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尚天水
-
2 # 梅里一了
謝邀,但凡具有獨立人格的人,都會喜歡陶淵明,因為只有不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才不會被名利所裹脅,而失去做人的尊嚴。王安石是一個具有獨立人格的人,在推行變法之中,堅持自己的信念,不為流言所動,以致兩度罷相,人稱拗相公。而一個有獨立人格的人,要在這熙熙攘攘皆為利來的世上存活下去,一般都要有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準備。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是獨善其身的最好精神狀態,王安石初入仕途是抱著兼濟天下的雄心的,他雖欣賞陶淵明,但是抱著建一處桃花源的理想投入仕途的。到了熙寧九年,第二次罷相,他對北宋的官場徹底失望,自己以然變成了陶淵明,過起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日子,可以說他才真正的對人生有了頓悟,其實心無所累的活著,才是生命的本意,其他的都是浮雲,到了這種境界,自然會認為這句話乃″千古第一語"。
-
3 # 梅橫枝
人與自然,這就是存在的近處。
退避於道法自然之境,大隱於有物混成的天地,回到故鄉,回到生命的本真與原初之地,在那一刻從容中,有了人與世界的靈性相遇。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菊是什麼?是物,是心,是它者,是寂寞,是花,是若有若無的芬芳,是秋日小小的風景,是涼薄中的一抹溫暖,是物喜物哀,是默然的歡喜或清歡,是讓人顯現的自然與道,是心中寂然而起的色與空,是詩情,是詩本身,是生的般若,是禪,是寧靜從容與素樸......
南山呢?是世界,是借我以文章的大塊,是蒼茫啊蒼茫,是靜穆,是亙古,是虛無,是實在,是神靈,是一種奔騰,是某種存在,是我,是你,是他,是與我同在的南山,是道,是我在這裡的此刻,是菩提,是若遠若近的淨土,是遠離人世紛爭的人世或世外,甚至什麼也不是,是悠然本身......
無言獨化,物我兩忘。
悠然想見,落英繽紛。
.
-
4 # 司馬情1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描述了悠然的心境,生活也是恬靜而悠然的,這是全詩最為人稱道之處,用了兩個地點,兩個動作,把一種神仙般脫俗而又不失生趣的意境點畫得不盡嚮往,悠然採菊,眺望南山的生活如此閒適。不愧是千古名句,難怪連語造俊俏的王安石也大發感慨,稱之為“千古第一語”。
-
5 # 江湖夜雨92
王安石辭去相位後,退居南京,每天讀書,遊歷鐘山。他尤其喜歡讀陶淵明的詩,稱讚其中有奇絕不可及之語,如《飲酒》其五,志趣不群,辭彩精拔,晉宋之間,一人而已。原詩如下: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這首詩憑它淺顯的語言,精微的結構,高遠的意境,深蘊的哲理,歷來受到很高的稱譽,“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被王安石稱為詩中第一語,當有如下原因。
其一,道出心靈解脫的方法,耕種為本,心遠為念。
心遠俗自離,耕種有真意。陶淵明甩下了不為三鬥米折腰那句響亮的話,辭官歸隱了,歸隱還要有資本才行,陶淵明兩袖清風,只能到鄉村種地。他在詩中寫道,人生歸有道,衣食固其端。他認為歸隱之道,在於親自耕耘,自食其力。因此,陶淵明才被稱為真正的山水田園詩人,他寫的是自己活生生的耕種生活。你什麼事都不幹,是不能超脫自己的,這一點,和禪宗六祖的弟子,百丈懷海禪師一樣,百丈曾要求自己,一日不做,一日不食。
形居塵世中,棲心超天外。陶淵明厭惡官場的腐朽黑暗,不合於世,內心的憂憤如何排解呢?還是要痛下決心,放棄功名利祿,雖然居身塵世中,但只要心遠,心情閒適,心志高遠,就能丟掉物慾,斷絕塵想。內心世界就能獲得超越現實的恬淡,虛靜。
其二,道出了一種與大自然冥會妙合的理想生活境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多麼恬靜,閒適的生活,詩人在園地裡採摘菊花,做菊花酒,累了,直直腰,優美的南山形象,不經意間,映入眼簾。詩人的客體已經消逝,他的心境已經淨化到同大自然一樣純潔,和融,渾樸,也就達到了王國維所說的,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的無我之境。
什麼樣的生活為理想的生活?自己喜歡的生活,適合自己的生活。陶淵明不會鑽營取巧,不會曲意逢迎,他發誓絕不丟棄自己的做人尊嚴,一定要返回到人的本性上來,尋找一種靜穆,淡遠的生活狀態。於是,他耕種,讀書,喝酒,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我姑且順應自然的變化,快樂的走向生命的盡頭。這種閒遠散淡,自食其力的田園生活,有人生的真正意義,可是這種妙諦又怎能用語言描繪得出呢?
