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錯錯錯莫莫莫

    宋文帝劉義隆的元嘉北伐為什麼會失敗?這個問題我們從主客觀原因來分別考慮。那麼,先從當時背景說起吧。

    前言

    在介紹之前欣賞一下與此相關的一首詩,是南宋詩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詞: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臺,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作者是懷著深重的憂慮和一腔悲憤寫這首詞的。上片讚揚在京口建立霸業的孫權和率軍北伐氣吞胡虜的劉裕,表示要像他們一樣金戈鐵馬為國立功。下片借諷刺劉義隆表明自己堅決主張抗金但反對冒進誤國的立場和態度。

    可見當時大部分愛過人士對宋文帝北伐態度非常不滿。那麼具體這三次北伐是如何開展的?我們來具體說一下。

    北伐開始時前後的背景環境

    早在晉宋之際,當時的南北雙方戰爭就一直不斷,規模巨大,影響深遠。知道東晉末年,劉裕幾次主張北伐山東與關中,消滅了南燕和後秦,超強的鋒芒令北魏退避三舍。此時劉裕已取得了東晉以來前無古人的業績,控制了黃河以南以及山東青齊地區,是東晉南朝南方諸多政權裡疆土最多的。劉裕去世之後,也就是到了南宋宋文帝元嘉時期,北魏統一了北方殘餘十六國勢力,南北朝呈現對峙局面成立,外加北魏不斷向南施加壓力,宋文帝為了收復河南等中原失地,先後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北伐戰爭,但是都以失敗告終。其中最為嚴重的第二次北伐(元嘉二十七年)失利,使得南宋江淮地區盡失,北魏軍隊直通建康北岸之瓜步。那麼現在我們就可以提出問題了,這三次被罰為什麼全都會失敗了?

    三次北伐戰爭

    宋文帝元嘉時期分別於元嘉七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發動過三次北伐,其目的就是為了收復河南失地,恢復劉裕時期北伐的成就。

    第一次北伐

    元嘉七年開始第一次北伐戰爭,彥之率主導的這一次北伐,演黃河西進,一開始魏聽聞訊息,主動撤離兵少的虎牢等四地,後因為宋軍高興的太早,幾萬人排成一字長蛇陣,暴露給魏的崔浩這些弱點。果不其然,到了冬季河上結冰時,崔浩率軍反攻,攻下了洛陽虎牢,後宋文帝又派檀道濟加兵伐魏。被北魏用騎兵小部隊偷襲了運輸補給,後備北魏軍隊擊敗,滑臺失手,檀道濟狼狽而歸,至此第一次北伐失敗。

    2.第二次北伐

    在第一北伐失敗後,劉宋當下無力再次出戰,需要先恢復國力,元嘉二十三年(446年),北魏拓跋那等人率大軍攻入劉宋邊境,擄走了百姓和牲畜,隨機宋文帝將北伐再次提上日程,當時的御史中丞何承天上奏《實邊論》陳述自己的見解,主張安邊固守,他的意見比較切合劉宋對魏戰爭的實況。宋文帝志在北伐拓境,沒有采納何承天的安邊之策。彭城太守王玄謨為了迎合宋文帝,屢次上疏主張北伐,被大為宋文帝寵信。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親率10萬大軍南下,沿路的陳頓、南頓、汝陽、潁川四郡太守隱棄城而逃。拓跋燾圍攻懸瓤(今河南汝南),守將陳憲率不足千 人的守軍奮力抵抗。魏軍圍攻40餘日不能破城。劉宋救兵將至, 拓跋燾遂撤圍北還。 北魏撤軍之後,宋文帝決定立即大舉北伐。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七月,劉宋東路軍向魏軍發起進攻,東路軍前鋒王玄謨部以精銳之師,由於王玄謨一再拒絕部隊將領的正確意見,多次失去戰機,屯兵滑臺近3個月而無所獲。而此時北魏太武帝派人切斷了東路軍的退路,然後親臨前線與東路軍王玄謨正面對抗,王玄謨見北魏大軍逼近,驚慌失措,棄軍逃跑。宋軍失去主將,陣勢大亂。魏軍乘勢進攻,斬首萬餘級,繳獲軍資器械無數。東路軍主帥蕭斌大怒,見前鋒已敗,準備親率主力固守礦礅。正在這時,宋文帝詔書至, 不許蕭斌後退。這時東路軍的失敗,已成定局。 此後,總統北伐軍事的太尉劉義恭以鎬礅孤城,必不可守,召令王玄謨退軍,碡礅落入魏軍手中。劉宋東路軍的敗退,實際上影響了整個北伐戰局,此後北魏發起全面進攻,劉宋則由全面進攻轉為全面防守。魏軍反擊勝利後,兵分五路大舉南下,從黃河北岸一直打到長江北岸,連過劉宋青、冀、兗、徐、豫、南 兗6州,沿途燒殺搶劫,遭到江淮人民的強烈反抗,他們紛紛以堅壁淸野對抗魏軍。而且沿路征戰,士馬損失過半,因而魏軍此時已是強弩之末,退兵乃是大勢所趨.魏軍路過彭城時,宋文帝詔令劉義恭全力追擊魏軍,義恭遣將追擊。魏軍已得知此訊,將萬餘口百姓全部殺掉,平安撤回魏境。這場持續半年多的宋魏戰爭,以劉宋失敗而告結束。

