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光藝境

    副帥楊業被逼出兵擊遼,兵敗陳家谷口,絕食自盡,作為主帥的潘美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宋雍熙三年(986)開春,宋太宗興師大舉攻遼。宋太宗命天平軍節度使曹彬為東路軍統帥,率軍十萬兵出雄州,擔任主攻;靜難軍節度使田重進為中路軍主帥,兵出飛狐(今河北淶源縣);忠武軍節度使潘美為西路軍主帥,雲州觀察使楊業為副帥,蔚州刺史王侁、順州團練使劉文裕為監軍,兵出雁門(今山西代縣),擔任助攻。宋太宗的用兵方案是,用曹彬的大軍牽制遼軍主力,另外兩路助攻部隊趁機攻打外圍諸州縣,待三路大軍會師後,再會攻重鎮幽州(遼南京,今北京城西南隅)。

    西邊兩路助攻部隊進展順利。潘美所部由威震敵膽的副帥楊業“楊無敵”為先鋒,連克寰(今山西朔州市東北馬邑鎮)、朔(今朔州市)、應(今山西應縣)、雲(今山西大同市)四州,至此,晉北山後諸州皆克,楊業率部回屯代州,潘美按既定方針率軍東進與田重進回合。田重進的中路軍連拔飛狐、靈丘、蔚州(今河北蔚縣),將幽州同晉北山後各州的聯絡全部分割,為正面突破幽州城防創造了極佳條件。曹彬的主攻大軍也有斬獲,攻拔了涿州。宋軍戰場形勢相當不錯。

    可惜,由於曹彬貪功冒進指揮失當,五月初遭致祁溝關(在今河北淶水縣東)慘敗,數萬將士陣亡。遼蕭太后隨即將東線主力西調,反擊西路宋軍。大遼名將、北院樞密使耶律斜軫率領十萬大軍西進,一路銳不可當。形勢陡變,宋太宗趕忙詔令潘美、田重進兩軍自山西各州趕緊撤退。

    潘美、楊業奉旨掩護雲應朔寰四州百姓南遷。七月,潘美、楊業護送四州民眾南行至朔州狼牙村,聞報遼軍已經攻陷寰州,兵勢甚盛。楊業建議避敵鋒芒,設伏固守以保全百姓。監軍王侁一向剛愎自用,他認為楊業畏敵避戰,便力主大軍直趨雁門北川,大張旗鼓前往馬邑。另一監軍劉文裕也隨聲附和,主帥潘美則未表態。楊業認為這是取敗之策,實不可為,便極力反對。王侁反唇相譏道:“你素稱天下無敵,如今遇敵而退避不戰,是不是別有用心哪?”語含影射(楊業原為親遼的北漢驍將,後降宋),迫其出戰。楊業無辜遭受猜疑,甚感委屈,趕忙表態道:“我並非畏敵避死,而是時機不利,只會白白傷亡將士。如今你們責備我不敢死戰,那麼我就做先鋒前去破敵!”

    兩個監軍擠兌副帥楊業的時候,主帥潘美一直未表明態度,應該是默許並支援了二監軍的做法,迫使楊業出戰。辭別之時,楊業流著淚對潘美說:“此行必不利。我楊業原本太原一降將,蒙聖上開恩不殺並委任一方統帥,授以兵權;我並非縱敵不擊,而是等待合適的戰機,建寸功以報國恩,如今諸君責備我臨敵避戰,我應該首先去死戰!”說罷,手指陳家谷口道:“請諸位在此處佈設伏兵和強弩射手,分成左右兩翼為援軍,待我轉戰至此,立即兩面夾擊救援;否則,我將全軍覆沒!”

    受小人的擠軋,楊業悲壯地出戰了,他率領所部從大石路直趨朔州。潘美、王侁亦依照楊業之言,率軍在陳家谷口設伏備援。

    耶律斜軫聞知“楊無敵”率部出戰,趕忙派副將蕭撻凜於半路預設伏兵,自率大軍前去誘敵。楊業揮師迎戰,斜軫佯敗而走。楊業是被逼出戰,明知對方有詐,也只能硬著頭皮揮軍追殺。楊業遇到遼軍伏兵,趕緊率軍殺出重圍且戰且走,將遼軍誘引至陳家谷口(在今朔州市西南)。

