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寫的最長的一個回答,七千多字,結合新舊唐書,對比了哥舒翰和安祿山的整個人生軌跡。雖然寫的比較調侃,但史料都是有依據的!
一提起哥舒翰,熟悉唐史的朋友腦中,一定會浮現出以下標籤,“石堡城”、“橫行青海夜帶刀”。
而提到安祿山,類似的標籤就變成了“安史之亂”、“胡人”、“皇帝大胖兒子”、“跟貴妃洗澡”。
同樣都是胡人、同樣都是節度使、同樣都是異姓王,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涅?!
據說安祿山就長著這麼一副燒麥臉!
今天,我就對比分析一下,看看這兩位,都過一條怎樣的人生軌跡吧!
要說哥舒翰的人生經歷,那起點可不是一般的高,這哥們可是貨真價實,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官二代、富二代。
其父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今甘肅武威)使,其母尉遲氏是于闐王的公主,大富之家的生活環境,讓哥舒翰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號稱文武雙全。
哥舒翰文化水平如何,我們後面引用了他寫的詩,大家自己評判!
優裕的家庭環境是把雙刃劍,既可以先人一步,也會讓人迷失。至少在哥舒翰的前半生裡,他縱情酒色犬馬之間,似乎準備在混吃等死的溜光大道上,一路狂奔下去了。
就這麼混著,一直活到了四十歲,按照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這歲數真該混吃等死了。
結果,哥舒翰被人刺激了(“為長安尉不禮”),發憤圖強毅然從軍,準備乾點正經事兒。
安祿山是混血胡人,據說爹是個康姓胡人,老媽是個突厥巫婆。
傳說中,他老媽多年沒生孩子,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鬥之神)祈禱,結果很見效,呱唧生了一個兒子,故名扎犖山,就是日後的安祿山。
因此,有學者認為安祿山的父親可能是個粟特商人,也不知怎麼就一發種的,生下了安祿山。
自幼缺少管教的安祿山一直在草原野蠻生長,估計他有點語言上的天賦,長達後居然通曉六國語言,成了草原互市中的牙郎。(也叫牙儈,生意上從中撮合以獲取佣金的掮客)
本來幹個草原掮客太太平平過一生也挺好,可安祿山手腳不太乾淨,跟著別人跑去偷羊,被時任幽州長史(河北節度副使)張守珪捉住,準備亂棍打死。
安祿山掙扎中,高呼:“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
張守矽看他長得肥壯,頗有勇力便收其於帳下,令其與史思明專門幹捉俘虜(捉生)的勾當。
還別說,遇到人生第一個貴人後,安祿山乾的蠻出色,不但當上了副將,還第一次光榮的成了乾兒子(張守矽)。
哥舒翰在王倕、王忠嗣、安思順(歷任河西節度使)賬下時,分別在新城、苦拔海、積石軍,大敗吐蕃軍隊,殺的吐蕃望風披靡。
當老上級王忠嗣,因反對唐玄宗硬奪石堡城而獲罪。哥舒翰展現了極為難得的品質,在玄宗面前聲淚俱下的苦苦哀求,使王忠嗣僅以阻撓軍功之罪貶為漢陽太守,苟得一條性命。
經過此事,哥舒翰的俠義不但朝中官員交口稱讚,河隴邊兵更是樂為之死。
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六萬三千唐軍在石堡城周邊嗜血搏命,以死傷萬餘人的代價,硬生生的拔下了這個戰略據點。
關於石堡城之戰,不能簡單的認為是唐蕃之間的城堡攻防戰,從唐朝奪取石堡城後,只獲俘四百人來看,石堡城內並沒有多少守軍,也不可能對唐軍造成如此重大的傷亡。
這場大戰,應該是以石堡城為核心的包圍與反包圍、突擊與反突擊戰役的集合,這也符合新舊唐書中“吐蕃舉國之守”的定義。
佔據石堡城後,唐軍在河西九曲之地獲得了巨大的戰略迴轉空間。在隨後的洪濟、大漠門等地,唐軍連敗吐蕃,重奪戰場優勢地位。
至天寶十三年(754年)時,唐蕃邊境已經推進到青海湖以西。哥舒翰在新奪取的九曲之地上,設定了洮陽(今甘肅臨潭西南)、澆河(今青海貴德境)二郡,成立了宛秀、神策二軍。
這個神策軍,就是日後被宦官控制的禁軍,也是唐朝宦官能夠廢立皇帝的根本。
最開始是署名“西鄙人”的《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高適(哥舒翰的書記)先是寫了《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
……
石城與巖險,鐵騎皆雲屯。長策一言決,高蹤百代存。
而後,又用《九曲詞》來了個三連擊:
鐵騎橫行鐵嶺頭,
西看邏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將飲馬,
黃河不用更防秋。
緊接著李白同志,也不甘寂寞的來了一首《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
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臺。
