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封建王朝唐最長(漢宋分段不論)……
9
回覆列表
  • 1 # 杳杳無歸期

    安史之亂只有安祿山和史思明反叛,那可真是唐玄宗李隆基託了唐太宗李世民的福,太宗皇帝李世民天可汗的威名還鎮壓著異族,不然遍地胡人節度使一個弄不好就又是一個五胡亂華,神州陸沉。

    安史之亂其實在武則天時期就就埋下了禍根,武則天上位為確立自己的威嚴,極力打壓唐朝取得天下的根基——關隴軍事貴族集團,而動亂後上臺的李隆基又作死的廢除了府兵制度,導致唐王朝缺乏軍事將領,於是大量啟用胡人節度使。自己民族的武力不掌握在自己手上肯定要出大亂子,李隆基用自己的悲慘給後世帝王上了一課。

    雖然安史之亂後來被平定,但是大唐帝國中央朝廷的威信已經喪失殆盡,幾乎失去了對地方的掌控力,尤其是河北道,唐河北道轄區很大,包括現在的河北省和東三省以及北韓地區,也就是後來契丹的轄區。再加上後來由於軍隊掌握在太監手裡,導致太監竟然可以廢立皇帝,這在歷史上絕無僅有,即使是宦官亂政的東漢也沒辦法相比,明朝就更不用說了,太監僅僅是皇帝制衡文官的棋子。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大概也撐不過三百年,這是王朝的宿命,我們以類似的王朝——明朝為例,明朝在前期成就不比唐朝差,但到了中後期,依舊是皇帝被架空,文官做大,然後開始無節制的兼併土地,導致自耕農活不下去成為佃戶,然後農民受到的壓迫到了極點,就會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帝國在無盡的起義中疲於奔命,最後力竭而死唐朝即使沒有安史之亂,也會陷入和明朝一樣的境地。

  • 2 # 一七九文化創意

    如果要說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一個朝代,那麼唐朝是當仁不讓的第一。可能很多人會說唐朝並不是疆域和武力最為強大的朝代啊?但是去衡量一個朝代是否強大,應該是從各方面綜合衡量的,元朝雖然疆域廣袤,軍事實力強大,可是其政治經濟方面卻搞得一塌糊塗。而唐朝不僅征服四方,而且還將自身的文化向全世界傳播,引來無數人來學習,做到了真正的萬國來朝。所以,唐朝無愧於中國歷史上最為強大的朝代。

    沒有安史之亂唐朝會更久嗎?

    首先,我們要清楚安史之亂髮生的原因和時代的背景。在唐玄宗晚年,寵信楊貴妃兄妹,並將其哥哥楊國忠封為宰相,本來朝廷已經被李林甫弄得是烏煙瘴氣,楊國忠上位之後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在唐玄宗後期,唐朝的政治水平是不斷的下降。加上唐玄宗本人無心朝政,很多人事任免的事情上,唐玄宗做出了不少錯誤的判斷。其中最大的錯誤就是被蕃將安祿山所謂的忠心耿耿所騙。唐玄宗可以算得上唐朝最為偉大的幾位皇帝,但是他也是幾個最為昏庸的皇帝,在天寶年間的一系列錯誤政治決定導致了唐玄宗晚年必然會出現巨大的社會變動。

    安史之亂髮生在唐朝天寶年間,是由安祿山和史思明領導的一場政治叛亂。這場戰役足足打了八年之久,給繁榮國強的唐朝帶來了沉重的打擊,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也徹底摧毀了開元盛世的一代繁華。唐朝在經歷了“貞觀之治”、“永徽之治”直到唐玄宗的“開元之治”後,國勢大增,文治武功在唐玄宗統治時的開元年間達到鼎盛狀態。

    唐玄宗自從執行了支強幹弱的邊鎮武將主理邊鎮軍政大權的藩鎮制度後,就已經註定了唐朝最終受內部藩鎮威脅中央政權的乃至滅亡的結局。即便沒有了安史反賊,還是會有別的藩鎮割據者亡了大唐。後來的朱全忠就是印證。

    其實,藩鎮制度最初的意圖還是很好的。畢竟邊鎮地區的軍事軍務時時變化,戰機稍縱即逝。邊將在獲得藩鎮大權後能夠更加靈活主動的處理各種邊鎮軍事和政務,免除了因為國土龐大、交通狀況不完善這些客觀原因所導致的軍情資訊滯後帶來的種種負面效果。

