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社會我亮哥

    長安,意為“長治久安”,反映了統治者希望天下太平,江山永固的美好期待。長安與開羅、雅典、羅馬並稱為“世界四大古都”。歷史上,西周(前1112—前770)、秦(前221—前206)、西漢(前206—9年)、新朝(9—23)、東漢(25~220)、前趙(318—329)、前秦(351—385)、後秦(386—417)、西魏(534—557)、北周(557—581)、隋(581—618)、唐(618—907)、武周(690—705)等13個政權定都於此,另外,還有東漢、三國的魏、五代的唐都曾以此為陪都。西漢末年的綠林、赤眉起義,唐末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和明末的李自成起義軍也曾建都於此。統計一下,長安作為都城歷時長達1077年,這在中國古都中是絕無僅有的。而且,長安作為國都,其規模之大,更是不可多得。盛唐時的長安城是那時世界上最繁榮的大都市,它的面積比當時的洛陽大1.8倍,比近千年後的明代南京城大1.9倍,比清朝的北京城大1.4倍。

    作為都城,長安有其不可不說的優勢:

    一、地理位置的優勢。長安處於關中四塞之地,其東有潼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他的東北是黃河天譴,南面有秦嶺之險。定都長安,其可佈局天下;

    二、雄厚的物質基礎。長安位於關中平原中間,那裡土壤肥沃,地勢平坦,農業經濟高度發達,素有糧倉之稱;

    三、長期經營的基礎。歷史上將長安作為都城的朝代很多,歷代不斷經營,使長安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

    四、長安還是國際交往的大都市。長安城是絲綢之路的起點,是各民族交流的中心。

    作為都城,長安有其不可不說的劣勢:

    一、歷史上多次戰爭對長安城的破壞,這也是長安城在唐之後失去都城地位的最重要原因。安史之亂後,長安成為一片廢墟,以後的100多年間,長安城屢次遭到破壞,883年,黃巢起義軍與唐軍在長安一帶激戰,黃巢在離開長安時,放火焚燒宮室,“至巢敗,方鎮兵互入擄掠,火大內,惟含元殿獨存,火所不及者,止西內、南內及光啟宮而已。”《舊唐書》中載:“及諸道兵破賊,爭貨相攻,縱火焚剽,宮室、居市、閭里,十焚六七。”

    二、地理位置的欠缺。從軍事上講長安有其難以比擬的優勢,但從政治和經濟上講,長安偏於西北,對加強對中原特別是江南的統治極其不利,加之交通不便,長安作為都城的劣勢日益顯現。

    三、環境的惡化。由於長期作為政治中心,人口集中,過度開發,長安及其周邊地區的環境急劇惡化。以唐朝政府為例,為解決糧食問題,一邊發展漕運,從外地調運糧食接濟京師,一邊大量不得不大量開墾荒地,砍伐森林,人口超載帶來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

    四、少數民族的威脅。長安據有天險,但由於離遊牧民族活動地區太近,少數民族彪悍尚武,加之騎兵的突擊能力很強,長安時時受到威脅。如西周末年,西北的犬戎族就攻破鎬京(今天的西安),直接導致西周的滅亡。

  • 2 # 野叟雜談

    中國古都學會已經搞出來了十大古都,但實際上中國的大古都,在我看來也只有長安、洛陽和北京。這裡不說其他的兩個,就來說說長安吧。

    咸陽宮景區

    長安作為中國著名的古都,先後有諸多王朝在此建都。過去說長安是十一朝古都,現在說是十三朝古都。在長安建都的王朝應該有:西周、秦、西漢、新莽、東漢、西晉、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當然每個王朝選擇定都長安都有其自身的理由,比如西周,人家周人本來就是從岐山之下發展壯大的,關中地區就是人家的根據地,選擇定都於長安,不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嗎?秦人也是從關中地區發展起來的,早在秦始皇消滅東方六國之前,秦人的首都就已經在咸陽了,秦統一天下後繼續以咸陽為首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漢代的長安城