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
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
這詩寫得實在有點狗血,衛青、白起跟哥舒翰一比都成豎子了。不知道,李太白得知了哥舒翰的晚節,會不會不好意思。
這麼多大咖都出手了,要是哥舒翰再不表示一下,似乎有點不夠意思。他也寫了一首《破陣樂》:
西戎最沐恩深,犬羊違背生心。
神將驅兵出塞,橫行海畔生擒。
石堡巖高萬丈,雕窠霞外千尋。
一喝盡屬唐國,將知應合天心。
寫的咋樣的就不說了,至少能寫出來,就比安祿山強,安胖子估計就是憋死,也寫不出來!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奚和契丹反叛,張守珪派安祿山討伐。結果這胖紙輕敵冒進中了埋伏,全軍盡墨僅得身免。
第一任乾爹張守珪不忍殺之,又不好違背軍規,便使了折中之策,將其繩捆索綁押至長安請“聖意定奪”,按照古代官場的潛規則,這其實就是在暗示朝廷留他一命。
不成想,長安早就有個人惦記著安祿山,準備找個機會弄死他,這人便是時任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畫像
張九齡和安祿山並沒有任何私人恩怨,三年前安祿山奉命入朝奏事時,張九齡一眼便看出此人生有反骨,當時便對侍中裴光庭說;“日後亂幽州者,必是此胡人。”
這也算安祿山運氣好,要是換成李林甫,安祿山早死一百次了,但張九齡是個嚴謹的正人君子,做事必須有理有據。
這下證據送到眼前了,張九齡焉能錯失?
他在張守珪的呈文上批道:“昔穰苴誅莊賈,孫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你看這就是文化人的範兒,要殺人都搞的這麼文藝,四句話用了兩個典故。
但呈文送到唐玄宗面前,情節卻發生了反轉。果不出張守珪所料,玄宗認為安祿山尚有可用之處,可以網開一面,將其降職留用。
張九齡據理力爭,李隆基百般勸慰。這段君臣奏對,被唐人劉肅寫入了《大唐新語》中,“﹝九齡﹞因奏曰:“祿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
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之意,誤害忠良。”
玄宗用了“王夷甫識石勒”這個典故來說服張九齡,其實頗為不妥。石勒確實不曾叛西晉,但他是前趙的叛臣,在滅前趙後,與西晉軍隊大戰,消耗了西晉全部主力,間接導致了西晉滅亡。
另外,玄宗這時候用這個典故,將張九齡比作王衍,也隱隱有指責其沒有真憑實據信口雌黃之意。
應該這麼說,安祿山能被唐玄宗如此寵幸,肯定不完全是因為他長得胖,能逗樂。要是僅憑如此,他也不過就是個弄臣,如何能混成大軍區的主官?
在東北邊境面對契丹和奚,安祿山還是真刀真槍的拼過命的。
類似的記載也屢見於新舊唐書之中,所以說到行軍打仗,安祿山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天寶元年(742年)安祿山官至平盧節度使,三年後,接替裴寬任范陽節度、河北採訪使。天寶十年(751年),安祿山又兼任河東節度使,封東平郡王,還第二次做了乾兒子(此事正史無載)。
與此相對,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接替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天寶十二載(753年)接替安思順兼任河西節度使,封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
這時的哥舒翰、安祿山都已位極人臣權傾一方,很多人都誤以為哥舒翰曾做過朔方節度使。
其實並沒有,這段時間裡,朔方一直都是安思順的地盤。雖然李林甫曾一度遙領朔方節度使,但在朔方軍中深耕多年的安思順依舊深敷人望,平定安史亂局的郭子儀、李光弼都是安思順賬下的大將。
西部軍區——安西、北庭坐鎮西域,抵禦吐蕃、突厥,擁兵四萬四千;
西南軍區——河西、攏右坐控九曲之地,防禦吐蕃,擁兵十四萬八千;
北方軍區——朔方節度治靈州(今寧夏吳忠市)拱衛關中北方,防禦突厥襲擾,擁兵六萬四千七百;
東北軍區——平盧、范陽彈壓契丹、奚諸部,擁兵十二萬八千九百;
(理論上河東節度也算東北軍區,但安祿山只能控制其北部一隅)
除此之外,劍南節度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擁兵三萬零九百,本為防禦吐蕃而設,但在“天寶戰爭”中,屢敗於南詔國之手,基本被打殘。剩下的嶺南節度使治廣州,只有一萬五千人,在諸節度使中實力最弱。
從這個角度上說,唐朝當時軍權最重的四個軍頭,分別是哥舒翰(河隴)、安祿山(平範)、安思順(朔方)、封常清(安西)。
這其中,哥舒翰和安祿山封郡王(安、封始終未封王),可見玄宗心中,二人一東一西為朝廷幹成。
不過,兩位朝廷樑柱之間的關係可真不算和諧。
期間,安祿山還曾嘗試拉攏過哥舒翰,對他說:“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類頗同,何得不相親?”