    再說潘美、王侁佈陣設伏於陳家谷口,自寅時等候至巳時(凌晨3時至中午11時),一直沒有得到楊業的絲毫訊息。王侁等得心焦難耐,便派人登上託邏臺(即今山西寧武縣西北恢河西橐蓮臺)瞭望,仍不見一絲動靜。王監軍遂誤以為“楊無敵”已將遼軍擊敗,便急於同楊業爭功,立即率領所部伏兵離開谷口搶功去了。潘美無法阻止王侁,也就跟著率軍離開谷口,沿著灰河(即今朔州市桑乾河支流恢河)向西南開進。剛剛走出二十里地,潘美得到楊業敗退陳家谷口的訊息。誰知這位主帥竟然見死不救,撇下孤危的楊業軍,率軍撤走了。

    楊業自午時拼死力戰至傍晚,敗退至陳家谷口,滿以為能得到援軍的救助,不料人去谷空,援兵早沒了蹤影。楊業不由悲從中來,只得率領疲憊之眾反身進行殊死搏殺。宋軍將士死傷殆盡,楊業之子楊延玉與嶽州刺史王貴戰死。楊業身負重任數十處,猶奮力格殺數十上百遼軍將士,戰馬重傷倒地,老將軍力竭被擒,絕食三日而歿。

    宋太宗聞報楊業兵敗殉國,痛惜萬分,下詔贈其太尉、大同軍節度使,賜其家布帛千匹、粟千石;大將軍潘美降三官,監軍王侁、劉文裕皆除去官籍,一發配金州,一發配登州。

    驍將楊業本不該毫無價值地丟掉性命。楊業兵敗自盡,監軍王侁固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作為主帥,潘美亦難辭其咎,應負主要責任。以潘美的名將資歷與作戰經驗,肯定會對戰場形勢作出準確的判斷與正確的指揮;可因其心胸狹窄,嫉賢妒能,便任由王侁胡來,既沒能支援楊業的正確建議,又因錯判戰場形勢而擅撤伏兵援軍,更可恨的是見危不救,率軍撤離戰場,致使名將殞命。傳統評書《楊家將》使得楊家群英流芳千古,而潘仁美(原型即潘美)遭人唾罵,也是有歷史依據的。

  • 2 # 秉燭讀春秋

    歷史上的潘美是河北大名府人,楊業是山西太原人,王侁(shen)是河南開封人,來自不同地方的三個人成了宋太宗趙光義手下的將領。

    對於潘美和楊業大家一定不陌生。電視劇和評書中的潘仁美和楊繼業是二人的原型。不知道什麼原因,電視劇和戲劇抹黑了潘美,把潘美演繹成了十惡不赦的大奸臣。不但在陳家谷害死了金刀老令公楊繼業,而且射死了楊七郎,迫害楊家兄弟。其行為讓人恨得咬牙切齒。

    ▲楊七郎

    其實真實歷史不是這樣的,電視劇和戲劇中,潘美為王侁背了黑鍋,害死楊業的是王侁。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起兵十萬北伐,任命潘美為元帥,楊業為副元帥,王侁為監軍。大軍兵鋒直指雁門關,起初打得很順利,後來由於東路軍曹彬作戰失利,戰局隨之調整,宋太宗命令潘美這一路保護著邊境老百姓撤回內地。

    單純的軍隊撤兵是很迅速的,但是要保護老百姓撤退就慢的多了。當時楊業分析情況後,對潘美和王侁說:“我們分開走小路撤退比較穩妥,走大路目標太明顯,要提防遼兵突然襲擊”。

    楊業久經沙場,對戰局看得比較透徹。但是王侁這人剛愎自用,嘿嘿冷笑道:“楊令公率十萬大軍還這樣膽小如鼠啊!你是不是害怕遼軍呀?王侁陰陽怪氣徹底激怒了楊業,楊業無奈的說,“這樣吧,你二人保護百姓先走,我斷後埋伏好給遼軍突然襲擊,為撤退提供時間。”

    ▲楊繼業

    “我帶1000人馬就可以了,你們在陳家谷接應我,咱們不見不散”。楊業說完望著二人。潘美和王侁覺得這辦法可行,於是三人就這樣決定了。

    有人可能要問了,楊業是副元帥,怎麼還要聽監軍的呢?

