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兩歲小孩別人(同齡)搶他的玩具他也不敢還手,別人打他也不敢還手,他想玩別人的玩具也不敢開口給他人說,上託班也一個人在一邊,不會主動的和老師或同學玩耍?我該怎麼幫助他
10
回覆列表
  • 1 # 逆空穿越

    如果她平時跟家人相處一點問題都沒有的話,那最有可能就是父母帶她接觸外界環境太少,接觸小朋友太少,導致她不自信,不知道怎麼和小朋友相處,小朋友搶她玩具,他不知道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時,媽媽們也不要著急,這種心理可能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出現的社交恐懼症,多與平時成長的環境有關。如果家長不經常帶孩子出去玩的話,也會導致孩子害怕交際。

    現在的孩子在陌生的環境中害怕與人交往的,在跟不熟悉的小夥伴接觸時,會有牴觸,容易緊張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叫社交恐懼症,是一種常見的兒童情緒障礙,在陌生的環境中常表現不知所措,緊張,不知道怎麼去交流。

    兒童時期的心理素質發展尚未成熟,再加上後期環境、人為等影響因素,很容易導致這種心理的形成。 父母工作在繁忙,也要多帶孩子出去玩,多交朋友,慢慢就會學會交流,在玩中學會謙讓,學會分享,學會照顧小朋友。

    能自己動手的,父母就不要插手,讓她自己去完成,不要擔心她做不好,把衣服弄髒,把玩具到處扔,讓她從中體會到快樂。讓她從小就知道團結的重要,知道交朋友的樂趣。

  • 2 # 女王不是大人

    這麼小的孩子怕生是正常的事情(分離焦慮),此時也算是到了社交的一個小敏感期。家長不用太過焦慮。

    可能是由於平時和家人在一起比較多,對家中某人的依賴比較深,不太適應和外人接觸。而家長又大多不敢放手讓孩子去接觸別人。

    這時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多和小朋友接觸接觸。但是切記不要生硬的把孩子推出去,強行讓他和別人相處。多發掘孩子感興趣的人和事,多鼓勵孩子一點點走出去。

  • 3 # 木菁華

    在日常生活中經常聽到有些家長說自己的孩子在家裡活潑亂跳,像只小牛似的,帶出外面卻很膽小,放不開去玩耍,卻像只小綿羊似的。

    其實像這種現像作為家長也不必要過多的擔心,現在小孩子還小,是可以改善的,只要多帶小孩出去玩,多鼓勵小孩在生活中與同齡小朋友去玩耍,這樣既可以培養小孩自信和膽量,在玩耍之時互相幫助中學會到新的知識,並享受到小朋友之間在一起帶來的樂趣。

    平時要捨得放開手給小孩自由去玩,不要因為怕把衣服弄髒,不衛生不安全因素影響,會限制小孩這樣不行,那樣不行,反而會約束了孩子個性成長,個人覺得應該去鼓勵孩子去玩小沙子爬上小石堆等等,只要防護措施到位,在旁邊看著,盡情地讓小孩子自由玩耍,這樣會使小孩子的性格活潑起來。

  • 4 # 總有話說到你的心裡頭

    人的性格,有很大的一部分是遺傳的,我就是屬於那種老實,膽小的那一類人,我從小都這樣的。以我這麼多年學習心理學,結合自己過去的人生經歷,得出這樣的結論:孩子膽小,作為父母要儘量的鼓勵和支援,少些打擊,就算孩子做得不是很好,也要多鼓勵和支援。鼓勵,支援,肯定,對於一個膽小的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小孩膽小了,父母還經常否定他,打擊他,那他就會自卑。很多的父母,很容易陷入一種角色混亂的情況,要麼把自己想成是小孩,要麼把小孩想成是大人,第一種情況的口頭禪就是:我要你那麼大的時候,怎麼樣怎麼樣。第二種情況的口頭禪:你怎麼這麼笨,這也不會。還有一種就是比較,拿自己的小孩和別人的孩子比,口頭禪是“別人怎麼會,你怎麼學的啊”。我想說的是,每個小孩都有自己的特點,膽小是他的不足,但他也有優點的,作為父母要學會去發現。

    那作為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第一:控制好自己的嘴巴,多說一些鼓勵,支援,肯定孩子的話,少說盡量不說打擊孩子的話,別認為2歲,孩子聽不懂啊,首先,作為父母,你要有個良好的習慣啊。

    第二:多帶孩子出去玩,多和小朋友接觸,一次不行,兩次,三次,先找些個固定的小朋友玩,等熟悉後,再換別的小朋友,或者換下環境,多出去和小朋友玩,小孩子,自然就會慢慢的不那麼怕生了。

