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我也不知道za弄了

    (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宜懸頭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最早出現在 陳湯給朝廷發的信函中:“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就是戰爭狂人陳湯出使西域時候,發現了小國準備對大漢朝不敬,於是直接假傳聖旨,徵召並命令車師國,外加漢朝西域屯田兵,士兵消滅了這個國家。以統治者眼光看,絕對算是對王權的挑戰,但因為這句話太熱血,以至於人們很容易忽視事情的背景。

  • 2 # T運動

    就是戰爭狂人陳湯出使西域時候,發現了小國準備對大漢朝不敬,於是直接假傳聖旨,徵召並命令車師國,外加漢朝西域屯田兵,士兵消滅了這個國家。以統治者眼光看,絕對算是對王權的挑戰,但因為這句話太熱血,以至於人們很容易忽視事情的背景。

  • 3 # 流浪一生1314

    最近的,大家最熟悉的是戰狼裡面出現。

    歷史上最早出現在 《漢書》陳湯給朝廷發的信函中:“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 4 # 他日言歡

    出自班固的《後漢書》中的陳湯列傳,原句是這樣的:“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句話是陳湯在給漢元帝上書說明關於矯詔討伐北匈奴郅支單于時說的,大致的意思是:應該把在這次戰爭中砍下的敵人首級懸掛在蠻夷的居住地,讓這些人知道,凡是膽敢冒犯我大漢王朝的任何組織或者是個人,即使你在天涯海角,我們也一定要你付出慘痛的代價。

  • 5 # 惜緣小歷史

    遙遠神秘的國家

    今日的新疆在遙遠的兩千年前被稱為西域,是個幅員遼闊且小國林立的地方。其地北接烏孫、南控祁連山、東瀕大漢、西至蔥嶺,因此南北長千餘里、東西寬六千餘里。地形為南北皆有大山,中間那條大河有蔥嶺(今喀什噶爾河)和于闐(今和田河)兩個源頭,在崑崙山下匯合後(今塔里木河)流向蒲昌海(羅布泊)。起初西域有邦國36個,隨後分裂成50多個,從大漢玉門關出來有兩條道,第一條為途徑鄯善沿著(今新疆崑崙山)的北麓可至莎車國,沿途分佈著大月氏、安息等國,第二條是從車師出發沿著北山(今新疆天山)可至疏勒,零星排布著大宛、康居、奄蔡等國。

    據《漢書》記載“康居國,王冬治樂越匿地。到卑闐城。去長安萬二千三百里。不屬都護。至越匿地馬行七日,至王夏所居蕃內九千一百四里。戶十二萬,口六十萬,勝兵十二萬人。東至都護治所五千五百五十里。與大月氏同俗。東羈事匈奴“

    可以分析得出,康居國有3個重要的城市,分別是冬季都城越匿地、夏季都城蕃內、經濟重鎮卑闐。其中卑闐距離長安一萬兩千三百里,距離越匿地騏驥要跑七日,而去蕃內則有九千一百零四里。而戶籍方面有戶數十二萬,人口六十萬,士卒十二萬,因為實力弱小所以不得不對匈奴仰人鼻息!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承平日久的康居國不幸惹上了禍事。那時候郢支單于作威作福於西域各國,如此一來康居國王首當其衝,殺王妃及貴人百姓共數百人,更有甚者屍體肢解投入枯井中,其場景之慘令人髮指。除此之外還發配康居國的百姓,500人為一班輪流修築城池,一干就是兩年才結束!其瘋狂的程度塞外無人能及,有3波漢朝使者死於其手,最後竟然敢不奉召入京,只是把兒子送到長安為人質。

    當時在西域的最高官員是陳湯與甘延壽,經過通力合作之後,將郢支單于梟首,閼氏、太子、左右賢王皆被斬,俘虜145人,主動投降的有千餘人,另外釋放了被郢支單于囚禁的西域各國王15人。回朝後陳湯說出了:“明煩強漢者,雖遠必誅。”的千古名句。按一般人的理解,此時的陳湯應該是拿著關內侯的俸祿的生活,然而事實是沒過多長時間他就罷免一切官職流放邊疆了,箇中原因紛繁複雜下文詳說!

