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靖王是梁帝最不喜歡的皇子,你從電視劇中哪些細節能看出來?
20
回覆列表
  • 1 # 聞香識電影

    天下父母哪有不喜歡自己親生兒子的道理呢?即使貴為天子那也有人類最基本的感情,所以說,梁帝喜歡蕭景琰,更喜歡被他“親手殺掉”的大皇子蕭景禹。

    可能書中和電視劇中展現給大家的梁帝是一個冷血無情、生性多疑、只想著玩弄權術的皇上。其實不能這麼說,只要坐上了皇上的這個位置,人都會身不由己,曾幾何時,梁帝與林燮、言闕也是情同手足的好兄弟,只是這一切都在他登基之後改變了。

    劇中梁帝剛開始對太子和譽王是疼愛有加,恩寵至極,為何對同樣是親生兒子的蕭景琰不聞不問呢,甚至有時候對景琰的覲見請求也不予理睬呢?其實還是因為景琰的性格不太適合讓梁帝來恩寵。作為皇上和父親,最忌諱的就是受到大臣和兒女的質疑和指責,而且梁帝生性多疑,以景琰寧折不彎的性格再受到皇上的恩寵,那他豈不是利用自己的職權鬧翻了天?搞不好十二年前逆案也會被他當朝推翻!梁帝是絕不允許這樣的事發生。

    十二年前的梅嶺逆案是梁帝心中永遠無法抹除的痛,他親手下了命令來剿滅曾經自己最好的兄弟,親自給他最寵愛的皇子賜下毒酒,這一切只源於他的任性和猜疑。他愛蕭景禹,也愛蕭景琰,但是這都不比不上他最愛的權利江山,直到逆案被推翻,他才追悔莫及,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他在大殿上的那一跪,是對自己曾經犯下錯的懺悔,也是對兄弟妻兒的致歉,失去了江山,失去了兄弟,失去了妻兒也是對他最大的懲罰了吧!

  • 2 # 火68393946

    個人感覺,他不是不喜歡,只是父子倆都在賭氣,因為赤焰案走了很深的芥蒂,梁帝他知道景琰心裡對赤焰之案有很大的異議,而他又非常注重自己的威嚴,即使做錯了也不會承認自己做錯了,所以在這場父子對峙中他希望景琰能夠退步,十二年來讓他統兵在外,一來是讓他低頭讓步,二來也想栽培他,他深知景琰性情,所以希望時間能彌補父子之間的裂痕,試想,如果梁帝真的不喜歡景琰,為何要讓他帶領軍隊?他大可像對待寧王那樣放任自由,這樣達到的效果不是更好嗎?電視有一段說,軍方十個慶國公也比不上一個靖王,可見其在軍中的地位。梁帝對於景琰還是給予厚望的,可憐前期譽王和太子相爭時誰也沒注意到佔有重要地位的景琰,真是愚蠢

  • 3 # 青菜白玉湯罒

    《琅琊榜》電視劇中,梁帝的偏心是有目共睹的,看過《琅琊榜》的小夥伴應該都看得出來,梁帝喜歡的是趨炎附勢的太子和譽王,對屢立戰功,持身中正的靖王反而不喜歡。

    其實與其說梁帝不喜歡靖王,不如說梁帝是忌憚靖王。赤焰軍一案,可以說是哽靖王與梁帝之間的一根刺,雖然事後誰都不願意提起,但是梁帝深深的知道靖王的性情,也知道如果靖王一旦得勢,勢必會威脅到自己的皇權與威嚴,所以梁帝不斷的打壓靖王。有功不賞,無過也罰可以說成了靖王的家常便飯。

    劇中以下幾點便是很好的體現:

    劇情一:

    靖王回京換防之時,要回宮面聖覆命,在宮外等傳詔,當小公公把此事告訴梁帝的時候,被太子打岔,之後梁帝便沒把此事放在心上,隨後更是忘記了,如果不是高湛高公公提醒梁帝,怕是靖王要在宮門口站上幾天吧。

    劇情二:

    越貴妃設計霓凰一事,當眾人對質之時,靖王求見,梁帝很不耐煩的問:“這個時候他來幹什麼?不見!”但是當隨後譽王要面見之時,卻是很大的反差。

    劇情三:

