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少年劍未妥轉身已江湖

    十二金人是秦始皇聚天下之兵所鑄,秦始皇是中國歷史中的一個標杆,第一次統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國。在民生工程中修造了都江堰,在軍事佈防上他修築了中國最古老的秦長城。這些建築即使經歷了幾千年後也還有實用的功效,不得不讓我們讚歎。但是他還給我們後人遺留下很多參不透的事情。最讓人疑惑的就是十二金人,現在的人都不知道十二金人是怎麼鑄造的,而且十二金人現在處於什麼位置也無人員知曉。

    對於這十二金人的說法很多人都存在著爭議,雖然十二金人在各種史書裡都有記載,但是從未有人提到秦始皇這麼做的目的是為了什麼。有不少人為,秦始皇想長生不老,把這十二金人當成一種祭祀的儀器,為了給自己延續壽命而做的。也有人說,秦始皇怕這麼多的兵器流散在民間不安全,有可能會有人拿著這些兵器造反,所以才找了個由頭,把全國各地流散的兵器全部集中的處理掉。

    其實很多歷史學家都認為,秦始皇造十二金人,就是為了收集天下兵器,防止剛剛統一的江山被人搶奪,並在這個基礎之上顯示出自己所做的成就,來告示天下,這天下的事情還是由他說了為算。

    秦朝滅亡之後,十二金人被偷偷地保護了下來,有野史記載,董卓不知從哪裡找來了十個銅人融化後來造貨幣,剩下的兩個銅人被秦王苻堅給損毀了。這裡的十二個金人不知道是不是當年秦始皇所鑄造的,不管是誰也無從考證了。

    關於董卓鑄錢幣的說法只是野史記載,並無佐證。個人更傾向於項羽火燒阿房宮,把所有東西全燒了。

  • 2 # 天聖說歷史

    關於十二銅人下落,有三種猜測:有人說,西楚霸王攻克咸陽,火燒阿房宮,十二銅人一併燒燬;有人說,十二銅人毀於東漢末年,董卓鑄造銅錢用掉十個,另外兩個被苻堅銷燬。

    還有一種說法比較樂觀,據史料記載,十二銅人並未銷燬,十二銅人是秦始皇最愛之物,在陵墓營造好後,隨同其它珠寶一起陪葬。由於一些技術因素,秦陵挖掘暫時不能開展,因此十二銅人下落,至今無人能說清楚。

  • 3 # 說錢幣

    個人不贊同這種說法。

    秦朝在統一六國之後收集天下兵器鑄得十二金人,可以說這是秦始皇一生的功績。

    現在關於十二金人去向有三個說法:

    1、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時候燒燬了,現在已發現阿房宮遺址,阿房宮根本就沒建完,知識打了地基;所以這個說法不可信;

    2、董卓把十二金人裡的是個融了做成錢;這個說法看起來合理的多,不過回頭想想,這些金人一個重六萬斤,十二個就是七十二萬斤,這可不是隨隨便便就能融的,秦始皇鑄造的時候可是花費了全國之力,如果真是董卓融了,怎麼不見正史記載只有野史;另外秦朝當時雖然破滅,但是秦人還在,會這麼簡單就把白白一大坨錢給董卓嗎?

    3、秦始皇死後把十二金人帶進墳墓陪葬了;我個人覺得這是最可信也是最有說服力的說法;秦始皇是千古一帝,死了之後總想把生前的輝煌帶著走,除了傳國玉璽之外就是十二金人了,近年來各種勘測秦始皇墓也發現大量金屬痕跡,只是技術手段還不達標所以不能開墓科勘。

  • 4 # 李雲飛40897054

    首先,我們先來說秦始皇製造鑄造12銅人的緣由是什麼呢?最為普遍的有兩個說法:第一個,就是秦始皇建立了統一的國家,期間經歷了很多的困難,所以秦始皇深知自己皇位的來之不易,所以肯定想使得自己的統治千秋萬代,從他稱自己為始皇帝我們也可以看出來。

    所以在他在位的時候,他是非常擔心民間的百姓反抗,而百姓反抗自然要拿起自己的兵器,所以秦始皇覺得銷燬天下兵器,就可以確保清朝統治的長久,其實賈誼在《過秦論》中,就有提到:“收天下之兵器,聚之咸陽,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兵。” 意思就是說:將天下的兵器都收繳,然後將其聚集在咸陽,統一銷燬鑄造12銅人,使得天下的百姓無兵器可以用來反抗。那麼秦始皇收繳了兵器之後,統一銷燬,為何要做這12個銅人?其實這和當時的一首民謠有關

