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與z1偕老127458132

    當然,漢代是以軍功封爵位的,沒有封候說明軍功不夠,這很公平,衛青雖是第一次出征但他直搗匈奴祭天龍城意義重大且其他幾路人馬要麼無功,要麼有過,要麼如李廣被俘,雖後脫逃,也只是功過相抵,故不能封候。

  • 2 # 九邊Pro

    漢朝和匈奴的戰爭不是衛青霍去病之後就完事了,而是持續了130年的百年戰爭,這場戰爭的結局是匈奴被拖垮,西漢也虛的夠嗆。不過匈奴人更脆弱一些,先崩潰了。

    劍橋中國史說漢朝前期對匈奴完全沒法打,後來可以佔一定的上風,是因為漢朝時華人對冶鐵有了突破,並且發現了大型鐵礦。效果就是漢朝全副制式鐵質武器和箭頭,匈奴主要是獸牙獸骨武器,漢軍用金屬風暴對匈奴騎兵進行壓制,屬於科技壓制。

    李廣難封不是因為漢家看他不爽,因為他功勞確實不夠資格封侯。他兒子李敢找衛青理論,打了衛青,被霍去病給射死了。孫子就是李凌,被匈奴包圍後戰敗投降,武帝殺了他全家。奇葩的是後來的鮮卑拓拔部聲稱自己是李凌的後代。

    漢朝百年戰爭事實上證明中原王朝對北方戰鬥民族無解,不管殺掉多少匈奴人,只是降低了草原的人口壓力,人口會以指數形式增長起來,漢朝經濟卻沒法那麼快恢復。我以前就講過,蒙古高原是個養蠱地,後來匈奴被擊敗一部分去了山西,一部分西去。讓出來的草原很快就搬進來了大興安嶺來的鮮卑人,貝加爾湖來的高車人等等,修長城,築邊關這種看著耗費國力的事,反而是成本最低的。

  • 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李廣沒有被封侯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他一生征戰都是在打敗仗。李廣是一個非常勇猛的將領,也是一個擅長用兵的將領,但是他的運氣一直不好。從漢景帝時期,李廣就開始同匈奴作戰。然而李廣一直喜歡單槍匹馬衝鋒,不擅長利用士卒,因此李廣在漢景帝時期的戰績經常是個位數或者十位數。在歷史上有多次李廣射殺匈奴將領的記載,但是漢朝的封侯制度是要以總人數來評論是否達標,單憑李廣親手射殺一兩個匈奴將領根本不夠數。

    漢朝的封侯制度從本質上來講是相對公平的,劉邦在去世之前就曾經說過,沒有戰功的人不能封侯,不是姓劉的人不能封王,這個制度在漢景帝時期發生了一定的改變,漢景帝時期在原有的制度基礎上又增加了兩類具有封侯標準的人,這兩種人分別是外戚和投降的匈奴將領。漢景帝在增設這兩個封侯標準的時候,丞相周亞夫極力反對,在漢景帝的力壓下才得以實行。

    漢景帝和漢文帝時期,封侯的人並不多。到了漢武帝時期,因為漢朝和匈奴重新開戰,所以這一時期封侯的人相當多。值得一提的是,衛青的身份雖然是外戚,但是他能夠封侯是透過實實在在的軍功得來的。李廣和衛青共同參加過對匈奴的兩次戰役,一次是漠北大戰,一次是四路進攻匈奴。不管是第一次還是第二次,衛青都順利的完成了任務,打出了漢朝軍隊的威風,而李廣要麼是迷路,要麼就被俘,每一次都打得非常狼狽。

    李廣和衛青就像是一個企業裡面的兩個工人,衛青是關係戶,李廣不是關係戶,衛青是靠著業績當上的經理。而李廣雖然能力比較強,卻一直運氣不佳,沒能給公司創造效益,還給公司損失了不少錢財,因此一直沒有升遷。客觀評價兩個人的功績的話,衛青給漢武帝帶來的都是勝利,李廣帶來的都是失敗,還順帶著損失不少的軍隊。