結果哥舒翰翻著白眼,說了這麼一段:“諺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苟見親,翰敢不盡心!”
安祿山以為哥舒翰是以“野狐(胡)之喻”來嘲諷他,氣得差點背過氣去。
咬著槽牙對哥舒翰說:“突厥敢爾!”
旁邊的高力士一看事兒要鬧大,以目示意,哥舒翰假裝喝醉告辭而去。
其實,哥舒翰不光看不上草根出身的安祿山,跟自己曾經的上級,安祿山的堂兄安思順關係也很緊張。
至少在這一點上,哥舒翰是聰明的,雖然《資治通鑑》寫著“上常和解之,使為兄弟”。但別忘了,您哥仨手裡掌握著唐朝最能打的三個集團軍,你們成了兄弟,皇帝佬該睡不著覺了。
安西、北庭、攏右、朔方、河西五大節度使,坐擁精兵二十五萬餘人,佔全軍總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詔、吐蕃的劍南節度使,整個西北軍隊數量佔比超過六成。
即便吐蕃、突厥對唐朝的威脅確實很大,但有異動堪稱“變起肘腋”,直接便會危及關中。但西部軍勢過重,也必然是朝廷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呂思勉先生對此的解讀非常精準。
可能很少有人清楚,終唐一世,共有18為公主下嫁外族首領,唐玄宗時期便佔到了一半(開元時期6位,天寶時期3位)。其中,下嫁奚和契丹就達到了7位。
由此可見,玄宗對於東方的遊牧政權長期採取的都是羈縻政策,而對安祿山的寵幸,或許可以看成是這種羈縻政策的一種延續。
但不成想,嚴防死守的西北諸鎮相安無事,作為棋子的安祿山反了。這才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幾近癲狂的根本原因,自以為天縱英明的他,被一個胡人胖紙耍了。
隨後,二人的生命軌跡開始交叉,並各自走出了一條詭異的曲線。
安祿山起兵後,進展可謂勢如破竹,舊不聞戰鼓之聲的中原駐軍望風披靡。封常清在叛軍打擊下三戰三敗,不得不和高仙芝領殘軍退守潼關,憑天險死守。
對此,玄宗在興慶宮內氣的蹦高,這時他想起了,久已病廢在家的哥舒翰。
按說,哥舒翰和平叛應該沒什麼交集。這哥們天寶十四年(755年)開始,就已經不靈了。
是年二月,哥舒翰自任上入京面聖,走到土門軍時,喝酒唱歌洗澡弄大發了,突然中風昏厥,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回京後只能閉門不出在家休養。
當然了,如果他身體倍棒吃嘛嘛香,初次領兵平叛估計也就沒封常清什麼事兒,雖然高仙芝、封常清都是一時名將,但和網紅哥舒翰比起來,人氣指數得差幾個數量級。
玄宗所以會啟用病廢在家的哥舒翰,不過是對封、高二人連戰連敗怒不可遏,已起了殺心。但手中實在無人可用,不得不借助哥舒翰的赫赫威名震懾諸軍而已。
他的人生開始呈現斷崖式的跳水軌跡,有點像某朝的股市。
最搞的是,您一個胡人邊將,領兵打仗是您的本職,把這事兒研究明白,自然可以平步青雲,就像您十幾年來的經歷一樣。
可哥舒翰來到潼關後,軍隊帶的亂七八糟不說,還腦袋一抽,玩兒起了危險的政治遊戲。
他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報私仇,找人偽造了一封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信,構陷安思順謀反。
要說安思順也是夠倒黴的,一輩子對大唐忠心耿耿,結果攤上了這麼一個堂弟。雖然他屢次上奏告誡朝廷,安祿山有謀逆之心,但哥舒翰的這一擊要了他的性命。
這下,前來潼關助拳的朔方軍不幹了。作為唐朝最有戰鬥力的一軍,朔方軍的大將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還在敵後跟叛軍玩命,結果前任朔方節度使含冤被殺。
而後,哥舒翰又開始和權相楊國忠內心眼,奪了心腹的兵權還斬將立威。這下,唐朝最重要的將相間各懷心腹,斗的一包歡樂。
靈寶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哥舒翰馭下的十幾萬唐軍慘敗,無數人墜入黃河淹斃,活著逃回的只有八千餘人。
這下,網紅人設崩塌,再也沒有水軍發帖助威了。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則給了他一記重拳,他在《潼關吏》裡寫道:
哀哉桃林戰,
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
慎勿學哥舒。
在逃回潼關的路上,哥舒翰本欲整軍再戰,他最信任的胡將火拔歸仁,對他說:“您都混成這樣了,喪師辱國,回去還有好?不如我們別尋他途吧?”
