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度何川
-
2 # 攝影師峰哥
從1793年至1815年的20多年間,歐洲各國先後七次結成同盟對抗新興的資產階級法國。第一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為了對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後的五次同盟則是為了對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正是這七次反法同盟促使了普魯士的崛起和催生了德意志的誕生。
1786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去世後,普魯士的發展開始走了下坡路,雖然在1793年和1795年的第二次、第三次瓜分波蘭中,得到了不少波蘭領土,但是在整個神聖羅馬帝國的地域,奧地利的統治者哈布斯堡家族仍是強勢的統治者。然而,到了1789年在歐洲大陸第一強國的法國,爆發了法國大革命,這為普魯士的最終崛起提供了機遇,也鋪平了道路。
法國大革命引起了周邊國家的不安。到了1793年1月當法國的革命者們經過審判在巴黎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後,震驚了整個歐洲的君主制國家。原想作壁上觀,樂看法國內部消耗,以此削弱強大對手。但是讓他們未曾料到的是,法國的君主制被推翻,革命者成了主宰者,而且法國國王路易十六被處死。這讓歐洲的君主們驚慌和不安起來。如放任這種自由的革命情緒向外擴散,後果不堪設想。
為了制止這種大逆不道行為的蔓延,他們從作壁上觀轉而要親自動手扼殺這種行為。由當時的海上霸主大英帝國牽頭,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哈布斯堡家族的佛朗茨二世與西班牙帝國、普魯士王國、荷蘭和撒丁王國組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
這個號稱歐洲聯軍的反法同盟,開始從四面八方湧入法國。然而,法國雖然剛剛經歷過革命,國家尚不穩定,軍隊裝備不齊、訓練不精,但卻把衝進法國的聯軍打得節節敗退,並在1797年被拿破崙所建立的義大利方面軍徹底打敗。最終聯軍除英國以外,其餘國家都選擇了與法國議和。
而在歐洲聯軍進攻法國期間的1795年4月,普魯士就遭到了法國的毀滅性打擊,被迫與法國簽訂《巴塞爾合約》,退出反法同盟、退出聯軍,保持中立。並承認德意志的萊茵河左岸地區歸屬法國,法國則作為補償把萊茵河右岸地區劃給普魯士。透過此戰,讓普魯士知道了法國革命軍隊的強大,從此開始儲存實力。這時普魯士的西面獲得了法國劃給的萊茵河右岸的土地,從而進一步增強了普魯士在德意志北部的存在,而在東面又夥同俄、奧對波蘭進行了第三次瓜分,領土進一步擴充套件,戰略空間進一步擴大。
在拿破崙掌握法國政權之後,在拿破崙眼中奧地利的哈布斯堡家族擋住了法國稱霸歐洲的去路。於是,為了搬開奧地利這個絆腳石,同時也限制普魯士的發展,法國對普魯士採取了即打又扶的政策。這讓普魯士的中立保持了十年,儘管普魯士的軍事發展受到了限制,但也讓普魯士在拿破崙連年不斷的歐洲戰爭中贏得了寶貴的十年和平發展期。事實是韜光養晦的十年。
到了1801年,由哈布斯堡趁1799年拿破崙被困於埃及的時機組織的第二次反法同盟,又被從埃及趕回的拿破崙打敗,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弗朗茨二世在法國的威逼下籤訂合約,並放棄了萊茵河左岸地區,同時在法國的支配下於1803年2月透過《全帝國代表會議總決議》取消了神聖羅馬帝國的112個邦、45個帝國直轄市以及1500個帝國騎士領,廢除教會諸侯,實行教產還俗。透過這次邦眾撤併,把神聖羅馬帝國邦國減至30幾個,極大改善了該地區的分裂割據情況,當然法國達到了極大削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目的,但也無意中推進了德意志的統一程序。