    而且,按照唐玄宗之前的規則,藩鎮大臣在執掌藩鎮一段時間後,就會被朝廷召回中樞擔任中央要職。但是玄宗後不知出於何種權術目的,重用了奸相李林甫,李林甫為了保持權勢,居然改動了藩鎮規矩,不讓藩鎮主官歸朝分享自己的相權,這不就是堵住了藩鎮主官的上進之路麼?怨恨之下,藩鎮主官在邊鎮威權越發重了,藩鎮之割據制度已經從這時變成了弊端。

    再者,如果中央一直保持著中央關中禁軍戰鬥力的話,即便外邊藩鎮再強,都還是有一定威懾力的。但是玄宗後期政治荒廢,再加上中央禁軍制度的根基——府兵制度的崩潰,禁軍雖然還有戰力,但是也嚴重下滑。這也已經為大唐後來的主幹弱,枝葉強的內外不均衡割據埋下了伏筆。即便沒有玄宗昏庸重用奸臣,縱容安史外族逆賊,大唐最終還是會喪於邊鎮藩鎮武將之手。

    即使沒有安史之亂,但唐玄宗天寶年間的腐化社會氣息不會減少,社會矛盾也不會減弱,這樣的太平盛世也許只能維持幾年,但矛盾終是要被激化,要被解決的。

  • 3 # 司馬談史君

    唐太宗李世民

    唐朝建立於618年,亡於907年,國祚共290年。唐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封建王朝之一。由於其開放、包容、博大的胸懷,吸收世界各地的優秀人才,創造了數千外華人在朝廷任職的記錄。也成為當時世界各國敬仰的國度,也是世界之中心。當時唐朝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亞於如今美國在世界上的地位。

    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為什麼最終也會滅亡?歸根到底他是一個封建王朝,封建王朝的最大特點是“家天下”的王朝,天下只屬於皇帝及其合法繼承的子子孫孫。在這樣的制度下,皇帝英明則國幸甚,皇帝昏庸則國遭殃。說白了,封建王朝一言堂的格局,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和修正機制。好比一條河往裡面倒入髒東西,它可以透過快速的流動可以達到自淨的目的。而如果是一塘死水,那麼往裡面倒入髒東西他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淨,日積月累這塘死水終究會發臭。

    唐玄宗李隆基

    唐朝滅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藩鎮割據

    唐朝在其前期實行的是府兵制,府兵制的特點是士兵平時耕種,戰時召集到一起開幹。這個制度的優點是節省國家軍費開支,還保障了經濟農業建設。當然缺點也是很明顯的,那就是軍事素質不夠,缺少專業的軍事訓練,另一個如果國家長期處下戰亂之中,府兵制實際上已明存實亡。

    到了天寶年間,府兵制終於被廢除,取而代之的是募兵制。徵來的兵,由國家供給衣食,免徵賦役。減輕了農民兵役負擔,節省了府兵往來與路途消耗,有利於生產的發展,有利於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不過,募兵制計程車兵以當兵為職業,將領長期統帥一支軍隊,兵將之間有了隸屬關係,導致軍閥的形成。

    雖然唐朝的藩鎮割據是從安史之亂之後開始愈演愈烈的,但是安史之亂之前的節度使制度已經白熱化。唐朝是為了方便邊境地區統一指揮和作戰及後勤補給等需要而設立節度 使一職。朝廷給予節度使非常大的許可權,不僅可以全權管理轄區內的各項政務,而且還擁有官吏的任免權,稅收權,配備大量的軍隊,節度使還有職務的蔭授權。就以安祿山為例,他一人身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的節度使,統領的軍隊數量達數十萬之眾。這樣的節度使已經無異於一個強大的諸候。軍事實力上,地方強,中央弱。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強大的節度使不造反都對不起自己了。

