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夏至時,太陽已經最大程度直射北半球了,為何不從此時開始計“伏”,偏偏要等一段時間,而且一定是第三個庚日,而不是第二個第四個,或者是甲乙丙日,況且陽曆與農曆時間並不完全對應,這樣就導致了夏至日確定,入伏日卻不定期的現象,難道熱量真這麼神奇,偏偏到這個時候最多?這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12
回覆列表
  • 1 # 子夏故壇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炎熱的一段時間,暑氣連天,萬物避伏,其節氣一般在小暑之後、處暑之前,涉及小暑、大暑、立秋三個節令,故稱“三伏”。伏日是暑氣最重的日子,短則為三十日,長則為四十日。

    夏至時,太陽直射北迴歸線,北半球雖然正午太陽高度達到極至,但地面積溫並未達到最高,北半球積溫仍處於不斷累積加高階段,故夏至並不是一年當中最炎熱的時段,故夏至並不算伏日。那麼伏日為什麼是從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算起呢?這有兩個方面的原因。

    一個原因是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就進入了小暑節令;庚為天干之一,天干共十,兩個庚日之間相隔為十日,也就是說夏季之後的第一個庚日到第三個庚日之間相隔為二十日;而每個節令之間的相隔時間為十五日,即一月兩個節令,半月為一個節令,這樣,夏至之後的第三個庚日實際就已進入小暑節令最少五天及以上了。這就說明,小暑節令並不都在伏日,伏日包括小暑節令的一部分而止於處暑之前。這可以用一句話概括,就是“小暑不全伏,大暑正當伏,立秋暑氣猛如虎,伏日止處暑。”處暑就是暑氣已停止的意思。

    第二個原因是與用庚日有關的問題。庚者,更也,天道有所更替也。伏日在夏秋之間,是一年之中期,或謂之“長夏”時節,五行屬土。夏五行屬火,其性旺盛;秋五行屬金,其性斂收;而夏秋轉換之間則五行屬土,其性中和。故伏日處於五行多變之時,是事物由盛轉衰的節點,故用庚日,以示天道變化。天道變化,鬼神應之,況於人乎?

  • 2 # 山野50

    “伏”不屬於二十四節氣。一般在“小暑”與“大暑”之間出現。而中國一年當中最熱的季節出現在小暑到立秋之間,一共是一個月的時間。在此期間,真是乾熱似火烤,溼熱如蒸籠。

    從“伏”的字意理解為躲避、趴的意思。入伏就是告訴大家在這個季節要藏起來。

    那麼為什麼把入伏定為“庚”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用作記載年月日時。每十天一個輪迴。從中醫理論:甲乙代表肝膽,丙代表心,戊己代表胃脾,庚代表肺,壬代表腎。五行學: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而“庚”在五行裡又代表為金。火代表的是熱,節氣是夏季。

    從五行學說和中醫理論,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夏季之火能夠剋制庚金(庚代表金和肺)。也就是說在伏裡這段時間,對肺不利。從人們日常生活當中,大熱天熱得都喘不過氣。肺的活動量減弱,造成人體各個器官缺氧。有的人表現為頭暈,咳嗽等。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出現,就有了歇伏之說。比如:中小學生以及各大院校,都要放暑假。一些在露天的工作者,在午間都要休息。所以把伏定為庚日,其意為,在伏裡天,要好好保護肺,把庚(肺)藏起來,免得讓肺受損。

    夏至一般都是在6月22—23日。這個節氣是中國一年當中日照時間最長的一天。這時候雖說日照時間最長,而地溫卻不是最高階段。所以不能把“伏”定到夏至。到了小暑以後(7月7—8日),地面積溫達到了高峰,再加上日照,就產生最高氣溫。所以把初伏定在了小暑與大暑之間。

