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東汪郎
-
2 # 半壺老酒半支菸
祖上是祖上,金庸是金庸,幾百年前的事情,不能讓金庸來承擔責任。死者已矣,來者可追。金庸先生之所以招致一些負面評價,可能是因為收了查伊璜和吳六奇的牽連——金庸先生在小說裡把他們寫得太好了。
金庸先生寫的《鹿鼎記》,裡面有個鐵丐吳六奇,一身錚錚鐵骨,反清復明,但卻慘死死在朝廷鷹犬吳三桂矇蔽的武林高手手上。看了這段,忍不住大笑三聲:吳六奇切實很鐵——很鐵的鐵桿兒漢奸;吳六奇確實與天地會有關,因為天地會是鄭成功部下建立的,而吳六奇是靠打鄭成功起家的;吳六奇確實曾經受人查伊璜恩惠,但那個查伊璜也不是什麼好東西,他不是文字獄的受害者,而是告密的小人,只不過惡有惡報,也被牽連進去陪了綁。
吳六奇原本家裡有點錢,學問也不錯,可是這傢伙不務正業,好喝酒,好賭錢,結果敗光了家業,淪落到乞討偷竊為生,直到流竄到浙江海寧,遇到了當地的土豪劣紳查伊璜(好聽一點的說法叫名門望族),查伊璜給了他點錢,打發他到軍隊去了。參軍後的吳六奇靠著鎮壓起義軍起家,後來成了南明永曆小朝廷的總兵。
作為一鎮總兵,按說已經基本上是武將的最高官銜了,可是尚可喜帶路,八旗兵一到,這個鐵丐一點也不鐵了,雙膝一軟就投降了。投降滿清以後的吳六奇掉過頭來打南明,先是當嚮導攻克了許多南明軍鎮,滅了南明之後,又開始跟鄭成功死磕,第一仗就被鄭成功打了個落花流水。
那是在投降滿清之後,吳六奇遇到了鄭成功,吳六奇本來是約好和他一起投降的另一個總兵蘇利一起圍攻鄭成功的,可是蘇利還有點良心,沒來。吳六奇根本就不是鄭成功的對手,被打得連丟揭陽、澄海、普寧三城。
鄭成功走了,吳六奇來精神了,馬上反撲,還聯合另一個大漢奸靖南王耿繼茂(耿精忠的兒子、繼任者)殺了鄭成功部下三千多人,還捉住並殺害了鄭成功部將蘇新、黃亮,包括他在揭陽戰鬥中射死的黃廷,可以說是雙手沾滿了反清義士的鮮血。
這個吳六奇雖然靠屠殺反清復明戰士和無辜百姓(史料記載:在潮汕等地區實行“禁海策“、“片帆不得下海”,大肆屠戮潮汕海民,死難者數萬人不止,因此得到順治皇帝的破格賞賜,授掛印總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晉少傅兼太子太傅。),但是按照滿清卸磨殺驢的一貫做法,和緩和矛盾的手段,漢奸吳六奇進了乾隆指派編寫的《貳臣傳》。
這樣一個劊子手,居然因為跟查伊璜有交情,居然就變成了“反清義士”。還當上了“天地會洪順堂紅旗香主”,鄭成功泉下有知,一定會爬出來跟作家算賬的。
說起來很多人在小說的影響下,以為查伊璜一直是個很有良心的文人,雖然投降了滿清,但是人在曹營心在漢,寫了一些反清復明的文章,結果被捲入文字獄,最後“壯烈犧牲”。
但是事實很殘酷,那個叫查伊璜送了老命的文字獄,本來就是查伊璜舉報的。《明史紀事本末》記載:莊廷鑨寫了本明史,把查伊璜也列進了編校人員名單。查伊璜知道後,馬上向當地教育部門舉報,這才形成了清代三大文字獄之首的“明史案”,這個查伊璜比當知縣而負有糾察職責的吳之榮舉報的還早呢。但是按照“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的文字獄辦案方針,這個查伊璜既然出現在編校名單裡,自然也要抓起來殺掉。
這時候做了大官的漢奸吳六奇開始四下活動,終於救出了告密者查伊璜。查伊璜根本就沒被殺,更別提什麼壯烈了……
-
3 # 桃之夭夭17205499675
不是金庸祖上怎麼了,就算祖上怎麼了,又能把金庸怎麼了?
