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么臺哥

    生蠔養殖方法:

    生蠔又牡蠣,其養殖方法較多,隨著養殖不斷髮展,新的養殖方法和技術也不斷湧現。其中較常見的有插竹養殖、底播養殖、條石和立石養殖、垂下養殖等。其中垂下養殖又分為柵架式、延繩式和筏架式。不論是哪種養殖方法、方式,選擇養殖場地是關鍵,要根據生蠔的生活習性和生蠔對環境因子的要求並在其適應範圍之內來確定。此外,還要考慮工農業有害廢水汙染程度等。

    1、筏式養成

    選擇潮流暢通、餌料豐富、風浪平靜、水深在4m以上的海區可作生蠔筏式養殖場地。近江生蠔應選擇鹽度較低的河口附近;大連灣生蠔應選擇遠離河口、鹽度較高的海區;太平洋生蠔和褶牡蠣介於兩者之間。養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⑴吊繩養殖:適合於以貝殼做固著基的生蠔,其養成方式有兩種:一是將固著蠣苗的貝殼用繩索串聯成串,中間以250px左右的竹管隔開,吊養於筏架上;二是將固著有蠣苗的貝殼夾在直徑3~87.5px的聚乙烯繩的擰縫中,每隔250px左右夾1殼,垂掛於浮筏上。一般每繩長2~3m。也可利用膠胎夾苗吊養。

    ⑵網籠養殖:利用扇貝網籠養殖。將無固著基的蠣苗或固著在貝殼上的蠣苗連同貝殼一起裝入扇貝網籠中,在浮綆上吊養。筏式養成一般放養蠣苗為每667㎡10萬粒,以貝殼作採苗器,每667㎡可吊養10000殼左右。蠣苗從5、6月份開始放養,至年底收穫,每667平方米產量可達5000kg以上。

    2、灘塗播養

    場地選擇:灘塗播養應選擇浪小、潮流暢通、無汙染的內灣,底質以砂泥灘或泥砂灘為宜。潮區應選擇在中潮區下部和低潮區附近。

    播苗季節: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較為適宜。生產上最遲可在5月中旬播苗。

    3、蠣、蝦混養

    蝦池選擇:混養牡蠣的蝦池,底質以泥或泥砂質為宜,水深為1.3m以上,日平均換水率應達50%左右。前期透明度應控制在40~1250px,中後期控制在50~1500px。

    場地整理:苗種放養前,要徹底清淤,用推土機等工具將播放牡蠣苗種處的池底整平壓實,呈微凸狀,略高於周圍底面,可防蠣苗下沉被淤泥埋沒致死。

    播苗:在保證正常對蝦放養密度前提下,牡蠣苗種的播養量以每667㎡3萬粒左右為宜。播苗時間應選擇在4月初,苗種子選手規格以殼長50px以上為好。播苗應力均勻,並避開環溝低窪處和投餌區,播苗面積佔池底面積的1/4~1/3。

    4、投石養殖 用做牡蠣採苗器的石塊,此時成為牡蠣的養成器材。生長期較短的褶牡蠣可在採苗場就地分散養成;生長期較長的近江牡蠣要移到養成場養成。養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種: 1、漫天星:蠣石雜知己無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為5~6塊蠣石為1組。 3、行列式:排寬0.5~1m,排間距為0.6~1.5m。深水養殖可在投石採苗後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穫。

    5、插竹養殖 利用插竹採苗的方法,將採到的蠣苗就地稀疏養殖。養成時,蠣竹的排列方式有兩種: ⑴直插:以150~179支蠣竹直插成排,排長3~5m;或者以100~120支蠣竹插成排,排中間留有2~3個空檔,以暢通水流。 ⑵斜插:以23~26支蠣竹插成1堆,堆底寬45~1500px,頂寬33~900px,堆和堆之間相距20~625px。由5~6堆組成1排,排與排之間相距2.5m左右。每667㎡可插8000~10000支蠣竹。

    6、橋式養殖 利用橋式採苗方法採苗後,將石條重新整理,疏散密度,進行養成。一般6~7塊石條為1組,組與組之間用石條相連成1列。組間距離為50~1500px,列與列之間距離1~2m。養成期間,應將石條的陰面與陽面互換,使兩面牡蠣生長均勻。

