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無常的小跟班

    1,大明王朝的滅亡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2,社會兩極分化極其嚴重,當時的富豪們以各種巧取豪奪的手段,兼併了大量的土地,窮人越窮,富人越富。

    3,朱氏皇親國戚太多,這些人享受各種高超的待遇,只吃飯不幹活。除了佔有大量土地之外,而是給國家財政增加了很大的負擔。

    4,黨爭,以東林黨為首計程車大夫群體,各種黨爭,他們黨同伐異排除異己。嚴重的阻礙了,朝廷的正常運轉。

    5,稅收,大明朝後期一直面臨財政沒錢的尷尬。士大夫集團跟江南富豪集團互相勾結,不不交稅及無稅政策。朝廷沒錢,甚至發不起士兵的工資。

    6,腐敗嚴重,士大夫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各種奢靡貪汙腐敗。嚴重的危害了朝廷。

    7,士大夫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尾大不掉,裹挾了朝廷,裹挾了皇帝。這些人除了打嘴仗,講大道理。沒有一點用處。

    8,天災,明末小冰河時期,天災加上老百姓稅收太重,導致農民起義造反。

    9,崇禎皇帝能力不夠,崇禎這十幾年,可謂兢兢業業,奈何沒有秦皇漢武的手段。

  • 2 # 樂樂愛收藏

    明末崇禎亡國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這個問題要從幾方面來說。首先明朝後期的幾任皇帝都是昏庸之輩,造成宦官專權,朝綱敗壞,官吏貪汙腐敗,到崇禎時已是無力迴天了。即使是萬曆時期張居正的改革,最終也因觸動了統治階級的利益而得罪了利益集團沒有推行多久就被推翻了。其次就是明朝後期經歷了多次戰爭,鎮壓反叛,浪費了巨大的國力,造成國庫空虛。還有就是明末崇禎年間連年大旱,導致百姓吃不上飯,國庫又無力接濟,從而造反。全國各地起義風起雲湧,比較著名的李自成,張獻忠等。最終是李自成攻下了北京,崇禎上吊。導致崇禎皇帝眾叛親離,最終上吊自殺也只能怪自己時運不濟。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北方後金的強勢崛起,努爾哈赤和皇太極都是非常傑出明主。他們覺得明朝氣數已盡因此對中原虎視眈眈,總想找個機會滅了明朝。面對強大的對手壓力山大。再加上崇禎皇帝為人刻薄寡恩,猜忌心重,總認為某些大臣人要造反。所以造成許多大臣要麼下獄,要麼被殺。因此手下的一些重臣對崇禎十分懼怕,都是陽奉陰違。也正因為如此,他才中了努爾哈赤的反間計殺了袁崇煥。殺了袁崇煥,不僅導致邊疆損失一員虎將,而且也使許多忠臣心寒,最終被吳三桂引清軍入關。以上就是明末崇禎亡國的原因。歡迎大家評論。

  • 3 # 春秋15

    皇朝滅亡的普遍性規律:

    1.民族分,有明以來,把長城以北的蒙古族及滿族,看作異類,莫名樹敵。

    2.官民分,百姓受到自然災害及官僚機構漠視,官逼民反。

    3.君臣分,崇禎的狐疑心態,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 4 # 萌主歷史

    【崇禎皇帝是亡國之君嗎?】廈門大學傅小凡教授認為:明朝的亡國之君是萬曆和天啟,崇禎不過是末代皇帝。亡國之君是指國家因他而亡,如夏桀、商紂、秦二世、隋煬帝,因為他們的荒淫無道而導致國家敗亡。末代皇帝是指國家滅亡之時,他正好是最後一位君主,而亡國的原因和責任卻不在於他。 ​

  • 5 # 老農民嘮三農

    說起朱由檢,很多人都替他惋惜,認為他做出了他所能做的一切事情,因此大明王朝亡國的這個鍋,真的不該由他來背。但是我們翻閱歷史,卻發現他身上並不是一點責任都沒有,而且責任還不小。我們可以拿他和他的祖上老朱皇帝相比較,除了繼承了朱元璋的姓氏以外,他沒有繼承一點有用的本事,反而是惡習學了不少。比如朱元璋殘暴嗜殺的本性,他學的是登峰造極、有過之而無不及。

