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zhenqu

    米芾提出“石刻不可學”一語見於《海岳名言》,原話是:“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如顏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會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意思是很明白的,就是說墨跡一經刻石就要失真。事實上確是如此,不管刻工如何高超,墨跡刻上石,字形和筆意都會有一定的損失,更何況墨跡的墨色濃淡、燥潤的微妙變化,刻石是極難表現的。所以米芾說的“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的看法是正確的。

    米芾以“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的書法風格著稱於世,他的書法用筆爽利,結構奇巧,章法參差錯落,揖讓有序,充分表現了米芾作為超一流書家的技術水平。

    而顏勤禮碑的藝術價值自不必多說。

    《顏勤禮碑》書於公元779年及唐代宗大曆十四年,顏真卿年71歲。勤禮碑全稱《唐故秘書省著作郎夔州都督府長史上護軍顏君神道碑》,是顏真卿為其曾祖父顏勤禮所書的神道碑。此碑文為顏真卿親自所撰,其內容主要追述顏氏家族祖輩功德,並述及其後輩子孫在唐王朝的業績。原碑藏於山西西安碑林,為國家重點保護文物,此碑原石四面刻字,現存碑陽玉碑陰及左側五行碑陽十九行,碑陰二十行,行三十八字,左側五行,行三十七字,共計一千六百六十七字。

    此碑書寫於顏真卿古稀之年,為其書學高度成熟期,經歷亦充沛,既能從容與法度之中,又能縱橫於繩墨之外,包羅篆書,深鬱沉雄,隨心所欲,已臻出張,且外形多呈現合抱之勢資,字字方格撐滿廟堂。

  • 2 # HARRYWINSTO154883217

    你斷章取義了,不學碑刻不是說什麼人都不能學,初學者學結體還是可以的,但對於深造或者高階的創作就會顯得過於精簡,缺乏藝術感,所以想觀作者真正的藝術技巧雕刻是無法還原的,要看墨跡本

  • 3 # 王乃棟說書畫

    米芾所說石刻不可學是正確的,是米芾自己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為什麼?因為刻石時只能刻出字形,難以刻出筆法來,如果學書法學不到筆法,只是學了些字形皮毛,也就是隻學了毛筆字書寫,就會徒費年月,就是南轅北轍,就成了一種浪費生命的窩囊行為了。

    嚴格來說,還要加一句學習書法的警世之言:贗品不可學。

    為什麼?因為贗品非書法家真跡,也不具備筆法,如果學不到筆法,就等於是學了石刻,學了書寫,費功卻學不到筆法,學不成書法。

    常聽有人說:管他是不是贗品,只要寫得好,就可以學。這也是一種不懂書法的自殺行為。試想:學石刻、學贗品,都是學了個字形,學不到筆法,成不了書法,豈不是虧大了?所以,學書法一定要學筆法精妙的名家真跡。而不是寫寫毛筆字。

    關於學顏真卿《顏勤禮碑》的問題確實是個學書法的大問題。顏體楷書有很多種,但適合學書法筆法的有兩種:《自書告身》《顏勤禮碑》。《多寶塔》不能學,是顏真卿早年的實用書寫,很多程式化的寫法,一學就俗了。《自書告身》是墨跡,適合學習筆法。但是《顏勤禮碑》筆法多變,也適合初學,我們教學生就是用這個帖當範本。

    這樣就有問題了,前文說是石刻不可學,怎麼教學生卻用石刻帖?難道是像啟功先生那樣透過刀鋒看筆鋒嗎?怎樣才能從石刻中看出筆鋒?學到筆鋒?

    說實話,石刻刀鋒中是無法看出筆鋒的。但是好的石刻版本的效果本身就具有類似筆鋒的錐畫沙效果,我們學石刻帖(黑底白字)就是引導學生認識和學到中鋒圓潤的錐畫沙筆法效果,結果效果很好,有些學生甚至第一次或幾次練習就能寫出與石刻帖相似的錐畫沙筆法效果,關鍵就在於老師的筆法教學方法是否專業。

    如果書法老師自己都不懂筆法,那就是把顏真卿傳世真跡原作拿來學,也學不到真正的筆法,只是學學字形書寫罷了。這樣的事,難道見得還少嗎?