陶公這首詩寄意深遠,反覆誦讀,能夠引領我們進入一個純然平和,忘卻人生所有困擾的狀態。難怪蘇軾說,陶詩初看若散緩,細讀有奇句。
-
6 # 亦有所思
把王安石放在唐朝,也是牛逼到不行的詩人!
僅以詩而論,王安石的水平可以排在整個宋朝的前三,甚至第一。若論詩詞修養,則肯定第一。
小可認為,王安石喜歡這一首與他的辭官歸隱無關,古往今來,歸隱或隱居的詩句如恆河沙數,論品性情操,論閒然逸趣,陶淵明的這首《飲酒》排不到第一名。
這一句強在哪裡?
無斧斤之痕!換一句話說就是
無琢!
沒有人工雕琢或錘鍊的痕跡,宛若天然,渾然天成。
東坡稱讚說“如大匠運斤,無爺鑿之痕”,黃山谷也讚美陶淵明的詩類西漢文字,唐庚論其詩為“造語簡妙”。我們現在看起來似乎不覺得異常,但看那個時代其他人的詩作就明白了。比如
阮籍“皋蘭被徑路,青驪逝駸駸。”
左思“世胄躡高位,英俊沉下僚。”
劉琨“惟彼太公望,昔在渭濱叟。”
王粲“復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
潘岳“之子歸窮泉,重壤永幽隔。”
從魏晉到南北朝,幾乎所有的詩人的詩句裡都能看到“雕琢”,都能看到“錘鍊”,都能看到人工加工的痕跡。
雖然美,但不夠天然。
或者說,由於那個時代詩歌的獨有限制,他們的詩歌就是那個樣子。可是唯獨陶淵明成了超越者,
在用語自然方面,陶淵明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而這一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從組合到煉字,無一不巧,無一不妙,這一句入了化境,入了神境,站在了巔峰之上。
詩以一字論優劣,卻以自然為巔峰。
一字論優劣,可以做到,可以求到。比如大多數的杜詩都是如此。可自然天成,卻要看機緣,看靈光一現。
可遇不可求。畢生能寫出一句都是人間萬幸。比如謝靈運“池塘生春草”,薛道衡“空梁落燕泥”,孟浩然“花落知多少”、白居易“能飲一杯無”、賈島“雲深不知處”、李義山“只是近黃昏”都是如此。
平常人寫詩,能讓一字化境便足以傲然半生。一句達到天成,簡直是積了八輩子的德了!
-
7 # 南風文化茶坊
陶淵明與王安石都是江西人。陶淵明是我的家鄉江西省彭澤縣的縣令,被王安石誇讚的那句詩出自他的組詩《飲酒》(五),也是中國詩歌史上傳頌最為廣泛的詩句之一。
【陶淵明的兩件大事】先說陶淵明的兩件大事,他是東晉大詩人,他的一生中有兩件事影響深遠。一是不為五斗米折腰,他不想接待來彭澤檢查工作的阿諛奉承、不學無術還花天酒地的上司,因而把官印掛在屋樑上,辭官不做,到距離彭澤縣100公里左右的廬山(詩中所說的南山)隱居。那一年他41歲,擔任彭澤縣令僅僅80多天。其實,在這之前他早已萌生去職的念頭。二是他開創了田園詩派,給東晉充滿玄學和教化意味的詩歌帶來一股清流,讓人耳目一新。他的代表作便是《飲酒》(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的詩歌和處世思想,至今仍能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我們身處現實生活,時常為不得已的煩惱所困,只要內心遠離了名利和物質,遠離世俗和厭惡的圈子,不與他們爭鬥,我們的心情就會變得寧靜起來。
【王安石的失意與愛菊】再回到王安石為何高度評價陶淵明的詩句。除了陶淵明的那句詩寫得確實好之外,還與王安石的生活經歷和喜好有關。
其一,生活經歷。王安石在評價陶淵明詩句時,正和陶淵明有著相似的政治經歷。彼時,王安石因變法失敗第二次被罷免宰相,對朝廷非常失望,對政治生活心灰意冷,最終他選擇了退隱江寧(今南京轄區),從此遠離江湖,不問政事。
其二,喜好。同為詩人的王安石也喜歡菊花,並創作過至少6首菊花的詩,所以他很自然地就關注到陶淵明關於菊花的名作。而且,他與同在朝廷為官的好友——大文豪蘇軾還因菊花詩鬧過矛盾,最後以蘇軾“負荊請罪”了結。
【兩大文豪菊花之結】王安石和蘇軾兩人是好友,但王安石身為宰相地位更高。一次,蘇軾去拜訪王安石,王安石不在,蘇軾見到書案上有首沒作完的詩。當他看到“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的詩句後笑了,菊花從來都是枯萎在枝頭上的,怎麼會落得滿地都是呢?性情豪爽的蘇東坡不假思索地拿起筆,在詩後續了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以嘲諷王安石缺乏生活經歷。
王安石回來見到蘇軾的詩句後不悅,之後藉機把他貶到湖北省黃岡市。被貶後,蘇軾在秋天的黃岡真的見到的了滿地散落的菊花,這才知道自己譏諷錯了王安石。後來他專門赴京給王安石道歉。