    光環之下的人生

    原因一:

    后皇太后同母弟苟參為水衡都尉,死,子伋為侍中,參妻欲為伋求封,湯受其金五十斤,許為求比上奏。弘農太守張匡坐臧百萬以上,狡猾不道,有詔即訊,恐下獄,使人報湯。湯為訟罪,得逾冬月,許射錢二百萬,皆此類也。——《漢書》

    陳湯家境貧寒,後來拿著多年的積蓄送給上官,謀得建功西域的機會,憑著敢舍一身剮能把皇帝拉下馬的勇氣,平息了西域的亂況實現了名利雙收,然而年幼貧寒的生活始終是他心中的一道傷疤,所以有了職權以後趁機撈錢也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沒曾想他竟然把手伸向了皇太后,更沒想到的會東窗事發!

    原因二:

    估計大多數人都被陳湯的豪言壯語感動的鼻涕四流,都沒有注意到在平息西域事件中他破壞了官場規矩。這一點在《資治通鑑》中有詳細的描寫,一開始陳湯跟甘延壽說此事的時候,甘延壽是準備先上報朝廷後再做去處,然而立功心切的陳湯利用甘延壽生病,私自調動兵馬為甘延壽所阻止,最後騎虎難下的陳湯逼迫甘延壽與他一起行動。此舉的害處在《讀通鑑論》指出來了,其後戍邊將士常常不等朝廷的命令就擅自行動,讓朝廷始終處於被動無賴的局面!

    陳湯幸郅支之捷,傅介子徼Murano之功,漢廷議者欲絀而勿錄,可矣;介子、湯無所受命,私行以徼倖,既已遂其所圖,而又獎之,則妄徼生事之風長,而邊釁日開。若第五倫之慾棄耿恭也,則無謂矣。——《讀通鑑論》

    綜上所述,陳湯的一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那就是任何時候都不能自作主張與先斬後奏,更不能妄自尊大而要謹小慎微,只有如此才能避免飛來橫禍打亂我們快樂幸福的生活!

  • 6 # 愛說歷史的紫氣東來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光聽這句話,就讓人聽的熱血沸騰,更深深觸動了我們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自豪感和責任感。

    出處:這一句話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的上書:"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侵犯強大漢帝國的,即使逃得再遠,也一定要誅殺,漢朝的威嚴不容冒犯。

    我們都知道,漢朝的大患一直都是匈奴,從西漢建國到西漢末年,匈奴反覆無常,經常侵擾漢朝的邊境;漢武帝時期,湧現出衛青、霍去病等名將打得匈奴毫無招架之力,匈奴自此安分了。

    當時的歷史背景:

    西域的局勢

    當時西域的情況比較複雜。漢宣帝時期匈奴內亂,五個單于爭奪王位,其中郅支單于實力雄厚,以武力兼併呼偈、堅昆、丁令三國,日益強盛。

    匈奴的反叛

    兩國相爭、不斬來使,而郅支單于口口聲聲準備歸漢,竟然出爾反爾、殺了大漢使臣,這是典型的外交挑釁外加赤裸裸的敵意行為!先囚禁了漢朝的使者江乃始,後又殺死使者谷吉。郅支單于自知有負於漢朝,害怕漢朝出兵報復,就向西跑到康東部,遠離漢朝邊境幾千裡。在那裡,郅支憑武力脅迫烏孫、大宛等小國進貢,郅支還侮辱出漢使,以嘲諷的口吻說:"居困厄,願歸計強漢,遣子入侍。"漢使聽出他的言外之意,還有取代皇帝的野心,真是狂妄至極。

    一代名將陳湯登場

    他平民出身,祖上毫無功蔭可襲,相比前輩衛青和霍去病,他的仕途也是坎坷,不過憑藉自身的努力和拼搏,他終於被任為西域都護府副校尉,與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使西域。

    面對郅支單于殺完漢使逃跑後遠離漢境的情況,郅支跑的遠遠的,雖然一時間邊境再無烽火之憂,但從漢宣帝以來就確立的西域秩序開始面臨挑戰。

    眾多的西域諸國,都因為這事把眼睛瞄向漢朝,畢竟當時的小國以漢朝為尊,現在有人出手挑戰你底線,作為大國的漢朝,豈能坐視不管!

