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黑夜為白天披上被毯
-
2 # 阿魯恩佐
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也是一個和中國一樣的傳統的封建國家。日本當時作為一個國土面積小,資源匱乏,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發現水平還不如中國。西方列強在開啟中國大門攫取一系列殖民利益以後,也將目光瞄向了日本。19世紀50年代黑船事件後,美國率先打開了日本的大門,與日本簽定了不平等條約。隨後其他西方列強一起不平等條約,日本開始被殖民化。但是很快,日本民眾覺醒,幕府統治喪失人心。在日本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幕府統治被推翻,明治天皇重新掌權,開始了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在政治上開始仿照西方開始進行君主立憲制改革。雖然這種君主立憲的改革相較於西方的君主立憲來說,是很不徹底的,日本天皇掌握著國家的絕對最高權力,但這種不徹底的改革在亞洲來說也是絕無僅有的,促進了日本的飛速發展。同時在經濟上,日本開始大力發展近代西方工業。在教育上,大量派遣留學生,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在思想文化上,日本提出脫亞入歐,全面向西方學習的思想。這種思想至今仍然在日本人的心中。在軍事上,日本製定出大陸政策,提出要先佔領北韓半島,再佔領臺灣,再佔領滿洲地區的戰略政策,要全面向大陸推進。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日本戰勝,一舉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也同時躋身世界列強行列。1905年,日本語,沙皇俄國在中國東北開戰,老牌的歐洲列強沙俄戰敗,日本人打破了黃種人不能戰勝白種人的神話。
日本經過一系列的改革,發展和對外擴張,增強了國家實力,也逐步奠定了自己在列強俱樂部的地位。日本與其他老牌列強的不平等條約也逐步被廢止。日本也曾遭到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但最終擺脫了被深度殖民化的可能。
-
3 # 我沒忘記home
二戰前的日本是唯一一個非歐美、非白種人國家的列強成員,同時也是東亞各國中第一個完成現代化轉型的國家。其實明治維新前夕的日本與鴉片戰爭之前的大清一樣,都採取閉關鎖國的消極政策。18世紀下半葉起西方殖民主義勢力就已經向日本擴張,19世紀以後日本屈服在列強的軍事壓力下。然而受到刺激的日本很快便走上了學習西方的道路,明治維新後,日本形成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的三大國策,明確了利益線和主權線相輔相成的地緣政策。從甲午戰爭到日俄戰爭再到一戰,日本實現了後發國家的奇蹟崛起。
日本能夠快速轉變為一個工業化的資本主義列強,我們就不得不提起明治維新以及之後日本的一系列內外策略。
打破日本閉關鎖國的標誌性事件——黑船事件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裡率美國海軍艦隊直入江戶灣,強迫幕府與美國進行通商談判。1854年1月,幕府不顧天皇的反對與美國簽訂《日美神奈川條約》,同意向美國開放除長崎外的下田和箱館(函館)兩個港口並給予最惠國待遇,這一事件正式宣告日本鎖國政策的結束。此後英法等列強也與日本訂立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不但造成尊皇論主導的輿論不滿,與列強的不平等貿易也加速了社會經濟的動盪,以及與朝廷關係的惡化。
附圖,黑船事件
維新政權成立與“戊辰戰爭”
在洋人堅船利炮的衝擊之下,受到西方影響較大的藩士們(長州、土佐、薩摩等藩)開始結盟反抗幕府。1867年,新繼位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許可倒幕的密詔,幕府將軍德川慶喜提出“大政奉還”上奏文,表明將政權歸還給天皇,但仍拒絕交出兵權與領地。1868年1月3日,明治天皇頒佈“王政復古大號令”,宣佈廢除幕府並命令德川慶喜“辭官納地”,將一切權力重新歸天皇。1月6日夜間,德川慶喜逃往大阪並集中兵力反撲,內戰爆發。1月底,倒幕軍在京都附近擊敗幕府軍隊,德川逃往江戶。
天皇釋出“王政復古大號令”後,政府內倒幕派與德川派的鬥爭漸趨白熱化,倒幕派組成的新政府於同年4月6日公佈了揭示基本施政方針的“五條御誓文”。隨後新政府軍在戊辰戰爭中徹底消滅了德川幕府及其反抗者,從而結束了長達六百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藩閥和資本家取代武士階級成為統治階層。
