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祛溼,木
8
回覆列表
  • 1 # 純愛李老師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也是多種疾病的高發期。此時,人體的陽氣隨之達到一年的“高峰期”,越來越多的人被口腔潰瘍、牙齦腫痛等“上火”症狀困擾。因此,需要清熱、祛火。

    而一進入三伏天,很多人就會受到“苦夏”的困擾,口淡乏味,食慾不振。因此需要健脾、開胃。

    另外,悶熱潮溼的三伏天,人體還容易被溼邪侵襲。因此,就需要祛暑、祛溼。

    在入伏前後的這段時間裡,經常喝一碗三豆湯,能夠清熱解暑、健脾祛溼,很好地針對入伏前後可能出現的各種不適症狀。

    三豆湯的方子出自宋代醫學著作《朱氏集驗方》。全是食物組成,很安全,既是湯水,也是味道超好的藥茶。

    三豆湯裡都有哪三豆?

    有綠豆、赤小豆和黑豆,“三豆”各有所長,和諧搭配。

    1、黑豆有補腎益精清熱之功;

    2、綠豆有清熱解毒消暑的作用;

    3、赤豆有清熱利尿消腫療效。

    原理:三豆一同食用,實為解暑、清熱、祛溼、防病的消暑佳品。三豆湯中,綠豆、赤小豆起清熱解暑、利溼的功效,黑豆則健脾補腎。

    綠豆是寒涼之物,黑豆的加入,對其寒涼性有一定的抵消作用。所以,對於一些脾胃虛寒的人,特別是小孩和老人來說,喝這個湯,也是很好的。

    因此,三豆湯不僅能清熱除暑,還能健脾利溼。這樣一來,體質一般的人經常食用適量的三豆湯,就不會給脾胃功能帶來不利影響。

    對於消化功能特別弱的人,可在三豆中加入適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熱健脾的效果。

    喝三豆湯的功效

    01、清熱去溼

    三豆一同食用,實為解暑、清熱、祛溼、防病的消暑佳品。綠豆是寒涼之物,黑豆的加入,對它們的寒涼性有一定的抵消。

    所以,對於一些脾胃虛寒的人,特別是小孩和老人來說,喝這個湯,也是很好的。

    02、解苦夏

    對於那些一到夏天,就沒食慾、渾身乏力的人來說,這份三豆湯是大有裨益的。

    03、消痱子

    小孩子最容易生痱子,這個湯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暑、健脾利溼,對於痱子也有不錯的效果,也不用擔心過於寒涼傷了脾胃。

    其實暑溼熱毒帶來的豈止是痱子,像各種疥瘡、痘痘、溼疹也都會產生。

    04、祛火、解乏、安全度夏

    暑溼熱毒不僅帶來痱子、疥瘡、痘痘、溼疹等等,還有最主要的,一到暑天會一些人感覺特別特別的累,暈沉沉的什麼都不想做,苦夏之苦,身體不好的人真是吃不消,如果經常煮一些三豆湯喝,這些狀況可以很快緩解。

    三豆湯的製作方法

    1、材料

    綠豆、赤小豆、黑豆各20克、冰糖適量

    2、做法

    第1步:將豆子洗淨,清水浸泡1個小時;

    第2步:將三豆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用大火燒滾後轉小火慢煮1個小時,待豆子開花後放入冰糖繼續煮5分鐘即可,放涼後連湯帶豆一起食用。

    老人、小孩,腸胃不好的,可以加紅糖(紅糖屬溫性)代替冰糖。

    三豆湯一週可以喝兩次,三伏期間喝最好,最晚可以喝到處暑。

    喝三豆湯的注意事項

    喝三豆湯期間最好不要吃冰飲、雪糕(如果你能堅持一個三伏天不碰冰飲、雪糕,即使不專門去冬病夏治,體內的頑固寒氣也能自己好大半)。

    三伏天為什麼不能吃雪糕呢?不讓吃雪糕、冷飲,太殘忍了點!?

