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淘盡英雄
-
2 # 大馬哈魚12
利用他們的愚昧無知,保守派想和洋人的這種外來的,新文化的入侵,進行討價還價的一個籌碼,只關心自己利益的統治集團,不管自身有多沒,落腐朽,都不會心甘情願的被新文化運動改變或替代的。
-
3 # 淺淺的流年帶著微笑
華人民和洋人之間的矛盾已經達到了頂峰,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得到了無數人的支援,每到一地便有上萬人響應參與,運動發展的異常迅速。1900年的春天,在北京出現了少許義和團的傳單,不過這並沒有引起政府的注意,他們仍然認為京城是安全無患的。而事情發展超乎了他們的想象,義和團以極快的速度在北京壯大,京城的青年們紛紛跑去向義和團大師兄學習拳術,成百上千人在北京的各處廣場空地上操練拳術,喊聲震天,義和團的宣傳告示就直接貼在五城察院禁止參與義和團的告示旁邊。於此同時,各地對義和團的鎮壓也紛紛以失敗告終,義和團成員開始成群結隊的進入北京。
到了6月份京城上下已經有八百多個義和團堂口,拳民總數達到二十多萬人。想象一下,一個二十萬人的“流氓團伙”就在自己家院子外面,慈禧哪還能睡得著覺,雖說此時的義和團並沒有針對清政府做出什麼不利的舉動,可還是讓慈禧覺得如鯁在喉,坐臥難安。慈禧急令李鴻章和袁世凱帶兵入京,鎮壓義和團,然而李鴻章在廣州,袁世凱在山東,遠水解不了近渴啊接下來的事情就讓慈禧更為焦慮了,義和團開始在北京大範圍的焚燒教堂,攻打外國使館,外國列強也不甘示弱,組成八國聯軍攻陷了大沽口,直向北京進發。一方面是聲勢浩大的“流氓團伙”,一方面是百般欺凌自己的洋主子,慈禧兩邊都恨又兩邊都得罪不起。最關鍵的,她意識到事態若就此發展下去,不管誰勝誰敗,她在北京都沒好果子吃,不行,得跑了
慈禧一早就有逃到西安的計劃了,可是她發現她跑不掉了,無論是走蘆保鐵路由河南沿黃河西去,還是出居庸關從山西入陝,沿途居然都在義和團的控制之下,她堂堂大清太后居然被這幫泥腿子包了湯圓,哪也去不了了。
然而慈禧在自己的生死大事面前是絕對不會束手就擒的,她雖然治國不行,但搞政治陰謀確是一把好手,二十七歲的時候就能搞掉一群顧命大臣,自己把持朝政,也絕不是浪得虛名的。得罪了洋主子很快就會遭到打擊,而得罪了義和團立刻就會遭到打擊,慈禧迅速把握了局勢的關鍵,制定了策略:拉攏義和團,轉移矛盾。
-
4 # 也讀春秋
義和團,又稱為義和拳,是19世紀末在中國發生的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大規模群眾暴力運動。這場動亂也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的導火索。最終,義和團在八國聯軍和清政府的聯合絞殺下失敗。但在義和團運動初期,清政府一度拉攏義和團,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我認為有幾個原因。
一、慈禧對於西方列強的報復心理。中日甲午戰爭失敗以後,朝野震動,西方列強對於慈禧等保守派態度有所改變,認為慈禧等保守派不符合列強的利益需求,要求慈禧讓權,還政於光緒皇帝,實行變法維新。迫於西方列強壓力,慈禧還政於光緒,光緒皇帝開始啟用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維新派人士,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戊戌變法。由於光緒皇帝的激進的改革變法,觸動了保守派的利益,慈禧在變法三個多月後就開始鎮壓和抓捕維新派,軟禁了光緒帝。這引起了西方列強的不滿,但慈禧此次並不打算向西方列強妥協,對西方列強的態度有所轉變,認為西方列強是造成清朝當前局面的罪魁禍首。想要找機會“教訓”以下西方列強。所以,當義和團扯起“扶清滅洋”的大旗的時候,清政府轉而支援拳民的滅洋行動,並承認義和團的合法地位。