附圖,戊辰戰爭中薩摩藩之藩士
“五條御誓文”與明治維新
1868年4月6日,日本明治天皇正式發表五條御誓文。明治天皇親率文武百官在京都御所的正殿紫宸殿向天地、人民宣誓,揭示國是方針,開啟了明治維新的歷史序幕。
附圖,五條御誓文
19世紀中葉,一向奉行“鎖國政策”的日本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圍繞著“開國還是攘夷”、“由誰主導政權”這兩個問題,武士、商人、資本家和新興地主中的改革勢力與幕府、朝廷進行博弈。“戊辰戰爭”後幕府倒臺尊皇派主導朝政,以天皇為核心的新政權得以確立,日本自此由明治天皇主政進行一系列改革,日本最終選擇以“文明開化”來面對亡國危機。1871年,日本政府透過廢藩置縣消滅了國內的封建割據勢力,從而建立起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為發展資本主義掃除了障礙。
政治上,日本透過推行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廢除江戶幕府時期的等級制度,提倡四民(士農工商)平等。經濟上,頒佈新法承認土地的私人所有權,推動建立資本主義財政體系,大力推行殖產興業以實現國家工業化。教育上,開始在全國普及義務教育,同時全面西化。外交上,成功廢除了與外國簽訂的各項不平等條約,繼續江戶時代以來對蝦夷地的開發,同時積極開拓周邊殖民。軍事上,引入義務兵役制,陸軍學習德國教官,海軍學習英國,並灌輸武士道精神和忠君愛國思想。
全面西化與岩倉使節團
1871年12月23日,明治政府派遣以右大臣巖倉具視為正使,參議木戶孝允、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輔伊藤博文等為副使的政府代表團,歷時一年零十個月歷訪美國、英國、法國、德國、俄國、義大利和奧匈帝國等十二個國家,探索符合日本自身特點的國家制度和發展道路。
日本使團在德國期間找到了日本迫切需要的國家發展模式:即由國家主導工業發展,俾斯麥的鐵腕政策和強權理論等。德國總參謀長毛奇認為【“法律、正義、自由之理,不足以保護國內,也不足以保護境外,非有兵力不可。萬國公法,也是繫於國力強弱,局外中立而唯守公法者,乃是小國之事,至於大國則無不以其國力來實現其權力。”】
大久保利通為此興奮不已,他給西鄉隆盛寫信說,聽過俾斯麥的一席話之後,我開始感到日本的前途大有希望了,【“經營國家不可不如彼……用俾斯麥的強權,締造英國式的富強……(為此)即使我一個人, 也要維持這個國家!”】
附圖,岩倉使節團
1885年3月16日,福澤諭吉發表《脫亞論》,其中心觀點認為“不應猶豫等待鄰國之開明而共同振興亞洲,不如脫離其行列而與西方文明之國共進退”。“脫亞入歐”的口號一提出便被日本政府奉為今後日本發展與邁向現代化繁榮國家的金科玉律。
日本強權道路
岩倉使節團出訪歐美並制定文明開化、殖產興業、富國強兵(奉行地租改正及培植國內產業(殖產興業),實行資本主義化政策來增強本身的經濟(富國),從實行軍制改革及徵兵制來增強軍備、加強軍力(強兵),全面學習西方文化(文明開化))三大政策,逐步實行政治、經濟、文教、社會的各項改革,完成向資本主義近代國家的轉型。日本在此後的幾十年堅定的走著這條道路,直到二戰戰敗。
日本從一個經濟上處於封建社會末期,政治上屬於被壓迫民族的落後小國,一躍進入了屬於資本主義發展高階階段的帝國主義行列,用時僅幾十年就完成了從資本原始積累直到壟斷的跨越式發展。這種發展使得國家發展的耀眼與發展模式的陰暗,正義與邪惡,進步與反動,強國與爭霸,發展與侵略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因此這場日本政治精英自我主導、自主推進的革新運動取得了一半成功,至於另一半失敗則包含了此後歷次戰爭中日本給其他國家造成的災難,直到二戰後日本製定新憲法,實行戰後政治改革,日本才徹底完成這場維新運動。
附圖,明治天皇
-
4 # hording
其實日本沒有保全,日本在十九世紀也被強行開啟國門,淪為半殖民地,只不過日本經過明治維新,國力增強,並透過修約的方式,逐漸擺脫了半殖民地狀態,成為獨立主權國家。
日本開始淪為半殖民地的程序是美華人開啟的。1846年,美國東印度監督司令率領兩艘軍艦闖入日本江戶灣,要求日本對美國開港貿易,被日本拒絕,兩艘日本軍艦婆婆離開。不過美國沒有放棄以武力威脅開啟日本國門的努力。1853年7月,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兼赴日特使馬修·佩裡准將(Matthew Calbraith Perry)率四艘蒸汽動力軍艦闖入江戶灣口的久裡濱(今天橫須賀),並向日本提交了美國總統致日本幕府將軍的信件,並要求日本做出滿意回答。當時日本幕府將軍德川齊昭不敢拒絕佩裡的要求,約定次年再做回答。1854年2月,佩裡再率六艘軍艦和一艘帆船重返日本,在江戶灣內神奈川附近海面與幕府代表交涉。