    還是越貴妃設計霓凰的時候,靖王刀挾太子救下霓凰,而當時的情況則是太子和越貴妃要殺靖王滅口。但是梁帝聽說這件事之後,第一句話竟然是:“你竟然挾持太子?”而皇后的第一句話是:“竟然射殺皇子滅口?”由此可見,梁帝根本沒把靖王的生死當一回事,這孩子壓根就是充話費送的。

    劇情四:

    九安山譽王叛亂,靖王去請紀城軍護駕,最後終於平定叛亂,完事交兵符給梁帝。當時梁帝的反應咱們暫且不說,但是與紀王談及此事的時候,竟然說沒想到靖王會那麼痛快的兵符交給他,而沒向他提條件,典型的小人之心。

  • 4 # 汙名丶純小生

    小生不才,發表下個人見解!,不喜勿噴,如有不對之處還望海涵!

    回到正題,沒看過小說,但是電視劇看過很多遍!從電視劇中看到的是梁帝偏私,不喜歡景琰,偏向於譽王和太子,這是表象,也是很多人看到的事實!說到底,梁帝和靖王之間的隔閡來源於赤焰軍和祁王,更來自於梁帝心中的忌憚和猜疑!要知道赤焰軍和祁王的事是來自於梁帝的忌憚和猜疑,所以對於他們父子之間的隔閡也來自於這點!

    電視劇中,譽王和太子是有背景的,太子乃東宮儲君,其母位居貴妃,後宮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雖然母憑子貴,但是母子確實有實力和背景和資本!再看譽王,譽王雖是皇后養子,看似沒有太子身份尊貴,但是皇后不一樣,皇后乃是言氏一族,言氏在當時幾代帝王之中是不可估量的真正貴族,皇帝也不敢輕易得罪,所以憑著皇后的背景自然水漲船高!梁帝扶持譽王,一方面是為了牽制太子,另一方面何嘗不是看在皇后的面子上,畢竟皇后後宮之首,有著強大背景,而自己的養子卻什麼都不是說不過去!於是最得意春風的皇子就是譽王和太子了!再說到靖王,其母為醫女出身,就像皇后說的差不多,還沒資格與他們相提並論,比如當時給太皇太后抄佛經一樣,這是靖王的背景!任何權術估計第一點都離不開政治背景,這也是靖王比不了的!在這樣的政治背景之下,梁帝心裡是清楚的,如若赤焰軍沒覆滅,也許會看在林氏的面子能提提身份背景!自從赤焰軍和祁王覆滅,靖王母親再無任何政治背景,所以靖王母子跟太子譽王比起來差距還是很大的!

    其實這樣的情況梁帝是清楚的,個人感覺梁帝表面上不喜歡靖王,但是內心還是不排斥的,或者說還是喜歡的,畢竟是親骨肉!因為梁帝看清他們的政治背景,不得不打壓靖王或者不寵愛靖王,反過來講,如果梁帝要是表現出很寵愛靖王,那肯定會被太子和譽王打壓,哪怕靜妃智商情商很高,太子他們也不是吃素的!之前在梅長蘇出場之前是做不到反擊的,哪怕是靜妃,也懂這個道理,所以一直隱忍!所以個人感覺,梁帝不能說不喜歡靖王,但也不能說很寵愛靖王,只是一種迂迴保護政策!不然以靖王的脾性,很容易讓人找到把柄並陷害!當然不能否認梁帝也忌憚靖王,但是跟喜不喜歡好像沒多大關係!

    所以綜上所述,梁帝對於靖王是屬於那種中立的態度,不太喜歡但也不是不喜歡!只不過是一種保護或者是讓他明哲保身,做一個自在的王爺,好比紀王爺類似!所以喜歡不喜歡不能二選一!

  • 5 # 小魚兒165443684

    與其說他不喜歡蕭景琰,不如說他不願意回憶赤焰慘案,蕭景琰的耿介讓他對自己的方法心虛,他的尊嚴不容侵犯,排斥蕭景琰也是在警示所有質疑此案,同情赤焰軍和祁王的人。

  • 6 # 朔野無邊天高遠

    首先,我覺得題主說的對,不喜歡就是不喜歡,不知道哪來那麼多人強行為梁帝辯護,什麼不是不喜歡只是有矛盾、有芥蒂、什麼只是忌憚,都是扯淡。梁帝是怎麼登基的?長子蕭景禹又是怎麼死的?說什麼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祁王只因威望太高就遭致殺身之禍,敢問這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更何況蕭景琰還比不上祁王,祁王可是公認的賢德楷模!還說什麼鍛鍊景琰的,那就更可笑了,你這樣鍛鍊你孩子?甚至連探望母親的權利都受到限制?請問這是要鍛鍊什麼?只要你還記得梁帝如何登基,蕭景禹又是如何心灰意冷說出父不知子後飲下毒酒,你就明白,梁帝喜歡的只是皇帝的寶座,任何人影響到他,威脅到他,哪怕只是他自己以為的威脅,那他統統可以幹掉,上到父親下到長子,他都不在乎,因為他愛的只是絕對權力。

