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宋安之

    老八胤祀為什麼會失敗呢,用康熙的話就是處處學他卻處處學不像,所以最後只能是失敗來。其實老八不只是學習了康熙,還學習了太爺爺皇太極。

    康熙在駕崩之際,曾對老四點評了九子奪嫡中的幾位阿哥,說到老八時,是這般評價的:八阿哥胤祀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仁,他是以寬仁收買入心,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聯則還要放縱,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

    總結起來就是康熙認為自己的寬仁,已經是太寬仁了,是治國的最低的底線了。而老八的寬仁,看似是學習自己,其實是別有用心,不僅是假仁假義般的收買人心,還比之自己更加寬仁,以這般“寬仁”治國,下面放縱的更厲害,而且老八還不幹實事,到時候吏治更加腐敗,國家早晚毀他手上。

    在雍正王朝之中,康熙的帝王心術,整體來說並沒有雍正那般霸道,而是傾向於以寬仁治國,以獲取天下讀書人的支援,這樣讀書人高興了,對下貪汙腐敗,對上稱康熙為聖君,而康熙也樂於這樣被人稱讚。

    某種程度上康熙就是天下讀書人的最大利益代表,但康熙有著自己的底線,知道寬仁就是放縱,放縱多了,國家搞的烏煙瘴氣的就不好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出,康熙一方面為了聖名,對下面寬仁著,一方面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為了江山永固,對於龐大帝國修修補補著。比如說開局康熙四十六年的黃河發大水,暴露出國庫銀兩被大大小小的官員借去,不足五十萬兩的窘況,康熙才臨時抱佛腳,派老四下江南賑災,之後才開始追繳國庫欠款。康熙身為在位61年的超長待機皇帝,國庫虧空如此,他就真的一點不知道嗎,恐怕他還一直沉浸在康熙盛世的幻想之中,所以有些自欺欺人罷了。像後來的刑部冤案還有議立大將軍王,都是事情出現了,康熙被動的彌補選擇罷了。

    也就是說康熙不同於雍正,同樣面對吏治腐敗的情況,雍正是下定了壯士斷腕的決心,實施新政。而康熙總是想在既獲得讀書人支援又維護江山的中間尋找一個平衡點,是既維護了統治需要,還依舊得到讀書人的支援。比如說追繳國庫欠款,康熙隱於幕後,對於老四的支援並不是多麼強力,最後面對一群老臣拿出自己小金庫的錢替他們還債,雖然是支援了老四,讓這些大臣必須還款,但更是大大的收買了一把人心。老四追繳國庫欠款失敗以後,康熙更是當眾點出了三個貪官汙吏,清楚的說出他們的劣跡,算是殺雞給猴看,給大家說我什麼都清楚,差不多可以了,以達到震懾下面人不要太過分的目的。

    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平衡玩的好,既獲得了讀書人的支援和讚賞,又最低程度上維護了愛新覺羅的江山統治。

    但吏治腐敗如此,時間越久越不利,這樣拖下去,只會將難題拋給下一代,所以康熙也想整頓,但終究沒有壯士斷腕的決心,而且老年的康熙多少有些優柔寡斷,更受限於九子奪嫡錯綜複雜的時局,只能不了了之。

    張廷玉在八王議政時說的話就將康熙的無奈表達的很清楚:我張廷玉,追隨聖祖康熙皇帝凡二十年,聖祖的心思我最清楚,他老人家直到殯天,念念不忘耿耿於懷的就是,整頓吏治改革弊政啊。先帝爺曾對我說過,再不整頓吏治,這個國家就危在旦夕了,因此才有了後來的追比國庫欠款,先帝數次下決心要平叛亂,都因國庫空虛而無法用兵,先帝經常食不甘味夜不安席,先帝也經常對我們說,再不改革弊政,朝廷連用兵都沒有辦法了,先帝爺為什麼不立刻整頓吏治推行新政呢?