二、慈禧對清政府正規軍隊戰鬥力的不信任。在義和團開始爆發的時候,清政府也曾派兵對拳民進行了鎮壓。但義和團運動蔓延的速度很快,清軍開始有些力不從心。雖然清軍裝備優良,但是本身隊伍的戰鬥力太差,所以,慈禧對於清軍鎮壓義和團逐漸沒有什麼信心了。在聽說了義和團“刀槍不入”、“呼喚神兵”等迷信說法後,慈禧竟然幻想借助這些拳民來滅滅洋人威風。於是,對義和團的態度從鎮壓改為招撫。義和團由於是平民與傳教之間的衝突,所以,也接受了朝廷的招撫,豎起了扶清滅洋的旗幟。
三、慈禧妄想坐收漁翁之利。一邊是聚眾鬧事、轟轟烈烈的拳民動亂,一邊是看輕慈禧、支援光緒的西方列強。慈禧心裡對兩方都是不滿意的,慈禧希望以最小的代價,來平息拳亂,也希望消消西方列強的囂張氣焰。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獲得民眾和列強的支援。借用義和團的力量,打擊西方列強,不僅不用清廷派兵出面,減少損失,還能夠變向削弱義和團的實力。可謂是“一石二鳥”。
可惜的是,西方列強的實力大大的出乎了意料,後面就是我們熟知的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慈禧太后帶著光緒皇帝倉皇逃亡西安,緊急派人與列強將和,割地賠款。這就是“庚子之變”。
-
5 # 落桐1
拉攏義和團,一方面是洋人太欺人太甚,朝廷,尤其是慈禧太后,想表明一下中國還是泱泱大國,讓他們見識一下五千年的文明,中國的厲害;令一方面是朝廷的兵力部署分散,均備廢弛,短時間難以組建,洋人和義和團都是心腹大患,讓他們之間相互鬥爭,朝廷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
6 # 黑白文史mcn
一、為了鞏固自身利益
暴亂或反叛一向被統治階級視為洪水猛獸,欲除之而後快。但19世紀末打著“扶清滅洋”口號的義和團,卻被以慈禧為首的清朝統治者所招撫和利用。慈禧對義和團的招撫完全是從自身利益考慮,是與她對洋人的不滿聯絡在一起的。
事實上,慈禧太后從上臺那天起就沒敢得罪過洋人,她的著名的言論:“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充分表現出了對侵略者的卑躬屈膝,以民族利益來換取自己的苟且偷生。但就是這樣一個如此害怕洋人的人,在某個時候也開始反對洋人了,這是因為她自己的地位不保了,洋人開始有點偏離她了,權利慾極強的慈禧,當權勢受到威脅時連她最害怕的洋人也敢反對,可見權勢利益才是她一切行為活動的根本出發點,才是對她最最重要的。
二、牽制洋人
戊戌政變後,當洋人保護了被朝廷通緝的康有為,慈禧便開始有所不滿。後來又考慮到光緒與她作對,擔心自己受到威脅,便想除掉光緒。她曾對外散佈光緒得了重病,想借機廢掉他而且不為外人所懷疑。不料這個陰謀被人發覺了,後來鬧到洋人出面要給光緒看病,慈禧不敢惹洋人,只好讓洋人看了病。
此計不成,她又想出先為同治立嗣再除光緒的辦法。她選的皇儲是端王載漪的兒子溥雋,準備到元旦那天,請各國駐京公使來道賀,以此來表示他們對這件事情的支援,但公使們卻拒絕了。外國列強為何在這期間對慈禧態度冷淡了呢?其中的原因並非洋人對慈禧本人有什麼不滿,而是因為這時朝廷中的權臣李鴻章等人與俄國走得很近,使英法美日各國擔心自己的權益受到影響,不滿於親近帝俄的後黨勢力過分得勢。