    當時在臨洮這個地方,有人說見到了12個巨人,而且流傳出一首民謠: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所以秦始皇就趁此機會利用這個言論,收繳天下的兵器,聚之咸陽,然後鑄造12個銅人,對外宣城自己是順應了天意。 而另一種說法就是驅邪鎮國。據說秦始皇有一次在夢中看到天象大變,並且有妖魔鬼怪,群魔亂舞。秦始皇當時非常的驚恐,此時天外飛來一個仙人,告訴他說:“鑄造12金人,方可穩坐天下。”所以秦始皇噩夢醒來之後,就命人收繳天下的兵器,鑄成12個銅人。這12個銅人是全國的能工巧匠們,一起合作打造而成的。據說,這12個銅人最小的重達30噸,而最大的更是達到了80噸以上。

    但是在秦始皇死後,他鑄造的12個銅人就毫無影蹤。那麼這些銅人到底是去了哪裡呢?關於這12個銅人的下落,歷史上眾說紛紜,有人說,當初項羽攻進了咸陽之後,曾經火燒阿房宮,就在這個時候,這12個銅人也一起燒燬了。 也有人說,這12個軍人其實是毀在董卓的手上的。當時東漢末年,王室衰微,當時董卓率軍攻入長安的時候,發現了這些銅人,所以就將這些銅人煉化,重新鑄成了銅錢。 秦始皇曾鑄造了12銅人,一個重達87噸,後來去哪了? 而第三種說法就是這12個銅人其實並沒有被銷燬,而是隨著秦始皇陵墓工程完成之後,隨著它的各種精美的奇珍異寶一起作為隨葬品,放進了秦始皇的陵墓之中。當然因為現在秦始皇的陵墓還不能夠發掘,所以這12個銅人的下落,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各位看官,對於十二銅人的去向,你們更偏向於哪一種說法呢?

  • 5 # 汗青正浩

    秦朝滅六國之後,下令收繳天下所有的兵器,在阿房宮前鑄造了十二個巨大的銅人,又因為銅的顏色是黃的,所以說這十二銅人又被稱為十二金人。關於這十二金人的去向一直沒有一個準確的記載,流傳的比較廣的,一共有三種說法。

    一、被項羽焚燬

    相傳項羽火燒阿房宮的時候,將十二座金人一起毀掉了,西楚霸王項羽攻克秦都咸陽之後,曾做出了火燒阿房宮的舉動,當時項羽將阿房宮所有的一切都焚燒殆盡,所以十二銅人也是那個時候被項羽毀掉了,這種說法始於明代,但是並沒有什麼充分的證據來證實十二銅人是被項羽毀的。

    二、陪葬秦始皇

    這種說法就比較樂觀,相傳十二銅人是秦始皇生前最喜愛的物品之一,所以說在秦始皇死後,將十二銅人作為陪葬品全部搬運到秦始皇陵裡,如果這個說法成立,那麼或許過幾年我們還可以目睹古時十二銅人的風采,但是由於種種原因挖掘秦始皇陵的工作遲遲未能展開,所以說這一說法目前無法證實。

    三、被董卓鑄了銅錢,被苻堅銷燬

    《後漢書》載: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洛陽及長安銅人、鍾鐻、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關中記》載:“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按照史書記載,董卓把十二銅人中的十個用來鑄造銅錢,另外兩個搬運到清門裡去了,再緊接著這兩個銅人經過數朝的來回搬運到不同的地方,最後由前秦的秦王苻堅將其銷燬,至此,秦朝的12銅人就全部被銷燬了。

    總的來說關於秦朝十二銅人的去向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大多隻是猜測,或許隨著更多史料被發現,十二銅人的真正去向最終能大白於天下。

