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夜v風聲

    在商朝以前的歷史,向來幽晦難明,沒文字記載,更無史可考。但從零零散散的資料中我猜測商朝前屬部落形態。

    比如史記《五帝本紀》中說,堯46歲上臺,在位一共98年,也就是活了140多歲。舜在堯之前“攝政”28年,堯死以後親政多年,晚年讓位給禹以後又多活了17年,粗算一下也差不多活了110年。而且,包括堯舜在內的三皇五帝,壽命都出奇的長。

    這不符合人類的生理常識。在那上古,衛生、營養等各方面條件都不行,能活到三四十歲,就不容易了。這不符合人情事理。

    再比如史記《五帝本紀》記載,舜家裡幾代都是窮人,他本人種過地,打過魚,做過陶器,各種苦活累活沒少幹,在家裡還很受氣,總之歷經磨難,終於被堯發現。堯看他品德高尚,就立為接班人。

    人類社會的普遍規律是什麼?是越往古代,身份就越固化,血緣出身就越決定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就拿咱們中國來說,直到唐宋之後,也就是科舉制成熟之後,普通的平民才徹底打通了上升通道。之前,基本上都是是世家大族、世襲貴族壟斷官職。再往前,西周時候,貴族和平民之間,那更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

    按照人情事理的推測,堯舜其實都不是個人,而是一個部落的代名詞,“人格化”。那個時代,不可能有大範圍的統一國家,都是部落聯盟。一個部落強盛個一百多年,所有部落都認可它的領導地位,等它衰落之後,和平地把政權讓給另外一個強盛起來的部落,這完全可能。這比一個人活一百多歲靠譜!

    其次,這也就能解釋舜的“低微”出身了。那不是舜個人的地位低微,而是舜這個形象代表的那個部落,原來實力較弱,在部落聯盟中的地位很低,後來堯代表的那個領導部落逐漸衰落,舜代表的地位低的部落,實力逐漸增強,成了聯盟新領導,出身問題也對上了。

  • 2 # 飛天ZY漫雪

    商之前是夏朝,夏之前就是被稱之為遠古的大同社會,遠古就是人類部落出現到形成國家的那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從氏族公社,到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形成文字,創造語言,使人類的文化得到新的發展。

    商之前是夏,所以夏朝是一個部落聯盟形式的國家,夏朝的國家首領稱之為,後,又稱作,夏後,夏后氏,後來改稱為,王,在夏朝,國王集軍政大權於一身,是最高統治者,部落之首。

    夏朝歷經四百多年,最後一個國王,是桀,桀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衰敗時,黃河下游的商國逐漸強大,他的國君是湯,約公元前1600年,湯戰勝桀,夏朝被滅,商朝建立,商朝的勢力範圍,東到山東西部,西達陝西西部,北到河北北部,南至長江流域。是一個奴隸制鼎盛的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

    開啟塵封的歷史,追尋時光,閱讀文明,中華歷史五千年,事件紛繁,從歷史的更替中,我們看到的規律,從遠古的部落,逐漸走上現代文明的國家。歷史決定走向,所以商之前,都是以部落為主!

  • 3 # 穿越再現彼岸

    2000年11月9日,國家“夏商周斷代工程”經過五年的科研攻關,已經對夏、商、周等朝代進行了斷代研究,有了詳細的科研成果。

    初步斷定,夏朝開始於公元前2070年,夏商交替時間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商朝武丁以後的商朝王都有明確的紀年,商朝前期和夏朝的王更替順序有了初步的框架。

    夏朝世系也比較明確,夏朝王有17位,經歷了470年,夏王世系為:

    禹、啟、太康、仲康、相、少康、予、槐、芒、洩、不降、扃、廑、孔甲、皋、發、桀

    時間為公元前2070-公元前1600年。比較著名的事件有:夏啟(大禹的兒子)建立夏朝、太康失國(后羿奪取帝位,后羿被其妻子宓妃(嫦娥)和大臣殺死)、少康復國、夏最後一位君主桀,被商湯消滅。

    夏朝是一個王朝,並不是一個部落,沒有部落能創造這樣輝煌的文明。

    夏朝及其之前的歷史如何科學鑑別?

