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3
回覆列表
  • 1 # 治百病的包

    雞病毒性關節炎又叫病毒性腱鞘炎,是由雞呼腸孤病毒引起的足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肌腱斷裂的一種傳染病,以肉雞多發,在急性發病雞群,死亡、生長停滯、飼料利用率低、屠宰率下降及淘汰病雞均為造成損失的重要原因。因此,本病對養禽業有重大的經濟意義。

      另一個概述為,病毒性關節炎也稱病毒性腱鞘炎,是由雞呼腸弧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以侵害關節滑膜、腱鞘、關節軟骨和心肌為特徵,多發生於肉雞,本病僅發生於雞,分佈於美國、歐洲各國及日本,造成雞群死亡、生長停滯、飲料利用率降低,給養雞業造成重大損失。今天小編為大家介紹什麼是雞病毒性關節炎,雞病毒性關節炎的防治方法。

    什麼是雞病毒性關節炎

      病因

      雞呼腸弧病毒與其他呼腸弧病毒相似,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但70%乙醇、0.5%的有機碘可使其滅活。

      1.病原特性雞病毒性關節炎的病原是呼腸孤病毒,病毒為無囊膜、呈20面體對稱的雙層結構,衣殼的直徑約70-75奈米,病毒的基因組為可分段的雙鏈RNA。在感染細胞的胞漿內呈晶格狀排列,病毒對乙醚不敏感,對pH3.0有抵抗力;對熱穩定,能耐受60℃8-10小時,56C22~24小時,4C3年以上,-63度10年以上,2%來蘇爾、3%福爾馬林等有抵抗力,70%乙醇和0.5%有機碘可滅活病毒。

      病毒可在雞胚卵黃囊內或絨毛尿囊膜上以及2~6周齡雞的原代雞腎細胞培養物內生長,在感染的原代雞腎細胞和雞胚絨毛尿囊膜細胞內經常可看到呼腸孤病毒的特徵性胞漿包涵體,在病變關節的滑膜細胞內尚未發現過包涵體。

      此外,病毒還可以在雞胚腎細胞、肺細胞、成纖維細胞、幼齡地鼠腎細胞和鴨胚成纖維細胞中進行繁殖。含病毒的病料經卵黃接種雞胚時,經5~7天出現雞胚死亡,表現全身出血、胚體萎縮,肝腫大,脾腫大且有壞死灶;經尿囊膜接種時,可在尿囊膜上形成小的壞死斑,本病毒的**宿主是雞。

      2.病料的採取以無菌棉拭子由脛跗關節或脛股關節收集滑液,或將有水腫的滑膜用營養肉湯或細胞培養營養液製成10%懸液,也可取脾臟製備懸液,把處理好的病料放-20℃儲存備用。

      3.病原分離培養

      (1)雞胚接種病毒能在發育雞胚的卵黃囊內、絨毛尿囊膜上增殖,初次分離選用卵黃囊內接種。所用雞胚應是SP,F胚或。來自無呼腸孤病毒感染的雞群,將病料0.2毫升侮胚接種於5-7日齡雞胚的卵黃囊內,35.5℃恆溫孵化,雞胚於接種後3~5天死亡,胚體出血,內臟器官充血或出血,存活胚發育不良,肝、脾、心臟腫大,並含有壞死灶,雞胚於絨毛尿囊膜接種後7-8天內死亡,在絨毛尿囊膜出現痘斑及產生胞漿包涵體。但雞胚死亡率不穩定。

      (2)細胞培養呼腸孤病毒能在多種細胞(如原代雞胚細胞、腎、肝、肺、巨噬細胞、綠猴腎、兔腎等細胞)上生長,以2~6周齡原代雞腎細胞或肝細胞培養物為最合適,雞腎細胞在接種病毒24~48小時後形成合胞體,脫落後形成多核鉅細胞,在細胞單層上留下空斑,在感染細胞內可見到嗜酸性或嗜鹼性胞漿包涵體。

      (3)致病性檢查由於呼腸孤病毒普遍存在於禽體內,所以分離到病毒尚不能證明其就是臨床疾病,還需測定病毒的致病性,方法是:應用上述分離的毒株給1日齡或2周齡易感雛雞做足墊內接種,24~96小時後足墊腫脹,可蔓延到跗關節和蹠上,逐漸出現跛行等症狀,則表明分離物具有致病力。