    太監高力士

    二、宦官亂政

    歷史上很多朝代都是因為宦官亂政,導致國家被搞得一塌糊塗,甚至滅亡。比如:秦朝趙高亂政,東漢張讓亂政,唐朝高力士、李輔國亂政,北宋童貫亂政、明朝王振、劉瑾、魏忠賢亂政,清朝李蓮英、安德海亂政等等。說明歷朝歷代都有出一些禍國殃民的宦官。雖然宦官在一定程度上很令人厭惡,但在皇帝眼中,那些外廷的大臣跟皇帝會有一些隔閡,但太監往往是日夜服侍在自己身邊的人,皇帝更為信任他們。同時,皇帝也為了制衡大臣,有一些故意給太監很大的權力。

    唐朝前期,對太監的管理很嚴,在品銜上規定太監最高不能超過四品,只能幹雜活,不能參與朝政和統領軍隊。但是到了唐玄宗時給了太監很大的權力,太監可以統兵,並允許擔任三品以上的官職。到了德宗時,宦官開始掌控中央禁軍。憲宗時,正式設立樞密使,由宦官充任,參與國家的政治事務,中書、門下的權力均被其侵奪。

    宦官掌權的結果,極大的增加了朝廷的鬥爭與內耗,一定程度上使王朝加速滑向覆滅的深淵。

    奸相李林甫

    三、朋黨之爭

    朋黨之爭是歷朝歷代都存在,朋黨之爭造成了統治階級內耗嚴重,而且曠日持久,擾亂了皇帝大政方針的制定,執行政務陽奉陰違,長此以往,國家必亡。朋黨之爭在明末尤為猛烈,東林黨與浙黨、楚黨、齊黨、秦黨、閹黨發生過你死我活的鬥爭,東林黨人滿口仁義道德,在治理國家方面大多數卻不見得有超人的表現(個別如孫承宗等除外),所以東林黨的黨爭是明朝滅亡的一大原因。

    唐末黃巢起義

    四、農民起義

    唐朝後期,由於中央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連年戰爭,向百姓增加賦稅、徭役,掌權的宦官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壓百姓,強佔土地,勒索錢財,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鬥爭此起彼伏。農民起義是壓垮唐朝這頭大象的最後一根稻草。

    總結以上原因,唐玄宗開元盛世是唐朝由盛轉衰的一次短暫的精彩演出罷了,唐玄宗是唐朝藩鎮割據的始作蛹者。沒有安"屎"之亂,也會有安"尿"之亂,這個藩鎮節度使的叛亂都是遲早的事。

    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許可以多存在幾年,甚至超過300年國祚估計有可能,但以上四點滅亡的原因沒有有效的解決,唐朝也是苟延殘喘最後的十數年。

  • 4 # 李懷志101171566

    武則天對唐朝危害之大,首先殺害了優秀族人,保國賢臣,太子李賢愚孝認識道對國家的危害!但是不為國著想,認為母親打兒子不能還手,其結果李氏族人大量被殺,忠臣被殺掃清了奪權道路的阻力!改唐國號為周,可恨至極!輝煌的大唐因此逐漸走向衰落,如果李恪不被害當皇帝其結果肯定是另一種結果……

  • 5 # 巴克影視剪輯

    唐朝是中國古代最為開放的朝代,唐朝是中國文化最為繁榮的朝代,湧現大批的文人墨客,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魔白居易都是唐朝偉大的詩人,但是安之之亂的爆發導致一個盛世走向衰敗,我認為並不是這一場戰爭的原因。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不會存在很久。

    首先安史之亂全過程是怎樣的,在我看來安史之亂往簡單了說就是一場戰爭罷了。在755年時,安祿山就開始蠢蠢欲動。在同一年的11月15日,唐玄宗知道了安祿山叛亂的這一個訊息。在幾經猶豫之後,他決定任命安西的節度使封常清再同時去管理范陽、平盧的節度使,以此作為對這次叛亂防守的前期準備,還任命了皇六子榮王李琬作為元帥,當時的右金吾大將軍高仙芝作為副元帥東征。在唐玄宗做了這些準備之後,安祿山的大軍雖然遇到了一些阻礙,不過因為楊國忠沒什麼本事,使得安祿山就在同一年的12月12日就攻下了洛邑。當時東京的留守李憕還有御史中丞盧奕因為不投降,就被安祿山殺了。河南的尹達奚珣沒什麼骨氣就投降了安祿山。不知是不是唐玄宗因為有人投降了,有些喪失判斷。聽信了監軍宦官的誣告,用“失律喪師”這樣的罪名處斬了封常清、高仙芝這兩位堅守這的大將。這點就看出來皇帝真是有些愚蠢了。