這時,哥舒翰還想跟手下瞪眼睛,結果火拔歸仁哥幾個七手八腳把他綁在馬上,投降了安祿山手下大將崔乾佑。
注意,靈寶之戰安祿山根本就沒出手,都是手下將領乾的。
這胖紙幾個月前,已在東都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年號叫聖武,三宮六院、大封群臣,日子過得正美。
當他在洛陽宮廷見到哥舒翰,胖子嘿嘿獰笑,神氣活現的對他說道:“ 汝常易我(看不起我),今何如? ”
哥舒翰這隻鬥敗了的鴛鴦,只能垂頭低言的說道:“肉眼不識陛下,遂至於此。陛下為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填在河南,魯炅在南陽,但留臣,臣以尺書招之,不日平矣。”
安祿山一聽也是啊,李光弼幾個都曾是哥舒翰賬下之將,如果真能來降也省去很多手腳。
還別說,李光弼真回信了!信中他恭敬的問候了老上級,“你丫怎麼不去死?!”
到此時,哥舒翰總算是觸底了,但反彈就甭想了,就等什麼時候退市了。
安祿山起兵之前身體就不算太好,胖子嘛!有點高血壓、糖尿病啥的也算正常,起兵後心情跌宕起伏,讓他的身體狀況迅速惡化,全身生出瘡癤。
這讓他的心情愈發狂躁,動輒鞭打大臣近侍,謀臣嚴莊和安慶緒一合計,乾脆弄死丫算了。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被人用刀在大肚子上一頓亂捅,結束了從屌絲到重臣,到叛將,再到皇帝的詭異人生。
不知道,安祿山被捅了,哥舒翰有沒有喝點。不過,他的人生也快走到頭了。
是年九月二十七日,唐朝整合了朔方軍、安西佰刀軍和回紇騎兵,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大敗叛軍於香積寺(今陝西西安南),殲敵六萬餘人,次日克復長安。
而後十月間,又連敗叛軍收復洛陽、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河內(今河南沁陽)、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
安慶緒見勢不妙,逃出洛陽,奔至鄴城(今河南安陽北)固守。臨行前,將包括哥舒翰在內的三十多名被俘唐將盡數斬殺。所幸是在唐朝,還算夠意思,追贈其為太尉,諡“武愍”。
至此,哥舒翰的人生大幕落下。縱觀其一生,從富家子弟,到毅然從軍,再到戰功赫赫名滿天下,最後兵敗投降為眾人唾罵,可謂高開高走,崩盤退市。
這是我寫的最長的一個回答,七千多字,結合新舊唐書,對比了哥舒翰和安祿山的整個人生軌跡。雖然寫的比較調侃,但史料都是有依據的!
一提起哥舒翰,熟悉唐史的朋友腦中,一定會浮現出以下標籤,“石堡城”、“橫行青海夜帶刀”。
而提到安祿山,類似的標籤就變成了“安史之亂”、“胡人”、“皇帝大胖兒子”、“跟貴妃洗澡”。
同樣都是胡人、同樣都是節度使、同樣都是異姓王,做人的差距,咋就這麼大涅?!
據說安祿山就長著這麼一副燒麥臉!
不過估計同樣有人會疑惑,戰鬥力滿格、血條無限的哥舒翰,怎麼會打不過安祿山這死胖子呢?今天,我就對比分析一下,看看這兩位,都過一條怎樣的人生軌跡吧!
要說哥舒翰的人生經歷,那起點可不是一般的高,這哥們可是貨真價實,含著金湯勺出生的官二代、富二代。
其父哥舒道元,曾任安西都護府副都護、赤水軍(今甘肅武威)使,其母尉遲氏是于闐王的公主,大富之家的生活環境,讓哥舒翰自幼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號稱文武雙全。
哥舒翰文化水平如何,我們後面引用了他寫的詩,大家自己評判!