三、防止義和團和自己作對
而這時國內的義和團運動正如火如荼地發展壯大。在義和團運動的初期,朝中和地方都形成了“剿”和“撫”兩派,慈禧也是猶豫不決,舉棋難定。但隨著形勢的發展,外國列強的緊逼,她本人對洋人的怨恨,義和團的蓬勃發展,而這時再加上一批頑固派勢力的慫恿,使得慈禧在義和團的問題上漸漸傾向於“撫”。溥雋的父親載漪因為想讓兒子當上皇帝,就同一批王公大臣如剛毅、徐桐等,這些頑固派本來就對洋人沒什麼好感,便給慈禧出了個主意,利用義和團,給洋人壓力,以收兩敗俱傷之效。這時慈禧仍然沒有下最後的決心。
恰在這時,一件未經辨別的緊急情報終於讓慈禧下了決心,據說這份情報是載漪等人偽造的,這個情報把洋人在各地的暴行解釋為想逼慈禧歸政於光緒。這一招中了慈禧的痛處,她最怕的就是大權旁落,於是就立刻下詔“宣撫”團民,同時對外國列強“宣戰”,為了表示決心,她把主“剿”的徐用儀、立山、聯元等人砍了頭。
四、為了討好洋人,最終放棄義和團
陰險的慈禧在一開始便為自己留了後路,所以,後來當聯軍向北京城進攻時,慈禧又拿出了另一手,暗中向洋人打招呼,在炮火連天中派人到東交民巷去聯絡。北京失陷,她逃往西安,逃跑的路上,下旨對義和團進行剿殺。同時為了表示和洋人作對的不是她,她又下令把主“撫”的剛毅、徐桐等一批大臣殺了頭。
慈禧利用義和團,對外宣戰,完全是出於自身利益考慮的,既沒有作充分準備,也沒有慎重考慮所產生的後果,更沒有決心去打這場戰爭,完全是一念之想,意氣用事。其招撫義和團並非真心,只是想借義和團之手來解自己之氣,骨子裡仍然是懼怕洋人的。無論是“主剿派”、“主撫派”,還是義和團,最終都成了慈禧為保全自己的犧牲品。
更多精彩回答與文章,請關注鑑史以明志
-
7 # 千年風雅
義和團後期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並不是推翻清政府,敵人的敵人就是我們的朋友,清政府出於對付洋人,所以拉攏義和團!
-
8 # 明川
當義和團興起的時候,以慈溪為核心的清政府是非常懼怕的。因為他們害怕日益壯大的義和團會像白蓮教和天平天國那樣給自己的統治添亂。
然而,慈溪最後發現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口號,沒有做什麼危及自己統治的事情,反而能維護自己統治時,就變得寬容起來。尤其是那些洋人們非常高調地支援變法分子們,令慈溪對洋人有種先殺之而後快的感覺。這時看到義和團居然有和自己同樣的想法,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原則,那就拉攏過來,喝喝小酒,拉拉家常啥的。
總之,能跟自己站一隊,在核心利益上的不衝突,是以慈溪為代表的清政府拉攏義和團的主要目的。
-
9 # 非著名評論員007號
“扶清滅洋”的口號表明了義和團的政治立場,使得清政府在政治上沒有顧慮,在軍事上可以利用,為此,在義和團出現早期,清政府以安撫為主,利用義和團對抗洋人。
在後期,由於義和團的行為已經不可控,或者說其行為導致清政府和談基礎變得薄弱,清政府改撫為剿,在軍事上對外示弱,在政治上防止義和團做大,顯示出清政府對外一貫無能,對內一味鎮壓的發動面目。
-
10 # 歷史側影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