    把初伏選擇在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主要是為了避免初伏過早或過晚出現。比如:夏至是6月22日,此時不是最高氣溫階段。假如庚在22日出現,第二個庚日在7月2日。這兩個庚日都沒達到最高氣溫。因此不能把伏定在一庚和二庚這兩個日子。如果把伏定在第四個庚日,那麼伏就錯過了最高溫期。所以把伏選擇了在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

  • 3 # 太一576

    夏至三庚入伏個人認為不定正確,探討性。首先理解伏天,積熱量而伏藏在地面上,夏至太陽直射地球,積熱量多少要時間。從季節看大暑前後最熱。當然是古代天文科學長期觀察研究總結出來的。至於三庚不是絕對曰子對應真實伏天意義,也可說三庚左右近日段進入伏天,庚日是人為反覆綜合定的日子。庚字五行屬金如秋金肅殺萬物。可想庚的殺傷力。三伏天最熱。雨水少,連續高溫。熱量積蓄。別說人難過,動植物都難過。象徵庚金的殺力。

  • 4 # 末代農民

    中國傳統的推算方法規定:

    從夏至開始依照干支記日的排列,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庚日每十天重複一次,所以初伏為10天。立秋以後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天數也是十天。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四個庚日,中伏為10天。如果出現五個庚日,則中伏為20天。故有的年份伏天是30天,有的年份是40天。

    干支紀日法,用10個天干,和12個地支相匹配組成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每逢有庚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裡的第七個字,庚日每10天重複一次。

    因為三伏天出現在小暑與大暑之間,正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並且是最潮溼,最悶熱的時間。

    從夏至開始,太陽直射點在北迴歸線,到秋分,9月22日直射點移到赤道。夏至到秋分這段時間太陽直射點始終位於北半球,也是北半球獲得熱量最多的月份,而伏天正好在這時間裡,能不熱嗎?

    伏是天太熱了,易伏不易動的意思。

    注意解暑降溫,不要在Sunny暴曬下久留,更不要在悶熱,密閉的空間長時間停留,以免中暑。

    一旦身體不適應立即採取防暑措施,到通風,陰涼處,比進行藥物防治。藿香正氣水是不錯的選擇。

  • 5 # 一老沈一

    前面有高人說的很好了。我只是補充發言。

    三伏,的確起源於秦,但不是秦朝——秦朝從公元前221年開始,而是春秋時的諸候秦國。

    公元前676年,秦德公二年——這是自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功,賜姓嬴,封於秦之後的第十二代秦國公侯,他頒佈命令在曆法中設立伏日,並修建專為伏祭的伏祠。

    《史記.秦本紀》記載了這件事,秦德公同時還下令殺狗來禳除熱毒惡氣。

    司馬遷這個說法是靠得住的。他自己說過,寫史記的時候,五帝略——因為缺乏足夠資料;秦代詳——可參閱《秦記》。

    南朝宋裴駰在《史記》此處注曰:“六月三伏之節,始自秦德公。周時無伏”。 《史記》面世,馬上引起了史家和學問人的關注。從魏晉開始,研究《史記》,逐漸形成了專門的學問。宋裴駰是研究《史記》的大家之一,且距老司馬時間不遠,他的話,也當可信。 那為什麼起名叫“伏”呢?因為漢字“伏”的引申義為“隱伏”。

    距司馬遷更近的東漢的劉熙寫了一本很有名的書《釋名》,裡面對“伏”的解釋是,“伏者,金氣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氣代謝,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

    這段話說的很清楚了——

    第一,“伏”,講的不是要把暑熱“隱伏”或“伏藏”起來。而是說,由於暑熱太盛,使得代表秋天涼爽的“金”氣不得不“隱伏”或“伏藏”起來。

    第二,伏日確定為庚日,是因為庚在五行中屬金。五行學說始於周,盛於春秋戰國。秦德公把庚日作為金氣“隱伏”的“伏日”自然順理成章。

    第三,伏日是金氣的隱伏之日,既包含五行相生相剋道理,其實更反映了《易》的轉寰變化思想——五行是流,周《易》是源——金氣“隱伏”,是為了立秋時的“以金代火”。 現在要說到關鍵問題了——為什麼“伏日”要從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算起。