    朱元璋當初之所以殺掉那些人,首先還是因為這些人罪大惡極、十惡不赦。比如胡惟庸,他攀著李善長這條線,上了大明王朝的船,就開始拼命地結黨營私、黨同伐異,任何一個皇帝遇到這種事,都是無法容忍的。其實胡惟庸完全該殺,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只是由此而生髮的濫殺無辜,給朱元璋也留下了殘暴之名。不過他雖然殺了這麼多人,卻沒有把大明的天下給殺亂。因為這時候天下已經在他的掌控之下。

    到了他的不肖子孫朱由檢手裡,卻完全成為了另外一個樣子。這時候的大明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的狀態,人心都難以聚攏,他卻偏偏要學著祖上殺伐果斷的樣子,冥頑不顧地舉起了屠刀、染紅了雙手。朱由檢剛當上皇帝的時候,大明朝還有許多堪用的武將。比如我們都知道的孫承宗,還有袁崇煥,再後來就是洪承疇。但他倒好,完全就是丟一座城就殺一個將,這天底下的將軍再多也經不起這樣的殺戮呀!試問一下,天下有不打敗仗的將軍嗎?

    他瘋狂殺戮導致的一個顯著後果,就是整個朝堂計程車氣十分低沉。因為戰敗就會被殺,所以武將在戰場形勢嚴峻之時,首先想到的根本不是反敗反勝,而直接就是投降。因為上諫就會受死,所以文臣們遇到朝堂大事,都是緊閉嘴巴,這一張口就不能保全項上人頭,誰願意去惹那個嗜殺成性的皇帝啊?完全成為孤家寡人的崇禎,只好培植自己的私人親信,用得最順手的還是太監,這可是啪啪打臉的節奏呀,因為他剛上任的時候,可是親手幹掉了魏忠賢。

    在他當政的時候,朝堂上的氣氛十分弔詭,皇帝不信任臣子,臣子不相信皇帝。他當了十七年的皇帝,僅僅刑部尚書一職就換掉了十七個,平均一年一個的節奏;內閣大學士更是換了五十個,這樣頻繁的調動,使得朝堂里人人自危,只願看管住自己的項上人頭,再不願意關心大明的天下。後來大明國庫出現虧空,再無力承擔龐大的軍費開支以及賑災費用,他請群臣動一動自己的腰包,竟然朝堂一片緘默,這樣的皇帝,還想贏得天下臣子的擁戴嗎?

    我們來看看袁崇煥的悲慘遭遇,他是萬曆年間的進士,雖然是文職出身,但他還是在遼東任職,成為文官轉型戍邊的成功典範。特別是他在鎮守寧遠期間,多次在寧遠、寧錦等地取得大捷,這在明朝末年簡直可以算得上是驚天動地的喜訊了,但當時他的命運不濟,因為魏忠賢還在任上,他也心生去意罷官回鄉。後來崇禎皇帝重新啟用了他,他也是多次打敗了皇太極的軍隊。然而這個時候的皇帝卻忽然頭腦短路,居然中了對手的反間計,殺了這位大明戰將。

    儘管當時袁崇煥的所作所為,也確有一些值得商榷之處,但絕對罪不致死,而且在國難正當用人之際,殺了邊關大將,完全是自毀長城的舉動啊。在魏氏餘黨的一通彈劾面前,以及皇太極的反間計中,剛愎自用、猜疑心強又殘忍暴戾的崇禎皇帝,還是沒有能夠按捺住,拔出了屠刀,既是殺死了抗清名將,更是斬斷了自己的左膀右臂。

    此外還有一個叫做孫元化的御史,則死得更為冤枉。孫元化身上有一手製造西洋火器的絕技。早年的時候,正是因為他的火器,才使得努爾哈赤被炮火擊中,抬回去後就重病身亡了。孫元化在一次戰鬥中遭遇了內部叛亂,使得既定的軍事行動失利,就想著自刎求死,沒想到被叛軍俘虜後放了回去。崇禎皇帝竟以此為由,認定他是發動叛亂的罪魁禍首,將他也處死了。由此看來,崇禎皇帝的手段比起朱元璋來說,真的是殘忍暴戾多了。人們在談及明亡原因的時候,可曾想到這一點呢?

