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遊夢居士

    蒙古族作為一個真正的馬背上的民族,驍勇善戰,曾經在亞歐大陸上建立了一個強大的國家。後其子孫也出了不少了不起的人物,他們在先天條件相差不少的情況下,依然打敗過強盛的中原漢族王朝,入侵中土建立元朝。在朝代更替之後蒙古人回到了蒙古草原,因為是遊牧民族,傍水而生,過著居無定所的生活,正是因為如此,他們的存在仍然是明朝統治者的一大難題。這個難題困擾了明朝統治者兩百餘年卻得不到解決辦法。但是到了清朝的時候僅僅用了幾十年就解決了,那麼清朝到底做了什麼呢?

    首先是大局勢在背後做推手。當時北邊的俄國開始崛起,並且開始對外擴張,很快爪牙便伸到了西伯利亞地區。西伯利亞雖是寒冷之地,但是據考證,中國的遊牧民族確實在這樣的地區活躍,但是隨著沙俄的擴張,蒙古族的領地被迫逐漸地縮小,勢力也被削弱,迫不得已只能南下,而這對於清朝征服蒙古來說無疑是一個天賜的良機。其次是因為滿清對蒙古所實施的政策。雖然清朝統治者不是遊牧民族,但是很顯然他們十分了解遊牧民族的特點和習性,即居無定所但是戰鬥力和凝聚力都極強。

    所以對此狀況,清朝政府實行盟旗制度。說白了盟旗制度就是給蒙古各部按地區劃分,然後將其安置在一個固定的區域上,不讓其有到處發育的機會。只要不讓其隨意走動這樣一來,蒙古族天然的優勢便慢慢的削弱自然而然聯絡減少,隨著聯絡的紐帶變得薄弱矛盾的增多。對於古代資訊傳播沒有很好地途徑,遊牧民族的核心之一團結,得以分化勢力也越來越薄弱,大清的安全感那是滿滿的。

    第三個原因是中原軍事武器的快速發展,其中不得不提的就是火器。火器研製和使用開始取得巨大的成就,又隨著與西洋的頻繁交流火藥隨之傳入,大大提高了武器的威力。在清朝更是頻繁的使用火器,在大大小小的戰場上都能見到火器的蹤影。

    難道明朝就沒有火器嗎,在明朝時火器就得到朝廷大力發展,並開發出很多火器和火藥的使用方法,清朝也只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罷了。要知道在當時,中原的軍事實力還是不能和驍勇善戰的遊牧民族抗衡的,火器的廣泛使用更多是加速了蒙古族向清朝臣服的腳步,但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當然除了這些之外肯定還有其他的一些原因,例如清朝政府利用喇嘛教,他們並不是真正信仰喇嘛教,而是裝作信奉,只停留在一個禮儀的層面上。因為蒙古族和藏族是信仰喇嘛教的或者說佛教吧,在他們民族中很早就出現過佛教,併為其做出過很大的貢獻,這便是遊牧民族信仰由來。為了鞏固政權並安撫蒙古族和藏族的政治手段。說到底清朝還是想要一個強大的抵禦外族的天然屏障,自己不用出功出力坐享其成。

    清朝曾經同樣作為遊牧民族,但他們愛動腦子先在中原造勢,透過此手段把喇嘛教送到遊牧民族門前,事情總有兩面性不可能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壞處出現了光每年的禮佛開銷,就是一筆天文數字,加之寺廟的規矩非常影響當時遊牧民族經濟體系,使其民族力量越來越弱人口逐漸減少。在落後時代人口是重要的生產力,所以古時掌權者極其注重人口發展,人多力量大有更多生源守衛自己的國家,這招釜底抽薪間接的消除對清政府的威脅,還得到了想要的。

  • 2 # 大東北的小豆包

    清朝時代,已經完全的征服了蒙古民族。

    自西周到東周春秋戰國時期的犬戎,秦漢時期的匈奴,西晉時期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的五胡亂華,南北朝時期的柔然、隋唐時期的突厥、宋代的契丹、女真、明朝時期的蒙古人,中國歷史上能夠徹底解決北方胡人犯邊問題的只有元朝和滿清,而元朝的蒙古人就是自北方而來,而清朝是什麼情形呢?

