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的新解

    乾隆帝曾於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杭州府、揚州府,後四次還巡幸了浙江的海寧。

    剛好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亂後也是六次南巡,分別在1684年、1689年、1699年、1703年、1705年和1707年連續6次出巡,大部分時間都到黃河看水利,到南京拜朱元璋的孝陵,收拾民心。

    乾隆非常喜歡與他的爺爺康熙比較,在平定貴州苗疆之亂,與準噶爾部息兵議和之後,希望和爺爺一樣南巡,這就是乾隆的情誼結,因此一定會實行南巡了。

  • 2 # 做淨

    自乾隆十六年(1751)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乾隆帝在33年間前後六次南巡。對乾隆帝的南巡,朝廷內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一些獻媚者大唱讚歌,一些敢言者則諫阻南巡,為此激起了一次次不小的風波。

    乾隆十五年(1750),就在全國各地大張旗鼓地為乾隆首次南巡做準備時,監察御史錢琦上疏,提醒乾隆皇帝注意,各地為此已鋪張甚重。

    乾隆帝第一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其實,早在數年前,沿途官員為迎接乾隆帝首次南巡,早已調撥伕役,對康熙皇帝時的南巡行宮一一修葺。同時又在行宮之間添設尖營,以供乾隆帝一行中途休息。首次南巡的準備工作早一年就著手進行,由一位親王督辦此事,勘察路線,整修名勝,興建行宮。僅僅為了接待這些先導“欽差”大人,所過州縣“鋪裝置極華靡,器用備極精緻,多著用至千餘金,少亦五六百餘“。

    雖然南巡前皇帝告誡地方:“力屏浮華”、“時時思物力之維艱,事事惟奢靡之是戒”,但是沿途地方官吏深知乾隆講究排場玩樂,於是爭相逢迎,佈置行宮,陳設古玩,採辦各種名餚特產,更乘機向百姓敲詐勒索,大飽私囊,搞得民間怨聲載道,叫苦連天。與此同時,南巡所用隨駕馬匹五六千,乳牛和膳羊各上千,也先後由京師運往巡幸各地。乾隆對地方官吏的奉承獻媚,不僅不加阻止,反而重金獎勵,凡建有行宮的,各“賞銀二萬兩充用”。

    對錢琦的勸諫,乾隆不僅聽不進去,反而百般辯解,並對錢琦大加訓斥。乾隆說:“地方有司,因朕南巡,其中有閿茸不堪之員,以辦差為苦者,或散佈流言,張大其事,勢所必有”,“今嚮導一過,即雲慘淡經營若此,明年朕駕親臨,又當如何?朕甫下詔南巡,即已若此,當年皇祖聖祖仁皇帝屢經巡省,又當如何?”

    乾隆的辯解理由有二。其一,他南巡的理由充足,聖祖仁皇帝也是六次南巡,朕為何巡不得?!其二,所謂“意見”,都是那些以準備朕南巡為“苦差”的官員在造謠生事 。乾隆的辯解言外之意很明確:是否支援他南巡以及“辦差”是否積極,都是對皇上態度的大問題。大帽子一扣,錢琦還敢說什麼!

    乾隆十六年正月十三,乾隆帝侍奉皇太后從京城啟駕,隨駕人員有後妃、皇子、公主,有滿、漢文武大臣,有護衛兵弁,還有廝養跟役,總數不下兩千人。一路之上浩浩蕩蕩,如同遷都一樣。進入山東境內,地方官員一律朝服接駕,耆民老婦、紳衿生監排列跪伏,就連八十歲以上的老民老婦也要身著黃布外褂、手執高香跪候聖駕。進入揚州、蘇州等風景優美的城市,則棄舟登岸,遊山玩水。沿途各處行宮的陳設極為豪華,甚至連痰盂、溺器也都是由銀匠精心打製而成。巡幸途中,乾隆帝還隨心所欲普加賞賜,動輒就是成千上萬。

    因為乾隆帝南巡過於糜費且擾民尤甚,故有的官員不願為虎作倀而告病去職,有的官員如沈廷芳、金溶、和其衷、錢琦、杭世駿、尹會一和顧棟高等人先後上言諫阻,希望乾隆帝停止南巡。然而,乾隆卻大為惱火,“一經抗論,斯嚴譴隨之”。

