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論史君

    突厥汗國是隋朝時期興起的少數民族政權,由於突厥不斷出兵侵擾北方邊境,對中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隋末天下大亂之時,中原百姓為逃避戰火的侵擾,投奔突厥的有很多。於是,突厥乘機擴充勢力,日漸強盛。李淵為奪取天下,派人出使突厥,送去厚禮,換取支援。後來,突厥始畢可汗派遣 2000騎隨李淵平定長安。

    大唐王朝成立之初,始畢可汗自恃功高,對待唐朝政府的態度較為蠻橫,並不斷地掠去數不勝數的金銀財寶。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時,突厥雖幾易可汗,但對唐朝的入侵、掠奪並沒有變化。鑑於當時國家未安,百姓未富,面對突厥大軍壓境,唐太宗傾府庫所有送給突厥可汗以言和。

    當突厥退兵以後,太宗任賢使能,勵精圖治、尚節儉,造兵器。經過兩三年的厲兵襪馬,國家變得富強起來,軍隊穩定,戰鬥力提高,唐太宗開始部署反擊突厥的計劃。

    貞觀三年,頡利可汗率兵攻打河西各州。唐太宗任命李靖等五路人馬共10萬大軍攻打突厥。李靖善用兵法,精通謀略。他於貞觀四年正月,率3000精銳騎兵,出其不意由馬邑進入惡陽嶺。唐軍的突然襲擊猶如天降,頡利可汗認為李靖絕不敢孤軍深入,肯定有唐朝的大批人馬前來討伐,突厥內部驚恐不安。

    李靖乘機率兵夜襲定襄城,頡利可汗逃走。李靖軍與其他四路唐軍配合,對頡利的隊伍窮追猛打,一舉殲滅。頡利乘千里馬逃跑,被唐軍俘獲,押往長安。從此,東突厥滅亡,唐王朝在這一地區設定都護府對其進行管制,唐朝的版圖也隨之拓展到大漠。

    東突厥滅亡以後,唐朝的國勢日益強大,開始著手處理西域諸國。原東突默的餘部有的投降唐朝,有的奔走到西域,歸入西突厥的管轄。當時西突厥疆域廣大,在西城之地稱王稱霸。

    唐太宗在位之時,西突厥就派兵人侵伊州,被唐將郭孝恪率兵打敗。唐高宗永徽二年,西突厥借唐太宗駕崩之際,開始陰謀叛唐。七月,西突厥攻陷了金滿城和蒲類縣,殺掠百姓。

    唐高宗立即發兵征討,由大將軍梁建方等率西部四府3萬兵力和燕然都護府的回紇兵5萬,大破西突厥軍。永徽六年五月,高宗皇帝再次派兵討伐西突戚。先後在榆慕谷、明城等地大破西突厥的歌邏、處月、突騎施、處木昆等部。

    顯慶二年,唐軍在大總管蘇定方的率領下,以少勝多,大敗西突厥的沙缽羅軍。沙體羅與部下數人逃到石國,人困馬乏,當地人誘之以酒食,被抓獲送至唐軍大營。唐朝經過16年的征戰後,終於平定了西突厥,使疆域向西擴充套件到波斯。

    唐高宗元年,東突厥滅亡30年後,阿史德溫傳、奉職二酋長率部造反,並立阿史那泥熟匈為可汗。其他州也紛紛起而響應,大約有幾十萬人。唐朝軍隊在裴行儉的率領下,殲滅叛軍。

    聖曆元年八月,突厥默啜可汗打著出兵消滅武則天、恢復唐室的旗號率10萬大軍入侵中原,直接威脅洛陽,使得滿朝文武震驚。武則天派出 45萬人馬共四路大軍迎擊突厥軍。默啜可汗聞知唐朝大舉出兵,馬上率軍返回漠北,幾乎統轄了原東、西突厥的全部地域,盛極一時。武則天只好一面加強防備,一面採取和親政策,以圖消除突厥之患。

