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必讀歷史
-
2 # 天下漫遊客
開元盛世是繼貞觀之治唐朝的一個盛旺時期,看到盛世,唐玄宗驕淫無度,大權旁落,輕信楊貴妃和李林甫,楊國忠之讒言,安史之亂後,各地少數民族群起割據,朝廷疲於應付,財力漸衰,以至於日益江河日下,為晚唐的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局面提供了有利條件。最後丟了江山。
-
3 # 老衲侃春秋
李隆基即位後,先起用姚崇、宋璟為相,其後又用張嘉貞、張說、李元紘、杜邏、韓休、張九齡為相。
這些宰相各有所長,並且盡忠職守,朝政充滿了朝氣。而此時的唐玄宗,也能虛懷納諫,因此政治清明,政局穩定。
公元715年,唐玄宗明確宣佈:“官不濫升,才不虛授,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由此他採取了很多有效措施,第一,精簡機構,裁減多餘官員,不但提高了效率,也節省了政府支出。第二,確立嚴格的考核制度,加強對地方官吏的管理。派按察使到各地巡查民情,糾舉違法官吏,嚴懲不怠。第三,重新將諫官和史官參加宰相會議的制度予以恢復。
國家漸入正軌後,李隆基要以法治國。於是,打擊政敵、搞小集團的姚崇便下臺了,換上了為人耿直、講原則的宋璟。宋璟為政期間,敢於直言上諫、嚴於律己,並且也很重視對人才的選拔任用,雖然他掌握朝政大權,但他決不徇私枉法,相反,對自己的親屬還更加嚴格地要求。最後,宋璟因工作失誤以及過於守舊被罷相。
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促進了文化與科技的繁榮。開元時期,唐朝在詩歌、繪畫、書法、音樂、歌舞等文化藝術的各個領域,都湧現出了一大批傑出的人才,創造了令人歎為觀止的不朽作品,也達到了後世難以逾越的高度。
唐詩在開元年間,出現了井噴現象。除了張九齡、王維、孟浩然、王昌齡、賀知章、王之渙、崔顥、岑參、高適等著名的一流詩人外,“詩仙”李白與“詩聖”杜甫兩位大師將唐朝的詩壇裝點得無比璀璨。
畫家有善畫仕女圖的張萱、周昉,其代表作《虢國夫人遊春圖》《簪花仕女圖》等,被後世尊為“畫聖”的吳道子。
在書法方面,湧現出“草聖”張旭,僧人懷素,後人將張旭、懷素並譽為“顛張醉素”;又有將篆、隸等筆法揉進楷書、獨創“顏體”的顏真卿,他被後世並譽為“楷書四大家”之一,和柳公權並稱“顏筋柳骨”。
音樂則以李龜年最為知名,後人稱其為“歌聖”。
科學技術方面,僧一行編成了《大衍曆》,他發明的《覆矩圖》,在世界上第一次測出子午線的長度。
這是一個盛世,一個真正的盛世。
開元盛世的巨大成功,國泰民安的景象,讓唐玄宗陶醉了。在長期彈心竭慮理政之後,他感到一種極大的身心疲憊,疲憊之餘,對永無盡頭的政事,產生了難以言說的厭煩。他也想躲進深宮去徹底地放鬆放鬆,享受享受人生的樂趣。
公元737年,唐玄宗聽信讒言,將三個兒子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廢為庶人並殺害,改立三子忠王李璵為太子。一下子痛失三子,對這個老人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武惠妃的病死,又使得唐玄宗悵然若失。後宮雖多美人,但沒有一個能使他滿意。
聽人說武惠妃的兒子壽王李瑁的妃子楊玉環美貌絕倫,豔麗無雙,於是不顧什麼禮節,就將她招進宮裡。
公元745年八月,冊楊玉環為貴妃。為了討貴妃的歡心,李隆基費盡了心機。為了迎合她喜歡服裝的心理,有專門為貴妃服務的七百多人給她做衣服。為了讓她吃上喜歡的荔枝,李隆基還下令開闢了從嶺南到京城長安的幾千裡貢道,以便荔枝能及時地用快馬快速運到長安。
有了楊貴妃,李隆基的奢侈之風越來越盛,大臣、貴族、宗室也開始效仿。
唐玄宗去享受了,但國家政務還得有人來總領,於是他把這個以前由自己擔負著的重擔,交給了宰相。
當時的宰相有兩個,一個是具有強烈儒家觀念的張九齡,此人是個不知轉彎的直臣,無論遇到什麼他看不順眼的事,就要諫,且不停地諫,搞得唐玄宗挺煩;一個是具有法家觀念的李林甫,此人善於處理各種複雜的政事,也有讓百官唯命是從的能耐,他做事,很讓唐玄宗放心。
但這倆人是栓不到一個槽中的叫驢。由於政見不同、門派不同,時常明裡暗裡鬥個不停。最後,唐玄宗踢開了張九齡,將朝廷的政事全部委託給了李林甫。
李林甫獨掌大權後,為能徹底控制朝政,先堵塞了言路。
他召集全體諫官進行訓話,說:“今明主在上,群臣唯恐順從還來不及,豈用多言!諸君看見儀仗馬嗎?吃的是三品料,然稍有一鳴就被斥去,後悔也沒用!”
