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丨為天地立心丨
-
2 # Zh上善若水W
話說,元朝末年,群雄並起。當時有三支最出名的起義軍沿著長江流域一字排開。其中,陳友諒最強,張士誠最富,朱元璋最弱。但歷史的結果卻出人意料:陳友諒是一敗塗地。尤其是在與朱元璋的龍灣戰役中,更是慘不忍睹。那麼,朱元璋依靠誰打敗的陳友諒呢?下面咱們就一起前往檢視一番。
首先,咱們先看這場戰役之初朱元璋的勢力與實力。控制區域:以應天為中心,包括了今天浙江省的多半部分,外加江蘇省和安徽省的一小部分。主要軍事將領有,邵榮、徐達、馮國勝、常遇春、楊璟、康茂才等人。總兵力充其量不超過10萬人。而水軍的裝備也只有陳友諒水軍的十分之一。
朱元璋大敗陳友諒,陳友諒最大的敵人就是朱元璋,他曾經建立了政權,陳友諒雖然出身不好,但是野心確實極大的,心狠手辣,還喜歡用權術玩弄下屬,生性多疑,當時雙方對峙陳友諒的勢力是強於朱元璋的,但最終被朱元璋用計殺掉了。
大戰前夕, 當時朱元璋所處的位置是最不利的,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朱元璋被兩股勢力包圍在中間,左右都虎視眈眈,如果陳、張兩軍聯手,對其夾擊,那對朱元璋來說將是毀滅性的打擊。可歷史總是富有戲劇性的,偏偏沒有上演這麼一幕。
當時張士誠的部將呂珍在攻打安豐(今安徽安豐),朱元璋憂慮安豐如果被張士誠拿下,便會對自己形成南北夾擊之勢,對自己十分不利,於是親自帥兵迎擊呂珍,然而劉基卻幾次諫言他不要去(原因下文有交待)。而徐達、常遇春軍隊正在攻打廬州(今安徽合肥)。
陳友諒這時正在圍攻洪都(今江西南昌),但是遭到了洪都鄧愈、朱文正守軍的頑強抵抗,久攻不下。雖然陳友諒軍有一定的損失,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洪都承受不住了陳友諒的連番進攻,於是詐降偷偷地派出信使張子明請求朱元璋增援,這時朱元璋已經攻下安豐,他分析了形勢(為一廬州而失南昌,非計也),立馬從廬州調回徐達、常遇春軍隊,親自率軍向洪都進發。陳友諒得到訊息,撤軍準備在鄱陽湖迎擊朱元璋,這時洪都已被整整圍攻了八十五天,消耗了陳友諒軍隊的大量糧食和兵力。
朱元璋大敗陳友諒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鄱陽湖的故事:元朝末年,群雄逐鹿,爭奪天下,各路興師之軍互相吞併,最後只剩下兩支勢均力敵的部隊:一支是以陳友諒為首的隊伍,佔據著以江州(九江)為中心的湖廣、江西等廣大區域,國號大漢;另一支是以朱元璋為首的部隊,佔據著以集慶(今南京)為中心的江蘇、安徽一帶的廣大地域,國號西吳。兩支隊伍為了爭奪天下,在長江中下游多次進行過交戰。
元代至正24年(1364)4月1日,陳友諒親率60萬人馬乘艨艟鉅艦圍攻洪都(南昌),朱元璋親率20萬軍隊前來解圍。陳友諒操轉船頭迎戰朱元璋,兩軍相遇於鄱陽湖上的康郎山,一場震撼古今的鏖戰展開了。 兩軍兵力懸殊。陳友諒兵多艦巨,他指揮的五千艘艨艟巨大無比,船樓分上中下三層,中間置走馬棚,船樓上下的人說話互相聽不見,每層船樓有無數房艙,如同大廳。船身鐵皮包裹,紅漆塗飾,遠遠看去,猶如一片紅色的城廓。朱元璋不僅人馬少40萬,而且戰船多是小舢板,聲勢不壯。
