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瑞土3
-
2 # 青悠論史
首先,漢武帝雖“獨尊儒術”,但事實上漢朝在大部分時間內都是秉承“外儒內法”的政策。漢宣帝曾說過“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士人眩於名實。”並對時為太子的漢元帝大加斥責,發出“亂我家者太子也”的預言。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兩漢時期,皇帝並不都是堅持“獨尊儒術”的。
況且,漢武帝之所以會“獨尊儒術”,並不是因為他真的對儒家感興趣,而是藉助儒家的學說來加強自己的權力,維護自己的統治。漢武帝如此,此後歷朝歷代的統治者莫不是如此。統治者的目的在於用有利於自己統治的學說統一全國的思想,不管你是什麼學說,只要有利於自己的統治就會用。其實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披著“外儒內法”的外衣,儒是取士之道,而法則才是真正的統治之道;儒是駕民之道,而法才是真正的馭民之道。根本上說,“獨尊儒術”只是一個欺騙百姓,欺騙天下的工具,真正維護統治的而是法家的“王霸之道”。
大唐立國年份距離中國南北亂世的時間並不遙遠,再加上隋末天下大亂,唐朝的統治者尚武之風盛行。經過南北朝時期的民族大融合,唐朝統治者也有一部分的北方遊牧民族的血脈,因此尚武成為了唐初和中期統治者不可分離的性格特徵。
科舉考試是隋文帝時期開始出現,隋煬帝時期進一步發展,到唐朝科舉取士只有短短不到五十年的時間。我們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缺點,缺點的暴露有時候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科舉制誕生到唐朝建國,中間只有短短38年的時間,在歷史的長河中38年只是轉眼之間的事情,是如此之短以至於他的缺點根本還沒有來得及暴露。
此外,隋朝設定科舉制的目的是抑制世家大族和門閥控制選官任官渠道,讓更多的中下層人士有上升的渠道,因此在那個歷史條件來說科舉制是先進的,是進步的,是順應歷史發展的不可阻擋的潮流。其實縱觀科舉制1300年的歷史,科舉制的積極作用還是很明顯的。當中國開始透過考試錄取人才的時候,歐洲卻還是世襲制度,直到1830年代英國才從中國引進考試製度進行文官改革。如果科舉真的誤國的話,為什麼外華人還要引進呢?
科舉考試只是統治者維護自己統治的工具,工具是好的,至於怎麼用主要是人的原因。
所以科舉制度本身是好的,之所以有“科舉誤國”的說法是因為統治者的原因,是因為人的原因。
-
3 # 松壑聽濤
之所以提這個問題,是想以古鑑今。漢之雄奇、唐之開放、宋之富足、明之哲思,皆為先賢為中國留下的財富。一部《戰狼2》因“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一句口號可成票冠。而現實是周圍強敵環伺,面對制裁無力,聯大最多棄權。這個時代有傳承的需求。期盼精彩的精雕細琢的回答。
-
4 # 玄月不易
首先更正一下。
“儒術”獨不獨尊,與兩漢是否出現很多牛人,沒有必然聯絡。此其一。
其二:“科舉”誤不誤國,與大唐滅國無數,同樣亦無半點關聯。
至於“有人說”,也只是在特定歷史環境下,代表某一部分人的觀點。
那麼,既然歷史已然形成,事件也已發生。任何事物既然誕生,必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做為後人,站在前人諸多大家文豪分析論證的前提下,透過考量,取長補短,也算是撿了一個大便宜。