先看看“義和團”興起的時代背景,弄清楚它為什麼能為朝廷拉攏和利用義和團的前身叫“義和拳”。關於其起源的,有起源於白蓮教、大刀會、鄉團、拳會、斧頭幫等多種說法,但總而概之,義和團起源於中華民族的民間義士,初步興起的時間大概在十九世紀40年代,活動地域基本在北方地區,尤其是山東、直隸、天津一帶。由於彼時中國尚未被列強瓜分,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還不突出,中國國內突出的矛盾乃民族矛盾,說得再精確一點就是清朝統治集團與立志於恢復明朝漢人統治集團的矛盾。因此,義和拳最初的目標和口號就是“反清復明”,其活動基本上處於地下狀態。
1894年,“甲午戰爭”中國的慘敗,激起了西方列強瓜分中國的夢想。1896年開始,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1896年底,德國把山東劃為它的勢力範圍;1897年,東北成為俄國的勢力範圍;1895年—1897年,廣西、廣東、雲南成為法國勢力範圍;1898年7月,英國逼迫清政府承認長江流域是英國的勢力範圍;1898年,日本將福建省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1899年,從西班牙手中爭奪菲律賓和古巴之後,眼看中國沒有啥可以瓜分的地盤了,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強行打入俄、德、法、英、日等國“勢力範圍”。
就這樣,從1986到1899年,中國的主要地區都被西方列強瓜分,這些帝國主義國家形成了一個事實上的侵略中國的同盟,將中華民族進一步拖向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深淵。因此,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逐漸由內轉外,即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
在帝國主義對中國侵略的步步加深、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內轉外的大背景之下,本身也覺得“反清復明”目標已經不大可能實現的義和拳,也逐漸改變鬥爭目標和方式,其活動也逐漸由地下轉為地上,直接的表現就是打著“扶清滅洋”之口號,抱團與帝國主義作鬥爭。
1898年6月,山東巡撫張汝梅上奏朝廷,認為義和拳本屬鄉團,建議“改拳勇為民團”,並明確說義和拳就是“義和團”,在清朝官員中首次提出了“義和團”的概念。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義和團“反清滅洋”的口號剛好與清朝政府急需藉助朝廷之外的力量制衡西方列強的需求相吻合,客觀上就給了清廷拉攏和利用的空間。
再看看清朝政府最初對待義和團是個什麼態度,就可以清楚朝廷的拉攏並非真心實意這一基本事實最初,清廷對待義和團是啥態度?
其實很簡單的兩個字:“仇視”。
要說明白這兩個字,就要把時間追溯到1896年。
前面已講,1896年,山東就成為德國的勢力範圍。此後,德華人在山東各地以傳教的名義,建了很多教堂,並於當地人爭奪教民和土地,山東民眾與德國傳教士糾紛不斷。
1897年,山東發生了“鉅野教案”,山東巡撫李秉衡因此被貶職;1897年,山東冠縣飛地梨園屯(今邢臺市威縣)村民與教堂因歷史上的土地糾紛,引發了與閻書勤、趙三多為首的民眾的衝突。同年10月,趙三多等人在冠縣豎起“扶清滅洋”的旗幟“起義”。但此時清朝政府可不管你是不是“扶清滅洋”,立馬進行殘酷鎮壓,起義失敗。
1899年,山東平原縣義和拳首領李長水與荏平、高唐等地的義和拳首領朱紅燈在槓子李莊豎起了“天下義和拳興清滅洋”旗幟。平原縣知縣蔣楷率領數十人前鎮壓,但被義和拳打敗。