優裕的家庭環境是把雙刃劍,既可以先人一步,也會讓人迷失。至少在哥舒翰的前半生裡,他縱情酒色犬馬之間,似乎準備在混吃等死的溜光大道上,一路狂奔下去了。
就這麼混著,一直活到了四十歲,按照古代人的平均壽命,這歲數真該混吃等死了。
結果,哥舒翰被人刺激了(“為長安尉不禮”),發憤圖強毅然從軍,準備乾點正經事兒。
而與之相比,安祿山就慘多了,前半生基本就部屌絲奮鬥史。安祿山是混血胡人,據說爹是個康姓胡人,老媽是個突厥巫婆。
傳說中,他老媽多年沒生孩子,便去祈禱扎犖山(突厥尊扎犖山為戰鬥之神)祈禱,結果很見效,呱唧生了一個兒子,故名扎犖山,就是日後的安祿山。
因此,有學者認為安祿山的父親可能是個粟特商人,也不知怎麼就一發種的,生下了安祿山。
自幼缺少管教的安祿山一直在草原野蠻生長,估計他有點語言上的天賦,長達後居然通曉六國語言,成了草原互市中的牙郎。(也叫牙儈,生意上從中撮合以獲取佣金的掮客)
本來幹個草原掮客太太平平過一生也挺好,可安祿山手腳不太乾淨,跟著別人跑去偷羊,被時任幽州長史(河北節度副使)張守珪捉住,準備亂棍打死。
安祿山掙扎中,高呼:“大夫不欲滅兩蕃耶?何為打殺祿山!”
張守矽看他長得肥壯,頗有勇力便收其於帳下,令其與史思明專門幹捉俘虜(捉生)的勾當。
還別說,遇到人生第一個貴人後,安祿山乾的蠻出色,不但當上了副將,還第一次光榮的成了乾兒子(張守矽)。
之後,二人的經歷就差不多了,都深得各自領導信賴。哥舒翰在王倕、王忠嗣、安思順(歷任河西節度使)賬下時,分別在新城、苦拔海、積石軍,大敗吐蕃軍隊,殺的吐蕃望風披靡。
當老上級王忠嗣,因反對唐玄宗硬奪石堡城而獲罪。哥舒翰展現了極為難得的品質,在玄宗面前聲淚俱下的苦苦哀求,使王忠嗣僅以阻撓軍功之罪貶為漢陽太守,苟得一條性命。
經過此事,哥舒翰的俠義不但朝中官員交口稱讚,河隴邊兵更是樂為之死。
隨後,繼任河西節度的哥舒翰走到了人生的頂點。天寶八年(749年)六月,六萬三千唐軍在石堡城周邊嗜血搏命,以死傷萬餘人的代價,硬生生的拔下了這個戰略據點。
關於石堡城之戰,不能簡單的認為是唐蕃之間的城堡攻防戰,從唐朝奪取石堡城後,只獲俘四百人來看,石堡城內並沒有多少守軍,也不可能對唐軍造成如此重大的傷亡。
這場大戰,應該是以石堡城為核心的包圍與反包圍、突擊與反突擊戰役的集合,這也符合新舊唐書中“吐蕃舉國之守”的定義。
佔據石堡城後,唐軍在河西九曲之地獲得了巨大的戰略迴轉空間。在隨後的洪濟、大漠門等地,唐軍連敗吐蕃,重奪戰場優勢地位。
至天寶十三年(754年)時,唐蕃邊境已經推進到青海湖以西。哥舒翰在新奪取的九曲之地上,設定了洮陽(今甘肅臨潭西南)、澆河(今青海貴德境)二郡,成立了宛秀、神策二軍。
這個神策軍,就是日後被宦官控制的禁軍,也是唐朝宦官能夠廢立皇帝的根本。
憑藉在西部的赫赫之功,文藝界興起了歌頌哥舒翰的浪潮。最開始是署名“西鄙人”的《哥舒歌》: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
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高適(哥舒翰的書記)先是寫了《同李員外賀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
遙傳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氣群山動,揚軍大旆翻。
……
石城與巖險,鐵騎皆雲屯。長策一言決,高蹤百代存。
……
而後,又用《九曲詞》來了個三連擊:
鐵騎橫行鐵嶺頭,
西看邏逤取封侯。
青海只今將飲馬,
黃河不用更防秋。
緊接著李白同志,也不甘寂寞的來了一首《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
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臺。
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
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
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
這詩寫得實在有點狗血,衛青、白起跟哥舒翰一比都成豎子了。不知道,李太白得知了哥舒翰的晚節,會不會不好意思。
這麼多大咖都出手了,要是哥舒翰再不表示一下,似乎有點不夠意思。他也寫了一首《破陣樂》:
西戎最沐恩深,犬羊違背生心。
神將驅兵出塞,橫行海畔生擒。
石堡巖高萬丈,雕窠霞外千尋。
一喝盡屬唐國,將知應合天心。
寫的咋樣的就不說了,至少能寫出來,就比安祿山強,安胖子估計就是憋死,也寫不出來!