1805年,第三次反法同盟毫無意外地再一次被拿破崙擊敗。這一次奧地利被完全趕出了義大利和德意志蘭地區。作為繼續韜光養晦的普魯士來說,奧地利的節節失敗和影響的消退,使普魯士擴大在德意志地區影響力有了肥沃的土壤。
1806年,在法國的作用下,西南德意志16個邦國代表成立萊茵聯邦,並承諾接受拿破崙的領導,其實這跟併入法國幾乎沒有大的區別。同時春風得意的拿破崙迫使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弗朗茨二世不得使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尊號,實際上存活了850年的神聖羅馬帝國至此走到了盡頭,徹底消亡。
而此時的普魯士總想打敗法國,以擺脫它的控制,但又想讓奧地利在與法國的戰鬥中實力得到消耗。所以雖然有此按奈不住自己,但也始終不動聲色保持著中立的態度,一直到法國把原來答應給普魯士的漢諾威地區給了英國,並想要阻撓普魯士成立北德意志聯邦才選擇了參加第四次反法同盟。其實法國就是答應把漢諾威給了英國,英國也會毫不猶豫參加反法同盟的,在這個問題上拿破崙是失算的。
第四次反法同盟有了普魯士的加入應該是加強了,但是沒有了腓特烈二世的普魯士軍隊真的是戰鬥力很一般,結果就是慘敗。而慘敗的代價也是極其慘重的。拿破崙對普魯士這個背叛者的懲罰絕不會心慈手軟,把它由原來的8個省減少到了4個省,人口減少了450萬,還要給法國1.5億法郎的賠款。這讓普魯士的經濟瀕臨崩潰邊緣,為了走出如此困境,普魯士的斯泰因、哈登堡、沙恩霍爾斯特和格奈斯瑙等自由貴族掀起了改革浪潮。
經濟上,他們透過一系列政策解放了農奴,開展了活躍工商業,吸引猶太人的投資等方面的改革。軍事上,他們組建了軍事改組委員會,廢除貴族軍隊中的特權,建立義務兵役制。設立軍隊最高指揮機構陸軍部,辦新式軍官學校,培養適應新形勢的高階軍事人才。教育上,在全普魯士推行全面的義務教育,改善中學教育、建立新型的柏林大學,積極樹立德意志自由平等和民族愛國思想。
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魯士的慘敗和付出慘重的代價,促使普魯士敗中思變、敗中求變,真正走上了改革之路。透過深刻的改革,讓普魯士的工商業自由化,促進資本主義大發展。建立了為德意志發展服務的近代政治、軍事和教育體制,使其從封建社會開始向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脫胎換骨的轉變。最終讓它在第七次反法同盟中取得了對法國的最終勝利。為後來者俾斯麥統一德意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回顧反法戰爭,我們不難看到普魯士在歷次反法同盟戰爭中,總是為它的發展崛起帶來了幫助。這其中有拿破崙一直打壓奧地利過程中,助力德意志地區的統一程序,也有普魯士第四次反法慘敗後的敗則思變,為戰勝拿破崙後迅速發展擴大疆域儲備了後勁。為此我們不能不唏噓歷史的奇妙,它會在有意無意中製造機遇,讓那些善於捕捉機會的國家或者是人創造神奇的歷史。普魯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統一就生動地詮釋這一點。
-
3 # 鄔斯大人
字|2140字,閱讀用時5分鐘
一、 背景分析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七次反法同盟戰爭。
歐洲反法同盟主要是指是1793年至1815年間歐洲各國為了對抗新興的資產階級法國而結成的軍事、政治同盟。第一次和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為了對抗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其後的五次反法同盟則是為了對抗拿破崙統治下的法蘭西第一帝國。