    3.第三次北伐

    規模亦不大,對宋魏兩國影響及不上兩次北伐,元嘉二十九年(452年),宋文帝得知北魏發生政變,魏太武帝被殺,遂倉卒圖謀再次北伐,青州刺史劉興祖得知北伐,進言先佔據河北要地,並取當地農作物補充軍糧,然而宋文帝一心只想收復河南,不肯聽從。魯爽率領的西軍進攻時,魯爽在大索擊敗拓跋僕蘭,進而攻虎牢,然而因為知道東軍已退,於是和柳元景都退兵。蕭道成等軍亦見魏援將至,退還仇池。北伐再次無功而還。

    三次北伐戰爭失敗的原因影響

    魏宋戰爭幾遍沒有這三次北伐,也是無法避免的。劉宋北伐本身是一件正確是事情,但是面對這種局面,你自己自身就跟應該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戰略方針,而不是靠自己的決定,不聽從他人多方面的言論,失敗原因從他自身出發去找是完全可以分析的通的。下面我具體從三點分開談一下為什麼三次北伐會失敗吧。

    其一,這三次戰爭裡,每一次的北伐失利都已經造成了嚴重的軍事裝備和人員的損失,每次北伐在軍備物資上都有非常大的投入,物資大部分需要依靠水路運抵,這導致北伐軍執行非常緩慢,主要因為運輸道路不通暢。而第二次北伐巨大的物資隨著王玄謨的失敗,被損失殆盡。每一次潰敗,南宋直接的人員死傷更是一個巨大的數字。北伐的失利和魏軍的南侵,使得淮南地區遭受了毀滅性的破壞,劉宋國勢急轉直下,北魏對江淮地區進行了殘忍的屠殺破壞。造成了劉宋境內的不穩定性因素的爆發,社會安定的局面被破壞,而反觀北魏的局面:

    政治上雖不甚穩定,但畢竟完成了北方統一大業, 表面上有一個安定的局面,而且北魏中央王權強大,對軍隊徵調指揮自若。在經濟上,北魏在農業畜牧業方面都採取了一些積極的措施,北方地大物博,又新破柔然,補充了大批人力物力。在軍事上,北魏有數十萬久經戰陣的強悍騎兵,其戰鬥力很強。親 臨前線指揮的太武帝富有軍事天才,知己知彼,正確地採用後發 制人的戰略,選擇有利於己方的秋季反攻,善於利用騎兵優勢,敢 於繞過堅城,迂迴縱深穿插南下,此種戰略戰術大獲成功。這些 決定了這次戰爭以北魏勝利而告結束。

    劉宋前期,南北政權在軍事上基本處於均勢狀態,由於宋文帝的一再北伐,而沒有有限考慮如何安定邊際,防患於未然。傾力而出,使得北魏看清了南宋弱點,大舉進攻,並且變本加厲。

