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然哥聊車
-
2 # 餘勇正當年
在這裡,我們僅僅關注一個數據——產品質量。沒有在汽車產業做過的人,甚至很多在汽車產業做過但是並不從事相關崗位的人,對“什麼決定產品質量”這個問題完全沒有概念。
我們先來看結果,截至2017年5月,汽車之家給出的觀致3系產品的新車質量為230個百車故障數(PPH,數字越小越好)、觀致5SUV更是隻有133個PPH。這是個什麼概念?作為對比,以產品質量著稱的豐田緊湊級轎車COROLLA,百車故障數為210,目前銷售火爆的CIVIC為260,大眾Lamando232,Sagitar更是高達322;緊湊級SUV中,大眾Tiguan為147,本田CRV為168,豐田RAV4為183。
觀致上市以後,獲得了媒體的一片好評。原來華人是可以做一款歐洲碰撞五星,分數僅次於瑪莎拉蒂的優秀汽車的。原來華人是可以造好駕駛品質的,原來華人造的車也是能做好品控的。
在觀致之後,中國自主品牌的品質越來越好。外觀越來越漂亮,產品的可靠性越來越好,中國自主品牌也開始注重駕駛體驗了。
節流就是控制成本。除了上面提到的降低銷售渠道的成本外,觀致還實現了與奇瑞上海研發中心的共同採購,增加在供應鏈上的議價能力,同時在奇瑞供應鏈體系尋找合適的供應商,在製造成本的降低上尋求進一步的突破。
此外,觀致還擬定了名為“Q20計劃”的成本控制計劃,其新目標是,計劃在12個月至18個月內,降低單車、製造等20%的成本。
-
3 # StephenMu
這世界還需要一家新的汽車公司嗎?
這個問題是觀致面世伊始的時候帶給大家的,曾經他以為自己本身就是答案。
自主品牌從低端產品開啟市場佔領市場,但是也止步於低端市場,往上擴充產品線之後被現實打臉,十萬彷彿成了自主品牌的天花板,十萬以上的價格區間成了自主品牌的銷售禁區。
為打破這個禁區,突破客戶對品牌原有的偏見,建立全新的品牌是個不錯的嘗試。現在長城WEY,吉利LNYK&CO都是走著觀致的老路,進行著自主品牌高階化的嘗試。
是的,從目前的市場劃分和自主品牌的現狀來看,的確需要一家高品質高品牌溢價的自主汽車公司。
我們缺乏經驗,觀致告訴我們有錢什麼都是買得到的。外國專家也是人,也需要錢。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外專家加盟中國企業,很多企業設立了外國設計中心,研發中心。產品品質的進步一日千里。
而新興的企業,乾脆砸錢湊夢幻陣容,購買外國團隊,研發頂級車型。蔚來一家創立沒幾年的企業就能跑紐柏林最佳成績,樂視FF看上去那麼不靠譜的企業也能開發出FF91這種水準極高的車。傳統的汽車企業造出來的車也越來越好。
在觀致首款產品上市4年之後,2017年,吉利、長城不約而同推出了自己的“高階品牌”領克和WEY,這兩個品牌的產品品質,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達到觀致水準的,而這兩個品牌也如此巧合地散發出觀致的氣息——都是兩家企業拉了一幫從成熟車企跳槽而來的工程師,組成了國際化的團隊,來開發新品牌下的產品。
需要注意的是,領克新車採用的是沃爾沃的CMA平臺架構,而WEY的VV7則用的是哈弗H7的老平臺。由於是在現有平臺上開發產品,因此他們用4年時間來開發新產品,從另一個方面說明在模式上有借鑑觀致的可能。
-
4 # 雲侃車
首先我得承認,觀致品牌的這幫人,都是勇敢的人,包括母公司奇瑞的高層,我必須在文章的最前面表達我的敬意。如今自主品牌的百花齊放,不敢說觀致的功勞很大,但各家多多少少受了不少啟發。
中國的汽車市場上不缺成功的經驗,因為每個品牌的成功都無法複製,你照貓畫虎也沒有用,時勢造英雄;中國市場上缺乏的是失敗的經驗(尤其是對自主品牌),聰明的人總會從別人身上吸取經驗,勇敢的觀致也為後來者們指了一條明路。
前人栽樹,後人乘涼。
觀致當年的挖角是全方位的。
首先,他開啟了挖外方高管的大潮,相比以往招聘一兩個外方專家的小打小鬧,觀致直接挖角國際人才,將MINI設計總監何哥特Gert Hildebrand聘請到觀致做設計總監。聘請麥卡錫高管衛思梵作為市場總監,從薩博找來總成執行總監毛傑。
其次,觀致不僅在業內找人,同時也跨界找人,營運長範星槎,曾經在網通,電訊盈科,麥肯錫都有過工作經歷,製造與物流總監馬援,在錢凱捷諮詢做副Quattroporte,採購執行總監周欣,也來自麥肯錫,人力資源總監殷志平,來自華飛彩色系統。營銷總監李慶文,也來自聯想品牌與廣告領域。
不過,觀致畢竟是奇瑞未來發展戰略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所以此路不通,觀致就著手在一些競爭對手沒能覆蓋到的方面去部署、去圈地了,求的也是出奇制勝四個字:目前觀致與FreeValve公司合作的Qamfree無凸輪軸引擎技術,已經差不多走到量產前的技術驗證階段了(我還有幸試駕過他們當前唯一一輛工程樣車:連結),可以說此技術一旦量產並能保證可靠性的話,或許還未至於真的就如他們在活動上講的那樣可以“讓內燃機的發展進入下一個時代”,但前途還是有的,目前對觀致還不需要太悲觀。
-
5 # 汽車科技論
觀致是中國最獨特的汽車公司之一,它曾創造出最接近一線合資品牌的產品,銷量上卻沒有達到預期的規模,業內對其有較多的爭議和質疑。
那麼,觀致的存在,給中國汽車究竟帶來了什麼?
