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紅色手電筒
-
2 # 人來瘋23
不是槍彈分離,而是槍不夠,所以有很大一部分士兵拿著彈夾跟在有槍的後面衝,當拿槍計程車兵戰死,後面的無槍士兵再撿槍使用
-
3 # 兔哥哨位
兔哥回答,這部電影看過,影片中的描述符合當時的歷史,蘇聯在二戰前期的作戰損失嚴重,人員武器的損失很大,戰爭初期人員的損失就達到了280萬人(含被俘)。為了能夠抵擋德軍的進攻,蘇聯大量徵招人員入役,僅女軍人進入一線部隊作戰的就達50萬人,男性公民入役的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士兵通常是被組織起來經過簡單的訓練就上戰場。訓練方式也很簡單,佇列是邊行軍邊練習了,槍支的操作也就是連續分解、組裝槍支一二百次,有的有機會打上幾槍,有很多上戰場前都沒有打過槍。更有的部隊缺少槍支,這樣就出現了有計程車兵上戰場時沒有武器的情況,這種情況並不是瞎說,而是真實存在的。
蘇聯在二戰初期。一切都被打亂了,沒有槍支的情況並不是個案,而是一個很普遍的情。不過這在戰場上看似問題卻又不是問題,為什麼這麼說,戰場上最不缺的就是武器,特別是二戰蘇聯現場上。對於缺乏武器的部隊,從敵人手裡繳獲武器或是接過死去戰友的槍支,總之武器在戰場上並不是一個難事,最難的是活下來。那麼,面對沒有武器,蘇聯又是怎麼解決呢?是這樣,槍支不夠就給一部分人配發槍支,通常是一個班有幾個有槍的,有幾個沒槍的。這樣就能夠方便獲得槍支了,想要得到槍,一是自己人的,一個是敵人的。
這部電影描寫的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主人公瓦西里也是真實存在的,著名狙擊手,斃敵400名,包括德軍著名的狙擊學校的校長科寧斯。影片的意思並不是槍彈分開分配,不是一個人拿槍一個人拿子彈,不是這樣,千萬別理解錯了,沒這樣打仗的。拿槍的戰死了到好說,拿子彈的撿起槍裝上子彈就能開火。如果拿子彈的先死了,戰場上跑散了怎麼辦?所以,題目也並不是這個意思。是這樣的,拿槍的也給子彈,沒槍的也給子彈,沒錯就是這樣,每個人五發子彈。如果拿子彈的撿到槍就可以戰鬥了,這種情況戰場上是存在的,並非是杜撰出來的。
電影中由於武器少,很多士兵沒有分到槍支,主人公瓦西里也只分到了五顆子彈,槍支是他撿到的。但並不是給槍不給子彈。這部電影只是描述了當時蘇聯的困境,屬於特殊的情況下發生的事情。真實的戰場上也並非沒有這種情況,我們抗戰時不也是如此嗎?而且連子彈都沒有人給,只能去繳獲。戰場上武器彈藥必然要一起配置,有槍就有彈,通常就是一個基數,如果沒有彈袋或是彈藥不夠,只能一支槍幾發彈了,所以,別對戰場上的事較真,什麼情況都能出現。
平時槍彈是要統一儲存,並且是槍彈分離。戰場上沒有這個規矩,槍彈都必須配發,如果彈藥多,士兵都會搶著多帶幾發,彈匣裝滿了,兜裡也要抓上一把,甚至是槍膛裡都要裝上一發,戰場上就怕子彈斷頓。《兵臨城下》影片描述的這段情節是在發起衝鋒時,有很多隻分到了幾顆子彈沒有分到槍支計程車兵去衝擊武器裝備精良的德軍陣地。有點悲壯的感覺,但戰場就是殘酷的,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想象戰場上所發生的事情的,甚至是不能被理解的事情。而戰場上是什麼事情都會發生,一切皆有可能。
-
4 # 易水沒有天空
奉勸各位拿電影當歷史的朋友回過頭去讀點書,特別《兵臨城下》這種西方人拍的蘇聯戰爭電影,不抹點黑還真對不起那麼多投資……
