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這個歷史很正

    蕭望之,漢元帝師,西漢開國功臣蕭何六世孫。輔佐漢宣帝,使得漢朝國力達到最巔峰,是歷朝歷代最強盛的時期。

    蕭望之是漢朝大儒,一生行事坦蕩不羈。也正因為他坦蕩的性格,不願與人同流合汙,最終於漢元帝時,成為儒法勢力政治鬥爭的犧牲品。

    史稱他:“身為儒宗,有輔佐之能,近古社稷臣。”

    在他的輔佐下,漢宣帝將大漢朝推向了頂峰。西漢文學家劉向(漢朝宗室)對漢宣帝時期的評價是:“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邊境安,四夷親,單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樂,其治過於太宗之時,亦以遭遇匈奴賓服,四夷和親也。”這個評價超過了文景之治。

    蕭望之人生大致可以分為三段。

    一、 霍光掌權時

    在霍光掌權時,漢宣帝也還是比較謹慎的。而這個時期,丙吉就將他推薦給霍光,就在這時蕭望之就因為其放蕩不羈的性格,得罪了霍光,所以仕途遭遇了排擠。當時自他太學畢業後,他的同學都紛紛高進,只有他被派去看守大門,而且一熬就是挺多年。

    二、 被漢宣帝重用

    在漢宣帝逐漸掌權後,漢宣帝開始清算霍光,以至於霍氏族滅,而當時霍光的倒臺,空出來一大批的官職,而蕭望之就是在這個時候,大力推薦官員,重視儒教。對內使得吏稱其職,民安其業。輕徭薄賦,多次減免田租,大力推行賑貸,減輕百姓的生活負擔。

    輔佐漢宣帝,一改往朝對於夷族的打壓政策。聯合烏孫,分化匈奴,挑撥離間,招降納叛。以至於出現呼韓邪單于多次入貢漢朝,而邊塞也因此穩定,以至於軍隊減員十分之二。

    對外也是好不手軟,重用超級生猛的老頭趙充國,猛攻西邊的羌人,打的羌人舉族歸附,並且在西域設立都護府,使得漢朝的影響力真正的擴到到了西域諸國。

    三、 漢元帝時期

    漢宣帝是個明君,可是繼位的漢元帝卻是個懦弱之主,沒有自己的主見,所以在漢元帝時期,蕭望之因為自己性格剛直,所以在政治鬥爭被宏恭和石顯等宦官勢力暗算,逐漸落入下風。最終自殺而死。

    西漢時,宦官勢力最強大的時候就是在漢元帝時期。也為後來西漢的覆滅埋下了隱患。

  • 2 # 水一白聊歷史

    蕭望之,“漢初三傑”之一蕭何的七世孫,漢宣帝“麒麟閣十一功臣”排在倒數第二,一生為宣帝、元帝兩朝重臣,數次距丞相之位一步之遙,都擦肩而過。

    既像是他本人時運不濟,又像是漢宣帝識人不準,更像是被霍光壓制了最盛年的時光,細細品來,也許從他第一次見到霍光時的表現,就已經註定了他一生的起起伏伏。

    一、初遇霍光

    雖然貴為蕭何的七世孫,實際上蕭望之的祖上早已不在朝為官了。只不過家底尚且豐厚,蕭望之也從小就非常好學,早已名聲在外。不過,蕭望之要走入官場,已經三十開外的年華了,可即便如此,依然遭遇了波折。

    蕭望之的引薦人是大將軍霍光的長史丙吉。可是非常不巧的是,在這之前,霍光遇到的一次險情讓他變得過於謹慎。

    漢昭帝的姐姐鄂邑蓋長公主、燕王劉旦、上官桀、上官安父子等人因為不滿霍光專權,曾聯合在一起意圖謀殺,雖然最後結果是霍光贏了,但是從那以後,再有人來見他,他都有一個要求,即脫光了接受衛兵的檢查。

    蕭望之自然也不例外,可是,多年受儒家思想薰陶的蕭望之也養成了一身傲骨,聽到這個要求以後,當即轉身就要走。可是他還沒走出大將軍府呢,就被衛兵拿下,帶到了霍光面前了。