    唐玄宗即位後,因拒絕與突厥和親,再次引起突厥的入侵。從開元二年到開元二十九年,唐朝派兵經過多年的征戰,突厥最終徹底敗亡。

    大唐王朝對東、西突厥的征戰,從開國之初至玄宗開元盛世共經歷了百餘年的時間,最終使延續了近 200年的突厥汗國徹底滅亡。從此,突厥族在歷史上消失了。

  • 2 # 千宇趣史

    高句麗政權是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當時已經立國六百餘年,佔據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地區和北韓半島北部地區。當時,北韓半島西南部由同為扶余人建立的百濟政權統治,而百濟政權和日本列島的大和政權同樣關係密切,彼此言語互通。

    綿延至今的日本菊花王朝皇室,便極可能是由來自北韓半島的“渡來人”,跨海征服了當地土著“繩文人”,與之融合同化的產物。現代語言學家透過高句麗政權遺存的漢字注音文獻,判斷高句麗語和現代北韓語完全不同,反而和日語有相當密切的親緣關係,也進一步佐證了這點。

    換言之,當時的東北亞地區,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同種族、同語言的“扶余共同體”,包涵了關係密切的高句麗、百濟和日本三個國家。現代北韓民族的祖先三韓人,要麼在百濟國為上層扶余人所統治,要麼侷促於北韓半島東南部的新羅國,被扶余人建立的三個政權全部包圍。

    這個以高句麗政權為首的“扶余共同體”,從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擊敗的慕容氏後燕政權、滅亡馮氏北燕政權起,已經佔據了中國遼東地區二百餘年,以農耕為主業,依山修築無數易守難攻的城池,可說是枝繁葉茂,根深蒂固。該國常備軍至少不低於三十萬,中國東北的眾多古民族,如女真人的先祖靺鞨人,同樣長期成為高句麗的臣屬,受其徵發差遣。(耿鐵華《中國高句麗史》、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甚至認為,高句麗總動員兵力高達六十萬人)

    因此,高句麗絕不是如後世的李氏北韓那般的孱弱政權,而正類似於契丹人的遼國、女真人的金國、建州部的滿清那樣,是中原王朝在東北方向的強大威脅。因此,當隋朝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後,也勢必要將剷除、摧毀這樣的巨大威脅,提上帝國優先日程,而絕不僅是因為君主好大喜功,只為收復遼東地區這一漢晉舊疆。

    公元598年,高句麗軍萬餘人,試探性進攻隋朝遼西地區,被隋軍挫敗。隋文帝楊堅當即下令發兵三十萬,水陸兩路浩浩蕩蕩,加以反擊,豈知隋軍陸路出臨榆關(山海關),軍中突然爆發疫病;海路攻向平壤,又遭遇風暴,船多覆沒,尚未與敵國開戰,士卒已經多死於路途。

    然而,隋朝面對挑釁的堅決和鐵血,已經令剛即位不久的高句麗國王高元大為惶恐,他當即遣使請和,請求罷兵。

    此時,隋朝正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國進行著一場聲勢浩大的亞洲爭霸戰爭,剛好也正是和達頭可汗、都藍可汗一決勝敗的關鍵時刻。為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楊堅暫且同意了高句麗的請和。

    終隋文帝楊堅之世,他始終將北方的突厥汗

  • 3 # 理工男讀歷史

    首先,突厥人成立汗國是552年,那時中原是南北朝時期,到天寶四載745年後突厥滅國,突厥人政權存在了前後193年。唐王朝與突厥勢力的交集時間從618年到745年,戰爭持續了128年,沒有數百年之久;第二,中國古代歷史就是一部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戰爭史,都是為了本民族開拓生存空間,和平是短暫的,戰爭是必然的。

    唐王朝建立之後,突厥人的縱橫北方的好日子到頭了。

    當時的突厥,已經分裂成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大汗國,東突厥在蒙古高原,西突厥在中亞,都控制了大量的遊牧部族,軍事力量仍然強大,但內部問題已經開始凸顯。

    東突厥與後突厥:

    東突厥比較倒黴,碰到了歷史上中原政權武功最盛的初唐,初期還能壓著唐王朝打,甚至能打到長安城下。但在李世民成為皇帝后形勢發生逆轉,貞觀四年(公元630年)唐軍以李靖為帥,深入草原消滅了東突厥汗國,俘虜了東突厥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

    當時唐王朝並未把蒙古高原收入版圖,而是扶持了薛延陀汗國統御草原。但在李世民後期,薛延陀開始對大唐不服從,併入侵中原。於是,貞觀二十年(646年)李世民派遣李績等人滅了薛延陀汗國,並在蒙古高原上設立了燕然都護府(後來更名為瀚海都護府、安北都護府),正式把蒙古高原直到貝加爾湖納入大唐版圖範圍之內。