      (4)病毒的耐熱性測定將上述分離毒株置於60℃作用1、2、4小時,然後對雞胚卵黃囊或2周齡雛雞接種,如仍保留病毒活性,說明該分離毒株耐熱,必要時可以用已知雞病毒性關節炎陽性血清對分離毒株做病毒中和試驗或瓊脂擴散試驗鑑定。

      流行病學

      1.易感動物只有雞和火雞易感,火雞多呈不顯性感染。

      2.發病年齡自然發病多見於4~7周齡的雞。

      3.傳播途徑直接或間接接觸,透過呼吸道、消化道侵入機體,在雞群中迅速傳播,多呈隱性感染,也可透過種蛋傳染給下一代雞,但較少發生。

      4.傳染源病雞和帶毒雞,由於病毒在雞體內持續生存至少289天,因而雞的帶毒可能是一個問題。病毒長期透過腸道排出,糞便是一個主要的接觸性傳染源;雞與雞之間的直接或間接接觸均可發生水平傳播,感染後的種雞可經蛋垂直傳播,本病在肉雞群中傳播迅速,但在籠養蛋雞群中傳播較慢,透過呼吸道與消化道在雞群中傳播蔓延,病毒最初在血液中散播,以後又侷限在腱的滑膜組織以及關節部位。雞是本病**已知的自然或實驗宿主,各種日齡、型別和品系的雞都易感,但多見於4~7周齡的雞,腱鞘炎在肉雞中最為流行,幾乎雞群中100%的雞都會受到感染,但病死率較低,通常低於6%。

      病理

      跗關節上下週圍腫脹,肌腱水腫,關節腔內充滿淡紅色透明滑膜液,如有細菌感染,則見有濃性滲出物,當腱部轉為慢性炎症時,腱鞘硬而粘連,關節軟骨糜爛。

      1.臨床病理學急性期的病雞,蹠屈肌腱和蹠伸肌腱腫脹,從跗關節上部的觸診能明顯感覺到蹠伸肌腱的腫脹,撥掉羽毛後容易觀察到這種病變。爪墊和跗關節一般不出現腫脹,跗關節常含有少量草黃色,成血樣滲出物,跗關節內滑膜常有點狀出血,感染早期跗關節和蹠關節腱鞘有明顯水腫。

      2.組織病理學急性期,肌腱和腱鞘出現水腫,同時淋巴細胞和巨噬細胞浸潤,網狀細胞增生,異噬細胞聚集血管周圍,滑膜腔內充滿異噬細胞、巨噬細胞和脫落的滑膜細胞;慢性期病例,關節滑膜形成毛樣突起,並有淋巴結節,肌腱、腱鞘大量纖維結締組織增生,並存大量的網狀細胞、淋巴細胞、巨噬細胞和漿細胞的浸潤或增生。

      症狀

      潛伏期1~11天,感染雞因毒株而異,多呈隱性經過,有的病雞出現下痢,腸炎或輕微呼吸道症狀,雛雞感染3~4周後,逐漸出現步態異常、跛行、跗關節腫脹,病雞喜坐在關節上,驅趕才跳動,患肢不能屈張,病雞發育不良,長期不能恢復。

      接種2周齡的雛雞,潛伏期變動為1天(正常接種)和11天(肌肉、靜脈、竇內接種)之間,氣管接種和接觸感染後的潛伏期分別為9和13天,在急性感染期,雞表現為跛行,部分雞生長受阻;慢性感染期的雞跛行更加明顯,少數病雞跗關節不能運動,病雞蹠屈肌腱和蹠伸肌腱腫脹,從跗關節上部的觸診能明顯感覺到蹠伸肌腱的腫脹,在年齡較大的肉用雞中可見腓腸肌腱斷裂,並導致頑固性跛行。

