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門大居士

    說起邊塞詩,它最早啟源於先秦時代,至盛唐邊塞詩達到頂峰。盛唐時邊塞詩人很多,形成邊塞詩派,其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王之渙、李白、杜甫也有邊塞詩作,但為數不多。王昌齡是盛唐時期邊塞詩作的主要代表,其代表作體現了盛唐邊塞詩創作的美學風格。他的詩雄渾、磅礡、豪放、浪漫、悲壯、瑰麗,其詩作思想深刻,想象力豐富,藝術性很強。他的詩透過對戰場的艱辛生活和自然風光的描寫,表達了戍邊將士的思鄉之情及保家衛國的高尚情操;抒發了戍邊將士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壯志;壯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及家中思婦的別離之情;著力展現戍邊將土單調艱辛的塞外生活。他的詩作體現出他憂國憂民的思想和強烈奔放的愛國情懷。

    我們看一下他的詩作:

    1.

    《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

    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城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

    不教胡馬度陰山。

    2.

    《從軍行》

    青海長雲暗霧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Murano終不還。

    3.

    《從軍行》

    平沙萬里餘,飛鳥宿何處。

    虜騎獵長原,翩翩傍河去。

    邊聲搖白草,海氣生黃霧。

    百戰苦風塵,十年履霜露。

    雖投定運筆,未坐將軍樹。

    早知行路難,悔不理章句。

    4.

    《從軍行》

    秋草馬蹄輕,角弓持弦急。

    去為龍城戰,正值胡兵襲。

    軍氣橫大荒,戰酣日將入。

    長風金鼓動,白露鐵衣溼。

    四起愁邊聲,南庭時佇立。

    斷蓬孤自轉,寒雁飛相及。

    萬里雲沙漲,平原冰霰澀。

    惟聞漢使還,獨向刀環泣。

    5.

    《從軍行》

    大將軍出戰,白日暗榆關。

    三面黃金甲,單于破膽還。

    6.

    《從軍行》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縱觀王昌齡邊塞詩作,作者擅長以景喻情,情景交融。他運用簡單的創作技巧,開拓出一個豐富多姿的廣闊視野,在平實無華的主題中凝鍊出貫穿於時間與空間中永恆的思考。他不愧為後世冠譽他的“七絕聖手”之名。他的邊塞作品無愧為七絕詩中的曠世佳作。

    他的愛國情懷及他的作品將千古流傳!

  • 2 # 牛嵴柴夫

      從軍報國、征戰邊塞,是盛唐詩人共同的願望和抱負,王昌齡更是從青少年始,就一心想往。因此,他盼望朝廷“安能召書生,願得論要害”,“若用匹夫策,坐令軍圍潰”。

    王昌齡,字少伯,山西太原人。早年家貧,一邊務農一邊讀書。並立志要投筆從戎,因此在青年時期,就遊歷大西北,希望找到從軍的機會;最遠處可能到了碎葉城,因《從軍行七首》之六有云:“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碎葉城是唐朝在西域設的重鎮,乃中國曆代王朝在西部地區設防最遠的一座邊陲城市,也是絲路上的一座重要城池,李白即出生在這裡。它與龜茲、疏勒、于田並稱為唐代"安西四鎮"。今屬吉爾吉斯斯坦,唐代的碎葉城是仿長安城而建的。此行為王昌齡大量的邊塞詩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王昌齡一生留下的詩集有170多首詩。並以邊塞風光生活為主,在詩歌史上被稱為邊塞詩人,亦稱七絕聖手、詩家天子。《唐詩別裁集》贊其:“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謂之唐人《騷》語也。”

    最有名的一首當屬《出塞》:“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七絕“出塞”曾被明人李攀龍推至唐人七絕壓卷之作的高度,明楊慎編選唐人絕句時,也把它列為第一。詩的意境雄渾開闊豁達,氣勢流暢,感情深沉。雖用平實的語言慨嘆了守將的無能,卻自有縱橫今古的氣魄,既激動人心,又耐人尋味。確實為唐詩中的珍品。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從軍行4》。悲壯雄闊的畫面,孤寂、艱苦、長期的戍邊戰鬥,深沉的誓言、不滅的豪情壯志。讀了讓人熱血沸騰。