    新莽王朝的政權是從西漢奪取的,西漢建都於長安,王莽繼續在長安稱帝。他雖然想遷都,但還沒來得及遷都就被殺了。東漢末年,董卓為了躲避東方討董聯盟的鋒芒而將漢獻帝挾持到長安。西晉末年,洛陽被匈奴人佔領,晉愍帝不得不在長安堅持抵抗了四年。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他們是割據政權,他們所佔領的土地就是以關中為中心的區域,他們對於都城就更沒得選,只能定都長安。比如前趙和後趙對峙的時候,洛陽就是前線,怎麼可能定都洛陽呢?後秦所佔領的區域也就是陝西省中部、河南省西部、甘肅省南部和山西省的南部地區,他們除了長安,我實在看不出他們還有什麼其他的地方可以選擇。西魏北周時期,東方有東魏、北齊,假如你看看地圖就知道,他們也只能定都關中長安。

    唐長安城

    而隋朝是由北周發展而來,唐朝又是隋朝的繼承者。他們定都長安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所不同的是,隋朝和唐朝他們是統一王朝,所以他們在長安之外又興建了東都洛陽。

    不過,在我看起來,之所以有很多王朝選擇在長安定都除了上面所說的具體原因之外,還有一個根本的原因,就是長安的地理優勢。西漢初年,劉邦在奪取天下之後,本來定都洛陽,洛陽有現成的宮殿,他就住在洛陽的南宮裡。後來有一個叫婁敬的人曾經勸劉邦,你現在不適合定都洛陽,你要考慮到天下的形勢,關中地區易守難攻,定都關中就好比扼住了天下的咽喉。而且,定都關中,萬一天下有變,你把函谷關守牢了,至少可以保證關中的半壁江山不出問題。劉邦有些猶豫,就問張良,張良對劉邦說,婁敬說得非常對,張良進一步分析說,定都長安的好處在於,關中險固,定都關中只用考慮東方一面的防守問題就可以了,而且一旦天下有變,居高臨下佔盡地利的先機。劉邦一聽就立即決定遷都關中,當時長安城還沒建立呢,秦都也被項羽給燒了。但是劉邦已經下定決心,政府機構可以慢慢搬家,當天劉邦就率先離開了洛陽。

    秦滅六國形勢圖

    還有一件事情很能說明問題,北宋建立後,由於北宋是從後周手裡奪取的都城,而後周定都開封,所以起初北宋定都在開封。但是趙匡胤對開封城並不滿意。後來他曾經來到了洛陽下令準備遷都,結果遭到了大臣的反對,大臣們說“東京有汴渠之漕,歲致江淮米數百萬斛,都下兵數十萬人鹹仰給焉。升下居此將安取之?且府庫重兵皆在大梁,根本安固已久,不可動揺,若遽遷都,臣實未見其便。”強調了開封交通的便利以及對東南漕運的依賴。但是趙匡胤並不同意,依然堅持要遷都。他的弟弟晉王趙光義,也就是後來的宋太宗也來勸。趙匡胤說道:“遷都洛陽也只是暫時的,我最終的目的是要遷都長安的。”趙光義拼命叩頭勸諫兄長,趙匡胤說道:“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趙匡胤強調的就是關中地區的地理優勢。趙光義答道:“在德不在險。”一下子把皇帝的嘴給堵上了。等到趙光義出去之後,趙匡胤對身邊人說道:“晉王之言固善,今姑從之,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殫矣。”

    所以,這些王朝之所以在長安定都的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中國的地理條件所決定的,居高臨下,易守難攻才是長安成為十三朝古都的重要原因!