    如果說漢朝的封侯制度真的不公平的話,漢武帝還可以可憐李廣給他一個侯爵。只是漢朝的封侯制度太嚴謹了,李廣不具備任何一點封侯的條件,只能唉嘆一句李廣難封了。李廣一生有四次封侯的機會,每一次都被他的壞運氣破壞了。李廣第一次封侯機會是在七國之亂的時候,當時李廣大約在30歲左右,他勇猛的奪取了叛軍的指揮旗,為平叛立下了大功。如果按照封侯標準的話,奪取叛軍的旗幟是可以封侯的。然後李廣偏偏做錯了一件事,他在給漢朝軍隊效力的同時,收取了吳王劉濞送給他的將軍印。私通敵軍的罪行是死罪,只是漢朝感慨李廣的功勞才赦免了他的罪行,最終功過相抵概不追究。

    李廣第二次封侯機會,是四路北伐匈奴之戰。這一戰爆發的時候,李廣已經名震天下,因為名氣過大,匈奴集中了主力部隊攻擊李廣,結果李廣戰敗被俘虜。在此時名氣較小的衛青反而沒遇到匈奴的主力,一戰就完成了豐厚標準。李廣第三次封侯機會,是和通西域的張騫一起出徵匈奴。張騫這個人搞外交工作還可以,但是打仗的話就不行了。由於張騫在軍事上出現了失誤,造成李廣孤軍奮戰。這一戰李廣斬殺的匈奴人達到了封侯標準,但是損失的人數也比較多,最終再一次功過相抵。

    李廣最後一次參加大戰是在漠北大戰時期,因為漢武帝對李廣多次戰敗心存不滿,所以特地讓衛青將李廣調離先鋒的崗位。在戰爭快要開始的時候,李廣被衛青派遣去繞遠路偷襲匈奴軍隊,這個任務如果打好了的話,李廣還是有機會封侯的。然而李廣卻不幸迷了路,最終因為羞愧自殺。縱觀李廣的一生,有兩次達到了封侯的標準,卻因為其他問題被剝奪封侯的權利,最終致死都沒能封侯。而衛青的一生前後斬殺匈奴人超過10萬,為漢朝立下了赫赫功勳,封侯是理所應當。因此李廣沒被封侯,衛青一戰封侯並非是漢朝的封侯制度的問題,而是李廣本人運氣的問題。

  • 4 # 使用者67724358697

    簡單說,李廣偏向防守,衛青偏向進攻。

    進攻容易封侯,防守不易封侯。

    但不代表防守的重要性不如進攻。

  • 5 # 不正經鳩摩智

    李廣難封,過去也講過,總結起來就是:

    1,軍功不夠

    漢武帝時期封了這麼多人,總結起來的標準是要麼你得殺王斬將相,要麼殺敵千餘以上,得在戰役中做出巨大貢獻,再不濟你得有老爸之類的親人功勳卓著戰死沙場然後你繼承。

    而我們的飛將軍,文景兩朝基本是幹防守的活,在武帝時期,五次出擊結果三次撲空,兩次全軍覆沒,怎麼也達不到封侯標準。(李廣畫像)

    2,治軍不嚴,個人又愛耍匹夫之勇。

    都說帶兵當如周亞夫,治軍要有細柳營的風範,而李廣治軍散漫,雖然有愛兵如子的美名,但軍營就是軍營,慈不掌兵,他這樣自然不合武帝的口味。而且他個人英雄主義太濃,很像亮劍裡的李雲龍的風格。他作為郡守,居然做帶著三百士兵去追三個射鵰者這種事,比起李雲龍以師長身份當突擊隊長,李廣就差意思多了。

    咱老李授銜只能委屈評個少將,而你李廣夠不到封侯,倒是同是天涯淪落人!

    3,性格上太自負,作風有問題。

    李廣仗著資歷老,為了封侯,不服從領導分配,我們管這這叫做沒有大局觀,尤其是最後一次出征,直接和衛青鬧得很不愉快,你說,這樣的部下,哪個領導喜歡啊。

    而且李廣還出過公報私仇殺霸陵尉這事,這就有幾分小肚雞腸了。另外他還幹過殺俘虜的事,絕對影響仕途。

    除了以上的原因,也有很多人說是因為他不是武帝的親戚,哈哈,大家懂得。這制度公平不公平,大家去體會。

    總之,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時也,命也!