是那些人不要臉蹭熱度,譁眾取寵,編造謊言以駭人聽聞!
-
4 # 民族之捍衛者
一說,順治時著名的文字獄(明史案)的告密者查繼佐,就是他的先祖。查繼佐是海寧袁花鎮人。袁花鎮位於海寧市治硤石鎮東南14公里處,就是查良鏞的老家。
關於海寧查家的族譜介紹,這麼寫:海寧查氏,原籍徽州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元至正十七年(1357)查瑜因避兵亂遷居海寧袁花。自第三世,分南、北、小等三支,明清以來是“文宦之家”。明代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入學者,及近現代著名人士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鑑、查良錚、查良鏞(金庸)等均為其族人。
查繼佐惡名昭彰,他是《明史》案檢舉者。
莊廷鑨慕杭州舉人查繼佐之名,擅自將其列入《明史》的參訂名單,查繼佐得知後嚇得心膽俱裂,為求自保,趕忙向學道檢舉告發。
此案先後因此獄牽連千餘人,被殺者共七十餘人,其中十四人凌遲處死,妻子被髮配東北瀋陽附近的寧古塔者幾百人。
他依靠眾多無辜屈死者的鮮血爬了上去,得到了滿族統治者的寵信。查家此後一門竟出了七個進士和五位翰林。在滿人排漢的風氣下,是漢人門庭根本無法做到地,所以雖然金先生死活不承認自己是旗人,但稍微有智商的都知道是怎麼回事。
-
5 # 風動隨心22
金庸小說的可讀性不錯,但也就僅此而已,時代不同了,90之後的人看過他的小說的人不多吧?將其捧的太高了自然招人反感。而且他的小說夾帶的私貨太多,顛倒黑白的人物不少,容易誤導那些不懂歷史而將小說當歷史的的人。尤其是對明朝的抹黑,更是令人厭惡,而在鹿鼎記中洗白祖先的事和現在那些為秦檜之流的小丑有什麼區別。
-
6 # 沒戶口的馬
只要仔細看《鹿鼎記》開篇那段,長腦子思考就能發現查先生的祖上結交了大漢奸吳六奇,並在吳六奇的大力幫助下逃脫了《明史》案的滅門之罪,當時《明史》案到什麼成度呢,一個小官打發僕人到書店買書,書店門沒開,這個僕人到書店旁邊的小賣鋪坐了回,案發後這個僕人,小一賣郎老闆都被斬首,理由是僕人明知主人三人逆書為何不告發,小賣鋪主人明知那人買逆書還容留他歇腳。丶是在《明史》上署名的編委全部滅門,連死了的都要從棺材裡拉出來砍頭就金先生的祖上逃脫。金先生的祖上連影響都沒受,諸位沒覺得奇怪嗎。要是當時査先生祖上被滅門,也就沒有以後的一門七進士,以及以後的香港四才子之一金大俠了,這等救命之恩應當報,秀才人情一張紙,當然要在文章裡為尊者諱,為査家大恩人洗白了。
-
7 # 略懂的奶狗鴨
我認為,要想弄清楚為什麼很多人認為金庸對明清兩朝的評價有失公允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搞清楚金庸先生是怎麼評價明清兩朝的,用最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明朝皇帝全部都是昏君,清朝皇帝全是明君,就從這一點來看,金庸先生的認識,確實有些片面,但是,我認為,之所以最近出現大量負面評價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這,而是有些沒有道德底線的人,用來炒作的,為什麼這樣說呢,我給大家說下我的觀點和看法。
首先,我們先要看清楚這個時間點,那就是最近!為什麼金庸先生生前沒有如此集中的負面新聞呢,看清楚,不是沒有,而是沒有如此集中的負面新聞,金庸先生跨過了20.21世紀,從2000年之後,為什麼沒有金庸先生集中的負面評價,還不是因為金庸先生在現在年輕一代中沒有了知名度嘛,要說為什麼現在有那麼多的負面新聞,還不是因為先生去世是一個超級大的熱點新聞嗎。
