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年史學家
-
2 # 阿克班瑪1376
漢景帝時期,劉姓皇族藩王勢力割據,小到搜刮自己屬地的民脂民膏,賦稅年年暴增,百姓苦不堪言!大到拉幫結派,私自建立自己的軍隊,不聽朝廷號令!景帝看了後決定採用御史大夫晁錯的建議,對藩王們進行清理!削弱藩王們的勢力,並且收回他們的掌兵權利!但是,很快這就招致了藩王們的不滿!吳王劉濞首先聯合其他六個諸侯,提出誅殺晁錯,以清君側,發動七國之亂,晁錯被殺!晁錯一死,漢景帝也就沒有再受到其他諸侯的罷黜或下臺!
-
3 # hjh海闊天空
事實上,中國古代史上的清君側只是臣子造反的一個藉口,並不是目的,真實目的就是造反,推翻當朝皇帝,自己來做皇帝,所以清君側的目的是清君而不是君側!所以西漢的七國之亂名義就是誅晁錯,清君側,可當漢景帝劉啟傻乎乎的殺了晁錯之後叛亂的七國並沒有停止進攻。除此之外,唐朝的安史之亂,安祿山也是因為與宰相楊國忠不和才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叛亂,可是在馬嵬坡兵變中楊國忠和楊貴妃都死了,叛亂仍然沒有停止,後來安祿山還建國稱帝了,雖然最後失敗了,但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此外,明朝的靖難之役也是燕王朱棣以誅齊黃,清君側為名發起的叛亂。同樣的在齊泰黃子橙被殺後,朱棣並沒有退兵,而是繼續進攻,最後成功的登上了皇位。
-
4 # 中華鬼谷子智囊團
清君側,指的是清除掉君王身邊的奸臣。西漢的七王之亂,唐代的安史之亂,元代孛羅帖木兒發起的叛亂,明代朱棣的靖難之役。很多朝代都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既然頻率如此之高,就不可能是偶然現象。古人之所以這麼做叫師出有名。別小看古人,他們做事也是講邏輯的。
1.清君側,說的很明白是為了勤王,幫助皇帝鎮壓奸臣,使得自己的動機立得住腳,否則直接清君,就是叛亂,就是以下犯上,從道義上站不住腳。
2.但是歷史上很多人往往是把“清君側”當成一個幌子,表面上清君側,實際目的還是為了清君,比如安史之亂,比如靖難之役。
多說一句朱棣的靖難之役,攻陷南京後,方孝儒曾經要求過朱棣還政給朱允炆的兒子,結果你懂的。
3.但是有沒有隻清君側,不清君的呢?也是有的,西漢的“七王之亂”就是以清楚晁錯為理由進行出兵的,結果為了緩解關係,漢景帝真的殺了晁錯,平息了事件。但是七王之亂之所以不清君,不是因為他們良心發現了,而是他們被漢景帝打敗了,最後各退一步,戰略撤退而已。
-
5 # 潘不安講究史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我們要理解清君側真正的目的是什麼,正如《戰爭論》說到:“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很多人會簡單的理解清君側是剪除皇帝身邊的奸臣,但是如果沒有政治上的獲益,單純的清君側是無意義的行為。我認為清君側至少應該含有四個政治目的:
一、提供大義支援。這是清君側最表面的意義,因為至漢以後,儒家思想開始佔據社會主流,而忠君正是儒家為了維護國家穩定的核心理論思想,貿然以下克上,必然會受到士人階級的強烈反對。但是,孔子也有關於父親犯錯兒子要進行規勸阻止,孟子也有君無道時不算弒君的。因此,如果皇帝身邊出現奸臣,惑亂皇帝,就會成為一個很好的道德藉口,再以利益拉攏,即使不能得到國家核心計程車大夫支援,也能減少助力。
二、打擊皇帝權威。就像日本把天皇塑造成神,中國把皇帝塑造成天子,那麼皇帝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這樣有利於維持統治的正統性。但是當出清君側,併成功之後,無論你是否再清君,說明你皇帝犯錯了!那麼你能犯一次錯,就難以保證你不能犯第二次錯,這樣皇帝的正統性就會受到質疑,為將來禪位做準備。這也就是古代皇帝很少頒罪己詔,也不允許在自己任推翻重大冤案。大家還記得《琅琊榜》第一部的故事嗎?