    不是絕情,是因為三伏天人體的陽氣都浮在體表,五臟六腑是寒涼的,此時再吃冰吃雪糕,相當於雪上加霜,尤其是本身寒氣就重的親,再吃就更寒到骨髓了。

    如果怕熱可以喝常溫的涼白開,樸素而養身。如果你能堅持一個三伏天不碰冰飲、雪糕,即使不專門去冬病夏治,體內的頑固寒氣也能自己好大半,尤其是一到冬天就特別怕冷、手腳冰涼的,也就好了。

    三豆湯雖好,但是也要注意

    三豆湯一週可以喝兩次,不宜天天飲用,三伏期間喝最好,最晚可以喝到處暑。

    老人、小孩或者平時腸胃不好的,可以加適量紅糖(紅糖屬溫性)代替冰糖。

    平時我們常喝的綠豆湯解暑的效果很好,但是偏性寒涼,脾胃虛寒的不能經常喝,三豆湯剛好可以調整一下。

    綠豆和赤小豆都是寒涼之物,黑豆的加入,對它們的寒涼性有一定的抵消。

    對於消化功能特別弱的人,可在三豆中加入適量大米,熬成清粥食用,也有清熱健脾的效果。

  • 2 # 大洋網

    中醫講“溼氣通於脾”,所以健脾祛溼是末伏養生的重要環節。為大家介紹三個中醫穴位,平時按一按,能夠化溼、健脾、和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

    豐隆穴

    功效:豐隆穴屬於胃經,又聯絡脾經,能調治脾和胃兩大臟腑,有很好的除溼祛痰的效果。

    取穴: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一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這個地方就是豐隆穴。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略微用力按壓穴位,以略感疼痛為基準,按住5秒後鬆開,雙手交替互按 3~5分鐘。平時也可用拳頭輕輕敲打此穴,以面板會自然變紅為標準,每次5~10分鐘。豐隆穴一般比周圍要敏感,按摩時會有輕微疼痛感。

    足三里

    功效:足三里穴,是“足陽明胃經”的主要穴位之一,有生髮胃氣、燥化脾溼的功效。民間常說:“常按足三里,勝吃老母雞”,可見足三里對於強壯身體有多重要。

    取穴: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脛骨邊緣位置。

    按摩方法:用大拇指指端按放在足三里穴處,作點按活動,一按一鬆,每分鐘按壓15~20次,每天按壓約5~10分鐘。按摩時,有酸脹、發熱的感覺為宜。

    脾俞穴

    功效:有利溼升清、健脾和胃、益氣壯陽的功效。

    取穴:脾俞穴位於背部,第11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肚臍對應的是第二腰椎,再向上摸三個椎體,下面旁開兩指處即是。

    按摩方法:用兩手拇指指腹放置在脾俞穴上,逐漸用力下壓,按而揉之,使患處產生酸、麻、脹、重的感覺。再用擦法,即來回摩擦穴位,使區域性有熱感向內部深透,以面板潮紅為度。如此反覆操作5~10分鐘,每日或隔日1次。