  • 6 # 老王來談古說今

    在王昌齡的《出塞》裡有寫到:“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這位飛將軍指的就是漢朝名將李廣,他兵戎一生,立了無數的戰功,不過有一點奇怪,不論是漢景帝還是漢武帝時期,都沒有被封侯,甚至後面還沒乳臭未乾的霍去病搶先封了侯,作為一名久經沙場的老將,一生未封侯成為李廣的一大憾事。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李廣未被封侯。

    一:時運不濟

    其實在王維的《老將行》裡已經指出來了,“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句話講的就是衛青不敗是由於天神輔助,李廣無功卻緣於命運不濟。李廣雖然對匈奴作戰高達七十餘次,好像命運跟李廣開了一個天大玩笑,沒有一次大規模的作戰取得勝利,相反,他失敗的時候比較多,甚至有被俘虜的不光彩記錄。匈奴怕李廣不假,但這對於李廣來說也不是什麼好事,因為匈奴避而不戰,李廣就沒法立功。而按照當時朝廷的封侯是由殺敵數決定的,不立功就無法封侯。好不容易趕上一次作戰,李廣還迷了路,最後還被追究責任。

    二:逞個人英雄,不是統帥人才

    李廣雖然對匈奴作戰高達七十餘次,但是他的殺敵數並不多。為什麼呢?就是因為他愛逞個人英雄,每次作戰都喜歡身先士卒,充當先鋒,就像歷史上的項羽一樣,可以以一當十,可這有什麼用呢,面對千軍萬馬,個人的力量就會顯得微乎其微。作為軍隊的統帥,你的作用是指揮,而不是衝鋒陷陣,還有李廣所帶領的軍隊,軍紀渙散,多次延誤軍機,這絕非一個合格的將帥所為;從李廣的種種表現來看,他不是一個合格的將帥型人才。

    三:心胸狹窄,意氣用事

    在上郡羌人發動叛亂中,李廣很快就平定了叛亂,但是李廣把800多人的降軍全部殺掉。李廣殺降將不僅犯了兵家大忌,而且還讓漢王朝的名聲受損,讓人覺得漢王朝不過如此,殘忍薄恩,不會歸附漢王朝,還會讓他們更加反抗,不會輕易投降,只會損失漢朝的兵馬錢糧。這樣擅自行動的舉動其實已經引起皇帝的厭惡。還有就是霸凌縣的縣尉得罪了李廣,沒有給李廣面子,後來李廣被漢武帝重用後,睚眥必報,馬上設計殺了那個縣尉。

    說了這麼多,李廣的封侯之事是不是連一點希望都沒有了呢?其實不然,李廣曾經有一次封侯的大好機會,可是他自己沒把握住。

    當年七國之亂,李廣跟周亞夫一起出兵平亂。這次戰役,簡直是成為了李廣的個人秀一樣,李廣在千軍萬馬中如入無人之境,一路斬將奪旗無所不能,按理說李廣封侯是板上釘釘的事了,可是中間還是出了岔子,李廣在立場問題是出了錯誤,私自接受了梁王劉武的將軍印,這可是犯了政治錯誤。要知道梁王可是當今皇帝的眼中釘,你收了梁王的印,這不是找不痛快嗎,漢景帝心裡自然不痛快了。在七國之亂中,雖然李廣戰功赫赫,但是李廣卻什麼都沒撈到。

    李廣雖然比較有才,也能帶兵打勝仗,但是並非是皇帝眼中的喜歡的將帥,再加上自己的一些行為舉止,最終導致他一生都難以封侯。

    這只是我的一點想法,不知道大家是怎麼認為的?

    回答完畢。

    讓我們一起探討歷史。

  • 7 # 古河洋橋

    廉頗老矣,李廣難封。讓多少胸懷壯烈的人物感慨萬千!李廣駐守邊疆,讓匈奴人不敢越雷池半步;幾次出擊匈奴,陰差陽錯,總是寸功未立,含恨而歸。個人認為,李廣沒有封侯,不是封侯制度有問題,也不是李廣運氣不好等等.......李廣不能封侯是因為名氣太大,還有皇帝出於權力平衡的需要;名氣太大很好理解,匈奴人知道李廣厲害,不願意跟他正面交鋒,這樣,李廣就沒有戰功了。漢武帝扶持衛青霍去病,就是希望軍權不能掌握在幾個老將軍手中,漢武帝劉徹給衛青霍去病最好計程車兵和戰馬,就是希望他們建功立業,建立威信,平衡軍隊的權力。還有李廣的性格驕橫跋扈,如果低調,說不定漢武帝能賞賜一個萬戶侯給李廣。

  • 8 # 史論縱橫

    正所謂“英雄不問出處,有志不在年高”,衛青雖然有外戚的裙帶關係,但其抵禦匈奴的軍功是實打實擺在那的,不能因為是關係戶就抹殺他的戰績;反觀飛將軍李廣,一生都貢獻給了抗擊匈奴的大業,打出了英勇抗戰的民族氣節,可確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績,要怪只能怪李廣是位戰將,卻實在不是一位福將,屢次與戰功擦肩而過,最終封侯無望。