    其次,說他有多不喜歡,我覺得可以看看早期他對蕭景琰的定位就明白了。赤焰案是他的忌諱,因為梁帝自己也知道,這是冤案,他之所以痛下殺手,並不是因為祁王林燮造反,而是梁帝覺得,他們有威望有軍權,有反的資本,想反就能反,僅此而已。因此梁帝就寧可錯殺不可放過。他自知理虧,所以這是他的逆鱗,不許人提,你能想象一個做了壞事,一個一心迷戀權利還想做出明君聖君樣子的皇帝,面對一個不知趣的,老是想讓你認錯的人是有多煩嗎?他會怎麼想?他不會認錯,更不能說出自己的真實動機,他只能要求別人別再提起。可為什麼別人都知趣,就你景琰不知趣?別人都不提,偏你景琰要提?就你蕭景琰張了個嘴巴嗎,你TM煩不煩……梁帝對他的定位就是一杆槍,用他四方征戰平定疆域,僅此而已。他不喜歡景琰但他知道景琰揪著赤焰案是因為他相信祁王林殊等人的人品,而並不是為了謀反,所以也沒必要殺了他。否則的話,梁帝早就下手了,還能留著他?他有多不喜歡景琰也就可想而知了。

  • 7 # 兮言小姐

    其實,梁帝並不是說不喜歡靖王,他對靖王的冷淡,室友很多原因的。最明顯的一個就是,當年的赤焰軍逆案。

    赤焰逆案是梁帝心中的逆鱗,關於赤焰軍,劇中有一幕,小兮記得很清楚,那就是謝玉以赤焰軍坐大,以至於最後的結果這件事暗示梁帝,不能縱容霓凰郡主的時候,梁帝是突然間握緊了拳頭的,這個舉動就能充分說明,梁帝心裡對赤焰軍這件事,是有著不可說的忌諱的。

    當年跟這個赤焰軍跟林家跟祁王關係密切的人,可以說都死絕了,只剩下由祁王教育長大,跟林府兒子林殊情同兄弟的靖王,以及宮中的靜妃,還有言侯爺,這幾個人,可以說是梁帝心裡面最不願意面對的坎,以至於,梁帝直接冷落了靜妃這麼多年,甚至讓靖王一個人在外征戰沙場不聞不問,任由他們母子被欺負也不吭聲。而言侯爺更是看透梁帝,遠離朝堂,終日煉丹度日。

    不是梁帝不愛不喜歡自己的兒子,不管出身如何,其實梁帝心裡都有很柔軟的地方,那就是對自己子女的憐惜,這憐惜,藏得很深,很不容易發現。可是,疼愛是有的。

    除開靖王跟赤焰軍的牽扯導致梁帝對靖王的忌諱以外,梁帝對靖王的關注和疼愛比較少是真實的。

    在梁帝的這麼多女人中,他對宸妃、玲瓏公主和越貴妃都是有感情的。

    所以當年那件事,他連自己的兄弟,連自己的兒子都沒有放過,卻放過了宸妃,而宸妃自殺以後,又或者,宸妃被皇后逼迫自盡以後,梁帝再沒有多理踩皇后;

    而玲瓏公主則是梁帝在權衡各種政治利益得失之後讓赤焰軍殲滅掉滑族的,可梁帝卻把玲瓏公主的兒子送給自己地髮妻,也就是皇后撫養,間接地提高了譽王的身份,要知道,當時皇后沒有兒子,譽王是她的養子,那也比任何庶子的身份都高貴的。這是梁帝對玲瓏公主的彌補,也是梁帝對玲瓏公主的愛屋及烏。那時候的他,是不會想到,有一天,自己會對宸妃的孩子下手,把譽王送給皇后養,自然是想要抬舉他的身份,而不是為了什麼制衡了。