朱元璋率部在康郎山駐紮已畢,親率諸將觀察敵陣,見陳友諒戰艦首尾銜接,桅檣林立,冷笑一聲說:“陳友諒在軍事上犯了一個大錯誤,當年曹操在赤壁就吃了這個大虧,你們看,他們戰艦首尾相接,我若用火攻,頃刻之間,叫他們化為一片火海。”眾將都說主公言之有理。 第二天,朱元璋將隊伍分成11支小分隊,每船滿載火器弓駑,向三江口的漢軍發起攻擊。朱元璋在這裡也有失誤,時值盛暑七月,風平浪息,縱用火攻,沒有風助火威,不能發揮火攻的作用。
況且漢軍戰艦在山西南,須得東北風相助才能奏效,諸葛亮不能再世,此時哪來東北風呢?果然,開戰以後,兩軍膠著一起,不但火攻發揮不了作用,而且朱軍因船小,一直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特別是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比一般戰艦要大,白色桅杆非常醒目,陳友諒的驍將張定邊率船隊專攻這艘指揮船。漢軍鼓譟吶喊:“乘白桅船的是朱元璋呀!別跑了朱和尚!” 這一喊。漢軍的大小船隻將朱元璋指揮的小分隊圍困個水洩不通。大將常遇春、俞通海等人率領的船隊也被漢軍衝散了。朱元璋身邊只有左副指揮韓成和一些謀士及少量將士。 韓成當機立斷,下令分隊各船,將備用的石灰包開啟,用水調和,將各船桅杆統紉刷白,白杆林立,分散了漢軍的注意力。
兩軍混戰一陣。漢軍又一陣吶喊:“穿紅袍的是朱元璋,別跑了朱和尚!”漢軍的船隻又向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圍攏。 此時,朱元璋乘坐的指揮船被激浪推上了淺灘,無法開動,兵士下船,手推肩扛,無奈船體太大,推拉不動,眼看漢軍不要掩殺上來。朱元璋仰天長嘆:“真乃天亡我呀!”話音剛落,韓成將朱元璋拖進船倉,扒下紅袍,穿在自己身上,向朱元璋拱手道:“主公保重,韓成我去了!”韓成威風凜凜站在船頭,將陳友諒臭罵了一頓,投水而死。這時,漢軍一片歡騰:“朱和尚死了,我們勝利了!” 漢軍大將張定邊正在船頭洋洋得意,不料吳軍大將常遇春從右邊殺上前來,一箭將他射傷。主將受傷,漢軍紛紛潰退,直到朱元璋重新站在船頭指揮時,漢軍才知剛才跳下去的是替死鬼。
儘管諸將拼死保住了朱元璋一條命,但吳軍死傷慘重。僅將官就死了30多員。他登基以後,在康郎山建忠臣廟,塑供36位將軍神像。市郊新港鄉就有韓成廟,供韓成像,地方官府春秋二祭,此是後話不提。 朱元璋退回康郎山後,漢軍尾後棄舟登山,象潮水般湧上山來,活捉朱元璋。此時,朱元璋已脫下紅袍,換上綠袍。漢軍中又一陣吶喊:“穿綠袍的是朱元璋,別跑了朱和尚。” 時值黃昏,朱元璋精疲力竭,躺在一棵古槐樹下喘息。漢軍的箭翎颯颯地從他耳邊射過。他迅速把綠袍脫下,披在槐樹上,身穿卒服,混在亂軍中逃命。第二天,陳友諒派人到槐樹下,收拾朱元璋的屍首,只見一件綠袍被無數只箭釘在古槐上。陳友諒命士兵將古槐砍去一截,以雪憤恨。朱元璋登基後則封這棵救命槐為“將軍槐”,民間稱為“槐樹將軍”。
陳友諒與朱元璋的關係 陳友諒參加紅巾軍之後,他引起了紅巾軍的內部戰鬥,導致紅巾軍的勢力分裂,藉此機會,陳友諒籠絡了一批人士強化了自己的軍事隊伍。陳友諒透過滅掉徐壽輝,建立了大漢政權。陳友諒的勢力發展比較快速,成為長江以南的霸主。