  • 3 # 她日記

    中醫五行:金,木,水,火,土。

    對應人體五臟:肺,腎,肝,心,脾

    主運化,具有運化水谷,運化水液,把人體吃進去的食物化為精微,並運送到各器官,多餘的水就運送到肺,腎,轉化為汗,尿液擺出體外。

    主升清,把水谷精微營養吸收,上輸於心、肺、頭目,透過心肺作用化生氣血,以營養全身,故有“脾以升為健”之說。

    主統血, 脾統攝血液在經脈之中流行, 防止逸出脈外的功能。

    脾屬土,土生物,所以脾是本。

    人們常說脾胃,脾胃,脾胃為“ 後天為本”、“氣血生化之源”。

    祛溼健脾,兩者同時進行。

    脾的運化功能好,才能及時把體能多餘水,透過肺,腎排出體外。否則,堆積在體內,就成溼,溼重必寒,寒必病。

    飲食健脾祛溼

    1.山藥薏米芡實粥,體涼者少放或者不放薏米,放幾粒紅棗,枸杞。

    2. 土茯苓骨頭湯

    3. 赤小豆(不是紅豆)或扁豆粥

    4. 花旗參泡水喝

    5. 黃花菜瘦肉湯

    運動健脾祛溼

    養成運動的習慣,調動身體內在機能,運動出汗排出體內溼氣

    跑步,打球,爬山,瑜伽等

    不建議吃藥,是藥三分毒。健脾從本源上驅除體內溼氣,作為日常養生來對待。

  • 4 # 中醫養生鄭芝環

    脾胃能運化水谷,當這個運化功能下降,胃腸就容易生溼,有些人溼氣重,身體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身體反應,最常見的會出現頭昏腦脹、渾身酸困、精神不濟,四肢肌肉關節痠痛,尤其到下雨天,天氣潮溼的時候更加明顯。

    因為脾胃運化不好,消化功能差,溼阻氣鬱,也容易出現胸腹部脹悶不適、腹脹腹痛、食慾不振等症狀,一般大便會比較粘稠黏膩,比較難排出,小便會比較汙濁,人體的面板沒有光澤,面板油膩,容易長暗瘡等疾病。

    溼濁為病,常跟其他的病邪相兼,化生痰溼、溼熱、寒溼等問題,除了直接影響胃腸,容易引起胃腸的疾病之外,比如溼濁下注停留在腎膀胱,會引起尿道炎、尿路結石、腎炎等疾病;溼濁留在肝膽部位,更容易引起肝炎、膽囊炎、肝膽結石等問題;痰溼入肺氣管,容易引起咳嗽咳痰、氣管炎,哮喘等問題。

    所以溼濁問題,不能等閒視之,形成的原因很複雜,排出溼濁也要有一定的技巧。

    健脾利水祛溼,日常有幾個比較好的藥品食品能夠幫助我們,比如薏苡仁是祛溼的佳品,有利水消腫、健脾胃、利尿清熱等功效;白扁豆也可入藥,有健脾利水、祛溼止瀉消腫等功效;體內寒溼的可以選擇生薑,有溫陽和胃、祛風散寒功效;經常腸胃不適,可以選擇砂仁、陳皮等藥物,有芳香化溼、醒脾和胃、降逆止嘔等功效。

    以上這些食材藥材,都可以配合其他食物煮湯或者泡茶飲用,幫助體內排溼去溼。

  • 5 # 醫學站票

    祛溼一定要健脾嗎?我想大家都會肯定的。脾運水溼,健脾自能勝溼。通常情況,是這樣。但是,要說一定,就不對了!

    很多溼症,用健脾之法,完全無效!溼祛不了,脾也不得健。

    溼症,有很多型別,治療的方法自然有多種。治療上,必須審症!必須求因!溼從何來?是脾虛所致嗎?溼邪進一步傷脾嗎?

    溼邪在哪裡?在何髒?在何腑?在何經?在何絡?

    溼邪,一般都有夾寒,夾熱。治法完全不同。

    治溼,號稱有十三法。其實還不只十三法。治法錯誤,決不中病。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治法,初期,當以祛溼為主,健脾輔之。選藥是關鍵,是什麼溼,用什麼藥。後期,以健脾為主,祛溼輔之。

    後期,我將發文,詳細論述溼症的治療。長篇大論。感興趣的朋友,請留意。

  • 6 # 脾胃範兒

    祛溼一定要健脾嗎?怎樣做最好?

    是的,要想祛溼,健脾是關鍵,為什麼呢?因為脾胃的功能之一就是運化水溼,其次它還是氣血生化之源。之所以出現溼氣重還是因為我們脾胃功能不夠強,導致水溼鬱積在體內,出現一系列症狀。

    比如舌頭齒痕重,舌苔白厚水溼重。大便不成形,大便比較黏馬桶,平時精神困頓,身體乏力等等。

    那麼健脾祛溼怎麼做最好呢?

    (1)茯苓泡水

    茯苓是不僅可以健脾,還可以利水滲溼,它可以治療脾胃虛弱,運化失職,脾虛溼停,水腫脹滿,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眩悸等等。平時可以單獨用一味茯苓泡水喝,效果也是很好的。

    (2)補中益氣丸

    補中益氣丸可以補益脾氣,脾氣虛弱所以我們溼氣才會旺盛,這個中成藥十分方便,到處都能買到,這個藥藥性溫和,適合脾虛的人長期服用,但是中成藥一般服用療程較長,不過只要堅持服用,我們的脾氣就會變得充足,溼氣自然會消退。

  • 7 # 使用者52346566743

    黃元御:“一氣周流”元氣圈!