    其實這和北宋的軍隊制度有關,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害怕以後軍隊將領像他一樣造反,實行了“崇文抑武”的國策。軍隊打仗監軍是文人擔任,武將卻束手束腳放不開。以至於出現元帥聽監軍的指揮,楊業就是這樣的例子。

    楊業帶著部分人馬成功截擊了遼軍,隨後率兵退到了陳家谷,誰知道接應的人馬根本沒出現,遼軍很快包圍了楊業,雙方人馬懸殊太大了,加上以前損兵折將,楊業看看身邊所剩無幾的人馬,他命令手下撤退,留下楊家將掩護,等手下安全撤走後,楊業力戰而死。

    ▲王侁

    為什麼潘美和王侁沒有接應楊業呢?

    原來潘美和王侁設下了埋伏,誰知道等了許久楊業帶領的人馬沒出現,以為楊業乘勝追擊敵人去了,二人就把軍隊撤走了。等楊業一到陳家谷,卻沒有一個接應的人,於是……

    據史料記載,當初王侁要撤兵時,潘美確實阻攔過,但是不夠堅決,楊業之死王侁要承擔主要責任。但是老百姓不知道內情,以為潘美是元帥,都認為是潘美害死了楊業,真實情況是潘美為王侁背了黑鍋。事後宋太宗把王侁撤職,發配了金州,潘美降三級留用。

    ▲潘仁美

    綜上所述,楊業之死是北宋軍隊制度造成的,外行指揮內行,潘美不敢得罪文官,聽之任之也有失職的地方。假如有一個剛正不阿的人,楊業也不至於死於非命,制度害死人!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刪。歡迎轉發、留言、關注】

  • 3 # 大宋趣史

    楊業之死過程

    雍熙三年(986)宋太宗三路北伐遼國,潘美是雲、應路主帥,楊業是副帥。起初他們連克寰州、朔州、應州、雲州。其後曹彬率領的一路被遼軍擊敗,北伐已經失敗了。宋太宗下令潘美、楊業護送雲、朔、寰、應四州百姓遷到內地。

    楊業提出一個比較可行的建議,監軍王侁反對說:“你領兵數萬卻如此膽小,應該進攻。你一直號稱無敵,現在卻膽小不敢進攻,難道是想投降遼華人嗎?”另一個監軍劉文裕也這麼說。楊業激憤的說:“我不是怕死,按照你說的去做必敗無疑,只是讓士兵們白白送死。你們認為我應該死,那我就以死明志。”

    他又對潘美說:“請你一定在陳家谷派出弓箭手,等到我退到這裡的時候派兵來救援接應我。否則我肯定全軍覆沒。”開始王侁還以為楊業打勝了想要爭功,後來他們聽說楊業打敗了就撤出了陳家谷。楊業最終被俘絕食而死。事後處罰大將軍潘美降俸祿三級,監軍王侁除名、隸金州,劉文裕除名、隸登州。

    監軍王侁、劉文裕與宋太宗關係,陷害楊業原因分析

    害死楊業的主要有王侁、劉文裕、潘美三人。劉文裕是外戚,他是趙光義奶奶簡穆皇后的侄孫。劉文裕在宋太宗還是晉王的時候,兩個人關係就非常不錯走的很近,是宋太宗的親信。潘美是兩朝老將軍,潘美女兒983年(雍熈二年)宋太宗兒子趙恆(後來的宋真宗)封莒國夫人。和宋太宗是兒女親家。如果按照親疏來算,王侁才是背鍋的,王侁和宋太宗關係最疏遠,處罰也最重,拿他當替罪羊也最合適。後來潘美只是被降了三個等級俸祿,雍熙四年(987年),楊業死後第二年又被任檢校太師。劉文裕一年以後就被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官職反而升了。王侁淳化五年公元994年楊業死後八年又被召還。

    王侁、劉文裕都是監軍,他們兩個經常一起作戰,他們曾在清水縣一起帶兵作戰,宋太宗滅北漢期間,劉文裕與通事舍人王侁一同鎮守石嶺關,雍熙初,李繼遷騷擾邊境,他又和王侁一起率領軍隊討伐李繼遷。兩個人是老搭檔了,所以這次宋太宗派出他倆一同擔任監軍。