  • 4 # 金土地書畫培訓中心

    古時候有兩種人是刻碑石匠。一種是對書法有一定的理解會寫字。第二種是文盲。這些人統稱為石匠就即使會寫字也是字匠,而不是書法家,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只會寫和刻而不知道字義。所以稱為匠人。文盲更不用說了他只會比葫蘆畫瓢。現在我們練書法墨跡版較少大多都是拓片版,墨跡版留存太少了。有條件還是多找一些墨跡版練習。以上是個人拙見,不喜勿噴,謝謝了!

  • 5 # 千千千里馬

    事實上,在唐代之前,早已有了學習碑刻書法的先例和歷史了。

    米芾說“碑刻不可學”的這個問題,實際上是墨跡與碑刻孰優的問題。

    我們首先看看歷史上的書法臨摹學習是以什麼為字帖的。

    事實上,從漢代臨摹書法的風氣形成以來,碑刻就是重要的書法字帖之一,例如,據《後漢書-蔡邕》記載,漢末大書法家蔡邕受漢靈帝熹平四年(175)之重託,為太學書寫的46塊《七經》經書石刻,煌煌20萬字,都是用標準的隸書書寫的。由於書法規範,藝術卓越,立刻轟動了東漢帝都洛陽城,一時,蔡邕的字成為學子臨摹書法的字帖,每天有千人去觀看和模仿學習蔡邕的書法,一直延續了100多年。

    蔡邕《熹平石經》書法殘片

    這是我們能夠從史書上見到最早學習碑刻書法的記載,這說明很早就有了透過碑刻來學習書法的歷史。

    在中國的歷史上,像王羲之、王獻之,他們都學習過碑刻。王羲之曾經從南方到北方去遊覽,他在北方看到了很多的碑刻,非常的震驚,於是改變了他學習書法的思想境界,他非常感嘆的說,原來我以前學的書法,真的是白白的浪費了時間。

    那麼王羲之最早學書法學的是什麼字帖呢?都是墨跡。例如鍾繇的《宣示表》被王羲之借到自己的手中,反覆的臨摹,最終形成了自己看書的面貌。

    王羲之的書法學的這麼好,而且都是從墨跡中來的,但是他仍然對碑刻充滿了濃厚的興趣,這說明碑刻完全可以作為書法學習的字帖,也不存在不可學和影響學習書法的問題。

    唐代之前的書法家們都有學碑刻的歷史,例如, 據晚唐筆記作家劉餗在《隋唐嘉話》中記載,歐陽詢曾騎馬三過一個碑刻,因為太喜歡書法,就在這裡住了三天三夜,日夜揣摩學習這個碑刻。原來這個碑刻書法是西晉大將軍書法家索靖的書法!難怪這麼吸引歐陽詢走過這個碑刻了,又過來,過去了,又過來,反覆三次,對這個碑刻如此痴迷,說明在隋唐時期,很多書法家都是透過碑刻來學習書法的。

    我們從這個例子來,也可以說明在古代書法家們學習書法的時候,沒有碑刻和墨跡的差別或者隔閡。

    為什麼學習書法要透過碑刻來學書法呢?這是因為在古代很難得到一本字帖或者是書法家的墨跡,而且,如果是紙質的或者是縑帛質地的書法,這種字帖都是非常難以儲存下來的字帖,因此真跡字帖是比較稀缺的。

    最容易儲存下來的古代字帖,那就是碑刻了。

    碑刻是一種石刻文字,在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石刻文字,就是春秋晚期的《石鼓文》這個書法傑作,《石鼓文》這個石刻書法作品,深刻的影響了後來的石刻書法,例如,秦始皇時代的嶧山摩崖石等等,溯本追源都是從《石鼓文》而來的。