三、架空皇帝權利。真正的權利來自哪裡?不是一個孤家寡人的名頭,這樣和漢獻帝這類末代傀儡皇帝沒有區別。而是那些支援你的權利集團,那些幫皇帝辦事的人。皇帝身邊的人自然都是這些權利集團的代表,成功把這些集團的帶邊當成奸臣清了,那你這些集團肯定也是奸臣了。就為打擊這些人提供了藉口,所以清君側不是清幾個奸臣,而是清除代表皇帝行使權利的那些集團。
四、彰顯形勢。下面的人為什麼要聽領導的話?因為大家都知道領導能為自己提供庇護,當清君側成功,大家發現皇帝竟然不能提供庇護了。這其實是一個象徵,就是古代常說的是天時,皇帝才是天子,但天時都已經不站在皇帝那邊了。那麼皇帝就很難再重新吸納新人,無法重新鞏固自己的權利了,相反此消彼長。未來不需要再做什麼,自然會有德高望重的老臣出來,請皇帝禪位了。
所以一次成功的清君側必是達到上述四個目標,這時候清君還有什麼意義嗎?一個花瓶擺到哪裡還不是一樣。如果說漢景帝七國之亂,武則天神龍政變,唐玄宗馬嵬坡都沒有清君側,如果你讀懂了我上面這段話,就知道原因了。
七國之亂是一次不成功的清君側,戰爭上漢景帝是勝利的一方,但同時又無法徹底清除那些反對的諸侯勢力,為了爭取時間,同時穩定國家局勢的一次妥協。
神龍政變和馬嵬坡事變後,一個武則天禪位了,第二個唐肅宗自己登基了,唐玄宗被成了太上皇。
所以說,當政治目的達到了,清不清君就要看吃相好不好看啦。
-
6 # 立志成蟲
個人覺得歷史上“清君側”是不是“清君”的是有區別的。如果是皇帝身邊的人就是隻侷限於朝廷內部的清君側是不會危及皇帝的,如果是地方上的叛亂來清君側皇帝的安全就沒保障了。終結盛唐時代的“安史之亂”,安祿山起兵叛亂打的旗號就是奉了唐玄宗的密旨,帶兵入朝誅殺奸相楊國忠。唐玄宗可不糊塗,安祿山可不止要殺楊國忠,目的是要變天改朝換代,趕快跑吧,在逃跑的路上發生了“馬嵬驛之變”,楊國忠極其家人黨羽親信被殺了個乾淨,而且逼著唐玄宗除掉了楊貴妃,唐玄宗倒是沒事兒,事後也沒追究起事殺楊國忠的人。楊國忠都死了,安祿山停止行動了嗎?沒有,安祿山攻佔長安自稱“大燕皇帝”了。歷史上宮廷政變清君側往往只是為了奪權和清除政敵,皇帝並不是要被清除的目標,因為隨著清君側皇帝大權旁落了。唐代屢發宮廷政變,沒有皇帝被直接廢掉甚至殺掉的。如果是由地方發起的“清君側”,那就只是為了給造反披上合法合理的外衣,緩解以下犯上的各種質疑和壓力。漢景帝時的七王之亂,旗號是“清君側,誅晁錯”,漢景帝被迫殺了晁錯,可是叛軍停止造反了嗎?當然沒有,為首的吳王劉痺被坐實了叛亂的罪名
-
7 # 編一編歷史
呃,歷史上清君側這句話是春戰時期趙鞅發明的《公羊傳·定公十三年》他好像就沒有清君。
最有名的是七王之亂,誅晁錯清君側,這個也沒有清君,當然這個失敗了,不能算。
下面這個人也應該是清君側成功的,這個人叫霍光,他不光清君側,連皇帝都廢過,當然,最後歸政於上,這才叫清君側,雖然自己死後被抄了家,但是這種行清君側之實的卻不被列舉,然而那些舉著清君側之名的反賊倒是各個有名,令人悲哀。
其他的也是這個意思,最後說一句,清君側就是政治鬥爭,它的目的就是清君權,和側不側的沒多大關係,君側就是頂缸的。
-
8 # 歷史知事
清君側全都是掛羊頭賣狗肉,任何清君側的本質都是“清君”!