    參考資料:《後漢書》,《關中記》

  • 6 # 汀藝

     史料記載,秦始皇掃六合、兼天下、築長城、通直道、書同文、車同軌、統度量,完成了他的統一中國大業後,於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收繳天下兵器,冶鑄了十二個重各千石的大銅人,立在阿房宮的前殿。  秦朝建國時間很短,僅15年,留存下來的史料也很有限,秦始皇為何鑄造十二銅人?銅人有多重多高?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怎樣鑄造?在什麼地方鑄造?是誰鑄造的?又是怎樣消失的?有沒有重新發現的可能性?這些問題均成為千古之謎。  今年56歲的民間考古人士王根權先生歷時20年潛心研究秦漢史,對“秦十二銅人”留下的千古之謎,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他計算出“銅人”重量、身高,尋找到了2230多年前鑄造銅人的遺址和遺留物,以及破解出鑄造的工藝與方法,並斷言:“還有兩個‘銅人’留在西安境內。”  “十二銅人”究竟有多大?  凡是遊覽過阿房宮的人,對宮前兩側一邊6個兩邊共12個筆直挺立的巨大的銅人塑像,一定印象深刻。據導遊介紹,這些高達4人高的銅人,就是2000多年前秦始皇鑄造的“十二銅人”模擬品,是西安電影製片廠為拍電影留下的道具。  陝西省考試管理中心幹部、痴迷研究“秦十二銅人”的業餘考古學者王根權研究後認為:道具“銅人”與“秦銅人”有著不少差別:其一,“秦銅人”比道具“銅人”高;第二,“秦銅人”的服飾應是狄族等少數民族的服裝,而道具“銅人”卻是漢服;第三,“秦銅人”全部是男性,而道具“銅人”中有兩名女性;第四,“秦銅人”沒有手持樂器的藝人樂工,道具“銅人”中卻有。關於秦銅人的重量,王根權認為史料中有“重各千石”、“鍾小者皆千石也”、“各重三十四萬斤”、“各重二十四萬斤”記載。為什麼會有四種數字呢?這些數字均屬估計數字非確切數字,千石之說只是泛指,十二枚銅人不是一樣大,也不是一樣重,小者千石,大者應該大於千石。石是秦時的重量單位,一石為一百二十斤。秦時的一斤等於現在的256.26克,如此計算下來,最小的一尊銅人重量也在30噸以上,大的則在87噸以上。  王根權認為,史料記載有三說,“高三丈”、“坐高三丈”、“有大人長五丈,足屢六尺,皆夷狄服……”這就是說“秦銅人”的高度有三種可能,一種是三丈合今8.12米;另一種是五丈合今13.7米;第三種可能是像高加座高,合今16.24米。根據相關資料考證,“秦銅人”當為16.24米高。  “十二”到底寓意什麼?  王根權介紹,根據史料記載,“秦銅人”的銘文“李斯撰,蒙恬書”,由此可知,鑄造銅人應該是國家的大事。根據常識,凡是具有紀念意義的標誌性建築、器物、圖案,其尺寸及造型都不是隨便定的,都有一定寓意的。“秦銅人”的十二這個數字寓意著什麼呢?王根權研究認為,古時把大地分成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統合起來就是大地。大地還有一種分法,先分成東南西北四個方向,每個方向再分出兩個方向,這就是四面八方。四面八方也是十二。可見十二這個數字是能夠代表大地的,而且是一個統一的大地。大地不就是天下嗎?秦始皇所建立的不就是一個天下統一的封建王朝嗎?因此,秦始皇鑄造十二銅人的“十二”第一層意思就寓意著“天下統一”。還有,一年四季,一季三月,一年十二個月,如此往復便是千秋萬代。兩者合一,“12”這個數字解密後就是:天下統一,千秋萬代。而“秦銅人”應該是中國歷史上中華民族第一座和平統一紀念碑。  秦人如何鑄造“銅人”?  2000多年的秦時,能鑄造80餘噸的銅器實屬奇蹟。它是怎樣鑄造出來的呢?王根權研究後認為它是採用地坑法鑄造的。地坑法就是在地下挖個大坑,依坑作成範模,鑄成後挖開地坑將鑄器拖出來。鑄器小容易拖出來運走,鑄器太大,拖出坑又成了問題。秦時的設計者想出了辦法:在地面上築臺,在臺中心做範,鑄成後破壞築臺,鑄器即可容易運走。鑄下一個時,補好築臺,重做範模。範的問題解決了,銅水溶化的問題又如何解決呢?根據以往考古發現,在殷墟安陽小屯一帶,曾在冶煉遺址裡發現有鉗鍋殘片,經復原,可盛銅液12.7公斤。按此推算鑄造銅人,需要三到五千套這樣的裝置方可完成。三到五千套裝置,需要數萬人操作。分散溶銅容易,統一澆鑄就難了,其配合協調問題是很難解決的。設計者仿照“將軍盔”的原理在範模臺上做了個大形固定鉗鍋,再讓銅液溶化後能夠自行流出,注入地坑範模中。不斷地對鉗鍋燒火加溫使銅塊溶化流出,再不斷地投以銅料,這樣以來就形成了泉注式的銅水,澆鑄問題也就解決了。  鑄造銅人具體地點在哪裡?  時光進入1986年,王根權所在的部隊要在咸陽市淳化縣安子窪鄉好花圪塔山(古甘泉山)上施工,他負責前期工程,在施工中意外撿到了一塊完整的“甘林”瓦當,若干“長生未央”及雲葵紋瓦當的殘片。根據這一發現,考證證明此處就是秦漢時期的甘泉宮所在。之後,他還對甘泉山下古云陽城裡的兩個大土堆進行了考查。考查結果發現兩個大土堆周圍除了大量秦漢磚瓦殘片外,還有大塊大塊的燒土和燒渣。由此,前後歷時20餘年,他確認咸陽市淳化縣鐵王鄉涼武帝村北的兩個大夯土臺基就是秦十二個銅人的鑄造地。  王根權取出自己20多年前拍攝的照片說,鐵王鄉涼武帝村北的兩個大夯土臺基呈東西排列,均為圓錐形,間距75米。西臺基高約15米,底圍約200米。東臺基高約16米,底圍約225米。民間傳說東臺基叫“望母臺”。傳說漢昭帝懷念他母親時,到臺上相望,以此得名。王根權說,漢昭帝母趙婕妤墓在今淳化縣鐵王鄉原家村東,名雲陵,與兩土臺基相距10餘公里。皇帝思念母親不會像普通百姓那樣走到高處去望墳墓,昭帝思母築臺相望之說是不可信的。“望母臺”實為“望模臺”。“母”“模”兩字地方讀音相同。其作用是站在此臺上觀察銅人範模的製作,監督指揮“銅人”的澆鑄,實為指揮台。西邊土臺,民間傳說叫“聖水臺”,傳說漢武帝要飲用天上的“聖水”(露水)築高臺以取之,這個傳說也是附會的。臺北緊靠的就是甘泉山,在山上築臺取水不是離天更近更容易嗎?“聖”與“升”同音,西土臺實為“升水臺”。升什麼水呢?升澆鑄銅人的銅水。即在西土臺上建造熔銅爐,以此提高銅水的水位,使其熔化後自行流入範模中。另外,兩土臺東邊有條河,名叫冶峪河,也叫冶谷水。