安祿山雖然不像哥舒翰混的名滿天下,但也沒閒著。甚至,他上達天聽的時間還早於前者,這源於一個人想要他的小命,而另一個人想保住他。開元二十四年(736年),奚和契丹反叛,張守珪派安祿山討伐。結果這胖紙輕敵冒進中了埋伏,全軍盡墨僅得身免。
第一任乾爹張守珪不忍殺之,又不好違背軍規,便使了折中之策,將其繩捆索綁押至長安請“聖意定奪”,按照古代官場的潛規則,這其實就是在暗示朝廷留他一命。
不成想,長安早就有個人惦記著安祿山,準備找個機會弄死他,這人便是時任宰相張九齡。
張九齡畫像
張九齡和安祿山並沒有任何私人恩怨,三年前安祿山奉命入朝奏事時,張九齡一眼便看出此人生有反骨,當時便對侍中裴光庭說;“日後亂幽州者,必是此胡人。”
這也算安祿山運氣好,要是換成李林甫,安祿山早死一百次了,但張九齡是個嚴謹的正人君子,做事必須有理有據。
這下證據送到眼前了,張九齡焉能錯失?
他在張守珪的呈文上批道:“昔穰苴誅莊賈,孫武斬宮嬪。守珪軍令若行,祿山不宜免死。”
你看這就是文化人的範兒,要殺人都搞的這麼文藝,四句話用了兩個典故。
但呈文送到唐玄宗面前,情節卻發生了反轉。果不出張守珪所料,玄宗認為安祿山尚有可用之處,可以網開一面,將其降職留用。
張九齡據理力爭,李隆基百般勸慰。這段君臣奏對,被唐人劉肅寫入了《大唐新語》中,“﹝九齡﹞因奏曰:“祿山狼子野心,而有逆相,臣請因罪戮之,冀絕後患。”
玄宗曰:“卿勿以王夷甫識石勒之意,誤害忠良。”
玄宗用了“王夷甫識石勒”這個典故來說服張九齡,其實頗為不妥。石勒確實不曾叛西晉,但他是前趙的叛臣,在滅前趙後,與西晉軍隊大戰,消耗了西晉全部主力,間接導致了西晉滅亡。
另外,玄宗這時候用這個典故,將張九齡比作王衍,也隱隱有指責其沒有真憑實據信口雌黃之意。
就這麼著,安祿山因禍得福,不但保全了性命,還在大BOSS心裡留下了印象,為他日後飛黃騰達打下了基礎。應該這麼說,安祿山能被唐玄宗如此寵幸,肯定不完全是因為他長得胖,能逗樂。要是僅憑如此,他也不過就是個弄臣,如何能混成大軍區的主官?
在東北邊境面對契丹和奚,安祿山還是真刀真槍的拼過命的。
類似的記載也屢見於新舊唐書之中,所以說到行軍打仗,安祿山還是有幾把刷子的。
天寶元年(742年)安祿山官至平盧節度使,三年後,接替裴寬任范陽節度、河北採訪使。天寶十年(751年),安祿山又兼任河東節度使,封東平郡王,還第二次做了乾兒子(此事正史無載)。
與此相對,天寶六載(747年)哥舒翰接替王忠嗣為隴右節度使,天寶十二載(753年)接替安思順兼任河西節度使,封西平郡王、拜太子太保。
這時的哥舒翰、安祿山都已位極人臣權傾一方,很多人都誤以為哥舒翰曾做過朔方節度使。
其實並沒有,這段時間裡,朔方一直都是安思順的地盤。雖然李林甫曾一度遙領朔方節度使,但在朔方軍中深耕多年的安思順依舊深敷人望,平定安史亂局的郭子儀、李光弼都是安思順賬下的大將。
這時,唐朝最有實力的邊軍,實際上已經分成了四大軍區。西部軍區——安西、北庭坐鎮西域,抵禦吐蕃、突厥,擁兵四萬四千;
西南軍區——河西、攏右坐控九曲之地,防禦吐蕃,擁兵十四萬八千;
北方軍區——朔方節度治靈州(今寧夏吳忠市)拱衛關中北方,防禦突厥襲擾,擁兵六萬四千七百;
東北軍區——平盧、范陽彈壓契丹、奚諸部,擁兵十二萬八千九百;
(理論上河東節度也算東北軍區,但安祿山只能控制其北部一隅)
除此之外,劍南節度治益州(今四川成都),擁兵三萬零九百,本為防禦吐蕃而設,但在“天寶戰爭”中,屢敗於南詔國之手,基本被打殘。剩下的嶺南節度使治廣州,只有一萬五千人,在諸節度使中實力最弱。
從這個角度上說,唐朝當時軍權最重的四個軍頭,分別是哥舒翰(河隴)、安祿山(平範)、安思順(朔方)、封常清(安西)。
這其中,哥舒翰和安祿山封郡王(安、封始終未封王),可見玄宗心中,二人一東一西為朝廷幹成。
不過,兩位朝廷樑柱之間的關係可真不算和諧。
期間,安祿山還曾嘗試拉攏過哥舒翰,對他說:“我父胡,母突厥,公父突厥,母胡,族類頗同,何得不相親?”