    蕭望之見了霍光,倒是毫不客氣地給霍光上了一課,說一些“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您既然想成為周公,召天下有才之士,還要搞如此檢查,太過了”之類的言語。霍光聽完蕭老師的課,二話不說就把蕭望之放走了,只不過蕭老師課講得太好,大將軍府容不下罷了,其他幾個被引薦倒是都被留下了。

    蕭望之的第一次官場之旅就這樣,還沒開始就結束了。

    二、漢宣帝提拔

    蕭望之真正進入官場,是十多年後的漢宣帝地節三節(公元前67年),蕭望之48歲這一年。

    這年夏天,長安城突降暴雨伴冰雹。如此異相,蕭望之一見,就知道自己機會來了。於是,他上書漢宣帝,解釋天相之餘,並將這異相全都歸罪於霍氏掌權。

    很明顯,這一次蕭望之賭對了。

    就在前一年,霍光剛剛去世,此時的漢宣帝正在想著如何對付霍氏集團,而蕭望之的這封上書無疑正對漢宣帝的心思,何況透過蕭望之的文字,漢宣帝也看到了蕭望之的才能。

    於是,漢宣帝任命蕭望之為謁者,一個負責傳達、通報的小官。不過,蕭望之表現非常不錯,後來,漢宣帝甚至開始將一些奏章直接交給蕭望之處理,蕭望之依舊處理得非常得當。短短一年時間,蕭望之竟連升三級,成為一個秩比二千石的高官。

    三、基層鍛鍊

    瞭解漢宣帝的人應該知道,他對郡太守是非常重視的,他起用的很多高官也都有過郡太守的經歷。所以,在他打算進一步提拔蕭望之之前,他也給了他一個新的職位——平原郡守。

    可是,蕭望之卻並不理解漢宣帝的作法,對郡守職位非常不感冒,反而認為離漢宣帝太遠,會喪失升官的機會。於是,他主動上書要求回京,漢宣帝倒是很好說話,直接將蕭望之調回中央任少府。

    可是,缺乏郡守經驗的蕭望之,漢宣帝還是很猶豫的。所以,他又一次給蕭望之安排了京城三輔之一左馮翊的官職。可即便如此,蕭望之還是對這個職位非常地拒絕,認為從少府到左馮翊是貶官,甚至耍小脾氣,稱病不去上任。漢宣帝又派成都侯金安上前去“哄”他,才算是把宣帝的良苦用心跟他說清了。

    看得出來,蕭望之雖然年紀不小,才能挺大,但是卻並非大氣的人,這也為他後來曲折的政壇經歷埋下了伏筆。

    四、傲慢被貶

    有了三年的地方管理(左馮翊)經驗以後,蕭望之又一次走上了升遷的快車道,先後被升為大鴻臚、御史大夫,已然位列三公。

    可是,飄飄然的蕭望之卻開始瞧不起人了,而他瞧不起的恰恰就是他當年的引薦人丙吉。可是,他卻忘了,丙吉不是別人,正是漢宣帝落難時的救命恩人,他瞧不起丙吉,又豈能有好果子吃呢?

    蕭望之不但在公開場合表現出瞧不起丙吉,而且還在向漢宣帝的上書中,諷刺二千石高官能力低下,三公缺乏合適人選。此等行為不但讓漢宣帝憤怒,也引來了朝中不少高官的彈劾之聲,要不是愛惜他的才能,蕭望之終生可能都無法東山再起了。

    最後,蕭望之不但沒當上丞相,反而被貶為太子太傅,去教太子劉奭[shì]去了。

    五、輔政大臣

    漢宣帝雖然不想再啟用蕭望之了,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把蕭望之留給了自己的兒子劉奭[shì]。於是,漢宣帝的死,也成為了蕭望之命運的轉折點。

    公元前48年,漢宣帝劉詢去世,身為太子太傅的蕭望之被擢升為前將軍、光祿勳,與大司馬、車騎將軍史高和光祿大夫周堪一起成為漢元帝劉奭的輔政大臣。

    本以為是撥開雲霧見青天,卻不料蕭望之卻成功地把自己帶入了又一個怪圈。他不但多次建議漢元帝改變武帝以來內朝由宦官擔任的現狀,又瞧不起史、許兩家外戚,多次揭發他們的過失。原本的三個輔政大臣,本來並不怎麼管事的外戚史高順利地被蕭望之推到了儒臣的對立面,與宦官勢力聯合到了一起。

