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海尋蹤
-
2 # 大秦鐵鷹劍士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開啟了春秋時代;公元前202年,劉邦擊敗項羽登基為皇帝。這568年的時間裡,華夏大地紛爭不斷,無日不戰,無月不攻,人們早就厭煩了戰爭,渴望統一。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在公元前210年逝世,公元前209年爆發大澤鄉起義,華夏暫時享受了12年的和平時光。陳勝、吳廣的起義如星星之火,大秦帝國疆域內迅速爆發六國復辟,天下重歸戰國時代。經過將近七年的血腥戰爭,劉邦再次完成統一大業,其基礎就是天下百姓希望統一,不想再戰!
漢朝從公元前202年建立,到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國家已經安享太平盛世將近四百年,天下群雄並起,相互攻伐,誰都沒有實力完成統一大業。東漢各地郡守紛紛擁兵自重,割據一方,曹操窮其一生,殫精竭慮也只能完成統一北方的重任,而西南的蜀漢、江南的東吳兩個割據政權聯合拒魏,故三國無法完成一統。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時代正處在合久必分的時間段,故三國遲遲不能統一;西晉統一三國後,不過數十年,就迎來了更長的分裂時間段。
秦朝末年,全華人口三千餘萬,經過三年反秦戰爭,四年楚漢戰爭,全華人口劇減至一千五百萬。在七年的戰爭中,無數精英人物戰死,七國貴族幾乎在戰爭中消耗殆盡,再沒有人站出來復國了。劉邦分封的異姓諸侯中,只有南韓還是老南韓的後代,不過劉邦在死前就將絕大部分異姓諸侯消滅了,諸侯國的領土要麼歸中央,要麼分封給了劉氏宗親。反觀三國時代,英雄人物輩出,每個國家都有能人志士出現,且不曾斷代,故三國在短時間內誰也無法完成統一。英雄人物輩出會導致戰亂不斷,《道德經》裡說過“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東漢末年全華人口約5600萬,當時土地兼併情況十分嚴重且天災不斷,以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無法養活那麼多的人口。於是黃巾大起義爆發,在平叛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官軍與黃巾軍反覆屠殺百姓,造成人口銳減。接著三國時代到來,三國連年征戰,人口數量也在不斷的減少,到西晉統一全國時,全華人口約1600萬。由此可見,在古代人口數量越多,則統一越艱難;人口數量少時,統一就容易得多。三國時代,魏蜀吳三國總人口約3800萬,三國皆有實力割據一方,故統一過程十分艱難!那些梟雄人物不戰死,則滅亡一個國家十分困難!
-
3 # 史海泛舟擺渡人
正是因為東漢末年英雄輩出,各方英雄之間勢均力敵,最終才會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在三國時期的很多人物的身上,都能看到楚漢之爭時期人物的影子。劉備和劉邦一樣善於拉攏人心,結果劉備努力了一輩子,最後只佔領了一個益州。呂布、馬超、孫策的身上都有項羽的影子,結果呂布兵敗身死,孫策被刺客殺害,馬超晚年鬱鬱而終。在英雄輩出的東漢末年,即使是劉邦和項羽穿越到東漢末年,最終也很難能夠成就大業。
東漢末年最不缺的就是人才,每一個諸侯手下都有一大幫人才,即使是劉表和劉璋這樣的跳樑小醜,手下都有一大幫能臣干將。反觀楚漢之爭時期,劉邦和項羽手下的人才的數量都非常的少,項羽手下拿得出手的謀士只有一個范增,劉邦手下的謀士也屈指可數。
孫權、曹操、劉備都是天下英雄,三個人都非常善於拉攏人心,都是能征善戰的豪傑。劉邦和項羽的對手都是一幫六國貴族的後代,這些人只是出身比較好,實際上都是一幫庸才,根本無法同劉邦和項羽爭鬥。
