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塵微

    穿針乞巧

    穿針乞巧,中國歲時風俗。根據傳統,中國民間女子要當庭布筵,虔誠跪拜織女星,乞求保佑自己心靈手巧,乞求智慧和精巧女工技藝。七夕之夜,女子手執五色絲線和連續排列的九孔針(或五孔針、七孔針)趁月光對月連續穿針引線,將線快速全部穿過者稱為“得巧”。

    喜蛛應巧

    “喜蛛應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通俗地講,“喜蛛應巧”,就是把一些瓜果食品(以香瓜、黃金瓜、巧果、花生、紅棗等為主)放在果盆上,大家都睜大眼睛看果盆上有否“喜蛛”在結網,誰先發現,誰就大吉大利。

    投針驗巧

    投針驗巧屬於七夕節期間穿針乞巧風俗的變體,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盛行的七夕節習俗,展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驗巧的方法為:先準備一隻面盆,放在天井裡,倒入“鴛鴦水”,即把白天取的水和夜間取的水混合在一起,再經七月初七白天太陽一曬,到中午或下午就可以“驗巧”了。原來面盆裡的水,經過半天太Sunny照射,表面依稀生成薄膜,於是取引線(即縫衣針)輕輕平放在水面上,針不會下沉,水底下就出現針影,這針影若是筆直的一條,即是“乞巧”失敗,若是針影形成各種形狀,或彎曲,或一頭粗,一頭細,或是其他圖形,便是“得巧”。

    種生求子

    種生求子實際上是生育信仰之一,寄託著中國勞動人民樸素的審美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

    南方各地民間也稱此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為牛慶生

    兒童會在七夕之日採摘野花掛在牛角上,又叫“賀牛生日”。因為傳說西王母用天河把牛郎織女分開後,老牛為了讓牛郎能夠跨越天河見到織女,讓牛郎把它的皮刨下來,駕著它的牛皮去見織女。人們為了紀念老牛的犧牲精神,便有了“為牛慶生”的習俗。

    曬書曬衣

    古代七夕曬衣之俗,《楊園苑疏》記載,漢建章宮有太液池,池西有漢武帝之曬衣閣,每到七月初七,宮女必登樓曬衣。此當為七夕曬衣之緣起。到了魏晉,七夕曬衣的習俗已相沿成風,並相當程度地演變為官宦人家誇富鬥富的一種表演。

    供奉“磨喝樂”

    “磨喝樂”是梵文音譯,是佛祖釋迦牟尼的兒子,佛教天龍八部之一,傳入中國以後經過一番漢化,由蛇首人身的形象演化為可愛兒童形象,成為“七夕”節供奉牛郎、織女的一種土泥偶人。據《東京夢華錄》記載,兩宋時期,每年的七夕節,無論是達官顯貴,還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樂”來供奉牛郎織女,藉此來實現“乞巧”和多子多福的願望。

    拜織女

    民間傳說織女是一個美麗聰明、心靈手巧的仙女,凡間的婦女便在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藝,也少不了向她求賜美滿姻緣,寄託了中國勞動人民對美滿生活的嚮往和樸素的審美情趣。

    拜魁星

    拜魁星是古老的中國民俗及民間信仰活動。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中國民間謂“魁星主文事”。閩東一帶讀書人於“七夕”更有“拜魁星”之俗,祈求保佑自己考運亨通。清代風俗,七月七日,婦女忙於拜織女,而男子則忙於屠狗祭魁星,魁星為點取狀元之神,祭拜它以求科舉高中,官運亨通。

    .吃巧果

    為了“乞巧”,有七月七吃巧果的習俗。巧果其實並不是水果,而是用麵粉或者米粉製作成的油氽點心。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是一種油炸小點心,品種極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因“巧”和“橋”諧音,因此人們認為在七月七日這天吃巧果,不僅能幫助牛郎和織女在鵲橋上相會,而且自己的心願也能透過“巧”(橋)來實現。傳說是因為過去女孩子在未嫁之前都想自己能心靈手巧,所以用這樣的方式來祈求織女來送巧,希望織女也能賜自己一雙巧手,於是巧果也就誕生了。

  • 2 # 伊犁街訪

    七夕的由來

    七夕起源於漢代。也就是說,之前的夏商周、春秋戰國及秦國都是沒有七夕這個說法的。

    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東晉葛洪《西京雜記》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林傑《乞巧》

    這兩首詩,記載著七夕的起源。

    (源自百度)

    古代人怎麼過七夕?

    七夕在中國詩歌史上留下了最浪漫的一筆,有很多詩詞完全可以拿驚豔來形容。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 林傑《乞巧》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 杜牧《秋夕》

    臥看牽牛織女星,月轉過梧桐樹影。 —— 盧摯《沉醉東風·七夕》

    相思只是古代人的基本操作,他們的花樣可多呢!