    李廣與衛青兩人,第一次同框出徵是在公元前129年,此時距離李廣初涉戰場已經過去了37年,換句話講李廣已經是聲名在外、縱橫疆場的老將(李廣生年不詳,按照公元前166年因戰功封中郎,假設他當時只有15歲,那麼此次出征時李廣也有50多歲了);

    而衛青剛剛20出頭,且這是他第一次上戰場,之前的十年他都陪在漢武帝身邊聽聞朝政,參決政事,換言之之前十年都在學習理論,這次才到實踐階段。

    用一個不太恰當的比喻,他們一個是職場精英、一個是剛畢業的大學生,然而漢武帝面對資歷差別如此大的兩個人,居然在職務安排上給予了同樣重要的職位,可見漢武帝是非常看好衛青這位新秀的。

    衛青也確實不負眾望,當時漢武帝派了四路兵馬同時進攻匈奴,命衛青為車騎軍出兵上谷,公孫敖為騎將軍出兵代郡,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出兵雲中,驍騎將軍李廣出兵雁門,四位將軍各領一萬人馬,結果衛青首徵直搗匈奴老窩,俘獲戰俘700人,大獲全勝,而李廣因名聲大,遭到了匈奴的大舉圍攻,後因寡不敵眾負傷被俘,幸詐死才得以逃脫,另外兩路也是鎩羽而歸。

    龍城之戰是漢朝有史以來對抗匈奴打的第一場勝仗,讓漢朝百姓看到戰勝匈奴的希望,給漢朝官兵抗擊匈奴的信心,為後來抗擊匈奴奠定了人心基礎,衛青這位初出茅廬的小將可謂是一戰成名,漢武帝為了表彰其功勳,也為了鼓勵漢朝子弟效仿之從戎報國,封衛青為關內侯,李廣雖然英勇抗敵、九死一生,可畢竟是戰敗了,無法因為苦勞而封賞一位敗軍之將。

    龍城之戰後,漢朝數次出征匈奴都是衛青掛帥,無往不利,衛青成了一代戰神級人物,而李廣多是為後將軍、護衛將軍等隨軍作戰,期間還被張騫坑了一把,又一次陷入孤軍作戰的困境,儘管奮勇殺敵,收穫敵軍首級無數,自己卻也損兵折將,損失慘重,最後功過相抵,再一次與封侯擦肩而過。

    衛青與李廣最後一次同框,也是李廣最後一次征戰沙場,是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之戰,漢武帝委任衛青、霍去病掛帥,分兩路出征匈奴,活捉單于,而李廣並不在漢武帝的委任名單裡,此時的李廣已經年逾花甲,且漢武帝真心覺得李廣不是個能成事的戰將,年輕的干將有許多,乾脆讓李廣退休了。

    可是李廣年邁,報國熱情一點不減,三番五次上書請求隨軍出征,漢武帝真心不想讓他去,可禁不住他軟磨硬泡便委任他為前將軍。臨行前,漢武帝還提醒衛青,李廣年邁且時運不濟,不要委以對陣匈奴單于的重任,否則一定會壞事。

    大軍出塞後,衛青探得了匈奴單于的行蹤,自己率精兵前往對戰單于,命李廣與右將軍從東路迂迴,與自己合兵,以便活捉單于;而李廣想要做前鋒,與匈奴交戰,衛青一面記著漢武帝的叮囑,一面想要為部下爭功,便沒同意,李廣負氣和右將軍從東路迂迴包抄,其實只要李廣能順利與衛青合兵活捉單于,即使不是首功,漢武帝也會念在其一生勞苦,就著臺階將其封侯,可是李廣真的是時運不濟,與侯爵絕緣。

    因為東路繞遠,沒有嚮導,李廣迷路了,落在衛青之後,以致衛青與單于交戰時沒能形成包圍圈,讓單于有機逃跑了,衛青見沒能活捉單于便鳴金收兵了。

    沒能捉住單于這個鍋,李廣是背定了,想到自己戎馬一生,卻總遭到上天的愚弄,李廣心灰意冷了,也不想受到言官的評判,於是揮刀自刎了。

    李廣曾經問道於星象家王朔,“自己參加了漢朝攻打匈奴的所有戰役,許多不如自己的人都封侯了,為什麼自己不能封侯?”王朔解釋說是他殺降造成的惡果,縱橫覺得可能是李家祖墳沒選好,李廣命中無福無貴,子嗣凋零,到了孫子李陵那輩,更是身敗名裂。