      診斷

      根據臨床症狀和剖檢變化可以初步診斷,確診需經實驗室分離培養鑑定病原。

      血清學診斷要點

      1.瓊脂擴散試驗本試驗最常用,可以檢出群特異性抗原或抗體,這對血清型眾多的I群腺病毒感染的檢查尤為適宜,由於禽腺病毒又是普遍存在的,所以應注意對其結果作正確解釋,瓊脂擴散抗原是用接種病毒的雞胚絨毛尿囊膜或細胞培養物(胚肝細胞、胚腎細胞和腎細胞)來製備的,可以用抗原檢測病禽雙份血清的抗體效價,也可以用特異性免疫血清檢出病變髒器以及細胞培養物或雞胚中的病毒抗原。

      2.病毒中和試驗本試驗是一種測定抗體型和腺病毒分離物定型的標準方法,但需要有一定數量血清型的血清(例如雞腺病毒至少有12個血清型),常用微量試驗,血清作連續2倍稀釋,病毒用200個代ID50,在微量板上進行。能被20單位的抗血清中和的病毒,則屬於該血清型的病毒,雞體內的中和抗體在感染後2~4日開始出現。

      3.熒光抗體試驗此法可檢出病雞肝、感染的培養細胞雞胚的絨尿膜等細胞內的特異熒光,是測定I群病毒抗體的一種敏感方法,可採用病料冰凍切片或觸片、微量滴定板或蓋玻片上的細胞培養物,用丙酮固定後熒光抗體染色,鏡檢,用大量病毒注射雞的靜脈和皮下時,可在肝、胰、腎實質和腸黏膜上皮細胞中檢出熒光抗原(在接種後1~6日出現),肝細胞核內與細胞質中均能出現熒光抗原。雞腎細胞感染病毒後10~12小時,核內出現顆粒狀特異熒光,16~24小時在細胞質中也能見到弱的彌蔓性反應。

      4.其他血清學診斷方法本病也可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等方法診斷,ELIS久已被用於測定腺病毒的群特異性抗體和型特異性抗體。

    雞病毒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對症治療,剔出病雞,集中飼養,症狀嚴重韻應淘汰。

      1.主要用於肉雞,在開產前2~3周注射油化乳劑滅活苗,產生抗體可使雛雞在3周內不受感染,雛雞在2周齡,接種弱毒疫苗即可,同時還應加強平時衛生管理和雞舍定期消毒。

      2.環境消毒病毒對熱的抵抗力較強,對於肉用雞,建議採用全進全出,消毒後空舍一段時間。消毒劑中0.5%有機碘及鹼性消毒液如草木灰、氫氧化鈉較為有效。

      3.杜絕經蛋傳播不要從發病雞場購進種蛋,同時嚴格飼養幼雞,因為雛雞在1~20日齡時是最易感的。

      4.免疫預防疫:疫苗的種類

      ①活疫苗大多數疫苗株是從S1l,株演化而來,毒力已降低,主要用於7日齡或更大日齡的雛雞免疫,但在1日齡皮下接種會干擾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

      ②滅活疫苗目前本病毒具有變異性,日本已有5個血清型,美國有4個血清型,國內已開發出病毒性關節炎滅活苗,因此應用與當地分離株血清型一致的毒株或本地分離的病毒製成滅活苗,給種雞免疫,使雛雞透過卵黃獲得被動保護,安全度過較為敏感的時期(2周齡以下)。

      5.推薦的免疫程式:目的是既保護處於易感日齡的雛雞,又不干擾馬立克氏病的免疫,因此建議按以下程式免疫:

      ①種雞:分別在1-7日齡和4周齡用病毒性關節炎多價弱毒疫苗免疫,在開產前再接種一次滅活苗。

      ②肉雞:本病最易發於肉雞,因此在1日齡以多價弱毒疫苗接種一次。

      什麼是雞病毒性關節炎,雞病毒性關節炎的防治方法就為大家介紹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一般的預防方法是加強衛生管理及雞舍的定期消毒。採用“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對雞舍徹底清洗和消毒,可以防止由上批感染雞留下的病毒的感染,由於患病雞長時間不斷向外排毒,是重要的感染源,因此,對患病雞要堅決淘汰。