諫官們被鎮住了,不敢再上言。從此,李林甫得以為所欲為,唐玄宗只顧在深宮盡情的享樂,再也聽不見外面的聲音了。
李林甫大權獨攬後,他因自己沒有兵戎的經歷,如果那些在邊關立下奇功的元帥們“出將入相”,自己很難控制住他們,自己也就很難長久把持朝政。所以,必須封死這條道路。冥思苦想,想出一條注意,於是向玄宗提出了一條重大的人事建議,他說:“文臣為將,不敢身先士卒地抵擋敵人的弓箭炮石,不如起用那些出身寒微的胡人為邊防將帥。這麼做有兩個好處:其一,胡人勇猛善戰,遠比文臣更適合馳騁沙場;其二,這些胡人沒有顯赫的門第,勢單力孤,難以在朝中交結朋黨。因此,陛下若能以恩義感召他們,他們必定能為朝廷效死。”
唐玄宗聞言大悅,覺得李林甫說得很有道理,當即採納了這項建議。於是,自開元末年以至天寶年間,一大批胡人迅速被提拔為帝國的高階將領,並紛紛出任邊鎮節度使,成為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這其中,除了高仙芝、哥舒翰等人外,還有安祿山。為邊將的人十多年都不替換, 以至於逐漸做大,根深蒂固,形成自己的實力圈子。
這些邊關大將中最耀眼的當屬安祿山了。唐玄宗不僅把他收為乾兒子,權力也無限擴大。最後竟至於一人身兼河東、范陽、平盧三鎮節度使,轄下的總兵力已達到十八萬五千人,足足佔了全國藩鎮總兵力的三分之一強。除了三鎮節度使,同時還兼任河北採訪使,受封上柱國,賜爵東平郡王。大唐開國一百年多來,外姓武將封王者,唯安祿山一人。
安祿山受到這樣的恩寵,也飄飄然起來。放眼滿朝,他就服兩個人的管教,一個是唐玄宗,一個就是李林甫。除了這倆人,在安祿山眼裡,儲君都不算回事,以表現對皇帝的一心一意。
隨著李林甫的過世,楊貴妃的族兄楊國忠做上了唐朝宰相,後又封衛國公,身兼四十餘職。在楊國忠的專權下,整個唐朝開始混亂起來。
楊國忠打破過去的選官規定,籠絡人心,極力發展自己的勢力。後來演變成選官大權就由楊國忠一人壟斷。從此門下省不再複查選官,致使選官質量下降。
在楊國忠的一手遮天之下,首先是朝政混亂,由此影響到了國家的經濟。但這還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隨著安祿山的權勢不斷膨脹,他怕安祿山一朝入朝拜相,威脅他的地位,於是就和安祿山對掐起來。
一個是朝廷重臣,一個是戍邊大將,兩人對掐的結果是引發了大地震。公元755年12月16日, 安祿山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突厥等民族組成共15萬士兵,號稱20萬,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藉口在范陽起兵。
“安史之亂”就此爆發,一場徹底改寫唐朝歷史,並將深刻影響整個中國歷史的戰亂就此拉開序幕。
從此,大唐從頂峰迅速滑入谷底。直至唐朝滅亡,中間雖然冒出幾朵小浪花,但再也沒有真正的崛起。
結語:
後來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於是就有了“紅顏禍水”這個成語。
其實,這只是為周幽王找藉口而已,他不拿國家安全當回事,能怪得了褒姒嗎?