    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了,是從兩千多年前的傳下來的。很多史料記載表明,在農曆七月初七的晚上,女人們會將瓜果吃食全部擺到院子裡和家人一起賞月,還會將準備好的五彩線和九尾針拿出來,家裡的女眷會對著月亮穿過去,祈求自己會像織女小姐姐那樣心靈手巧,所以七夕節也被叫做“乞巧節”。

    蛛網應巧

    大家看到蛛網別害怕哈,這個蜘蛛網怎麼會出來捏?這個習俗是南北朝有的,這會兒的人們發明了新的習俗。他們會在七夕的那天捉蜘蛛,然後把它們放到盒子裡,等第二天再開啟看,有網就是討到巧了,沒網就是沒討到。到了唐代換了一種判斷方式,如果盒子裡面的蜘蛛網非常密的話,說明昨天討的巧多;如果蜘蛛網稀疏的話,說明討的巧少。

    投針驗巧

    這種過法是明清時候人們最喜歡的。現在的人們不興晚上玩了,在中午的時候,婦女會把一碗水放在日頭下面,然後將手中的針扔到水中,看水波在碗底的倒影,有的水紋倒影像細絲一樣能描繪花紋,有的像花,有的像小鳥,還有的像風景畫,這種的就是好兆頭;有的波紋特別粗,這種的就是沒討到巧的。

    種生求子

    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在七夕這一天求子。古人會在七夕節的前幾天找個小木板,然後把黍米、綠豆、小麥這些作物的種子灑在木板上,然後天天灑水培養,等它們生出來嫩芽以後就把它們用繩子綁起來擺在外面,這種的叫“殼板”。還有的將這些嫩芽灑在水面上,也是看波紋判斷有沒有討到巧。除了這些習俗,還有習俗就是把蠟制的娃娃玩偶扔在水裡,可以祈求生孩子。

    送不送玫瑰

    古代人用更多的物品來傳情,玫瑰太俗(主要是還沒傳入)

    七夕節禮物也很豐富:簪子、耳環、戒指、纏臂金、玉佩、香囊、梳子、羅帕、玉如意、粉盒、同心結、沉香團、扇荷包,頭髮,花樣繁多。

    每一種禮物都暗含著更深的寓意,比如送梳子有私訂終身,想與白頭偕老意思。花椒因為多籽粒,含婚後“多子”的寓意。由送禮物也引出許多動人的故事,周宣王荒疏國政,姜後就留下了“退簪勸政”的佳話。

    除了好玩的,七夕乞巧的應節食品款式也極多,以巧果最為出名,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宋朝時,街市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巧果的做法是:先將白糖放在鍋中熔為糖漿,把麵粉、芝麻,攪和在融化好的糖漿裡。捍薄後切為長方塊,最後折為梭形巧果胚,入油炸至金黃即成。

    手巧的女子,還會捏塑出各種與七夕傳說有關的花樣。此外,乞巧時用的瓜果也有多種變化:或將瓜果雕成奇花異鳥,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圖案;此種瓜果稱為“花瓜”。

  • 3 # 火木清華

    中國古代人的七夕節,應該是名間流傳的牛郎織女隔著一道天河相會。古人多會在七月七這天夜晚,遙望星空默默注視牛郎織女相會。根本沒有送玫瑰花這一傳統。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還有個悽美的故事。

    很久以前,牛郎與老牛相依為命。一天,老牛讓牛郎去樹林邊,說會看到一位美麗的姑娘和他結為夫妻,牛郎去後果真事情同老牛說的一樣。年郎和織女結婚後,他們生了一男一女兩個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但是好景不長,王母娘娘親自下凡,強行把織女帶回天上,夫妻倆也被拆散。老牛又告訴牛郎,在它死後,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著就可以上天,牛郎按照老牛的話做了,拉著自己的兒女,騰雲駕霧去追織女,眼見就要追到了,豈知王母娘娘拔下頭上的金簪一揮,一道天河出現,牛郎和織女被隔在兩岸不能相聚。但他們的忠貞愛情感動了喜鵲,千萬只喜鵲飛來搭成鵲橋,讓牛郎織女走上鵲橋相會,王母娘娘對此也很無奈,只好允許兩人在每年七月七日於鵲橋相會。從此以後,中國古代民間就一直把這天定為中國的情人節。

