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840年之後西洋鬼子打進來了,落後的武器及渙散軍紀在與侵略者交戰中顯得那麼狼狽,到後來的太平天國運動清軍也是不堪一擊。只是在漢人團練和各國列強的共同絞殺下慘遭失敗。問題來了,那麼清朝軍隊是什麼時候沒有戰鬥力的呢?
7
回覆列表
  • 1 # 鳶飛九天2018

    清朝中後期,清廷的主要軍事力量分為八旗兵,綠營兵,地主團練武裝如曾國藩的湘軍,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等;還有就是清末所練的新軍。

    滿清起家的根本,八旗軍其實早在清軍入關沒多久就已經墮落在康熙初年,平定三藩之亂時,八旗兵已不堪使用。入關後的八旗,面對中原花花世界,早已迷花了雙眼,清廷規定,八旗享有種種政治、經濟方面種種特權,因此八旗子弟們開始安圖享樂,再加上八旗落後的騎射方式,跟不上時代,又缺乏訓練,八旗迅速喪失了戰鬥力。至清朝中晚期時,八旗已徹底不堪使用,與平民無異。

    八旗兵不堪使用後,清廷編練了以漢人為主的綠營兵。康熙平定三藩之亂及乾隆時期的歷次戰爭,綠營兵都是主力。但隨著太平日久,再加上綠營兵分散駐於全國各地訓練鬆弛,綠營兵逐漸不堪使用,只能維持地方治安,太平天國運動興起時,綠營兵一觸即潰。

    正是由於滿清的滿清八旗及綠營兵戰鬥力太差清廷不得不啟用了漢族地主所訓練的團練。地主武裝團練訓練更加頻繁,且以同鄉宗族為紐帶,以金錢為誘惑,凝聚力更強,戰鬥力更加強大,清朝平定太平天國運動、捻軍、回亂、收復新疆,都是以湘軍、淮軍等武裝為主力。但這些地主團練武裝,也是以建立在金錢和封建宗族的基礎之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沒有現代化訓練和信仰的湘軍、淮軍們,也逐漸墮落。

    清朝末期,尤其是經歷了八國聯軍侵華後,龐大的大清帝國,居然沒有一支可堪利用使用的軍事力量。清廷於是開始按照西式制度和訓練方法,編練新軍。但經過清廷割地賠款和對列強卑躬屈膝的賣國行徑,清廷已徹底失去人心。所訓練的新軍雖然裝備精良,戰鬥力強大,但大多數新軍或被各省督撫所掌握,或被革命思想影響,成為反清的主力軍。因此,雖然清廷最終訓練出了一支戰鬥力和裝備及現代化的新軍,但卻成為它滅亡的導火索。

  • 2 # 明離子

    這是一個關於“白山黑水”與“花花世界”的故事。

    司馬光說:“由儉入奢易,由易入儉難。”

    八旗軍用行動驗證了這一點。

    清代八旗軍,有“女真不過萬,過萬不可敵”的牛逼歷史。

    從統一女真,到征服蒙古、北韓,再到推翻明王朝,八旗軍隊所向披靡,鮮有敗績。

    在關外時,八旗軍隊“出則為兵,入則為民,耕戰二事,未嘗偏廢”,軍紀嚴明,即使死傷慘重,也少有畏敵逃跑的人。

    八旗軍曾以6萬軍隊,消滅10萬明軍,取得薩爾滸大捷,又用兩年時間,攻破寧錦防線,殲滅明軍5萬餘人。

    八旗軍入關,又擊敗李自成大順軍,在殲滅其他反清武裝的鬥爭,取得統一全國的大小戰爭中,八旗軍都起到了關鍵作用。

    清朝建立,在白山黑水起家的八旗子弟,終於不用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南征北戰了,他們眼前是一片錦繡河山,花花世界。

    其實沒到中後期,在順治、康熙年間,八旗官兵已經有了戰鬥力下降追求享樂的傾向了,前線指揮的王爺貝勒們總是以"逗留觀望。不思振旅遄進,竟爾營私適己,希圖安便,或逶兵甲之不全,或託舟楫之不具,藉端引日,坐失事機"。