  • 6 # 依與夢

    明朝滅亡的原因:窮,大統一中央王朝就沒明朝中央這麼窮的哦,經常打仗,打的打的就沒錢了(雖然明朝時國家挺有錢的,但稅收低,又重農抑商,中央真沒錢)

    崇禎帝未能力挽狂瀾的原因:接手了一個爛攤子,內憂外患嚴重,手裡沒錢,窮,打不起仗,為了能打仗,發軍餉,加農民的稅,結果農民負擔重了,活不下去,更多人反了,貪官富了,朝廷還是窮,還是沒錢發軍餉

    崇禎發不起軍餉,打不了仗,問大臣要錢,大臣全哭窮,李自成入京,抄大臣家數錢,數的都忘登基了→_→

  • 7 # 使用者聽松閒人

    老話說:朽木不可雕矣!大廈將傾,崇禎已無法力挽狂瀾。在崇禎前的幾位帝皇都是昏君,待到17代皇帝的崇禎即位,社會已是千瘡百孔,加上連年的旱災和後金的騷擾;明朝已沒了巨大的財力來彌補民生問題,因此更加劇了在野的動亂。此時的明代百姓已是餓浮遍野,引發了多處的農民起義。

    從嘉靖皇帝8年末朝政,嘉靖怠政、荒淫,到萬曆的斂財以及天啟對朝政的荒廢。在這些統治階層的不負責任往往讓人民看到的只是權勢者的奢侈腐化而並沒發現整個官僚集團徹底地腐化及吏治的混亂,也是對明代造成滅亡有所影響的一種潛在因素。

    由於明代前幾任皇帝的荒淫無度,自己懶得理政,這就在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後,造成了宦官參政、宦官專權。這在歷史上也被多數人認為:宦官也是造成明朝後期政治混亂的重大因素。不過,事實上明代也有一些好的太監,例如:馮銓、王安等。這些有良知的宦官對朝庭某些士大夫的正確建議還是支援的。這就必須分析宦官專權對明代滅亡的影響應該有針對和具體性所指。但通體來看:宦官從明初開始就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扮演著特殊角色。

    黨社之爭也是加速明代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明末黨社之間出於集團利益或政見之間的差異而引發大肆的爭鬥,也使統治集團的力量得以分散;這就影響或延誤了政府工作正常的運營。其中由於黨爭,明代對遼東政策多行不利,袁崇煥也因此被誅殺。黨爭也使北京政權南遷造成了遲遲不能決斷的後果。由此可見:黨社之爭的弊端對明朝的滅亡影響也是無可爭辯的。

    明晚期的階級分層十分明顯。豪強地主階層與中下層平民的矛盾十分突出。由於地主階層維護著統治階級的利益,往往強加給平民的賦役和剝削過於苛刻,這就可以導至農民起義的一種重大因素。且明末時期對農民的賦稅和壓迫的嚴重性還不能與歷代其它皇朝可比;這難道不是到處發生起義的原因麼?

    在中國歷史上,我們大至可以發現,這些起義的力量通常都爆發於河南、安微、陝西、四川等地方,也正是這些地區的貧困和多自然災害而民不聊生,這些區域往往平民遭受的賦役和剝削也極其嚴重,加上這些地區人口又眾多,民眾被迫為生存而抗爭!正反對比的東南江浙一帶,類似於爆力起義的事例相對就少。當然這有地域環境的先決條件所決定的。江浙一帶的自然災害相應就少得多。因此,也要分析:不同地區對承受賦役苛稅的承受能力也不盡相同。

    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本身就從明代早期就隱含了明代必然滅亡的惡性隱患。由於這一制度,明代的政治權利發展成了高度集中的現象以及政體內部脆弱性的矛盾、宦官專權、黨社之爭以及官僚知識分子與國家的意見不統一,也正是在明未統治者疏於管理朝政宦官專權的原因,使得許多願意為國家盡忠的知識分子受到排擠,明未的政體又是何其脆弱?這些仕人竟在明末要麼擠在廟堂之外,要麼報效後金,可見明末政體何其的悲哀!難道這些不是明代滅亡的必然因果麼?