    衛青與李廣的封侯之路,恰恰證明了漢朝的封侯制度還是很嚴謹、很公平的,無論資歷、無論老少,只要功勞足夠就可位列諸侯,而李廣真的是時運不濟,一輩子參戰七十餘次都沒獲得夠格的功勞,所以漢武帝即使念在其苦勞的份上想賞他個侯爵,也怕不能服眾啊!

  • 9 # 龍武驍衛

    世上哪有什麼絕對公平,所求不過是相對的公平而已,漢初封侯制度還是比較公平的,李廣難封主要還是李廣並未取得足以封侯的戰績。衛青第一次出戰是在公元前129年,衛青領車騎將軍大印率軍一萬從上谷出塞,在匈奴境內縱橫八百里,孤軍深入,遠涉草原,擊破匈奴聖地龍城,不僅斬首七百,取得漢初以來首勝,一雪漢高祖白登山之恥,也鍛鍊了漢軍騎兵遠端奔襲能力,其餘三路人馬兩路慘敗,一路無功而返,武帝重賞衛青,得封關內侯。至於李廣,才華是有的,文帝時期就從軍擊匈奴,得封漢中郎,跟他弟弟李蔡一起成為文帝侍從,文帝曾經說過,李廣若出生在太祖年間,萬戶侯不在話下,可惜文景二帝雖是明君,但對匈奴以守為主,加以和親,好不容易盼來個七國之亂,李廣從周亞夫一起平叛,昌邑城下勇奪叛軍將旗立下大功,很有可能封侯,卻因為私收梁王將軍大印沒有得到封賞,錯過了這次機會。

    武帝時期李廣終於有了機會,但武帝講究以攻對攻,李廣並不適應,幾次出塞作戰下來不是大敗就是無功而返,最後一戰還失期迷路,又如何封侯。公元前129年衛青第一次領兵到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初試鋒芒這幾年,武帝是寵衛青,跟他混容易封侯,蘇建張次之李廣兄弟李蔡等人均是在這段時間封侯。李蔡在公元前124年隨同衛青擊破右賢王部並立下大功,得封樂安侯,並棄武從文,先後擔任御史大夫,後升為丞相,施政有方,頗得武帝信任。可惜衛青得勢這幾年李廣不是在家賦閒就是在右北平守備匈奴。

    公元前123年到公元前119年,這是霍去病的時間,跟他混容易封侯。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李廣幼子李敢以區區一個校尉身份從霍去病擊左賢王部,由於斬首頗多,並斬下左賢王鼓旗立下大功,被封為關內侯,進郎中令,九卿之一,李廣也曾擔任過此職。

    李家因軍功走出兩位九卿,一位三公,兩位侯爵,如果說封侯制度不公平,這又算什麼?不能因為李廣難封就說這不公平。

  • 10 # 李從嘉的戰爭茶室

    非常公平,因為他第一戰就打到了匈奴人聖地——龍城,這相當於中日開戰我軍直接有人摧毀了日本靖國神社。

    龍城就是他們祭祀上天的地方。在每年的正月,匈奴王族會聚集在單于庭,祭祀共同的祖先,商議征討哪個不面服心不服的部族、國家,力爭在匈奴嫡系勢力內部達成共識,相當於匈奴人的董事局會議。到了五月,匈奴單于會讓被征服的各個部族、國家也聚集在一起,在金人旁邊祭天,併發布重大事宜,讓所有從屬於匈奴人的勢力動員起來。此外龍城也是匈奴各部族解決爭端的地方,是匈奴人凝聚人心的重要場合衛青的處子秀非常完美,在沒有GPS的前提殺進了龍城。上文已經說了龍城對匈奴人的意義,龍城距離匈奴單于的王庭也不遠,龍城被襲後,匈奴人可不會無動於衷,因此衛青只能選擇速戰速決,所以“只有”斬首匈奴人730人的軍功。衛青的軍功好比中日大戰時,中國戰機部隊一開場就突襲了靖國神社或皇宮,在打擊敵人士氣方面效果槓槓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遮天中荒天帝是誰,就是在葉凡妻子成仙那條路立石碑,之後又用九龍棺演化仙域的那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