    第三:準備些好吃的或者好玩的,獎勵小孩子,當小孩出去和別的小孩玩,你就可以適當的鼓勵他,獎勵他,這樣,小孩很開心,別的朋友有的吃,也很樂意和他玩了。

    總之,一句話,多出去玩,多接觸小朋友,時間一長,自然就每那麼的拘謹了。多費點心,這不是什麼大的問題。

  • 5 # 教育秀秀看

    您所提到的問題,也是比較普遍的一個共性問題,你不用過於焦慮。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有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孩子的膽小。第一,是遺傳因素,如果父母有一方膽小,那孩子很可能就膽小。第二,是家庭環境,如果家長自身是比較內斂內向的,不太喜歡熱鬧和與人互動的,那孩子就會受到這種環境的影響。第三,是受剖腹產的影響。這樣的孩子會比較敏感,他去外面會對陌生人和陌生環境比較警覺,有所防禦。第四,即便不是剖腹產的孩子,如果他的代養人比較單一,接觸的環境比較少,那孩子也會有膽小的行為表現出來。孩子兩歲多,需要更多的進入社會去體驗,體驗豐富的人際關係和不同的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已經不足以滿足孩子的發展和成長了。這就意味著,孩子要多和別人共同玩耍,尤其是和同齡人。孩子在社會互動中,學會怎樣維護自己的權益,學會等待,學會理解他人等社會交往品質。向你家長描述的,別人拿你孩子的玩具或者打他,他都不還手。這是他目前自我意識比較薄弱,還不知道物品的所屬性。你在問題中也提到,孩子上託班兒一個人在一邊,不會主動的跟老師和同學一起玩兒,這有可能是和孩子入托班兒的時間長短有關係。他是否適應了環境?是否適應了老師和小朋友?都有關係。因為只有孩子完全的適應了人和環境,足夠有安全感的情況下,才會開啟自己。那針對於孩子膽小,物品歸屬,幸福強和社會交往方面的問題呢,給您如下建議,供您參考。

    第一,改變我們和孩子的互動模式,家長要變得更加積極主動和開放。現在開始,自己在養育過程中,和孩子有更多的互動,也和其他人多一些互動,這樣孩子也會模仿大人的行為。第二,針對於剖腹產的孩子,家長要多進行撫觸按摩,這對緩解觸覺敏感大有幫助。第三,是在家庭中要多一些機會,讓孩子知道物體的所屬,哪個屬於你要保管好等等。如果孩子已經懂得了物品的所屬性,而別的小朋友沒有打招呼,就把玩具拿走了,孩子如果哇哇大哭的情況下,家長要告訴孩子,學會表達。比如說,這個是我的,你應該先問問我,等等。家長一定要給孩子支援的力量。此外呢,建立孩子的自我意識和所屬性也要適度,在社會互動中也要教會孩子學會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可以用玩具,相互交換,讓孩子在社會交往和人際關係中獲得快樂和成長。第四呢,是多大孩子到不同的群體中,尤其是多讓孩子和同齡人互動。這對孩子的社會交往、人際交往的發展是有推進作用的。最後一點,對於孩子進入托班,家長又不在身邊,那可以讓老師幫忙引入一下,不要讓孩子覺得,自己一個人玩兒就被孤立了,同時在提升孩子的好奇心,晚上回家問問孩子,今天都發生什麼有趣的事情了?別的小夥伴兒做了什麼?你要做到什麼?等等。從孩子在一旁叫他主動參與是一個過程,不會一蹴而就,家長要從側面鼓勵孩子。先多觀察同齡人,再慢慢靠近,再到和他們提問題,提需求,最後到主動參與互動。家長先不要著急,掌握好方法,控制好情緒。相信孩子的發展會越來越好。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6 # 愛衝動的衝動的Judy

    第一、 安全感的問題

    孩子是靠直覺來判斷外部環境的,孩子進入一個陌生的、感覺不安全的環境時,第一件事就是觀察、保持安靜,等慢慢對環境熟悉了她才會漸漸“放開”。事實上,孩子在三歲前都是在構建安全感。

    所以,兩歲的小孩不主動和老師同學玩的話,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來適應。

    第二、 物品的所有權問題

    別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給不給別人自己有決定權;拿別人的東西要徵得別人的同意。這是兒童交往的主要原則。家長應該在日常生活中幫助孩子建立這個原則並形成秩序。兒童的物品應歸她自己所有,不能強迫她放棄自己的東西。也要告訴其他搶玩具的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絕對。我從小就幫助我女兒構建這個規則,平常有人強她的玩具她都會大聲說,這是我的玩具,我不同意。

    兩歲的孩子其他表達能力還不是很好,更多時候,父母應該關注孩子的情緒,引導孩子表達當下發生的事情的情緒和處理方法。

    建議:

    一、當自己的玩具被搶時

    勇敢地告訴對方:“這是我的玩具,請經過我的同意。”不需要強迫孩子分享玩具。如果孩子當下的情緒是非常生氣的話,請幫助你的孩子為情緒命名,“別人沒經過你的允許就拿你的玩具你肯定很生氣吧!/你看起來非常生氣!”

