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duh23333

    遠赴北非作戰對地理環境都不甚瞭解。而且德軍比美軍早些時候到達北非,對當地的情況比美軍熟悉。所以對初來乍到的美軍來了個迎頭痛擊。

  • 2 # 沉140769451

    一戰美軍並無上乘表現,戰爭一結束,美國不重視陸軍,只重視海軍,美國只保留了一支裝備落後、思想落後的小陸軍,巴頓作為美國坦克部隊的指揮官,甚至要自掏腰包為自己的部隊購買合適的裝備。二戰爆發,美軍參戰,大量擴充的美國陸軍部隊,雖經訓練,仍然缺乏實際的作戰經驗,與久經戰陣的德軍作戰,自然不是對手,軍隊還需要實戰學習。

  • 3 # 戰略論

    美國裝甲部隊直到1940年7月才開始正式組建,而那個時候德軍裝甲部隊已經在西線橫掃英法聯軍了,德軍裝甲部隊已經是以裝甲叢集的大型編制執行戰役任務,而美軍才組建到裝甲師一級,毫無實戰經驗,即便是在作戰理論上也非常有限,而能夠給美軍提供裝甲作戰經驗的只有英軍,而英軍在機動作戰上也是一個失敗者,英軍更擅長打無需機動的防禦戰和攻堅戰,所以當1942年美軍裝甲部隊進入北非戰場時,他們是戰鬥力最差的一支軍隊,儘管他們的裝備無比精良,英軍官兵甚至戲稱美國兵為“我們的義大利人”。

    在美軍和德軍首次交鋒的卡塞林戰役中,德軍投入的是久經沙場的第21裝甲師,該師參與了北非絕大部分的戰鬥,精通沙漠作戰,對美軍第2裝甲師使用的也是經典的沙漠裝甲戰術,即以一部兵力正面牽制美軍,然後以裝甲部隊主力對美軍實施側翼的迂迴,進而導致美軍整個防線的崩潰。和其他戰場不同,沙漠戰場中幾乎不可能建立一條連續的防線(阿拉曼戰線由於特殊的地形只能從正面突破),裝甲部隊可以從防線的盡頭實施迂迴,從而避免了正面的突破,這時阻止敵軍迂迴行動的唯一方法就是派出裝甲部隊實施攔截,誰在這場裝甲會戰中取得勝利,誰就將最終打垮對方,這也是為何說沙漠戰場是機械化作戰的理想戰場。

    美軍第2裝甲師和德軍第21裝甲師相比,無疑是一名“菜鳥”,在大規模裝甲作戰上和德軍有著巨大的差距,結果就是德軍以非常輕微的代價打垮了美軍,第2裝甲師的大部分坦克被德軍擊毀,美軍的上級指揮部也對戰場的局勢失去了控制,謹慎的選擇了大範圍的撤退以脫離和德軍的接觸。只在重要的、德軍無法迂迴的隘口選擇堅強的防禦,在卡塞林隘口中美軍就打的非常不錯,德軍只能進行正面的強攻,而美軍的防禦非常頑強,讓德軍損失慘重。

    總的來看,美軍在北非戰場上第一次的表現確實不好,戰鬥力遠不如德軍非洲軍團,也趕不上英軍第8集團軍,不過美軍在武器裝備和官兵素質上並不比德軍差,從一些防禦戰中就可以得到證明,他們缺乏的只是實戰經驗和勝利的信心,不久的將來,美軍將成為一支真正強大的軍隊。在西線的諾曼底戰役中,正是依靠美軍第2集團軍出色的戰役機動才最終打垮了德軍的防線,用德軍最擅長的機動作戰來打敗德軍,而英軍始終不曾擁有這種能力。

  • 4 # 未來天際線

    這是因為美軍缺乏坦克戰經驗,德軍縝密部署,靈活運用坦克的長處進行作戰,因此首次交戰期間,美軍損失慘重,主要有如下三點:

    第一,美軍遇到的對手是被稱為“沙漠之狐”的埃爾文·隆美爾元帥所率領的德軍裝甲兵團。

    隆美爾元帥是坦克閃電戰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德軍坦克裝甲兵團中的著名將領,在對法作戰期間,曾利用坦克叢集重創法軍,其推進速度之快戰績之高,被譽為魔鬼之師,有著極為豐富的坦克兵團作戰經驗。德軍在北非戰場遭遇連續失利的情況下,隆美爾將軍被調往該地後迅速扭轉戰局,也因此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

