。當地老百姓突然又想起了狄閣老的恩典,又把生祠給他修起來了。
兒子當著老子的面敗壞老子名聲,狄閣老泉下有知估計會自責吧,怎麼就放了這麼個孽畜出來。
狄仁傑共有三子。長子狄光嗣受狄仁傑親自推薦做官,狄光嗣為官期間頗有他老爹的風格,深受武則天賞識。《全唐文》評價:“剛正有祖風,事親至孝,非常稱職,迴圈省覽,有足可矜。”
二兒子狄光遠,史載不多,但是沒什麼罵名,而且他還協助狄仁傑逃過酷吏來俊臣的迫害,也差不多。
偏偏這三兒子是坑爹貨。
-
8 # 蟈蟈的文史原創
狄仁傑,武周朝時期的名臣,以不畏權貴著稱,敢於直諫,為官生涯幾起幾落,同時在武則天面前力薦復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終於大唐的勢力,為恢復大唐社稷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勞。
我們在電視劇中瞭解的狄仁傑是神探,破解了一個又一個疑案大案,號稱中國的福爾摩斯。於是,他的才能在他的為官之路上得到了充分發揮。
在狄仁傑上任魏州刺史的時候,由於之前契丹一直對魏州開展軍事侵略,所以前任刺史民眾全部遷入城內,修補軍械,導致良田荒蕪,民眾苦不堪言。但狄仁傑來到之後,將民眾放出城外,讓百姓繼續耕作,這就使得百姓有了生存的基礎,也改善了魏州的狀況。
同時,狄仁傑從他最擅長的方面入手,對之前存在的冤假錯案進行集中情理,將很多冤案進行平反,所以得到了魏州百姓的擁護和愛戴,魏州人民為了感謝狄仁傑,為他修建了生祠,以紀念他對魏州所做的貢獻。獲得好名聲的狄仁傑後又被調任幽州都督,武則天賞賜紫袍和龜帶,並在紫袍上寫十二金字,以表達狄仁傑的忠誠。
但後來為什麼魏州人民又把他們所建立的生祠拆掉呢?這就要不得不說狄仁傑的兒子,他的第三個兒子狄景暉。
影視劇中的狄仁傑
狄景暉曾擔任魏州司功參軍,老百姓知道他是狄仁傑的兒子,以為他也像他父親一樣,也是一位愛民如子的父母官,誰知道他和他父親完全不一樣,貪婪殘暴,欺壓百姓,靠著自己父親的威望和名聲,以及皇帝的賞識,他更加的為虎作倀,魏州百姓再一次陷入了苦境。
老百姓當然拿當官的沒有辦法,於是他們就將怨氣全部都撒在了之前為狄仁傑所在的生祠上,將生祠拔掉了。
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除了狄景暉的貪婪腐化外,其實最應該承擔責任的是狄仁傑,作為一代廉吏,正直無私,為何自己的兒子卻如此的無德和無能。古人語,子不教,父之過,狄仁傑對自己的兒子沒有好好教育,他應該負有最大的責任。
所以老百姓將氣灑在狄仁傑的生祠上一點也不為過。
回覆列表
狄仁傑的生祠被砸了不止一次。第一次是因為他的兒子狄景輝,他是一個很會做官但不會做人的人,欺上瞞下欺軟怕硬,上面很看好他,他的下屬甚至是老百姓卻個個都不服他,只能把怒氣發到了狄仁傑身上,大半夜偷偷摸摸的把狄仁傑的生祠砸掉了。後來大家對砸了生祠一事有些愧疚,於是組織幾個人人就重新翻修了一遍,不過好景不長難民跑到了魏州,其中有一些人對狄景輝意見很大,於是一氣之下就把狄仁傑的生祠再次砸掉現在還沒有修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