  • 3 # 扁擔圈生活

    古往今來,華人忠於國,重視家,家國情懷自古便深深紮根在每一箇中華兒女心中。

    著名歌曲《國家》中說,“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言簡意賅的詮釋了國與家休慼與共的關係;一代儒學大家孟子說:“天下之本在於國,國之本在於家,家之本在於身”,很好的闡釋了儒家對士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要求;無錫著名的東林書院有千古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也很好的說明了家國天下的關係。

    正因為國與家息息相關,家國情懷才得以成為中國知識分子的集體思想意識,化作文人墨客最濃烈的精神底色。他們透過最有魅力的詩詞歌賦來傳達最大氣的愛國重家情懷。

    詩,作為中華獨有的文學特色,怎能少了這樣一種家國情懷?

    不可勝數的古典詩詞中,以邊塞詩最為磅礴大氣,它所體現的家國情懷,最引人入勝!

    “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詩聖”杜甫一首《前塞上》抒發了壯士保家衛國的豪情;“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詩仙”李白一曲《關山月》描寫了邊塞的壯闊之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人王翰一首《涼州詞》表達了作者視死如歸的勇氣......

    然而,盛唐還有一位著名的邊塞詩人——王昌齡,有“七絕聖手”的美譽。他的詩以七絕見長,最著名的是登第之前遊歷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因此還有“詩家夫子王江寧”的盛譽。

    同大部分詩人一般,王昌齡的仕途也是十分坎坷,他常年處於顛沛流離的生活狀態,更是見證了大唐王朝由盛轉衰的過程,其中心酸非三言兩語所能道也。

    作為一名政治家和詩人,他所創作的詩歌呈現出現實主義風格,大多描述了其人生經歷和社會背景。王昌齡少年時期崇山問道,後來遠赴邊關,將邊塞生活的切身感悟融入到詩詞中。

    這個時期,他的作品內容豐富,感情交織,有的抒發著建功立業的思想;有的體現了憂國憂民的情懷;還有的表達了戰場殺敵的快意;以及對殘酷現實的批判和對戰爭的思考和對遠征將士及其家人的同情。

    有人說王昌齡的閨怨詩寫的很好,比如這首《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透過描寫閨中少婦的愁思和苦恨,表達了人們對戰爭的厭惡以及對美好團圓生活的嚮往。

    不過,大部分學者還是認為他的邊塞詩最為大氣。比如這首《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這首詩一直被人們稱為:“唐朝七絕之首”。

    秦時明月依舊照在漢關大地上,歷史幾度變換,然而征戰卻無休無止。徵人未還,多少壯士戰死沙場。如果有“龍城飛將”李廣的出現,平息胡亂,安定邊防那該多好!

    寥寥數語,平凡之中可見磅礴豁達的主旨,氣勢宏偉,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戍守邊疆戰士們的久徵未歸的同情以及對安定和平美好生活的嚮往。無外乎明朝學者李攀龍推寵它為唐代七絕壓卷之作。

    王昌齡的邊塞詩磅礴大氣,意境深遠,有慷慨鬱勃的雄渾之美,更有深情幽怨的意境之美。它既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也折射出詩人家國情懷,又有著豐富的美感特質。

    比如這首《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茫茫雪山一片昏暗,玉門關和邊塞城遙遙相望。保家衛國的戰士身經百戰,即使鎧甲磨穿也難忘不破敵國不還家的豪情壯志。

    全詩描寫了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和自身的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西北邊陲悲壯開闊且迷濛暗淡的景色裡。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引出守衛邊疆的戰士心理,一氣呵成。典型環境和人物感情高度統一,大開大合,意境深遠。

    還有這首《從軍行》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上海風秋。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烽火高臺的西邊聳立著一座百尺戍樓,黃昏時分獨上高樓,任憑海面秋風撩起戰袍。此時又傳來一陣幽怨的羌笛《關山月》,無奈這笛聲更增添了萬里之外的妻子相思之情。

    作者想表達徵人思念家鄉,懷戀故土的感情,卻不直接寫,偏從深閨妻子的萬里愁懷中反映出來。詩人用筆委婉曲折,思婦的愁懷,恰恰是徵人戍邊多年未歸的原因,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跡,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轉折過渡,十分巧妙自然。