    第二,德軍部署嚴密,坦克戰術運用靈活,大膽運用閃擊戰術。

    隆美爾所在部隊能靈活運用坦克的優勢,將坦克的效能發揮到極致,還懂得舉一反三,利用高射炮當反坦克炮用,透過設伏、伏擊、主動出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因此能取得較好戰績。

    第三,前期美軍裝備與人員並未佔據優勢,同時缺乏實戰經驗。

    雖然之前德軍剛被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擊敗,但隆美爾與德軍並未因此喪失鬥志。此時戰場環境對德軍不利,前有英軍後有美軍,因此剛剛抵達北非戰場的美軍官兵,信心十足,滿懷熱情,準備與英軍一起殲滅隆美爾的裝甲兵團,但美軍對德軍缺乏瞭解,對當地環境也不是非常熟悉,因此在前期交戰中遭遇德軍數次伏擊,損失慘重。

    在兵力方面,美軍前期首批抵達的坦克有500多輛,其中包括100輛半履帶反坦克裝甲車,以及7萬名官兵,美軍配備的主戰坦克為經典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德軍方面則裝備有300輛4號坦克和幾百門反坦克炮,以及十幾萬官兵。從人員與裝備上看,前期美軍並未佔據優勢。

    在首次交戰中,隆美爾率先發動攻擊,攻佔了費德隘口,在此守候等待美軍進攻。在隘口附近,隆美爾吩咐88毫米高射炮部隊,利用沙漠中的仙人掌進行掩護,攻擊進攻的美軍坦克裝甲車。果然,行進中的美軍並未發現在此設伏的德軍,當美軍裝甲車推進至隘口附近時,遭遇德軍88毫米高射炮襲擊,該炮可在2千米內擊毀M4謝爾曼中型坦克。當美軍坦克被擊中時,都不知怎麼回事,也不知從哪裡射出的炮彈,因此不知從哪裡反擊,頓時陷入混亂,為避免坦克兵團被殲滅,指揮官只能選擇撤退。

    在兩週後的西吉布吉特戰役中,美軍組織更多的坦克採用V型進攻方式組織進攻,而德軍則把坦克隱蔽在兩側,待美軍坦克距離約300米時才開火,被伏擊的美軍裝甲兵團頓時又陷入混亂,指揮官為避免被殲滅選擇撤退,可惜這次德軍的4號坦克是能進行移動的,對撤退中的美軍進行了追擊,擊毀美軍坦克50餘輛,自身卻無人員傷亡。

    在費德隘口和西吉布吉特兩次交戰中,美軍損失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超過100輛,而德軍則無一傷亡。透過兩次較量,隆美爾認為美軍缺乏坦克戰的經驗,由此又開啟了他運用坦克進行閃擊戰的大膽想法。隨後隆美爾親率坦克先頭部隊主動對美軍發起攻擊,對於德軍坦克兵團的主動攻擊,美軍被打得措手不及,節節敗退,3天時間裡後撤了100多公里,300餘輛坦克裝甲車被擊毀,損失6千餘名士兵,可謂損失慘重。

    綜上所述,前期美軍在並不具備優勢的情況下,又缺乏坦克戰的實戰經驗,而隆美爾卻有著非常豐富的坦克戰實戰經驗,又是德國陸軍傑出將領,因此前期美軍與德軍交戰中損失慘重。

  • 5 # 老槍與戰線

    這個有什麼值得問為什麼的嗎?

    美軍之前根本沒有大兵團作戰和機械化戰爭的實戰經驗,上來不交學費才是奇怪的事呢。

    雖然之前他們在國內也搞過大規模的全軍演習,好像其中一方的指揮就是我們熟悉的醋喬。但由於保守勢力的影響以及一些莫名其妙的不允許挫傷步兵士氣的規定,比如設定機槍和手榴彈就能擊毀坦克之類的,反而給基層部隊造成了錯誤認識。

    所以當時美軍和德軍對上的時候,英華人是非常不看好的,畢竟德華人在沙漠裡打了幾年的機動戰爭,怎麼也不是菜雞上來就能虐的。

    然後美軍就理所當然在凱塞林山口戰敗了,但要說敗得多一塌糊塗也就那麼回事。一個裝甲師被打得崩盤,損失坦克和裝甲車輛各200輛。

    場面是很難看,但也在限度之內,美軍戰線沒崩,德軍也沒能改變戰略態勢。至於1個師加200輛坦克,不但在東線算個鳥,就是英軍也不止一次承受過更慘重的損失。

    你相信美國佬承受不起?丟了200輛車就喪膽了?就破產了?就驚呼了?