反法同盟國與法國進行了長達20多年的戰爭。第一、二次反法同盟和法蘭西共和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法國大革命戰爭,後五次同盟與法蘭西帝國之間的戰爭稱為拿破崙戰爭。
這七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普魯士參加了其中的四次戰爭,也就是第一、四、六、七次,但前兩次和其他同盟國家都以失敗告終,普魯士因此被迫割讓了大片領土,並賠款1.3億法郎。
前五次反法同盟戰爭都以同盟國戰敗告終,拿破崙統治的法國也因此成為歐洲大陸的霸主。第六次反法同盟則取得了勝利,推翻了法蘭西第一帝國,而拿破崙則被流放到厄爾巴島,並使得法國的的波旁王朝復辟。第七次反法同盟則徹底擊敗了東山再起的拿破崙,拿破崙對於法國的統治也因他的戰敗而徹底宣告結束。
二、原因剖析1.反法同盟戰爭的失敗加速了普魯士的改革
第四次反法同盟戰爭中,法國僅用27天時間打敗普魯士,拿破崙率軍攻入柏林,勃蘭登堡門上的銅車馬與和平女神作為戰利品被拿破崙帶回了法國 ,這被視為對德意志民族的極大侮辱。經過此次戰敗,普魯士意識到了自身的問題,也認識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所以普魯士首相卡爾·施泰因開始推行改革,透過從政治、經濟、教育、軍事方面的改革,增強了普魯士的綜合國力,為後面參加反法同盟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基礎。
2.戰爭加強了普魯士內部的民族認同和民族融合,增強了國家的凝聚力
戰爭是檢驗一個國家是否具有民族凝聚力的最佳方式,反法同盟戰爭的參加鍛鍊了戰火中的普魯士人民,增強了他們的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意識。在強權入侵面前,只有民眾團結一致、不畏強敵敢於戰鬥才能保衛普魯士的獨立和安全,才能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與財產不受侵犯,戰爭無疑加強了普魯士德意志民族的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
3.戰爭勝利增強了普魯士在歐洲大陸以及德意志地區的權威和影響力,為日後普魯士統一德國奠定了基礎。
反法同盟戰爭之前以及期間,德國尚未實現真正的統一,其內部大大小小分佈著很多獨立的王國,其中以普魯士和奧地利這兩個王國的實力最為強大。雖然並不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但這些獨立王國大都屬於德意志民族,並且都講德語,而且他們有著同樣或相近的文化、習俗,所以他們基本上是出自同系同脈。
因此,德意志地區內部比較強大的王國都有統一德意志的想法和目標,但在現實面前只有誰的實力最強大,誰才最有資格領導德意志民族走向統一,從而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德意志國家。在這些諸多的競爭者中,普魯士無疑是最優秀的一個,也是最強大的一個。第七次反法同盟戰爭勝利後,在普魯士的推動下,德意志邦聯成立,這是德國走向統一的基礎,以後基本上都是普魯士在德意志內部進行大大小小的兼併、統一戰爭,直至實現德國的統一。
4.法國阻礙了德國的統一,嚴重干涉了德意志地區的政治,法國的戰敗在很大程度上掃除了德意志統一的障礙。
相比於法國,德國統一的較晚。法國稱霸歐洲大陸期間,憑藉自身的實力,肆意染指他國內政。不僅四處打壓普魯士,而且經常性的破壞普魯士與其他德意志公國的內部的事務,想盡辦法阻礙普魯士走向強大。前兩次反法同盟戰爭的失敗,讓普魯士割地賠款,丟失了顏面,失去了爭奪德意志民族領導權的機會。
在普魯士看來,德意志走向統一必須先掃清外部障礙,但目前的關鍵在於打破法國對於普魯士的欺壓和圍堵,只有普魯士真正走向獨立、安全、強大後,才有資格談統一德國。法國戰敗無疑給了普魯士喘息的機會,也讓普魯士重新拿回了曾經失去的東西,為普魯士的獨立、發展、強大贏得了時間和戰略機遇。