首先,分析論證任何事物的優缺點,要有一個大的且正確的方法和原則。即,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前提之下,辯證的客觀的看待及其分析論證。
既要考慮到,該事物在特定歷史環境下產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同時,又要宏觀性的,分析該事物對整個人類歷史程序,所產生的積極性與消極性影響。
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有完全“好”或者完全“壞”的特性。這也是為什麼,時至今日,關於“獨尊儒術”或者“科舉”是否誤國,任然有不同觀點的原因。
在當時,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觀念國策的誕生,基於秦始皇“焚書坑儒”殘暴統治的背景前提下。對籠絡人心,安定社會,特別是對那一群掌握話語權的知識分子,讓他們安靜下來維護統治者的權益有莫大作用。統治乃至統一整個帝國,版圖地域的統一可以依靠武力。但若要國祚延綿,長盛不絕,其思想上的大一統才是重中之重,也最艱難。對於穩固整個中國華夏文明,在漫長曆史歲月中,成為四大文明唯一不曾斷片兒的文明,可謂當時“獨尊儒術”,又經過後世歷朝歷代統治者,對其理論國策方面上的加強與維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歷史唯物主義高度下。它所產生的負面消極性因素,對整個華夏文明之延續其重要性,大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科舉制度”在世襲罔替,或者“九品中正制”,貴族完全壟斷權利的沉珂之前景下,這無疑給底層貧寒老百姓給予一個不算公平,又略顯公平參與和干預國家政策的機會。十年寒窗,金榜題名。更多真正有才學之士的普通大眾,在沒有任何權利背景的協助和幫襯,得以入朝入將,一展抱負。
對於統治者,既可以避免自身,因為權利壟斷而出現必然的腐朽沒落,乃至最終走向滅亡,或者推遲滅亡有很大作用。同樣,對於廣大貧窮老百姓,更是帶來了希望。
“科舉”做為一種“良性競爭”,對於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進步,所起到的作用,無可比擬。
現在的高考、考研、考博等等之類,乃至三百六十行各式各樣的考核,同這“科舉”卻也有著本質上的雷同。
良性競爭,勢必推動人類社會向前進步。未來的很長一段時間,將無可替代。
-
5 # 超超9918
第一 兩漢牛人 從唐中期到夏商周 儒家有什麼牛人 所謂牛人都是兵家 法家為主 道 縱橫 鬼谷 醫家 術家 格物家等
而儒家人才集中在齊儒 齊儒講究學以至用 其他流派卻是禮教 寫書 寫史為主
第二 你那隻眼睛那本書看到唐儒家幫助唐滅國無數 唐早期 對儒家打壓最大的就是門閥 而徵突厥 滅高句麗 收安南 佔北韓 收西域 徵羌人
都是門閥子第和兵家 跟儒家沒多少關係
但有個轉折點 黃巢起義後殺盡天下門閥
儒家最大一塊石頭沒有了 所以為什麼後來那麼多朝代打壓兵家 儒家無人可制了
最可憐的是儒家一直是史官 還不是想怎麼寫就怎麼寫
後來你著到了 自唐以後中華無300年王朝
-
6 # 東土朝聖者
漢代獨尊儒術,卻中國封建王朝實施的比較好的。漢兵要背孝經,武帝廢除肉刑,元帝天天檢討,說自己德行不夠。漢朝全面獨尊儒術就是從元帝開始,漢幾無貪汙腐敗只事,聽不到什麼奸臣,曹臣相這樣還有些仁義的,就是漢朝的奸臣,為何?大家都按仁義做事,這就是常態,哪有什麼奸臣,漢是以儒治國非常明顯的國家。