而三國時期除了孫劉曹三人之外,其他的諸侯也都是當世豪傑。袁紹和袁術出身於四世三公家庭,在曹操起兵的時候,袁紹就已經名震天下。從官渡之戰開始,一直到曹操平定北方,曹操用了整整六年的時間。
即使是劉表和張魯,也都是靠著自己起家的豪傑,劉表在東漢末年單騎入荊州,張魯依靠著五斗米教控制了漢中。而劉璋在益州根深蒂固,劉備打了幾年的時間,才最終攻佔了益州。反觀劉邦和項羽,他們的對手幾乎是一觸即潰,劉邦平定三秦,韓信平定魏國、趙國、齊國都沒有廢太大力氣。
在清理掉其他的對手後,孫權佔據了江東,劉備佔據了益州,曹操佔據了北方,三個人都是非常英明的君主,都有一幫能幹的人才,所以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三家在數十年的時間裡面都無法打破這種平衡。直到蜀漢和東吳出現昏君,曹魏才能夠趁機滅亡蜀漢和東吳。
項羽和劉邦在消滅其他競爭對手後,劉邦相比於項羽的優勢非常明顯。劉邦是一個非常精明的領導者,擁有一大幫能臣干將,而項羽空有一身英雄豪氣,卻不是一個合格的領導,因此劉邦很快便擊敗了項羽,統一了天下。
綜合來看,孫劉曹三人面臨的對手都十分棘手,而劉邦面臨的對手都比較弱,因此孫劉曹用了二十多年才三足鼎立,而劉邦用了不到十年便一統天下。假如劉邦生活在三國時期,肯定也無法在短期內一統天下,畢竟孫劉曹三人都十分優秀,遠勝過劉邦遇到的任何對手。
-
4 # 花開花落緩行客
漢高祖劉邦以亭長身份起兵,斬白蛇起義,短短十幾年,推翻秦朝,透過楚漢之爭擊敗項羽,掃平各方英雄,建立了大漢王朝,同時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霸氣豪言。
東漢末年,烽火連天,英雄輩出。曹操,劉備,孫權征戰幾十年卻遲遲不能有人可以統一天下,使人深思。
劉邦收攬天下英雄為己用,從諫如流。漢高祖劉邦個人能力有限,文不足以治國安邦,武不足以橫行天下。
劉邦雖然個人能力平平,但是用人能力超群,能夠收攬天下英雄,知人善任,從善如流。
漢初三傑,韓信為之兵,張良為之謀,蕭何為之佐,此三人任何一方面都遠勝劉邦,但能為劉邦所用,從諫如流,同心協力,完美組合,自然無往不利。
漢高祖劉邦能夠收攬天下英雄為之所用,從諫如流,知人善任,所以短短十幾年能夠統一天下,建立大漢王朝。
漢末三國,英才輩出,勢均力敵,只能鼎足而立。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並起,征戰不休。
曹操雄才大略,文有荀彧,賈詡,司馬為之謀;武有五子良將,能征善戰。
劉備一代英雄,文有法正,龐統,諸葛出謀發策;武有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
孫權一代英主,文有魯肅,周瑜,陸遜輔佐;武有呂蒙,黃蓋,太史慈治軍。
三國的三大巨頭都是非常了不起的英雄,都有非常優秀的文武團隊,非常遺憾的是他們聚集在了同一個時代,勢均力敵,所以只能三足鼎立,所以天下遲遲不能統一。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
5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每個人都活在歷史牢籠中!亂世爭雄,經過血腥淘汰,雖有機緣巧合,但最後剩下的都是最適合那個時代的人物,劉邦、曹操都是頂尖人物,這是大前提。先說劉邦,面對形勢主要有二點:一、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大工程和戰爭不斷,把國家的動員能力發揮到極致並一直不松,以法治國,對百姓嚴酷,對官員也嚴酷,所以才有那句“天下苦秦久已”,人心思變,都想換個活法,所以陳勝吳廣振臂一呼,天下響應。