    7、立石養殖 利用立石採苗法在中潮區採苗後,只要苗量合適,可以任其自然生長,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穫。此法主要用於褶牡蠣的養殖。

    8、柵式養殖 這種養殖方法是在水深2~4m、風浪平靜、餌料在此之後內灣設定固定的柵架,架子的設定同柵式採苗。蠣苗多以串聯的貝殼、水泥瓦等固著基,成串的掛在柵架上養。每串長1~1.5m,串間距0.5~1m。養殖密度不宜過高,嚴防觸底,以免某些底棲敵害生物的侵襲。

  • 2 # 木子有美味

    生蠔是生長在溫、熱帶海洋中,以法國的生蠔最為出名。在中國的分佈也是很廣,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地區都能產生蠔,同時生蠔他是以肉軟體殼硬的生物,在鹹淡水交界處所產的生蠔最為肥美,中國自1979年引進養殖,如今生蠔已經成為一種重要的農業養殖產品。是宵夜市場上不可或缺的一種美食,但生蠔不單單是一種美食,同樣的它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有著滋陰益血、清熱除溼之功效。

    但是這麼美味的生蠔,究竟是如何養殖的?這是三點帶你深入瞭解:

    生長環境

    生蠔的養殖方式有很多種,常見的有插竹養殖、底播養殖等等,不論是那種養殖方法,選擇養殖的場地是最關鍵的,在0-32℃水溫中能生活,最適生長水溫為15-25℃。它對鹽度的適應範圍也很廣,在鹽度為10-40‰範圍內最好。

    養殖飼料

    生蠔對食物只有物理的選擇能力,也就是隻能選擇食物的大小,對一般的食物是沒有選擇的能力,所以生蠔主要是以矽藻類以及有機碎屑,尤其是以直鏈藻、圓篩藻、海鏈藻為主。

    插竹養殖:較為常見的生蠔養殖方法,可在軟泥多、海水流動較慢的海底養殖,將合適大小的竹子插入海底。延繩養殖:方便,可在開闊的海域以及外海養殖,繩子需固定在海底深處。立柱養殖:可在流速比較快的海底養殖,成本低、附著效果好。漂浮木筏養殖:在風平浪靜的淺海,將木頭與竹子扎一起,搭配浮筒漂浮在海面。

    一、插竹養殖

    1、這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一種養殖方式,就是將竹子插入海底進行養殖,首先要把竹子進行處理,然後每6根竹子為一堆,整體為漏斗形狀扣在海泥上。

    2、竹子長度需要控制在1.5米左右,直徑需要在10cm以上,接觸海泥的地方,需要用繩子圍繞起來進行加固,一般適合在軟泥較多、海水流動緩慢的海底養殖。

    二、延繩養殖

    1、這個是比較方便的一種養殖方式,材料為繩子與漂浮物,一般適合在比較開闊的海域養殖,而且延繩養殖對風浪的抵抗程度比較高,也適合用於外海養殖。

    2、繩子兩頭需要固定在海底深處,中間可以用來養殖生蠔,中間適宜寬度為40-50米,兩邊可根據所選地址的海深,一般每隔2米放入一根繩子並配上漂浮物,繩子適宜長度為3-5米左右,平時需要經常檢查繩子是否交織在一起。

    三、立柱養殖

    1、使用水泥柱進行養殖,具有成本低、附著效果好的優勢,而且笨重不容易被海水衝動,挑選的水泥柱表面要儘量粗糙一些,高度為2米左右,直徑為30cm粗,這種規格的柱子,會使生蠔的吸附性強。

    2、水泥柱在放入海底前,需要先將它放置淤泥地一段時間,這個方法被稱為養柱,能夠為剛出生的生蠔提供很好的營養成分,養柱的時候需要定時檢查,有出現傾倒的要及時扶正,水泥柱養殖適用於流速比較快的海底。