結果哥舒翰翻著白眼,說了這麼一段:“諺言:‘狐向窟嗥,不祥!以忘本也’。兄苟見親,翰敢不盡心!”
安祿山以為哥舒翰是以“野狐(胡)之喻”來嘲諷他,氣得差點背過氣去。
咬著槽牙對哥舒翰說:“突厥敢爾!”
旁邊的高力士一看事兒要鬧大,以目示意,哥舒翰假裝喝醉告辭而去。
其實,哥舒翰不光看不上草根出身的安祿山,跟自己曾經的上級,安祿山的堂兄安思順關係也很緊張。
至少在這一點上,哥舒翰是聰明的,雖然《資治通鑑》寫著“上常和解之,使為兄弟”。但別忘了,您哥仨手裡掌握著唐朝最能打的三個集團軍,你們成了兄弟,皇帝佬該睡不著覺了。
從唐朝整體的軍事佈局來看,西部軍區的權重明顯過大了。安西、北庭、攏右、朔方、河西五大節度使,坐擁精兵二十五萬餘人,佔全軍總量的52.7%。如果再算上西南方向控制南詔、吐蕃的劍南節度使,整個西北軍隊數量佔比超過六成。
即便吐蕃、突厥對唐朝的威脅確實很大,但有異動堪稱“變起肘腋”,直接便會危及關中。但西部軍勢過重,也必然是朝廷需要著重考慮的問題,呂思勉先生對此的解讀非常精準。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安祿山是唐朝用來平衡西北軍權重的一顆棋子,也是唐朝對東面契丹、奚等少數民族羈縻政策的一種延續。可能很少有人清楚,終唐一世,共有18為公主下嫁外族首領,唐玄宗時期便佔到了一半(開元時期6位,天寶時期3位)。其中,下嫁奚和契丹就達到了7位。
由此可見,玄宗對於東方的遊牧政權長期採取的都是羈縻政策,而對安祿山的寵幸,或許可以看成是這種羈縻政策的一種延續。
但不成想,嚴防死守的西北諸鎮相安無事,作為棋子的安祿山反了。這才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幾近癲狂的根本原因,自以為天縱英明的他,被一個胡人胖紙耍了。
天寶十四年十一月初九日(755年12月16日),“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安祿山這死胖子反了。隨後,二人的生命軌跡開始交叉,並各自走出了一條詭異的曲線。
安祿山起兵後,進展可謂勢如破竹,舊不聞戰鼓之聲的中原駐軍望風披靡。封常清在叛軍打擊下三戰三敗,不得不和高仙芝領殘軍退守潼關,憑天險死守。
對此,玄宗在興慶宮內氣的蹦高,這時他想起了,久已病廢在家的哥舒翰。
按說,哥舒翰和平叛應該沒什麼交集。這哥們天寶十四年(755年)開始,就已經不靈了。
是年二月,哥舒翰自任上入京面聖,走到土門軍時,喝酒唱歌洗澡弄大發了,突然中風昏厥,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回京後只能閉門不出在家休養。
當然了,如果他身體倍棒吃嘛嘛香,初次領兵平叛估計也就沒封常清什麼事兒,雖然高仙芝、封常清都是一時名將,但和網紅哥舒翰比起來,人氣指數得差幾個數量級。
玄宗所以會啟用病廢在家的哥舒翰,不過是對封、高二人連戰連敗怒不可遏,已起了殺心。但手中實在無人可用,不得不借助哥舒翰的赫赫威名震懾諸軍而已。
但可惜,這時的哥舒翰,已不再是“橫行青海夜帶刀”的那個哥舒翰了。他的人生開始呈現斷崖式的跳水軌跡,有點像某朝的股市。
最搞的是,您一個胡人邊將,領兵打仗是您的本職,把這事兒研究明白,自然可以平步青雲,就像您十幾年來的經歷一樣。
可哥舒翰來到潼關後,軍隊帶的亂七八糟不說,還腦袋一抽,玩兒起了危險的政治遊戲。
他乾的第一件事就是公報私仇,找人偽造了一封安祿山寫給安思順的信,構陷安思順謀反。
要說安思順也是夠倒黴的,一輩子對大唐忠心耿耿,結果攤上了這麼一個堂弟。雖然他屢次上奏告誡朝廷,安祿山有謀逆之心,但哥舒翰的這一擊要了他的性命。