不知道大家記不記得之前關於李詠先生的兩則新聞,一則是關於李詠先生全家搬移美國,當時很多媒體報道說李詠不愛國,另一則是在李詠先生去世後,有人寫了一篇高曉松透露李詠先生去世真正的原因,我認為,這和最近,金庸先生出現那麼多的負面新聞本質上是一樣的,無道德的底線炒作,利用現在極其熱點話題,賺取足夠高的關注度。
不可否認的是,金庸先生對明清兩朝的評價確實有些片面,可為什麼那些負面新聞選擇這個時間節點出現呢,再者說,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大家都知道金庸先生是個文學家,可又有多少人知道金庸先生為了祖國統一做了多少事情呢,從1985年開始,金庸先生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和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同時還擔任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為香港迴歸做了極大地貢獻。
我們常說,一百個人的口中有一百個自己,不是不讓大家發表對金庸先生的看法,只是先生剛走,就立馬出來了很多的負面新聞,為什麼在這個時候,那些史學大家們沒有人出來評價金庸先生對清明兩朝的觀點呢,華人常說,逝者為大,金庸先生去世可以說是引發了全國很多人的悼念,新聞熱點度極高,這個時候出現了很多負面新聞,不禁讓人多想。
-
8 # 新知傳習閣
一
金庸去世了,人們常說的蓋棺定論也終於可以落實了。於是關於金庸的前塵往事都被從故紙堆裡翻了出來,以便給他一個全面的評價。
看過《康熙王朝》的人都知道,九門提督吳六一有一個被關在牢裡的恩人叫查伊璜。康熙皇帝正是釋放了查伊璜,進而降服了吳六一,為自己誅滅鰲拜亂黨贏得了先機。
這個查伊璜的歷史原型就是金庸的祖先查繼佐,原本是明朝的舉人,後來投降了清政府,甚至還被編入了《二臣傳》。
金庸的祖上,除了查繼佐外,還有幾十人都在清政府中做官。浙江海寧查家也成了從清朝到民國的名門望族,在他們的家族和親戚裡出了不少的名人。
二
浙江有一個大戶人家姓左,左老先生寧死都不願意為清政府效力。他召集了江南16個才子,修訂了明史。
在《明書》中,沿用了明朝的年號,稱努爾哈赤為奴酋,清兵為建夷。這是清政府非常忌諱的。在這本書完成後,左老爺子把查繼佐也束在了作者名單裡。
查繼佐曾經做過清朝的官員,他明白這件事的嚴重性。為了為自己脫罪,他就主動向清政府舉報了這件事。後來這件案子被定成了大罪,相關人等盡數捕殺,莊家被滅門。查繼佐有首告之功,分得了莊家的一半田產。
金庸家是浙江海寧的大戶,他們家族出了很多名人。但在大陸解放後,金庸的父親被當成地主給處決了。這件事讓他非常傷心,後來回到大陸後,鄧小平同志曾專門為這件事向他道歉。
三
現在有很多的資料中都稱金庸是漢人,這個也不能算錯。金家在清朝出過很多變故,也曾輾轉各地,最終才來到浙江。身世撲朔迷離,很難確定的說,到底是漢人還是滿人。
在金庸的小說《鹿鼎記》中,本著為尊者諱的原則,金庸把查繼佐寫成了一位大英雄。這就是關於金庸眾說紛紜、褒貶不一的地方。
金庸寫小說和歷史評傳時,站在他祖先的立場上,自然會美化清朝,順便抹黑一下明朝。尤其是在《鹿鼎記》中,他筆下的反清復明的英雄都成了偽君子、真小人,反而不如清朝的官員可愛。
在清朝的歷史上,海寧查家中進士14人,舉人59人,而金庸的先祖查慎行就是康熙年間的進士。
站在這樣的背景下,金庸說他們的祖先好,就必須寫清朝的皇帝英明,否則他的祖先豈不是助紂為虐,為虎作倀了。
-
9 # 煮酒君