    商之前的歷史不能輕易下定論,一般要系統收集有關商之前的文獻資料、甲骨文、金文(鐘鼎文),對這些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研究,梳理王朝的脈絡。將文獻、甲骨文、金文之上記載的天文學現象和曆法記載梳理出來,對一些特殊的天文學現象用現代天文學的計算機系統進行推演當時的天文現象的具體年代(可能有數個時間節點),天文學中有些天文現象非常固定,這樣可以精確推斷當時的年代。

    對代表每個時代典型的遺址進行挖掘整理、研究,用碳-14測定年代法測定年代。文獻、甲骨文、鐘鼎文、典型墓葬年代測定、天文學特有現象年代推定,多種方式互相印證,確定商朝之前的歷史。(1960年,碳-14年代測定法獲得諾貝爾獎,測定年代限制在6萬年以內)

    譬如,浙江杭州良渚文化古城遺址的具體年代,就是根據其中“反山墓葬”的埋葬方式確定具體年代,這些墓葬對應的是北極五星,根據這種特殊的天文現象,計算出這個文化的上限是公元前2572年,與碳——14測定的公元前2800年最近,而且也在誤差之內,因此該遺址存在的時間確定在公元前2572年左右,互相印證才得出這樣的結論。(良渚文化古城復原圖,莫角山是祭祀地、反山是墓葬,單單這兩項工程都比後世帝王的墓葬還要大)

    良渚文化古城遺址推斷墓葬存在時間為公元前2572年左右,整個良渚文化古城佔地面積292平方千米,是已知中國最大的古城。它的祭祀地是人工堆積的土山,墓葬佔地面積3000平方米,絕對高度是6米,夯土人工堆積而成。單單這兩項就是幾千人的部落完成不了的,和中國後世王朝皇帝的很多墓葬都要大。推斷為古代“天皇氏”的王朝,比黃帝的時代還要早,是盤古氏之後統治天下的氏族,“天皇氏”之後才是黃帝的時代。良渚文化最早起始於5300年,截止在4300年,這個文化持續了1000年左右。

    再譬如。山西陶寺遺址,面積280平方千米,裡面建有最早的天文學觀測臺,具體推斷的時間為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並且已經有了文字,根據年代推斷,這可能是堯舜禹時代的都城。(陶寺古城復原圖)

    也就是說早在夏朝之前,中國已經建立國家,更何況是商朝之前吶!

  • 4 # 閒看秋風999

    商以前的歷史,可以稱為“文明的曙光”;即“國家沒有出現,但是已經有城市的雛形,比如三星堆、二里頭以及最近(2019年)“申遺”成功的良渚文化——中華第一城。

    良渚古城遺址在浙江省杭州市餘杭區,距今已有5300-4300年曆史;是目前為止考古發現的在中國境內乃至整個東亞地區規模最大、年代最早、功能最複雜完整的史前城市文明;

    這還是部落嗎?這可是世界公認的“城”!

    在良渚遺址的整個範圍之內,有著一座面積290萬平方米的王城(核心區域),與清朝時期北京的頤和園大小類似;

    這個王城,以良渚遺址區的莫角山遺址為中心,東西長約1500-1700米,南北長約1800-1900米,略呈圓角長方形,正南北方向;

    據考古工作者多年的考古發現,良渚王城一共有九座城門:不過蹊蹺的是,有八座城門是“水門”;只有一座旱門。

    專家因此推斷,在那個時期人類還沒有完全馴化牛馬這樣的牲畜;而輪式交通工具也沒有人發明出來;因此,在那個時候的浙江餘杭一帶水網密佈、河道眾多;

    如此四通八達的天然交通線,給古人們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方法;吃的稻穀、房屋所需的建築材料,陶器等等日用品,都可以透過水路運往王城。

    這樣的文明能夠說是部落文明嗎?當然不能。

    不過,更加令人蹊蹺的是,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一千多年後,這裡才出現被稱為“東夷”的部落文明。

    所以,也有專家認為,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源於一次大洪水;洪水徹底沖毀了這座史前古城。

    商以前的歷史,應該稱為“文明的曙光”而非部落文明。

  • 5 # 海濱之張良

    文化和文明的分界是文字,如果良渚遺址出土文字文物,哪怕一句話只有三個字,那良渚遺址就牛逼了,中華文明將大大提前幾千年……

  • 6 # 林子說歷史

    商朝是我們古代,所有王朝之中第二個王朝。我們常說的夏、商、周,便是古代的前三個王朝。

    這三個王朝都是,由部落發展強大而生的。當時生產力發展程度有限,制度也較為粗略。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可以把它看成,是部落聯盟體制的王朝。