    四、漂浮木筏養殖

    1、漂浮木筏養殖的材料是用木頭與竹子紮在一起,然後搭配浮筒漂浮在海面,適宜的木筏規格為5×8米左右,規格太大會影響生蠔整體的品質與產量,規格太小所花費的成本也比較高。

    2、一般可用繩子將其固定在海底深處,避免隨海浪漂走,兩端之間還可以用繩子關聯,以防海底繩子斷了無法找到,兩個木筏之間的間距為20m左右,一般可選擇在風平浪靜的淺海進行養殖。

    注意事項

    生蠔養殖一定要注意位置,不能靠近有農工業廢水排放的地方,因為這樣會讓生蠔害死,或者是體內攜帶有毒物質。還要注意疏散養殖的密度,調節養殖的水層,要加固防颱和防筏。一般要養殖一年至一年半的時間才能夠收穫,打撈上來的生蠔,經過一週的時間才能去食用,因為要等生蠔把體內的淤泥吐盡才可。

  • 3 # 蕭縣小胖

    生蠔別名又叫牡蠣,是所有食物中含鋅最豐富的(每100g牡蠣,不包括殼的重量,含水87.1%,含鋅71.2mg,富含蛋白鋅,是很好的補鋅食物,要補鋅可以常吃牡蠣或蛋白鋅。為牡蠣科(ostreae)動物牡蠣(ostreagigastnunb)及其近緣動物的全體,是海產貝殼。在亞熱帶、熱帶沿海都適宜蠔的養殖,中國分佈很廣,北起鴨綠江,南至海南島,沿海皆可產蠔。蠔乃軟體有殼,依附寄生的動物,鹹淡水交界所產尤為肥美。

    一、筏式養成

    選擇潮流暢通、餌料豐富、風浪平靜、水深在4m以上的海區可作牡蠣筏式養殖場地。近江牡蠣應選擇鹽度較低的河口附近;大連灣牡蠣應選擇遠離河口、鹽度較高的海區;太平洋牡蠣和褶牡蠣介於兩者之間。養成方式主要有以下兩種:

    ⑴吊繩養殖:適合於以貝殼做固著基的牡蠣,其養成方式有兩種:一是將固著蠣苗的貝殼用繩索串聯成串,中間以10cm左右的竹管隔開,吊養於筏架上;二是將固著有蠣苗的貝殼夾在直徑3~3.5cm的聚乙烯繩的擰縫中,每隔10cm左右夾1殼,垂掛於浮筏上。一般每繩長2~3m。也可利用膠胎夾苗吊養。

    ⑵網籠養殖:利用扇貝網籠養殖。將無固著基的蠣苗或固著在貝殼上的蠣苗連同貝殼一起裝入扇貝網籠中,在浮綆上吊養。筏式養成一般放養蠣苗為每667㎡10萬粒,以貝殼作採苗器,每667㎡可吊養10000殼左右。蠣苗從5、6月份開始放養,至年底收穫,每667平方米產量可達5000kg以上。

    二、灘塗播養

    1、場地選擇:灘塗播養應選擇浪小、潮流暢通、無汙染的內灣,底質以砂泥灘或泥砂灘為宜。潮區應選擇在中潮區下部和低潮區附近。

    2、播苗季節:一般在3月份中旬至4月中旬播苗較為適宜。生產上最遲可在5月中旬播苗。

    3、播苗方法:

    1)、幹潮播苗:就是在退潮後灘面幹露時播苗。播苗前應將灘面整平,或築成畦形基地再播苗。幹潮播苗應儘量掌握播苗後即開始漲潮,以縮短蠣苗露空時間,避免中午日光曝曬時播苗。

    2)、帶水播苗:就是漲潮後乘船播苗。播苗前將灘面劃成條狀,插上竹竿、木杆等作為標誌,待漲潮後在船上用鍬將蠣苗撒下。帶水播苗由於不能直接觀察到蠣苗的分佈,往往造成播苗不均勻。播苗密度應根據灘質好壞、水的肥瘦而定。優等灘塗每667㎡播苗12萬粒左右,中等的10萬粒左右,一般差的可播苗6萬~8萬粒。