    明代的滅亡更有女貞部落的趁隙而入,也就是說:清朝依靠了遼東武人和仕人兩股勢力突現了統一中國的戰爭。這裡充分證明了官僚知識分子與朝庭的離心率;由此女貞人在關外迅速倔起,這裡要提到的是:由於女貞將明王朝的注意力導向到了遼東,而忽略了內地多處的起義,即便關注到這些起義力量,明政府又何來財政支出呢?這與女貞與明朝的不斷戰爭,削弱了明政府的國力,而明統治集團內部又不斷分裂至此加速了明代的滅亡。

    還有當時(17世紀),國際之間的商貿衰退也是重中之重的原因。當時,明朝與世界經濟體系的密切關聯性。17世紀前30年,明朝從與歐洲的商貿中獲利頗豐,世界各地的白銀經由馬六甲源源不斷流入明皇朝,此時的朝庭經濟充裕。到了1620年~1660年,歐洲發生了經貿危機,加上世界白銀產量銳減,同時東南地區的經濟也在減少,於此使明朝國庫稅銀得不到預期的補充。這也是加速明皇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還有就是在17世紀中葉,中國與北半球許多國家一樣,經歷著地質史上的寒冷期,隨著這種氣候變化,產生了一系列的災害:旱災、洪澇、蝗災甚或瘟疫。1637年~1644年這些災害頻發。鼠疫又從山西傳遍河南、河北、北京等地,至使當時華人囗大量減少,農業大幅度欠收。這是生態環境的惡化因素促使明朝再一次衰竭的原因。

    總之,明朝到了這種程度,氣數已盡,誰又有能力力挽狂瀾呢?

  • 8 # 心周心長客91

    明亡有以下幾個原因:

    內部:

    1.閹黨專政亂權:土木堡之變: 太監王振勸英宗去其老家,致使英宗被俘,大軍傷亡慘重,隨軍大臣多數死亡,及後來北京保衛,使其有盛轉衰。

    魏忠賢,閹黨典型代表,把握朝政,擅權跋扈,大肆捕殺東林黨人士。

    2.內鬥:英宗斧劈多門之變,石曹之亂,庚戌之變,東林黨爭;官腐敗。

    3.荒唐皇帝:愛當將軍的明武宗,愛木匠的明熹宗,任命道士為禮部尚書的明世宗,二十年不上朝的明神宗。

    4.宗親龐大,明初分封,導致明末時宗室人數龐大,消耗巨大。

    外部:蒙古西部的瓦剌;北方的韃靼;沿海的倭寇;東北的後金;明末的起義。

    天災:明末小冰河時期,中國的年平均氣溫都比現在要低,史記上海、江蘇、福建、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其導致地球氣溫大幅度下降,使全球糧食大幅度減產,由此引發社會劇烈動盪,人口銳減。

  • 9 # 下午歷史茶

    崇禎是位不合格的皇帝,他不懂帝王之術、治國之道,不但沒有挽救明王朝於危局,反而加速了滅亡。

    崇禎接手時的明王朝,一是面臨著來自東北滿清的壓力。滿清取得薩爾滸大戰勝利之後,建都盛京,與北韓達成兄弟之盟,逼走明王朝的盟友蒙古察哈爾林丹汗。佔領遼東覬覦關內意圖明顯。二是面臨著來自西部內亂的壓力。天啟年間的西南奢安之亂,波及川黔雲桂四省,持續17年。天啟年間發生在最窮的西北長達十餘年的災荒,到了崇禎時,農民已鋌而走險、揭竿而起,起義烽火點燃,而最終成了直接滅亡明王朝的火種。三是面臨著來自自然災害的壓力。“小冰河期”災變到了崇禎年間變得頻繁,先後八次大的災荒,全國糧食欠收絕收。同時山西鼠疫爆發,波及華北數省,蔓延至京畿。還造成北方遊牧民族相互殘殺、拼命南下搶劫。四是面臨著來自國家沒錢的壓力。其實崇禎在位的17年沒錢一直困擾著他。國庫年收入白銀三百萬兩,除了用於軍餉、官員工資外,已無錢救災,財政入不敷出是常態。李自成圍京城,崇禎想調回吳三桂回師守京,就因沒錢而作罷。

    如此爛攤子,到了崇禎手裡非但沒有轉圜反而加重,最終大明亡在了崇禎手裡。明王朝滅亡最大的原因在於崇禎本人,是他把一副殘局還極有希望的好棋下爛了。我們可以用對比之法來看一看崇禎之作為。

    一是比困難。要說難,東北的滿清和西北的起義軍,任何一個都比崇禎難,他們處於攻勢而崇禎處於守勢,所以他們面臨的困難是可想而知的。滿清贏得了薩爾滸大戰,算是在關外站住了腳,但小小關外,在財力、人力和物力怎能跟明王朝比,雖然滿清八旗作戰勇猛,但是還沒有入主中原的實力,明王朝的關寧鐵騎就沒有讓他們越過山海關,大明亡國後,還是吳三桂把他們引了進來。