當時的山東巡撫毓賢,最初也對義和團採取鎮壓政策,但後來看見高壓行不通,轉而對義和拳採取“剿撫兼施,以撫為主”的措施,並罷免了蔣楷等。在列強交涉下,毓賢后來被革去職務。
然後,清廷後來又派袁世敦等人前來鎮壓,活捉義和拳首領朱紅燈、心誠和尚等人。這時,毓賢尚在山東巡撫任上,1899年12月毓賢離開山東前,下令將朱紅燈、心誠和尚、於清水等義和團首領殺害。
可見,在朝廷“拉攏”義和團之前,對他們的態度是仇視的,並進行嚴厲鎮壓的。至於以後採取“拉攏”手段利用義和團,當然就不是真心的了。
最後看看義和團悲劇性結局,你就知道朝廷所謂的“拉攏”,不過是將義和團作為暫時制衡列強的一枚棋子罷了到了1900年的時候,義和團因為其“扶清滅洋”的旗幟,佔據了社會道德的制高點,雖然清廷反覆鎮壓,直隸地區的義和團最後差不多到了“殺不勝殺”的地步,活動地區逐漸發展到北京地區,並隨時襲擾外國駐京使館。這個時候,清朝政府就不得不轉變對付策略,“拉攏”自然成為其選項之一。
促使這種轉變原因之一,是帝國主義國家強行進京。眼看義和團難以撲滅,列強於1900年5月28日提出派出軍隊到北京保衛使館。清政府被迫同意“每館以二三十人為率”,但列強先後派出400多人進京,後來又派遣西摩爾帶領2000人前往北京,對清政府構成了嚴重威脅。
促使這種轉變原因之二,是帝國主義國家威脅慈溪“還政於光緒”。當時,光緒帝雖然受慈禧擺佈,但在對外關係上始終代表著朝廷和政府,屬於改革派,列強都希望直接和他打交道。在義和團活動期間,帝國主義國家派出代表與清廷談判,要求慈禧還政於光緒。這對於權力慾極強的慈禧來說,無異於是一種“逼宮”,她哪受得了?因為心裡憋著一肚子火,於是乾脆就來個破罐子破摔,義和團既然打著“扶清滅洋”的旗幟,那就好好利用一下有何不可?讓義和團和列強去拼,拼贏了,我慈禧就是保衛清朝有功之人;拼輸了,就把責任推給義和團就是。於是打定主意,拉攏義和團,直接向列強宣戰。可笑的是,慈禧連到底向哪些國家宣戰都搞不清楚。這也充分說明,為了利用義和團,慈禧的拉攏多麼之不靠譜。
就這樣,因為清朝統治者受到帝國主義的威脅,慈禧本人的權力受到帝國主義的挑戰,打著“扶清滅洋”旗幟的義和團,自然就成為朝廷可以用來暫時制衡帝國主義列強的棋子,成為清政府極力拉攏的物件。而清政府、尤其是慈禧太后為了自己一己之私慾,採取用義和團的力量去對抗列強的短視行為,無疑是大清朝廷一種“自殺”行為。
最後的結果我們也看到了:美、英、法、俄、德、日、意、奧八國組成聯軍,踐踏北京城,焚燒圓明園;義和團也在這場悲劇性的戰爭中,先被朝廷拉攏利用、後被朝廷丟棄,最後被清廷與帝國主義聯合剿殺。
最後再簡單總結一下:清廷之所以要拉攏“義和團”,其實沒有其他複雜的考慮:就是因為義和團“扶清滅洋”的旗幟,剛好契合了清政府維護自身利益、暫時制衡列強的需求。因此,義和團運動最終不可避免地以失敗收尾,在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歷史上,劃傷了自己哀傷的句號。
回覆列表
唯“弭亂”兩字而已。一,置之不理,為匪為寇,甚至分裂國土,裂變出第二個太平天國。二,盲目的高估了民間組織的實力,妄圖以“匪”制夷,使其兩敗俱傷。熟料義和團不堪大用,反而因這些“炮灰”引火燒身。……三,或者這是清廷更陰險的算計。中國曆代王朝信奉“欲攘外必先安內”策略,清廷要清除義和團,就必須借洋人之手打破義和團在國民心中的神話形象,讓民眾看到義和團只不過是無事生非打家劫舍的土匪騙子。摧毀義和團在民眾中信仰基礎。相較割地賠款於洋人,總比被義和團改朝換代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