    之後草原上平靜了數十年,直到李治後期,草原上新的一代成長起來,李治武則天執政時又缺乏對草原良好的治理手段,突厥人起兵復國,並在李治死後成立了後突厥汗國或叫突厥第二汗國。

    後突厥在武則天時期非常活躍,基本上是壓著武則天打,得了不少好處,也是後突厥汗國最強盛的時期。等到李隆基上臺,唐王朝雖然發動了幾次對後突厥的大舉討伐,但都以失敗告終,李隆基只得與後突厥保持了長期的相對和平狀態,雙方對耗國力。

    經過長期的對耗,後突厥終於發生內亂崩潰,天寶四載(公元745年)被草原上的回紇勢力消滅並取代,後突厥滅國。當然大唐也損失嚴重,不但退出了北韓半島和東北外東北地區,還讓安祿山這個盛唐終結者有了發展空間。

    西突厥:

    初唐時期西突厥與大唐並不接壤,貞觀八年(634年)唐王朝以李靖為帥,滅了位於青海地區的吐谷渾之後,大唐通往西域和中亞的通道被打開了;貞觀十四年(640年),唐王朝以侯君集為帥滅了臣屬於西突厥的西域小國高昌,西突厥看到大唐的強大,割讓了高昌、于闐、疏勒、朱俱婆、蔥嶺國(喝般陀)五國,大唐安西都護府設立;貞觀十六年(642年),安西都護郭孝恪連續擊敗西突厥軍隊,西突厥內亂,舉國內附大唐。

    理論上講,西突厥作為一個獨立政權,在貞觀十六年就已經不存在了。但李世民去世後,西突厥首領阿史那賀魯起兵反叛,重新樹起了西突厥汗國的大旗,相當於西突厥復國。很快,阿史那賀魯被李治派遣蘇定方平定,西突厥再次滅亡。之後西域到中亞雖然各種反叛此起彼伏,但西突厥原本最強大的十姓部落勢力逐漸萎縮,直到被突騎施等勢力取代。西突厥王族大多被送往長安,基本上都歸化了大唐。

    突騎施原本是西突厥下屬的小部落,屬於被壓迫民族,但西突厥逐漸虛弱,突騎施又出了強人,加上唐王朝需要一些有實力的勢力在西方阻止大食帝國東進,突騎施就發展起來,巔峰實力不比當年西突厥汗國差多少。但突騎施畢竟不是突厥人,就如匈奴人和突厥人的關係,或者突厥人和薛延陀、回紇人的關係一樣,有淵源,但無論從種族血緣到文化都沒有繼承關係。當然,這種關係比東方高句麗和高麗的關係還要近一些。

    總之,中國古代歷史基本上就是北方遊牧民族和中原農耕民族之間的一部戰爭史,尤其是遊牧民族認為農耕民族佔有了最富饒的土地,又有他們必需的鐵器、工業品和人口,還經常不具備保護自己財富的能力,戰爭就成為雙方解決這種矛盾的終極手段,並引發了更大的矛盾。

    這一過程中,中原政權往往採用防守反擊方式對抗草原民族,反擊也不過是把敵人再攆的遠一些,畢竟中國古代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了即使佔領了草原也無利可圖,像初唐時期國家消耗不大、還能徹底消滅東西突厥實屬少見。

  • 4 # 圖文繪歷史

    中原王朝例來的邊患均來自北方,各朝統治者都傾本國之力解決北方邊疆問題,有人說,歷史就是掠奪與繁衍,在中原以北,只要有人,就算是很小的遊牧部落,都有可能成長為中原的民族大患。

    突厥人的祖山,杭愛山,位於今天的蒙古國中部,海拔3000米。

    漢朝徵匈奴嘔心瀝血,唐朝對突厥剪不斷理還亂,很剛強但始終喘不過去的宋朝面對遼金夏蒙,明朝的蒙古後裔,滿清的準噶爾,這些北方少數民族政權,打得過就佔,打不過就搶,哪個不是幾代人數百年的辛酸史,唐王朝與突厥數百年的征戰也是如此。