    原翰林院編修杭世駿在杭州接駕後,見南巡靡費甚重,便上奏道:“巡幸所至,有司一意奉承,其流弊皆及於百姓。”乾隆帝大怒,命置重典,幸虧侍郎觀寶諫免,方赦回鄉裡。江蘇學政尹會一視學江蘇後,上奏道:“上兩次南巡,民間疾苦、怨聲載道。”乾隆帝對其嚴厲斥責說:“汝謂民間疾苦,試指出何人疾苦?怨聲載道,試指明何人怨言?”大有興師問罪之勢。侍讀學士紀昀曾好言對乾隆帝說:“東南財力竭矣,上當思所以救濟之。”乾隆帝勃然大怒,當面訓斥說:“朕以汝文學尚優,故領四庫書館,實不過倡優蓄之,汝何敢妄談國事?!”此言刻毒甚矣,竟將大學士紀曉嵐罵成倡優!

    乾隆帝還在一些諭旨中,多次把諫阻南巡的官員比做奸佞小人,不是嚴詞訓斥,就是革職貶官。乾隆二十年的胡中藻文字獄案中,他還將胡中藻詩中的“穆王車馬走不停”作為諷刺自己巡幸的罪證,而對其予以嚴厲制裁。在乾隆帝的強力壓制下,再也無人個直言進諫了,大批官員都是一味迎合上意,而奢靡之風也就愈演愈烈了。

    乾隆四十五年(1780)的第五次南巡,沿途官員競相鋪張達到頂峰。直隸新城縣委迎駕,“別設十層鰲山爆燈”,以備皇上臨時點故。保定更是鋪張,“眾商預輸蘇杭間彩鍛與奇玩,路旁結棚如物形或樓臺狀,窮極炫採,橫亙數十里,店鋪之間,待皇帝經過,眾商山呼如雷”。待至杭州,浙江巡撫王亶望早已不惜巨金,“添建屋宇,點綴燈綵”,把個杭州城裝飾得像人間天堂一般。

    《乾隆南巡圖》(區域性拼圖)

    其實,乾隆標榜“法祖省方”為名的揮霍享樂為主的巡幸活動,還不止六次南巡。自乾隆六年(1741)秋獮木蘭,乾隆八年(1743)東巡盛京,乾隆皇帝開始了他一生中極為頻繁的巡幸活動。乾隆八年首次巡幸盛京時,“凡沿途駐蹕之地需用水漿,須鑿井數十;輦道兩旁,復築扈從臣工徑路。經過道路,不能耕種”。乾隆十三年(1748)冬巡曲阜,正值山東遭災,餓殍遍野,而山東巡撫阿里袞卻置災民賑恤於不顧,一心籌辦巡幸事,以致怨聲載道。

    乾隆為何拒絕勸諫,一意孤行六次南巡?當然與他標榜“法祖省方”,以表孝心,觀民察吏,加強統治等政治考量有關。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於他沉醉在“康乾盛世”的業績之中,以至於不惜強權打壓不同意見以粉飾太平。乾隆帝無疑是清朝歷史上著名的皇帝,曾致力於國內政局穩定和社會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他的六次南巡,在政治上有過積極作用,但因過於糜費且擾民尤甚而招致民怨。乾隆晚年以自我為中心,閉目塞聽,諱疾忌醫。對於任何膽敢懷疑自己締造的盛世局面的進言,他動輒打壓,造成言路閉塞。六次南巡期間,乾隆對持不同意見的直言諫阻官員恣意打壓,便是一例。

    好在乾隆晚年對他的六次南巡之過有所悔悟,他對身邊的大臣曾說過:“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將來皇帝如南巡,而汝不阻止,必無以對朕”。雖然乾隆對他六十年執政成績過於自滿,但對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之過有所認錯,並阻止後代南巡。