今天丹水君給你盤點一下中國歷史上那些有名的清君側。
1,七國之亂。漢初,漢景帝劉啟在位期間,任用晁錯進行削藩。吳國楚國等七個諸侯國發動叛亂,旗號正是“誅晁錯,清君側”。
漢景帝天真的以為殺了晁錯就萬事大吉,於是晁錯被腰斬,七國依舊不退兵。漢景帝只好任用周亞夫,聯合梁王劉武,最終打敗叛亂。
2,靖難之役。歷史在明初再次上演。朱元璋屍骨未寒,建文帝朱允炆就動刀子滅了好幾個藩王,朱棣被逼急了,800壯士造反。因為朱元璋的《皇明祖訓》說:“朝無正臣,內有奸逆,必舉兵誅討,以清君側。”朱棣以此為理由,指齊泰、黃子澄為奸臣,須加誅討,並稱自己的舉動為“靖難”,即靖禍難之意。故而靖難之役中朱棣的口號是“清君側,靖國難”。
結果可想而知,建文帝不知所蹤,朱棣當了皇帝。
3,神龍政變705年2月20日,鳳閣侍郎張柬之、鸞臺侍郎崔玄暐、左羽林將軍敬暉、右羽林將軍桓彥範、司刑少卿袁恕己聯絡右羽林衛大將軍李多祚、左羽林將軍李興宗等,力圖擁立李顯為君,誣稱武則天男寵——麟臺監張易之、司僕卿張昌宗謀反,率領禁軍誅殺張易之、張昌宗,隨即包圍長生殿,逼迫武則天退位。
二張造反,卻逼武則天退位,看來打到二張並不是最終目的,復辟李唐王朝才是主要目的。
張柬之等人是神龍政變的執行者,而主謀則是李家和武家,因為李家和武家都有年輕一代被武則天殺死,武則天殺死他們的原因正是他們得罪了二張。
4,馬嵬之變。馬嵬之變是最接近只清君側,不清君的兵變。兵變中,宰相楊國忠被宰了,楊貴妃也被李隆基賜死。貌似李隆基並沒有退位啊?
實際上,馬嵬兵變後不久,太子李亨就北上到達靈武,自立為帝遙尊李隆基為“太上皇”。
為什麼李亨發動馬嵬兵變時沒有直接殺掉李隆基或者立刻逼他退位?
很簡單,因為李隆基40年的好基友陳玄禮。陳玄禮在貴妃死後率領禁軍向李隆基效忠,背叛了李亨。李亨不明確地方邊鎮態度,只能分道北上後再稱帝。
你還知道那些清君側的例子,快來說說吧!
-
9 # 峰子奇觀
“清君側”一詞,由來已久。
《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
《新唐書·仇士良傳》:“如奸臣難制,誓以死清君側。”
古代講究“師出有名”,以期獲得大義上的支援及廣泛響應。
若起兵直接反對君主,那就是造反謀逆,以下犯上,在道義上和輿論上站不住腳;若以清除君主身邊的奸臣為名起兵,旗號是為了匡正朝綱、使君主遠離小人蠱惑,則“吃相”就好看多了,還顯得“義正言辭”。
所謂“清君側”,明眼人一看便知:如果皇帝的人都被清掉了,皇帝就淪為了“光桿司令”和任人擺佈的“傀儡”。
發動清君側者,就等於堂而皇之地控制了皇帝,大權獨攬,那麼這皇帝還有好果子吃嗎?自古以來,造反者都喊對方是奸臣,對方也稱造反者是奸臣,成王敗寇罷了。
中國歷史上的“清君側”,大都是叛亂者的幌子,掛羊頭賣狗肉。峰子哥說說歷史上幾次著名的“清君側”案例:1、燕王朱棣“靖難之役”
明朝藩王燕王朱棣的“靖難之役”,打出“清君側”旗號,實際上把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拉下了皇位,自己反倒成了皇帝,成了明成祖,同時還不承認朱允炆地位。
南京城破,建文帝朱允炆自然知道叔叔朱棣“清君側”是鬼話,所以寧願焚宮,人間蒸發。後來,那個被滅十族的方孝孺,大罵朱棣篡位,曾嚴辭朱棣應立朱允炆兒子當皇帝,可是,太真了。
2、西漢“吳楚七國之亂”
西漢景帝時期,任用晁錯“削藩策”,激起以吳、楚等七個諸侯國藩王的共同反叛中央,其中為首的吳王劉濞,更是覬覦皇位已久,與漢景帝劉啟還有“殺子之仇”。
吳楚七國聯合,大軍浩浩蕩蕩打出旗號“清君側,誅晁錯”。
漢景帝有點慌了,為平息七國之怒,居然殺了最忠心的晁錯(當然也是為了讓七國沒了造反藉口,但造反者要想找藉口,李錯王錯張錯...難道身邊忠臣都殺了不成?)。
七國一看笑了,一個小小晁錯豈能滿足我們胃口?你劉啟也太小看我們的造反誠意了。隨後,進攻更加猛烈。只不過是,後來周亞夫平定了“七國之亂”,七國失敗了。試想:如果七國攻入長安,漢景帝這個“君”會不會被清掉?