    在天寶十五年的正月初一,安祿山在洛陽自稱大燕皇帝,並改國號為元聖武。此時大燕軍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很快就打入了長安。唐玄宗看到是這樣的局勢,就馬上選擇了逃離長安,逃到了馬嵬坡這一個地方。在逃亡途中,士兵又餓又累,不願意再戰鬥了,於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就請求唐玄宗殺了楊國忠父子和楊貴妃這幾個禍亂朝政的人。楊國忠其實已經被士兵們亂刀砍死了,唐玄宗看這樣的情況就打算為楊貴妃求情,不過士兵們不買賬,最後玄宗還是賜死了楊貴妃。由此看來皇帝可真是愛美人比愛江山多。最後士兵們鬥志高昂,馬上就進行了反擊。很快就結束了這次叛亂。以上簡而言之就是皇帝不行,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皇帝都熊,國家能強嗎?

    其次,封建士大夫之間的黨爭,是中國古代官場的頑症、痼疾。唐朝也存在著朋黨之爭,唐後期黨爭成為當時政治生活中的重大問題,對其衰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朋黨之爭,是繼南衙北司之爭後的另一場統治階級內耗的爭鬥,而且曠日持久,朝野震驚,破壞了正常的議政、施政程式,擾亂了皇帝大政方針的制定。加之,各黨為了自己的利益,內連閹宦,外結藩鎮,使三股勢力都深入在唐朝的政治生活中,大臣們只知互相傾軋,置國家的前途於不顧,這樣的國家豈能不亡。

    再次,農民起義,唐朝後期,由於中央與藩鎮、藩鎮與藩鎮之間連年戰爭,向百姓增加賦稅、徭役,掌權的宦官更加有恃無恐地欺壓百姓,強佔土地,勒索錢財,引起人民的極大不滿,反抗鬥爭此起彼伏。到懿宗、僖宗時期,連年的天災,使得糧食產量銳減,人民苦不堪言,而朝廷仍然加派賦役,於是,唐朝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唐末農民起義爆發了。起義的領導者是王仙芝與黃巢。

      起義爆發於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黃巢先後起義,後協同作戰,活動範圍主要在今山東、河南、湖北一帶。不久,王、黃又分兵作戰。乾符五年(878年),王仙芝戰死,其眾投奔黃巢,黃巢成為起義軍的最高領導人。此時,黃巢決定東攻洛陽,而唐朝派來大軍,打消了黃巢的計劃。之後,黃巢率軍轉戰今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安徽等地,發展、壯大農民起義軍。廣明元年(880年)7月,黃巢利用淮南節度使高駢與中央相猜忌並畏懼起義軍的形勢,迅速北渡長江,於同年11月佔領東都洛陽,12月攻入長安,唐僖宗逃往成都。

      這次農民戰爭,給垂死掙扎的唐王朝以致命的一擊,唐朝的統治瓦解了。叛變投降的朱溫,成為左右唐末政局的人物。天覆三年(903年),朱溫將內侍省數百名宦官全部殺掉,出使在外的宦官也就地正法,宦官專權局面結束。天佑四年(907年),朱溫廢唐哀帝而自立,改國號梁,定都開封。唐朝滅亡了。

      唐朝自唐玄宗天寶年間以後的150多年裡,一直處於動盪之中。唐朝的衰落源於安史之亂的爆發,唐朝的滅亡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藩鎮長期割據,與中央對抗,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的力量;宦官專權,使皇帝大權旁落,嚴重破壞了國家正常的統治秩序;朋黨之爭,瓦解了統治集團的力量,嚴重動搖了唐朝統治的階級基礎。政權日趨腐朽,百姓的生活也日趨悲慘,最終導致了大規模農民起義的爆發。在起義軍的沉重打擊下,唐朝統治徹底崩潰,統治中國290年的唐朝帝國壽終正寢了。

    最後,我還是堅持自己的觀點,如果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不會存在很久,安史之亂往簡單了說就是一場戰爭罷了,只是唐朝走向衰敗開始的一個導火索,歸根結底唐朝的滅亡還是藩鎮割據、宦官專權、朋黨之爭等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如有錯誤謹請指正。

  • 6 # 源稚生

    在中國歷史上,唐朝是個偉大的王朝,是公認最強盛的王朝之一。公元755年,唐朝將領安祿山和史思明發動叛亂,叛軍一度佔領洛陽和長安,公元763安史之亂結束。

    安史之亂沉重的打擊了唐王朝,造成了空前的社會動盪,是唐王朝由盛變衰的轉折點,此後唐王朝各種矛盾凸顯出來,那麼假如沒有安史之亂,唐王朝能存在更久麼?