因此1815年,法國戰敗後,德意志邦聯成立,普魯士在與奧地利的爭鬥中獲勝,漸漸取得了對於德意志邦聯的領導權。1834年普魯士在德意志地區建立了德意志關稅同盟,除奧地利和漢堡外,全部德意志邦國都加入該同盟。關稅同盟的建立使得德意志邦聯逐漸形成了經濟層面的統一市場,這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礎,也為幾十年後的德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5.戰爭促使普魯士由弱變強,真正崛起,也推動了德意志地區的經濟融合,為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果一個國家長期處於戰爭的威脅,那麼它一定是無法安心搞經濟建設的,安全才是其考慮的首要事務。拿破崙當政時期,法國的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反觀普魯士積貧積弱,分散的德意志不僅政治上分裂、獨立,而且經濟也是分裂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德意志的統一需要經濟的強大作為支撐,光靠軍事、政治顯然是不夠的。
反法同盟戰爭的失敗讓普魯士發現自身與法國的差距後,銳意改革,促使普魯士由弱變強,從而也使得其在德意志地區更具話語權。1815年拿破崙的失敗,讓普魯士可以比較安心的處理德意志地區的事務,首先要做的就是成立德意志邦聯,完成表面的初步統一,然後就是建立關稅同盟,使得德意志邦聯內部真正形成一個統一的大市場,促進其內部的資本、勞動力、商品的流通,從而實現經濟上的統一、融合,當德意志內部經濟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時候,德國資本主義經濟也相應的會得到飛速發展,經濟上的統一和強大也就為日後國家的統一、強大奠定了基礎。
-
4 # 兵器世界
7次反法同盟掀起了長達20餘年的歐洲戰爭,掃清了諸多歐洲封建勢力,讓普魯士王國在戰爭中成長起來,普魯士的崛起與這7次軍事聯盟有著莫大的關係。但要說7次反法戰爭促成了德意志的統一是不正確的,
最後一次反法聯盟在1815年摧毀拿破崙帝國之後,又過了56年,德意志才完成統一,在這半個多世紀里歐洲和全球發生了數不清的變動,才最終促成德意志的統一。因此說,7次聯盟只是德意志統一的眾多因素之一,但7次反法同盟讓普魯士走向強盛,甚至奠基了近代德意志旺盛的社會基礎,這是不爭的事實。
首先要明白阻止德意志統一的障礙是什麼!查理曼帝國三分之後,逐漸形成的德意志、義大利、法蘭西三個地區,只有最後一個最先形成統一國家,因為法國處於沿海地區,經濟發達最先形成較大的王國,經歷了英法百年戰爭之後,法國基本消滅了大小割據勢力,完成了對核心區的統一,而義大利和德意志直到19世紀80年代才完成這一步。
在16世紀以前,英法出現較大帝國時,德意志和義大利都處於嚴重分裂的狀態,而阻撓德意志統一的原因就是這些國家實力相當,當時的普魯士也好、奧地利也罷,都沒有力量併吞八荒,儘管奧地利國王是名義上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但他的帝國一盤散沙!這很快就得到了印證。
奧地利國王、神羅皇帝——佛朗茨二世,領頭組建第一次反法聯盟,其中就包括普魯士!儘管他們的對手手時飽經內戰的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但這次聯盟還是以失敗告終,1797年普魯士選擇放棄萊茵河西岸的土地與法國談和,並由此進入養精蓄銳的10年;
此後,奧地利王國接連發起了第3、第4次反法聯盟,不僅賠得血本無歸,還讓法國獲得了削弱德意志境內諸邦國實力的機會,減輕了後來普魯士統一過程中的阻力。簡單來說,拿破崙幫助普魯士削弱了自己的對手。