    就是因為諸位皇子為了爭奪嫡位,把朝局弄得錯綜複雜,先帝實在是沒有精力,完成這番大業了,先帝也曾經對我們說過,看來這件事情,也只有寄希望於後人了。

    由此可見康熙這個人,很明白治國的根本是什麼,所謂寬仁只是一種手段,他在以讀書人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團和維護統治的中間,尋找的平衡點很好,是個高手。但他也明白,這種寬仁實為縱容,長久來看,根本上會毀了大清的江山,所以才選了能力強,可以打破當下局面又可以收拾爛攤子的老四繼位。

    老八呢,看似處處學習康熙,卻是真的學習不到精髓。

    首先就大局觀來說,康熙清楚維護統治的底線,而老八卻不清楚,很喜歡耍小聰明,處處都籠絡人心。比如說老八的賢王之稱,為何有那麼多人這樣稱呼他呢,大家可以想想,老八身為掌管戶部的阿哥,結果戶部被大大小小的官員借走竟然高達1200萬兩銀子之多,這樣的大數目,若說老八沒有點頭同意,會出去嗎,肯定不會,可見老八這是拿著公家的東西絲毫不心疼,還藉此收買人心。

    從下江南賑災來看,老八面對老四對於富商的逼捐,一邊說“上百萬災民過冬怎麼辦?”,一邊接受老九的做法,讓其指使任伯安與老四隔空鬥法,說明這小子是滿嘴仁義,滿肚子刀槍。到了追繳國庫欠款,他與老十四商議以後,認為太得罪人,卻沒有接這個差事,反而踢給了老四。刑部冤案時,老八誘使太子一黨的肖國興寫下不利於太子的供詞,被康熙發現以後,氣的康熙說“該死,其心可誅其心可誅。”議舉新太子時,更不用說了,老八的八爺黨近乎時權傾朝野了,這種結黨營私的表現,康熙自然不喜歡了。而大將軍王的競選,就更關鍵了,借鄔先生的話來說,西北傳爾丹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就是老八在背後搞的鬼,想借此奪取兵權,而康熙也發覺了,所以任用八爺黨的老十四,藉此分化他們。

    從老八這一系列行為來看,這位主兒比康熙更會收買人心,但卻忽略了自己是皇子的身份,簡直不把愛新覺羅的江山基業當一回事,比如說造成傳爾丹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而且看不清局勢,只知道一味的籠絡百官,卻忽視父親康熙的存在,像老四摸透了康熙需要什麼,所以就做一個孤臣,什麼事情難辦他就衝上去,而老八是為了人心,什麼事情難,就退後面,想追繳國庫欠款,他掌管戶部,造成如此多的欠款,有兩次機會彌補過失,一次是主動承擔下江南賑災,一次是接下追繳國庫欠款的差事,結果都沒有,這般愛惜羽毛,康熙自然不喜歡他。

    更何況老八奪嫡使用的手段不光明,誣陷太子還被發現了。

    說白了老八這種人,雖然與康熙同樣寬仁,卻是為了收買人心不知底線,簡直是喪心病狂。康熙在寬仁的同時,還知道維護統治的必要性,而老八卻是絲毫沒有領悟到,所以下江南賑災和追繳國庫欠款這種事情,他是一再避讓,所以說他學康熙學的不像。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在於,老八不只是學不像,還學錯了方向。

    像收買人心,老八瘋狂的收買人心,博得了賢王的美譽,以他為中心的八爺黨更是一度權傾朝野,在一廢太子以後達到了巔峰。

    用老十四的話來說,老八八爺黨這麼多人支援,就是招了康熙的忌。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皇帝最怕什麼呢,最怕下面結黨營私,對抗皇權陽奉陰違了。更何況清朝之前的明朝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明末的東林黨何其誤國,再看看老八的八爺黨,勢力何其之大,康熙能不怕被架空嗎,更何況自古無情最是帝王家,為了最高權力,子弒父也是屢見不鮮,比如趙武靈王、宋文帝、後梁太祖朱溫就是被親子所弒,所以說權力對於帝王就是最好的保護,如果沒有了權力,自然會任人宰割的,因此康熙才會大力打壓老八,老八在議舉新太子以後,也徹底退出奪嫡。

    那麼老八這個聰明人為何會這樣呢?

    首先受限於老八所在位置的侷限性,畢竟他只是皇子,不是掌控全域性的皇帝,所以難免畫虎不成反類犬。當然這與他自身也有很大關係。

    還有一個關鍵就是,老八不只是學習了父親康熙,還學習了太爺爺清太宗皇太極。

    不信大家可以看看熱河狩獵時,康熙曾讓老八代他賜宴招待蒙古王公。

    老八曾經對眾人這樣說過:當今皇上真是曠古以來最英明神武的聖主啊,要說堯舜以後,誰是聖明的聖主?