蘇聯衛國戰爭,最匱乏的並不是武器(戰爭前期失利損失大量兵員兵器,確實有技術裝備供應不上的情況),特別是基礎的步槍和子彈,缺的是足夠的兵員。所以兵臨城下那種拿士兵生命不當一回事的無腦衝鋒只會存在於缺乏軍事常識的軍盲想象裡。
-
5 # 梓蕤
2001年上映的《兵臨城下》的導演為法華人,而且該片的製作團隊和出資方都是西方國家。這導致了片中有很多抹黑蘇聯和憑空虛構的情節,夾雜著意識形態的偏見。可能是俄羅斯覺得被黑得太慘,在2010年也上映了一部同名電影《兵臨城下之決戰要塞》,絕對的高偉光。
《兵臨城下》的背景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德國的神槍手康尼(原型是漢斯·託瓦德)和蘇聯神槍手瓦西里之間的對決。1832年當時英國在印度駐軍,士兵閒著沒事以射擊小鳥為趣。有一種英文名為snipe的小鳥,警覺性極高,非常靈活,很難獵殺。士兵不僅要槍法好,還得善於隱蔽才能成功獵殺這種鳥。因此能獵殺這種鳥的人就叫為snipe,也就是中文的狙擊手。
一戰結束之後德國開始重視訓練狙擊手,成立狙擊手學校,德軍每個連隊至少有6支狙擊步槍。蘇聯人在蘇芬戰爭中被芬蘭的狙擊手西蒙·海耶狠狠地教訓了,狙擊手創紀錄地在白雪中射殺了542名蘇軍官兵,號稱白色死神。蘇芬戰爭結束後,蘇聯很快也成立了狙擊學校,專門培養狙擊手。蘇聯的狙擊手很快就在蘇德戰場上派上用場,斯大林格勒聚集了大批技術精湛的狙擊手,把德軍第六集團軍引入了巷戰的泥沼,牽制了德軍快速攻佔斯大林格勒的計劃。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第62集團軍的瓦西里·扎伊採夫。因此,蘇聯的狙擊手都是經過培訓的,不可能犯下在戰場上槍彈分離的低階錯誤。
電影中出現一個情節,瓦西里從蘇聯的軍火保管員手裡拿到了5枚子彈,然而卻沒給他槍。而且只有一半的人可以既拿到槍又有子彈。這並不是指槍彈分離,而是蘇聯槍械的不足導致。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戰中,雙方的進戰距離只有100米,此時如果是槍彈分離,這麼近的距離下早就被德軍搶佔先機射殺了。這些只能拿到彈夾計程車兵,其實相當於戰場上的後勤供給部隊,而作為新兵蛋子的瓦西里,只能跟著老兵的後面,如果拿槍的人子彈打完, 就可以無縫連線供應子彈;如果拿槍的人犧牲後,可以再接過他們手中的槍繼續戰鬥。
影片中反映蘇聯出現武器短缺的情況還是有可能的。在蘇德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方面準備不足,德軍勢如破竹很快就突進到了蘇聯的西部重要腹地。在斯大林保衛戰之前,蘇軍在1941年被俘虜或者失蹤234萬人,死亡80萬人,1942年蘇軍死亡174萬人,被俘虜或失蹤152萬人。很多被德軍俘虜或者打死的蘇軍,武器裝備也隨之被德軍繳獲。二戰前的蘇聯工業遠不如德國發達,底子也不如德國厚實。戰爭的慘烈程度使得蘇軍的軍火武器暫時供應不上。
納粹德國在入侵蘇聯時,根本就沒把蘇聯遼闊的東部納入計劃範圍。蘇聯的工業基地基本都在蘇聯的西部。蘇德戰爭不到一週,蘇聯就開始了轉移工廠到東部的烏拉爾地區和中亞地區,他們是在德國的眼皮底下搶運出來的。由於西部的重要資源產地和烏克蘭的煤礦已經被德軍佔領,各個工廠都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問題,生產軍事武器的資源一時滿足不了生產的需要。