    如果放任不管,大漢王朝多年來在西域用鐵血刀兵辛苦打造出來的威望,恐怕就要毀於一旦,因此陳湯決定先下手為強。

    公元前36年冬,在郅支單于殺害漢使、遠離邊境八年後,西域都護、騎都尉甘延壽、副校尉陳湯統率四萬大軍征討,一舉格殺郅支單于,並生俘一百四十五人,投降者一千多人,斬獲頗豐、全勝凱旋。

    “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彰顯了大漢王朝的威嚴和氣勢,雖然大漢王朝早已成為歷史,但後世之人依舊不忘初心,從當初的強漢王朝到現在強大的中華民族,“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為中華民族的強大而感到深深的自豪。

  • 7 # 七月流火140400643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句話的原文出自《漢書陳湯傳》,原文是:“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中華民族是以農耕為主體的民族,農耕文明創造出的物質文明成果是高於北方遊牧民族的。所以,北方遊牧民族常常掠奪中原的財物。中國歷史貫穿著中原農耕文明與北方遊牧民族的爭鬥。秦朝時期修建長城就是防備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漢武帝時期,大漢王朝經過幾十年的休息生息之後,開展了對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經過幾十年的殺伐爭鬥。大漢王朝確立了強國的地位,北方的遊牧民族被收服,在政治上承認了漢王朝的領導地位。這就是上文中“強漢”的意思。

    在漢武帝時期連年不斷的對外戰爭中,本來收斂含蓄的農耕民族展示出了雄強之氣和血性尚武的精神。這是中華民族性格在愛好和平,與人為善之外的另一個層面。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漢武帝后期,連年的戰爭消耗了大量的國力,武帝后期,中原和北方又恢復了和平的局面。戰爭的結果雖然基本上解決了匈奴的問題,但是,北方草原上游牧的民族,始終存在著。戰爭雖然結束了,但西北邊疆上,大漢王朝始終有政治和軍事設施的存在,以監管各個部落的局勢,防止某一部落的壯大。因為這樣的話,就會對漢朝邊境安全形成威脅。因此,漢朝在衛青、霍去病等英雄之後,陸續出現了許多經營邊垂,立功大漠的英雄人物。比如張騫、班超、甘英等等。陳湯也是揚威絕域,立功大漠的英雄人物之一。

    陳湯是西漢後期人物。其立功大漠的時間是在漢元帝之時。說起漢元帝,大多數人不會有什麼印象,如果說起昭君出塞,華人大約都會知道。漢元帝就是派昭君出塞的那一位。這樣說起來,出塞的王昭君與“明犯強漢,雖遠必誅”還是有點間接聯絡的。

    在漢元帝前一代皇帝漢宣帝的時候,匈奴內部發生混亂和爭鬥。當時有五個單于爭做匈奴大頭領。因為在之前的戰爭中,漢朝建立了領導權。匈奴的頭領,必須得到漢朝的支援。這時,呼韓邪單于和郅支單于同時向漢朝示好,都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漢朝也與兩邊同時保持關係。

    後來,呼韓邪單于親自跑到長安向漢朝稱臣。順便娶了王昭君。呼韓邪到漢朝之後。郅支單于以為呼韓邪投降漢朝不會再回匈奴,於是,他便搶了原來屬於呼韓邪單于的土地。但很快,漢朝派兵送呼韓邪回匈奴。這樣郅支單于心裡很不爽。覺得漢朝偏袒呼韓邪,而不支援自己。於是,就開始和漢朝找麻煩,把漢朝的使節扣下侮辱等事都做了。