    三、蠣、蝦混養

    1、蝦池選擇:混養牡蠣的蝦池,底質以泥或泥砂質為宜,水深為1.3m以上,日平均換水率應達50%左右。前期透明度應控制在40~50cm,中後期控制在50~60cm。

    2、場地整理:苗種放養前,要徹底清淤,用推土機等工具將播放牡蠣苗種處的池底整平壓實,呈微凸狀,略高於周圍底面,可防蠣苗下沉被淤泥埋沒致死。

    3、播苗:在保證正常對蝦放養密度前提下,牡蠣苗種的播養量以每667㎡3萬粒左右為宜。播苗時間應選擇在4月初,苗種子選手規格以殼長2cm以上為好。播苗應力均勻,並避開環溝低窪處和投餌區,播苗面積佔池底面積的1/4~1/3。

    四、投石養殖

    用做牡蠣採苗器的石塊,此時成為牡蠣的養成器材。生長期較短的褶牡蠣可在採苗場就地分散養成;生長期較長的近江牡蠣要移到養成場養成。養成方法主要有漫天星式、梅花式和行列式三種:

    1、漫天星:蠣石雜知己無章地放置。

    2、梅花式:一般為5~6塊蠣石為1組。

    3、行列式:排寬0.5~1m,排間距為0.6~1.5m。深水養殖可在投石採苗後不加任何管理,直至收穫。

    五、插竹養殖

    利用插竹採苗的方法,將採到的蠣苗就地稀疏養殖。養成時,蠣竹的排列方式有兩種:

    ⑴直插:以150~179支蠣竹直插成排,排長3~5m;或者以100~120支蠣竹插成排,排中間留有2~3個空檔,以暢通水流。

    ⑵斜插:以23~26支蠣竹插成1堆,堆底寬45~60cm,頂寬33~36cm,堆和堆之間相距20~25cm。由5~6堆組成1排,排與排之間相距2.5m左右。每667㎡可插8000~10000支蠣竹。

    六、橋式養殖

    利用橋式採苗方法採苗後,將石條重新整理,疏散密度,進行養成。一般6~7塊石條為1組,組與組之間用石條相連成1列。組間距離為50~60cm,列與列之間距離1~2m。養成期間,應將石條的陰面與陽面互換,使兩面牡蠣生長均勻。

    七、立石養殖

    利用立石採苗法在中潮區採苗後,只要苗量合適,可以任其自然生長,不需任何管理,直到收穫。此法主要用於褶牡蠣的養殖。

    八、柵式養殖

    這種養殖方法是在水深2~4m、風浪平靜、餌料在此之後內灣設定固定的柵架,架子的設定同柵式採苗。蠣苗多以串聯的貝殼、水泥瓦等固著基,成串的掛在柵架上養。每串長1~1.5m,串間距0.5~1m。養殖密度不宜過高,嚴防觸底,以免某些底棲敵害生物的侵襲。

    九、養成期間管理

    1.翻石(移石):就是移動一下蠣石的位置。翻石可避免牡蠣被淤泥窒息死亡,並能攪動浮泥,增加餌料的營養鹽,促進牡蠣的生長。一般養成期間翻石2~3次。

    2.防洪:在多雨季節,須注意預防洪水流入,或圍堤挖溝抗洪,或將牡蠣移向高鹽的深水海區進行養。

    3.越冬:在北方養殖的大連灣牡蠣、近江牡蠣,一般都要經過2~3個冬季結冰期。在結冰前要檢查1次,將可能 受到威脅的牡蠣向深水移植,使其安全過冬。

    4.肥育:在收穫前1~2個月,將牡蠣移到優良肥育場肥育,以達增產的目的。

    5.防止人為踐踏:灘播牡蠣只能在灘面上濾水攝食,一旦陷入泥中就無法正常生活窒息死亡。應嚴禁隨意下灘踐踏,管理人員下灘時應沿溝道行進。

    6.疏通溝道:經常檢查排水溝道是否暢通,退潮後灘面應儘量不積水,以防水溫過高、敵害潛居、浮泥深沉等造成牡蠣死亡。

    7.除害:牡蠣的敵害很多,要結合翻石時進行清除,在紅螺、荔枝螺繁殖盛期7~9月份期間,應潛水捕捉其親貝及卵袋。在蟹類活動頻繁的季節裡,加強管理,捕捉敵害。

    8.防風:颱風對養殖設施破壞性很大,還傳捲起泥砂埋沒固著器及牡蠣。因此,颱風過後要及時搶救,修理筏架,扶植倒下或埋沒的固著器。

    十、防治

    1.幼體細菌性潰瘍病:病原為鰻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和溶藻酸弧菌(V.alginolyticus)等。各種牡蠣的育苗過程中都可能發生此病。浮游的幼蟲被感染後即下沉固著,或活動能力降低,突然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質清潔;