除了缺少生產軍火的資源外,東部的工廠也缺少工人。青壯的男人已經奔赴前線,無奈之下,只能依靠婦女和兒童充當工人。蘇聯克服重重困難,直到1942年的下半年,也就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後期,東部的工業產值才恢復到蘇聯戰前水平。東部的軍工廠沒能充分運轉起來,就導致了影片中反映的前線軍火供應不足的情況。
《兵臨城下》是根據史實改編的藝術創作,儘管部分細節符合史實,但是卻不能全部當真。。西方的軟實力體現出的洗腦功力了得,認真你就輸了。
-
6 # 達拉姆大主教阿塔尼斯
假的,美華人和法華人黑蘇聯人用的。
沒錯《兵臨城下》這個有著濃濃的蘇維埃風格的電影是美華人帶著法華人拍攝的。
二戰中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蘇聯人的確缺少補給,但是缺少的多是糧食藥品,而不是武器彈藥。
戰前蘇聯由於入侵芬蘭的失敗的緣故,進行了大規模的裝備更新和武器更新,淘汰下來了數百萬只舊式步槍,也就是電影裡發的那種。
而斯大林格勒蘇聯人前後總兵力投入有兩百多萬,這是什麼概念?蘇芬戰爭後蘇聯人淘汰下來的舊武器就足夠武裝這些人。所以蘇聯人根本不可能存在說武器彈藥不足的問題,況且斯大林格勒後面蘇聯人還有一條鐵路一直在給斯大林格勒輸血。
當然當時戰場上也的確有逃兵的存在,但是那些人大部分並沒有被槍斃,而是和當時的囚犯一塊編進了贖罪營,用來被執行最殘酷而且艱難的任務。而帶領他們的就是在電影裡只會躲在後面喊話打自己人的蘇聯政委。
而整個二戰中,蘇聯人傷亡率最高的單位不是士兵,而是一直被各種噴的政委。只不過再電影裡被黑了個體無完膚。
-
7 # 不正經的軍棍
這個不叫槍彈分離,而是單純的為了描寫蘇聯窮,斯大林嗜血如命。
兵臨城下這部電影其實拍的還是可以的,但是很多地方引起爭議,這些爭議的根源就在於這部電影是英美拍的,反蘇正常,抹黑一下也不過分。但是他們抹黑一點,就導致我們一些網友對這種事情信以為真。
類似於蘇軍開赴戰場,士兵有子彈沒槍這種情況,在斯大林格勒確實發生過,但是但是隻不過是個例而已,並不是普遍現象,如果是普遍現象,蘇軍根本打不贏斯大林格勒戰役。
從時間上看,赫魯曉夫是8月份,斯大林格勒戰役還沒到達白熱化階段,大量動員兵抵達斯大林格勒,這個時候可能會出現短暫的物資供給困難,這個時候有這個兩個人一支槍的情況也有可能。
而實際上,支援斯大林格勒的各個部隊裡面,很多都是成建制、裝備齊整的。在斯大林格勒現場發槍的情況,並不多,尤其還過了伏爾加河,這已經到了前沿陣地了。
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會出現這種讓士兵空手衝鋒去對抗敵人的機槍坦克的事情,都說蘇聯靠人海,但是蘇聯後來的戰術還是很先進的。蘇聯倒是真不會在這個時候,讓蘇軍空手衝鋒,明顯就是送人頭。
這個電影另一個給蘇聯的地方就在於,衝鋒之後,面對撤退下來的蘇軍,督戰隊用重機槍掃射,這種事情蘇聯還真沒幹過。倒是這部劇的導演他們國家曾經幹過,那就是一戰時期的法國。
從資料上看,蘇聯槍支彈藥的產量非常高的,蘇軍保證人手一支槍根本沒問題,兩個人一支槍,那隻能說是蘇聯游擊隊。
-
8 # 唐律疏議
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誰告訴你電影中發的武器是槍彈分離的?
前一個人拿槍,下一個人拿子彈,這是你看到的。但誰告訴你前一個人的槍裡沒子彈?
那個拿大喇叭喊話的軍官說的很清楚:手裡有槍的人直接射擊,如果他被打死了,那麼別人撿起他的槍繼續射擊。
如果發的槍裡沒有子彈,拿到槍的人如何直接射擊?