  • 7 # 段電影不求人

    秦國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吧!在我上一篇文章也有所提到過,而關於秦國絕不僅僅只有簡簡單單的幾個令人驚歎的故事!

    今天我就來說一說十二銅人的故事!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掉六國統一天下,定都咸陽,

    建立了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天下初定時政局不穩定秦始皇自然不敢懈怠。為了進一步把政權牢牢攥在手中防止在自己手中丟失,他建立了一套相當完整的中央集權制度和政權機構。除此之外,他還採取了一系列的輔助措施,來鞏固自己的統治。其中一條,也是在他眼中或許是最管用的一項措施了,那就是下令將全國各地的兵器都弄到咸陽,然後再用高溫把它融化然後用它們鑄成十二銅人。

    這十二銅人,在阿房宮殿前兩側一字排開,每個都身著夷狄人的服飾,面貌威嚴、身材高大、魁梧。關於它們的高度,至今仍說紛雲而在史料中有三種說法:一是“高三丈”;二是“坐高三丈”,即坐姿呈三丈之高《這樣換算下來的話站起來,起碼也有五丈高吧!》;三是“有大人長五丈”,其中的意思是裡面較大的銅人,有五丈之高。根據史料中的這些說法,聰明的你不難推測出銅人的高度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是三丈,合現在8.12米;另一種可能是五丈,合現在13.7米。無論是三丈還是五丈,這些銅人確實“高大”。銅人既然如此之高,那“體重”自然不輕。關於銅人的重量,史料中也有記載“重各千石”以及“鍾小者皆千石也”等說法。從這些記載,我們不難得知,這十二銅人的大小及重量是不一樣的。當然,千石之說也僅僅是泛指。小銅人有千石之重,那麼大的起碼在千石以上,(秦朝的“石”這一重量單位——1石合當時的120斤,而秦朝時的1斤相當於現在的256.26克。)以此計算這些銅人的重量,最小的按一千石計算,合現在的30751.2千克。這就是說,最小的銅人也足有30噸。在當時那個生產力的水平下製造出這種龐然大物可想而知當時的秦國是投入了多大的人力物力啊!這也為秦國的迅速滅亡埋下了禍根!