    胡人南犯曾是一個困擾中原王朝2000多年的難題

    蒙古的分裂:瓦剌和韃靼以及漠南、漠北、漠西蒙古的形成

    早在元末明初,朱元璋派出徐達進行北伐之時,元順帝就逃離大都,回到了草原之上,而後蒙古人分裂為韃靼和瓦剌,其中韃靼人是蒙古本部,是最初成吉思汗統一部落,而瓦剌則是成吉思汗稱汗之後,才被征服而融入蒙古的部族。

    明朝前期瓦剌和韃靼上爭雄,瓦剌最先強大以來,擊敗韃靼,明朝與蒙古的戰爭中,造成明英宗被俘的土木堡之變的就是瓦剌的首領也先所為,只不過後來韃靼重新擊敗瓦剌,後來瓦剌向西遷徙,佔據青海後來又攻滅成吉思汗二兒子後人的東察合臺汗國,佔領西域也就是西域之地發展成為漠西蒙古;而韃靼後來出現一位雄才大略的達延汗,統一蒙古本部,並且設定左三翼和右三翼,左三翼後來發展成為漠南蒙古也就是內蒙古東部,而右三翼則發展成為漠北蒙古,後來成為外蒙古。

    明初的瓦剌和韃靼

    滿清對於蒙古的征服

    漠南蒙古

    滿清入關之前的皇太極時期,成吉思汗的黃金家族直系蒙古部落為漠南蒙古的察哈爾部,察哈爾部的首領為林丹汗,為名義上蒙古大汗,但是科爾沁等部對於林丹汗存有異心,後來由於皇太極與科爾沁蒙古聯姻,並且聯合科爾沁部進攻林丹汗,並最終擊敗林丹汗,征服了漠南蒙古,皇太極在位時期曾經娶有五個老婆,其中四位來自科爾沁部,另外一位就是來自察哈爾部的林丹汗的老婆囊囊。

    滿清入關之前對於漠南蒙古的征服

    漠北蒙古

    滿清入關後,此時漠西蒙古因為皈依為藏傳佛教,所以漠西蒙古與藏區關係密切,漠西蒙古中和碩特汗國一度控制青海和西藏地區,但是臣服於清朝,而準噶爾部則在新疆建立準噶爾汗國,並將同屬漠西蒙古的土爾扈特部趕走,降服杜爾伯特部;在噶爾丹為準噶爾大汗期間,一度試圖統一整個草原,與滿清康熙皇帝一決高下,他向東的進攻的首要目標是漠北蒙古,而在準噶爾的壓力之下,漠北蒙古投降清朝。而此後康熙皇帝擊敗噶爾丹,而此時準噶爾汗國也發生內亂,最終噶爾丹敗亡,準噶爾汗國由其侄子掌管。

    康熙時期擊敗噶爾丹,降服漠北蒙古(喀爾喀)

    漠西蒙古

    雍正皇帝期間,滿清兵進青海,擊敗和碩特汗國的後代羅布藏丹增的叛亂,徹底將青海之地納入版圖,並鞏固了對於西藏的統治。

    乾隆皇帝時期,清軍最終攻入準噶爾汗國,滅亡了準噶爾部,後來土爾扈特部從沙俄東歸,乾隆皇帝將其安置在準噶爾汗國故地,至此蒙古完全被滿清征服。

    乾隆時期在攻滅準噶爾汗國之前的形勢圖

    滿清對於蒙古的特殊民族政策,保證了蒙古人的長期穩定

    與對於漢人的壓迫不同,滿清對於蒙古人採取比較溫和的民族政策。

    首先是採取滿蒙聯姻,並提高蒙古人的政治地位。蒙古人和滿族人之間相互聯姻,加強溝通聯絡,蒙古王公的格格嫁入皇族或者滿清的格格嫁給蒙古王公為妻子的在清朝非常的常見。同時下層的蒙古人和滿族人之間的聯姻也非常多見,而蒙古人在滿清的政治地位較高,在滿清朝廷中也有較強的影響力,比如滿清後期的大將僧格林沁就是蒙古科爾沁部人。