    到了平定“三藩”時,八旗軍已經不再是清朝主力能戰之兵,地位已經被漢軍綠營取代。

    八旗將官出行時都乘著轎子,軍中以騎馬為恥,馬上起家,縱橫天下的八旗軍隊已經忘了本。

    雍正、乾隆時期的柴達木之戰、平定大小和卓之戰、大小金川之戰中,八旗軍更是全軍渙散,昔日的進取心早已被家中的鳥籠蛐蛐,核桃手串侵蝕殆盡。

    從嘉慶至清末,八旗軍更是成了只能靠國家救濟的社會蛀蟲,吃喝嫖賭,樣樣精通。

    八旗,從一個充滿鬥志的褒義詞,逐漸淪為一個人人鄙夷的貶義詞。

    晚清,八旗子弟們已經“惟知抽鴉片、提鳥籠”。

    靠八旗軍剿滅太平天國,簡直就是白日做夢,於是清朝開始“以漢制漢”,最後成就了曾國藩,成就了李鴻章,成就了湘軍、淮軍,和北洋軍閥,也為滿清的覆滅拉開了序幕。

    光緒時期,大臣上奏,從八旗軍中挑選壯丁加以操練,試圖恢復入關前的八旗軍隊。深知其中關係的慈禧太后意味深長的講道:

    “選練八旗丁壯是多年前的老辦法了,你們卻不知今天的八旗兵早已無可練習了。”

    從八旗軍隊的墮落我們能看出,貪圖享樂最能消磨人的進取之心,後人以此為鑑,切莫再走八旗的老路。

  • 3 # 若水若蕊

    朝庭政治腐朽軍人缺少鬥爭意志 以甲午之戰為例 當時清軍的戰艦噸位速度火力配置均優於日方 但戰爭的勝負決定性因素是人而不是一兩件新式武器 由於上層的意志搖擺不定軍人二心不定以致戰勢一起 即缺少戰略部署由缺少戰術配合被日軍各個擊破 導致整個戰爭失敗

  • 4 # 修戈伐遠

    什麼原因導致的清中後期軍隊沒有戰鬥力,很多人會說是由於清政府閉關鎖國、腐敗無能、僵化落後等,當然這些原因都是。但這些都是國家和政府層面的,具體到軍隊層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一是武器裝備落後。我把這個列在第一位,並不是這條最為主要,是因為這條是大家最為熟知的。武器裝備落後在一次鴉片和二次鴉片戰爭中表現尤為突出。當滿清統治者還在信奉騎兵為王的年代,西方的堅船利炮直接給了腐敗清廷當頭棒喝。但說實話,當時清和英法裝備的差距遠遠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麼大,清兵使用的鳥槍、抬槍與英軍的前裝燧發滑膛槍只是效能上的差別;火炮的差距主要表現在機動性和彈藥的侵徹力上。幾乎相同時期,3萬英軍入侵冷兵器時代的阿富汗,結果近乎全軍覆沒。所以可以看出,決定戰爭勝負的主要因素是人,是人。

    二是人的落後。八旗子弟們在清朝初就開始腐敗和墮落了,更別說中晚期。綠營在清前期各個戰場上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到了中期,農民起義是打不過的。地方團練、湘軍、淮軍,用來對付武器裝備更差的農民軍的,別指望能打洋鬼子了。北洋水師,可以用來炫耀下大清日落西山前的餘暉,真打起來,免不了全軍覆沒。新軍,袁大頭個人武裝吧,就是這幫人促進了大清朝的滅亡和挑起了幾十年軍閥混戰。

    人的落後,具體就是統帥缺腦、士兵缺練、整體缺氣。統帥們基本思想頑固腦袋僵化,跟不上時代的潮流,還把中華民族運用了幾千年的戰爭謀略給丟盡了。戰鬥前最重要的是做什麼,當然是請個神拜一拜了,一個不行請兩個。清朝士兵訓練水平之差,名揚內外,重金請來的德國教官都覺得:大概清兵天生不適合用槍吧。但是槍還是要天天用啊,那必須,抽大煙缺不了煙槍兒。缺氣,什麼是氣,是戰鬥意志,是必勝信念,是守土衛邊,是軍人職責,不好意思,你們先談,我譚廷襄先撤了,我葉志超,家裡有點事,還有我方伯謙……。慈禧:打什麼打,我天朝地廣物博,李鴻章趕緊散點錢把他們給打發嘍。當然清末也湧現了關天培、陳化成、左寶貴、丁汝昌、鄧世昌等烈士,是我們應該銘記和尊重的。