這下,前來潼關助拳的朔方軍不幹了。作為唐朝最有戰鬥力的一軍,朔方軍的大將郭子儀、李光弼、僕固懷恩還在敵後跟叛軍玩命,結果前任朔方節度使含冤被殺。
而後,哥舒翰又開始和權相楊國忠內心眼,奪了心腹的兵權還斬將立威。這下,唐朝最重要的將相間各懷心腹,斗的一包歡樂。
之後,玄宗在楊國忠的攛掇下,一日三使逼哥舒翰領雜兵出關野戰。無奈下,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四日,哥舒翰嚎啕大哭著帶兵出了潼關。靈寶之戰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哥舒翰馭下的十幾萬唐軍慘敗,無數人墜入黃河淹斃,活著逃回的只有八千餘人。
這下,網紅人設崩塌,再也沒有水軍發帖助威了。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則給了他一記重拳,他在《潼關吏》裡寫道:
哀哉桃林戰,
百萬化為魚。
請囑防關將,
慎勿學哥舒。
這就完了嗎?彆著急,哥舒翰還沒跌到谷底呢!在逃回潼關的路上,哥舒翰本欲整軍再戰,他最信任的胡將火拔歸仁,對他說:“您都混成這樣了,喪師辱國,回去還有好?不如我們別尋他途吧?”
這時,哥舒翰還想跟手下瞪眼睛,結果火拔歸仁哥幾個七手八腳把他綁在馬上,投降了安祿山手下大將崔乾佑。
注意,靈寶之戰安祿山根本就沒出手,都是手下將領乾的。
那這時候,安祿山幹嘛呢?這胖紙幾個月前,已在東都洛陽稱帝,國號大燕,年號叫聖武,三宮六院、大封群臣,日子過得正美。
當他在洛陽宮廷見到哥舒翰,胖子嘿嘿獰笑,神氣活現的對他說道:“ 汝常易我(看不起我),今何如? ”
哥舒翰這隻鬥敗了的鴛鴦,只能垂頭低言的說道:“肉眼不識陛下,遂至於此。陛下為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填在河南,魯炅在南陽,但留臣,臣以尺書招之,不日平矣。”
安祿山一聽也是啊,李光弼幾個都曾是哥舒翰賬下之將,如果真能來降也省去很多手腳。
還別說,李光弼真回信了!信中他恭敬的問候了老上級,“你丫怎麼不去死?!”
到此時,哥舒翰總算是觸底了,但反彈就甭想了,就等什麼時候退市了。
結果,哥舒翰還在底部盤整,安祿山先退市了。安祿山起兵之前身體就不算太好,胖子嘛!有點高血壓、糖尿病啥的也算正常,起兵後心情跌宕起伏,讓他的身體狀況迅速惡化,全身生出瘡癤。
這讓他的心情愈發狂躁,動輒鞭打大臣近侍,謀臣嚴莊和安慶緒一合計,乾脆弄死丫算了。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初一,安祿山被人用刀在大肚子上一頓亂捅,結束了從屌絲到重臣,到叛將,再到皇帝的詭異人生。
不知道,安祿山被捅了,哥舒翰有沒有喝點。不過,他的人生也快走到頭了。
是年九月二十七日,唐朝整合了朔方軍、安西佰刀軍和回紇騎兵,在郭子儀的帶領下,大敗叛軍於香積寺(今陝西西安南),殲敵六萬餘人,次日克復長安。
而後十月間,又連敗叛軍收復洛陽、河陽(今河南孟縣南)、河內(今河南沁陽)、陳留(今河南開封)等地。
安慶緒見勢不妙,逃出洛陽,奔至鄴城(今河南安陽北)固守。臨行前,將包括哥舒翰在內的三十多名被俘唐將盡數斬殺。所幸是在唐朝,還算夠意思,追贈其為太尉,諡“武愍”。
至此,哥舒翰的人生大幕落下。縱觀其一生,從富家子弟,到毅然從軍,再到戰功赫赫名滿天下,最後兵敗投降為眾人唾罵,可謂高開高走,崩盤退市。
時耶?命耶?運耶?勢耶?漁樵煮酒,幾度夕陽,長江逝水,轉頭皆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