    中國的先人,很早就開始研究天象、氣候、曆法,以與農時相配合。殷商甲骨文中已有不少對星宿的觀測記載。 但比較重要的二十四節氣,直到漢秦才比較完備。

    所謂二十四節氣,是人們在地上對太陽的視覺觀測,把其一年的執行軌道稱為“黃道”,再把黃道等分為二十四份,每一份是一個節氣,對應著太陽照射在地上的一個位置。夏至,按照現在的解釋,是太陽直射在北緯23度26分的北迴歸線上,標誌著北半球夏季的來臨。由此也可見,節氣是非常科學的觀測和總結。

    但是,夏至雖然標誌夏季的來臨,卻並不是北半球,具體到中國最熱的時間。什麼時候最熱呢?是在夏至之後的大約一個月左右。連續炎熱的時間在三四十天左右。

    正是因為如此,秦德公當年才確定——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為“伏日”,這一天,代表涼爽的金氣徹底“隱伏”了。之所以要祭祀,就是祈求“四氣”要能夠順利地運轉,讓暑熱按時退去,金氣能夠取而代之。

    以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作伏日,有五行盛行的原因,也有以天干地支計時的原因。最重要的,這一定是有一大幫專門的官員和“技術人員”長期對氣象的觀測做基礎的——常年積累的經驗證明,第三個庚日前後開始最熱的暑期。正因為如此,三伏的說法,才能被幾千年的歷朝歷代所接受——因為被證明,這個說法即便不用很科學來形容,也是很有道理的。 有意思的是,在古希臘、羅馬人和古埃及人那裡,也有“伏日”或者“伏天 ”的說法。對此,從古希臘語裡還派生出一個英文的專門詞彙——“dog days”,狗日。 他們也覺得,這短時間,天氣異常酷熱潮溼,基本在7月、8月或9月初。古希臘人、羅馬人和埃及人認為,這和天狼星於這段時期內與太陽同時起落而增加了熱量有關。天狼星是大犬座α星,是除太陽外全天最亮的恆星,“狗日”的說法大概因此而來。現代出土的古希臘造於公元前3世紀的錢幣上,鑄有發著光芒的狗或狗形的星體,以顯示天狼星的重要。

    當年,秦德公何以要下令殺狗祭祀伏日呢?這事兒我還真沒弄明白,難道那個時候,已經有了狗血可以消災的習俗?在古羅馬人那裡,竟然也有“伏天”殺狗的習俗,真不可理解。

  • 6 # 龍學創始人劉樹成

    入伏定在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與《周易.巽》(立法)“先庚三日”相同,其操作意思:

    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用實踐、交換、票決檢驗候選避暑時間,由領導班子釋出

    “伏”不是傳統節日,也不同於二十四節氣,是一年的傳統避暑期。 一般在“小暑”“大暑”“立秋"後十天之間,大體時間則有,確定不變的時間則無,變動不定。但無定之中有一定,就是在中國一年當中最熱的季節,一共是一個月或四十天的時間。

    那為什麼把入伏定在夏至後的第三個 “庚”日,而不是定在小暑或夏至後的第二、四個己日、辛日?

    對這一問題,從孔夫子自今天,除了發現《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也許能回答了外,我能回答清楚。因為我搞清楚了我們龍的傳人傳的中華優傳統文化丶應用數學、龍 、“人類命運共同體” 。大家若把她搞清楚了,每個人對這些中國帶數字的文化就迎刃而解了,其就不成為問題。

    在中國“格物致知"的極致簡單的知識一至十這一條龍傳統文化中,庚七(馬)是龍的組成部分馬首,代表的意思就是:實踐、交換、票決,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庚"這一個字的解釋,就是改革開放初《光明日報》上發表的那篇著名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文章,還有該文章不包括的檢驗真理的操作方法:交換、票決等內容。“三"(丙虎)是龍的組成部分虎牙骨骼,代表的意思是:對立競爭、比賽,統一創新出候選目標。“日"為戊(五龍),是龍的的組成部分龍中龍的中樞神經、領導班子。