3、唐朝“安史之亂”
天寶十四年(755年),久懷異志、手握15萬重兵的安祿山,聯合史思明,以“清君側”為名,發動叛亂,本質是為了爭奪統治權,史稱“安史之亂”。
唐玄宗李隆基出逃長安,途經馬嵬坡,不料護衛的六軍將士也發動兵變,史稱“馬嵬兵變”,殺死楊國忠等人(不過楊國忠確實是奸臣),繼而“兵諫”唐玄宗殺楊貴妃,一代美人香消馬嵬坡。
唐玄宗的兒子李亨乘勢自立為帝,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李隆基失掉皇位。不過後來,安祿山兵敗,被其子殺害,叛亂平息。“安史之亂”成為大唐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當然,歷史上的“清君側”,也有“只清側不清君”的例子。1、“不清君”若按“君主得以活命”來說:
神龍政變:一代女皇、武周皇帝武則天退位
神龍元年,武則天病篤,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發動兵變,包圍武皇寢宮,誅殺女皇男寵張昌宗、張易之兄弟,逼迫女皇帝武則天退位,扶唐中宗李顯復位,武周滅亡,江山回到李唐手中。
之後,退位的武則天,遷居上陽宮,活到82歲,被兒子李顯以皇后身份和父親李治合葬於乾陵,諡為“則天順聖皇后”。
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苗傅和劉正彥發動兵變,誅殺宋高宗趙構寵幸的權臣王淵及宦官康履等人,以清君側,並逼迫趙構將皇位禪讓給三歲的皇太子趙旉。宋高宗退位,遷居善奉,清君測也沒清君。不過,後來高宗趙構又得以復位。
2、“不清君”若按“君主不失君位”來說:
元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朝帝黨和太子黨爭鬥,太子脅迫元順帝罷免孛羅貼木兒。
孛羅貼木兒以“清君側”名義,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太原,所以只清君側,元順帝依然還是皇帝。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太子領軍反攻大都,孛羅貼木兒戰敗,最終為元順帝密派人殺死。
等等。親愛各位看官朋友,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只清側不清君”的例子?
-
10 # 平沙趣說歷史
“清君側”一詞由來已久,最早出自《公羊傳·定公十三年》:“此逐君側之惡人。”
清君側,顧名思義,就是“清掃”一下君主身側,把那些親信、奸臣什麼的都咔嚓了,防止君主受到他們蠱惑。
從本義上來說清君側是正義之舉,但奸臣怎麼定義,往往奸臣能夠得勢,君主是肯定不會認為他們是奸臣的,只有實施清君側的人認為其是奸臣,也就是說,只要發動者一口咬定,管他是不是奸臣,我說了算。
所以清君側後來屢屢被叛亂者作為反抗中央政權的幌子,以作師出有名,在大義上站得住腳,不至於被群起而攻之。
一般來說,清君側把君側都清了,可見君主也就成了光桿,下一步就是清君了,那麼歷史上有沒有隻清側不清君的清君側呢?
有,比如第一次以清君側為名的造反——西漢七國之亂。
漢景帝任用晁錯進行削藩,激起吳、楚等七個諸侯王共同反叛,打出的旗號就是“清君側,誅晁錯”。
七國叛軍來勢洶洶,漢景帝有點慌了,居然真的殺了晁錯,然而叛軍非但沒停,反而攻得更猛了。這也正常,畢竟反都反了,還能半道上回去不成?
還有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東晉時期王敦攻入建康,那也是清君側不清君的。不過這些例子都有些非正常情況,七國之亂清君側,那是君主自己清的,不是發動者。
八王之亂之所以不清君,是因為其他王爺的相互掣肘,膽肥的司馬倫不就把君清了;東晉時期基本就是世家坐天下,皇室是擺設,王敦沒能清君,有其他世家掣肘的緣故。
再看那些成功的清君側,即君側是被髮動者清的,發動者牢固地掌控了中央,這種情況,不清君是要過年嗎?