    當然沒有,更多的部隊和裝備被壓上來,還有那個巴頓。

    而德軍呢?他們贏不起,勝利的代價他們給得肝顫。之後就被合圍了唄,兩個集團軍30萬德意士兵舉手開步走向戰俘營。

    這是成建制損失啊!跟斯大林格勒有一拼,後來的法萊斯口袋都比不了。

    開局打成這樣夠順了,這就幾個月時間內。你還跟我扯損失慘重,問問蘇聯人、英華人、法華人還有咱民國,哪個國家不盼著來個這種損失慘重的開局。

    小敗接著大勝殲滅戰刷經驗,我的天啊,何等的運氣。

  • 6 # 溫哥華的魚

    在二戰中的北非戰場,美軍在與德軍的前期交戰中,為何會損失慘重,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點。

    第一,美軍遇到的對手是被稱為“沙漠之狐”的埃爾文·隆美爾元帥所率領的德軍裝甲兵團。

    隆美爾元帥是坦克閃電戰的創始人之一,也是德軍坦克裝甲兵團中的著名將領,在對法作戰期間,曾利用坦克叢集重創法軍,其推進速度之快戰績之高,被譽為魔鬼之師,有著極為豐富的坦克兵團作戰經驗。德軍在北非戰場遭遇連續失利的情況下,隆美爾將軍被調往該地後迅速扭轉戰局,也因此晉升為德國陸軍元帥。

    第二,德軍部署嚴密,坦克戰術運用靈活,大膽運用閃擊戰術。

    隆美爾所在部隊能靈活運用坦克的優勢,將坦克的效能發揮到極致,還懂得舉一反三,利用高射炮當反坦克炮用,透過設伏、伏擊、主動出擊,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因此能取得較好戰績。

    第三,前期美軍裝備與人員並未佔據優勢,同時缺乏實戰經驗。

    雖然之前德軍剛被蒙哥馬利率領的英軍擊敗,但隆美爾與德軍並未因此喪失鬥志。此時戰場環境對德軍不利,前有英軍後有美軍,因此剛剛抵達北非戰場的美軍官兵,信心十足,滿懷熱情,準備與英軍一起殲滅隆美爾的裝甲兵團,但美軍對德軍缺乏瞭解,對當地環境也不是非常熟悉,因此在前期交戰中遭遇德軍數次伏擊,損失慘重。

    在兵力方面,美軍前期首批抵達的坦克有500多輛,其中包括100輛半履帶反坦克裝甲車,以及7萬名官兵,美軍配備的主戰坦克為經典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德軍方面則裝備有300輛4號坦克和幾百門反坦克炮,以及十幾萬官兵。從人員與裝備上看,前期美軍並未佔據優勢。

    在首次交戰中,隆美爾率先發動攻擊,攻佔了費德隘口,在此守候等待美軍進攻。在隘口附近,隆美爾吩咐88毫米高射炮部隊,利用沙漠中的仙人掌進行掩護,攻擊進攻的美軍坦克裝甲車。果然,行進中的美軍並未發現在此設伏的德軍,當美軍裝甲車推進至隘口附近時,遭遇德軍88毫米高射炮襲擊,該炮可在2千米內擊毀M4謝爾曼中型坦克。當美軍坦克被擊中時,都不知怎麼回事,也不知從哪裡射出的炮彈,因此不知從哪裡反擊,頓時陷入混亂,為避免坦克兵團被殲滅,指揮官只能選擇撤退。

  • 7 # 是阿維啊

    美國今天是處於世界霸主地位,但是這並不能說明他們在二戰的時候也是這麼的強大。

    二戰期間,就世界上國家的軍事力量來說,德國無疑是最強的。當然這裡也是不排除德國的海軍實力確實要差一點,但是即使如此,德國的軍事實力也是不容小覷。

    二戰時期,德國的軍事實力不僅僅只是表現在裝備上,更重要的是他們的作戰經驗,尤其是德國的陸軍實力,那更是不用說,如果德國有足夠的資源支援,那麼他們完全有實力進行兩線作戰。

    這從蘇聯與德國的戰役可以看得出來,幾乎每一次的戰鬥,德國都會以一個極小的代價取得勝利,即使是失敗了,往往他們損失也是要遠小於蘇聯方面的。而就美國來說,他們在戰爭早期,無疑對上德國是處於劣勢的。

    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德軍老兵的消耗以及美軍計程車兵又得到磨練,再加上德軍的損耗,美軍的不斷補充,此消彼長,美軍才得以逐漸的獲得上風的地位。

    所以,在非洲,美軍與德軍首次較量損失慘重也是應該的,不然,德國方面那麼多裝備還有前面積累的經驗值不就毫無作用了嗎?