觀致當年的步子邁的有些大,車是不錯,就是觀致3當年上市的定價是10.59W-16.99W,其中1.6T車型自動擋,看的過眼的配置已經要14.59W裸車了。
這與觀致3的對標車型,神車Sagitar1.4T的價格區間已經高度重合,算上終端優惠的話,Sagitar甚至比觀致3還要便宜那麼一丟丟。。。
可以說,觀致3當年上市就是瞄著Sagitar去的,直接和當時的A級車王者剛正面,雖然勇氣可嘉,算是給自主品牌爭口氣,但是在品牌度相差太多的情況下,太不明智。
這就是給後來者的第一個提醒,不要上來就和同一個細分市場的王者剛正面,定價最好先繞開。
或許你可以認為奇瑞在觀致上面一直是在賭,不過當你發現越來越多的人跟你一起去賭同一個結果的話,即便一開始輸了幾把,但這時候加重注碼繼續賭下去,也未必是一個壞主意。
-
6 # 汽車有溫度
2013年的日內瓦車展,是我第一次參加海外車展報道,同樣也是觀致汽車首次參展國際一線車展(記得還是首次實車亮相,但不確定)。那年車展到底報道了些啥我都差不多忘了,唯獨忘不了觀致展臺那個水洩不通——說實話,要是我是海外媒體,我確實也都會對中國車廠(據說還有存在感有點低的以色列合資方?ER……)造出來的這麼一臺(絕大部分環節/部件的工藝水平及處理手段都無限接近國際大廠)高階新車充滿興趣。
產品力好的車即使不太做廣告,也可以賣得很好,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東風本田的CIVIC和長城的H6,長城的廣告是極少的,而東風本田的品牌宣傳力度相對於其他公司也稍顯不足,然而CIVIC、XRV/CRV一系列的產品隨著釣魚島事件的淡出之後銷量倍增,成為了其利潤的主要貢獻車型。
反觀觀致的早期的投放的車型,其產品美則美矣,德系內外飾風格,E-NCAP的五星成績,大供應商背書的開發品質。就是沒有觸控到產品力的核心“在合適的價格為合適的物件提供合適的產品。”
觀致作為新品牌,建立品牌形象無疑十分重要,先推出旗艦B級車,擔負品牌提升的使命,指導價相對較高;再推出A級車,負擔衝擊市場規模的使命,指導價要接地氣,主流一點。
而觀致3作為觀致品牌的第一款車,又處於最大的A級車細分市場,既要承擔起提升品牌形象的重任(價格要高階),又要負擔提升銷量的任務(價格接地氣才能有銷量),這種互相矛盾,讓觀致3根本寸步難行,作為一款A級車,它本來是要上量的,積累品牌認知度,但卻承擔了本不屬於它的中高階轎車品牌提升的任務,這怎麼賣得好?