在這裡也同樣,楊貴妃的美麗並不是罪過。沒有楊貴妃,還會有李貴妃、王貴妃。
但的確有些事情和楊貴妃脫不了干係。唐玄宗愛屋及烏,這邊寵幸楊玉環,那頭重用楊國忠。
專寵楊貴妃,可能更有利於朝政建設;但專寵楊國忠,那就不得了了。
正是楊國忠敗壞了朝綱,又逼反了安祿山,造成大唐的迅速衰落。所以,在馬嵬坡楊氏兄妹以死謝國,大家也沒有什麼可惋惜的了。
參考資料:
《舊唐書》後晉·劉昫等
《新唐書》宋·歐陽修
《資治通鑑》宋·司馬光
-
4 # 鼓樓博牛志
如果要拿唐玄宗和中國歷史上另外一個皇帝進行對比的話,我首先想到的是乾隆。因為這兩位都當過太上皇,而且正是在這兩個皇帝的執政期內,他們的王朝開始盛及而衰。
唐玄宗皇帝生涯中有兩件大事,一件是開元盛世,另外一件就是安史之亂。乾隆皇帝也一樣,一件是康乾盛世,不過他執政後期清朝的破敗相卻被歷史教科書藏得比較隱秘,然而清朝的衰敗確實是從乾隆開始的。
唐玄宗登基後奉行的仍然是道家的思想,這和漢朝唐朝開國之初所奉行的思想是一樣的。眾所周知,唐玄宗是兵變上臺的,而當時兵變的物件是想學武則天當女皇帝的韋皇后和安樂公主。所以從兵變這件事看,唐玄宗在最初是一個英明果斷有魄力的人,如果讓他當開國皇帝打天下,也未嘗不可。
然而,兵變挫傷了國家朝政元氣,所以這也是唐玄宗在登基之初奉行道家思想、選賢任能的原因。
我們說一個盛世的形成主要是看內外兩個方面。對內主要是經濟繁榮,對外則是國力強盛。所以唐玄宗在開元年間,打擊士族,解放勞動力,從而實現大力發展生產力。對外則開疆拓土,處理好民族關係,這實際上也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更多耕地。除此以外還對原先的兵制做了改革,發展屯田,加強了軍隊的戰鬥力。
可是就像許多皇帝會犯的通病一樣,唐玄宗開創了盛世以後就開始日益奢靡,聽信讒言,失去了改革進取的動力。最後李唐朝政被楊貴妃的哥哥楊國忠攪得一團糟,導致了安史之亂。
不過安史之亂的根本原因還是在於唐玄宗時期使用的募兵制和節度使制度,使得邊將得以擁兵自重,削弱了中央,但唐玄宗卻沒有認識到這一點,還很信任的把邊疆地區的權力交給安祿山。所以後來統治階級內部的“將相不和”——安祿山和楊國忠爭權奪利,發生了矛盾,就促成了麻煩的安史之亂,打倒楊國忠也就成了安祿山叛變的一個由頭。
安史之亂一共打了七八年之久,直接導致了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唐朝從此由盛轉衰。
如果說唐玄宗的失敗,是因為沒能及時發現並解決階級矛盾導致了後來藩鎮割據的格局讓唐朝走向衰落,那麼乾隆的罪過就是眼界太窄閉關鎖國,錯失了經濟發展變革的時機,導致了後來晚清的悲劇命運。
-
5 # 今古大觀
帝國的興衰跟皇帝息息相關,皇帝英明,勤政愛民加上賢相良臣輔佐國家就會富強;皇帝昏庸怠政,就會使奸佞當權,以私廢公,國家動亂百姓遭殃!