    王侁、劉文裕、潘美為何要置楊業於死地呢?猜想是出於嫉妒心理。王侁、劉文裕都是很早就跟隨宋太宗宋太祖的將領了,他們三個人都參與過滅北漢戰爭,有可能和楊業交過戰,或許被楊業打敗過。楊業投降後很受宋太宗重用,一個投降將領被封為為右領軍衛大將軍(正四品)鄭州刺史,一下子就於王侁、劉文裕平起平坐。他們心中難免會有不滿。

    潘美作為主帥參與了陷害楊業

    潘美可能也對楊業這種投降過來的將軍 ,有歧視心理。畢竟楊業不是宋太宗嫡系將領,如今一下子與他潘美也平起平坐 ,擔任潘美副手,他可能也有嫉妒心理。他畢竟是主帥如果想救楊業,他是有能力按照約定派出士兵救援的。然而潘美王侁他們想的卻是爭功,讓楊業去當炮灰 。

    看到楊業戰敗見死不救,丟下楊業他們就逃跑了。作為久經戰陣的將領,潘美清楚這樣做楊業必死無疑。無論如何他這都屬於見死不救,拋棄友軍的可恥行為。潘美的心理是隨大流不得罪監軍是主要的,楊業是可以犧牲掉的,對他而言或許也除掉了一個厲害的競爭對手。因此潘美是放任楊業被害死,他屬於間接害死楊業。

    劉文裕王侁是主謀,潘美是從犯

    害死楊業的主謀是監軍王侁、劉文裕,潘美是從犯。因為宋朝監軍的權力很大,監軍代表著皇帝意志,主帥也要聽命於監軍。宋太祖時期的勇將郭進就是被監軍逼死自殺的。幽州戰役時宋軍有人說八陣圖部署力量太分散,改為二陣合適。崔翰害怕這是違反了皇帝命令,監軍李繼隆表示如果有罪他擔著,這才用了正確陣型。可見監軍是有決定權的。

    王侁、劉文裕他們兩個監軍,劉文裕才是權力最大的監軍,畢竟劉文裕是外戚最能代表宋太宗意思,話語權應該比王侁更大一些。從宋太宗的處罰來看王侁、劉文裕同罪,王侁很有可能是背了劉文裕的黑鍋

    宋太宗對潘美的處罰很輕,只是降了他三級俸祿,很快就升職了。在當時皇帝不認為潘美是主要責任人。也就不存在潘美背鍋的說法。當時的史官考慮到劉文裕和宋太宗的關係,把害死楊業主要責任推給了王侁。後來民間把潘美改為潘仁美,把主要責任歸結到潘仁美頭上已經距離歷史事實很遠了。

    參考資料:

    《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

  • 4 # 小院之觀

    潘美當然是背了黑鍋,這個鍋已經背了1000多年,而且由於楊家將演義的存在,潘美已經黑化成了潘仁美,恐怕再也無法洗清,這是怎麼回事呢?

    降將楊業

    楊業其實是名降將,他原先一直在北漢軍中為將,是北宋的勁敵,在北漢時期,就已得名“楊無敵”。

    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北漢在宋太宗的親征下終於投降,楊業也因此歸宋,得到趙光義重用,將他任命為右領軍衛大將軍,仍舊在邊關駐紮,防禦遼國入侵。

    楊業被任命為代州知州兼任三交駐泊兵馬部署,他的對手從北宋換成了遼軍。

    楊業一生都在邊關,對邊事相當熟悉。太平興國五年,遼景宗發兵十萬攻雁門,楊業以憑藉對地形的熟悉,以數千精兵繞道遼軍背後發動突襲,大敗遼軍,殺死遼國駙馬侍中蕭咄李,活捉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海,從此威震邊境,成為契丹人的眼中釘。