    關於玫瑰花,原產亞洲東部地區,平陰玫瑰栽培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始於漢朝,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玫瑰花名字的由來,《說文》中有:“玫,石之美者,瑰,珠圓好者";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也有“其石則赤玫瑰玉玫玫瑰瑰”的說法。玫瑰,原產地中國。後流傳於歐洲西方國家,現為英國的國花。西方歐美國家使玫瑰賦予了不同的含義,玫瑰在西方國家代表著生命的激情與衝動,純潔與美好,還有愛情,智慧,崇高......不同顏色,朵數的玫瑰還另有吉意。如紅玫瑰代表熱情真愛;黃玫瑰代表珍重祝福和嫉妒失戀;紫玫瑰代表浪漫真情和珍貴獨特;白玫瑰代表純潔天真等。

    而在中國華人沒有西方人那般柔情萬種的解釋。唐代用它製作香袋,香囊,明代用花制醬,釀酒,窨茶,到清末已形成規模生產。明萬曆年間《續修平陰縣誌》載有:《竹枝詞》:“隙地生來千萬枝,恰似紅豆寄相思,玫瑰花開香如海,正是家家酒熟時”。民國初年《平陰鄉土志》記載:“清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摘花季節,京,津,徐,濟客商雲集平陰,爭相購花,年收花30萬斤,值銀五千兩。”由此可見:玫瑰花在中國只是經濟作物,中國古代不像西方國家如此浪漫,並未把玫瑰視作愛情的象徵,所以古人過七夕節是不會送玫瑰花了。

  • 4 # 戲說清明

    玫瑰產自中國,薔薇目,薔薇科落葉灌木從現代生物學的角度來來看,人們將薔薇屬一系列花大豔麗的栽培品種統稱為玫瑰。而在中國古代,對於玫瑰的定義並沒有太嚴格的限定,薔薇、玫瑰、月季都可以視之為“玫瑰”。

    雖然在西方文學裡,歐洲玫瑰象徵著美麗和愛情(紅玫瑰象徵愛情源自在希臘神話中愛神阿佛洛狄忒的故事),但是在中國古代文學裡,玫瑰象徵著刺客和俠士。所以在古代七夕節,男男女女是不會送玫瑰的。一般都是互贈扇子和梳子等寓意愛情的東西。

    在中國,玫瑰代表愛情,應該是改革開放後才被大眾接受的。當然也離不開日本商家的炒作和推廣,巧克力也是同一時期的產物。

  • 5 # 浩然文史

    農曆七月初七,傳統的七夕節又要到了。商家也好,媒體也罷,包括熱戀中的男男女女們,又開始熱鬧了起來。單身狗說:我不care!Ok,祝你緣封不動,高興就好。

    說到七夕呢,現在基本都知道,這是一個咱們中國傳統的節日。但稍微有點年紀的朋友應該有印象,七夕以“中國情人節”的形象重新打包出現,實際上是最近十年左右的事情。那麼,作為傳統節日的七夕,它本來的面目是什麼樣的?後來為什麼沉寂了?又是怎樣改頭換面以“中國情人節”的形式重新登場的?作為七夕的“映象節日”的西方情人節是怎麼個來歷?以及,為什麼會發生傳統的七夕到現在“中國情人節”的這種流變?

    這一系列的問題,可能是很多人感興趣的,也確實是值得我們聊一聊的。所以,藉著今年的七夕節,我們團隊準備了一組文章,分別來跟大家聊聊上述的這些問題。今天這篇文章,先來跟大家聊聊,傳統七夕節最主要的一項內容:乞巧。

    一、“必也正名”,七夕節的傳統名稱

    咱華人講究“名正言順”,所以在介紹七夕的節俗之前,先跟大家聊聊這個節日的名稱問題。

    七月初七,這最早當然是農曆中的一個日子,據民間傳說,在這一天牛郎和織女會在天上相會。將天空中的星象附會成神話故事,這是世界上很多民族都有的一種敘事方式,咱們中國也不例外。據考證呢,牛郎織女的傳說大約產生於西周時期。七月七是牛女相會的日子,這便是這個日期最早的含義。

    牛郎和織女的傳說

    隨著牛女傳說的傳播,民間開始出現一些在這一天紀念牛郎織女的活動,比如在雲夢秦簡中有關於牛郎織女的傳說記載,在《三輔黃圖》中也有在渭水上架橋,接引牛郎織女的活動。這些活動在西漢時逐漸傳到了宮廷之內,如《西京雜記》中有記載:“漢綵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俱以習之。”後世七夕節最主要的穿針乞巧節俗,在這時已經出現了。不過這個時候,人們一般還是把這個節日叫做“七月七日”,而“七夕”的簡稱,要到東漢之後了。

    穿針乞巧

    七月七日牛女相會,民間最早的節俗實際上也是跟男女相會有關。但後來傳到宮廷之中,皇宮裡自然不能再慶祝男女相會。宮廷之中彩女(即宮女)眾多,於是就逐漸地變成以穿針為代表的乞巧、鬥巧活動。這些活動也隨著官方的推動逐漸地擴散到民間,七月七日也就有了“乞巧節”的名字。而由於這些活動主要都是女性尤其是未婚女性參與的,所以在很多地方,這一天也被叫做“女兒節”。