【理解寫作背景的重要性】所以,作家和詩人作品的誕生以及作品風格的形成,都離不開詩人所處的政治和生活環境以及個人的人生經歷。我們在閱讀作品時,先了解到這些背景,有助於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者的思想主張和藝術追求等。(南風)
-
8 # 包子的廚房筆記
這句詩以及陶淵明都是隱逸文化的代表,這個隱逸還不是遠離塵世、不食人間煙火。陶淵明相信“小隱在山林,大隱在市朝。”即使是住在深山老林之中,如果心靜不下來,擺脫不了名韁利鎖的話,那也算不得“隱”。
有一個著名的典故叫“終南捷徑”,“隱居”於終南山之中,其實心還在朝廷之上;如果真的能夠做到物我兩忘,即使在市井之中,甚至在朝堂之上,人也照樣可以獲得寧靜和自由。摒棄了世俗追名逐利這種價值觀之後,人需要找到一個新的價值觀,這新的價值觀的支撐點在哪裡?或者說,人為什麼要活著?人應該怎麼樣活著?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辭官歸隱了,不需要上班了,有時間了,所以就在自家籬笆之下,隨隨便便摘幾朵菊花。在這閒適之中,不經意間一抬頭,鬱鬱蔥蔥的南山映入眼簾。
這個南山是什麼山?陶淵明的隱居之地在柴桑,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九江市南邊就是雄偉高大、風景秀美的廬山。李白《望廬山瀑布》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可以看出廬山的高大;蘇軾《題西林壁》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是指廬山地形複雜。可是在陶淵明眼裡不一樣,這一座高山既沒有讓他產生高大的壓力,也沒有讓他產生複雜的壓力,一抬頭,一下子南山就是廬山,就被他收入眼底了。何等的自然,何等的閒適!
另外我們看看為什麼是“悠然見南山”而不是“悠然望南山”?其實答案很簡單,“見”是無心的,“望”是有心的;見就見了,見與不見,南山就在那裡,沒有什麼思想波動;有心之望,一望之下,可能會引發感嘆自然之美,也可能會引發思古之情,會讓心情不再平靜,所以“見”顯得更加自然。陶淵明已經心遠地自偏了,何必要再去做有心之舉,何必再去望南山呢?
更進一步解讀,“悠然現南山”,誰悠然?第一層理解是詩人悠然,詩人悠然之間就看見了南山;第二層理解是南山的悠然,看見了南山的悠然。詩人是悠然的,南山也是悠然的,人和山之間物我兩忘,彼此合一,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道。
看見了南山,看到了什麼?“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山嵐繚繞,在夕陽的照耀下,美不勝收,此時飛鳥歸來,正成群結隊的返回棲息的山林之中。此情此景,也可以對照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兩句話:“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無心是最重要的。所有這一切,這秋天的菊花也好,這南山也好,這雲彩也好,這飛鳥也好,乃至於詩人也好,全都沒有任何心機,全都憑著本性生活著,人和自然就是在這樣的情境之下,實現了完全的和解,也實現了完全的融合。此正是“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
那在這樣的生活境界之中,陶淵明找到沒有找到人生的真諦呢?“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樣的生活之中,是飽含著人生的真實意義的,可是想要說出的來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去表達。為什麼找不到?是因為這個真意絕不是用理性的思考、冷靜的分析能夠得來的,這是要用全部的心靈、身心一起去感受的,這種感受出來的結果,是佛家的不可說,拈花一笑,也是道家的“道可道,非常道。”
儒家名言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個“獨善”並不應該是失意之後的無奈之舉,它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退步和轉身,轉身之後才現海闊天空,這樣才能夠有一種悠然的存在。如果人永遠陷在名韁利鎖之中,就算退回去了,又怎麼會有悠然的採菊,悠然的南山,悠然的人生呢?