二、始皇以郡縣官吏治理地方,作為配套治理措施,把六國後人及豪門大戶遷到咸陽,使地方上基本沒有了那種根深蒂固,號召力特強的地方勢力,這從秦末的風雲人物可以看出來,六國後人只是大家推出來充個門面,沒有能力也沒有辦法把自己的地盤整合成一個整體。就個人而言,劉邦天生是個帶頭大哥,創業團隊穩定並不斷吸收新鮮血液,不斷融合壯大,善於擺平多方利益,把自己的朋友搞得多多的,很不容易。這點項羽差的太多了,越打同盟軍越少,最後只剩下自己的嫡系人馬了。所以,秦末是土崩,沒有發展出那種深耕地方的割據勢力,那些所謂的王,經過一場大敗就無力堅持下去了,所以劉邦統一全國雖然也不容易,但用時較短。
反觀曹操,大家對其生平,都很熟悉,我就不多說了,這裡就簡單說下漢末形勢:漢末高門大族勢力巨大,地方上遍佈大大小小的豪強,也就是帶頭大哥數不勝數。舉個大家可能覺得不起眼的簡單例子如李典:李典伯父李乾,在他的家鄉聚集了好幾千食客,就是當地的頂級大哥了。李乾死後,曹操讓李乾的兒子李整統帥其部,李整死後,李典繼承,最後李典為表忠心,把自己的家族部眾一萬多人遷到鄴城,可見李典這個小山頭在曹操內部也是自成一派,而當時天下如李典這樣的豪強比比皆是。曹操面對的每個軍閥,都紮根地方,只要對方不投降,即使你有一場大勝,也很難一戰而下。所以東漢末期,是瓦解,帝國分成了一個個小的獨立王國,曹操要啃的都是骨頭,有的還是硬骨頭,當然倍感吃力了。
-
6 # 糗糗糗糗大了j
劉邦夢見快去統一華夏,是因為前期項羽出了不少力,更有打著誅爆秦的口號,三國時期不一樣。每個諸侯各自鬼胎,哪裡是光復漢室。
-
7 # 溫史
這個問題問的很好,其實劉邦能快速平定天下和東漢末年遲遲不能統一這兩種情況是不一樣的,結果也就自然不同,而造成兩種不同結果的原因有很多,個人覺得原因如下。
一.秦末劉邦項羽時期,將才多梟雄不多,反觀東漢末年,梟雄多將才更多,前者統一阻力小後者阻力大。如題所說,東漢末年人才輩出,遲遲不能統一就出在人才輩出上。秦末時期,真正具有顛覆王朝實力的只有項羽和劉邦,其他所謂的各路諸侯與這兩股勢力相比無論是從兵力還是人才謀士上都不是一個等級的,所以都不被項羽劉邦放在眼裡。而項羽兵力本是最為強大,奈何只會打仗而不會謀劃,少了范增其就兵敗如山倒,而劉邦因為張良蕭何等人的得力輔佐,迅速擊敗項羽統一中原。由此可見當時據有梟雄潛質的英雄人物只有項羽和劉邦,只要一方戰敗,另一方無疑就是最後的勝利者,後面所謂的統一中原根本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而東漢末年的就不一樣了。東漢末年的具有梟雄潛質的人太多且各方勢力都極為強大,如前期的公孫瓚、袁術、袁紹、馬騰、孫堅等等這些耳熟能詳的人物。至於其餘的劉表、劉璋、皇甫崇這些就不說了,以上都是勢力極為強大的人物。而後期呢?則有曹操、劉備、孫策和孫權等,這些都是梟雄人物,東漢末年可以說是群雄並起人才眾多。相對於秦末只有項羽劉邦兩人而言,東漢末年的情況就複雜的多了,這麼多勢力和英雄,想統一難於登天,其統一的阻力遠不是秦末劉邦等人的情況可以比擬的,自然也就可以理解為何一個可以輕鬆統一而另一個則是遲遲統一不了了。
二.王朝滅亡的速度不一樣,其新統一的速度也就不同。什麼意思呢?在秦末時,在項羽和劉邦等各路諸侯的圍攻下,秦朝很快就滅亡了,後面各路起義軍就自然而然的往統一和建立新王朝這方面來努力,因為秦滅亡的速度快,其建立的新王朝速度也就快。而反觀東漢末年,從董卓和後面的曹操,在數十年的時間裡都是挾天子以令諸侯,東漢王朝雖然苟延殘喘卻一直沒有滅亡,曹操維持的東漢王朝明面上的朝廷秩序還在。而其他各方的割據勢力也在明面上屬於朝廷的管轄,既然東漢王朝都還沒真正意義上的滅亡,何來統一之說?而且正是因為東漢王朝在滅亡時間上的拖延,導致了後面的各方割據勢力不敢也不能稱帝,哪怕到了後期,曹操老死也硬是沒有稱帝,也沒有廢除漢獻帝讓東漢王朝滅亡。直到後來其兒子曹丕把這一切做了稱帝才加快統一的速度,但哪怕如此,曹魏和西晉也依舊花了數十年的時間才把蜀漢和東吳相繼消滅。才在曹魏的基礎上建立了西晉,才真正意義上實現了統一。可想而知東漢王朝的苟延殘喘對於中原的統一和建立新王朝在時間上有多大的阻礙。總結:劉邦統一的速度快取決於其遇到的阻力小,而東漢末年之所以未能統一是因為其遇到的各方面阻力過大。這些阻力包括各路英雄的割據勢力還有未真正滅亡的東漢王朝,所以對比下來本質上是不一樣的,所以其統一速度也肯定就不一樣了。