    楊業的軍事行動,具有相當冒險性,如果失敗,後果不堪設想,這似乎為他的死埋下了伏筆。

    宿將潘美

    潘美跟楊業比,是真正的根正苗紅。

    他在趙匡胤還是個都檢點時,就在他手下效力,絕對算得上嫡系。陳橋兵變之後,趙匡胤就是派潘美去會見後周大臣,宣讀自己的第一份聖旨。

    趙匡胤一朝,潘美在南征北戰中立功無數,為大宋一統天下立下汗馬功勞,由此成為開國頂尖的名將。

    趙匡胤死後,潘美同樣榮寵不減,在趙光義手下繼續擔任軍隊主官,被加封開府儀同三司,也就是相當於三公的待遇,隨後又被封為南韓公、忠武軍節度使。

    雍熙三年,潘美參加北伐,擔任西路軍主帥。

    雍熙北伐

    宋太宗派遣二十萬大軍,傾舉國之力兵分三路伐遼,決心成就後周世宗柴榮和哥哥趙匡胤未竟的事業,楊業仍然和潘美搭檔,統帥西路軍。西路軍也是最強的一路宋軍,從三月到四月,西路軍勢如破竹,連戰連捷,接連攻下了燕雲山後九州中的四州之地。

    西路軍進展順利,大將曹彬的東路軍卻遇到了麻煩,他按計劃進展涿州之後,卻被契丹南院大王耶律休哥派兵截了糧道,大軍無糧,只能後撤,這是沙場老將曹彬犯下的最大錯誤。

    東路軍迅速後撤,四月初就直接撤回了國境線內,這速度可真夠快的。趙光義得到訊息,明白大勢不好,他嚴令曹彬立即進軍,務必推進到原先的陣地。

    為什麼,因為東路軍一撤,潘美和楊業的西路軍就成了一支孤軍,深入遼國境內,必將被包圍殲滅。

    可惜已經晚了,東路宋軍士氣已洩,更重要的是,遼軍得到了生力軍的增援,遼國蕭太后玉駕親征,遼軍士氣爆棚!此消彼長,再次攻入遼境的東路宋軍,被遼軍無情地擊敗、摧毀,在山前戰場,宋軍遭遇了徹底的失敗。

    再看山後戰場的西路軍,遼國當然不會放過他們,清理完東路宋軍,遼軍轉向山後戰場。此時,西路軍已成為孤軍,東路軍被殲滅,中路宋軍田重進接到趙光義命令緊急撤軍,西路軍同時也接到了撤退命令。

    楊業之死

    楊家將小說裡,把楊業陣亡歸罪到潘仁美頭上,潘仁美這個人物是虛構的,潘美確是實實在在的,但潘美同楊業的死,沒有任何關係。潘美本身也是北宋名將,同楊業搭檔多年,兩人配合一直相當默契,如果要說誰有責任,那應該是監軍王侁。

    西路軍接到撤退命令,本該同中路軍一樣,立即將百姓內遷,放棄佔領地,退回國境。

    監軍王侁不這麼認為,他覺得西路軍很強大,還能跟契丹人拼一拼,取得更大的戰果。潘美是主將、楊業是副將,但他們都大不過監軍王侁。楊業建議分兵應州,以誘遼軍主力,再以千名強弩手扼守石竭谷口(今山西朔州附近),

    王侁譏諷楊業:“領數萬精兵,而怯懦如此!”

    楊業被激怒了,在根正苗紅的大宋軍界大佬們眼裡,他本就是降將,在出身上低人一等。如今又被無端懷疑,唯有死戰以明心志。

    楊無敵率部出征,再也沒有回來,他在狼牙村遭遇了遼軍主力,重傷被擒後,絕食三日而死,部眾全部陣亡,其中包括他兒子楊延玉。

    潘美本來已在陳家谷口設下伏兵,準備接應撤退的楊業,但自知必敗,一心求死的楊業率軍深入太遠,已經撤不回來了...

    楊業之死的原因

    很顯然,楊業之死,主要原因在於王侁,這是宋朝重文輕武,對武將不信任的惡果,要說潘美的責任,當然也有,不過主要也就是沒有對王侁提出反駁,沒有阻止楊業的一意孤行,要說故意陷害楊業,那是不存在的事。

    看看趙光義事後對兩人的處罰就知道了。

    楊業死後,趙光義非常痛心。給監軍王侁以“除名,隸金州”的處罰,另一名監軍劉文裕同樣是“除名,隸登州”。這是把他們開除官籍者為廢官,永遠不得敘用,並且發配,已經是相當重的處理。

    那麼給潘美的處罰呢,僅僅是削秩三級,責授為檢校太保,也就是降職了事。

    誰的責任,還看不出來嗎?

    可惜的是,千年之後,人們只知潘仁美而不知潘美。楊業的好搭檔潘美就這樣被黑化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關於珍惜糧食的廣告語20字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