    二、被人打不敢還手時

    勇敢地告訴地方:“你不可以打人,打人是不對的!”同時,父母需安撫好孩子的情緒。

    三、想玩別人的玩具不敢開口時

    家長可以詢問孩子:“你是不是很想玩這個玩具。”如果孩子點頭,然後你引導她說:“這是別人的玩具,你可以問下小朋友同不同意,你可以說,請問我可以玩一下你這個玩具嗎?”如果孩子沒有去問,你可以進一步問:“你現在感覺有點害怕,不敢去問,對嗎?”如果孩子點頭,那你再問他:“你需要爸爸/媽媽幫助嗎?”這樣問可以讓孩子感覺到你能理解到他的感受。

    四、不與老師和同學玩

    一般新入托的話,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去適應,等她觀察熟悉環境和人之後慢慢就“放開”了。

    另外,在生活中,不要當別人的面為你的小孩貼“膽小,害羞”的標籤,如果有朋友當這孩子的面說,你家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害羞。你應該用一種堅決的態度迴應對方,“沒關係的,她只是還沒適應。”其實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你的態度,這個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

    我推薦一套《小熊寶寶》系列繪本給家長們,紅黃藍早教中心也是用這套教材的哦!比較適合兩歲左右的小孩。家長可以陪伴小孩看這套書。

  • 7 # 多特兒童專注力

    我們總是希望孩子性格開朗,覺得外向的孩子未來才會在社會上吃得開,而一旦孩子內向和害羞,我們就開始止不住的擔心和焦慮。

    父母如何正確對待孩子的膽小內向問題?

    避免對孩子過度保護

    有些孩子看起來對什麼都缺乏興趣,也不願嘗試……這類家長口中“膽小”的孩子,背後都有一個共同原因:缺乏探索欲。

    他們會把“不允許”“不要”“別這樣”掛在嘴邊。 比如孩子想要爬高一點,或者想要跨過一條小溝,再或者只是想玩一玩沙子,都會被立刻制止。

    家長的理由是,這些行為有危險,會摔倒,不衛生。但是家長時時刻刻的提醒,會讓孩子覺得,這個世界處處有危險,未知的東西尤其可怕,自然會變得越來越膽小。

    只要保證在一定的安全範圍內,該放手就放手,沒有不摔倒就能學會走路的孩子,成長都是磕磕絆絆的,不要再以愛之名去限制他們對世界的探索。

    在親子節目《不可思議的媽媽》中,明星媽媽葉一茜就給了我們非常好的示範。在七寶不敢去攀巖的時候,及時地鼓勵了七寶,幫助七寶一步步爬的更高。

    總之,想讓孩子更加勇敢,父母們不能逼迫孩子,而是要陪伴並鼓勵孩子主動嘗試新事物,給孩子自由探索和體驗新事物的機會。

    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

    正如《少年說》節目中,有位女孩懇求媽媽,別總拿她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她壓力巨大又壓抑無比,而自己的努力媽媽卻一點也看不到。

    媽媽反駁說:「我覺得你的性格就缺打擊,不打擊下你就會飄。」

    女兒流著淚說:「你老是打擊我,我覺得自己很差。」

    這種教育方法會摧毀孩子的安全感,讓孩子的內心充滿恐懼和壓抑,對外界、對其他人都充滿懷疑和不信任,表現出來的性格就是內向膽小。

    因此,家長對於膽小內向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孩子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

    不故意嚇唬孩子

    “再哭狼就把你叼走了”“再不聽話,警察就來把你抓走了”……很多家長在管教孩子無法可施時,就會搬出各種孩子害怕的東西故意嚇唬他,從而讓孩子乖乖就範。

    表面上孩子變“乖”變“聽話”了,實質上孩子卻變的更膽小了。如果孩子覺得外面的世界很可怕,那麼他們長大後不但無法成為勇敢有擔當的人,也無法有效解決問題,甚至越害怕,困難和問題越接踵而來。