    我以為應該首推兩位聖主,一是開創我大清萬世基業的太祖高皇帝,再就是聖明神武的當今皇上。

    之後按照大阿哥詢問三阿哥的對話,可以看出老八這是不著痕跡的誇他自己,首先清太祖努爾哈赤之後是太宗皇太極,是太祖第八子。而老八身為康熙第八子,這樣說是變相誇自己,會是太宗那樣的皇帝,認為自己可以繼位。

    其實這裡多少也可以看出老八不只是自比為太宗皇太極,肯定學習過太爺爺皇太極的。

    因為看看清朝前期的權力過渡我們可以看出,清太祖努爾哈赤就不說了,是開國皇帝。之後除了皇太極是成年以後繼承皇位,像世祖順治是6歲繼承皇位,聖祖康熙是8歲繼承皇位,肯定沒有經歷過諸如九子奪嫡這種殘酷鬥爭,所以老八的學習物件,除了是父親康熙,也學習了太爺爺皇太極。

    清太宗皇太極呢,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主兒,如果不是入關前夕猝死,那麼他的名聲肯定會更大。

    皇太極能力強,善於籠絡人心,不然也不會在父親死後留下四貝勒當國的格局中脫穎而出,成為人心所向的新君,並且改國號為“大清”,還親自收服了不少被俘的明朝文臣武將。

    這點來說,老八也的確很會收買人心,而且議舉新太子時,更是人心所向,更是有些像他的太爺爺皇太極。不過可惜的是老八還是差遠了,他分不清局勢,皇太極所在的時代,是清朝開國奠基的時代,正所謂上陣父子兵,所以努爾哈赤及其諸子都是齊心協力的打天下,都擁有很大的權力,因為此時他們面對外部明朝的威脅,會一致對外,所以努爾哈赤會容忍兒子們的權力大,但老八時代可不一樣,當時經過康熙平三藩徵準噶爾等,國家已經進入平穩階段,兒子勢力太大,會成為統治的不穩定因素的,康熙自然是容忍不了的。

    所以說老八這個人,小聰明太多,大聰明是太少太少了,哪怕學父親康熙,哪怕學太爺爺皇太極,最後也是畫虎不成反類犬罷了。

    那麼老八學康熙不像的背後,有什麼寓意呢?

    雍正王朝電視劇的燒腦,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 2 # 青鸞驚鴻

    不請自來,也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我們都知道,在眾多兒子中,老八是最像康熙的一位皇子,寬厚仁慈大度,與人和善,所以大片聲音叫好,但是,康熙作為當事人之一,卻說老八不像他,原因其實很簡單。

    01兩人成長經歷不一樣

    康熙8歲登記,21歲執掌朝政,順治帝生前並沒有立太子,也是在臨死前寫遺詔傳位於他,原因其實也簡單,就是因為康熙出過天花。還給他留下了諸如鰲拜之類的輔臣。後來因為自己要掌權,就殺了鰲拜,還定三藩,可以說是政績卓著。

    老八胤禩呢,生母衛氏是良妃,而且自小被康熙喜歡著,17歲就被封為了貝勒,是所有王子中最年輕的一個貝勒,可見少時之恩寵。

    02胤禩動了奪嫡之心

    這在清明是大忌諱,即使有,也暗著來嘛,結果老八太高調了,還私下裡玩些打擊太子的手段,太子也不爭氣,居然次次上當,後來兩次廢黜,也算是康熙給了他死去母親的情面。

    康熙大度,康熙仁慈,那是因為康熙是一代帝王,你老八不過一介皇子,處處學帝王,那不是野心路人皆知了嗎?而且朝臣大部分都向著他,這可不得了,那是結黨營私呀,不要說清朝歷代皇帝最討厭這個了,就是歷代王朝的君主,何嘗不是討厭這個?