  • 3 # 閒時讀史

    乾隆為什麼要南巡,我們看乾隆自已怎麼說。乾隆曾六次南巡,終點站是浙江杭州。乾隆四十九年第六次南巡——也就是最後一次南巡即將結束回時,乾隆在杭州頒發了一篇重要的歷史文獻——《南巡記》,對自己六次南巡的主要目的作了說明。他總結自己即位五十年來一共做了兩件大事:一件大事是“西師”另一件大事是“南巡”。“西師”,是指乾隆二十年(1755)至二十二年(1757)大兵兩次進軍西北伊犁,最後平定準噶爾、蒙古的戰爭。“西師”的目的是鞏固安定西北廣袤的蒙藏邊疆地區。“南巡”,是指他六次南巡,其目的有二,一是穩定江南,安撫江南百姓、士人。二是治理好黃河、淮河、海塘工程,這既是關係到保障江南糧倉、維護封建王朝的根本舉措,也體現他在江南百姓面前要樹立一位維護關心百姓的有道明君形象的良苦用心。

    乾隆走出金鑾殿,走出禁衛森嚴的紫禁城,確實瞭解了民間疾苦和社會狀況。他南巡江浙,對鞏固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也起了積極的作用,而且在南巡途中,不廢政務,興修水利,解決黃河水患,修建海塘,做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事。但是,帝王出行,總要有一定的儀式、規格,總要耗費一些國家財力。所以儘管乾隆每次南巡都不同程度地減免了沿途百姓的賦稅,但由於官員、商人藉機斂錢,還是有擾害百姓之事的。各級官員又將南巡辦差費用部分轉嫁到百姓身上,在修建行宮、御道、遊玩景點時,又拆毀了許多房廬屋舍,致使許多百姓流離失所,百業調敝,6次大規模南巡還是加重了百姓的經濟負擔。乾隆的6次南巡,加重了封建政風的敗壞, 激化了階級矛盾。到乾隆末年,清王朝很快從盛世的頂峰跌落下來,整個社會由治而亂,清朝由盛而 衰,從此一蹶不振。這與乾隆6次南巡大肆揮霍糜費,是有一定關係的,據說他六下江南,共花費2000萬兩銀子。後人有評乾隆6次南巡曰: “勞民傷財,卒耗元氣,而中國無寧歲焉!”而這一點,乾隆直到臨死之前才意識到。退居太上 皇后,一次他當著儲君顒炎的面對軍機章京吳熊光說:“朕臨御六十年,並無失德;惟六次南巡,勞民傷財,作無益害有益!後來皇帝如南巡面汝不阻止 必無以對朕。“他還遺言繼位者“未可言南巡”。 這不但使原想南巡的嘉慶皇帝不敢冒違父訓,面且 往後的歷任皇帝也沒有再發生南巡之事。

  • 4 # 老貓談史

    謝邀,大家好,我是愛歷史的老貓,說起乾隆皇帝,有人說他是中國古代的著名帝王,還有人說他是一位生活奢侈,只顧個人享受的皇帝,首先令人不可否認的是,乾隆皇帝中國的領土穩定做出了極大的貢獻,乾隆皇帝在任期間是清朝版圖最大的時期。但為什麼有人說他生活奢侈只顧個人享受呢?這就要從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說起了。

    一說起乾隆皇帝下江南,我的腦海裡總是能夠出現隋煬帝的影子

    相信大家都知道隋煬帝此人,首先隋煬帝是隋朝的末代皇帝,感覺隋煬帝和乾隆皇帝都有著一個共同的愛好,那就是喜歡去風景美麗的江南去遊玩。隋煬帝這一玩弄得百姓怨聲載道,還將自己的江山給玩丟了,我們反觀一下乾隆,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期,沿途官員都會大量的搜刮民脂民膏,這些民脂民膏的第一個用途是給先來探路的欽差大人和其他官員送禮,第二部分就是用來孝敬皇上。當然了,乾隆皇帝非常喜歡這樣。

    隋煬帝將大隋的江山給玩丟了,相較於隋煬帝,乾隆皇帝還算好,至少大清江山還算穩定,但是他的六下江南成功將他父輩留下的資產揮霍一空,這也為後來中華民族近百年的屈辱歷史打下了基礎。

    乾隆下江南時期的確有許多大臣進行了勸阻,但是乾隆皇帝都將其給痛罵了一頓

    乾隆皇帝是很嚮往江南美麗的風景的,他第一次下江南後就被江南美麗的風景給徹底吸引住了,但不可否認的是,乾隆皇帝在下江南時期許多大臣都極盡搜刮沿途百姓的財產用來孝敬皇室成員。