    這些石刻文字就是後來的人們學習書法的字帖,石刻文字也是很早就影響了中國書法的藝術形式之一。

    漢代的碑刻是非常盛行的,而且漢代也是一個文化普及的時代,所以,石刻漢字在中國書法歷史上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人們透過碑刻來學習書法,完全可以把書法學得非常好。

    這說明學習碑刻是學習書法的必要途經,或者說是學習書法的重要途經之一。而且,在米芾之前,也沒有人說過碑刻不能學,碑刻不可以作為書法字帖來學習。

    吳昌碩臨摹的石刻書法《石鼓文》作品

    宋代米芾在《海岳名言》曾說:“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如顏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會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

    米芾在這裡說的碑刻和墨跡有差別,這是一個事,是因為墨跡經過上石鑿刻以後,與原來的墨跡會產生一些變化的,例如墨跡裡的一些細節,在石刻上面是很難反映出來,這些細節有時候也可能恰恰就是書法用筆的一些神韻。

    另外,墨色的濃淡變化也不可能在石刻當中反映出來,石刻反映出來的書法,僅僅就是它的精神風韻和外形的總體面貌。好的石刻更能把書法的骨氣和精神體現的淋漓盡致,而省略掉了一些不必要的一些枝枝節節。

    所以,我們在學習書法的時候,要認識到碑刻和墨跡確確實實有差別有區別,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不等於說,碑刻上的字就沒有辦法學習了,或者說根本就不值得讓我們去學習。只要學習書法,必須要找到墨跡,如果這麼高的條件來學習書法,那你想一想,我們多少人沒有書法可學呀?

    翁志飛臨摹的《多寶塔》

    今天我們學習王羲之書法,我們靠的是什麼?靠的就是“刻本”和臨摹的仿製品。不論是刻出來的帖子,還是仿製品的墨跡,這些跟真跡都還不是一回事兒。

    如果按照米芾的要求書法要學習墨跡,那我們上哪去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來學習書法呢?

    所以,我們學習碑刻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原來的墨跡是什麼樣的。但是碑刻自身是有它獨立的藝術性和藝術價值的。

    前面我們已經說過了,書法在上石雕刻的時候,會把墨跡當中的很多細節或者一些枝節給省略掉,但是省略一些枝節之後,它把主要的精神和用筆的力度,在碑刻裡邊反映的更加的清晰了和強化了。

    當代書法家啟功先生有一句名言:“透過刀鋒看筆鋒”。我覺得啟功先生對碑刻的這種評價,要比米芾不知高明瞭多少倍,因為刀法和筆法它也有相近的地方,儘管刀法沒有筆法那樣的豐富,也沒有毛筆在紙上書寫的時候,產生那麼多豐富的筆墨的變化,但是它對書法主要的精神和力度的再次創作,比毛筆反映出來的要精神和力度要更加的突出,所以我們碑刻,學更容易學到書法力量感。

    現代書法教學方法之一,對碑刻用筆分析

    米芾貶低碑刻抬高墨跡,雖然有很多的道理,但是,這是過分的誇大了碑刻不足的一面。

    事實上,透過碑刻和墨跡兩種辦法來學習書法,一直是學書法的一個傳統,在宋代是這樣,在元明清時代都是這樣。

    我們也千萬不要認為,古代由於真跡很少,所以我們才退而求其次,要藉助於碑刻學習書法 。事實上,碑刻有碑刻自身獨立的特點。墨跡有墨跡自身的缺陷。

    比如說,很少人能夠得墨跡到這樣的字帖來學習書法。一般來說,大書法家的真跡是可遇不可求的。如果我們要等待真跡,我們等待到什麼時候才能遇到一個真跡呢?假如我們要學顏真卿,我們怎樣才能得到顏真卿的真跡呢?