    清朝咸豐、同治時期的蒙古大將僧格林沁

    其二是對蒙古人大肆採取分封制,分化蒙古人的力量。滿清征服蒙古後,在蒙古人地區,進行大肆分封,將蒙古貴族紛紛封王、封侯,結果蒙古地區的王侯遍地,彼此之間互相牽制,實際上分化了蒙古人力量,此後蒙古人再也難出現核心人物。

    三是限制蒙古人和漢人交流。清朝雖然實現大一統,但是漢地與關外的滿清舊地,漢地與塞外蒙古人聚居區有著明顯的限制,清朝嚴格先是漢人與蒙古人交往,以此來杜絕漢人幫助蒙古人反抗清朝,同時為了蒙古人對於生產和生活資料的需求,清朝允許政府許可的商人進入到蒙古地區與蒙古人做生意,比如大名鼎鼎的晉商,就是長期從關內向蒙古人輸送大量的商品以獲取的高額利益。

    晉商在蒙古地區做生意的駝隊

    透過武力征服和相對溫和的民族政策,自乾隆時期以後一直到滿清滅亡,蒙古人與滿清的關係和睦,基本上再也沒有出現蒙古人南下劫掠的情況。

  • 3 # 畫素說

    自古以來中國北方大漠裡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原王朝頭疼的存在,自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起到明朝,萬里長城是歷朝歷代防禦這些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掠奪的的重要工程。明太祖時期更是設定九邊重鎮,陳兵數十萬在邊境抵禦大漠裡的蒙古人。(▲萬里長城)

    這一切,到了清朝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萬里長城也不修繕了。因為從此就再也沒有北方草原民族南下掠奪的事件發生,中原王朝的大患從此消失。但接著沙俄帝國代替了蒙古成為清王朝的大患,當然這個屬於題外話,我們下次再說呦。(▲中原王朝大患-北方遊牧民族)

    滿清的統治者們自己就是遊牧民族出身,自然是知道蒙古人的厲害之處,因此在奪取政權後,採取多種措施加以限制。如不讓蒙古人學習和接觸漢人、禁止蒙古人學習先進的生產技術、在透過聯姻穩定蒙古人,以此來限制了蒙古族人的發展。

    其實在清朝初期,滿族跟蒙古人的關係還是特別好的,兩個民族親如兄弟一般。但是到了清朝真正入主中原後,因為畏懼蒙古人的勇猛,清政府才開始對蒙古實行特殊管制。一方面以在入主中原之前清朝已經從軍事上徹底打服了蒙古兄弟;另一方面以宗室女外嫁各部首領及其子、侄,達到政治聯姻效果;最後政治上,蒙古地區實行分而治之的“扎薩克制”,即盟旗制度,和蒙八旗的建立和黃教的傳播。

    總的來說就是先把蒙古人打服,在給和糖加上有效的行政管理,這樣就徹底解決了隱患。打服和給糖這個我就不做細說了,大家可以自行搜尋。(▲蒙古騎兵)

    有效的行政管理是解決這個隱患的根本天命九年(公元1624年)後金統治者對歸附的蒙古部,按照女真八旗的原則在蒙古原有的社會制度上編制旗分,也就是我前面所說的“扎薩克制”即盟旗制度,後以此辦法陸續複製給後面歸附滿清的蒙古諸部。直至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土爾扈特部蒙古系重歸中國後,蒙古全族悉數實行盟旗制度。並且這些蒙古盟旗並非行政機構,所謂的盟長聽起來威風凜凜,其實不然他的主要的任務就是充當三年一次的會盟召集人,履行練兵、清查錢穀、審理刑事案件之類,手無兵權,且不能干涉各旗的內部事務,更無權向各旗釋出命令,起到的只是對各旗札薩克進行監督,並且有責任隨時告發各旗的札薩克們不法或叛逆行為。

    可以說清朝的統治者這一招非常的高,直接就起到分化蒙古族,控制其上層貴族而實行的政治制度。

    (▲清朝時的蒙古勇士)

    隔離蒙古人,使其倒退

    除了在政治上分化蒙古使其沒辦法團結成為一個整體之外,清朝的統治者還將蒙古人隔離開來。在蒙古人生活的邊境地區設定關卡,阻止蒙古人進入到中原中原地區,僅留下山海關、喜峰口、古北口等幾個關口;而且這些蒙古人如果想進入中原地區還要先登記等審批通過了才會讓你過關,而且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回去,在你回去的時候在盤查一次,如果發現少人了,甚至就判你偷渡。真是搞笑在自己的國家裡多呆幾天或者去中原地區生活居然還算偷渡???三個大問號!!!