    這個可以從:歷史記載、考古研究、文明發展演化方面鑑別。

    從歷史記載方面入手,去看商朝之前的歷史,結果就比較簡單了。

    因為我們古代的各個王朝,都有專業的史官。如古代史官中著名的司馬遷(人稱太史公)。他寫的史記一直被我們,看作是一座寶藏。

    不僅是史記,而是每本史書都會把是非對錯,明明白白的寫在上面。

    所以歷史記載,是一種直接的鑑別方法。

    考古研究,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方法。

    有很多古代的事物,我們在史書上,可能並不知道具體的詳情。但透過考古研究,就可以看到它的本來面目,如甲古文便是如此。

    若無甲古文的實物發現,史書在如何形容它的形貌,我們可能也不清楚,它到底長什麼樣子。

    所以考古研究,也是一種重要的鑑別方法。

    文明發展演化,這個方法可能稍微有些繁瑣。

    因為它需要專業的歷史學家,從各個方面總結。然後相加再一起再總結,雖然繁瑣但出的結果,也更加有力。

    所以文明發展演化,是更有力的一種鑑別的方法。

    綜上所述商朝之前的歷史,可以從歷史記載、考古研究、文明發展演化方面鑑別。從某種程度上而言,可以把商朝看作為,部落聯盟形式的王朝。

  • 7 # 生活問道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這句話驕傲的烙印在每一個華人血液中。而在世界(包括中國歷史、考古界)則對中國所稱謂的五千年文明持懷疑態度。

    這樣的懷疑主要基於兩點:一點是中國最早的紀傳體史書《史記》的上推記載是從西周的公元前841年開始的,也就是榮夷公亂政後的共和元年開始;另一方面則是商周之前的文明沒有文字可以證明,而商周對於之前的記載也近乎於零。

    商朝不可能從天而降,同理,文字也不是一蹴而就形成的。

    商朝時期的甲骨文已經非常完整,就目前發掘的文物來看,商代文字已經完全可以表述當時社會的需要。當然,文字的發展是持續不間斷的,這也是文明連續的特徵。歷史上但凡消失的文明最明顯的一個特徵就是文字的消失。例如蘇美爾文明、瑪雅文明等,至今都是無法還原的歷史斷代。

    但是,中國考古學家馬賀山先生透過長期研究,為夏朝文字做了定性:雖然目前還沒有文字可以證明夏朝存在,但夏朝一定是有文字存在的,並且已經發展到以甲骨為記載方式。但畢竟是文字早期,處於文字發展的初級階段,還沒有完全擺脫結繩記錄,這也是夏朝文字難以被發現的原因之一。

    中國曆來有三皇五帝的傳說,其中的黃帝大戰蚩尤、神農氏嘗百草、倉頡造字無一不被傳頌。之所以稱之為傳說,同樣是因為實在是沒有考古依據作為支撐。因此,中國歷史也就從“家天下”起源的夏代開始計算。

    夏代之所以能夠成為歷史分割點,得益於那場觸及全球範圍的大洪水。由於大禹治水有功,舜帝禪位與禹,而禹也打破了禪位制度,傳位於他的兒子,從此,禪位制終結,家天下崛起。

    能證明夏代存在的依據除了假設的夏篆之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發現------陶器。

    中國考古史上已經發現了一萬年前的陶器殘片,並且在二里頭遺址發掘的陶器上,發現了高度文明的“刻畫符號”,具備了文字的特徵,也有利的支援了夏代文明存在的事實。

    商代的起源也是造成夏代文明斷代的一個不利因素。

    商代原本屬於遊牧民族,居於黃河下游(今河南地域),在推翻了夏代最後一個王------夏桀之後,建立了商朝。由於生活方式的不同,在長達近三百年的時間裡,夏朝文字沒有得以重視和繼承。

    在意識到文字對於發展的重要性之後,雖然繼續重拾了夏代文字並加以發展,但畢竟是歷經了三百年的斷代,文字的發展無論從系統性還是先進性都落後於滅亡的夏代。這也是為什麼商代文字脫胎於夏代卻不同於夏代的原因。

    這種影響深遠,甚至對於文字的起源,後人更是直接將其歸述為倉頡造字。做為黃帝的左史官,倉頡透過鳥獸足跡的不同創造出最初的文字。這件事更是被記載於《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而在戰國時期,《荀子.解蔽》、《韓非子.五蠹》、《呂氏春秋.君守篇》等也都記載了有關倉頡造字的事情。

    很多人質疑比夏代久遠的黃帝時代都有文字傳說(沒有考古支援),但是夏代反而沒有任何記錄,說明夏代不存在是有依據的。其實恰恰相反,比夏代更久遠的時代都有文字傳說,那麼更近些、更先進的夏代怎麼可能沒有文字流傳呢?

    也許在二里頭遺址龍山文明中挖掘的刻畫符號就是夏代優美文字也說不定呢!