朱元璋派遣常遇春討伐陳友諒的佔地。陳友諒軍隊中的將士對他殺徐壽輝而奪取政權一事非常不滿,紛紛投向朱元璋的陣營,所以,陳友諒的失地越來越多,他一氣之下,決定和朱元璋在鄱陽湖展開鬥爭,陳友諒事先建造了數艘大船,朱元璋利用輕便的小船前來迎敵。
1363年,陳友諒率領六十萬士兵進攻南昌。朱元璋下令讓朱文正等人在南昌堅守,三個月後朱元璋親自前來增援。倆人在鄱陽湖一帶相遇,大戰了三天。朱元璋的軍隊有很大的虧損,馬上就要堅持不下去時,朱元璋感覺到了東北風來襲,於是他下令燒掉陳友諒的戰船,陳友諒在這次會戰中損失很大,加上,朱元璋的船輕盈,進退自如,陳友諒很是挫敗。 期間,朱元璋給陳友諒寫了一封信,大致內容是讓陳友諒取消大漢的國號,不然朱元璋就會猛攻陳友諒,隨後,陳友諒並沒有給朱元璋回信。
過了一段時間陳友諒軍隊沒有了食物,打算從湖口衝出去,朱元璋派遣兵力進行了圍截,陳友諒當時伸出頭來指揮作戰,被朱元璋部隊一箭射中頭顱當場死亡。陳友諒一死,軍心大亂,朱元璋戰勝。
朱元璋在消滅了陳友諒之後,自稱吳王,隨後又消滅了張士誠的勢力。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即位為帝,國號為明,是為明太祖。
-
3 # 松風工坊
朱元璋是如何擊敗敵手陳友諒?一個關鍵的人物是朱文正
朱元璋(1328年—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字國瑞,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今安徽鳳陽),明朝開國皇帝。在位期間勵精圖治,政治上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軍事上實施衛所制度,北伐殘元,平定西南、西北、東北等地,統一中國。經過洪武朝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身穿袞龍袍的陳友諒,坐在太平府衙的大堂上,心情十分焦躁。原因是兩次派官員去到東吳,約張士誠出兵,夾擊應天,那張士誠口頭答應,卻藉口兵力未集,遲遲不動,只是敷衍。其實陳友諒覺得,以自己的水陸大軍,攻打應天,自是如摧枯拉朽一般,倒用不著真的要張士誠幫忙。他之所以邀約張士誠同盟,實在是另有妙計。他的打算是,待與張士誠共同打敗朱元璋後,便趁熱打鐵,就勢把張士誠的主力消滅,那時順水而下,江浙便將都歸他有了。
然而張士誠像個泥鰍一般,滑溜溜不肯就範,弄得他火冒三丈。正準備不再等他,獨自興兵,卻聽報說康茂才派人來下書,待到見面,果然是康茂才在蘄州家中的門房老僕。
老僕人呈上康茂才寫給陳友諒的信。信裡談了些舊日友情,又對陳友諒當了皇帝表示祝賀,然後說:“弟隨陳野先敗投朱某,實非本願。而朱某薄情寡恩,對降人並不信任,弟在此終日惶恐,惴惴不安,盼兄之來,如望雲霓。現弟奉命率所部據守應天城外之江東橋。兄如若來攻,弟願做內應,誆開城門,即可直搗帥府,擒住朱某,以此作弟進見之禮,豈不妙哉……”
陳友諒見信大喜,又向老僕詢問了康茂才的遭遇和應天府的一些情況,老僕按劉基所教,回答得十分圓滿,不由得陳友諒不信。當下約定日期,三天後半夜三更到達江東橋,並以呼喚“老康”作為聯絡訊號。老僕臨走時,陳友諒又問:“那江東橋是座什麼橋?”