  • 2 # 航拍鄉村簡影

    雞病毒性關節炎,又稱雞病毒性腱鞘炎,是由呼腸孤病毒引起的一種傳染病。其主要特徵為病雞腿部關節腫脹,腱鞘發炎,繼而使腓腸腱斷裂,從而導致雞行動不便,採食困難,甚至不能行動。

    (1)流行特點本病只發生於雞,5~7周齡的雞易感。病毒可透過呼吸道或消化道侵入雞體,在雞群中迅速傳播,一般多為隱性感染,不表現明顯症狀。

    (2)臨床症狀雛雞感染後發病多在3~4周齡以後,初期步態稍見異常,逐漸發展為跛行,跗關節腫脹,病雞喜坐在關節上,驅趕時才跳動。患肢不能伸張,不敢負重,當腱斷裂時,趾屈曲,病程稍長時,患肢多向外扭轉,步態不穩,這種症狀多見於大雛或成雞。病雞發育不良,貧血,消瘦,有時排白色稀便,體況長時間內不能恢復。

    (3)病理變化病變主要表現在患肢的跗關節,關節上下週圍腫脹,切開面板可見到關節上部腓腸腱水腫,關節腔充滿淡紅色透明滑膜液,如無細菌混合感染時,見不到膿樣滲出物,趾曲腱和腓腸腱周圍水腫,根據病程的長短,有的周圍組織可與骨膜脫離。大雛或成雞易發生腓腸腱斷裂。由於腱斷裂,區域性組織可見到明顯的血液浸潤。如發生在換羽時期,可在面板外見到皮下組織呈紅紫色,關節液增加。慢性病程的雞(主要是成雞)腓腸腱增厚、硬化,和周圍組織粘著、纖維化,有的在切面可見到肌腱交接部發生的不全斷裂和周圍組織粘連,失去活動性,關節腔有膿樣、乾酪樣滲出物。

    (4)防治措施本病目前尚無有效療法,只能加強預防。①加強環境衛生管理,定期消毒雞舍,以防止病毒侵襲。②接種疫苗:接種疫苗主要用於種雞,可在開產前2~3周肌內注射油乳劑滅活苗,使雛雞獲得較多的母源抗體。此外,雛雞也可在2周齡時先接種一次弱毒疫苗,在開產前再注射一次油乳劑滅活苗。雞病毒性關節炎怎麼治療?本病沒有特效藥物治療,只有依靠嚴格的衛生防疫制度及接種疫苗來防制奉病。雞群一旦發病。為防止下一批發生,應對雞舍及環境進行徹底清掃。

  • 3 # 閩鄉樂樂

    小雞病毒性關節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生,而且發病率非常高,雖然死亡現象不是很嚴重,但是嚴重影響雞群的生長髮育,而且治療效果也不明顯,一旦發病,雞隻有被淘汰的份,所以必須以預防為主。

    雞病毒性關節炎的潛伏期比較長,所以我們在養殖過程中比較難發現。一般要在雞感染3~4周後,才有明顯的症狀。初期可見雞走路異常,腳好像怕著地那種感覺;病情延續後,這種情況更加嚴重,甚至走路的時候一跳一跳的;經常會伏在地上,在沒有干擾的情況下會一動不動的。

    雞病毒性關節炎主要侵害於2~15周齡內的小雞,發病率最高可以達到100%。而且各種類的雞群均可感染,不過以肉用型小雞發病率最高。病程的持續時間也較長,可以達到一個月左右。其傳播的主要途徑是空氣和被汙染過的飼料。

    預防雞病毒性關節炎的發生,除了接種疫苗外還要加強飼養管理。疫苗需在1周齡和4周齡各接種一次弱毒苗,但是要注意的是,此役苗和馬立克氏病疫苗有相互抑制的作用,所以在使用時一定要錯開時間。為了防止感染源的傳入,要保證飼養環境的清潔衛生,還有勤消毒。

    雖然在實踐生產中很少遇到雞病毒性關節炎,但是其對養殖戶的收益影響非常大,所以不管是不是在發病區,我們都要做到以預防為主。

  • 4 # 三農記事本

    病毒性關節炎(AVAS),又稱為病毒性腱鞘炎、呼腸孤病毒引起的禽類傳染病。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一般以水平傳播和種蛋垂直傳播,主要透過呼吸道與消化道在雞群中傳播蔓延;畜牧醫學臨床上主要以跗(趾)關節腫大、腱鞘炎和心肌炎、生長髮育受阻等症狀為特徵,常常給養殖業和養殖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