  • 8 # 北洋海軍炮手

    以現有的考古發掘記錄來看,根本無法證明夏朝的存在,而根據殷墟破譯的甲骨文,也沒有夏朝的記錄。而商為什麼能得到承認,主要是因為殷墟的考古發掘中,逐步證明了殷商具備了一個成熟文明的四個要素,也就是文字、城市、青銅器和宮殿群。而夏朝除了周人編寫的歷史之外,根本就沒有任何能證明其存在的記錄。商後母戊鼎

    所以,商之前的歷史目前無法考證,而中國文明也不過是三千多年的歷史罷了。不過,殷商是一個很成熟的文明,在商之前必然有個過渡時期,至於是不是夏不好說,也可能根本就沒有這個夏朝,而是另一個名稱,不過不重要,只要知道存在這個過渡期就可以了。至於這個過渡期什麼樣,我不知道,因為沒有考古發現來佐證。不過在不久的將來,這個過渡期將隨著考古的進一步深入而重見天日。

    全文完

  • 9 # 醉哪吒

    想了解3000年前、周朝前後的歷史,有比較明確的文獻記載,比如五經:易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

    不過想了解殷商的稍微詳細歷史,只能破解甲骨文啦。然而在商朝之前呢?幾乎沒有文字流傳下來,怎麼辦?

    其實,還有3種方法,可以少量復原殷商3700以前的歷史:

    ①《山海經》圖畫、文字,形成於4000年前,大禹治水之後,收集全國青銅,鑄造成九鼎,九鼎上面各有當地奇聞異事,書記員看圖說話,於是有了山海經。山海經的男主角,是4500年前的軒轅黃帝。慘勝蚩尤的涿鹿大戰,令軒轅流芳百世。

    ②考古可以稍微復原遠古歷史,甚至超過了山海經5000年的界限,比如大汶口遺址,就在6000年前。

    結合《山海經》、結合考古學,祖源血統學能把10萬年以內的智人遷徙往事,用父系母系單倍群,比較精確的描繪出來^_^

    其實,在姬周「封建諸侯、奉周天子」之前的中原,一直都是比較鬆散的部落聯盟。盟主依次是:5000年前的炎帝神農、4500年前的黃帝軒轅、顓頊、帝嚳、唐堯、虞舜、夏禹、殷商,直到姬周政治革命,才不再是部落盟主了^_^秦始皇更進一步,發明集權郡縣制度,也是巨大政治革命~

  • 10 # ABC護花使者

    商朝之前不屬於部落 ,因為商朝之前還有統一全國的夏朝、虞朝,而後是三皇五帝的上古時期 。

    商朝(約公元前16世紀),契的十三世孫成湯滅夏建立商朝,契是商朝的始祖 。

    商朝在商丘建都210餘年後,第十任君主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鎮)遭遇河決之害,遂將國都自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遷於隞(今河南鄭州) 。後又多次遷都,到盤庚在位時,遷都於於殷(今河南安陽) 。

    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定都 ---- 禹都陽城(河南登封)。公元前1876~前1706年,夏朝 第五任帝王 夏相(夏王 姒相)遷都商丘 ,夏康(姒少康)又名杜康,姒相之子,夏朝君主 。

    夏朝從姒相、姒少康、姒杼、姒槐、姒芒、姒洩,六任君主 相繼在商丘 定都 。

    姒少康的父親姒相被寒浞所殺。姒少康長大後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虞國(今河南商丘虞城縣)任庖正,在此期間釀造出了酒。

    虞國君主虞思將其女二姚許配於姒少康,幫助姒少康積極爭取夏后氏遺民。姒少康志在復國,派間諜女艾於澆,在同姓部落斟灌氏與斟鄩氏的幫助下,與夏后氏遺臣伯靡等人合力,攻滅寒浞,建都綸城(商丘 虞城縣西三十五里),恢復了夏王朝的統治。

    虞朝 ( 約公元前36世紀初-約公元前21世紀初 ),又稱虞舜王朝 。是史書中記載的比夏朝更古老的朝代,由“虞 夏兩千年,虞朝一千五”之說 。舜是虞朝最出名的一位統治者 ,國都 在有虞( 商丘 . 虞城 )。

    據史料記載,虞朝先後有:虞幕、窮蟬、敬康、句芒、蟲喬牛、瞽瞍、舜、商均、虞思、箕伯、直柄、虞遂、伯戲、虞閼父、胡公滿等15位君主 。

    有虞氏 部落的始祖是虞幕。虞幕是顓頊之子 ,是黃帝的曾孫,自幼喜歡歌唱,擅長製作樂器,常引百鳥和鳴,鳳凰翔集。以此功德,黃帝就封此人於“虞”地。此人以封地為姓,號稱有虞氏 。

    舜為虞幕的後裔,當時是以孝悌聞名於世的聖賢。後來成為有虞氏部落首領,接受堯帝的禪讓,成為中原華夏部落聯盟的首領。史稱虞舜帝,為中華遠古的三皇五帝之一 。

    最早證明,虞朝、夏朝、商朝 存在的獸骨文

    虞朝再往前推移,將是三皇五帝的上古時期

    商朝之前依然稱謂王朝,因為商朝之前還有統一全國的夏朝、虞朝,上古時期的五帝 :舜、堯、帝嚳、顓頊、黃帝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乞丐掛二維碼討錢,你會刷給他嗎?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