-
9 # 揚州講壇
古時候,隱士是受人尊敬的,有的隱士確實遠離塵囂,清心寡慾,對世俗名利視為糞土,陶醉於山林之間,或常醉不醒,自得其樂也。
但是,也有不少隱士被認為是假隱士,乃因仕途不順,或有更大的“上進心”欲求不得,便撒嬌鬥氣避退山林,卻是“身在山林心在朝”,期盼有朝一日再入廟堂,這類歸隱實際上是待價而沽,一直被後人鄙夷。
陶淵明詩
陶淵明不是這樣,《飲酒》詩裡寫得很明白,詩人沒有隱入山林,但“心遠地自偏”,儘管還陷在塵世中漩渦裡,但心如止水,並實實在在不爭權奪利,更甘於貧困而不願五斗米折腰。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千古流傳名句。詩人採菊東籬下,無意望山,是偶然抬頭,靜穆淡遠的南山映入眼簾,在夕陽餘暉裡,群鳥歸林,怡然自適。這情景與詩人心境交融,物我合一,大辯不言,在悠悠忘情中領略人生真諦。
-
10 # 寒柏隴臥子
【一】王安石其人其事
王安石(公元1021年——公元1086年),字介甫,晚年號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人。
宋朝宋仁宗趙禎慶曆年間考中的進士,在宋神宗趙頊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上任後實行變法,遭到朝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
其於熙寧七年,也就是當了宰相五年的時候辭了官。但是第二年又被重新任命為宰相,二次上任後繼續推行變法改革,但是依舊阻力重重,在任九年後再次辭官。後來退居二線在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居住,被封為舒國公,後又改封為荊國公,晚年一直過著閒適的生活。
王安石拋去政治作為不說,在詩文創作上還是造詣非常高的。他的散文雄健有力,詩詞遒勁、清新,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作的《泊船瓜洲》就寫了他晚年退隱於江蘇南京鐘山南麓的半山園,有次泊船瓜洲(今江蘇省揚州市南長江北岸),懷念南京金陵的家室,希望乘月歸去的心情。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二】陶淵明及《飲酒》一詩簡析
陶淵明(公元365年——427年),字元亮,還有一種說法是名為潛、字淵明,東晉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
其祖上做過官,後來沒落了,從小家裡很貧窮。陶淵明先後擔任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這些地方官員,因不滿當時的政治黑暗,任彭澤令只兩個多月即棄官歸隱去了,當時才年僅四十一歲。
他是晉朝著名文學家,擅長詩賦創作。所寫的田園詩,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成分。詩句語言精煉,又質樸自然,開創了田園詩派的先河,他的散文《桃花源記》非常有名。
對《飲酒》一詩的簡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簡析]
❶《飲酒》: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二十首,這組詩大約是其四十開外之作。這是第五首,抒寫身在城市,卻心戀田園的隱退心境。
❷一、二兩句:寫自己雖然住在人煙稠密的地方,但卻感覺不到車馬的喧譁。
❸三、四兩句:為自問自答,寫自己雖然身居於城市,但因心情寄託在遙遠的田園,所以覺得城市也就偏僻了。
❹五、六兩句:寫自己在居住地東邊籬笆下采菊時,不經意中看見南面的山(南山,指廬山)。
❺七、八兩句:一說寫飛鳥結伴回巢,還有一說是寫自己與飛鳥結伴歸來。
❻九、十兩句:寫自己在田園生活中體會到生活的真諦,但要說出個明白,卻又不知從何說起。
總之,我認為王安石之所以如此推崇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句詩,其根本原因還是兩人在不同年代相同的境遇和類似的心境,才讓王安石如此的感同身受、心心相印吧!
回覆列表
“採菊東籬下,悠悠見南山。”
經過了世事的紛亂和潮起潮落的人生,生活把歲月刻在人的臉上,也刻在了人的心裡,滾滾的紅塵已經將細膩柔軟的心磨礪得渾圓。這種渾圓不再有絢麗的光澤。這種渾圓就是一種淡然、樸實,它不張揚、不喧囂、不妖豔,不再作年少時的無病呻吟,不再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再會手高眼低去投機。這種淡是一種腳踏實地的平實,它豐富而不膚淺、它恬淡而不聒噪、它理性而不盲從。它是一種靜靜的思考。
因此被王安石稱為“奇絕不可及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