    其實這樣的做法不單單只是秦國用過早在秦國以前就有

    《左傳·襄公十九年》中記載,春秋時魯國的季武子曾經“以所得於齊之兵,作林鐘,而銘魯功焉”。而作為秦朝的開國皇帝,秦始皇不可能不考慮民變的問題。因此,他先後採取了不少措施來防止人民反抗,而收繳天下兵器作為措施之一,被秦始皇採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只不過,秦始皇在做這件事時,表現得比較滑頭,以鑄銅人為藉口,鬍子眉毛一把抓,一併把民間的兵器收繳了。這可謂始皇鑄銅人,意在繳兵器。

    而在民間還流傳著另一個版本:秦始皇在統一全國後,始終在憂慮和思考著如何長治久安、使江山傳之萬世的問題。而要坐穩天下、江山水固,首先解決的一個問題就是應該收繳和銷燬流散在民間的各種兵器。關十這一點,還流傳著這麼一個故事:一天,秦始皇在群臣陪同下,觀看舞水火流星和各種雜耍,正在興高彩烈之時,忽見一隊殺氣騰騰、手執刀劍干戈的武士上場表演。秦始皇見了,元疑觸動了心病,於是日思夜想,寢食難安不久就病了!見此情景大臣們都急了都不知所錯

      這時候,正逢臨挑農民送來一條訊息,說是見到了12個巨人,當地還盛傳著一首童謠說:“渠去一,顯於金,百邪辟,百瑞生。”秦始皇聽後,正中下懷,情緒為之一振病也好了。於是便假託徵兆,藉助天意,下令收繳民間所有的兵器,集中於咸陽,鑄成了12個銅人。應該說,秦始皇收兵器造銅人,完全是出於政治上安定的考慮。至於假傳天意,只是使之合法化的一種策略,這是不少統治者所慣用的伎倆。在現在大家都能看出來這種“天意”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他的身上有太多的謎案。十二銅人只是其中之一,為何要鑄十二銅人原因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這十二銅人最後不翼而飛了,讓後世百思不得其解,連史書也鮮有曾記載。

      而關於十二銅人的下落,民間主要有三種猜測:第一種就是西楚霸王項羽攻克咸陽之後,火燒阿房宮,十二銅人也跟著一起被燒燬;第二種說法是十二銅人毀於東漢末年,殘暴的董卓用掉十個鑄銅錢,另外兩個是被草木皆兵的苻堅所銷燬;最後一種說法就比較樂觀也比較真實。

    根據史料記載,其實十二銅人並未被銷燬也很難被銷燬,因為它是秦始皇最愛之物。陵墓建好之後,隨同其他的金銀珠寶一起陪葬。由於社會技術 和 輿論 的原因,秦陵挖掘暫時不能進行,至於十二銅人到底在不在秦始皇的陵墓裡,就無法輕易說清楚了,至少今人目前沒有找到這十二銅人的下落。希望後人能夠給我們一個答案!

  • 8 # 十三Levr小劉

    這12個銅人毀於董卓、孫堅之手。東漢未年,董卓率兵攻人長安,便將其中的12個銅人銷燬、鑄成銅錢,剩下的兩個被他遷到長安城清門裡。至三國時,魏明帝曹睿下令把這兩個銅人運往洛陽。當工匠運到溺城時,由於銅人太重難以搬動而終止了執行。到了東晉十六國時,後趙的石季龍又把這兩個銅人運到螂城。到了前秦的秦王荷堅統一北方後,再從螂城將這兩個銅人運回長安銷燬。至此,前後經歷了約600年的銅人全部都銷燬了。

  • 9 # 東方尋寶欄目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26年(公元前221年)收繳天下兵器,冶鑄了十二個重各千石的大銅人,立在阿房宮的前殿。賈誼《過秦論》中也寫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至於這十二銅人消失的去處,目前是眾說紛紜,史料記載較多、比較靠譜的說法如下:

    據《後漢書》和《三國志》記載:漢獻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壞五銖錢,更鑄小錢,悉取洛陽及長安銅人、鍾鐻、飛廉、銅馬之屬以充鑄焉。”晉人潘岳《關中記》:“董卓壞銅人,餘二枚徙清門裡。” 也就是董卓將其中的10個銅人銷燬,並鑄成銅錢,而剩下的兩個被他下令遷到長安城清門裡,在幾經曲折裡也被銷燬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暑假至,父母必知,如何讓兒童遠離意外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