    戊己中央土,故脾土居中樞、其餘居四周;脾土(發電機)居中樞生元氣,其餘髒俯(電器)猶居圓周;中樞發動,圓周運轉;元氣升為陽,降為陰。

    肝木居左、心火炎上、肺金居右、腎水趨下;中樞脾土生元氣左上右下(依次沿肝-心-肺-腎方向)流轉而驅動臟腑工作,曰“一氣周流”元氣圈。

    所以,(慢)病基本可分兩類:或為“虛症”、或為“瘀症”。元氣弱了為虛,電器(臟腑)失壓漸生瘀。

    聖經啟示:一把塵土變軀體,靈(炁)入命門藏於腎,故腎為先天之本。靈炁點火於脾,生後天之元氣。

    注:黃元御(1705-1758)《四聖心源》中的四聖是指“黃帝、歧伯、秦越人(扁鵲)、張仲景”。

  • 8 # 半夏清風

      為什麼現代人溼氣重?

      現代人生活在冬有暖氣、夏有空調的環境中,對四季的感覺越來越不分明。夏天該出汗的時候,因為用空調導致汗液揮發不出來淤積於體內;冬天燒暖氣,穿件單衣還冒汗,陽氣外越,藏不住精氣。人體在這種環境狀態下最容易生病,面板開合的功能下降,抵禦病邪的能力越來越差了,極容易導致體內溼邪堆積,造成陽氣虛衰。溼邪對人體的傷害比寒邪還要大。

      酷暑時節,人們貪圖冷氣,愛喝冷飲,愛吃冷盤。一杯冰鎮啤酒下肚,從裡到外、從頭到腳都透著涼快勁兒。殊不知,為貪圖這一時之快,同時也將溼邪深深地埋在了體內,成為困擾我們健康的一大隱患。

      還有的人喜歡吃豬肉,豬肉性味鹹寒助痰,肉吃多了也能導致痰溼,如果感覺體內溼重,最好堅持吃一段時間的素食;長期吃電飯煲煲的大米飯,也容易造成體溼。

      自我診斷體內是否有溼氣的方法

      起床時,看感覺。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特別疲勞,頭髮昏,小腿肚子發酸、發沉,打不起精神來,或是像穿了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那麼可以肯定你體內有溼了。

      如廁時,看大便。清晨方便後,觀察大便是不是粘在馬桶上了,一箱水還衝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也擦不淨,也說明體內有溼了。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可以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體內有溼的情況下,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淨的感覺。

      洗漱時,看舌苔。刷牙前不妨抽出幾秒鐘,對著鏡子看看自己的舌頭。舌頭是可以敏感地反映出我們身體狀況的。健康的舌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舌苔,薄白而清靜,乾溼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發膩,則說明體內有溼熱;如果舌質赤紅無苔,則說明體內已經熱到一定的程度傷陰了。

      另外,看刷牙時是否噁心。很多人說自己一刷牙就嘔吐、噁心,嗓子裡邊總有毛毛拉拉、不乾不淨的感覺,吐痰又吐不出。這些也是溼的典型特徵。

      祛除溼氣的5種方法

      方法一:越懶越要運動。

      體內溼氣重的人大多數都是飲食油膩、缺乏運動的人。這些人常常會感覺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而不願活動,但越是不愛運動,體內淤積的溼氣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會導致溼氣攻入脾臟,引發一系列病症。

      運動可以緩解壓力,促進身體器官運作,加速溼氣排出體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極等運動,有助活化氣血迴圈,增加水分代謝。

      方法二:注意飲食適度。

      腸胃系統關係到營養及水分代謝,最好的方式就是適量、均衡飲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腸胃悶脹、發炎。甜食油炸品會讓身體產生過氧化物,加重發炎反應。