    一、傳染源分析

    病毒性關節炎致病病毒:呼腸孤病毒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肉雞和火雞是天然的寄生宿主。該病毒在雞體記憶體活期較長,往往能持續存活10個月左右,因此,病雞和帶毒雞是該病的傳染源。

    二、傳播途徑

    主要透過消化道(吃食被汙染的飼料和飲水)與呼吸道在雞群中傳播蔓延,這指的是水平傳播,還有一種也可以透過種蛋垂直傳播,有也就是我們老百姓常常所說的“胎裡帶”。

    三、發病時間及易患病雞齡

    該病一年四季皆可發生患病,常以散發或者地方流行形式展開,秋冬季節由於空氣乾燥,呼吸道傳播相對來說更為嚴重。不同日齡、品種的雞均易患病,肉雞較蛋雞更為突出,公雞比母雞更易感染患病。發病較為常見的主要以15日齡內小雞(雛雞)為主,自然發病常以4-7周齡雞為主,隨著日齡的增大, 機體免疫器官發育完全、其整體抵抗力也逐漸增強較少發病。

    四、臨床症狀

    患病初期有輕微呼吸道症狀,精神不振,食慾減退,全身發紺和脫水、雞冠齒出現紫色現象,走路多無力,喜蹲伏、呆立,多數貧血和身體消瘦,隨後出現跛行,脛關節、趾關節及連線的肌腱斷裂,蹠骨歪扭,趾後屈,生長停滯;

    五、傷亡發病率

    小雞感染此病,可引起敗血症,發病後死亡迅速,發病率高達95%,死亡率較低,一般低於5%。

    六、治療方法

    依據畜牧醫學發展來看,結合流行病學、臨床症狀,及病理分析和變化,以目前科學水平針對此病沒有特效藥物可以治療此病,只能做到有效預防與控制激發感染

    1、飼養注意

    雞群供應全方位的全家飼料,禁止投用發黴或者變質飼料,如果男方地區可在飼料中新增一定比例的脫黴劑予以預防飼料黴變;飲用潔淨的水,不喂髒水,加強飼養管理,降低養殖密度,保持良好的通風,減少病原傳入;

    2、消毒滅菌

    鹼性消毒液或用0.5%的聚維酮碘進行消毒,每週一次,夏季或冬季每日一次,減少細菌病毒的滋生;

    3、免疫接種

    1~2 周齡和10~12周齡雞進行兩次活苗(弱毒疫苗免疫)免疫,至18周齡時再用滅活苗做第三次免疫;產蛋前進行一次油苗免疫。兩次活苗免疫可以有效刺激雞體產生免疫力,防止環境中野毒感染,同時產生良好的免疫記憶和免疫啟動作用;

    4、淘汰患病雞

    如果有雞群患病,挑出患病雞,如果病情實在嚴重,為減少飼養成本,可進行有選擇性的淘汰處理。

    七、病毒性關節炎與大腸桿菌易混淆

    最後講下,很多養殖戶由於對養殖技術及疾病預防知識的匱乏,很容易將病毒性關節炎與大腸桿菌弄混淆,他們倆的區別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大腸桿菌有很多型,只有滑炎型的大腸桿菌與病毒性關節炎才有相似之處,相似的地方主要是造成關節與腳趾,腳爪發生腫脹,或者炎症,它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病毒性關節炎它屬於病毒型別的疾病,一般沒有特殊的藥可治,而大腸桿菌造成的滑炎囊型關節炎它是有藥可治的,透過藥敏實驗篩選,對大腸桿菌敏感的藥物投服是能控制住的,而前者呢,最多也是緩解症狀,或者控制繼發感染,而治標不治本。

    雖然目前沒有針對小雞病毒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但是我們可以做到有效預防和防控,爭取在預防保健上做到全面,這樣也給我們養雞朋友降低了養殖風險,相信將來有科技發達的一天,也堅信有朝一日一定能夠攻克此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企業中的裙帶關係會有多嚴重?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