    然後清政府還禁止蒙古人學習漢文化,其目的就是不要讓蒙古人與漢人之間形成交流,防止他們聯合起來。甚至清政府還規定蒙古人不能取漢名、公文不能用漢字,只能用蒙古文或者滿文,如果擅用漢字就得治罪等等。

    反之漢人也不能到蒙古的地盤上。即使要去,也得打申請登記,得到相關部門發批准才可以,同時不能跟蒙古人通婚,不準起蒙古名字等等一系列的規定,防止漢人幫助蒙古人反抗清廷。

    總之所做一切就是要蒙古人完完全全的隔離開來。所以為什麼清朝二百七十餘年,唯有蒙古地區一直很落後,生產力不進反退,就如我文中所說先把蒙古人打服,在給和糖加上有效的行政管理,分化蒙古,隔離蒙古人,自然就不會出現蒙古人南下劫掠的情況。

  • 4 # 無藏南即951W

    清朝實際是滿蒙聯合統治。滿蒙之間長期通婚。蒙古貴族在清廷做官。蒙古軍隊幫助大清戍守北京和邊疆。既然是一家人,油鹽醬醋,鍋碗瓢盆能成為問題嗎?

    滿清統治者是漢人皇帝,蒙人的可汗,藏人的活佛。中國是多民族國家,實行君主立憲制是最佳選擇。當年最大的遺憾是辛亥革命沒有實現英國式的君主立憲制,而採用了不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美國共和制。結果剛失去君主,蒙古貴族就回到老家自立皇帝,從此蒙古就成了斷了線的風箏,獨自應對蘇俄的挑戰,最後被蘇聯收入囊中。直到蘇聯解體才獨立。