    漢元帝初元四年(前45年)。郅至單于派使者到漢朝,表示原意舉國內附,並想要回自己的兒子。按禮制,漢朝要派使者,把郅支單于的兒子送回去。因為郅支在之前已經表現出對漢朝無禮的舉動了。朝廷都認為出使到郅支王庭是很危險的事。於是,有大臣主張使者送到邊界就回來算了。但是,奉命出使的衛司馬谷吉說:“我們既然把匈奴的小王子養在漢朝,就是為了建了情感上的聯絡,使漢匈和好。如果送到邊界。這種情感就會被破壞。郅支雖然無禮,如果我去了之後,他們不殺我,雙方互示友好。正是我們的目的。如果他們殺了我。得罪漢朝之後,必然要向遠處轉移。這樣對漢朝也有利。如果送到邊境之上,豈不是說明堂堂大漢朝怕了他們?”由於谷吉的堅持。漢使把郅支王子送回了匈奴。而郅支也果然殺害了漢朝的使者。

    郅至殺害了漢使之後,果然向西逃奔。到了康居。康居王以禮相待。可是郅支憑藉自己的勢力,吞併了康居。並且威逼周圍的部落,向他進貢。小部落無力反抗。只能服從。

    郅支的行為。打亂了秩序。讓漢帝國十分惱火。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4年),陳湯與甘延壽到西域任職。陳湯認為,匈奴人不講禮法,服力不服理。如果讓郅支折騰下去,坐大之後,必為漢朝大患。現在,郅支雖然遠,但是,他們的城郭也不很堅固,兵器弓箭的質量也不行。如果用屯田的官兵,再徵集西域各國的兵馬,完全可以出其不意,把郅支給滅了。

    陳湯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事甘延壽說了。甘也同意。陳湯說,要不咱們就幹吧?甘延壽說,不行,要請示朝廷同意才行。陳湯說:如果請示的話,朝廷肯定不批,這事就做不成了。這時候,甘延壽恰好病了。陳湯便自己幹了起來。他假傳朝廷的命令,徵調西域各國兵馬,加上漢朝屯戍的兵士。準備攻打郅支。甘延壽到這時候,只能跟著陳湯一起幹了。

    最後,陳湯、甘延壽率兵一舉殲滅郅支。郅支單于的腦袋被砍了下來。其餘閼氏、太子、名王以下共一千五百一十八人被殺。郅支到此煙消雲滅。

    陳湯出兵的時候雖然沒有請示朝廷,卻為朝廷寫了劾己書。滅了郅支後。陳湯、甘延壽便給朝延上書,彙報此戰的結果。“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就出自這篇奏疏中:

    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康、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這段話的意思大體是這樣:我聽說天下大義,應該是政治統一。遠方的蠻夷,都應該聽從天子的號令。古代中國有成康之世,虞舜之世都很強大,今天的漢朝,同樣是強大的。匈奴的呼韓邪單于,已經成為中國北方藩屬的首領了,但是郅支單于卻不聽領導,胡作非為,罪惡滔天。他以為自己離的遠,大漢朝就不能把他怎麼樣,就敢不聽話。現在我張湯和甘延壽帶領正義之師,代表天意誅滅郅支。依靠皇帝神明,上天保佑。今天終於把郅支滅了。郅支單于及部下作惡者,都被斬首。我覺得應該把他們的頭顱懸掛起來示眾。讓萬里之外的人都能明白,侵犯我強大漢朝者,就算離得再遠,我們也會消滅他!