  • 3 # 知未是也

    一是經濟優勢。長安位於關中平原腹地,自古周邊沃野千里,物產豐富,自然經濟比較發達,有在此建都的經濟基礎。

    二是軍事優勢。關中從軍事上看,南依秦嶺山地,北接黃土高原,西有大散關,東是潼關要塞,守可以拒敵於關外,攻東可以逐鹿中原,軍事戰略位置非常重要,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具有建都的軍事基礎。

    三是水系優勢。長安周邊水系非常發達,古有八水繞長安之說,渭水、涇河過其北,灞水、滻河在其東,灃水、皂河位其西,潏河、滈河流其南,發達的水系完全可以供人們生活和生產飲用。

    四是風水優勢。秦嶺是中華民族重要的龍脈之一,有中龍之稱,是中華民族重要的發祥地,此嶺山青峻秀,環境優美,長安南靠秦嶺,猶如龍出秦嶺,北飲渭水,從風水上看,是建都的絕好之地,有利於江山永固,世代相傳,人丁興旺,千秋萬代。

  • 4 # 蘇綻

    長安在古代的確有很多優勢。

    其一,安全優勢。長安地處關中,南為高大的秦嶺阻隔,北為廣袤黃土高原,西有大山,東只有函谷關與中原相通,易守難攻。

    其二,長安地處關中平原渭河谷地,物阜民豐,水源充足,農業發達,足以自保。

    其三,居長安俯瞰中原,一旦中原有事,可迅速自關中出兵。

    其四,交通優勢,長安扼守中原、西域、西南聯通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特別優越。

  • 5 # 西土耆老丶鹹懷怨思

    中國四大古都定都的朝代如下:

    定都西安的:西周,秦,西漢,西魏,北周,隋,唐。

    定都洛陽的: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唐,後梁,後晉。

    定都北京的:元,明,清。

    定都南京的:東晉,宋,齊,梁,陳,明。

    這些都是正統朝代

    例如史冊《三國志》:“立魏為本紀,立吳,蜀為載紀”。

    《晉書》:“立晉為本紀,立十六國為載紀”

    《新五代史》:“立五代為本紀,立十國為載紀”

    如果按照割據政權來算,中國最起碼有400多個朝代,這不是侮辱中華文明史嗎? 從這方面可以看出,定都西安的不算多,只不過周,秦,漢,唐這四個影響力大罷了。

    我想應該有人要反駁洛陽的西周,隋,唐。 我希望大家去看看《中國通史》周公聶政篇和《中國通史》煬帝功過篇,至於唐朝,《中國通史》有說高宗和武則天都洛陽,但未說洛陽是唯一的政治中心,但百家講壇教授有明確的說高宗武則天遷都洛陽,配圖如下:

  • 6 # 而知而行的歷史

    中國的歷史很長,從黃帝紀年開始,到1911年有4609年。有過三皇五帝、夏商周三代以及秦漢之後的數百個王朝。王朝政治首要順天理,正名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明其德”,不管朝代再怎麼更迭,都是黃帝一家人。因為其他人沒有做好,所以天命輪到我,只是要改個國號,以示區別。所以,歷代君王開元建國,首要的問題即是定國號,選址建都。

    以中國之大,各處名城大邑也有許多,但一般選都也是有跡可循。明人陳建在論述都城選址時,綜合歷代封建王朝都城選址的各項條件,總結了三個規律:"夫建都之要,一形勢險固、二漕運便利、三居中而應四方,必三者備,而後可以言建都。

    (古都:漢家宮闕)

    其實在中國夏朝、商朝前期,中國本土還處於遊牧狀態。農耕技術落後,難以養活日漸增多的人口,畜牧業成為經濟的主要支柱。因此夏朝都城遍尋不獲,其實就可以理解為夏朝是一個遊牧部落聯盟時期,沒有特別發達的城市文明。《史記》中還記載夏朝遺民北遷,到了漠北成為了統治者,最終發展形成了匈奴族。商朝也同樣如此,前期商朝遊牧,都城多變,凡有十數遷,直到盤庚遷殷,商朝首都才確定下來。此時,商王朝實現了半遊牧部落向農耕定居民族的轉變。

    (盤庚遷殷)

    周王朝興起於關中平原,本身是一個農耕民族,農耕文化發達,歷代國王特別重視土地。所以他們也選定了都城,一曰鎬京(宗周),二曰洛邑(成周)。此時周王朝的疆域還不大,很多地方還被蠻夷控制。因此,周王朝實行了“守外虛內”的政治制度,多封眾建,將王朝的武裝力量投入到外戰,把中原一帶的蠻族都給趕到北方——諸夏國家成為了壓倒性的民族和文化力量。