    而西北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起義軍更難。本是一群烏合之眾,論作戰根本無法與明軍相比。在多次交戰中,次次被打的落花流水,滅掉明王朝的李自成在一次慘敗中,只剩下十八人。這些叛了降、降了又叛的起義軍之所以成為明王朝的掘墓人,最主要原因不是他們有多強,而是崇禎太無能。

    天災確實使明王朝面臨困難加劇,因為天災,讓貧苦農民沒飯吃,沒飯吃就要造反。問題是面對天災,第一時間要賑災。賑災需要錢,而國家沒有錢,只能加稅,稅從何來?又從農民手裡徵,農民本來就沒錢,破產後又加入造反隊伍,造成惡性迴圈。這正是崇禎的悲哀所在。

    二是比錢財。滿清和起義軍哪個能與明王朝相比,尤其是西北起義軍,是因為沒錢才造反,若是有了錢,還何必鋌而走險,李自成兵圍北京城時,還向崇禎提出封他西北王,給一百萬兩軍費養家餬口的要求。而滿清深居苦寒之地,正是因為要啥沒啥,才覬覦關內,如果當時有人說他們可以入主中原,恐怕連他們自己都沒有這個信心。

    明王朝到了崇禎時已立國兩百多年,國力一直居世界前列,在沒有外敵入侵的情況下,這兩百多年間積累的財富沒在國庫,必在民間少數富人手中,仍在崇禎的掌控之中。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崇禎沒錢,不想法從富人手中取,反而非要從窮人手中奪,這不是自尋死路嗎?

    無論哪個朝代要充盈國庫都要開源和節流。崇禎一直在這麼做,大量裁減冗員,少發工資,增加稅收,充實國庫。這都沒錯,錯就錯在開源只劍指窮苦農民,而富人的工商稅還免了。放著有錢的不收,卻只盯著沒錢的往死裡整,結果只能官逼民反。

    三是比人才。崇禎時的明王朝湧現出孫承宗、袁崇煥、孫傳庭、滿桂、祖大壽、左良玉、曹文詔、盧象升、洪承疇等眾多能臣良將,可謂是人才濟濟。這些人不僅有能力,還有品德。滿清軍事素養有名氣的,大都是努爾哈赤的幾個兒子,但他們的數量有限。可惜的是這些名將放在崇禎手裡連一個李自成都對付不了。因為誰能幹崇禎就殺誰,這些名將先後被崇禎弄死了。

    有人說崇禎最大的錯誤是處死魏忠賢,因為魏忠賢再壞但能效忠皇權,制衡文官集團。這話有一定道理。其實扳倒魏忠賢對維護皇權立威樹信沒壞處,錯就錯在,除了魏忠賢,沒再扶持一個馬忠賢或李忠賢出來給他做事。清算上萬閹黨人,矯枉過正,打破了多年形成的平衡,致使東林黨獨大。

    而他在位的17年間,竟然換掉了50多個內閣大學士,11個刑部尚書,14個兵部尚書,誅殺總督7人,殺死巡撫11人。這個數字在歷朝歷代都觸目驚心,更讓人膽戰心寒。如此皇帝,又有誰能一心跟著他呢?到了最後,只能是離心離德,敬而遠之。在李自成要打到北京之際,崇禎曾想遷都南京,這在當時的境況下是個不得以的選擇,但到了朝堂之上,竟遭大臣的一致反對。其實能跟皇帝商議國事的豈能不知南遷是唯一能使明王朝不亡的出路,但卻無一人敢說出來。因為他們害怕哪天崇禎心血來潮,會找他算帳,因為南遷有辱大明氣節,所以誰也不說。在上煤山時也只有一個太監跟隨。混到這個地步又怨誰呢?都是崇禎自己造成的。

    由此可見,崇禎根本不懂帝王之術、治國之道,根本不具備最基本的政治素養。明王朝到了他的手中,不但沒有挽回殘局,反而加速了滅亡。對此,崇禎確實難辭其咎。而可悲可嘆可憐的是,他死前還說出“朕非亡國之君,諸臣盡亡國之臣”的話來。足以證明,他到死也沒弄明白自己錯在那裡,應該負什麼責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世界上足球俱樂部中,你認為的十大最漂亮的球衣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