    以上就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來歷和背景。這句話表現出了中華文化的血性陽剛一面和尚武的精神。同時也表現出了真正的大國自信。這種自信,在任何時代都是需要的。因此,在電影《戰狼2》中,這句話被拿過來賦予了現代精神成為: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

    做為歷史人物,陳湯當然有自己的侷限。這個問題討論起來就複雜了。但說他是中國歷史上的英雄,應該是毫無疑義的。我個人最敬仰他的地方在於,當國家有難之時,一定要挺身而出,解國家之難,為民造福。陳湯與《戰狼2》主人公相似之處在於。當國家需要時,沒有人命令他們去幹什麼。他們也會投身而出,以身報國。這是一種只有大國之民才會有的胸懷。

  • 8 # 蜀北一

    “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這是我們今天的說法,在電影《戰狼》中,因為有了這句話,票房都穩了不少。

    其實這句話最早出自西漢陳湯上奏漢元帝的奏疏,原句為“宜懸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即“應該把砍下來的頭懸掛在蠻夷居住的槀街,以便讓他們知道,敢於侵犯強大漢帝國的人,即使再遠,我們也要殺掉他們”。

    陳湯是西漢時期的重要將領,曾經擔任西域副校尉,據《漢書》記載,陳湯為人“沉勇有大慮,多策謀,喜奇功”。

    漢元帝時期,恰逢匈奴五王爭位,郅支單于以武力欺壓西域烏孫康居等國,強迫各國年年上供,西域各國苦不堪言。公元前36年,在瞭解了郅支單于的各種情報之後,漢帝國出兵西域,討伐郅支單于。

    陳湯與甘延壽率領漢軍與匈奴郅支單于的軍隊大戰於烏孫,康居等地,最終將郅支單于徹底擊敗,郅支單于也在漢軍攻破康居國後因受重傷而亡。

    至此,漢帝國所轄西域各國陷入穩定與和平之中。約公元前6年,陳湯去世,王莽掌權之後,追諡陳湯為破胡壯侯。

  • 9 # 傳播快樂的小精靈

    出自《資治通鑑》卷第二十九《漢紀二十一》“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冒犯我強大漢朝的行為(言行或者侵犯),即使再遙遠艱難也要誅殺你;打得你服氣.(東漢)班固《漢書》卷七十:“宜縣頭槁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犯我中華者 雖遠必誅。

    孝元皇帝下建昭四年(丙戌,公元前三五年)

    郅春,正月,郅支首至京師.延壽、湯上疏曰:“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昔有唐、虞,今有強漢.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籓,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通於天.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天氣精明,陷陳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縣頭槀街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丞相匡衡等以為:“方春,掩骼、埋胔之時,宜勿縣.”詔縣十日,乃埋之.仍告祠郊廟,赦天下.群臣上壽,置酒.

    六月,甲申,中山哀王竟薨.哀王者,帝之少弟,與太子游學相長大.及薨,太子前吊.上望見太子,感念哀王,悲不能自止.太子既至前,不哀,上大恨曰:“安有人不慈仁,而可以奉宗廟,為民父母者乎!”是時駙馬都尉、侍中史丹護太子家,上以責謂丹,丹免冠謝曰:“臣誠見陛下哀痛中山王,至以感損.曏者太子當進見,臣竊戒屬,毋涕泣,感傷陛下;罪乃在臣,當死!”上以為然,意乃解.

  • 10 # 筆抒日月寫天奇

    (這句話出自西漢名將陳湯的上書:“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原文是這樣的:“臣聞天下之大義,當混為一。 匈奴呼韓邪單于已稱北藩,唯郅支單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為強漢不能臣也。 郅支單于慘毒行於民,大惡逼於天。 臣延壽、臣湯將義兵,行天誅,賴陛下神靈,陰陽並應,陷陣克敵,斬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懸頭槁於蠻夷邸間,以示萬里,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今山東兗州北)人,西漢大將。西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和西域都護甘延壽一起出奇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

    電影《戰狼2》對這句話略加改動,同樣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的那種氣勢!在看膩了好萊塢拯救地球拯救蒼生後,終於,我們迎來了屬於自己的“英雄”,我們華人也能夠以保護者的姿態站在銀幕的中心,這是實力和自信的表現。事實上,無論是《湄公河行動》還是《戰狼2》,都是我們華人自己的鐵血英雄,雖然他們是虛構的人物,但他們來源於現實,更來自我們華人抵禦外敵和自強不息的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蘇教版2012年五年級下冊期末英語、語文、數學試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