上:美國布魯克林博物館館藏:《佩裡將軍的“黑船”》;下:《神奈川條約》1854年3月,日本在佩裡的武力威脅下,與美國簽訂了以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為藍本起草的《日美和平友好條約(神奈川條約)》。這一條約共十二條,根據這一條約日本向美國開放下田、箱館(後改為函館)兩個港口,並同意對美國失事船隻和船員提供保護,允許美國在下田建立領事館、並規定美國在日本享有最惠國待遇。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黑船事件”,也叫“佩裡叩關”。在日本與美國簽訂這一條約後,英國、荷蘭等國也先後與日本簽訂條約,美國則依據最惠國待遇獲得了這些條約中所規定的各種特權。這樣,從“佩裡叩關”開始,日本開始淪為半殖民地。
上:馬修·佩裡准將(Matthew Calbraith Perry);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的日本投降儀式上展示的佩裡使用過的美國國旗(左上角)1857年6月,美國首任駐日本領事哈里斯(Townsend Harris)迫使日本與美國簽訂《日本-美利堅合眾國條約》,根據這一條約,日本向美國開放長崎港,美國公民可以在下田和箱館永久居住,按重量交換日美貨幣,美方給與日本6%的重鑄費,美國在日本擁有領事裁判權,美國船隻可以在開放的港口以物品交換必要的供應品,總領事及其家人可以直接向日本商人採購。這樣,美國擴大了在日本的特權,特別是獲得了在日本的治外法權。
美國第一任駐日本領事湯森·哈里斯(Townsend Harris)1858年7月28日,在美國的壓力下,日本代表與哈里斯在江戶灣中的美國軍艦賽羅號(USS Powhatan )上,簽訂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哈里斯條約)》及《貿易章程》,根據這一條約美華人獲得了在日本自由貿易、內地旅行、協定關稅以及日本增加開放港口和江戶、大阪兩地開市等權力。在簽訂這一條約後不久,日本陸續與沙俄(1858.8.19)、法國(1858.10.9)、英國(1858.8.26)和荷蘭(1858.8.18)簽訂類似的條約,這幾個條約在日本被統稱為安政條約(安政五條約,Ansei Treaties)。這樣,日本也淪為了西方國家的半殖民地,和歐美列強建立起了不平等關係。
美國軍艦賽羅號(USS Powhatan )不過,日本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衝擊所作出的反應非常迅速。日本作為非西方國家能夠避免最終淪為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甚至能夠躍升成為現代強國,這首先應該歸因於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其目的異常明確、專一為首要特徵,並且導致了異常堅決的改革決心和罕見的改革力度。佩裡叩關後,列強強加的不平等條約在日本引起了刻骨銘心的受辱感和幾位強烈的心理震盪,原來日本人引以為豪的日本文化、社會甚至種族一下子變成了西方人眼中落後的、“不文明”的和低劣的,甚至在很多內心矛盾的日本哪裡也是如此。另一方面,被日本人當作富強之邦的中國從鴉片戰爭完後竟然羸弱之勢日盛,倍受西方欺凌,這更加劇了日本國內對本民族命運的危機感。因此,推倒幕府統治的新當權階層有個壓倒一切的追求,那就是富國強兵修約,使日本避免淪於西方統治之下。一切被認為妨礙實現這一目標的國內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現狀都在革除改造之列,其中甚至包括本階層的傳統特權。
《日美友好通商條約(哈里斯條約)》富國強兵的根本之道被確定為學習西方。這種學習是有選擇的:學習西方的技術和科學而非人文主義和思想自由,學習其中央集權和行政—軍事機器(尤其是普魯士/德國的)而非公民自由和代議政府。在國家的組織、指導和大力干預下,日本開始工業化。為了從農業獲取工業化必需的原始資本,政府將實物稅改為令農民飽受其苦的高額固定貨幣稅;為了有力地刺激工業投資和彌補巨大的私人資金短缺,政府向基本投資提供高額補貼,並且將其匯入軍事工業和重工業顯著優先的方向;