最著名的如明朝朱棣的靖難之役,要是朱允炆沒有不見蹤影,朱棣殺是肯定不會殺他的,一套流程下來,逼他禪讓而已,畢竟朱棣上位後可是不承認朱允炆地位的。
當然,有一個真的是要過年的例子,那就是元朝孛羅帖木兒以“清君側”名義,攻入大都,太子流亡太原,元順帝依然還是皇帝。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太子領軍反攻大都,孛羅帖木兒戰敗,最終為元順帝密派人殺死。
-
11 # 尋根拜祖
正兒八經的“清君側”往往波瀾不驚,比如管仲清除易牙、豎刁、開方,反而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清君側”搞得轟轟烈烈,比如劉濞、朱棣等。
“清君側”大白話就是“皇帝身邊有奸臣,俺替皇帝當一回清潔工”,比如易牙,這傢伙為了拍馬屁把親兒子燉了給齊桓公吃;再比如豎刁,為了能伺候齊桓公不惜把自己宮了;再比如開方,為了工作爹媽死了也不回家奔喪。
管仲說:“這幾個傢伙的作為有違人倫,連爹媽、兒子和自己的身體都不愛的人,怎麼指望他忠誠?所以他們一定是大奸之人,留在您身邊早晚會害了您。”
管仲輕輕一抬掃把,三個奸佞小人就被從齊桓公身邊清除,這是真正的“清君側”。
易牙、豎刁、開方跟管仲比分量太輕,假如雙方的地位顛倒呢?比如“君側”是打老虎司馬昭呢?僕射李昭、黃門從官焦伯就幹過“清君側”的事,可惜他們的實力太弱,被司馬昭清了。
所以清君側是個技術活,千萬不能當體力活幹,否則流的不光是汗,還有血!
以上兩種是正兒八經的“清君側”,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不過絕大多數時候“清君側”是高階化妝品,往往成了“不法商人的羊頭”。
歷史上第一個掛起這顆羊頭的是漢景帝時期的吳王劉濞,他打出的旗號是“誅晁錯,清君側”,義正嚴詞地指出晁錯就是那個奸佞,由此拉開了著名的“七國之亂”。
誰都知道,劉濞的目的不在“側”而在“君”,但“君”代表正義,清不得,“清側”既維護了正義,又成功地暗諷了君的昏庸,為進一步清掃做好了鋪墊。
雖然劉濞最終“被清”了,但後人發現,“清君側”這支化妝品的功效太神奇了,它成功地幫叛逆者豎起了一座迷惑人心的“貞潔坊”。
於是“清君側”像個永不褪色的金字招牌,在歷史舞臺頻頻走秀。
又因為目的指向是“君”,所以這種走秀的代價相當的大,要不是“君”被清了,要不就是“清潔工”被清了,要不就是大夥兒一塊玩完。
比如“七國之亂”死的是“清潔工”劉濞,“靖難之役”的“清潔工”朱棣則是勝利者,而“八王之亂”中,包括晉惠帝(君)、賈南風(側)和“清潔工”司馬亮、司馬瑋、司馬倫等八王全都被清檯,最後被匈奴人漁翁得利。
稍微溫和一點也有,比如“神龍政變”,張昌宗、張易之兄弟被清理後,武則天也順手被清了,只不過她沒被處死,而是交出龍椅退休養老。
由此可見,大多“清君側”,刮掉那層脂粉露出的殘酷事實就是,“清側”是假,“清君”才是真。
歷史上有沒有隻“清側”不“清君”的事例呢?答案是有的,比如前文所說的管仲清易牙、豎刁。再比如王允清董卓、宇文邕刺殺宇文護。
董卓在殺了少帝劉宏,扶立漢獻帝劉協後,將都城從洛陽遷到長安,從此一手遮天,成了事實上的皇帝,是個不折不扣的,應該被清掉的傢伙。
於是王允悄悄聯絡呂布等勢力幹掉了董卓。漢獻帝雖然沒有被清,可事實上他並沒有獲得該有的皇權,朝政大權又落到了王允手裡。
由此可見,這種所謂的“清君側”其實是換湯不換藥,說到底皇權太弱小了,“清君側”只是權臣們相互鬥爭的工具,君主本來就沒權,姑且被保留了。
宇文護本來是宇文泰留給兒子的護國神器,但這傢伙實在太生猛,脾氣不好,簡直就是弒君專業戶,先後有三位皇帝倒在他的屠刀下。
當宇文邕被宇文護送上龍椅時,自然是戰戰兢兢如芒刺在背。在小心翼翼地當了十二年傀儡後,依然沒有出現替他“清君側”的人,於是他只好親自拿起“掃帚”。
在親弟弟宇文直和宦官何泉的幫助下,宇文邕給宇文護設了個套,將他騙進後宮,幫忙勸說太后少喝酒保重身體,還煞有其事地讀起了《酒誥》。就在他讀得聚精會神的時候,宇文邕兜頭就是一棒子。
由此可見,打鐵還得自身硬,要想獲得真正的權力,皇帝自己得挺得起腰桿子,靠別人行“清君側”基本上不靠譜。
-
12 # Mer86
當然有。比如唐朝的馬嵬兵變。
當時,禁軍先殺了宰相楊國忠,御史大夫魏方進、戶部侍郎楊暄等人。後又逼宮,迫使唐玄宗勒死了楊貴妃。
雖然這件事,讓唐玄宗的威望大跌。沒過多久就被太子李亨取而代之。但禁軍在整個兵變過程中,確實是“只清側,未清君”。
事後,參與兵變的禁軍依然追隨唐玄宗,並護送玄宗到了劍南道。而玄宗一直到死也沒有追究任何人的責任。
不過需要說明的是,主導馬嵬兵變的人,和參與兵變的人,無論是在兵變期間,還是兵變之後,都沒有提到「清君側」。
也就是說,雖然馬嵬兵變就是清君側。但當時並沒有人打出過「清君側」的旗號。
而如果我們以正式打出過「清君側」旗號為標準進行評判。
那麼,我們中國歷史上並不存在“只清側,不清君”的案例。
為什麼會如此呢?