A級車銷量一般,品牌影響力遲遲樹立不起來,進而影響品牌後續發展。
-
7 # 賓士客
你們應該不會忘記當年TG中國表哥那期節目,對於中國汽車的各種山寨、低品質調侃讓人無力反駁。觀致進軍歐洲並沒有讓外界覺得有什麼特別,他們依然對這個Made in China的新品牌嗤之以鼻,但歐洲五星安全碰撞成績以及德國紅點設計大獎這些榮譽都是國際認可的,沒記錯的話當年觀致3的五星成績是年度最佳,比A3/CLA/1系都要好。
很多人嘲笑過中國汽車的安全性,也質問何時中國汽車在安全性上達到國際其它品牌的水準,不是長城、不是吉利、也不是上汽、是觀致給出了答案。
觀致在國際上的動作,會讓外界對中國汽車有新印象。當然一個五星碰撞能影響到也只會是小範圍一部分人。但起碼觀致對外散發了一個積極的新號,代表的是Made in China。
2013年11月廣州車展,觀致3上市。在當時,觀致3外在給我的感受可以用“驚豔”來形容,車頭和車尾透過燈組外形和橫向線條拉寬視覺效果,內飾走的也是嚴肅對稱的風格,用料、做工都沒毛病。
事實上,觀致3的1839mm的車身寬度在A級車中也是有優勢的,要知道當時熱銷的合資A級車如Lavida、Sylphy,車身寬度約在1760mm左右,B級車中的Accord寬度為1845mm,因此觀致3很容易跟人一種大車的感覺。所以要說“寬體”,Lamando那叫視覺欺騙(1826mm),觀致3才是從視覺到引數都稱得上比同級車型寬出一大截子。別嫌我囉嗦一大段車身寬度,感覺很外行,後面用得著。
對於中國汽車來說,觀致是中國品牌高階化的一次嘗試,雖然發展的過車有坎坷,但起碼讓大家在中國品牌上看到了更多可能性,對中國品牌高階化發展帶來的寶貴經驗。
-
8 # 秋名山修車工
·觀致汽車產品力如何
駕駛層面,觀致3的“德味”很濃,1.6T動力直接,底盤質感在自主品牌中達到了一流水準,乘用空間也沒有明顯短板,採購自格特拉克的6速DCT250也比其他家的換擋體驗要好。
另外還有一個特別大的亮點——觀致逸雲系統。2013年隨觀致3上市一同推出的這套車聯網系統,集合了導航、車況、智慧搜尋、遠端檢視、定位、社交等等功能,不說是第一,也是在國內車輛網技術實踐的第一梯隊裡。
可以說觀致3在當時的產品力就如同博越在緊湊SUV領域一樣——自主A級車最牛逼的存在。
觀致一開始要進軍歐洲,對外稱觀致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國際化、全球化的品牌定位。後來市場反響一般退出歐洲後,觀致對外稱其是高品質的中國品牌。如今,觀致對外表示是一家合資品牌。我倒覺得現在的這個定位是實在的,而且這也是事實本身,一半奇瑞,一半外資方。
到2013年,多年的蟄伏換來一次厚積薄發,觀致3的產品力被觀致雕琢到了他們認為最好的狀態——這絕對是一次勇敢的嘗試,當時我們都覺得,“酒香不怕巷子深”,好東西總有人認。可現實還是挺殘酷的,成熟的產品與不成熟的銷售渠道之間的矛盾,成熟的產品與不成熟的消費者之間的矛盾,讓觀致沒能賺得第一桶金。
-
9 # 使用者214092718
說觀致車不好的 基本都是沒開過觀致車的
我就感覺開著挺爽~有的說起步慢拿他們不捨得給油
良心話一個購買
-
10 # 123ss日記
叫好不叫座,說的就是觀致。車是好車但價格偏高銷量低保有量一般,普通消費者買車最好選擇市面銷量比較大的品牌車型,原因是你得考慮保養維修這方面的問題,像觀致這種小眾車,一線城市4s店可能會多一點,二三線城市甚至部分地區可能沒有4s店,還有配件問題,小眾車配件價格偏貴,基本上是宰你沒商量,過保後你想去外面的維修店做保養或者維修配件也是個問題因為小眾基本不會備現貨,那麼時間成本和維修成本相對來說比熱銷車型要高很多。
回覆列表
觀致車推出不早,但是立項是很早的。2007年的中國汽車市場和現在完全是兩碼事。現在中國自主品牌很多車型已經可以在技術指標上和合資車正面競爭了。當年中國產車還在基本的能用代步階段。
當時,幾乎所有的中國車都有一個外國爹。大家逆向一款日系車,然後買東安三菱的發動機裝上,能跑就能賣。產品的外觀內飾模仿甚至直接抄襲,駕駛體驗根本談不上,可靠性一塌糊塗,開上幾年就叮噹亂響。大家對中國產車的印象是買車不貴,修車排隊。而汽車企業也是滿足於賺快錢,多生兒子好打架。肯在品質上下功夫的寥寥無幾,甚至基本的實驗室都沒有建立起來。
如果大家記性還不錯的話,應該還記得觀致首款產品觀致3上市的時候——2013年——當時的中國自主品牌產品處於一個什麼水平?
我用一個詞叫“低質低價”,相信大家不會反對吧?
在2013年的時候自主品牌產品品質較較更早的十年前有了巨大的改觀,但是當時的中國汽車企業,幾乎依然處於逆向開發為主的階段,透過“借鑑”國際品牌成熟產品的設計,確實可以生產出可以使用的產品,但產品質量差、品質差的標籤也自始至終伴隨左右。
直到觀致的出現,中國汽車品牌才首次完全正向設計、開發、製造出了一款國際品質的汽車產品,打破了合資產品在品質層面的壟斷。
其實從觀致3上市以來,其銷量增長的勢頭非常喜人。2015年銷量增長113%,2016年增長70%的增長,假以時日,銷量必能節節攀升,扭虧為盈是這一兩年的事。
而且,今年觀致啟動了“兩棲戰略”,一方面,堅持提升燃油車型的競爭力;另一方面也嘗試推出新能源車型,並積極探索無人駕駛等未來出行解決方案的領域。
今年的上海車展,觀致展出了一款高效能電動概念車MODEL K-EV,而且觀致預計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會上市一款由燃油車改裝而成的電動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