要談金庸的祖上,就不得不說著名的"海寧三大家"。
海寧,隸屬於浙江省嘉興市,其名始見於南朝陳武帝永定二年(558),寓"海洪寧靜"之意。其境內名勝"錢江湧潮",自唐宋便已盛行,聞名國內外,"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至今仍吸引八方賓客,一睹湧潮奇景。
在清代,這裡誕生了著名的"海寧三大家",每一個家族都聞名於海內。
第一家族:海寧陳氏這是海寧歷史上,最為有名的詩禮豪富之家。
浙江海寧陳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瓊之後。高瓊第十六世孫高諒入贅海寧城東皇岡陳明誼家為婿,其子榮遂承外家之姓為陳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為郡望,故稱渤海陳氏。
在明清兩代,海寧陳氏出了許多的名人,陳氏的子弟為官者眾多,特別是在清代,海寧陳氏為海內第一望族,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的美譽。在康熙帝時期,陳家兩度出現兄弟子侄三人同榜的稀有之事。
清代,海寧陳氏與朝廷、與皇帝的關係也十分緊密。尤其是乾隆皇帝,他六下江南的時候,曾經有幾次途徑海寧,就駐陛於陳氏家中。正因如此,在清代晚期,就有了所謂乾隆皇帝並非雍正皇帝之子,而是海寧陳氏之子的公案。金庸先生在其名著《書劍恩仇錄》中,就採納了這一說法。
雖然,這個公案至今都沒有一個十分準確的說法,但海寧陳氏在清代的富豪程度和社會地位的確是非常高的。
在當時,海寧陳氏富甲一方,陳氏的園林也是海寧城的名勝,乾隆皇帝之所以非常喜歡海寧,非常喜歡陳家,與他們家的這一片園林有很大的關係。
乾隆皇帝喜愛這個原名為"耦園",後改名為"安瀾園"的園林到了什麼程度呢?他不僅欽定這座園林為明清時期四大名園之一,而且在北京的圓明園裡,也仿建了一個,稱為"四宜書屋"。
第二家族:海寧徐氏徐氏同樣是世居海寧的名門望族。
明朝正德年間,徐氏家族的先祖徐松亭在海寧硤石一代經商,家居於硤石,為硤石分支之始祖。
徐松亭對自己的子女、後輩的教育十分嚴格,留下了著名的"徐氏家訓"。
孝父母,宜兄弟,正夫婦,教子孫,睦九族,重祠墓,廣延納,尚謙虛,務勤儉,戒好訟。
尊師重教,家風嚴格的徐氏一門,後來同樣名人輩出。
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近代著名的詩人徐志摩和他的父親徐申如。
第三家族:海寧查氏查氏一門原籍江西婺源,系出春秋查子,以地為氏。
查氏也是明清以來著名的"文宦之家"。
該家族明代出現了查約、查秉彝、查繼佐,清代出現查慎行、查嗣僳、查升、查揆等著名文人、學者、政治家。
但在清朝雍正年間,查氏一門遭遇了一場可怕的浩劫。
雍正四年(1726年),當時查氏一門的掌舵人查慎行的弟弟查嗣庭出為江西鄉試主考官。因他所出的試題與雍正皇帝十分厭惡的文人汪景祺《歷代年號論》"一止之象"的說法如出一轍,獲罪,抄家查出的日記中"語多悖逆"(批評康熙朝很多政策),大興文字獄,將其逮捕。查自殺於獄中,遭戮屍梟首。親族、弟子多人受株連。並暫停浙江鄉試。
而有的記載則說,查嗣庭出的考題為"維民所止"。維和止兩個字,是雍正兒子各在頭上減了一筆,有給雍正皇帝斬首的意味。
不管真相如何,查嗣庭科考案不但自己的家族深受影響,還連帶著一省的科考舉子都遭了秧,算是有清一代最有名也影響最深的文字獄大案之一了。雖然如此,但到了到了近代,查氏一門同樣牛人輩出。
湧現出查人偉、查猛濟、查濟民、查良釗、查良鑑、查良錚等各行各界的名人。當然我們最為熟知的查氏名人,還是剛剛去世不久的武俠小說巨匠金庸(查良鏞)先生。