    以上是我的吐槽,不對的地方,就不對吧。

  • 5 # 這些歷史要讀

    1、體制僵化;

    其實,這是古代長時間大一統王朝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清朝也不例外。清朝入關前,軍隊就是由滿漢蒙三族組成的八旗軍。

    滿清政權在不斷的對外作戰中,不斷吸收漢族軍隊的作戰經驗,逐漸從原來的部落武裝,轉變成一支職業化的封建武裝,從而為入主中原奠定了軍事基礎。

    入關後,為了增強軍力,應對廣大的反清勢力,有效的統治幅員遼闊的中華,滿清由組建起一支漢族軍隊—綠營。此後,八旗轉而成為清朝的戰略部隊,綠營成為各地駐軍,構成清朝的軍隊結構。

    但是,清朝軍隊的這種制度很快就和明朝的衛所制度一樣,走向僵化,讓軍隊失去戰鬥力。

    自康乾以來,清王朝逐漸承平。八旗兵都成養尊處優的少爺兵,光拿餉不入營,甚至找人冒名頂替者,越發普遍。而佔比最大的綠營兵,由於滿清一向忌憚漢人,因而軍隊裝備和配響都相當低,加之清中期以來的吏治腐敗,久而久之綠營不僅缺於訓練,而且剋扣軍餉,倒賣軍械,虛報軍額之現象日益橫行。

    如此僵化的軍事體系,別說對付近代化的西方軍隊,就是打更為落後的部落武裝和農民起義軍,清軍都相當吃力。

    正因為八旗和綠營制度的僵化,最終迫使清廷後期不得不依靠如曾國藩、李鴻章等漢臣,從民間招募的鄉勇團練,以求自保。

    2、軍備落後;

    不僅制度僵化,事實上,清朝與明朝在中後期都同樣遇到軍備落後的情況,而且清朝面對西方人的武器代差,更為巨大。

    鴉片戰爭中,清軍將士也並非都是貪生怕死,像關天培等將領,都以身殉國,抵抗到了最後。但面對最後增兵致兩萬的英軍,清軍終究不是對手。

    畢竟清軍和英軍,其實屬於兩個不同時代的軍隊。英軍是一支職業化的近代軍隊,戰術思想、武器裝備、兵員素質等,與清軍都有明顯的代差,這也是清軍屢戰屢敗,不斷喪權辱國的重要原因。

    3、思想落後;

    這是清軍最致命的弱點。從明朝開始,中國其實就開始落後於西方。到清朝時,這種落後已經發展至各領域。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思想的落後。

    在落後的思想指導下,意識到科技落後的清朝,在曾國藩等洋務派大臣的努力下,進行改革。軍隊開始列裝西方裝備,開始引進堅船利炮。

    然而,甲午一戰還是敗給了日本。此後,清軍改革進一步深化,連服飾、軍制都開始學習西方,全面走向近代化,打造清末新軍。

    但是,清末新軍也好,民初北洋軍隊也罷。儘管軍制和武器變了,但是落後的封建治軍思想沒變。這才是清軍,乃至後來的民國軍隊戰力不強的根源所在。

  • 6 # 瀟湘讀史

    一,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二,軍備力量有限,好多槍炮都是假的打不出來,子彈稀缺

    三,洋務運動受到頑固派的層層阻攔

    四,外國侵略戰爭持續消耗國力

  • 7 # 一之橋

    一個國家的軍隊戰鬥力反應的是這個國家的軍事實力,是國家國力和經濟的體現。我們可以先從國力、經濟的強盛到衰弱判斷看清朝軍隊戰鬥力。

    自秦漢以後,中國歷史上,有一公例:“承平了數十百年,生齒漸漸地繁起來;一部分人的生活,漸漸地奢侈起來;那貧富也就漸漸地不均起來,這種現象,一天甚似一天就要釀成大亂為止。大亂過後,可以平定數十百年,往後就又是如此了。”