所以根本不存在槍彈分離。發的槍裡是有子彈的。
-
9 # 不知道幹啥的漢斯
假的,二戰中蘇聯至少從不缺乏輕武器。法國導演為了乳蘇把自己國家在一戰中的表現給毛子安上了。不過一戰的沙俄倒是很缺槍
-
10 # 南瓜報告
我覺得很可能是真的。但也有一種觀點是說當時蘇軍武器彈藥還算充足,不至於讓一部分士兵拿著槍,一部分士兵拿著子彈,幾乎等於搏命一樣衝向戰場……
事實上,電影《兵臨城下》的背景雖然是斯大林格勒戰役,但影片開頭,也就是渡河的階段,絕對是斯大林格勒戰役最緊要的時刻,如果不能頂住德軍的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很可能就要宣告失敗。
最緊要的時刻該是什麼樣?缺衣少糧,武器彈藥奇缺,急需支援,於是,伏爾加河上運送士兵和裝備物資的船隻不斷,被斯圖卡炸燬的船隻也是不斷。在這種情況下,蘇軍無法做到每個士兵都有槍支彈藥,也算是合理,畢竟武器彈藥每天的損耗量是驚人的。
於是,為了奪回丟失的陣地,剛過河的蘇軍一部分人拿著槍,另一部分人拿著子彈,衝向了對方陣地……這真是很無奈的戰鬥,可能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但我覺得這種槍彈分離的方式只適用於瓦西里這種新兵部隊,對於一些有作戰經驗的部隊而言,這樣做並不合理,而且太過激進。至於為什麼讓新兵部隊採用槍彈分離的方式進攻?我就不解釋了。
回覆列表
在軍隊中,武器和彈藥都是分開存放的,一方面是武器和彈藥對於儲存條件並不相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安全問題。保養武器清理內部,保持武器的內部清潔。美軍M-16步槍在一開始上戰場的時候就是由於保養擦拭不利,完成故障頻發。
武器尤其是步兵武器,平時都是要經常性清理,保持武器的清潔,不只是中國幾乎所有的正規軍都對於武器的清潔特別重視,現在的各種槍械,雖然是可靠性已經非常高,能夠適應各種惡劣的環境,但是保持武器的清潔依然是非常重要的。在每次使用武器以後,都要進行擦拭保養。如果是作戰中,利用作戰間隙也要進行保養維護。
彈藥裡邊的炸藥都是化學制品,時間長了容易過期變質,對於儲存的條件也有限制。如果儲存不善,自己就會失效。
而彈藥的保管更要嚴格,由於彈藥中的化學成分比較多,特別容易受潮失效。現在的彈藥都是有三層包裝,最層木箱或者鐵箱,中間是鐵盒,最裡邊還在紙包或者紙盒,而且一般彈藥還是處於密封狀態,打開了鐵皮箱破壞了密封狀態,彈藥就容易受潮變質,容易出現啞彈。
在作戰時,士兵首先是到武器室領取武器,然後是領取彈藥,由於領取物品的形類不同,儲存的條件不同,而且分別儲存也有利於統計資料,尤其是彈藥。在每次戰鬥結束以後,趁著戰鬥的間隙,都是要補充彈藥,這樣有利於統計領用彈藥的數量。美軍在領取彈藥,準備演習。俄軍領取彈藥。
看來我把簡單的事情搞複雜了,要找有關於軍械保養保管方面的資料可比找西方文化怎麼黑蘇聯的資料難的多。而且這種明顯低估蘇聯人智商的事情,實在是無聊。 加上一大段吧。兵臨城下或者也有翻譯成大敵當前的,還有一個名字叫決戰中的較量,這電影在中國播出以後,槍管上包麻袋片就成了狙擊步槍的標籤。徒手衝鋒,渡船上槍斃跳水逃兵,後來蘇軍反突擊被擊退後邊的督戰隊用機槍掃射潰退下來的逃兵這幾段,在決戰中的較量中被剪去,不過當時隨處可見的盜版盤上可都有著一段。我覺得兵力城下還是挺好看的,對於蘇聯的黑化也不是那麼厲害,而且對於狙擊手的電影有一點示範作用,尤其是中國的神劇,一段時間神劇裡邊肯定有一隻包著麻袋片的所謂狙擊步槍,至於上邊的光學瞄準鏡怎麼安的就不管了。