    最後,宋文帝的北伐的失利,加劇了劉宋內部社會心理危機和政治鬥爭,導致人心惶惶,由於北伐失敗,軍事危機有進一步加劇了劉宋的政治危機。在第二次北伐之前,宋文帝在位期間政績方面頗有業績,第二次北伐失敗後,北魏南侵,人民開始抱怨,個人聲望急轉直下,政治內部鬥爭開始由此加劇。直接導致了劉宋的不穩定性。

    其二,至於多次北伐未果,均已失敗告終,除了外在因素外,內在因素十分的嚴重,首先宋文帝在北伐決策方面一意孤行,固執己見,十分的突然又沒有準備好,不慎重,這直接導致了戰略性的錯誤的出現。由宋文帝一人主導,憑藉一時衝動,非常急於奪取失地,一次失敗後,不思考反思,而是為了顏面和威望,並不聽取何承天等安邊固守的建議,而是轉身開始北伐,並且毫無策劃,沒有一個完整的流程。外加當時盡是一些諂媚的文臣看穿了宋文帝心思,力書北伐,當時蕭思話、劉康祖、沈慶之等武將則紛紛表示反對,沈慶之更是直說,這仗不應該打,兵種不同,步兵本處於劣勢,外加上第一次戰爭檀道濟和到彥之兩位北伐都失敗了,讓王玄謨這些人,如此貿然北伐豈不是自取其辱。可想而知,宋文帝並沒有聽進去這些話,而是堅決北伐。

    其三,從一些具體上在分析,當時的一些具體的不合理軍事制度束縛了前線將領的收腳,宋文帝對於軍隊的掌控太強大,在作戰期間遙控指揮前線將領,讓其依據戰前的作戰計劃進行實施,但是戰場的上的戰情瞬息萬變,不能什麼都不考慮就直接要結果。外加上擁有的一些缺少本領的將領,像到彥之、王玄謨、劉義恭等人,沒有隨機應變的本領,出證時進取,人為每場戰爭都會僥倖奪取,不分析局勢,不聽從一些建議,孤軍深入,而一有意外情況發生,就臨陣脫逃,丟盔棄甲,此類人為的主觀因素,也是北伐導致失敗的主要原因。而宋文帝對於無人可用的情形自己也說過一句話“若道濟在,豈至此!”。道濟就是檀道濟,然而道濟之所以不在,也是由於文帝自己的殘害,由於自己致力強化軍事權利,而將檀道濟與其心腹全部殺害,而後在後悔說出道濟還在的話,可不是讓自己很是尷尬?

    至此,以上。

    參考資料:

    論劉宋文帝元嘉時期北伐失敗之影響與原因——王永平

    元嘉北伐的再認識——時國強

    《讀通鑑論》

    沈起煒.細說兩晉南北朝.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03

    陳金鳳,楊炳祥. 元嘉北伐新論.

    《宋書.沈慶之傳》

    《資治通鑑》

    《南史·王懿傳》

    羅琨,張永山.中國軍事通史第八卷兩晉南北朝軍事史.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

  • 2 # 很傾城

    宋文帝,名劉義隆,是南朝劉宋政權的皇帝。在位期間開創了“元嘉之治”,在位期間文學璀璨,社會穩定,民眾安居樂業。但其在位期間的三次北伐之舉,歷來為後世所詬病。這三次北伐使劉宋王朝元氣大傷。下面我來簡單的說下北伐失敗的原因,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指正。

    一、對手的實力強悍

    當時北朝的朝代是北魏,北魏當時皇帝是太武帝拓跋燾,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王。當時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已經陸續消滅了北燕,北涼,山胡,鄯善,吐谷渾,大夏國,草原強國柔然。是一代很有作為的一代群主,武功達到了巔峰。此時的北魏軍團歷次戰火淬鍊,士氣高昂,政治也較為清明,劉宋在此時進行北伐,和軍事實力明顯佔優額北魏進行硬碰硬,顯然是十分不明智。