    秦朝開國時也是遊牧性質的經濟,因此500多年的歷史中,都城凡有九遷。直到為了變法能夠順利推行,將都城遷到了咸陽。此時,中原及關中一帶已經盡數開發,人口眾多,經濟發達。中國徹底轉型為農耕民族,創造了發達的農耕文化。那麼,關中地區的優勢就出現了。關中形勝,沃野千里,易守難攻。山東安定,黃河、渭水漕運可源源不斷地供給;山東有變,順流而下,征討方便。關中可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

    (關中形勝)

    秦末農民戰爭中崛起的劉邦,面對已經基本開發完畢的中原沃野,採取了與周王朝截然不同的治國策略,在王朝面對異姓諸侯王和匈奴人的威脅時,“守內虛外”,將大量的武裝力量用於防衛自己的核心區域——關中。

    劉邦從洛陽趕赴關中,政府部門都還在洛陽,劉邦就自己先過去了,其他部門慢慢搬。幸好是王朝開國之初,還沒有形成既得利益群體,沒有什麼阻力。咸陽被項羽一把火給燒了,餘燼未熄,劉邦就只好在咸陽東南新選一塊土地建設新城,經營新都,就是後世鼎鼎大名的長安城。

    長安有渭、涇、灃、澇、潏、滈、滻、灞八條河流,它們在西安城四周穿流,均屬黃河水系。西漢文學家司馬相如在著名的辭賦《上林賦》中寫道"蕩蕩乎八川分流,相背而異態",描寫了漢代上林苑的巨麗之美,以後就有了"八水繞長安"的描述。有水就有河運,自漢代起,每年都將黃河流域所徵糧食運往關中,供宮廷消費、百官俸祿、軍餉支付和民食調劑。這條聯結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水系的漕糧路線,形成溝通南北的新的漕運通道,奠定了後世大運河的基礎。

    (八水長安的漕運)

    西晉王朝是世家政治,司馬炎必須需要得到司馬氏宗族的支援才能穩固統治,因此西晉王朝採取了“守外虛內”的封建政治,定都於洛陽,將周邊重鎮都分封給眾位王爺,由此造成了“八王之亂”。

    唐代也由於與漢朝同樣的原因定都於長安(天下尚未一統),後來由於強大的國力和皇帝們極強的自信,使得唐王朝也採取了同樣的“守外虛內”的政策,最終養成了一個推翻自己的外籍兵團。公元904年,朱溫覺得長安城的建築有頗有龍氣,於是命人拆毀京城,將這些龍氣木料順著河水漂流而下,重建了朱溫的宮殿,還逼迫長安官吏、百姓一起遷遷移,達到充實新都城的目的。自此關中地力、民力已盡,長安再無緣皇城的稱號。

    隨著中國東南地區、嶺南地區的經濟開發和人口增長,長安偏居西北,難以掌控全國,京城開始東移至洛陽、汴梁、北京。

  • 7 # 漢玉

    該說的我就不說了,我說有一項很重要:那就是能很容易的掌握養馬場!自古在冷兵器時代掌握了騎兵就掌握了戰爭主動權,再加上天然防禦自成一體,能很好的掌握天下!宋朝之所以越打越弱就是武沒有掌握養馬場,文自我閹割儒家思想,對待敵人被動的防禦得過且過偏安一隅!