-
8 # 滄海拾遺錄
劉邦平定天下沒用十幾年。從公元前209年,劉邦在老家沛縣拉了幾百人隊伍開始造反算起,到公元前202年劉邦在山東定陶登基稱帝為止,劉邦只用了八年左右就參與消滅秦朝,擊敗最大的敵人項羽。反觀東漢末年的亂世再次歸於統一用時要長得多。如果從公元184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算起,到公元280年晉朝滅東吳,天下亂世歷經96年;如果從公元220年曹丕接受漢獻帝禪位稱帝開始算起,到公元280年晉朝滅東吳為止,天下分裂歷經60年,都大大超過了秦末分裂亂世歸於統一的時間。
個人認為,秦末亂世與東漢末年三國分裂時期之所以在時間上相差這麼大,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以下方面:
一是劉邦沒有遇到謀略、意志力非常過硬的對手,即使是最強大的競爭對手項羽,他的強項也只是在於勇猛善戰,軍事才能出眾,在籠絡人心和對天下大勢的把握方面都遠遜於劉邦,至於其他的諸侯如韓信、淮南王英布、趙王豹、韓王信等都存在自身缺陷,遠不是既雄才大略,又深諳市井處事風格的劉邦的對手。反觀東漢末年,可謂是大亂世之中英雄梟雄輩出,曹操當然是當世英雄,但是當時劉備禮賢下士,雖實力較弱,卻懂得在亂世之中保全自己,以等待合適的時機發展自己;袁紹袁術兄弟雖能力一般,但出身四世三公的名門望族,旗下彙集了大批英才,不是輕易可以打敗的。遠在江東的孫堅孫策孫權父子三人都是果敢堅毅之人,再加上遠離中原腹地,曹操短期平定中原就已不易,江東之地更是鞭長莫及。
二是秦末和東漢末年的時局大相徑庭,不可同日而語。在戰國末期,秦軍先後消滅了關東六國,殘留下來的六國貴族遺民已經不具備掌握強有力的政治軍事實力,秦朝一直沒有放鬆對六國貴族遺民復國運動的打壓,為此還專門修建了從都城咸陽通往全國各地的軍事戰備公路~馳道,以方便秦朝軍隊出兵鎮壓六國遺民起事。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到秦始皇駕崩時,六國覆滅已經超過十多年,如果不是秦二世逆行倒施,六國遺民很可能再也等不到起事的時機。在秦末大起義過程中,六國遺民雖然紛紛復國,但是力量並不強大,第一波起義的領袖們就在章邯的打擊下紛紛凋零,留下了都是一些實力不太強的諸侯,這時候有實力有威望爭奪天下的不過是項羽和劉邦二人。二人決戰,其他人選邊站,很容易分出勝負。
反觀東漢末年,形勢就要複雜得多。雖然在公元184年爆發的黃巾起義中,東漢朝廷威望大跌,幾乎成了傀儡,但是,四百年的漢室正統性還在,各路諸侯實力相差不大,難以快速壓倒各路對手,因此,曹操明智地挾天子以令諸侯,開啟了統一北方的事業,曹操耗時超過二十年最終基本統一了北方,本打算趁勝南下統一江南,但是赤壁之戰曹軍戰敗是重要的轉折點,使得本有可能統一的時機大大推後了60多年。
回覆列表
從公元前209年劉邦在沛縣拉了幾百人馬起兵反秦,到前202年就在定陶登位稱帝,前後也就八年時間。相比之下,雄才大略的曹孟德耗費了一生的精力,又是佔中原,又是挾天子,折騰了一輩子仍是天下三分的局面。
兩相比較,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得到的回報,儼然是天差地別,一位輕鬆定了江山,當上大漢開朝之君。一位只是得到最大那三分之一,最高稱號也只是混到“魏王”。難道是孟德公才學不如劉邦?還是麾下的能臣武將比不上漢初三傑?