“木橋。”陳友諒點點頭記下。把老僕送走以後,陳友諒決定不再等張士誠,要獨自去打應天。他留一小部人馬守住太平,而率領水陸大軍,直嚮應天開去。到達後先把大軍約住,讓大船泊於龍江,他親自帶領三萬步兵,於三更時分,到達了江東橋。
當夜月黑風高,伸手不見掌。陳友諒帶前隊來到橋邊,連叫三聲“老康”,卻無人應聲。仔細看去,眼前明明是一座石橋,那麼木橋哪裡去了?他哪裡知道,老僕回報之後,朱元璋便下令將木橋拆去,連夜修成石橋,使陳友諒惶惑驚疑。陳友諒果然中計,慌忙下令退兵。這時周圍山頭,連珠炮響,出現了無數燈籠火把,接著是震天動地的喊殺聲,漫山遍野傳來,卻不知有多少敵軍。陳軍亂了陣勢,狼狽後撤。
這時常遇春從左邊殺出,徐達由右邊攻到,兩下夾擊,陳軍大亂。有的被殺死了,有的四散逃竄,更有不少人跌於塘壕溝渠之中,三萬陳軍頃刻間便三停兒去了一停兒。餘眾倉皇逃至龍江,待要登船,朱軍將領張德勝等又率水師殺來。陳軍船大,過於笨重,偏又趕上江潮退落,那些“塞斷江”、“撞倒山”等龐然大物,十艘竟有八艘擱淺,無法駛動。朱軍乘小船趕到,爭先恐後地跳上大船,找陳軍廝殺。俗語說“兵敗如山倒”,陳軍將士只顧逃命要緊,哪裡還肯抵抗!陳友諒看敗局已定,急忙改乘小船,搶出江口,奮槳逃命,再也顧不得他的部下了。
天亮之後,朱元璋下令收兵,打掃戰場。只見田邊路旁躺滿了陳軍屍體,而龍江裡的浮屍竟使江水停滯不流。那些傷兵則輾轉在泥塗之中。繳械投降的便一簇一堆地坐著,有朱軍在旁看管。這一仗,陳軍被殺死、溺死的不計其數,連同兩萬降兵和萬餘傷員,陳軍總的兵員損失估計在八萬以上。真是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
朱軍還奪得大船數十艘,中小船艦無數條。朱元璋登上陳友諒的旗艦,在這艘“塞斷江”大船的中艙裡,還藏著康茂才寫給陳友諒的那封詐降信。朱元璋看了不禁失笑。
朱軍乘勝進軍,派遣大將收復了太平,進而佔領了安慶路(今安徽安慶)。另派大將攻克了信州(今江西上饒),威脅著陳友諒的側翼。陳友諒的袁州(今江西宜春)守將歐普祥,是徐壽輝的老友,因對陳友諒殺害徐壽輝不滿,將袁州獻給了朱元璋。陳友諒敗退後,一路收容潰散士卒,一直到江州才站住腳。他住進江州徐壽輝原來居住的皇宮,覺得這一仗敗得太憋氣,卻又很不服氣。他認為這次吃了敗仗,是由於中了康茂才的詐降計,“非戰之罪也”!於是加緊訓練士卒,準備再戰。
徐壽輝原來還有一部人馬,由大將明玉珍率領,佔據大江上游。這時聽說陳友諒弒主篡位,便塞斷了瞿塘峽,據重慶路(今四川重慶)獨立,跟陳友諒脫離關係,自立為隴蜀王——明玉珍也是群雄之一,這裡略作交代。
第二年——至正二十一年,龍鳳七年,七月,陳友諒認為準備已足,先遣元帥張定邊去攻打安慶。安慶是大江沿岸的一個重鎮,在江州與太平之間。陳友諒想以它為前哨陣地,穩步北征。張定邊便是先遣部隊。陳軍仍以水師為主,以優勢兵力,直迫安慶城下。大將雙刀趙普勝,驍勇異常,身先士卒,將安慶攻下。
-
4 # 勵志搞笑的西西西西瓜
1:從勢力上看,陳友諒控制著長江中游,朱元璋的勢力則在蘇南皖南贛中,都是元末農民起義軍重要的兩支勢力,兵力上來說,陳友諒略微強過朱元璋
2:從軍事謀略上看,朱元璋先是分裂了陳友諒與張士誠聯合,陳友諒率師東下,朱元璋早有準備,陳友諒自然大敗,又因為正逢潮落,船隻被擱淺,死傷無數,喪失戰艦數百艘,陳友諒只能倉皇逃走。如此一對比,朱元璋的軍事能力明顯高於陳友諒。
3:從戰略上看,陳友諒性情強硬而多疑,喜歡以權術控制部下。並殺害自己的上司徐壽輝,他自稱皇帝,陳友諒便愈加驕狂,,而朱元璋強調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並執行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的策略,朱元璋的戰略能力明顯高於陳友諒。
4:從武器上看,陳友諒集合鉅艦,以連鎖為陣。朱元璋軍不能仰攻,但是不久,颳起了東北風,朱元璋便下令放火焚燒陳友諒的船隻,其弟陳友仁等都被燒死,陳友諒為之喪氣。在這場戰鬥中,朱元璋船雖小,卻輕便易行;陳友諒雖是鉅艦,卻不能進退自如,故而戰敗。