    清代李英在《詩發易簡錄》評這首《從軍行》說:“不言己之思家,而但言無以慰閨中之思己,正深於思家者”。

    當然,王昌齡著名的邊塞詩不止於以上幾首。但不可否認的是,他的邊塞詩確實很好。在詩中,我們總能在磅礴大氣中見識到保衛邊疆的壯士們的豪情壯志,或是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報國情懷。

    幾千年時光悠悠流轉,無論是王侯將相,亦或英雄才子,俱化作一抹塵囂,湮滅在歷史長河中。然,不變的是那深入骨髓的家國情懷卻如一條綿綿不休的河流,始終流淌在每一個文人墨客的筆底心頭,成為華人不滅的精神圖騰。而王昌齡的邊塞詩,正如大漠裡那一束燦爛的孤煙,活在萬千中華兒女的心中!

  • 4 # Lucy老師

    王昌齡 (698— 756),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早年貧賤,困於農耕,年近而立,始中進士。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又中博學宏辭,授汜水尉,因事貶嶺南。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交厚。開元末返長安,改授江寧丞。被謗謫龍標尉。安史亂起,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唐玄宗改府兵制為募兵制後,文人掀起了從軍熱以求邊功。

    開元十三年,王昌齡漫遊西北邊地,有了較深的邊塞生活體驗,創作了大量的邊塞詩,此時岑參11歲,高適還沒有開始邊塞生活,後人依次考證稱王昌齡為邊塞詩的創始和先驅。

    王昌齡的邊塞詩善於捕捉典型的情景,有著高度的概括和豐富的表現力。既反映了盛唐時代的主旋律,又對邊塞風光及邊關戰場場景進行細緻描寫,同時能夠捕捉到將士細膩的內心世界。其詩歌意境開闊,語言圓潤蘊藉,音調婉轉和諧,耐人尋味,在發情、造景、寫意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現在欣賞其詩【出塞】(其一)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xing)(其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從軍行】(其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從軍行】(其三)

    關城榆葉早疏黃,日暮雲沙古戰場。

    表請回軍掩塵骨,莫教兵士哭龍荒。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Murano終不還。

    【從軍行】(其五)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

    寇衡作品 王昌齡從軍行詩意畫

    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

    【從軍行】(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葉城西秋月團。

    明敕星馳封寶劍,辭君一夜取Murano。

    【從軍行】(其七)

    玉門山嶂幾千重,山北山南總是烽。

    人依遠戍須看火,馬踏深山不見蹤。

    【塞下曲】(其一)

    蟬鳴空桑林,八月蕭關道。

    出塞入塞寒,處處黃蘆草。

    從來幽並客,皆共塵沙老。

    莫學遊俠兒,矜誇紫騮好。

    【塞下曲】(其二)

    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

    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

    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

    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塞下曲】(其三)

    月高天涯路,林深夢追人。

    大漠輕風起,芳草吐春心。

    【芙蓉樓送辛漸】 (其一)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芙蓉樓送辛漸】 (其二)

    丹陽城南秋海陰,丹陽城北楚雲深。

    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

    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而王昌齡邊塞詩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其一,王昌齡善於採用心理描寫,表現細膩多變的感情。王昌齡在詩中較早地抒寫征夫心靈的一位詩人,為宋詞對人物心理進行細膩刻劃打下了基礎。他或透過瞬間征夫的心理變化,描寫他們跳動的心曲;或透過營中的歌舞聲,對征夫的內心痛苦進行抒寫;或者藉助邊關的特有的生活場景,寫征夫內心的憂愁;或者借戰爭,寫守邊將士捍衛國家尊嚴的英雄氣概。可以說感情的抒發非常細膩、真實。

    其二,王昌齡詩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王昌齡去過邊塞,真正看到了邊塞的大漠、雄關、孤城、長雲、雪山、烽火、羌笛等景象,因而在他的邊塞詩中,組成了一幅非常壯美的自然景物的群體圖。這些意象的上面附著了邊塞將士的情與意,是特定環境中的特定物,即自然的物與將士的情兩相交觸,詩人還藉助化無形為有形的藝術手法,構成了王昌齡邊塞詩的情景妙合,意與境渾的藝術境界。他創造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用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其一,選擇某些富有特徵性的景物,注入強烈的主觀情感,促使景與情水乳交融,真善美高度統一。其二,既採用賦體,描寫實景,又巧用直中含曲的方式,求得含蘊無窮的言外之意。其三,以苦心與孤詣,展開形象思維的翅膀,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體,使意境十分深蔚。