世事不是加減法,沒這麼簡單。當皇帝不是那麼容易的,拉一支隊伍,尋幾位大才輔佐,然後坐等大事可成……劉易曹難,是因為兩人所面對的大勢、對手、甚至是運氣都有很大差別。
秦末和東漢末年天下形勢大有不同劉邦所在的秦末,像樣的勢力不多,最先起事的陳勝,成功地吸引了秦朝大部分火力。他的部將周文,率領幾十萬義軍氣勢洶洶的逼近了咸陽,被章邯痛打一番。之後崛起的是楚霸王項羽,鉅鹿一戰擊潰秦軍主力。
這時候劉邦哪去了?樂呵呵地去咸陽當接收大員,約法三章盡收人心。而項羽的表現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表現,坑了降軍二十萬,然後入咸陽痛痛快快的搶掠一通,回到據點彭城光宗耀祖。設身處地的想想,這二位誰做天下老百姓願意?高下立判。
之後,就是劉邦和項羽兩個人的事了。
曹操呢?他所面對的局勢要混亂得多,曹操剛露頭的時候各方割據勢力火候已足。先是董卓,等董卓垮掉又有袁紹、袁術、劉表,以及各地郡守如公孫瓚之流,苦心經營多年,哪一個都比曹操有勢力。再加上一個黃巾軍,亂的不能再亂了。
曹操也不簡單,先收編了黃巾編為青州軍作為起家資本,然後一步步地去收拾各地的割據勢力,等他辛辛苦苦地擊敗了袁紹,控制了中原,扭頭一看,咦!孫權這小子已經在東吳坐穩了,家門口還有條大江保護著,不好辦啊!再然後,劉備又偷偷把西川給佔了……兩家還居然聯手來對付他。
粗略地估算一下,曹操所面臨的競爭對手要比劉邦多幾倍,還個個都是硬手。
兩人對手的實力分析劉邦的主要敵人只有項羽,項羽哪都好,就是缺心眼。崇尚暴力,不愛籌劃,不愛思考。劉邦不是有句話嘲笑他嗎?“項羽就範增一個出主意的,他還老是不聽”。范增早就看出劉邦是個大威脅,擺了桌酒想幹掉他,結果還被項羽心軟給放跑了。
上天給劉邦安排了項羽這樣的對手,只能說高祖洪福齊天,再無二話。
來我們看看曹公孟德,自身各方面條件不比劉邦差,比才幹、比用人、比智謀決斷,甚至還有多的。曹公苦啊…拿下中原後躊躇滿志都準備一統了,結果在赤壁被燒了個精光…
“劉備、孫權,怎麼上天會安排這麼兩個人來懟我呢?”曹操暗道。一位被他自己誇過:“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另一位呢?直接被大宋第一古惑仔辛棄疾贊為:“生子當如孫仲謀”。一位據守西川,雄關險隘,手下諸葛亮、五虎將,個個不好惹。另一位隔著江,虎踞東吳,魯肅、周瑜、程普,均非泛泛之輩。
外部環境雖然這點不是很關鍵,但也要算一筆。劉邦脫了秦朝的福,始皇帝把匈奴趕的遠遠的,當時還處於將起未起之時,直到漢朝建國冒頓單于才開始找麻煩。
曹操這邊呢?雖然匈奴已被編成五部,派人看著,總還是個隱患吧,也得分些兵力去提防。那個烏桓,雖然被掃平,遼東還割據著公孫家族呢,這多少也算個麻煩吧,不能不防。
其實曹操真的挺不容易,看看南北朝的前秦苻堅,挾統一北方之威,殺氣騰騰想一舉滅掉東晉,結果大敗而歸搞得國家都垮掉。有著相似經歷的曹操,卻依然能堅持著雄據三國之首,無人能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