    皇子也好,朝臣也罷,凡是有任一一方做大,那都是對政局的威脅,更何況在老八之上,還有一個太子立著,康熙又怎麼容他胡來。

    03學有其表而非其裡

    老八因為自小受康熙喜愛,又看太子不得力,只是背了一個嫡長子名份,所以他動了扳倒太子自己來當的念頭,為了討好康熙,處處學著康熙為人處事,但是學表面又能如何,不過是落個賢名,卻為自己帶來絕望。

    康熙作為一代帝王,他少年時期殺鰲拜,掌權後平三藩、收臺灣、親征噶爾丹、保衛雅克薩,與俄國簽訂《尼布楚條約》,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這一系列政績,他老八是學不會的,他只是掀起內鬥,而且還看不清形勢,讀不懂康熙的心,誤解了康熙曾經對他的好,所以,再怎麼學表面,也把內裡的東西學不到。

  • 3 # 雲臺山閒人

    在電視劇《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祀是雍正在九子奪嫡時最大的對手,更是整部劇中的一號反派角色。 老八擁有賢王之稱,在真正的歷史上不但確有盛名,也確實擁有很多人的支援,因此反而招了康熙的忌,最終被打壓。

    在電視劇中,康熙在駕崩時對老八的評價:八阿哥胤祀處處學朕,可他處處學得不像。朕是以寬仁治仁,他是以寬仁收買入心,朕對下面已經放縱過度,他卻比聯則還要放縱,即便他的寬仁是真的,也只會把我大清江山徹底毀壞。

    在段話中可以看到康熙認為自己的寬仁己經是治國的底線了。所以老八的寬仁,表面上看是在學自己,實際上是假仁假義別有用心的收買人心,他用這種比自己更加寬仁的方法來治國,會讓下面更加的放縱,到時吏治會更加腐敗,國家早晚毀他手上。

    康熙認為所謂寬仁只是治國一種手段,他一直在既得利益集團和維護統治的中間,尋找的平衡點。雖然他把這個平衡點把握的很好,但他更明白,這種寬仁其實更是縱容,時間一長會從根本上會毀了大清的江山,所以才選了能力強,能夠打破當下局面又能夠收拾爛攤子的老四繼位。

    老八表面上看好像是處處學習康熙,但是並沒有學習到精髓。 首先維護統治是康熙的底線,而老八卻沒有,身為掌管戶部阿哥的老八,竟讓大大小小的官員從戶部借走高達1200萬兩白銀,可見老八為了收賣人心,對國家的財物絲毫不心疼。

    後來老八為了不罪人將繳國庫欠款的差事,踢給了老四。在江南賑災來時,老四要對富商逼捐,老八一邊說“上百萬災民過冬怎麼辦?”,卻一邊指使任伯安與老四隔空鬥法,阻礙江南賑災。在大將軍王的競選時,老八為了奪取兵權竟用陰謀,造成西北傳爾丹的六萬大軍全軍覆沒。

    從以上行為可以看到老八比康熙更會收買人心,但是他卻不知底線,甚至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康熙是在維護統治前題下的寬仁,而老八卻忘了自己皇子的身份,沒有把自己家族的江山基業當一回事。所以康熙說他學自己學的不像。

  • 4 # 紅雨說歷史

    康熙對於八爺胤禩的評價可以說一針見血,八爺胤禩在朝中都人人稱賢,八爺的黨羽林立,可以說呼風喚雨。中堂大人馬齊都被他的賢名誤導,多次向康熙建議,想要推舉八爺為新太子。但是,康熙知道馬奇是為了朝廷著想,但是馬齊這個人太實在,只看面子,沒有看到裡子。

    首先我們從《雍正王朝》高潮迭起的開頭講起。黃河發大水康熙召集眾位阿哥和滿朝文武一起商量如何解決。八爺卻直接在朝堂上拍起了康熙皇帝的馬屁,說康熙皇帝聖德,此次災害不過是天災,不在人禍,只要適當慰問就可以了。怎麼慰問呢?就讓國庫和附近的州縣,調點糧調點錢去。表面上看起來,這個解決方式還不錯,既體現了康熙體恤民情,又解決了問題。但是四爺胤禎在戶部清算以後,發現國庫已經沒有錢調過去,附近的州縣也沒有糧和錢,能夠提供。要想八爺管的是戶部,國庫能不能拿出錢?附近州縣有多少調撥,他是最清楚的。但是他卻提出了一個看似很美好卻完全不可以實行的策略。