    三(丙)乘七(庚)等於二(牛)十一(犬),

    是牛頂犬,“伏"字的造字意思。

    所以說,入伏定在夏至後的第三個庚日的文化內涵博大精深,與《周易.巽》(民主立法之意)中的“先庚三日”相同,其操作意思是:因人因時因地制宜,用實踐、交換、票決檢驗候選避暑時間,由領導班子釋出。

    例如:三伏中涼爽而溫度宜人的日子不屬於室外避暑日,任何人不能因其是伏天而伏休息,不出勤工作。伏是伏,也不一定伏,得按伏的"先庚三日"立法(巽)程式靈活決定,但不是主觀決定。

    因此,我們每個人要弄明白"伏"字的操作意思,因人因時因地制宜,正確處理好工作與避暑的矛盾,科學、健康、順利地度過三伏。

    “伏”天的“伏"字的操作意思是:

    “人(亻)”要制約不動腦子的“犬"、熱,“伏"臥休息。犬即狗,是十二屬相的第"十一”位,以龍手按程式工作、幹活兒(雞十),不要動腦子(鼠一)偷閒,是先進工作的表現,例《論語.先進第十一》就是這個意思。

    由此可知,“伏”就是多動腦子,在酷暑高溫時“伏"臥休息,"馬馬(庚七)虎虎"(丙三)一些;在早晚低溫時工作、幹活兒,不能馬虎。

    總之,不能不顧暑熱蠻幹,不要不科學不可持續地發展,去爭不科學的先進,要愛護保護先進。即要思想、思考“先”行,“‘先’庚三日",不能蠻幹冒“進"。這與現在國家的暑天釋出勞動保護的作息要求相同。

    原始龍型造字規則詳見拙著《解密紅樓夢真味道》(含《道德經》譯文)中的“說明”、《大眾龍學》。

  • 7 # 七月流火140400643

    華人都知道,所謂的“三伏天”,就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間。一般是三十或四十天。而天熱的時間,又叫“暑”。二十四節氣中,有三個帶“暑”字的,他們分別是立秋之前的“小暑”“大暑”與“立秋”之後的“處暑”。生活在北方,四季分明的地區,人們都知道,“立秋”前後是一年之中最熱的時間。正好與這個“暑”字對應了起來。

    這個問題是問,到夏至的時候,太陽已經最大程度直射北半球了。為什麼不從夏至計伏。而是要等到之後的第三個庚日。這個問題道理其實很簡單,但要說明白也不太容易。它牽扯到中國古代文化與曆法相關的多個方面。最主要的第一是干支記年的問題,二是五行相生相剋的理論。還有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的陰陽理論。

    下面先說簡單的道理。從春到夏,太陽從南往邊,慢慢的向我們居住的北半球靠近。隨著太陽的臨近,北半球地面的溫度越積越高。到夏至的時候,太陽到了最北端。之後,又慢慢的向南移。並不是在太陽南移的同時,地面的溫度達到最高,而是要向後延遲一段時間。這正如我們在房間烤電爐。感覺熱了,關掉電源,但房間的溫度卻還會上升一段時間。道理是一樣的。

    房間的溫度什麼時間最高?根據經驗,是在每年的立秋前後。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年劃分的。一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分。根據太極生兩儀,一年有兩個季節,冷和熱,兩儀又生四象,冷熱又分出春夏和秋冬四季。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季大約九十一天多點。冬夏的時間都好確定。夏至日的前後各四十五六天,就是夏季。這個時間就是從立夏之後到立秋之前。所以,從夏至到立秋的時間,大約是四十五六天。二十四節氣十五天一節,共有三個節,夏至之後是小暑,既叫“小暑”,說明已經開始熱了。到“大暑”再到“立秋”,到“處暑”,共四十五天,這叫“暑天”。也就是熱天。這個時間,在夏天是兩個節,三十天。在立秋之後,一節,十五天。這樣,熱天就過去了。“處暑”,就是出暑。處,也就是停住不走的意思,說明暑熱到這個地方就不向前走了。