我之前說封建時代是外儒內法,法為亂源,實際還有個過程。漢臣皇帝站臣子站。宋皇帝坐臣子站,明臣皇帝坐臣子跪(先拜再起身奏事),清臣皇帝坐臣子匍匐稱奴,可以看出儒法兩派的鬥爭線路。法家大發神威是在明末清時期。
唐道家治國,漢儒家治國,都很強大。
在明末之前,儒大於法很多,明末之後不說了
-
7 # 愛看愛思考
第一,儒家思想並不是完全落後的思想,第二,如今看到的儒家思想有不少論訴都並不是孔仲尼的原版了,都被歷朝歷代的御用文人墨客修改其中的意思了。儒家學說,更加向一個大醬缸裡面被新增進去了太多的其他的東西了。所謂的醬缸文化就源出於此了,無法徹底分割清楚了。在一個醬缸裡一起嘔了幾千年,期間又不斷的往裡面新增新的東西,彼此之間互相學習交流互相傳染,使得現在根本就無法分割清楚了。
-
8 # 味哎兒
唐本是西域胡人入駐中原,為合漢民尋老子李耳的李姓為姓。且同隋朝楊家為親戚,本楊家的西域鎮守使之職。同秦始皇的秦人是西周姬家西域牧馬官一樣。
唐以漢劉家的威力,聲振天山崑崙山及歐洲一帶,因西域以西各列國尚罕,罕即漢,由突厥西遷隨之傳播歐洲的,因西突厥入西亞歐洲成一時霸主造成的,唐不是滅國無數,而是歸服無算。莫弄差了,否則安綠山反唐說不清了。
天罕之罕,就是天漢之漢。
奉自姓於李耳,不用孔子的聖姓孔,其用學術會是儒家嗎。武則天奉佛教,哪來尊儒術了呢。
看史書不是看誰勝誰.誰殺誰.娶多少老婆了.花不完的錢.用不盡金銀珠寶.安綠山偷情洗澡李白脫鞋,等等,這些讓讀者休息一下眼晴的故事了,陷小說內就不是讀歷史了。
-
9 # 涼州七里
是否獨尊儒術和要不要尊別的術跟兩漢牛人輩出並無直接關係,而科舉究竟是否誤國也充滿疑問,至少從宋代之滿清的絕大多數優秀官僚都是以科舉作為仕途起點的,大唐滅國無數又能跟科舉能有多大關聯呢?我們如果吃不上飯還能怪非洲鬧饑荒不成?
筆者認為問題玩了文字遊戲,其套路在於先將“‘獨尊儒術’好”和“科舉不誤國”當做真理作為題設,然後對後面的情況提出質疑,兩個問題的前後幾乎沒有關聯,因此屬於詭辯範疇。
之所以用兩漢和唐朝舉例子,則是因為此二者都是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的大帝國,即所謂“漢唐雄風”,用這兩個牛哄哄朝代來反正獨尊儒術和科舉制度的好,是這個意思嗎?
一、關於儒家儒家自衛綰提出“獨尊儒術”後延續兩千餘年,是封建王朝廟堂的主流思想。
▲儒生形象
1、儒家只是張外皮。漢宣帝說的那句“漢家自有法度本以霸主道之”已經說明了問題,西漢元帝之前的皇帝都沒有把儒家放進心裡。
王莽改制失敗證明了儒家單幹的扯淡屬性之後歷朝歷代都是滿嘴的儒家仁義道德,但支援具體改革和確保政令暢通的都是法家那一套。
2、儒家的滲透的確到了社會方方面面,比如中國傳統的道德體系,但人是有選擇的,有人當做門面成了偽君子,比如朱熹,有人全盤接收而食古不化,比如海瑞。
二、關於兩漢的“牛人輩出”說起牛人,也沒比後世多到哪裡去,但開疆拓土的氣勢確實是古今第一,打誰滅誰。
▲大漢雄風
之所以會這樣,與王朝的凝聚力、制度、帝王資質和社會基礎都有深刻的關係,中國曆來不缺人才,但是否一直有適合人才發揮的平臺就不好說了。漢武帝的小舅子和外甥都是古往今來十大名將之一,這是何等的氣數和運氣?萬一跟李廣利一樣是個草包,那漢武帝還能夠“千古一帝”嗎?有些事情真不好說。
三、關於科舉1、科舉是隋朝的發明,真正興旺在宋代。
▲科舉示意圖