縱觀歷朝歷代無不如此。像唐朝初期的貞觀之治,就是因為有了英明神武的唐太宗加上賢相良臣的輔佐;隋煬帝雖不算昏庸無能,但殘暴無道,賤民輕臣,所以亡國;北宋徽宗,醉心花鳥,使六賊禍國殃民才有了徽欽恥;宋孝宗平反岳飛冤獄,用賢能遠奸佞,開創乾淳之治…… 當然一個朝代的興衰,是因為多方面的因素,但皇帝和臣子的好壞是最重要的原因。
唐玄宗李隆基生性英明果斷,多才多藝。710年7月21日身為臨淄王的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宮廷政變,一舉剿滅當權而不得民心的韋氏集團。史稱唐隆政變。這次政變使李隆基父親睿宗復辟,李隆基被封為皇太子。
712年李隆基就登基為帝,是為唐玄宗。唐玄宗初期勤於政事,有幸得用唐朝四大賢相中的兩位宰相輔佐,他們分別是有救世宰相之稱的姚崇和善於守文持正的宋璟。兩位賢相號稱姚宋。英明的玄宗加上賢名的眾多臣下,如魚得水的他善於撥亂反正,致力於姚崇的施行十要說:勿貪邊功、廣開言路、獎勵正直大臣、勿使皇族專權、勿使宦官專權等……開元盛世是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的結果。姚崇畫像
宋璟畫像
唐玄宗開創盛世後,被偉業充昏了頭腦,這時已忘初心,開始做起荒唐事:妄殺儲君和二皇子;霸佔兒媳楊玉環;讓口蜜腹劍的李林甫當權19年之久;讓皇親楊國忠身兼40餘職;聽信李林甫任用外族將領安祿山擔任邊防重任,任其一家獨大……綱紀已亂,安祿山擁兵自重,安史之亂使帝國的大廈搖搖欲墜,多麼殘痛的教訓! 帝國的盛衰跟當權者有關,成家立業也跟你這個當家人有關,想過好日子,創一番事業,唯有勤奮拼搏!玄宗朝的興衰看是國事,做為普通人的我們受到教訓啟迪,這才是探討歷史問題的價值吧。
回覆列表
公元713年,唐玄宗粉碎了武后之女太平公主的政治集團,鞏固了帝位,改元開元,開創了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盛世。
然而,新皇帝執政伊始就面臨著諸多的問題。在他之前,韋后和太平公主相繼擅權,這兩個女人治理經驗不如武后,將之前遺留的問題擴大化了。她們提拔了大批不稱職的親信,進一步破壞了官僚體制,並給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而府兵制的進一步衰落已經威脅到了邊疆的安全,特別是在吐蕃崛起之後,軍隊能否禁得起戰爭的考驗已經成疑。土地制度的破壞,令戶籍管理也逐漸混亂,影響了帝國的財政收入。另外,困擾帝國的漕運問題仍然存在,關中的糧食不足以養活龐大的帝國,但從中原運輸,又受到自然條件的阻礙。
如果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唐帝國隨時有可能面臨一場危機。
唐玄宗登基後,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斥退冗官,減少皇室開支。在找到有效的軍事改革辦法之前,宰相姚崇制定了保守的軍事原則。除非迫不得已,否則不進行戰爭。為了解決關中糧食不足的問題,皇帝學習武后的做法,不定期地遷往東都洛陽。在天寶之前,唐玄宗在洛陽居住的時間合計不下十年。
從開元初年始,玄宗任命了一系列的賢相治理國家,他們或者為官清廉,或者政寬刑息,或者滿腹文采,形成了少有的政治新氣象。然而,這些宰相有一個共同的弱點,他們可以幫助皇帝節省財政開支,卻不會幫助皇帝增加財政收入。