    如果一輩子也得不到顏真卿的書法真跡,那我們這輩子還學不學書法了?

    還有,墨跡非常的珍貴,如果是名家的書法墨跡尤為珍貴,如果我們拿著真跡去學習,無意之間不小心,把這個真跡給破壞了,那就永遠無法挽回這個損失了。

    米芾的墨跡《虹縣詩帖》區域性

    古代之所以失去了很多的真跡,比如王羲之的真跡,到唐代之後,一個真跡都沒傳下來,原因就在於拿著真跡學書法,那等於是破壞了書法真跡,對書法的儲存是非常不利的。

    是不是用真跡來學書法就一定能把書法學好呢?那也不見得。學書法不是一定要對著真跡才能學書法,學書法的關鍵還是要把書法的精神、用筆、結構學到手,剩下的都不是什麼問題。

    而精神、用筆、結構,我們在碑刻裡邊是完全可以體會得到和學得出來的。

    例如吳昌碩就是學習《石鼓文》的大師。他的書法字帖就是石刻不是墨跡,如果按照米芾的說法,吳昌碩什麼時候才能得到《石鼓文》的墨跡呢?什麼時候才能寫的像《石鼓文》那樣翰墨淋漓,震撼人心呢?而事實上,吳昌碩把《石鼓文》給寫活了,他寫出了《石鼓文》的靈魂,寫出了自己的精神。吳昌碩的書法實踐充分的說明,臨摹碑刻石刻完全可以像墨跡一樣的看待。

    吳昌碩臨摹的《石鼓文》

    雖然書法的用筆用用墨在時刻上面是看不到的,如果我們在碑刻上面能夠摸索到書法的用筆用墨,那麼在創作書法的時候筆墨根本不是什麼問題。用墨是一種習慣,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用墨方法,歷史上的很多書法家都有自己的用墨習慣和用墨特色,有的用的濃有的用的淡。

    米芾為了說明碑刻不可學,故意誇大了碑刻有刻的不好字,甚至說顏真卿的字,都是他的書童給他刻的,這簡直就是不可想象和不負責任的說法,我個人認為。

    顏真卿的書法碑刻都是一些優秀的碑刻匠人所做,家童不可能有這樣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因為碑刻是一個石工技術,而且也是一個比較精細的石工技術。

    儘管很多的工匠也掌握這種石刻技術,但不是所有的工匠都能刻得非常精彩。像顏真卿地位這麼高,書法名氣這麼大的人,絕對不可能是找那些技術非常一般的人來給他做書法碑刻的,尤其像顏真卿的《多寶塔》、《顏勤禮碑》都是在顏真卿的創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書法作品。

    顏真卿的碑刻《顏勤禮碑》區域性

    《多寶塔》是奉朝廷之命而創作的一個書法作品,碑刻能讓一般的人去刻嗎?《多寶塔》刻得如此精美,足以說明非一般之手所為。《顏勤禮碑》是顏真卿紀念自己的曾祖父的一個石碑,這麼嚴肅的家族大事,文章是顏真卿親自寫,書法也是顏真卿親筆寫,最後要做成碑刻,能讓一個隨隨便便的人去刻這麼重要的一個碑嗎?

    但我們今天仍然把碑刻會作為一種學習書法的必要手段或者重要的書法學習資料來加以珍視和重視,同時我們在學習碑刻的時候,也仍然可以按照筆法的原則在學碑刻,所以說碑刻和墨跡在學書法的眼中是沒有太大差別的。

    恰恰相反,碑刻儘管沒有墨色,但是它仍然會給我們提供筆法和墨色的一種想象力,我們可以在微課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的魔法和筆法,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所以說自古以來是碑刻和墨跡共同都作為我們學習書法的基本資料和字帖的,不是說我們今天才臨摹《多寶塔》、《顏勤禮碑》的,而是從秦漢時代,我們已經在透過石刻碑刻這樣的書法在學習書法。