    突厥人。

    《周書》記載“突厥者,蓋匈奴之別種,姓阿史那氏,別為部落”,意思是,突厥最早受匈奴統治,但非同族,公元前1世紀後,匈奴走向衰敗,突厥人在絲綢之路的要衢金山遊牧,吸收著東西文化,豐富的物質生活,勢力迅速壯大。

    突厥勢力圖。

    突厥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靈活與柔然、高車、鮮卑等處理關係,後來結交北魏,一舉打敗柔然,建立突厥汗國,又聯合北周討伐北齊,為了把控絲綢之路貿易的出口地,與波斯爆發突波之爭,一系列的鬥爭中壯大的突厥也產生嚴重的內部矛盾,先後分裂為東、西突厥,東突厥臣服隋、唐,又分裂出北突厥,到唐朝時,東突厥被收編,部落首領都被封官,但西突厥和北突厥仍然各成體系與唐朝作對。

    比較有考證的是土耳其人是突厥人的後代,700年以後突厥被唐朝與回紇滅國,西遷的突厥在裡海南岸建國。

    問題還是回到絲綢之路上,唐朝要維護絲路的安全暢通,而各路突厥也要控制絲綢之路的貿易謀生活,於是唐朝出兵西域成定局,這裡面還有吐蕃的霍霍和大食的窺視,遊牧民族只能擊敗後讓其自己滅亡,突厥也一樣,最後的突厥汗國被崛起的回紇推翻,此時已是唐玄宗時期,距離唐建立剛好百年。

  • 5 # 宏視影視剪輯

    高句麗政權是中國東北的古代民族扶余人所建,當時已經立國六百餘年,佔據了中國東北大部分地區和北韓半島北部地區。當時,北韓半島西南部由同為扶余人建立的百濟政權統治,而百濟政權和日本列島的大和政權同樣關係密切,彼此言語互通。

    綿延至今的日本菊花王朝皇室,便極可能是由來自北韓半島的“渡來人”,跨海征服了當地土著“繩文人”,與之融合同化的產物。現代語言學家透過高句麗政權遺存的漢字注音文獻,判斷高句麗語和現代北韓語完全不同,反而和日語有相當密切的親緣關係,也進一步佐證了這點。

    換言之,當時的東北亞地區,實際上已經形成了一個同種族、同語言的“扶余共同體”,包涵了關係密切的高句麗、百濟和日本三個國家。現代北韓民族的祖先三韓人,要麼在百濟國為上層扶余人所統治,要麼侷促於北韓半島東南部的新羅國,被扶余人建立的三個政權全部包圍。

    這個以高句麗政權為首的“扶余共同體”,從在東晉十六國時期擊敗的慕容氏後燕政權、滅亡馮氏北燕政權起,已經佔據了中國遼東地區二百餘年,以農耕為主業,依山修築無數易守難攻的城池,可說是枝繁葉茂,根深蒂固。該國常備軍至少不低於三十萬,中國東北的眾多古民族,如女真人的先祖靺鞨人,同樣長期成為高句麗的臣屬,受其徵發差遣。(耿鐵華《中國高句麗史》、楊秀祖《高句麗軍隊與戰爭研究》甚至認為,高句麗總動員兵力高達六十萬人)

    因此,高句麗絕不是如後世的李氏北韓那般的孱弱政權,而正類似於契丹人的遼國、女真人的金國、建州部的滿清那樣,是中原王朝在東北方向的強大威脅。因此,當隋朝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南北大分裂局面後,也勢必要將剷除、摧毀這樣的巨大威脅,提上帝國優先日程,而絕不僅是因為君主好大喜功,只為收復遼東地區這一漢晉舊疆。

    公元598年,高句麗軍萬餘人,試探性進攻隋朝遼西地區,被隋軍挫敗。隋文帝楊堅當即下令發兵三十萬,水陸兩路浩浩蕩蕩,加以反擊,豈知隋軍陸路出臨榆關(山海關),軍中突然爆發疫病;海路攻向平壤,又遭遇風暴,船多覆沒,尚未與敵國開戰,士卒已經多死於路途。

    然而,隋朝面對挑釁的堅決和鐵血,已經令剛即位不久的高句麗國王高元大為惶恐,他當即遣使請和,請求罷兵。

    此時,隋朝正在和北方的突厥汗國進行著一場聲勢浩大的亞洲爭霸戰爭,剛好也正是和達頭可汗、都藍可汗一決勝敗的關鍵時刻。為避免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楊堅暫且同意了高句麗的請和。

    終隋文帝楊堅之世,他始終將北方的突厥汗

  • 6 # 詩涵解史

    大家好,我是詩涵果果。

    在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是中原王朝最大的敵人,他們在馬背上長大,無論騎術還是射術都優秀於漢人,長期的惡劣環境造就了他們對中原王朝的野心勃勃,來去如風的強大機動力成為了他們肆虐各個王朝的法寶!