  • 5 # 老阿甘的北漂日記

    首先,人類種族的發展都離不開資源的獲取,但是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隨著部落和國家的誕生,人類被分割成為一個個區域性的族群,隨著生活習慣的分化形成了不同的民族,國家。人類由於地理限制和地球資源的分佈不均勻,導致某地區的人類不能獲得生活生產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大到國家地區小到城市家庭,於是就產生了貿易。貿易是交換資源各取所需催生而來的。北方少數民族屬於半乾旱的季風氣候,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因此這片土地能夠養活的人數有限,所以才被成為少數民族,自然環境決定了他們的生產方式是逐草而居,經常需要遷徙,沒有固定的居所,人口聚居的城市也發展不起來。經濟的繁榮依賴於多數人的分工合作,這就導致北方少數民族的經濟發展很難繁榮。而地處中原,土地肥沃雨水充足的漢人,隨著城市的形成,經濟生產包括文化發展相對北方少數民族來說是相當發達的,這也正是中原王朝把中原之外的人都稱為蠻夷的原因。自古以來,北方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不需要大興土木,修建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所以文化和經濟發展比較緩慢,對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就顯得相當脆弱。歷史記載,北方少數民族一般是不會輕易南下搶掠的,就像狼群一樣,輕易不會對人類家畜發動攻擊,除非遇到及其惡劣的天氣情況。凡是有人類的地方就會有鬥爭,就會搶奪資源。遊牧民族內部部落之間也存在激烈的資源爭奪,有爭鬥就會有勝負,勝者佔據好的資源,負者只能被驅趕出去,這些驅趕出去的部落為了生存,只能走上搶劫的道路,要搶劫只能南下搶劫富庶的地區中原,這是春秋戰國時期中原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主要的矛盾,沒有佔領和統治權的爭奪,僅限於生存資料的爭奪。秦國初期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就圍繞著河套平原反覆爭奪,少數民族需要這塊地放牧生活,秦國需要這塊土地養戰馬。早期的長城主要作用是阻擋少數民族的戰馬,傳遞邊境戰事的通訊設施。先秦時期,中原的生產也不是特別發達,能夠種植的農作物非常有限,產量也不高,中原也連年征戰,人口下降,生活資料消耗巨大,基本上也就是能夠自給自足,尚不足以發展對外貿易。歷代中原與少數民族之間的矛盾幾乎離不開這種形式的爭奪。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闢,中原引進了各種各樣的農作物,類似於胡蘿蔔,西紅柿,小麥,玉米,同時中原完成了國家的統一,統一政權帶來的和平環境有利於發展生產,人口增長,在清朝的時候人口達到歷史最大規模4億,足以說明到清朝時期,中國的生產是有富餘的。中原的統一多於分裂,經濟與科技不斷地發展,人口規模也越來愈大,北方少數民族經歷幾千的發展幾乎在原地踏步,進入21世紀的外蒙古幾乎還是保留了原始的生產方式,連採礦都不會。中原地區生產富足,商業逐步發展起來,貿易越來越發達,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物質生產資料多數情況下是經過貿易甚至走私進行交換的,因此在和平時期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衝突是最少的。關於貿易戰,最明顯的當屬韃靼和明朝之間,蒙古族退居草原,但是明朝取消了所有的邊境貿易,導致韃靼人數次進攻明朝,最後都是以達成貿易協議收場,韃靼人沒有過分的領土主張,只要開市貿易韃靼人就退兵。然而貿易的發展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北方少數民族受到中原的影響,和生產資料的積累,開始形成城市,強有力的政權和國家形式,因此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也有過幾次實現部落同一,形成了和中原對峙的政權。清朝趁著明朝出兵北韓,快速的完成了北方漁獵民族的部落統一,進關之後主動漢化,從而可以看出他們是非常想要學習中原的社會發展模式的,清朝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完成了統一,將幾乎所有的北方少數民族納入自己的統治版圖,併合理的利用恩威並重,分而治之的方式維持了少數民族之間的和平。形式上的統一,使中原和北方少數民族之間實際上就成了一個國家,這樣更加有利於貿易的發展,甚至北方少數民族發生旱災等極端災害,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清政府是有義務調集全國力量賑災的。北方少數民族沒有了冒著生命危險南下搶奪的動力,搶掠自然而然的就消失了。清朝時期,全國商業氛圍濃厚,先後湧現了晉商,徽商等大批商人,有的甚至生意做到了俄國。再加上清朝對於少數民族的統治手段,使他們很難形成統一的強有力的政權形式,可以說清朝把北方少數民族納入自己的統治版圖,徹底解決了中原與北方少數民族延續了數千年的矛盾。

  • 6 # 參習處

    蒙古是集合了蒙古高原上眾多遊牧民族(突厥、鮮卑……),以黃金家族為核心的,新興的遊牧民族。極具侵略性。在擴張過程中,橫掃歐亞,在元朝時達到輝煌的頂峰。

    而朱元璋崛起後,將蒙元統治者趕出中原。但並沒有把蒙古徹底消滅。有明一代,近三百年曆史中,蒙古一直存在。蒙古與明,對峙、爭鬥反覆上演。和平時,就互市。無非是,你買我的牛馬,我買你的鍋碗瓢盆。

    而不和平時,明朝閉市。蒙古自己沒有,就只能南下搶掠。而且,當時蒙古分裂,各自為政。這個部落和明朝和好,那個部落和明朝有爭端。按下葫蘆,起了瓢。

    但作為清朝皇帝,也是蒙古的博格達徹辰汗,實際統治了整個蒙古地區。且三大政策,使得蒙古本身喘不過氣來,哪還有能力南下?

    至於蒙古是怎麼獲取稀缺的生產資料。我看,蒙古的生產無非是放牧。放牧能需要什麼生產資料呢?如果說獲取其他物資,則必須提到山西人的晉商了。

    當年明朝與清朝對陣。出了幾個漢奸。最後,這些人從清朝獲得了對蒙古貿易的專權。至於其中原委,與本答案無關,就看其他機會再說吧。

  • 7 # M真君

    當時的蒙古處於分裂的時期,部落間經常打仗,各部落相對於清廷就渺小多了,在當時清廷的騎兵也是很猛,綜合以上因素蒙古根本能力達不到!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巴丹戰俘曾慘遭蹂躪,日本為什麼如此慘無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