    康乾盛世,盛極而衰

    先說清朝國力最強盛的時候,也是清朝發展的高峰期——康乾盛世。在這段時期,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而且疆土面積幾經擴張,達到1310萬平方公里,面積大小為中國曆代第二,僅次於元朝的1680萬平方公里。

    從清順治元年(1644年)清軍入關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數十年間,清軍在山海關擊敗大順軍、南明弘光政權、李自成政權、張獻忠起義軍,平三藩、消滅準葛爾丹勢力、平定青海羅卜藏丹津叛亂、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從而完成了國家統一戰爭。這也是清軍國力和軍事實力的有力證明。

    康熙二十年(1681年),三藩之亂平定,國家沒有戰亂,而且政治清明。在康熙帝的“仁政”下,百姓得已休養生息。剛好有沒有天災人禍,百姓在社會穩定,沒有戰亂的年代,透過自己的勤勞營生,逐漸富裕了起來。百姓富裕了,國庫也就充盈了。三藩叛亂時,清朝的財政還是入不敷出的境地,後來逐年增加,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時,國庫裡已有五千萬兩的儲蓄。此時康熙的做法還是藏富於民,不僅多次免賦,而在以康熙五十年(1702年)所徵收錢糧為定額,以後的新生兒,永不加賦(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

    雍正在位的時候,他是以嚴肅為治。在經濟上,他首先盤查各省的庫款、迫徼所欠的錢糧,又把徵收時的“火耗”,化私為公。而且,透過對於鹽課,關稅的整頓,也使國庫增加了一大筆收入。在雍正年間,國庫的餘款曾達到了六千萬兩。即使末年因為用兵消耗,乾隆繼位的時候,國庫裡仍然有兩千四百萬兩。

    乾隆不僅好大喜功,也是個侈欲無度的人。他沒有雍正的明察,也沒有康熙的寬大。更沒有學到康熙爺的克勤克儉,只會在形式上來模仿康熙的作風。比如康熙帝六次南巡是為了瞭解東南社會和民生疾苦,乾隆三次南巡側重於遊山玩水。乾隆三次南巡花費超過了兩千兩白銀,已超過康熙十倍。這種揮霍無度,不僅加重社會負擔、更是滋養了奢靡作風,導致國家元氣大傷。

    在乾隆中葉時,國庫的剩餘有七千八百萬量,可是從乾隆末年亂起以後,國庫的儲蓄逐漸消耗。加上他重用和珅,吏治大壞。吏治清明時,國庫消耗小,等到了嘉道以後,財政上日漸枯竭。這是清朝由盛轉衰的一個大關鍵!

    “盛極而衰、否極泰來”清朝的國運,在乾隆時是算極盛,也正是在乾隆時開始走向衰敗。由於吏治大壞,政治腐敗,導致國家內亂橫生。國家內亂進、社會不穩定導致民心不穩、經濟倒退。

    朝廷腐敗與內亂消耗

    胡廣的苗亂:

    清軍在苗地開闢時,最開始當地的土民是畏懼官兵,奉若神靈。沒想到正是因為這樣,清軍對其更是大肆搜刮,殘忍粗暴對待。再加上大量的漢族移居過來,佔盡土地,導致苗民無法生計,窮困潦倒。苗民在殘酷的境地下,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奮起反抗。由於清軍內部已經腐敗,他們不得不得從四川、雲南、湖南、兩廣調兵,總共幾十萬,才將苗地內亂鎮壓。

    白蓮教作浪:

    乾隆四十年(1775年),白蓮教教主劉松因為密謀作亂被捕。但他的徒弟劉之協等人仍然暗地裡傳教。在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再一次密謀失敗後,其同黨被捕,劉之協再次逃走。為逮捕白蓮教徒,清軍在河南、湖北、安徽三省大肆搜捕,導致三省騷擾不斷,這樣反而激起了變亂。在於清軍圍剿與反圍剿的過程中,白蓮教在川、楚境內到處活動,直到嘉慶三年(1799年),糜餉已七千萬,依然毫無成效。

    東南“艇盜”:

    在乾隆末年,阮光平取得安南(今越南)政權後,發現國內財政困難,就想了個害人的招。他招募一批沿海亡命之徒,供給其兵船軍械,由於金錢、爵位作為誘惑,讓他們出海劫掠大清商船。在廣東沿海,大批商人深受其害。到後來清朝內地的盜匪,和他們串通一氣,導致福建、浙江也深受其害。