    2)發現患病幼體立即棄掉;

    3)投餵的單胞藻無弧菌汙染;

    4)單獨或聯合使用過濾、臭氧和紫外光線消毒育苗用水;

    5)每立方米水體用複合鏈黴素50~100g或氯黴素10g全池潑灑,連續3~5天。

    2.牡蠣的派金蟲病:病原為海水派金蟲(Perkinsus ma-rinus)。派金蟲病是牡蠣最嚴重的疾病之一。此病地理分佈廣泛。主要侵害一年以上的牡蠣。牡蠣的死亡發生在夏季和初秋(8~9月份),以後隨著天氣變冷、水溫下降,死亡也減少。流行病的發生與較高的水溫(30℃)和較高的鹽度(30‰)有關。鹽度在15‰以下或水溫低於20℃或高於33℃時,即使有派金蟲寄生,牡蠣也不會死亡。慢性感染的牡蠣,身體逐漸消瘦,生長停止,生殖腺的發育也受到阻礙。感染嚴重的牡蠣殼口張開而死,特別在環境條件下不利時死亡更快。

    防治方法:

    1)避免用已感染的牡蠣作為苗種;

    2)牡蠣幼蟲固著變態前將固著徹底清刷乾淨,將老牡蠣完全除掉,除去蠣床之間的有活牡蠣附著的任何物體,蠣床不要太密集;

    3)牡蠣長到適當大小時就儘早提前收穫以避免疾病的發生;

    4)牡蠣養在低鹽度(15‰)的海區可抑制疾病發展。

  • 4 # 山農視野

    生蠔養殖法:

    1、立柱

    這裡一般選著水泥柱,成本低,附著效果好,笨重不易被海水帶動。首先水泥柱表面要儘量粗糙一點,大小在2m高,直徑30釐米粗。這樣生蠔的吸附性會很強。其次水泥柱在移動至海底前需要先將它置於淤泥地帶一段時間,這個叫養柱,能給初生的生蠔提供很好的營養基礎,要注意定時檢查,有傾倒現象要及時扶正。適用於流速較快的海底。

    2、漂浮木筏

    這個一般用木頭竹子紮在一起,配上浮筒漂浮與海面。木筏大小在5*8m左右的大小,再大會影響整體產量,再小成本過大。一般用繩子固定在海底,以免漂流隨波漂流。彼此之間還可以用繩子關聯,避免海底繩子斷了無法找到。兩木筏之間的間距在20m左右。在風平浪靜的淺海比較實用。

    3、插竹

    這個算大家最容易理解的一種,就是在海底插竹子,前提是竹子經過各種處理。一般每6根竹子為一堆,整體呈現漏斗形扣在海泥上面,竹子長度控制在1.5m左右,直徑10釐米以上。接近海泥的部位需要用繩子環繞起來做更好的固定。一般適用於多軟泥、海水流動緩慢的海底。

    4、延繩

    這個算是費費事比較少的方式,材料就繩子和漂浮物。一般比較適合開闊海域養殖,由於對風浪這一塊的抵抗力尚可,也可用於外海養殖。繩子兩頭固定在海底暗狀,中間用來養殖.中間一般寬度在40-50m,兩邊看大家所選地址的海深,一般每隔2米下垂養殖繩子一根並配上漂浮物,繩子長度在3-5米左右。日常要多檢查繩子是否交織在一起了。

    生蠔養殖所需的成本不高,主要是要經常檢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高中學段,面對逆反學生,年輕班主任可採取哪些切實可行的措施變被動為主動?