因為,清君側在理論上是正義之舉。
正義凌然的人,真正是出於為國為民而做出清君側行為的人,並不需要打這個旗號。
老子問心無愧,隨便別人怎麼說。
而那些只是奔著清理君主去的人,心裡有鬼的人,往往才需打著「清君側」旗號,掩飾自己的真實目的。
舉幾個例子。
西漢的吳楚七國之亂,叛軍想打皇帝。但名不正言不順,就說晁錯是壞人,以清君側為藉口造反。結果漢景帝殺了晁錯,叛軍卻依舊不依不饒。其真實目的昭然若揭。
還有安史之亂。安祿山想打唐玄宗。但名不正言不順,就說楊國忠是壞人,以清君側為藉口造反。結果楊國忠還沒死,安祿山倒先稱帝建國了。其真實目的昭然若揭。
再就是靖難之役。朱棣實際是反朱允炆,但他又不能明說,就只能說是清君側,是去南京靖難。到最後,君側被朱棣清了,君也被朱棣清了。
如果,七國之亂和安史之亂成功了,漢景帝和唐玄宗的下場也必然是被清理。
那麼,為什麼歷史上那些打著「清君側」旗號的人,最後全都是言行不一呢?
這其中的邏輯其實很簡單。
清君側是個大工程,一個人幹不了。
任何人要想清君側,都得先拉隊伍,要拉上一大群人追隨自己,才能進行清君側。
而我們知道,清君側雖然理論上是正義的。
但實際上,這與造反沒什麼區別。
一個心懷鬼胎的人,拉著一群同樣心懷鬼胎的人,打著清君側旗號,乾的卻是造反砍頭的勾當。
你說說,如果這個事情如果幹成了,君主存在苟活的可能性嗎?
當然不存在了。一定是會被弄死的。
因為就算帶頭清君側的人反悔了,不想取君主代之了,參與造反的眾人,也肯定會把君主弄死,把帶頭大哥抬上皇位。
大家冒著殺頭的風險造反,圖什麼?不就圖個以小博大,圖個榮華富貴嗎?
現在領頭人卻說,我反悔了,現在清完了君側,自己準備走人了。這對於大家來說,簡直就是開玩笑!
對於大夥而言,這個皇位,你帶頭大哥不坐也得坐。大夥把毒酒、遺詔、勸進表,全都準備好了,今天就算是趕鴨子上架,也得把帶頭大哥架上龍椅。
不然,大家造反一場,不是白忙活了嗎?