    二、傳統七夕節的主要節俗:乞巧

    七夕節起源於紀念牛女相會,但在後世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其主要的節俗和牛郎的關係其實不大,織女才是這一節日的主角。相應的,參與節日活動的主體,也是以女性為主的。傳說中織女的針法非常的高超,所以在七夕這一天,人間的女子便趁她與牛郎相會的時候祈禱她能夠將巧藝傳給自己。所以乞巧就成了傳統七夕節的主題。

    傳統的七夕節中,向織女乞巧的儀式可謂多種多樣。從官方到民間,不同的地區也有不同的地方特色。

    最著名的節俗當屬穿針乞巧。前引《西京雜記》中“穿七孔針”說的便是這種習俗。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中也有“人家婦女結綵縷,穿七孔針”的記載。一般來說,這種穿針活動,往往還要加入一點比賽的性質,稱為“鬥巧”,要比賽誰能穿得更快更好,才算是乞得了巧。而在後來的發展中,不同的地方又發展出了一系列新的“玩法”,比如對月穿針、暗處穿針、背手穿針等等,甚至七孔針已經不能彰顯女性高超的技藝了,天津等地的女孩子還流行過穿九孔針。透過這樣的比賽,實際上也體現了七夕作為一種節日,它的娛樂與社交的功能。

    穿針乞巧

    此外,既然是向織女“乞巧”,那自然也少不了乞求、祭拜的儀式。魏晉時期,“其夜灑掃於庭,露施機筵,設酒脯時果,散香粉於筵上,熒重為稻,祈請於河鼓織女,言此二星神當會。”七夕逐漸變成一種家庭的聚會,要擺香案、設供品,然後於月下向織女請求。具體的儀式和供品,各地依風俗和物產不同有很大的差別。除了常見的茶、酒、點心、水果之外,有些地方有供“針”的。這個針並不是縫衣服的針,而是少女提前幾天將豆子泡在水裡,發出來的豆芽。擺上供品後,自然要祭拜織女,或者是畫像、或者是泥塑的偶像,也有的地方直接對織女星祭拜。

    是祭拜,也是女性聚會的機會

    七夕節既然是祈禱,那麼也免不了有一些占卜的習俗。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用蜘蛛來占卜,或許是因為蜘蛛結網,與人們織布有相似的地方吧。像《荊楚歲時記》中有“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的說法,這個“喜子”,就是蜘蛛的意思。具體的占卜做法各地有差別,但一般都是抓一隻蜘蛛,放在小盒子裡,然後第二天如果結網了,或者結的網多,便以為得巧。

    蜘蛛占卜

    除此之外,吃巧食也是一種乞巧的方式,包括各種特製的巧果、巧飯等等。巧果除了各種時令的水果之外,一般會用各種油、面、糖混合然後油炸成不同形狀的面果果。也有的地方會烙各種形狀的餅子,也有見做各種糖人面人的。總之,各地風俗不同,花樣很多。至於巧飯,一般是麵條、水餃一類,但有些地區加入了一定的社交元素。比如山東一些地方,過去有七個姑娘一起準備材料,一起包水餃吃的習俗。

    巧果果

    三、‍乞巧節與今天

    傳統的七夕節,或者說乞巧節,之所以能有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與這個“巧”對傳統女性的意義有關。

    咱們都知道,傳統的農業社會里,一般是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作為家庭中的女性,是不是手巧,是不是能織布,這是決定了女性在家中的地位的。所以傳統的女性才會費盡心思,試圖向上天求得一雙巧手。

    到了今天,咱們對女性的評價標準和要求,早就跟過去不一樣了。現代工業社會,也確實不需要女性再去織布紡紗。不過咱覺得,這並不是說“巧”就完全沒有了用處。

    現在的七夕節,愛情的元素越來越突出,不論男女,如果能在這一天送給心愛的物件一個自己手工製作的禮物,那應該也是非常浪漫的一件事情吧?所以戀愛中的女孩子們,在這一天也不妨拿起針線,哪怕是十字繡呢,繡上一幅有你們共同記憶的畫卷,這也是件極好的事情啊!

    給心愛的男生,來幅十字繡吧

    參考文獻:

    張勃、榮新:《中國民俗通志·節日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邱綺:《傳統七夕節演變歷程與現代轉型》,中南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

    周思楊:《愛的時間一一試探中國當代愛情節日序列》,上海師範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年。

    趙逵夫:《七夕節的歷史與七夕文化的乞巧內容》,《民俗研究》2011年第3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評價動畫 《Darling in the Fran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