    二、國力和北魏相比並不佔優勢

    先說北魏方面,北魏太武帝在統一北方後,版圖空前遼闊,而且人口眾多,兵源充足,生產能力很強。另外北魏統治者變法圖強,學習漢族先進的文化。拓跋燾在政治方面重用漢臣,和漢族大地主集團進行聯姻,使得北魏的統治更加的鞏固,國力空前強大。再來看當時的劉宋王朝,佔據的只有揚州,荊州,益州等地域。在地盤上已經比北魏差了不少,當時的經濟中心也在北方。所以說劉宋當時進行北伐就像是賭博一樣。實力完全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戰略資源,如戰馬等)北魏有著絕對的優勢。

    三、軍事人才匱乏

    從劉宋三次北伐就可以看出,除了當初的到彥之勉強算是一位將才,其餘的大多不堪重用,如江堪、張永等,一將無能累死千軍。而同時期的北魏,長時間經歷大戰,可以說是將星雲集。從這方面看劉宋依靠這樣的將領去完成這樣的任務,失敗肯定是必然的事情。

    四、軍事行動手段固定,單一,思想落後

    因劉宋地處南方,所以並沒有能力建立一支強大的騎兵隊伍,劉宋的主要武裝力量就是水軍和步兵,這完全就不是北魏強大騎兵隊伍的對手。另外宋文帝有一個毛病(喜歡遙控指揮軍隊)他不放心武將獨立指揮軍隊作戰,每次在軍事行動前,他都要事先制定行軍路線,主戰場在哪裡,攻擊時間都要用旨意傳達給軍隊。這完全就是不對的,戰場形勢瞬息萬變,將領不可以隨時應變,情報如果被對方截獲,很快會陷入被動局面。

  • 3 # 喜歡歷史的妹紙是蓉兒

    元嘉草草,倉皇北渡。

    失敗的原因很多,

    第一宋文帝的亂指揮。

    第二,沒有主動去佔河北。

    第三,軍中已無大將。加上和平已久,人民安居樂業,人心思定,不想打仗。

    第五,沒有戰馬

    第六,後勤保障不足。↓

    宋文帝統治20餘年,府庫充盈,器杖精良,國家日久無事,真應了那句話,無事生非,吃飽了閒著沒事兒幹。

    宋文帝看看國家比較豐富了,吃飽了喝足了,沒事幹了,這位皇帝是霍去病的粉,也想狼居胥封山,告天以臨瀚海的雄圖偉業,也不怨他,每一個自以為是的人都會這麼想,何況他這幾年乾的也不錯,是人都想流芳百世,建立宏偉霸業,很正常,偏面說明老劉是個凡夫俗子!

    而文帝上位以後,深懼權臣,連個檀道濟都容不了,所以到了這個時代,原來的北府兵的精英,老的老少的少,青黃不接,已經沒有從前那樣的戰鬥力了。

    而文帝還自以為是。

    看一下沒有先佔河北

    攻略黃河以南之後,宋軍只想佔住這個地方,而河南恰恰是四戰之地,攻易守難,沿千里黃河屯戍置守,戰線過長,每處即可輕鬆的被擊破,黃河雖然是天險。

    而冬天結冰後就成了平地,北方敵人無船即可衝殺過來。

    所以,如果真正想統一北朝,需要一鼓作氣的進攻河北,這需要有遠大雄才偉略才行!

    當時只有青州市劉興義有遠見。他說應該進攻河北,堵塞太行山各個卡口,將北魏遏于山西之內,如此,河北平定,河南自然會歸宋所有。

    但英明的劉義隆沒有采取這個措施。還輕蔑地說,龜兒子,有啥子可怕的。

    龜鱉小豎,何能為也!

    北魏太武帝是一代雄主,滅大夏,平北燕北涼等,擊敗柔然!這樣的人能是龜兒子嗎?

    自我狂妄,大意輕敵,失敗是肯定的啦!

    軍中已無將才

    劉宋王朝自武帝劉裕以來,很多能征慣戰的宿將、帥才往往死於非命,如王鎮惡、沈田子、檀道濟等。

    這樣直接後果就是朝中看似文武大臣濟濟一堂,實則關鍵時無人可用。

    文帝當政期間,唯一稱得上智勇雙全、有統帥之才的僅僅檀道濟一人而已,但因其功高震主,為文帝所忌,居然被宋文帝以莫須有的罪名處死,結果是自壞長城,等到胡馬窺江之時才後悔莫及。

    如果文帝準備充分,以檀道濟輩為北伐主帥,號令統一,避實擊虛,則勝負之數、成敗利鈍未可預料也,至少也不會讓北魏鐵騎打到家門口!