-
13 # 鐵血華夏xy
當然有,王允呂布就清的董卓沒動漢獻帝(漢獻帝是個傀儡也沒必要清);董承想清曹操,結果被曹操反殺。。。
不光中國歷史上有,國外也有,舊日本“二二六”一群憤青軍官幹掉了一大群內閣官員,但是偏偏沒動天皇,結果天皇不願意,把這些小憤青通通死啦死啦滴。
-
14 # 均是天涯淪落人
對於皇帝而言自己的命令是無可辯駁,不允許提出異議的,大家只需要執行就行了,但是對於那些利益遭受到損害的人而言這樣的命令自然不可能接受,可是他們又不好直接拒絕皇帝的命令,因此只能尋找其他的理由來進行反駁,皇帝的英明神武是不允許質疑的,那麼皇帝為什麼會做出這種不明智的決策呢那一定是因為有奸臣在皇帝身邊,為了維護朝廷的安寧大家必須要除掉這些奸臣,對於皇帝而言這樣的行為無疑是判亂,是需要進行消滅的,如果朝廷贏了那麼反叛者的結果可想而知,如果那些反抗者得到了勝利,留下皇帝難免不會被日後清算,因此勝利者必然不會放過失敗者,因為一旦心慈手軟那些反抗者的結果必然不怎麼好,所以清君側往往都是清算到底,皇帝沒有選擇的餘地,反抗者同樣沒有選擇的餘地。
-
15 # 奢萬
有得是啊。
清君側,顧名思義,就是把君主周側洗一遍;其底層邏輯,是自己上位,而不是幹掉君主。
一般情況,把君主周側洗一遍,不可能不得罪君主,所以君主必然報復,所以不如把君主一塊清了;那是如果把君主周側洗一遍,沒有得罪君主,那也沒有必要一定要請君主。
我們隨便來看晉朝的例子:
一,蕩陰之戰,司馬越方奉君主司馬衷,司馬穎一方自然是清君側,把司馬越打得打敗,在君主司馬衷面前殘殺大臣,嵇紹血濺龍袍。但是司馬穎計程車兵並沒有殺皇帝司馬衷,號稱“只不殺皇帝一人”,把君主周側洗一遍。為什麼?因為司馬穎比司馬越離皇帝近啊,司馬穎是皇帝的親兄弟!
二,王敦起兵清君側,討伐劉槐刁協。最後劉刁北逃,王敦佔領建康。只殺了戴淵周顗,未殺皇帝司馬睿。為什麼,因為皇帝一邊有王導在周旋,而王導是王敦兄弟,雙方都知道對方是在為王氏家族出力,雖然立場不同,但對家族的一片心不可不察。
三,司馬德宗在位期間,多次發生清君側,因為這是個白痴皇帝。司馬衷是假白痴,知道忠臣之血顯然不是沒有認知,司馬德宗就是真白痴了。白痴不會報復,所以放心洗好了。
先是司馬道子專權,王恭起兵清君側,結果清了個王國寶,別說皇帝沒清到,連司馬道子也沒清到;接著殷仲堪起兵清君側,把王恭給清了;接著桓玄起兵清君側,把司馬道子父子都給清了,但皇帝還是沒事,甚至桓玄都篡位了,白痴還是沒事;接著劉裕起兵清君側,清了桓玄,白痴還是沒事。。。你說神奇不神奇?
-
16 # 達摩說
基本上不會有這樣的人。
設想一下,你是一個藩王,永遠沒法繼位的那種。
你大哥是太子,你的皇帝老爹千辛萬苦地培養他,還把你們這些生龍活虎的兒子們扔到外面就藩,徹底斷了你們繼位的念想。
但很不幸,你大哥死掉了,你的皇帝老爹很傷心,決定把皇位傳給孫子,也就是你的大侄子。
輸給大哥,你認,輸給大侄子,你顯然很不爽。你府裡的屬官們試探性地問你是不是該有所行動了。你不是沒想過,但一想到老爹拿著刀要砍你的樣子,你也只好認了。
府裡的屬官們有點失望,因為只有你龍飛九天了,他們才有可能以潛邸舊臣的身份得到重用,否則就只能一輩子困在這苦寒之地,再也沒法出頭。
幾年後,皇帝老爹死了,大侄子順理成章地繼了位。你打算進京奔喪,可大侄子一道詔書下去,讓你好好在封地待著,不許出去。
你有了些許不詳的預感,老爹屍骨未寒,這臭小子就要磨刀了?
果然,不久大侄子就在一群心領神會的大臣的建議下,決定削藩。你的兄弟們一個個地被廢,被囚,甚至是被殺。你知道,幸好你手握重兵,大侄子才沒敢輕易動你。但也正是因為你手握重兵,如果繼續坐以待斃的話,你會比他們死得更慘。
府裡的屬官紛紛找到你,希望你能做個決斷。他們知道,現在已經不是出不出頭的問題了,而是有頭無頭的問題。再這樣下去,大家的小命都難保,誰也不想坐以待斃。
你嘆口氣說,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這時,人群中一個老和尚冒出來句話,捅破了窗戶紙,他說,那要看誰才是真正的君。
聽到這話,大家不由分說,山呼萬歲,就差把龍袍披你身上了,誰都不想錯失這個從龍起兵的機會。在他們的簇擁下,你從一個尊貴的皇室藩王,淪為一個叛逆。你開始在幽深的王府裡打造兵器,為起兵做準備。
很快,大侄子的親信大臣來到了你的封地,接管了權力不說,還派兵包圍了你的王城和王府。你開始臥床休息,甚至裝瘋賣傻,跑到豬圈裡去和豬搶吃的。大侄子的親信觀察了你很久,還是被你騙過了。他們覺得你沒啥威脅了,奪你的爵不過一道詔書的事。但殊不知,你私下裡卻秘密聯絡了親信將領,突然起兵。王城靜謐的夜被劃破,火光和血色染紅了天邊。
雖說你放出訊息,說自己只不過是在尊祖訓,誅奸臣,以清君側之惡,但大家都知道是怎麼回事。經過幾年的苦戰,靠著那些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跟你出生入死的親信,你終於率軍進入京城。
面對那些曾經蠱惑大侄子削藩的所謂奸臣們,沒說的,直接代表太祖爺夷他三族,誅他十族,畢竟你是來請君側的。對啊,清君側,側都被清了,君去哪兒了?