    ……

    政治不清明,社會不穩定。清軍內部也已腐敗不堪,將帥毫無謀略,只會欺下瞞上,阿諛奉承。乾隆一直重用和珅,和珅卻會貪戀錢財。於是帶兵的人不思如何作戰,不得不克扣軍餉來奉承他。清軍的軍紀已壞。當時在軍中效力,居然還能算是一件美差。那些去了軍中一趟,反而成為富翁,回到家鄉置辦田產。

    八旗退化、武器落後

    雖說後金的運氣極好“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由於對手的內亂,後金乘亂崛起,吳三桂放其入關,坐享漁翁之利,大明已風雨飄搖,不堪一擊。但清軍不斷的變得強大是不爭的事實。

    遼夷傳》中記載:“女真滿萬,勢不可制。”後金時,也有一女真當三蒙古的說法,從側面可以看出,八旗兵在關外是有多麼勇敢強悍。但是在入關以後,八旗兵的性質便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改變。在吳三桂舉兵時,八旗兵已經不可再用了,而且他們的謀生的能力也沒有。等到後面,生齒繁殖,反而形成了一個生計困難的問題。八旗兵是這樣的,後來的綠營兵也隨著時間流逝,不斷變得不堪重要。

    軍隊腐敗問題嚴重,八旗兵也不再像山林中為了生計那麼勇敢彪悍了。但與侵入中華的列強對比,清軍在人數上完全佔有優勢的,應該不存在沒有戰鬥力。但在武器的製造工藝、火炮的的威力大小,以及戰術思想上面清軍與列強的差距被拉開了。

    雖然火藥是我們的四大發明,但在火藥傳到歐洲後,我們在原地不前,他們卻不斷深入火藥在軍事上的發展,再加上製作工藝上的差別,我們逐漸落後於西方。

    清軍的火炮製作工藝低劣、射程較近、炮彈種類較少。

    由於工業上的落後,我們的火炮製作上依然是墨守成規。在鴉片戰爭時期,炮樣竟然還是康熙時期留下的。新造火炮因鋼材冶煉不純,氣孔多、易炸裂,再加上偷工減料、官員中飽私囊,使得質量極羞。這種工藝水準下,製作出來的火炮不僅炸裂損壞率高,而且在實戰演習中,屢屢造成人員傷亡。

    清軍更願意習練安全的弓箭,普遍不敢操作有膛炸危險的火槍

    清軍士卒不願當火槍兵,火槍兵則不願實彈訓練,清軍長官也很少進行實彈射擊訓練。製造工藝上的落後,導致清兵使用的火槍不僅有膛炸危險,還百分之百地洩露火藥氣體,火星會濺落到手、臉上。所以火槍兵在發射時皆“閉眼、扭頭、縮脖子”哪怕是這種劣質火槍,清軍的普及率也是相當低的。

    英國炮兵軍官亨利,施拉普萊爾發明了“榴散彈”

    “使用榴散彈的榴彈炮,可以一連串地進行發射,其射程和子彈(指球形實心彈)一樣遠,其威力可以相當於一個營的兵……一個營的兵會在與敵人接觸之前,就先為敵人所殲滅。”

    鴉片戰爭中,英方雖然仍在在使用球形實心彈,但他們已大量使用榴彈炮這些新式爆炸彈,可以用普通的前裝滑膛炮從兵艦上發射到相距較遠的我方炮臺,炸裂四散,導致首臺將士多數傷亡,炮臺因此不守。

    在炮彈種類上,清軍主要使用實心彈、爆炸彈和蜂窩彈,英軍則採用威力較大的葡萄彈、開花彈和新式燃燒彈。

    後期雖然我們透過自我改進和採購新式武器的方法拉近了武器裝備的距離。但是清朝政治上的腐敗,對漢人的戒備和壓迫不得人心、軍事上的落後、經濟上的蕭條導致整個社會都是在不穩定的狀態中。

    清朝統治者不僅僅是要處理不斷出現的內亂,還有面臨國外的先進武器洋槍利器威逼,此時的清政府已是腐朽老木,搖搖欲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覺得什麼樣的女人才是好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