      方法三:避開環境中的溼氣。

      人體內產生溼氣,除了自身代謝的問題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環境有關。經常在潮溼、陰冷的環境中,就容易導致溼氣入侵體內。

      方法四:妙用蔥、姜、蒜。

      蔥、姜、蒜具有不可替代的藥用價值。除了上文說到寒涼的蔬菜應加蔥、姜、蒜烹熟食用,還

      可以經常給自己煮一碗熱辣辣的薑湯,用薑湯的絕妙效用將體內的溼氣逼散出來,全身發過汗以後,病症就會有所緩解,這個辦法同樣適用於淋雨後預防感冒。

      方法五:薏米紅豆粥,食補人人宜。

      祛除體內的溼氣,兩種“藥”非常有效。一是薏米,一是紅豆。不需按什麼比例,每次一樣抓一把,洗乾淨後放在鍋裡面加水熬。熬好後就是去溼健脾的佳品――薏米紅豆粥了。

      薏米、紅豆都很硬,大概熬一個多小時還不爛,竅門有兩個:

      1、在鍋里加進去足夠的水,燒開後熄火,讓薏米和紅豆在鍋裡燜半個小時,再開火煮,燒開後再燜半個小時,紅豆粥就煮成了。

      2、把家裡現在不常用的保溫瓶洗乾淨,把薏米和紅豆放在裡面,再倒進去開水,塞緊瓶頭燜著,每天晚上這樣弄好,早晨起來就是粥了,正好當早餐喝,非常省事。

      注意:千萬不能加大米進去!大米長在水裡,含有溼氣,加了大米等於加進了溼氣,粥雖黏稠了,口感更好了,但沒有了祛溼功效。

      薏米紅豆粥怎麼熬都不會發黏發稠,底下是熬爛了的紅豆和薏米,上面是淡紅色的湯,薏米和紅豆的有效成分大半在湯裡,湯可以當茶喝,沉底的薏米和紅豆可以當飯吃。

      功效:現代人精神壓力大,心氣虛,飲食不節,運動量少,脾虛溼盛。既要去溼,又要補心,還要健脾胃,非薏米和紅豆莫屬,同時還有減肥美容功效。

  • 9 # 中醫祛溼減肥課堂

    要祛溼,肯定得先健脾,很多人可能難免身體內都會有些溼氣,溼氣一年四季都有,而冬春之交的季節最溼寒,特別是南方的回南天,潮溼的環境更讓人體內溼氣加重。溼氣是百病之源,祛溼很重要,不少人都知道,中醫告訴你,祛溼不健脾,溼氣飆升!但是卻用錯了方法。提起祛溼,很多人第一推薦你喝紅豆薏米粥,可是其實效果卻不明顯,為什麼食療祛溼,溼氣還這麼重?這是因為偏方用錯了,且祛溼的時候不健脾,白搭了!要適當健脾!重要的是祛溼的同時也要健脾。脾是負責把身體裡的水汽運送到各個地方的,比如運送到毛孔,就可以通過出汗排出去;運送到腎臟,就可以透過排尿排出去,所以很重要!如果想要真正祛溼的話,一定要祛溼+健脾同時進行!希望大家身體健康兩者健脾+祛溼的正確做法:槐米薏仁茶所需材料:芡實10g、薏仁10g、赤小豆10g、馬齒莧5g、淡竹葉3g、槐米3g、綠茶3g。正確做法:一、赤小豆、芡實冷水浸泡2小時以上,或者直接用熱水浸泡1小時;二、薏仁用文火炒一炒,炒到變成微黃色,注意觀察顏色變化;三、然後把所有材料一起放鍋裡,加水,熬煮1個小時左右,注意看好時間;四、取水飲用,每天喝2~3次即可!這樣做的功效:薏仁和赤小豆是祛溼的黃金搭檔,但是薏仁偏寒,因此炒過更好。芡實、槐米是健脾的,脾好,化溼能力加強有助於祛溼。至於馬齒莧、淡竹葉、槐米、綠茶都是清熱解毒、消炎殺菌的好食材!你們學到了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宋朝被認為是一個統一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