你舉目四望,皇宮裡火光沖天。就在剛才,你的親信趁你不備,偷偷放了一把火,大侄子早已不知所蹤。你突然間有點後悔,那畢竟是自己的大侄子啊,更何況一會兒還要去祠堂,到了那兒你又該如何面對老爹的牌位?想到這兒,你連忙派人去找,派出去的人很快就回來了,說找到了一具被燒得面目全非的屍體,應該就是你大侄子。
你還沒顧上哭靈,就有人拿著龍袍和詔書走過來,說國不可一日無君,跪請你靈前繼位。你看著底下那一雙雙熾熱的眼神,裡面充滿了對榮華富貴、飛黃騰達的渴望。這些人冒著被誅九族的風險跟著你從北打到南,現在他們個個披堅執銳跪在你腳下,如果這時候你後悔了,對他們說自己其實只想清君側,除此之外別無他意,你想想他們會有什麼動作?
估計要揍你個生活不能自理吧。
-
17 # 愛思考阿弗麗爾8Y3
當然有,當年東晉王敦荊州起兵清君側,順江東下拿下建康,確實只殺“奸臣”沒有清君,主要是王敦的哥哥堅決反對廢殺皇帝,所以司馬睿還是繼續當皇上,又維繫了東晉100年
-
18 # 長鄉侯
清君側,君側是什麼?寵臣,朝廷命官。
誅殺朝廷命官是皇帝的權力,哪容你越俎代庖,誅殺朝廷命官,再怎麼狡辯也改變不了謀反的本質。
所以清君側就是謀反,謀反就是死,不想死只能是自己或自己老大成為新的君了。
同時,清君側是一個大工程,很多人參與,老大你不當皇帝,將來我們都被秋後算賬,我們能答應嗎?不能!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權力之爭要麼登頂,要麼粉骨碎身。
回覆列表
中國古人強調師出有名,即每一次討伐和出征必須有一個道德上的支撐點。以上伐下自然擁有無盡的理由,而以下犯上,則多涉及謀逆、反叛,因此“清君側”就成為了中國古代以下犯上的人所找的最多的旗號之一,只清側,不清君,既符合君臣價值觀,而對自己也是有實際幫助的。
中國古代史上,因為“清君側”而爆發的戰爭幾乎每朝每代都有,比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武周時期的“神龍政變”,南宋的“苗劉兵變”,明朝的“靖難之役”,南明左良玉的“清君側”等等。
而哪些“清君側”事件是隻清了側,沒有清君呢,西漢的“七國之亂”雖然只是清了側(主張削藩的晁錯被腰斬),漢景帝沒有任何問題,但是實際上是七國戰敗了,如果七國一直打到長安的話,或許漢景帝也會被戮。
西晉的“八王之亂”也是同樣的道理。而明朝的“靖難之役”從一開始朱棣就抱定了要清除建文帝的打算,所以最終建文帝下落不明,實際上有一種可能就是城破之時,建文帝被殺。
所以,在小編看來,古代的只清側,不清君的政變或許只有唐朝的“神龍政變”和南宋的“苗、劉政變”了。公元705年,太子李顯、宰相張柬之、崔玄暐等大臣以清君側的名義發動兵變,不過他們的目標只是逼迫武則天退位,並不是想要致武則天於死地。政變的結果是武則天的兩個男寵張易之、張昌宗被殺,而武則天則被迫退位。所以,“神龍政變”可以理解為一次僅清君側,不清君的政變。
而南宋高宗時期發生的“苗、劉政變”實際上體現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建炎三年(即1129年),負責守衛杭州的苗傅和劉正彥因為不滿高宗寵信宦官康履和大臣王淵等人,於是在宋神宗祭日那天發動了清君側的政變,政變的結果是王淵等人被殺,高宗退位,皇位被傳給太子。所以,苗、劉政變實際上也沒有清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