人們還可以進一步敘述官控工業的各大部門轉入財閥之手的過程……它大大加強了財閥的權勢。1858年日本與美、英、法、俄、荷簽訂的安政條約(安政五條約,Ansei Treaties)與開始工業化齊頭並進的是建立並急速擴充現代武力。一向壟斷軍事的武士於1876年被取消佩劍權,以後又喪失官餉,由國家正兵組成的常備軍成為日本國內唯一真正合法的武裝力量。加強軍備被奉為政府第一要務,80年代期間陸軍開支和海軍預算分別增加了60%和200%,武器費用在日本國民收入總額中所佔份額到1903年已達10.3%,超過任何歐洲國家。在增強國家物資實力的同時,新當權階層還刻意構築起精神實力,即弘揚日本神道,灌輸天皇崇拜,加固等級倫理,從而使日本有了國際力量競賽中其餘國家難以攀比的一項突出優勢。另外,日本還有與其國內求強努力並舉的一項對外大方略,那就是接受並遵守西方確定的國際規範,使之相信日本已經“文明”,從而接納它為國際社會(乃至列強俱樂部)的平等成員。所有這些舉措導致日本在30餘年內由一個勢將喪失獨立的弱國表身為一個公認的現代強國,其間的主要里程碑一是贏得1894年中日戰爭,二是1894年起短時間內與西方列國修約,取消其中的不平等條款,三是1905年打敗俄國。軍事帝國主義暴發戶日本已經給東亞鄰國、並且最終將給英美帶來巨大災難。
1860年日本代表團到達美國具體來說,日本採取的是先執行不平等條約,同時積極尋求修改不平等條約的方式擺脫半殖民狀態的。1858年的《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應日本方面要求規定在華盛頓交換批准條約,日本幕府要求日本使團乘美國輪船赴美。1860年5月,日本使團到達美國,並在華盛頓會見了美國總統,交換了《日美友好通商條約》文字後,訪問了部分美國城市。1894年與美國簽署《日美航海通商條約》,收回了治外法權以及對外華人居留地的控制,從而改變了對美國的不平等地位。而對其他國家的不平等條約,日本也相繼採取類似辦法給予解決。
布坎南總統在白宮舉行歡迎日本代表團的儀式另外,亞洲除了日本最終擺脫半殖民地狀態,加入現代國際體系外,其實還有另外一個獨立國家,那就是暹羅,也就是今天的泰國。不過暹羅之所以能夠保持獨立,與其處於英法兩國殖民地中間,作為英法勢力緩衝地區密不可分的。
回覆列表
19世紀中期,由於日本此前一直是以中國為老師,學習中國的政治制度,隨著中國“閉關鎖國”政策的推行,整個東亞,東南亞,凡是以中國為宗主國的國家都向中國學習開始閉關鎖國,導致自身與世界脫節,直到1853年一隻通體漆黑的美國艦隊駛入日本江戶港口,與中國近代非常相似,美國以船艦利炮敲開了日本的大門,日本開始被迫“開放”。日本稱此次事件為黑船事件。
第二年,美國艦隊再次到來,一直深入江戶灣內,到達橫濱附近才停船,迫於美國的壓力,日本與美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日美親善條約》,別的列強一聽紛紛不樂意了,都說咋的看不起我們是嗎?他們美國有的我們全都要,於是日本與列強們簽訂了一個又一個的不平等條約。民眾一看不樂意了,你德川幕府這麼菜,還是回家養豬吧,於是日本天皇聯合社會各界勢力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統治,天皇掌握實權。
在強烈的國家危機下,日本認識到自己與其他國家的差距,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著手改革,這也是日本的一個優點,善於向向強大的人學習,史稱“明治維新”。
政治上向西方國家派出使團,學習西方的先進制度,廢藩置縣,實施君主立憲制,內閣制國家,天皇集所有權利於一身。
經濟方面,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大力發展近代工業,改革土地制度,廢除傳統計程車農工商的階級制度,鼓勵私人交易,促進經濟發展。
教育方面,設立文部省,向西方國家學習,提高國民教育,培養現代化人才,向歐美國家派遣留學生,並對國民宣傳武士道精神,傳播忠於天皇的思想,進行洗腦式教育。
軍事方面,參考西方國家改革軍事制度,建立新式軍隊,實行軍國主義。
一系列的改革政策的執行,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日本國力強盛,經過努力日本漸漸廢除了當初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維護了國家主權。
隨後,吞併琉球,侵略北韓,清朝為維護北韓與日本開戰,雙方在黃海海域展開海戰,日方勝利,並獲得了制海權,有力的支援了陸上部隊。
清朝戰敗,雙方在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條約規定,清朝放棄北韓的宗主國權利,割讓臺灣與澎湖列島,並戰爭賠款,透過這一戰,日本向西方列強證明了自己的實力,新興強國大敗老牌帝國主義強國,並取代了清朝在世界的地位,躋身世界列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