  • 8 # 我沒忘記home

    盟軍第二次阿拉曼戰役獲得勝利後,徹底扭轉了在北非戰場的形勢,納粹德國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以及中東油田的希望徹底破滅。這次戰役後軸心國在北非戰場轉入戰略撤退,由此它與同時期的斯大林格勒戰役與瓜島戰役成為同盟國進入戰略反攻階段的開始。

    同一時間,蘇聯也對美英施加壓力,要求其儘快在歐洲展開軍事行動以及開闢第二戰場以減輕德軍對蘇軍的壓力,美軍指揮官也贊同儘快在歐洲登陸,但英軍想要先消滅北非的軸心國軍隊、加強地中海的制海權,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在英國首相溫斯頓·丘吉爾的強烈堅持下同意在法屬北非登陸。

    附圖,蒙哥馬利,1942年11月

    凱賽林隘口戰役

    1942年11月8日,盟軍發動”火炬行動“,從法屬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沿岸登陸。盟軍攻佔阿爾及利亞後,按原計劃將在冬季派一支特遣部隊穿越的崎嶇山區在軸心軍組織起防禦前儘快佔領1300千米外的突尼西亞,以對德軍成前後包夾之勢。德、意軍為擺脫兩面作戰的風險也準備佔領這裡,到11月底,軸心軍3個師(德軍第10裝甲師以及2個義大利步兵師)經海運抵達突尼西亞。

    隆美爾計劃依託馬雷斯防線阻止盟軍從黎波里迫近突尼西亞南部,當地有利的地理位置十分有利於德軍防禦。1943年1月23日,蒙哥馬利的第8軍團佔領的黎波里,軸心國軍隊透過利比亞撤退至馬特雷防線,但美國第2軍進入突尼西亞使隆美爾的計劃出現重大漏洞。

    隆美爾計劃攻擊透過凱賽林隘口的美國第2軍,以此來消除盟軍攻擊連線馬特雷防線和突尼西亞沿海走廊的威脅。1943年2月19日,德軍“最高統帥部”同意經修訂的計劃,即透過凱賽林和斯比巴隘口向北對塔拉和勒凱夫進攻,掃蕩西多塞爾,並威脅第1軍團的側翼。德軍的迅猛攻擊突破了美軍防線,年輕的美軍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裝甲戰的經驗,他們的M3李/格蘭特和M3斯圖亞特坦克在德軍4號和虎式坦克的手下不堪一擊,年輕的美軍付出了重大代價。

    戰役結果

    凱賽林隘口戰役是在突尼西亞中西部的阿特拉斯山脈的凱賽林隘口進行的一系列戰鬥。參戰的軸心國部隊主要是由埃爾溫·隆美爾元帥率領的德、義大利裝甲軍團(即重組的德國非洲軍)和德國第5裝甲軍的兩個裝甲師,而參戰的盟軍大都來自弗雷登道爾少將指揮的美國第2軍。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和德軍的首次大規模會戰,美軍因缺乏經驗和指揮不當導致傷亡慘重,在潰敗中從費德隘口的陣地被迫後撤50英里(80 公里)。戰後,美軍從單位組織到指揮官進行了徹底改變,這使得美軍有了基本的作戰經驗。

    美軍失敗的原因

    美軍認為各兵種間缺乏聯合作戰的能力,無論是普通士兵還是指揮官都缺乏作戰經驗,他們難以以應對作戰經驗豐富的德軍,而且佔據優勢的盟軍空軍並沒有取得意料之中的空中優勢,德國空軍得以對德軍的地面攻勢進行密切支援。