唐朝科舉歷經太宗和武后的改革依然是個陪跑的角色,官員的晉身之路寬廣的很,比如李白靠寫詩、陳子昂靠摔琴炒作,王維跑去找太平公主走後門,最多的依然是世家大族的血緣或舉薦關係。知道後來的牛李之爭,科舉派和世家派也不過勢均力敵罷了。
2、科舉最大的貢獻在於打破了過往察舉或者門第為主的主觀選官制度,用考試來判定能力至少相對是公平的,就如同高考。
其社會意義甚至大於選拔功能,在於保證了社會階層一定程度的流動性。
四、唐朝的滅國無數作為陪襯的科舉對於國家軍事力量幾乎沒有影響,能夠最大潛力發揮唐朝實力的因素在於自北朝、隋代流傳下來的制度改革方案,比如唐前期的府兵制和後世沿用的三省六部制就是政府動員能力和軍隊戰鬥力的保障。
▲“百靈來朝”的盛唐氣象
唐中後期則被藩鎮割據弄得半死不活,還是制度的問題,中央乏力而地方做大,最終尾大不掉成為亡國主因。
就說到這裡吧。
-
10 # 四川達州人
儒家學說有一個逐步墮落,逐步唯心化,逐步貼皇權的過程。
其實董仲舒給漢武帝建議的儒學,與後期的儒學完全不同。雖然有三綱五常、大一統等利於統治階級的理論,但同樣試圖約束皇權,比如天人感應這些。
而且,西漢的儒家門派特別多,董仲舒的公羊學派,左傳、穀梁、今文古文尚書等,均在爭奪儒家正統地位。
佔據領先地位的公羊派本身也是相對注重民生與實踐的學派,尤其號稱尋找聖王,哪怕劉漢失德,比如西漢後期幾個皇帝不著調,公羊派就發起48萬人上書,要求重用王莽。這就是公羊派在不斷尋找聖王的行動。
王莽之後公羊派自然沒落,無道德下限的穀梁與左傳學派迅速崛起,無限度跪舔皇權,搞出親親相隱,與世家合流。
真正令儒家走入死衚衕的是宋代的程朱理學。
所以,兩漢時期人才輩出與儒家無關。大多數人才是因為世家教育體系出來的,少部分是寒門子弟被逼出來的潛能。
至於科舉。
你確認唐代官員是科舉出來的?
唐代選拔官員,一是科舉,二是恩蔭,三是推薦。科舉並非主流出仕途經,而唐代初期的名臣猛將多與科舉無關。
回覆列表
上千年的老古董,還不改?牛車都改汽車,汽車改火車,火車那有飛機快?社會制度也要不斷改革才先進。
瑞士: 一,議員負責: 提議案。 人民負責: 公決。 政府只負責: 執行公決。 每天每個公民的手機都會收到各級議員的提案。
一切權力歸各級人民公決,包括國家每一條法律。 二,下級公決不能違反上級公決。多數人的公決不能損害少數合法人的合法利益(補償)。保護創新守法企業。對違法企業零容忍。
四,各級公決分管領域非常明確。
五,各級部長,公務員,由議會公決招聘,每個崗位職責議會寫的非常清楚,超過責任範圍的工作,公務員可拒絕部長分派。雙方有衝突,可向議會投訴對 方。議會有權隨時解聘。包括軍事委員會各委員。 六,國家軍事委員會各委員輪流做軍事委員會主席,任期3個月,只負責招集會議表決。戰時或者國家面臨外國侵略時,議會臨時指定總司令。平時負責各軍種技術提升。抓捕分裂國家的任何組織。
七,議員工資:基本工資+計件工資(所提議案公決透過件數)。每月排名次公佈一次。二年總計排名一大次,淘汰排名倒數的1/4議員。
九,每二年各級公民評選一次各級優秀:議員提案獎,公民提案獎。
十,各級優秀議員3名,。優秀提案公民3名(網上提案,可升任本級新議員)。下級優秀議員可升任上級參議員。排名靠前的下級議員,可直接升任上一級眾議員(當然要本州有淘汰議員,從第一名開始升,如果本州人口多,有5個眾議員名額,但本州上級議院,只淘汰了4個眾議員,那麼前4名升,即優秀2名,排名2名)
所以,瑞士不會有黃馬甲,佔領伯爾尼。 有就違反全民公決價值觀,就是違法。
像川普,議會不撥款建圍牆,政府就擺工關門不上班,在瑞士屬於曠工,違法,會被解僱的。損失嚴重會進法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