    而梁帝對越貴妃的疼愛,那更是在祁王赤焰軍覆滅之後,他對越貴妃最明顯的疼愛,就是直接立了越貴妃的兒子為儲君。

    而靖王呢,什麼都不是,他的母親不爭不搶,梁帝對靜妃更是沒有多少的寵愛,甚至,梁帝直接就讓靖王跟著祁王長大,連親自教養都沒做到,自然是沒有培養多少感情的。

    而靖王跟他母親一樣的性格,在當年就已經是不討好的,在赤焰軍之後,靖王對梁帝的質疑,對赤焰軍和林家,祁王的維護,更是讓梁帝和靖王的關係跌入冰點,直接導致了靖王像是被放逐了一般。

    可這就說明了梁帝不愛靖王嗎?並不是,相反的,只要不觸及梁帝的逆鱗,梁帝對靖王,心裡是有愛的,有一個父親的本能和自覺。劇中有幾個地方就體現的很清楚。

    一個是九安山一戰後,好不容易取得了勝利,靖王立刻給梁帝奉上自己虎符的時候,梁帝是著急地親自地拋下臺去扶起靖王的,在看到他手中的傷時,他沒有接過兵符,而是先問了他的傷勢。這是他對靖王的疼愛。

    再來,是夏江重回皇宮,告訴梁帝,梅長蘇就是林殊的死後,梁帝為了永絕後患,直接給梅長蘇一杯毒酒,可當毒酒被靖王接過去的時候,大家注意到了沒有,梁帝喊了一句他的名字,很著急,很擔心,擔心那杯酒被靖王喝了。也許是年紀大了,承受不住了,可何嘗不是他對這個兒子的珍惜呢?

    還有一幕,在最後翻案的時候,他單獨跟梅長蘇談判,說自己可以翻案,但梅長蘇必須離開,遠離朝堂,遠離靖王,他這是為了靖王好,不想要靖王后面面對梅長蘇身份被拆穿的囧境,更不想讓靖王后面的處境艱難,被百姓知道靖王的儲君之位來的不明不白。所以他承諾了同意翻案,這是相當於自己承擔了所有後世的罵名啊。要知道,其實梁帝可以至死不願意翻案的,可到時候,以他對靖王的瞭解,靖王還是會翻案,但子翻父案,那就不好了。

    所以,從很多小細節是看得出來,梁帝其實對靖王還是有心疼的,還是喜歡的。

  • 8 # 無心浪味仙

    《琅琊榜》裡的梁帝,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人。

    七萬忠魂,冤喪梅嶺,卻無人能審申訴!也是因為這赤焰冤案,梁帝賜死了自己的親兒子,宸妃自盡,妹妹也死了。

    如此看來,這是一個無情的皇帝。他對忠臣不信任,他對兒子不信任,因此才會傷害了那麼多那麼多的人!

    然而,對於梁帝來說不過就一句話:君王枕畔,豈容他人酣睡?

    說到底,他是擔憂林燮。一起打江山的人,如果要毀了江山也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情。

    所以,他對赤焰一案處理得那麼絕。梁帝一直不喜歡景琰,這是為什麼呢?

    還能為什麼,因為赤焰冤案!

    梁帝不是不喜歡景琰,是梁帝對景禹忌憚

    梁帝其實不是不喜歡景琰,是他對蕭景禹忌憚。

    景琰自幼長在祁王府,深受皇長兄的影響。祁王就是蕭景禹,那麼當蕭景禹被賜死,蕭景琰當然對梁帝心存芥蒂。

    事實上,這並不是梁帝多慮。在劇中的發展中,景琰可是說得明明白白,對皇長兄的仰慕與尊敬。

    梁帝也曾說過,赤焰一案,就是景琰與他之間的隔閡。

    祁王還在時,朝中大臣很多人追捧祁王。梁帝那個時候還那麼年輕,一個受諸多大臣追捧的親王,皇帝如何能容忍得下?

    不管祁王會不會謀反,會不會逼退梁帝,但是在他看來就是一個威脅。

    可是這對其他人,包括景琰來說,尤為敏感,他們相信祁王不會反。所以,梁帝要讓景琰出去,而不是在京城之中。

    梁帝心中,肯定還是有愧疚的。只是權力這個東西,讓人迷失了方向。

    靜妃是林家進近宮裡的醫女,而景琰是靜妃所生

    景琰是靜妃娘娘所生,那靜妃是誰呢?