    乾隆皇帝有多奢侈,就拿乾隆皇帝的痰缽和便盆來說吧,他們都是出於江南地區非常有名的工匠之手,而製作他們的材料就是金銀,這真的可以說是鑲金馬桶了。其次,乾隆皇帝來了之後得住行宮啊,於是乾隆皇帝又大興土木興建宮殿,這又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更重要的是,乾隆皇帝一高興就非常喜歡賞賜他人,一次上次就動挪上萬兩白銀,就算國家再有錢也經不住這樣的消耗啊。時間一長就有大臣出來反對了,說咱們下江南不但消耗了太多的財力而且弄得怨聲載道,以後不能這樣了。這一下子可氣壞了乾隆皇帝。

    他說“汝謂民間疾苦,試指出何人疾苦?怨聲載道,試指明何人怨言?”,突然間覺得乾隆皇帝有點蠻不講理。在乾隆第四次下江南時期,就有蘇州官員給乾隆上奏,說聖上南巡消耗實在過大,請皇帝體諒一下(就是先別南巡了,江南的經濟情況不容樂觀)。乾隆皇帝一下子就急了,說我大天朝物產這麼豐滿,我下次江南你們這些狗奴才還攔著?乾隆甚至還將其中一部分勸諫之人貶了官),這樣一來誰也不敢勸諫乾隆下江南了。從此以後,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期身邊出現了許多阿諛奉承的小人,對國家來說,這可不是一件好事。

    為什麼乾隆聽不進去勸諫呢?盲目自大是一個方面,其次就是一直沉浸在“康乾盛世”的美夢之中

    乾隆皇帝是非常自大的,他認為自己的大清朝是世界上最為強大的國家,所有外邦全是蠻夷,連給自己提鞋都不配,其實他的底氣來源於他父輩留下的資產。可以說,康熙皇帝和雍正皇帝為大清朝奉獻了自己的畢生精力。沒想到這麼龐大的資產還是被“敗家子”乾隆給敗光了。六下江南、大修行宮再加上閉關鎖國為後來中華民族落後於世界埋下了鋪墊。

    乾隆到了後期更加聽不進勸,只要有人敢懷疑“大清盛世”,便揮出大棒將其給“打死”。它總覺得大清有著花不完的財產,所以乾隆皇帝下江南不聽勸諫打壓大臣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 5 # 祥子談歷史

    乾隆帝33年間六次南巡,究竟目的何在呢?

    為了探望生身父母

    乾隆帝六次南巡,前四次均親臨海寧陳閣老陳世倌家中,還曾詳細詢問其家史,並在陳家的安瀾園一住就是數日。

    《清實錄》記載:乾隆皇帝弘曆的父親是雍正帝胤禛,母親是四品典儀凌柱之女鈕祜祿氏。然而,民間野史、評述、傳說,盡皆講述乾隆帝並非雍正帝的親兒子,而是漢人之子。相傳,這個人就是浙江海寧鹽官人,陳閣老陳世倌。當初,陳閣老在康熙年間任內閣學士之時,與雍親王一家多有來往。1711年9月25日,雍親王福晉鈕祜祿氏、陳閣老夫人徐潮生盡皆生下一個嬰兒。當日,雍親王讓陳閣老將他家剛生的孩子抱進王府看看,誰知抱去的是男嬰,送回來的卻變成了女嬰。在朝中混跡多年的陳閣老,自然明白中間發生了什麼變故,豈敢聲張。而那個男嬰,便是後來的乾隆帝弘曆。弘曆即位後,應該也知道了一些真相,因此便有了以六下江南為名,行探親之實的舉動。

    另據史料記載:雍正四年,陳世倌江南水利治理有誤,被免去官職。然而,當乾隆剛一即位,便啟用陳世倌為左副都御史,第二年遷為工部尚書,第六年又授為文淵閣大學士,後又加太子太傅等。