    事實上,在中國歷史上,歷朝皆以弱亡,而漢唐皆以盛亡。即使沒有安史之亂,唐王朝也會因為內部矛盾重重,最終走向滅亡。唐王朝面臨四大問題,如果不解決,滅亡也是近在咫尺。

    首先,藩鎮割據加劇,尾大不掉;

    唐王朝由於太過強盛,唐初曾多次大敗周朝諸國,但是由於府兵制體制的侷限,到了唐玄宗時開始實行募兵制。安史之亂前,天寶年間十大節度使所擁有的兵力多達三十餘萬,導致了國防外重內輕。而節度使作為一方軍事要員,軍事經濟政治一把抓,有的節度使甚至任職多達兩三鎮,節度使權柄過重,久而久之尾大不掉,不利於中央集權。

    其次,宦官專權,廢立皇帝是肘腋之患;

    唐朝的宦官專權在中國歷史上也是有名的,與東漢,明朝想對比,唐朝的宦官專權其實是更大的禍害。宦官專權幾乎貫穿了唐朝的中後期,一批批的宦官逼宮弒帝,專權橫行,無惡不作。憲宗之後的多位皇帝都是由宦官所立,甚至出現被宦官弒殺的現象。唐文宗也是由宦官冊立,但不滿做傀儡皇帝,意圖透過政變奪回實權,不料事情被察覺,反倒被掌握禁軍實權的宦官集團一網打盡,史稱“甘露之變”。大唐王朝內有宦官擅權,外有藩鎮割據,皇帝大權旁落,權威蕩然無存。

    再次,黨爭不斷,政治風氣變壞;

    黨爭,在東亞歷史上泛指士大夫結成利益集團,這些利益集團之間的鬥爭稱為黨爭。唐朝最有名的黨爭莫過於唐中期的“牛李黨爭”。以牛僧孺、李宗閔等為領袖的牛黨與李德裕、鄭覃等為領袖的李黨之間的爭鬥。鬥爭從唐憲宗時期開始,到唐宣宗時期才結束,持續時間將近40年,唐武宗時,李黨達到鼎盛,牛黨紛紛被罷免;唐宣宗的前期,李黨紛紛被貶謫到地方為官。最終以牛黨苟延殘喘、李黨離開中央而結束。牛李黨爭破壞了政治風氣,加深了唐朝統治的危機。

    最後,農民起義,各地反抗不斷;

    唐朝中期,土地兼併加劇,導致府兵制制度名存實亡,階級矛盾不斷惡化,皇帝和官員荒淫縱侈腐朽貪婪,致使依靠土地生存的農民的利益,完全掌握在統治階級及地主階級的手中。農民負擔過重,於是反抗,爆發一系列農民起義,各地紛紛反抗。從唐宣宗時的裘甫起義,唐懿宗時的龐勳起義,以及後來的王仙芝,黃巢起義,唐王朝統治已經腐朽,各地反抗不斷,統治岌岌可危。

    唐王朝自進入“開元盛世”之後,由於唐玄宗後期耽誤享樂,疏於管理,盛世的背後已經凸顯出很大的危機。久而久之,唐王朝的統治開始出現“土崩瓦解”之勢,“土崩”,是中央對基層組織能力的喪失; “瓦解”,則是對中層控制能力的喪失。而這一切需要一個突破點而已,安史之亂恰恰就是那個突破點,即使沒有安史之亂,唐王朝也會有其他危機爆發,滅亡也是有其原因的。

    封建王朝最終都會因為寄生階層尾大不掉而崩潰然後重新洗牌。因此,即使沒有安史之亂,唐朝也會滅亡,唐朝解決不了藩鎮,黨爭,宦官,土地問題,滅亡只是早晚的事,畢竟“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去除衛生間異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