    沒有戰馬

    南朝軍隊主要是有水軍和步兵為主,騎兵很少機動能力就較差,如在某個地方耽誤時間太長,北魏的騎兵反應過來的話,後路被包抄或者直接圍魏救趙。

    就和北宋打西夏一樣,老是先贏後輸,大分就是因為機動能力太差,讓人家反應過來了。己方出現小小的失誤了話,就可以讓人家反敗為勝。

    宋的進攻,初期實在是太順利了。

    但是到了滑臺,麻煩了難啃,王玄謨的主力軍隊就在滑臺城下啃了太久時間了,根本來不及組織起對北魏渡河的反擊部隊的有效遏制。

    所以,王玄謨的主力軍隊在和北魏的反擊部隊遭遇時,就崩潰了,傷亡甚大!

    北魏軍隊就可以反敗為勝了,北魏的軍隊直奔南朝而去!

    宋文帝的亂指揮。

    宋文帝性猜忌,他根本不放心武將獨立領軍作戰,還加上他自以為是,認為他自己是個軍事天才。

    所以在每次重要一點的軍事行動之前,不管戰場形勢如何瞬息萬變換,他都要事先制定行軍路線,主戰場地點,甚至攻擊時間,並以旨意的形式傳達給將領要求執行無誤。

    這個昏招可以參考後面的趙光義,還有蔣Quattroporte

    例如宋文帝的第一次北伐之役,按照他定路線行軍,光是趕路就花了整整三個月,然後再打起精神來,和北魏幹戰,疲憊之師,到後面來,就已經是強弩之末了!

    然後北魏鐵騎,不僅盡收河南還大舉南侵,直抵長江北岸,已經到達健康對面的瓜步山上了。

    看一下人家北魏方面。

    拓跋燾只要求,用野戰方式殲敵,不要去攻城拔寨,他知道自己的缺點,這樣只能消耗自己。別的就隨便你們自己幹了吧!

    北魏將領們只要遵循這個基本原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得心應手。

    蓉兒的看法!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

    北魏的軍隊進攻能力是非常的強。但是他只能進攻快速進攻,攻城拔地就沒了本事了。

    北魏飲馬長江的那回。

    事實上,沒有一座被魏軍吃掉,魏軍都是直接繞過去。

    北魏那次大規模南征劉宋,最後其實也是寸土未得。

    連同沿途佔領的那些劉宋的郡縣小城都無法據守,撤軍時連個盱眙小城都打不下來,最後只能跟流寇一樣,洗劫一番撤回魏境內!

    其實,當時的情況是南北方都沒有能力吞併對方。各有各的強的地方,但每次都是劉宋先去打北魏的。

    這就造成了劉宋吃虧比北魏要大。

    南朝百姓財產被捉到北朝一大堆,弄得南朝連15歲以下的小孩兒都少見了。

    當時的人口也是國家財富,互相之間都在抓人!

    但這種殺入殺出的方式,加上南朝水網縱橫,雨水充足,還有南朝的拼命堅守,北魏的損失也挺大的。史記,北魏十萬騎兵,傷亡過半!

    但南朝就更慘了,

    史載,魏人所過郡縣,赤地無餘,春燕歸,巢於林木。~自是邑里蕭條,元嘉之政衰矣

    蓉蓉兒總結一下

    對自己的能力應有估算的。不要自以為是,這種毛病很多領導都喜歡幹。

    自以為是,白送自己軍隊的人命。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誠不欺也!

    南北方都有自己各自的長處和優點,有各自的缺點。

    所以說不管是劉宋還是趙宋北伐全部失敗,都是這個原因。

    而且都是不看清自己的問題,匆忙去北伐,都弄得灰頭土臉的回來,損兵折將。

    歷史是總是這麼相似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演義》中智多近妖的“智絕”諸葛亮,其形象是如何演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