    同時,在乾隆第三次南巡的前一年,陳世倌(生父)病故;在他第四次南巡的時候,徐潮生(生母)已經病故。因此,在第五次、第六次南巡中,他再也沒有去過陳家了。

    由此推斷,乾隆六次南巡,極有可能是為了探望生身父母。

    為了巡視河工海防,保護沿海百姓安全

    乾隆帝在位期間,對於河工海防建設極其重視。因此,他六次南巡的主要一個任務,便是巡視河工海防。針對江蘇、安徽、徐州等府50餘州縣水災頻發,受災百姓達800萬人的實際,他在御製《萬壽重寧寺碑記》和《南巡記》中寫道:“南巡之事,莫大於河工”,“六巡江浙,計民生之最要,莫如河工海防”,“臨幸江浙,原因厪念河工海塘,親臨閱視”。

    期間,共建四項大工程,即:第一項,加固高堰大堤工程,防止了鹽城、揚州、通州、泰州、淮安等富庶地區免遭水患;第二項,陶莊引河工程,有效防止了黃河水患倒灌清口的頑疾;第三項,浙江老鹽倉魚鱗石塘工程;第四項,範公塘土塘工程。以上四項河工海防大工程的修建,對於沿海百姓的生命財產安全,起到了極大的保護作用。

    可以說,在整個中國歷史上,河工興修規模之大,投入財力物力人力之巨,用時之久,惟有乾隆帝做到了。

    減免稅賦,為百姓減壓

    諭免乾隆元年至十三年江蘇積欠賦銀228萬兩、安徽積欠 30萬餘兩,及浙江應徵銀30萬兩。

    諭免蘇、浙、皖三省二十一年以前積欠錢糧,又免浙江漕銀20餘萬兩。

    諭免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三省積欠錢糧,又免浙江漕銀等項27萬餘兩。

    諭免江蘇、安徽錢糧143萬餘兩及浙江13萬餘兩。

    諭免江蘇、安徽三十九年至四十四年欠銀130餘萬兩。

    諭免江蘇、安徽欠銀130餘萬兩。

    六次南巡,累計減免地方稅賦超過1000萬兩百銀。

    遊山玩水、勞民傷財

    據史料記錄,乾隆帝每次南巡的時間長達四、五個月之久,隨駕軍吏約為3000人,呼叫良馬達6000多匹,大型船隻四、五百艘,民工數千人,耗費上百萬兩銀錢,佔國家年稅收總額的2%以上。其“豔羨江南,乘興南遊”的享樂思想,驕奢靡費的鋪張心性,實在不敢恭維。就算他在晚年有所醒悟,但實事已經造成,因此成為備受世人詬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 6 # 縱橫天下歷史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值得思考。

    乾隆帝南巡指的是清朝乾隆時期的六次南下江南地區。 乾隆帝曾於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每次一般都要到江寧府(今南京市)、蘇州府、杭州府、揚州府,後四次還巡幸了浙江的海寧。乾隆帝的祖父康熙帝在位期間也曾六次巡視江南。

    乾隆皇帝為什麼一意孤行拒諫南巡呢?在家帶著不好嗎,舒舒服服的,難道吃飽了撐的嗎?

    一,乾隆皇帝祖父康熙皇帝在位期間曾南巡過。乾隆皇帝心想我祖父都能去南巡,我為什麼不能,不能讓別人看低我,必須樹立起自己的威信,所以就下令南巡,不顧勸諫。

    二,江浙人文茂盛,是中國文化最發達地區,才子學者之多,數倍數十倍於其他省份。僅以關係到政局和學術文化界的科舉而言,從順治三年到乾隆六十年的150年裡,共舉行了61科,其中,江浙兩省出了51位狀元,佔全國狀元總數87%;出了38 位榜眼,佔榜眼總數62%;出了47位探花,佔探花總數77%。再就大學士九卿督撫來看,江浙兩省出了很多大學士和尚書總督巡撫,像狀元出身的呂宮、徐元文、于敏中等都任至大學士。所以為了考察人才,為了自己朝政,就下令南巡。

    三,另一方面,江蘇、浙江又是明末遺民活動的中心,反清思想和反清言行一直不斷,發生了多起文字獄。沒有江蘇、浙江這兩個省巨大的財政收入和紳衿支援,清朝的統治是很難鞏固的。牢固控制住江浙,充分利用江浙的財力人力和物力,來發展其“盛世”,

    四,抱著遊山玩水的心態去的。畢竟每天都在朝庭,披閱奏章,無聊至極,想出去散散心。其實古代皇帝也不是那麼好當的,每天都很累的,而且沒有太多娛樂活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透過表象看到事物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