俄華人在歷史上,幾個士兵和用一支步槍的情況有,但是不是在蘇聯時期,而是在沙俄時期,沙俄在參加一戰時期,最初估計需要456萬支步槍,但實際上,俄軍動員就需要500萬支步槍,徵兆新兵需要550萬支,戰爭消耗補充720萬支,實際需要1770萬支,而沙俄只有不到500萬的庫存,在1914年,第二批動員的沙俄士兵就已經沒有發給步槍,去前線等著從戰死計程車兵手中取武器,當年的12月,俄軍總參謀長報告,70萬士兵難得有5萬支步槍。到了1915年德軍主力調到東線,俄軍承受的壓力更大,武器的需求缺口更大。 這張1941年紅場閱兵的照片可以看到,透過紅場的蘇聯人扛的是劉易斯機槍,當時蘇聯人可以說是刮地三尺去搜羅各種武器。把這種老古董都找出來了。 而到了蘇德戰爭期間,蘇聯人也有一段時間處於嚴重的缺乏物資的情況下,主要在戰爭初期,戰爭初期,蘇軍丟失200個各種型別的倉庫,其中西方面軍最慘,損失了10萬噸彈藥,5萬噸油料,4萬噸糧食,40萬套軍服,500車皮坦克汽車配件。這些損失的物資,首先損失的物資是作戰的蘇軍處於無米下鍋的情況,而德軍則是因糧於敵,德軍大量使用繳獲的蘇軍物資,特別是油料,極大的減輕了自身後勤的壓力,同時,蘇聯丟失了這些物資,使得在動員時,也遇到了極大的困難,在組建新部隊的時候,武器裝備十分缺乏,畢竟武器不是說變就能變出來的,馬上拿到的還是戰前儲備的武器。
這種情況一直到1942年的時候才有所好轉,當時,梅列茨科夫在8月份計劃發動進攻,按照計劃向上申請武器補充,斯大林問他你們要多少衝鋒槍和步槍,梅列茨科夫提了一個最低限度的要求,3000到5000支衝鋒槍,5000支步槍。而斯大林回覆,給你們20000支,我們現在不僅有足夠的步槍,也有足夠的衝鋒槍。梅列茨科夫當時在列寧格勒一帶,這裡屬於蘇德戰場的次要方向,在次要方向對於武器方面的補充要求尚能得到無條件的滿足,就更不用說主要方向的斯大林格勒。 當然,由於運輸一類的原因,的確有一些部隊,到達戰場的時候缺乏武器,象在斯大林格勒打出來威名的近衛13步兵師,在進入戰場的時候就有大約1000多人沒有武器,對於這些沒有武器的人,並不是象電影裡那樣投入戰場,而且把這些徒手兵留在了伏爾加河的對岸,等手裡有了武器再過去。不會把徒手計程車兵投入戰場,不過缺乏訓練倒是真的,因為已經沒有時間訓練他們了。
西方對於蘇聯的抹黑和黑化是習慣成自然,當然蘇聯有蘇聯的問題,西方在冷戰期間對於蘇聯的英雄人物有著系統的黑化,從元帥到士兵,只要是蘇聯的英雄,肯定是要塑造成冷血無情的人,或者是瘋子,象卓婭就因為得過腦膜炎而被說成是瘋子,這種事情已經是屢見不鮮,只不過由於西方掌握著世界主要的話語權,所以這些明顯的謊言被當作了真理,因為重複的太多了。而且有些事情也不是空穴來風,比如蘇軍在刻赤半島的失敗就是梅赫利斯瞎指揮,什麼不許挖掩體,進攻的時候要肩並著肩的密集排列這種事,都是真的,這些也是為西方提供了攻擊的子彈,但是這些也是個別現象。就是這個梅赫利斯後來到了梅列茨科夫那裡,也不是沒幫忙,有什麼補給品不足的情況,這位仁兄一個小報告上去,馬上就解決,部隊缺乏槍揹帶,小報告遞上去,第二天一批質量上乘的槍揹帶就空運到了,還有一次是要了好菸葉,而這些小故事,西方國家是不會看見的,就算看見了也不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