1806年第4次反法聯盟解體,奧地利被拿破崙踩在腳下籤訂了城下之盟!此後,德意志諸邦倒向法國拿破崙,奧地利國王失去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寶座,從此王國再也沒有回覆往日的強盛。(上圖是奧地利放棄皇帝頭銜後的歐洲形勢,拿破崙實際上獲得了對奧地利和普魯士之外,整個德意志的支配權)
對法戰爭的失敗,促進了普魯士的崛起,將其推向強國之路,為後來統一德意志創造了必要條件。近10年後的1806年,普魯士對法國將原本允諾給自己的漢諾威王國轉讓給英國行為忍無可忍,更對拿破崙派自己的將軍約瑟夫、弟弟路易-波拿巴分別擔任那不勒斯、荷蘭兩國國王的行為不能容忍,這簡直就是大逆不道!於是參加了第4次反法聯盟,但這一次奧地利並沒有加入,因為它在第2、3次反法聯盟中元氣大傷、無力再戰。
可讓人大跌眼鏡的是,蓄勢待發10年的普魯士被拿破崙瞬間擊敗,在耶拿戰役中普魯士軍隊戰敗,拿破崙只用了20多天就以勝利者的身份進入柏林!失敗的普魯士到了滅亡的邊緣,它被迫割讓了一半的土地和將近500萬人口,還有1.5億法郎的賠款!當時的法國也不過2400萬人而已。(藍色部分是戰敗後普魯士的疆域)
正是這次失敗,催生了普魯士王國的又一次變革。在經濟上解放農奴、接納猶太人吸引他們投資工商業,普魯士由此擺脫封建時代走向資本主義;在軍事上的改革更為徹底,在沙恩霍斯特和格賴森瑙兩人的努力下,成立了參謀本部制度保持部隊的活力,實行義務兵役制、組建新的軍事院校、取消貴族特權,而經濟上的改革又促進了貴族軍事化的進展,為軍官團的徹底誕生創造了條件。
由此建立了德意志引以為傲的近代政治、軍事、經濟體制,普魯士王國逐漸崛起為歐洲勢不可擋的強國,為後來俾斯麥的鐵血統一大業奠定了基礎。一言以蔽之,拿破崙戰爭將普魯士王國逼向絕境,意外地催生出這個後來的歐洲第一軍事強國,為德意志統一創造了條件。(擊敗拿破崙後的普魯士疆域,參軍深藍和淺藍色區域)
上下改革後的普魯士實力大增,儘管它的領土和人口只剩下之前的一半!但還是在第6次和第7次反法同盟中擊敗了拿破崙!截止到1815年,普魯士不僅拿回了失去的土地,還得到了萊茵區(西普魯士)和眾多北德意志邦國土地,實力大幅提高!也為後來的統一做好了準備。
上圖是1815年拿破崙之後的歐洲版圖,深綠色是普魯士王國的領地,雖然東部原本瓜分波蘭而得到的部分土地併入了沙俄,但卻得到了西部萊茵區,此時普魯士王國的實力,遠超1795年的水平,下圖是拿破崙戰爭前的普魯士版圖概括。
回覆列表
普魯士王國為統一德意志並與法國爭奪歐洲大陸霸權而爆發了戰爭。法國戰敗了,普魯士的威望大大提高,之前法國在德意志各邦搞分離主義,絞盡腦汁、千方百計地阻礙德意志的統一程序(那樣其北方就會出現一個強大的國家,對其不利),法國一敗,普魯士以實力證實了自己,宣揚了其聲威,大大提高了在諸邦中的影響力(人心思服),也就是說至少立威的目的達到了,法國的賠款、阿爾薩斯和洛林的控制都成為其進一步穩固統一局面的有利因素。
1870年11月,代表北德意志聯邦的俾斯麥與南德四邦政府締結聯合的和約,南德四邦與北德意志聯邦合併,成立“德意志帝國”。1871年1月28日,巴黎失陷,兩國簽訂停戰協定。2月26日,雙方在凡爾賽簽訂初步和約。5月10日在法蘭克福簽署了正式和約。這次戰爭使普魯士完成德意志統一,結束了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權地位。普法戰爭後,普魯士打敗法國,從而排除了法國對普魯士統一的干擾。並加快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程序和經濟發展。普法戰爭使德國最後完成政治上的統一,形成了統一的國內市場和獨立的經濟體系。普-丹戰爭:普魯士對丹麥普-奧戰爭:普魯士對奧匈帝國普-法戰爭:普魯士對法國第一次:普魯士和奧地利聯合打敗丹麥;1864第二次:普魯士打敗奧地利;1866第三次:普魯士打敗法國。1870至此,普魯士統一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