    此時,蕭望之的悲劇結局便已經註定了。

    六、被辱身死

    最後,一個小人的出現,終於把蕭望之推進了“鬼門關”。

    此人名叫鄭朋,他最初的想法是巴結蕭望之的,不但一直在誇蕭望之有多麼優秀,還私下裡不斷給蕭望之提供史、許兩家外戚的“黑材料”。可是,時間長了,蕭望之覺得鄭朋這個人品行不端,便跟他不再來往了。

    可是,有句俗話叫“寧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而鄭朋就是這個小人。他這邊剛被蕭望之疏離,那邊就一頭扎進了史、許兩家外戚的懷抱,開始反過來揭發蕭望之。史、許兩家的代表,加上宦官的代表弘恭、石顯等人一起,在漢元帝面前說蕭望之的壞話,而漢元帝又非常信念這些宦官,最終將蕭望之和周堪兩個輔政大臣一擼到底,貶為庶人。

    不過,僅僅過了幾個月,漢元帝就又想起了自己的老師蕭望之,一聲令下,封為關內侯,任給事中,位列將軍,甚至還想升他為丞相。這下可把弘恭、石顯等人驚到了,他們連忙又開始找蕭望之的黑材料。

    碰巧查到之前蕭望之含冤之時,透過他兒子散騎中郎蕭伋給漢元帝的一封無罪辯解的上書,既然有上書,理應重新再審一次。結果自然依舊是蕭望之的鍋,躲是躲不掉的。不過,這一次弘恭、石顯等人不想再讓蕭望之“漏網”了。

    他們不但進一步中傷蕭望之,甚至還勸說漢元帝把蕭望之關起來以示警戒。一生不願受辱的蕭望之最終因不甘牢獄之辱而飲毒酒自盡,終年68歲。

    水言水語

    單純從工作能力上來講,蕭望之絕對算得上一位名臣,做丞相也不是不夠格。

    但是,他的傲骨卻也讓他一生走了不少彎路,如果不是碰到了漢宣帝,也許他一生也不會有什麼出頭的機會。更重要的是,他在恃才傲物之餘,對比自己職位高的人,又不止一次地貶低,也顯出他人性中最大的弱點。不論是宣帝時期面對丙吉,還是元帝時期面對史高,他都表現出了同樣的瞧不起的態度。“丞相”那個權力對於他來說,吸引力是足夠大的,大到可以讓他中傷丙吉、舉報史高,這都是他為人所不堪的一面。

    所以,在他為官的近二十年裡,處處碰壁、四處樹敵,未能充分發揮他的才能,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 3 # 強仔說

    蕭望之是當時的名儒,作風上剛正不阿,清正廉潔,仁義忠信,政治上高瞻遠矚,輔上治下,特別是對待外族的外交方面有卓著的貢獻。然而他身為天子之師,官高位重,太子太傅的他以尚書事總領朝政卻沒能鬥過兩個中書宦者,即使有元帝關懷,也逃不脫石顯等人的暗算,這個問題,扯不上什麼儒法兩條路線的鬥爭,實是兩支君權附屬勢力的較量,由於蕭望之不善計謀,無力整治朝綱,一身傲氣,孤介耿直,不能團結能團結的大臣和得到君主的完全信任尊重,勢單力薄,加上君主操縱無能,信任奸逆,而對手石顯等卻是玩弄陰謀詭計的行家裡手,以致宦者勢力得勝,師傅勢力失敗,望之個人成了這場鬥爭的犧牲品。

  • 4 # 銘豪談史

    朋友們別搶,這個問題我來答:

    有人說,蕭望之是蕭何的後代,其實這沒落的光環並沒帶給他政治上的便利。到他這代,早己是家道中落,家徒四壁。所以,後來仕途上的成績都是自身爭取來的。

    霍光還在世時,因才學小有名氣,被人舉薦於朝廷晉見霍光。而霍光因被人誣告謀反,後又平定叛亂後,心中不免擔心自身安危。所以外面的晉見之時,必須要搜一番身。而蕭望之認為此做法有辱斯文,不受尊重。憤然離去,不願晉見。霍光令侍從抓來詢問,結果他,引經據典,滔滔不絕,好一番口才,給霍大將軍上了生動的一課。