與《紅樓夢》"四大家族"互為姻親,共損共榮的關係相似,海寧三大家族裡的一些名人彼此也是血緣很近的親戚。比如說:徐志摩是金庸的表哥(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
而出身海寧陳氏的著名建築、園林學家陳從周先生,從小被他的二嫂帶大,他的二嫂是徐志摩的表妹,也就是說他是徐志摩的姑表妹夫,同時陳從周先生和他的三哥還都是徐志摩的姑丈蔣謹旃的女婿。簡單的說,陳從周的妻子的舅舅和二嫂的叔叔都是徐志摩的父親徐申如,完全可以算得上"實在親戚"了。
回覆列表
文人的筆,武人的刀,都是沙場征伐的利器。金大俠學識淵博,文筆優美,是武俠界的泰斗,然而他對明清兩朝的評價確實有失公允,比如:他認為明朝自朱元璋開始,都是昏君;而清朝自努爾哈赤開始,都是明君。
這種不客觀的,厚此薄彼的歷史態度和思想,夾雜著他的私人情感,透過文字的力量一點點滲進讀者的心房,這會造成很多對歷史不瞭解的讀者被帶進了溝裡。
金大俠之所以會有這種思維,在於他的真名叫查良鏞,而他的祖上有一位叫做查繼佐的,人格上存在著很大的汙點。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爆發了清朝歷史上第一場大型文字獄,“明史案”,而第一個向滿清告發的就是查繼佐。
當時的清朝基本上已經定鼎江南,按照統治者的邏輯,所有的檔案、書籍中如果涉及到明清兩朝的帝號等資訊,必須以清為正統。
而南潯鎮富戶莊廷鑨,修了一本叫《明書》的史書,因為學識有限,不知道避諱,書中依然奉明朝為正統,視清朝為蠻夷;書中對努爾哈赤的稱呼為是“奴酋”、對清兵的稱乎是“建夷”,這讓當時的清朝實際掌權者鰲拜非常震怒。
結果可想而知,不單單是莊家被滿門誅殺,凡是參與此書的作序的、校閱的、刻書的、印刷的、賣書的、藏書的等等都被處死。
而作者莊廷鑨此時已經去世,卻依然被統治者開棺焚燒,真正的挫骨揚灰。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明史案”塵埃落定,當初告發莊家的三個文人,範驤、查繼佐、陸圻,避開了這場災難。
但查繼佐卻極力為自己辯解,絲毫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
他在自己修著的明朝史書《罪惟錄》上以明朝的年號為正統,並假惺惺的把“永曆”年號一直堅持寫到到康熙三年,以示自己是大明遺老。
然而清廷用莊家的家財對三人進行嘉獎時,範陸二人堅決不收,査繼佐卻撕毀了偽裝坦然收下,並在《費恭庵日記》描述自己的心情:
“餘親見船舶慈感寺前,領來朱莊廚桌傢伙約十餘舟載去,轉禍為福,真迴天手段也。”如此嘴臉,讓人驚歎!不僅如此,査繼佐還有一個生死之交,就是原南明永曆朝的南澳鎮總兵吳六奇。
永曆四年,公元1650年,吳六奇降清,轉身成為廣東潮汕地區鎮壓反清義軍的急先鋒。
他堅決執行滿清的禁海政策,大肆屠戮潮汕漁民,因功被順治帝晉升為太子太傅。
在査繼佐陷入“明史案”後,吳六奇極力奔走只求能救査繼佐一命。
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在《鹿鼎記》中卻被金大俠塑造成了光輝的形象,其中查繼佐成為了一位堅貞不屈的大明遺老,而吳六奇成為天地會骨幹和反清復明的積極分子,讓人膛目結舌。
汪郎以為,這也許就是近期大量出現對金大俠負面評價的原因吧!
當然,關於査繼佐是“明史案”的首告者,查繼佐的弟子沈起寫的《查東山先生年譜》中有詳細記載,《明史紀事本末》中也是白紙黑字,並不是汪郎胡亂汙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