5:從運氣上看,陳友諒運氣也不好,陳友諒軍中糧食漸絕,只得突圍衝出湖口。朱元璋的將領們從上游加以攔截,雙方大戰於涇江口,漢軍且戰且走,但日落之時仍未能擺脫。陳友諒當時從船中伸出頭來,指揮作戰,卻被飛箭射中,貫穿頭顱,陳友諒當即死去。
6:陳友諒一死,陳友諒軍土崩瓦解,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友諒次子陳理最終出城投降。陳友諒家族徹底失敗。
-
5 # 步步為營007
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決定了兩個人的命運,也影響了中華民族的歷史程序。小編認為這個大戰分為兩個部分。 第一部分就是戰爭的初期,陳友諒率領六十萬大軍浩浩蕩蕩沿江而下,直撲洪都,也就今天的南昌,洪都是朱元璋的糧草大營,佔領了洪都,不僅僅是拔掉了朱元璋的一個城,而是直接擁有了一個糧草基地。在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帶領下,率領四萬人馬堅守城池八十多天,直到朱元璋的大軍到來。大大的削弱了陳友諒大軍計程車氣。另一方面,李善長負責籌集船隻和糧草。可以說前期發揮作用較大的是朱文正和李善長。 第二部分就是鄱陽湖大戰。陳友諒進攻不順,就進入鄱陽湖與朱元璋決戰。因為陳的船大且高,利用大炮,一開始打的朱落花流水,連連敗退。朱元璋分析戰船敵大我小,敵船調頭和行駛不便的特點,就想到了用小船靈活的特點去炸大船。最後陳友諒兵敗被殺。這是朱元璋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打敗陳友諒的。
-
6 # 史海魅影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有這麼幾個關鍵點,如果說依靠誰的話,那我們就按照人來說。
第一人,朱文正與他的洪都守軍。陳友諒攻打朱元璋之時,朱元璋正在與張士誠打的不可開交。陳友諒找的這個時機很恰當,但是他沒有直接攻打朱元璋的大本營應天,而且從洪都下手,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選擇錯誤。當時洪都守軍只有1萬人,陳友諒率領的是60萬大軍,從軍事實力看,洪都好像影響不了大局,分分鐘就可以被陳友諒拿下,但是他錯了,洪都守軍除了朱文正還有鄧愈、薛顯等名將,他們靠著城內的1萬人,硬生生的拖住了陳友諒的60萬大軍,為朱元璋回撤、調集軍力贏得了時間, 同時也削弱了陳友諒計程車氣。
第二人,常遇春。朱元璋與陳友諒最後在鄱陽湖決戰,陳友諒手下、明初第一猛將張定邊突然發起衝鋒,張定邊勇猛的無人能擋,眼看就要殺到朱元璋面前了,被一支暗箭射傷,朱元璋才解的圍,射出這支箭的就是常遇春,沒有他,朱元璋就提前去報到了,那還有打勝陳友諒之說。
第三人,朱元璋手下的謀士以及將領們。如果沒有他們的出謀劃策、奮勇殺敵,朱元璋談何勝利。
所以,朱元璋取得最後的勝利是很多因素結合在一起,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辦到的。
回覆列表
朱元璋打敗陳友諒,靠的不是單單某個人,有很多方面因素:
1.劉伯溫的主戰思想。
2.間諜戰朱元璋更高一籌。
3.張士誠的間接配合。早不出兵,等朱元璋滅了陳友諒才出來打,性格決定一切。
4.有個好老婆。馬皇后在得知陳友諒大軍來打,她便賣掉所有的自己值錢的東西拉攏將領士足,雖說沒多少錢,但讓人感動,和當年長孫皇后玄武門事件後,第一個來到現場安撫將士一樣,有著一定的積極作用。
5.正確的策略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概括地說,就是要加強軍事力量,保住自己的地盤,在防守中立於不敗之地;加強經濟實力,以充足的給養支援軍隊和政權;不要過早地暴露稱王稱帝的意圖,不到時機成熟決不輕易出擊,以避免遭到競爭對手的嫉恨和攻擊。
(圖為陳友諒稱帝)
6.朱元璋善識人才、能駕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