    霍光呢,雖沒為難他,但也沒給他官職,從這點上說,霍將軍也是個有氣量的人。但從這件事上,也不難發現,從小學習儒家思想的蕭望之,傲慢講氣節,不畏權貴,一身正氣,絕不是肯為五斗米而折腰的主。

    也正是傲慢這點,讓他第一次的仕途之旅慘淡收場,而同時晉見的人得以進仕,有一次兩人相遇,別人勸他別自視世高,他回覆道,志不相同,不相為謀。而他這種傲慢的性格缺點也在後來付出慘痛的代價。

    古代有才學的人,不甘一輩子埋沒民間,碌碌無為;在霍光死後,蕭望之迎來了仕途的春天,終於有機會面見皇上。

    話說宣帝主政時,有一年夏天下冰雹,這也算怪事,異事。蕭藉機上奏皇上,解釋這怪異之象。解釋來去,歸根結底的答案是:朝臣專政亂政,直指霍光專權。

    也恰好是宣帝立志整改朝政,在加上霍光家族那些人,侍功自傲,驕傲跋扈。於是宣帝任命蕭望之為謁者。(官雖小,但有實權話語權)。不論大小事,宣帝也樂意徵詢蕭的意見。而他也沒辜負聖恩,每件事都辦得極為漂亮穩重。官職也在短短時間連升三級。

    後來又在邊疆問題,士兵打仗,糧草解決,及與匈奴的外交方面,都均有獨到的學識與見解。一時在朝廷上,風頭無幾,皇上信任,同僚敬佩,風光無限。

    雖說能力突出,但從這些事上,也暴露了他一些不好的性格。例如:喜歡爭辯,比較強勢,在處理解決問題上,一不順心,愛使性子,只要違逆他的本意,動不動就託病不上朝,較固執,性格也小氣。可能這些是文人慣有的毛病吧。

    有一次,宣帝給他降職,於是就稱病不上朝,也不去地方赴任。後來宣帝猜出他心思,還專門派人解釋。原來宣帝的本意是想讓他到地方上多歷煉下,以後用他,免得朝臣不服。畢竟升官升的太快!結果他到好,直接脫官帽,就是不去。

    說實話,也就是宣帝懂他,脾氣好,再加上愛惜人才。換做是武帝的話,還允許你耍脾氣。

    其實蕭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會常常碰到政見不合,得罪人的時候。如果能反省下自身的原因,也不會給自己帶來麻煩。

    這不,在一次議事時,口無遮攔的議論起丙吉來,丙吉何人?那是宣帝的大恩人,可以說,沒有丙吉就沒有漢宣帝。

    我相信蕭望之是對事不對人,問題是牽連到丞相丙吉。在說,丙吉為丞相時,也兢兢業業,奉公守法。可想丙吉在漢宣帝心目中的份量。也是因為這件事,蕭望之在也沒有做丞相的機會了。過於剛正不阿,這也是一大缺點,缺少圓滑。後來又使性子,搞的漢宣帝不得不給他降職。

    說到這,本來就該劃上句號了。但還是在講下他性格上缺點,以致讓他抹脖自刎。

    漢宣帝雖說給他降了職,畢竟是個有度量的皇帝,也沒跟他太大的計較。還安排他做太子伯師傅。

    當宣帝病重時,他也是託孤重臣之一。當元帝主政時,蕭還是一如既往的方式處理問題,不講究方法,有什麼就直說。正因如此,得罪了一幫小人。而對於不懂陰謀,正直剛正的蕭來說,無疑是場災難。

    這些宦官小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找他的晦氣,隨時在元帝面前搬弄是非,挑撥離間。這就是常說的,明槍易躲,暗劍難防。在一次次的中傷中,他只能賦閒在家。