所謂節省開支,指的是精簡官僚機構,減少軍事行動。政府可以少花錢,但是隨著官僚機構的擴大,政府能節省的開支也有一定限度。政府除了節流之外,還有著強烈的開源的要求。
玄宗時期,每年的財政收入大約是:租錢二百餘萬緡,粟一千九百八十餘萬斛,絹七百四十萬匹,綿一百八十餘萬屯,布一千零三十五餘萬端。
同時,玄宗時期的花費卻非常驚人。以他建立的收容皇族的十王宅和百孫院為例,十王宅每院配置四百宮人,百孫院每院也有幾十人,這個龐大的群體都必須由政府來養活。官員和吏有七萬多人,宮人四萬多人,軍費也在連年上漲。
但是,所有的宰相都不會幫助皇帝去增加財政收入,他們的心裡還認為,增加財政收入就意味著盤剝民間。
皇帝需要另外一類人來幫助他增加財政收入,也就是聚斂之臣。他們更懂得商業,更知道如何來幫助皇帝賺錢。
於是,在正規的官僚系統之外,皇帝設定了一系列的使職,來幫助他獲得更多的收入。在開元賢相們各領風騷的同時,唐玄宗的周圍也形成了一個不下於漢武帝時期的聚斂團隊。
這樣,唐玄宗的身邊就圍繞著兩個集團:賢相集團與聚斂集團。皇帝需要前者幫助他治理國家、撫慰人民,又需要後一種人幫助他尋找財源。這兩個集團從皇帝上臺之始就並存著。最初,唐玄宗還能在賢相群體與聚斂之臣之間維持著微妙的平衡,讓他們各自發揮所長。但隨著財政壓力越來越大,聚斂之臣才能夠給皇帝帶來更多利益時,皇帝最終倒向了聚斂之臣。
正是靠著聚斂之臣這個群體,唐玄宗解決了從東方支援京師長安的重大工程。
除了稅糧運輸系統之外,皇帝最頭疼的是戶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的混亂。避稅逃戶的人太多,如何把這些人找到,逼迫他們繳稅,成了政府的當務之急。這個工作交給了監察御史宇文融。
宇文融請求清查全國的戶口和土地,統一納入徵稅範圍,來增加財政收入。由於他的性格嚴苛,各地的官員出於畏懼,不惜報假數字來討好他,結果又造成了新的逃亡戶。結果當年就增加了八十萬戶人,以及同比例的無主土地。新增人口達到了總人口數的百分之十。政府隨即按照數字派稅,當年稅收增加了幾百萬貫。
宇文融的巨大成功讓他升了官,但也遭到了大量的質疑。有人認為,他的做法過於侵擾百姓,會讓百姓變得更加貧困,讓更多的人逃亡。但皇帝認為宇文融能帶來新的財源,不容許質疑,並將反對人士都加以貶斥。
宇文融對於政治氣氛的破壞極其嚴重,除了以聚斂之臣的身份官拜宰相之外,他還設立了一大批臨時官員(使職),穿梭於全國,滿足皇帝對於財政收入的需要。
後來,皇帝在其他官員的堅持下,貶斥了宇文融。宇文融下臺後,由於他對於正規財政系統和民間經濟的破壞,財政收入勢必下降得更快,但是皇帝不認為問題是宇文融造成的,反而認為正是缺了他,才有了問題。宇文融死後,皇帝還在懷念著他的好處。
但沒多久,太府卿楊崇禮接替了宇文融,開始從地方壓榨財稅。聚斂更甚的是一個叫作王的人,他善於搜刮財產,每年獻給皇帝的錢就達上百億,更重要的是,王宣稱這些錢都不是正式的稅收,不用存入國庫,而是存入唐玄宗的私庫——百寶大盈庫,供唐玄宗私人支配。這就徹底破壞了唐代的財政基礎。
當這些聚斂之臣得勢,控制了唐玄宗的宮廷之後,他們之間的內鬥也越來越激烈。韋堅、楊氏兄弟、王互相傾軋、互相告狀,而皇帝利用完他們之後,一一將其誅殺。最終的勝利者,屬於玄宗時期最著名的奸相李林甫。
到此刻,政府已經陷入財政飢渴症不能自拔。賢相集團退位後,聚斂集團帶領著唐玄宗,為了財政目的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一項政策直接導致了天寶變亂,將盛世王朝徹底葬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