    米芾的“碑刻不可學”雖然也不乏合理的建議,但是,確確實實有一些危言聳聽,故作驚人之論,事實上,沒有什麼科學的依據。

  • 6 # YW3578707

    對於沒有耐心者、缺少透過刀鋒看筆鋒的能力者,不建議其學習石刻。對於有一定書法基礎者,具備透過刀鋒分析筆鋒的能力者,鼓勵其學習經典的、高水平的石刻。

  • 7 # 貓型鋼絲球

    有字帖當然學字帖,沒有字帖學碑刻這是沒辦法。

    碑刻沒有墨跡體現,缺少細節,能學到的東西比帖少太多,顯而易見那個好用就學那個。

  • 8 # 千年蘭亭

    “石刻不可學”出於米芾的書論《海岳名言》:“石刻不可學,但自書使人刻之,已非己書也,故必須真跡觀之,乃得趣。”意思是,墨跡一經刻石就要失真,學習書法必須看原作。

    這種觀點似是而非,比較片面。

    一、米芾書論的產生

    老米有一個習慣,他不喜歡抄寫別人的內容,喜歡寫自己的東西,想到什麼寫什麼。這其中當然不乏真知灼見,以及一些直抵人心的快言快語,但同時不可避免地有一些偏激的內容。

    比如他說“顏柳挑踢”,說“蔡襄勒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

    米芾並沒有一個完整的書論,《海岳名言》是他寫給好朋友張嘉父的一些心得或稱建議,共26則。這些內容的辯證地學習,大部分是正確的,但也有一些應該摒棄。

    二、米芾的卑唐觀念

    老米這個人很奇怪,他是從唐人入手學習書法的,可當他聽從蘇軾建議上溯魏晉後,回過頭來大批唐代書法。關於這一點,要從兩個方面來看待:

    一是以“宋四家”為代表的“尚意書法”,崇尚自然、性情。以他們的眼光看,“崇尚法度”的唐代書法與其是格格不入的。

    二是唐代書法尤其是楷書,雖然正大氣象,創造了楷書的鼎盛時期,但過於重視法度,確實讓書法失去了許多趣味。

    三、石刻的得失

    石刻的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原因,唐以前(含唐代)的書法多以石刻的形式流傳下來。

    由於石刻(包括後來的翻刻)是以刀斧對書法的再加工,原作中的筆觸及筆墨變化都已看不出來。再加上刀斧的銳利使得“鑿”出的線條與筆寫出的線條已有較大的不同,因而,從某種意義上講,石刻可以認為是書法的“第二次創作”

    1、石刻書法的好處

    上面講過,石刻使書法得以流傳。由於其輪廓分明,故石刻非常方便學習字的結構。

    初習書法的人,最重骨力,講究先搭骨架,從這種意義上講,石刻書法(碑類)是最好的選擇,故初學者多從《多寶塔》《顏勤禮》《九成宮》等碑刻入門。

    2、石刻書法的弊端

    正如上面所言,石刻已失去筆墨變化,這對於筆法的學習非常不利。所以在學習書法時,要學習筆法,一定要看原跡

    現在科技發達,影像技術已非常成熟,各種書法碑帖印刷得非常精美,碑與帖可以結合起來學習,這樣不至於顧此失彼。

  • 9 # 夕陽滿天

    石刻已不是原跡了。或多或少,有變動。看詳細內容,米芾有專論。按我理解,你要找多寶塔原跡,已經無有筆寫的了,就是由筆寫了,再印刷出板的,也不多見,。只是從石刻碑文上,刷上墨,覆上紙,再由印刷廠印出,就是我們學寫字的法帖。儘管比不上手寫印刷,也百分之九十以上相同。這是一個沒有辦法的辦法。就是有的法帖,已不象那個書法家寫的了。不知翻印了幾次,面目皆非,令人遺憾,使煉書法的人感到不滿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年初一,你們家鄉的年俗都有哪些?是不是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