    可小人們,只想致他於死地,想把他弄去牢房中,在設計害他。在這中間,他老婆勸他想開點,元帝不清楚這些事,讓他忍一忍。

    可講氣節的脾氣上來了,為了力保自己的清白,喝毒藥自盡。一代名臣就在小人們的流言蜚語中自殺正身了,可嘆可惜。

    結語:蕭望之在宣元帝時代,憑著自身的才學,正直敢諫的性格,一度被皇上欣賞,委以重任,在治政治國上,也做出了突出貢獻。為政期間,廉潔奉公,潔身自好,也得到皇上何信任與肯定。所以綜上而言,說他是正臣,能臣,幹臣,一點不為過。

    可惜的是,性格太過於正直剛毅,受不得些許委屈。也不通世故,不懂圓滑。終給自己從政的道路上,帶來極大的阻礙,甚至於最後自殺。從這方面講,又是悲哀可惜的,本來,以他的學識見解更上一層樓是沒問題的,可到死也沒當上丞相,實在惋惜。

    關注《銘豪歷史》,由淺入深講解歷史!

  • 5 # 史道驛站x

    蕭望之(公元前114年~前47年)是西漢開國功臣蕭何的後人,雖說他才華橫溢,但同他的先人相比,還是少了一份謙和與低調。做事總是喜歡鋒芒畢露,因此性格在官場上還是處處受折,命運多舛。蕭望之歷經漢宣帝和漢元帝,曾任大鴻臚、御史大夫、太傅等官職。

    蕭何是漢初三傑之一,功居首位,可到了蕭望之這一代已經淪落為平民,祖父和父親有才,也沒有出仕做官,只在家裡務農,因此家境並不是很好。漢宣帝時期,蕭望之被丙吉引薦,才得以有機會拜見獨攬朝綱的大將軍霍光,可他看不慣霍光的傲慢,並沒有得到霍光的重用。漢宣帝仰慕其才,安排他做了太子(漢元帝)的老師。

    蕭望之性格耿直,有一說一,馮奉世封侯時他就極力反對,恩人丙吉做丞相時,他說人家年紀大了,沒有朝氣,不能為老百姓謀福利,他說的都是讓人下不了臺的話,做的事盡是得罪人的事。人緣不是一般的差。像他這樣的人,遇到身邊的人都是君子,也許能夠遇難呈祥,可他碰到的偏偏是不可一世的霍光,還有奸侫小人宦官弘恭、石顯等,最後被弘恭和石顯陷害入獄,個性剛烈的蕭望之也因此憤奮自殺。

    蕭望之是一個有思想和眼光的政治家,他建議和親烏孫、善待匈奴的政策,非常適合當時社會背景的,並有利於民族大融合。蕭望之知識淵博,公元前51年,他在長安皇家圖書館講授《五經》,吸引了一大批儒家弟子,蕭望之剖析《五經》的同異,觀點明確,論據充分。蕭望之是漢代《魯論語》的知名傳人。

    蕭望之能才善辯,伶牙俐齒。中國一直有句話叫禍從口出,說多了,自然就會得罪人。雖說他也知道這是缺點,可他就是改不了這毛病。他的學生漢宣帝對他這個老師很是崇拜,可奈不住身邊的人說三道四,長此以往,也就有了不滿意的地方。

    蕭望之是當時的一代大儒,學問精深,為人剛正不阿,為官清正廉潔,他講究忠孝禮信,做學問是個不錯的學者。他眼光獨特,分析時局高屋建瓴,政治素質出類拔萃。從他對處理少數民族烏孫和匈奴的關係上來看,他有不一般的外交水平,是個出色的外交家。

    這樣一個博古通今的智者,智商是非常高的。但他作為皇帝的老師,權重位高,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兼尚書總領朝政,卻沒有鬥過弘恭和石顯兩個宦官,不得不說他是個玩弄政治的低能兒。即使有學生漢元帝的庇護,也沒有逃過弘恭和石顯等人的暗算。這說明蕭望之在政治上是孤立的。

    我們後人不能說漢元帝無能,只能說蕭望之無謀,他沒有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在儒家和法家的爭鬥中,沒有任用到陰陽之術,僅憑匹夫之勇,正面迎敵,下場蒼涼。因此我個人覺得,蕭望之有才能,卻無大智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米芾指出,石刻不可學,那為什麼還都寫什麼多寶塔碑顏勤禮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