    國庫裡的錢和州縣調撥的錢都去哪了?都被滿朝文武借走了,國庫沒錢調撥不到地方,地方更沒錢,又談何給資助別的州縣。他此舉實在是欲蓋彌彰,替朝廷重臣爭了面子,卻苦了天下百姓。最後胤禛想了個辦法,要到江南去籌款。江南都是大爺的人,而且還是九爺的後花園,搖錢樹,說實話只要八爺九爺一句話,他們肯定能拿出錢來。但是八爺九爺就是不去,寧可在宮裡吃冰鎮西瓜,也不管百姓死活。因為八爺一張口,就相當於讓自己拉攏的人拿錢來幫自己辦事,從別人口袋裡掏錢總歸會得罪兩人,所以這樣的事情他也絕對不會幹。

    四爺胤禎和十三爺胤祥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以後,八爺又趁熱打鐵推薦胤禛去追繳國庫欠款。這種得罪人頭皮發麻的事情,八爺自己不做,美其名曰自己能力不行,胤禛能力強。果然胤禛的脾氣太過冒進,再加上用了個脾氣很軸的田文鏡,得罪了很多大臣不說,還逼死了康熙的發小魏東亭。八爺卻在這個時候當起了好人,主動去慰問魏東亭,還任由十爺鬧事,以後還要推脫責任給九爺。還有開始的時候,八爺也在爭太子之位,但是他卻想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每次得到什麼訊息以後就故意散播給老大,讓老大去得罪人,自己坐享其成。國庫能夠欠那麼多錢,八爺管戶部的時候,肯定是隻要有人去借錢,他自然就做一個順水人情,拿著國家的錢,給自己收買人心。

    八爺的這種性格一直延續到雍正登基以後,依然如此。雍正推行新政得罪了滿人,他就在伯倫樓樓散播謠言。雍正推行一體當差,一體納糧,得罪了讀書人,任用年羹堯惹得百官不服。所以為了打雍正的臉,八爺在孫嘉誠被年羹堯殺死以後,他第1個就去並且還跪了下去。可見八爺為了收買人心,為了散播他“賢”的名聲,老臉都不要了,也要把戲做全。想當初八爺負責鑄造新幣的時候,孫嘉誠可是直接懟過他。八爺當初鑄新錢的時候,他的一個核心就是新幣代表的是新朝的臉面,至於有沒有利於民生,那只是次要問題,可見八爺的心只在朝廷,只在廟堂,卻不在百姓,不在江湖。

  • 5 # 木姊艿

    我個人對《雍正王朝》中康熙皇帝說那番話的理解如下!

    1.康熙皇帝一貫以仁德治天下,這跟他個人所處的環境和歷史條件所決定,他繼位當時大清入關僅僅幾十年,在傳統的臣民心裡,大清是北方的遊牧民族,不懂得傳統的治國安邦之道,康熙爺也就必須將傳統中國的以仁德治國的思想傳承下去,這樣才能夠名正言順的收復漢人的心,而在康熙帝治國後期,也由於過於的寬鬆,導致了國家內部財政的嚴重虧空,所以他晚年也看出瞭如果任由這種狀況發展下去,那麼將會導致這個帝國的毀滅,而他也看出了幾個兒子中老八的心機,老八以為自己的想法,措施像父皇,那麼就會得到父皇的厚愛,其實,他恰恰的錯了,他做的一切,除了給自己的父皇看,更多的就是讓大臣們看了,為自己樹立威信。

    2.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康熙帝在位61年,他也是由不成熟慢慢的走向成熟的,他的功績,是公認的,而兒子在一些想法上故意擺出一份仁者的狀態實際是傷了老子的心。

  • 6 # 溫潤如脂玉

    在我看來,老八才是最適合接任康熙的人選!

    1.冷靜,雍正比他暴躁

    2.寬和,善於團結各種人,和光同塵的高手

    3.或許有人說,雍正比他勤政,比他改革的決心大,我只說一點,看老八在雍正登基後,委屈蓄勢,尋找各種機會,此人心智之堅毅 之堅韌值得我們好好學習!

  • 7 # 皇史宬

    瞭解歷史的人都該知道,康熙、雍正、乾隆三人在性格上其實都是嚴苛之人,這麼說可能出乎意料,其實看下清史,康熙在罷免佟國維、誅殺上書給朝庭提建議的秀才時,何曾寬廣慈厚過?乾隆的性格更是直逼乃父,你看他罵紀曉嵐,何曾有半點仁君風度?老八收買人心也許有一套,論治國馭人較之康熙則幾無相似之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最經典的,祝壽對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