    我們所說的唐朝和突厥人的戰爭通常是指東突厥汗國和西突厥汗國,突厥作為草原上的遊牧民族,在北周時期,為了爭奪草場和牛羊,由統治者集合了所有可以參戰的突厥人,發起了統一遊牧民族的戰爭,隨著突厥汗國的成立,橫跨中西亞的遊牧民族時常叩關南下,對當時的隋朝進行襲擾。隋煬帝楊堅在執政前期還是很厲害的,命令隋朝名將楊素、李淵等對突厥進行了反擊,一直到隋朝開皇三年,強橫一時的突厥開始走向下坡路段,並且內部爭權奪利,分為了東突厥和西突厥兩大軍事團體!其中東突厥面對西突厥和逐漸崛起的契丹的威脅,無法獨自作戰的東突厥選擇了臣服隋朝!

    隋朝後期,楊堅好大喜功,橫徵暴斂,最終隋王朝二世而亡!李淵作為起義分子中的一員,依靠李氏宗族的支援,擊敗了以王世充、竇建德為首的各路起義部隊,由山西進軍長安。但是此時的李淵最擔心的問題就是東突厥,在中原混戰的局面下,很多起義首領紛紛臣服東突厥,受到了東突厥的大力支援,東突厥需要的是一個混亂的中原,而不是統一的王朝,李淵擔心東突厥會在李唐建國初期發起攻擊。於是事先李淵秘密派遣大臣向東突厥示好才得以順利登基!

    剛剛建國的唐朝外憂內患,突厥人肆虐漢人城池,內部的虛弱,使得李淵如坐針氈,突厥人的背信棄義和見利忘義,李淵對此深有體會!甚至在唐朝內部,也有人建議遷都,以免需要時刻提防突厥人的入侵!

    隨後,公元626年,李世民在宣武門發動了兵變,殺死了唐朝太子李建成,得以順利登基!而東突厥的投機眼光確實不錯,趁著李世民剛剛登基,原本歸屬於李建成的下屬還沒有徹底被安撫的空隙,由突厥可汗親自領兵,兵鋒直指長安!隨後就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渭水之盟”!李世民和突厥可汗在渭水橋上殺了白馬,定下盟約!對突厥深惡痛絕的唐太宗,立即開始制定了對東突厥作戰的部署!

    隨著李世民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唐王朝開始慢慢的煥發出勃勃生機,在徹底穩固了內部結構以後,太宗以突厥進犯河西為藉口,詔令唐朝名將李勣,徐世績、蘇定方、尉遲敬德等率領六路大軍,徹底殲滅東突厥!隨著一場場戰事的進行,最終東突厥可汗被李道宗的大同軍所擒獲,東突厥次汗以及文臣武將歸降,東突厥徹底滅亡!

    中原王朝的繁榮和昌盛,牢牢吸引著突厥人的眼睛,中國有句古話:非我族類 其心必異!面對可以隨時攻擊自己的突厥人,如果李世民不將之消滅,也就不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一代明君了!

  • 7 # 竹林隱者4

    @論史君 已經就政治軍事層面答得很好了,但我想說說其他層面。自古以來,蒙古草原民族靠天吃飯,季節性 週期性乾旱 暴雪,也就是所謂的黃災 白災,導致遊牧民族無法生存,各部落不得不周期性地結群南侵,小則“打穀草”,大則入住中原,結束遊牧。中原王朝或者被迫應敵,或者主動出擊,這也是漢_匈奴 唐_突厥 宋_契丹 明_蒙古,這些冤家至死方休的根本原因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岳雲鵬與師父郭德綱暢談兩小時,其中一個半小時被罵,為什麼他還很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