    靜妃原本是醫女,宸妃嫁進宮以後,身體一直不太大。所以,林家就派了醫女進宮,貼身照顧。

    換句話說,靜妃其實是林家的人。

    林家受了那麼大的冤屈,如果不讓景琰遠離宮中,靜妃在景琰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豈不是讓梁帝會再做一次殺自己孩子的事情?

    因此,梁帝對景琰不封親王,每次進宮看母妃都得請旨。

    梁帝對景琰也不是不喜歡,而且在刻意避免。

    避免靜妃長時間與景琰相處,杜絕隱患。

    景琰與林殊是好兄弟,有情有義

    林殊是林家少帥,文武雙全,他是景琰的好兄弟。

    景琰重情重義,性格有爽直,沒有那麼多彎彎繞繞。

    如此重情義的景琰,在自己去東海回來以後,發現小殊沒了!林家成了亂臣賊子,他氣急敗壞的質問過樑帝。

    當然,景琰不會得到他滿意的答案。景琰的一切都會直接表現出來,心中的疑慮,心中的不滿,皆被梁帝看在眼裡。

    梁帝在聽書林燮謀反的時候,難道心中就沒有這樣的疑慮嗎?他也想過,但是比起他的江山,寧可錯殺,不可放過呀!

    於是,面對景琰的態度,梁帝也必須顧慮。一直以來,景琰都是最不起眼的皇子。

    說白了,梁帝也不是那麼討厭他,是因為景琰身邊重要的人都與赤焰冤案有關,且都是重要人物。

    景琰心中的疑慮與不滿,也是對梁帝權威的一種挑戰,當然就對景琰冷漠,對他不喜歡。

    梁帝對景琰的態度,就會奠定朝中大臣對景琰的態度。一個皇帝不喜歡的兒子,誰會去巴結呢?

    只要景琰沒有實力,沒有實權,即便他想申冤,想為那些人平反也無門!

    看完整個劇,其實也能理解梁帝的顧慮。十三年,林殊回到京城,依然可以攪弄朝局,為林家平反,可見林家勢力非比尋常!

  • 9 # 影視剪輯didi

    作為皇帝,子嗣眾多,也不是每個皇子都能得到皇帝的寵愛。聰明會討皇帝歡心的肯定受到的關照要多些,普通一點的皇子自然得到的關照要少些。在琅琊榜中,蕭景琰方正賢良,十分孝順,而且還常年在外征戰,建立軍功無數,按理說應該是深受皇帝喜歡才對,但是事實卻與之相反,景琰從來得不到該有的獎賞,而且還常常因為一些莫須有的罪過受到責罰。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 景琰非長非嫡,從小又在皇長兄祁王的光芒中長大,相比之下,景琰顯得非常普通,自然得不到更多的關注。後來祁王倒臺,擅長玩弄權謀,又會討皇上歡心的太子和譽王又蹦了出來,景琰仍然只是一個普通、沒有存在感的皇子。

    第二、 景琰從小以祁王為楷模,性格剛正不阿,赤焰之後,他在梁帝那兒大鬧一場,替祁王和赤焰鳴冤。梁帝做的本身就是虧心事,作為皇子不加以理解就算了,還去撒把鹽,梁帝大為惱怒,後來滿朝上下無人敢提及赤焰舊案,景琰動不動就來說道說道。得,還是去打仗去吧,自此就對景琰不管不顧,甚至連梁帝自己都不知道將自己還有哥叫蕭景琰的兒子了。這一點也是導致梁帝不喜歡景琰最根本的原因。

    第三、 梁帝曾經對靜妃說過,“子憑母貴。”在太子倒臺之前,梁帝可是十幾年沒有光顧過靜妃的芷蘿宮。蕭景琰能在皇帝面前露臉的機會就更少了。而梁帝又是一個玩弄權謀的高手,當年越貴妃那是一個集百般寵愛於一身那,譽王也憑藉這個基礎加封七珠親王。後來靜妃得寵,一個被嫌棄了十幾年的皇子搖身一變成了得從的親王,由此可見,景琰不受喜愛,與靜妃不受待見也有一定關係。

    最後,我們理一下整部劇會發現,其實譽王之所以輕易能夠得到梁帝的喜愛,而景琰卻不行。是因為譽王是眾多皇子中性格、手段和梁帝最為相像的,這就是所謂的“志同道合”。這也教會我們一個道理:和“志同道合”的人相處,往往能夠相交甚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地圖十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