  • 8 # 世界歷史唯物觀

    歷史上最早有天府之國之稱的不是川蜀之地,最早形容的是關中之地,也就是現在的西安市周邊西部,哪裡物產十分豐富,有肥沃的關中平原。因為秦國因此成就霸業,所以也稱為是三秦之地,對於秦國而言,其地理位置的有優越性就體現於此,關中之地三面環山,沿途有關隘阻擋,是最理想的一塊進攻跳板。

    長安其實就是大致的關中地帶,繼承了這裡獨特的地理位置,有涇渭兩條河圍繞,加上有三面屏障,這是一個退可守進可攻的地區,加上有豐富的物產供給,所以在宋以前,大多數王朝偏向於定都長安。而且可以看出來,這些王朝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對外的擴張性強。像秦國和漢朝,這兩個王朝定都長安都是為了便於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戰亂。

    但是作為都城的話,長安的劣勢也是十分明顯的,首先便是長安過於靠近西北,自然氣候比較的惡劣。而且對於西北地區的胡人政權缺乏防禦能力,在秦漢時期還好,但是到了三國亂世之後,崛起了大大小小的胡人政權,這些政權的存在,使得都城的選擇都儘量的內遷。此時的中原政權對外多采取守勢。這時候其實洛陽的地位就上升了,包括漢時期將洛陽定為東都。

    而北京和南京這兩個城市能成為都城,原因也是因為其特殊性,南京有長江天險,抵禦北方的進攻是更容易的,但是如果敵人從東南方向而來,南京就比較危險了。北京的話三面環山,而且還有三面的關隘,比如明長城和山海關等,這些都將北京給保護好了,避免了被北方威脅。但是北京的弊端就在於如果進攻從海上來,那麼就危險了。

  • 9 # 趙凡丁201

    1/歷史優勢。西周發祥興盛之地。戰國七雄之一秦國,都咸陽,從此出發鑄成霸業,一統天下,史稱“三秦之地”,亦稱“天府之國”。大漢帝國定都長安,雄視四方,逐匈奴,通西域,開絲路,終成世界級大國。

    2/經濟優勢。西安(長安)地處關中平原,士地肥沃,物產平饒,人口稠密,經濟發達,乃國之重心。渭水丶灞水等八水繞長安,盡享灌溉漕運之利。坐鎮關中,即意為坐守國之中軸。定都長安即意為國泰民安丶長治久安。

    3/四塞之地。關中地理位置四面皆戰略要地。東有函谷關潼關,北築金鎖關通黃土高原及長城,南依巍巍秦嶺,西有大散關阨河西走廊,盡佔易守難攻之優勢。乃形勝之地,王者之所。

    4/交通便利。東出函谷潼關,可經略中原。西出散關可通絲路。北有大道直抵長城。南越秦嶺棧道可達西蜀。

    唐朝在長安建都即看中上述優勢。自唐朝丶西魏在此建都以後,長安不再被後世朝代選定為首都,原因有2:

    (1)因千餘年來人口稠密,過度開發,自然環境惡化,已不宜居。

    (2)多次戰亂,基礎設施破壞嚴重,如重建,耗資巨大。

  • 10 # 辰州觀海

    【1】

    想起了一句話,叫做陝西的黃土埋皇帝。

    因為在中國歷史上,大王朝定都陝西的,有西周、秦、漢、北周、隋、唐等王朝。

    此外,西晉也曾一度定都於長安,雖然短暫,但是,畢竟定都過。

    【2】

    那麼,這麼多朝代,為啥都看長安好呢?(西周和秦雖然沒有定都於長安,但是也在陝西境內)

    個人感覺,無非兩個方面。

    第一,是地利。長安、咸陽,有函谷關天險保障,而且,在當時,關中經濟獨步天下,只要守住關中,進,可以出函谷關爭奪天下。

    退,可以讓關中割據一方,甚至背靠巴蜀,稱雄一方。

    第二,其實剛才也說過。關中的開發,要比其他地方早一些,在關中定都,即便丟失其他領土,也可以保證經濟自給自足。

    因此,長安才會被多個朝代看中。

    【3】

    其實中唐以後,陝西生態有些惡化,經濟自給自足方面就有嚴重衰退,到了北宋,北宋朝廷也曾考慮定都長安,但是因為阻力太大而作罷(想必因為那時候長安窮了)

    而後來金朝也曾考慮遷都長安,不過,那是被蒙古人逼迫的。

    總之,中唐以後,經濟方面,長安已經不適合做首都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怎樣補鈣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