    其三,王昌齡詩內容簡潔、明快、含蓄,具有很高的語言藝術成就。王昌齡的邊塞詩,非常講究語言的精煉,真正做到了言均意足,意蘊無窮。或簡潔、或明快、或含蓄,讓讀者回味無窮。另外,王昌齡在藝術上精益求精,對每一句都精心地加以處理,沒有閒筆,絕句的起句往往是驟響易徹,以雷鳴般的聲勢開啟一個局面,如:“秦時明月漢時關”、“大漠風塵日色昏”、“青海長雲暗雪山”、“琵琶起舞換新聲”等等,都是單刀直入,開門見山,不過最妙的地方還不在於起句,而是在第三句。絕句一般的都要在第三句另闢新境,翻出新意,所以首二句要平緩些才便於翻上一層。王昌齡調既已高險,還能在第三句上就勢一振,把思想感情再深入一步,實在是需要高超的藝術技巧。

  • 5 # 使用者60397079085

    王昌齡的邊塞詩體現了怎樣的家國情懷?

    答曰:在國家層面,希望國家安定;在家庭層面,希望家庭幸福。這就是詩人的家國情懷,也是所有人的家國情懷。

    王昌齡生活在盛唐時期,所以,在他的邊塞詩中,都能體現岀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來,以及克敵制勝的堅強信心。但是,頻繁不斷的護邊戰爭,也使得人民不堪重負,大有對戰爭厭煩的情緒。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很多首,但我不準備一一道來。故選擇其中一首進行賞析。這首名曰《岀塞》,詩云: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還是首先翻譯一下,才能夠對詩的本身大意作一個初步的瞭解。其譯文曰:

    依舊是那秦朝時代的明月,依舊是那漢朝時期的邊關。萬里長征連年不斷,在邊關上征戰的親人至今沒有回來。

    如果能夠任用象衛青、李廣那樣的人來做守邊將帥,匈奴的戰馬就不敢跨過陰山半步來侵擾中原的人民。

    這首《岀塞》正是反映作者及當時人民厭惡戰爭、渴望和平的心情。我們具體賞析一番: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這個“秦時明月”和“漢時關”,是一種互文的寫法。不是說秦朝時的明月和漢朝時的邊關,而是說:秦漢時期的明月和邊關。“秦”“漢”“月”“關”四個字交叉說岀,以“秦時”和“漢時”對“明月”和“邊關”進行修飾,具有很好的藝術水平。“秦時明月漢時關”這樣的句法,給人一種久遠的歷史感。護邊之戰從秦至漢,直到唐朝,從來沒有間斷過。“萬里長征人未還”呢?這“萬里長征”四個字給我們提示的又是地域的廣闊。“人未還”,人到哪去了?有的犧牲了,沒犧牲的還在邊疆守護著國門,反正就是不能回來。兩句合起來,一句揭示了護邊戰爭時間的太長太長,一句揭示護邊戰士離開自己的親人太遠太遠。中心意思是什麼?答曰:厭惡戰爭,期望和平,親人團聚,國家安寧!

    如何才能達到這樣的目的呢?後面的兩句就作岀了回答:“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只要能夠任用並信任象衛青和李廣那樣的人才做守邊將軍,匈奴的戰馬是不敢跨過陰山這邊來的。這句中的“龍城飛將”,並不是一個人,而是兩個人。“飛將”比較容易瞭解,大家都知道就是飛將軍李廣;但“龍城”則需要解釋一下:漢朝車騎將軍衛青曾奇襲龍城,故以“龍城”借代衛青之名。所謂龍城者,乃是唐人所說盧龍城也。這兩句可不是說只要有了好的將領就能夠拒敵於國門之外那麼簡單。其中的深意就是:朝庭不識人才,忌賢妒能。一是沒有識人之慧眼,二是沒有用人的膽量。在封建社會中,大部分時間裡,都是糊里糊塗地把自己的皇位看得比國家的安寧統一更為重要。這就難怪好的人才往往會埋沒一生的了。

    《岀塞》一詩體現的家國情懷是:國家強盛,邊關堅固,人民幸福,家庭團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侍二主的桓階,勸主篡位,最終為何還能位極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