    中國曆法,最基本的理論是陰陽理論。以上是根據太陽曆劃分的熱天,而“三伏天”是陰曆對熱天的描述。陰曆與文化的聯絡就是天干地支記年,與五行生剋。

    天干地支記年,是以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配合產生六十種組合以記年的方法。我們常說天干地支記年,其實天干地支不僅可以記年,同時,它還可以記月,記日,記時。這四個的天干地支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八字。干支記時的順序如下圖,從甲子開始到癸亥結束,六十一迴圈,稱為一甲子。

    天干共十個,所以,在迴圈中,一個字,比如“甲”每十天出現一個迴圈。今天是甲子日,十天之後的第十一天,就是甲戌,二十一日是甲申。以此類推。

    十天干與五行配合,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中國傳統文化認為,時間與天干相配合之後,時間便也就帶上了五行的屬性,比如帶“甲”的時間,屬木,帶“丙”

    的屬火,帶“庚”的屬金。五行相生相剋,時間之間也就有了相生相剋的關係。

    帶“庚”的日,稱為“庚日”,庚日屬金,而四季當中,夏季屬火。當夏季的火,遇上庚日的金,金被火克,被伏。因為這個時候,最熱,火是最強的。所以稱伏天。

    下面講為什麼是第三個庚日入伏。十天之內,必有一庚日,假如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那麼夏至後的第一個庚日是第十天,第三個庚日是第三十天,剛好和小暑的時間相近。進入頭伏,四十天後中伏,五十天後末伏。因為立秋在夏至之後四十六天左右,末伏在立秋之後。

    假如夏至之後第一天是庚日,第三個庚日在第二十一天,進入頭伏,三十一天,進入中伏,到四十一天的時候,還沒立秋(四十六天左右)於是,中伏再加十天,變成二十天,此時已立秋,再過一個庚日,進入末伏。

    總結一下,從小暑到處暑,四十五天時間,是陽曆對一年最熱時間的描述。伏天,是陰曆對一年最熱時間的描述。此二者時間大體相同,又不完全重合。“三伏天”帶有陰曆的特點,時長時短,很不固定。但大體上與陽曆是一致的。

  • 8 # 雨後新晴原創

    老祖宗神奇,劃一年四季,定二十四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夏秋冬,四時分明。

    夏至,一般為公曆6月22日左右,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是北半球一年裡最熱時間的開始。中國地處北半球,“三伏天”,是一年最熱的時候。

    古賢為何不從夏至開始計“伏”,而要從夏至後第三個庚日算起,夏至時間確定,而入伏時間不確定?主要原因在於,地球表面熱量的聚集與散發,從吸熱到放熱,有一個反應過程,不是太陽直射北迴歸線時,北半球就最熱。夏至的時間確定,入伏的時間卻不定期,就在於陽曆與農曆的時間並不完全對應。

    伏與暑,二者時間大體相同,但又不一定重合,前者是陽曆對一年最熱時間的界定,後者是陰曆對一年最熱時間的界定,因而存在差異。

    “伏”字,左人右犬,引申義為“隱伏”。“三伏天”,喻人犬皆感酷熱,隱伏於陰涼處生息。

    按天干地支計時法,以天干地支,組成六十組,以記年月日,每逢庚字,就是庚日。按古人的陰陽相剋相生的理論,夏屬火,庚屬金,火克金,金耗火,此際火最強,金被火克,火伏金於此際,所以稱“伏”。以農曆夏至後第三個庚日起屬伏(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後第一個庚日為“三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蘭花上盆兩個月,不長新根不幹葉也不死,是什麼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