    8月7日,寧波塘溪鎮一名4歲女童,出門找媽媽,卻迷路了。一名陌生的韓女士看到孩子一個人,在此處獨自呆了很久,報警求救。

    警察趕到後,原本聊天的女孩突然大哭不止,一個勁的往韓女士身上貼,聽到警察要帶她走,哭的更厲害。

    後來,女孩的父母說,平時孩子不聽話,他們就用:“不聽話警察就來抓你了”來嚇唬孩子。

    因此,嚇唬孩子,對孩子的成長百害而無一利,我們應該學會教育孩子的時候多一些耐心,少一些煩躁,家長要儘量改掉嚇唬孩子的習慣;同時,滿足孩子的安全感,比如額外的照料、擁抱等肢體接觸等。如果有不能滿足的原則性事情,也不要採取嚇唬。

    不要逼孩子“勇敢”

    孩子,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害怕的東西,比如怕黑、怕水、怕狗、怕閃電、甚至怕冰箱、怕電梯、怕榴蓮……

    而這個時候,如果你不分青紅皂白的就和他說:“這一點都不可怕,勇敢點”、“男孩子怎麼能害怕呢”、“你看隔壁小弟弟都不害怕”……

    然後,逼著他去“勇敢”:把他放到小黑屋裡、甚至故意把狗抱到他身邊……這些,都教不會孩子勇敢,只會破壞他的安全感,讓他更加的脆弱。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母親欲練孩子膽量,獨留孩子在火車上》新聞:

    恰逢假期秦女士打算帶孩子洋洋坐火車回家,就突發奇想“要是洋洋能夠自己回老家那說明膽子練的是很可以了。”

    於是秦女士從車站帶洋洋上火車以後,就藉故有事讓兒子自己去姥姥家。

    接下來的時間裡,一開始洋洋確實表現的很鎮定,但是開車不久,洋洋就逐漸害怕起來。當車輛乘警發現了這個小男孩的異常,來到男孩的身邊的時候,洋洋一臉的驚慌和恐懼,雙眼含著淚水。

    當孩子表示自己很害怕做一件事情時,父母應當立即停止。如果還繼續的話會給孩子帶來更大的傷害。

    其實,大部分孩子的恐懼都是因為“未知”,與其逼迫他們勇敢,還不如陪著他們把“未知”變成“已知”。

    正確家庭觸覺訓練,培養孩子膽量

    孩子膽小內向,有時並不是個性問題,而是因為“觸覺失調”。

    觸覺是指分佈於全身面板上的神經細胞接受來自外界的溫度、溼度、疼痛、壓力及震動的感覺。

    透過觸覺,我們認識自己的身體、認識這個世界上的東西。觸覺幫助我們建立自己和他人的邊界。

    良好的觸覺體驗帶給孩子安全感。孩子的情緒會比較穩定,性格會更自信開朗活潑,能很好地融入集體。

    反之,觸覺失調的孩子會出現粘人、膽小內向、敏感多疑等性格。

    觸覺失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生產方式、生活環境、家庭教育等因素影響。

    一些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觸覺體驗不足,比如剖腹產出生,未經產道擠壓,沒有獲得第一次最重要的觸覺體驗;出生後獲得父母兄長特別是母親的關心愛撫不夠。

    父母限制過多,不許參加戶外活動,特別是不許玩水玩沙等,導致孩子沒有豐富的觸覺學習機會等,都會導致他們的觸覺學習體驗匱乏。

    家長可以透過有針對性的觸覺家庭訓練遊戲,有效培養孩子膽量。

    撓癢癢

    孩子平躺在軟墊上,家長戴上手套,從孩子的頸部開始,給孩子抓癢,往下到後背、肚皮。

    喜刷刷

    家長拿軟毛刷子在孩子身上輕輕地刷,由頸部開始,在前胸、後背、雙臂、雙腳,反覆刷。

    拍一拍

    讓孩子先仰面躺在地毯上,四肢伸平,家長用球拍打孩子的身體,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順序依次拍打,然後讓孩子翻身,趴在地毯上再按照上身、胳膊、腿等部位的順序依次拍打重複多次。

    在這個充滿社交焦慮的社會中,如果你的孩子膽小內向,這或許需要你具備更多的勇氣和智慧去認識和保護他獨有的潛力。

    膽小內向的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接納,如果連父母也無法接受他的性格,強制地去改變他,只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不妨想想,愛因斯坦、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斯皮爾伯格、村上春樹……在世界上許多成功的人士當中,不乏膽小內向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影中,招式最少的遁術是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