    美軍第二軍指揮官弗雷登道爾的低階指揮也是作戰失利的一大原因,進入突尼西亞後,弗雷登道爾使用美軍工程兵在後方建造堅固的指揮部,布拉德利和艾森豪威爾為此曾提醒他:高階指揮官在戰鬥中必須承擔個人風險,但弗雷登道爾還是很少去前線並無視指揮官實地考察的習慣。巴頓將軍在日記中寫到:“我看不到弗雷登道爾能證明自己存在的理由。”

    1943年3月6日,喬治·巴頓被任命為第2軍的新指揮官,原指揮官弗雷登道爾被撤換。此戰後,美軍作戰部隊的指揮官們獲得更大的自主權,他們可以就現場的情況立即作出決定,而不需要首先請求上級允許;美軍亦加強了炮兵、空中力量與裝甲部隊之間的聯合作戰。

    附圖,1943年2月26日,美軍第16步兵團第2營正行軍透過凱賽林隘口前往突尼西亞的凱賽林和菲裡阿納。

  • 9 # 紅色手電筒

    現在美軍可以說是江湖老大,但是在二戰爆發的時候,美軍的實力在當時的世界排名好像是19位,排在葡萄牙什麼國家之後,而且美國當時也沒有軍事傳統,可以說是完全新手,可以毫不客氣的說,也就是美軍沒有象蘇聯那樣和德國有地面接觸,要是德軍也像對付蘇聯那樣給美國來一個突然襲擊,美軍估計比蘇軍還慘。在北非最後的突尼西亞戰役中,德軍已經投入了老虎,當時盟軍沒有能夠與之對抗的坦克。

    在1939年美國陸軍只有17.4萬人,在軍隊擴編的過程中,美軍和蘇軍都面臨同樣的問題,就是什麼都缺,尤其是軍官,蘇軍是大清洗,而美軍本身規模就不大,一下子要擴大10倍,軍官就更缺了,美華人是利用自身比較發達的國民教育體系,建立了大學生軍官預備團,這個組織到今天也還存在,這樣才湊齊了所需要的軍官,但是這樣的軍官肯定就是應急的,質量不可能和久經戰陣的德軍軍官相比。德軍當時已經久經沙場,作戰經驗豐富。

    美軍在擴軍備戰的時候,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軍事思想的落後,說白了就是下一場戰爭要如何打,美軍是不知道的,蘇軍好歹有一個大縱深戰役理論,而美軍現在是沒有這些東西,這個時候的美軍都是在努力的學習當時在歐洲已經開始的戰爭,並且利用美國暫時置身事外的優勢,自己組織一些大規模的演習,比如在1940年和1941兩次路易斯安那演習,這兩次演習證明了裝甲部隊的優勢,並且為巴頓的崛起創造了條件。

    應該說,美軍的裝甲部隊巴頓是創始人,在巴頓擔任第2裝甲旅的旅長的時候,美軍還沒有足夠的裝備來武裝坦克部隊,坦克部隊能夠得到的東西都是需要維修的老古董,而巴頓以驚人的熱情帶領手下艱苦創業,使美軍的裝甲部隊在1941年的大演習中,結束了美軍關於裝甲部隊的爭論,裝甲部隊正式的成為了獨立兵種。在建設部隊之初,巴頓還自掏腰包給部隊修理坦克,幸虧巴頓是土豪,否則美軍的裝甲部隊真的沒有機會去證明自己了。巴頓對於美國裝甲部隊的建立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他為修理坦克花了多少錢,一直到他因車禍遇難,也沒有透露。

    雖說,在巴頓的努力下,以及美國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的配合下,美軍在初上戰場的時候,已經是一支裝備齊全,並且經過了嚴格訓練的軍隊,但是面對德軍這種經驗老道的對手,還是一支菜鳥,在初戰失利也就不奇怪了。不過美軍的反應很快,初戰失利以後,巴頓出任美第2軍的軍長,經過整頓紀律,加強訓練,並且加強了和友軍的協調,這裡的友軍主要是英軍,在突尼西亞,當時德意當年是佔有空中優勢的,美軍的作戰失利和德軍空軍的猖獗活動有關,而當時在突尼西亞的盟軍空中力量是英國的沙漠航空隊,英華人對於美軍的空中支援並不得力,經過協調,盟軍的空中力量是獲得了優勢,這樣地面的作戰才好打了。

    在巴頓的整頓以後,美軍一種新的面貌投入了戰場,並且很快取得了北非戰役的最終勝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年薪超百萬美元,僅打11場球被裁掉的“小霸王”小斯能拿到多少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